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研究进展

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研究进展

一、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瑶佳[1](2021)在《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双子表面活性剂与相应单体表面活性剂相比,它们在降低表面张力和油/水界面张力及其他性能方面更为显着,因而在三次采油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以马来酸酐、脂肪醇和氯代烯烃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常规有机反应,合成、纯化并表征了一系列含可反应基团的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并探究其水溶液的表面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顺丁烯二酸酐、脂肪醇 CnH2n+1OH(n=8,10,12,14,16)和3,4-二氯-1-丁烯作为主要反应物,通过三步反应制备了含有烯基反应基团的可反应型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G-n(n=8,10,12,14,16)),纯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构借助FT-IR和1H NMR表征。对GS-AG-n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GS-AG-n的碳链长度n=8时,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55×10-2mol/L;当GS-AG-n的碳链长度n=16时,CMC为2.14×10-4mol/L。GS-AG-16具有很好的泡沫稳定性。乳化性能测试表明,GS-AG-n的乳化性能较好,其中GS-AG-12的乳状液最为稳定。粒径测试结果表明,GS-AG-16的平均粒径最大,为399.1 nm,粒度分散系数也不断増大。润湿性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GS-AG-n的接触角先减小后趋于稳定,GS-AG-12对聚四氟乙烯板(PTFE)表面的润湿性最好,吸附平衡值为64.2°。GS-AG-16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方面显示出最佳的效果,其界面张力值为1.23×10-2mN/m。(2)以顺丁烯二酸酐、脂肪醇 CnH2n+1OH(n=8,10,12,14,16)、二乙醇胺和丙烯酰氯作为主要反应物,通过一系列反应制备了含有酰胺基反应基团的可反应型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M-n(n=8,10,12,14,16)),纯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构借助FT-IR和1H NMR表征。对GS-AM-n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疏水碳链长度为16时,在室温下的CMC为6.83×10-5 mol/L。通过体积法测定了 GS-AM-n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GS-AM-16具有很好的泡沫稳定性。乳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S-AM-n的乳化性能较好,其中GS-AM-14的乳化能力最强,能够形成均一稳定的乳化体系。粒径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长度的增加,GS-AM-n的平均粒径不断增大,粒径分布范围变宽。润湿性结果表明,GS-AM-14的润湿接触角最小为53.6°,润湿能力最好。GS-AM-16的油/水界面张力是6.82×10-3 mN/m。(3)通过单酯化、双酯化和磺化三步反应于实验室内制备产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9)分别和制备出的新型可反应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GS-AG-n和GS-AM-n形成复配体系,并分别测试了GS-AG-n/AEO-9和GS-AM-n/AEO-9的界面张力,同时确定最佳复配比例并研究其乳化性能,确定适用于模拟驱替实验的复配体系。实验测试结果发现,GS-AG-n/AEO-9和GS-AM-n/AEO-9的界面活性与