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事?

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事?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论文文献综述)

文澜[1](2021)在《办一所适合学生的快乐学校——访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校长芮火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也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您从办学伊始便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让学校适应学生",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在办学中是如何体现的?答:在我看来,"让学校适应学生"既指向了教育的理想,又观照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有可能创造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新样态。

王杨[2](2021)在《百岁许渊冲:从心所欲不逾矩》文中认为2021年4月18日,是许渊冲先生的百岁生日。最近一次见到先生,是2019年6月29日。经由清华大学外语学院王敬慧教授引导,我和清华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李若姗去先生家拜访。他住在北大畅春园一栋普通的老式住宅楼,每到夏日,楼体两侧覆盖了旺盛的爬山虎,宁静而又生机勃勃。先生住二楼,每天坚持自己上下楼。

倪培民[3](2021)在《修炼而成的自发性——以伯林为镜看儒家自由观》文中研究表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最受诟病之处是它压抑人的自由。近来许多学者提出儒家思想与自由观念可以兼容,但也一般是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标准来证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性。实际上儒家思想蕴含着一种独特而富启发意义的自由观,即自由是修炼而成的自发性。儒家的"不欲人之加诸我"和"无加诸人"展示的不仅是类似于伯林的"消极自由"的观念,而且是修炼所及的成就。其"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不是简单的没有外在限制,而是通过修炼,化"矩"为功夫能力的升华。与"酸葡萄"式的自我消解不同,它是使自己能"发而皆中节"的自我成就。与"布律丹的驴"那种没有倾向的中立不同,它是理性与心理倾向高度一致后达到的无需选择的自由。以伯林为代表的自由观念最为缺乏的,就是自由的主体所需要的功夫能力和作为个人自由之必要条件的他者。一个人不仅通常需要来自他者的限制才能保证其更为根本的自由,他人的支持甚至是一个人自由的构成成分。伯林式的自由观对凸显自由的底线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但它窄化了自由的内容,需要有儒家自由观对其作出纠正和补充。

徐正旭[4](2020)在《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李振宏[5](2020)在《《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文中研究指明两千多年来,《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被视为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或者视其为孔子勉励学子而提示的修身进学阶梯。但该章所言并非孔子之真实人生经历,甚至也并非孔子所作;该章是伪作,其题旨是为世人或后人提供理想化的修养进阶模式,为学者立范;其思想要害在于"不逾矩"。该章以孔子的面目出现,产生了极大的欺骗性。它所展示的以修养为主题的人生道路,把后世中国学子引入了空谈修身之歧途,把中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道德修养方面而脱离开对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的关注。这段话的真实性及其思想内涵,需要认真清理。

陈梦蕊[6](2019)在《中国画单纯、简约的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中国画创作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尚意”、“尚简”的审美倾向。“尚意”是对自我心性的认识,也是对外物生命精神的把握;“尚简”是要表现事物的最本质一面,二者体现了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因而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中是蕴含有对“单纯”、“简约”的把握的。“单纯”既要求外在形式的朴素,又要有内在品性的自然天真,“简约”则是要使事物达到表现本质的恰到好处,所以中国画的单纯、简约表现为“雕琢复朴”,格调明洁、自然天真,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特征。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历代中国画创作中都是一项重要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追求,传统中国画创作者为达到这一格调,从绘画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认真地琢磨、把握,因此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传统中国画创作者的实践中是积累了一定的表达经验的。然翻阅古代的绘画理论与现代的文献,对这一经验的系统整理却是鲜有其人的,而回过头来观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许多现象,如画中对事物表象内容的过度追求使得内在生命精神得不到充分的表达;主旨趣味低下使得画格不高;造形过于写实而刻板、僵化;缺失意象的构图经营等,这些现象无不与对中国画单纯、简约审美意识、观念的漠视有关。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在提升艺术品质、魅力、格调方面都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中国古代画论中对“中国画的单纯、简约”并无此一论述用词,因而笔者将首先分析单纯、简约的内涵、特点,从而形成对中国画单纯、简约文化意蕴的基本认识。而中国画单纯、简约的艺术表现特点也是由单纯、简约的内涵所决定,所以在第二章中,笔者针对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表现方法,结合单纯、简约的文化内涵,进行具体的理论阐述。在第三章中,立足于当代环境去研究当代中国画单纯、简约又该是如何践行的,最终形成中国画单纯、简约由古到今、从观念到方法的较为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谭培文[7](2018)在《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念并非完全空白。我国先秦儒家自由意志道德自由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自由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先秦儒家自由思想核心命题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即自由意志的道德自由。通过该命题的系统论述,提出了自由与"矩"的限制的思想,揭示出自由的四种类型、三种境界,并认识到自由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启示是:要探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化内涵,明确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要重视"欲"的人性基础,探索自由的实现路径;要理解"不逾矩"的自由底线与"仁""圣"终极关怀的层次关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王玉彬[8](2018)在《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诠释史为中心》文中指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本是孔子自述的"学而知之"之序。然而,随着孔子"圣人"形象的逐步确立,魏晋之后的诸多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孔子之所以降格陈述这一"学以成圣"过程,意在通过"隐圣同凡"的方式"为学者立法"。问题在于,虽然"隐圣同凡"的"退讬"策略消解了"学知"与"生知"之间的张力,却有割裂圣人之言与行、为人与为己的危险。因此,"圣道无隐"的"亲证"原则在其他一些学者那里又被重新确立起来。但"圣道无隐"也蕴涵着一个内在难题,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否"恰好"意味着孔子生命境界的"至极"?对此,张载的解读指示出孔子生命境界的"未尽"之蕴。

邵晓舟[9](2018)在《颜钧美学本体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心"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钧的哲学本体和美学本体。在哲学层面,他大胆将人心道心合二为一,却持"心为人身之主"的观点而展现出身心二分的倾向。在美学层面,他不断引入"形躬""欲"等生理性、物质性、实践性因素,让"身"得以逐步介入,最终以"神莫"与"日用"不可斩断的关联来完成身心的合一。包蕴着"身"的"心"本体,完满呈现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终极审美境界中。

郭亮[10](2017)在《圣人年谱:立志与成圣——王阳明与季本《论语》“志于学”章辨释》文中研究指明明代中晚期,《论语》"志于学"章一度有"圣人年谱"之称,如此解释在王阳明及其弟子季本那里已见端倪。阳明在解释此章时提倡"亲切简易",特别揭示"立志"贯穿于整个为学成圣过程的重要性,伸张立志成圣之"吾"的"主体性",辨析经文中"志"与"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四时"的观念统摄成圣之阶段。由此,阳明提出"尽心"的成圣路线,而与季本"节节分疏"的释经路数有诸多不同。对比阳明与季本对"志于学"章的解释,既可以为考察阳明及其后学因经典诠释而产生的思想差异与分化提供方便,亦能成为进入阳明释经学的一个通道。

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心所欲不逾矩?(论文提纲范文)

(2)百岁许渊冲:从心所欲不逾矩(论文提纲范文)

“这个孩子命大”
“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不怕辩,我欢迎”
趣味最重要

(3)修炼而成的自发性——以伯林为镜看儒家自由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消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作为积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作为自由之条件的功夫能力
四、作为自由之条件的他者
五、总结

(4)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限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研究视角说明
    1.6 中外研究现状
        1.6.1 中西“学以成人”的研究综述
        1.6.2 中西“体育成人”的研究综述
        1.6.3 中西“规则成人”的研究综述
2.法与成人:体育成人基本原理分析
    2.1 体育成人目标:健全人格
        2.1.1 法与成人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2.1.2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3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4 殊途同归:中西体育成人比照
    2.2 体育成人机制与特殊性
        2.2.1 体育成人机制:为承认而斗争
        2.2.2 体育成人特征:在实践中成人
    2.3 规则推理:静态体育成人分析
        2.3.1 实践理性奠基问题
        2.3.2 实践理性情景诠释
        2.3.3 实践理性动机促成
        2.3.4 规则推理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2.4 人格生成:动态体育成人分析
        2.4.1 从法哲学到道德心理学
        2.4.2 从道德心理学到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2.4.3 人格生成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3.法的证成:体育成人的依据
    3.1 体育之法的概述
        3.1.1 体育之法的解析
        3.1.2 体育之法的意义
        3.1.3 体育之法的嬗变
        3.1.4 体育之法的分类
    3.2 体育之法的外在主义
        3.2.1 外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2.2 外在主义不足之处
    3.3 体育之法的内在主义
        3.3.1 习俗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3.2 建构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4 体育之法的诠释主义
        3.4.1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理基础
        3.4.2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术观点
    3.5 四种体育规范理论比较分析
4.法的实现:体育成人的现实化
    4.1 体育成人的序阶
        4.1.1 从行动规则到体育规则
        4.1.2 从体育规则到成人序阶
    4.2 体育成人的实现
        4.2.1 教化思想与体育成人
        4.2.2 体育成物:抽象法与体育成人
        4.2.3 体育成己:道德法与体育成人
        4.2.4 体育成人:伦理法与体育成人
    4.3 “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与化解
        4.3.1 悖论的回应:从体育道德到体育美德
        4.3.2 悖论的化解:从体育启蒙到体育正义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画单纯、简约的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简谈“单纯”、“简约”的定义与文化内涵
第二章 传统中国画中对“单纯”、“简约”的追求与表现
    第一节 创作观念上对“单纯”、“简约”的追求
        一、中国画创作观念中“单纯”、“简约”的基本特征
        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画“单纯”、“简约”观念的体现
    第二节 传统中国画中“单纯”、“简约”的艺术表现
        一、“单纯”、“简约”观念下的观察方法
        二、“单纯”、“简约”观念下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 “单纯”、“简约”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作观念的偏误
        二、艺术表现上的问题
    第二节 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对“单纯”、“简约”的追求
        一、创作观念的新解
        二、表达方式的创新
    第三节 笔者在创作中对“单纯”、“简约”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语
作品附录

(7)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儒家对道德自由的理解
二、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1. 明确地提出了自由与“矩”的必然限制相联系的思想
    2. 明确地揭示了自由的不同境界的思想
    3. 认识到自由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三、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启示
    1. 探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化内涵, 明确社会主义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
    2. 重视“欲”的人性基础, 探索市场经济“不逾矩”的自由实现路径
    3. 探索“从心所欲不逾矩”与仁的关系, 明确

(9)颜钧美学本体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
    1. 作为哲学本体的“心”
    2. 作为美学本体的“心”
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心”之性命
    2.“欲”为桥梁
三、“神莫”与“日用”
    1.“神莫”
    2.“日用”

(10)圣人年谱:立志与成圣——王阳明与季本《论语》“志于学”章辨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圣人年谱与从吾之学
二、志与学:其心一也
三、王阳明对季本释经之拨正
四、节节分疏:季本的释经路数
五、王阳明与季本释经的“规矩”之辨
六、结语

四、从心所欲不逾矩?(论文参考文献)

  • [1]办一所适合学生的快乐学校——访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校长芮火才[J]. 文澜. 江苏教育, 2021(62)
  • [2]百岁许渊冲:从心所欲不逾矩[J]. 王杨. 记者观察, 2021(12)
  • [3]修炼而成的自发性——以伯林为镜看儒家自由观[J]. 倪培民. 哲学分析, 2021(01)
  • [4]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D]. 徐正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J]. 李振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中国画单纯、简约的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D]. 陈梦蕊. 厦门大学, 2019(08)
  • [7]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J]. 谭培文. 伦理学研究, 2018(06)
  • [8]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诠释史为中心[J]. 王玉彬. 哲学动态, 2018(10)
  • [9]颜钧美学本体探析[J]. 邵晓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0]圣人年谱:立志与成圣——王阳明与季本《论语》“志于学”章辨释[J]. 郭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标签:;  ;  ;  ;  ;  

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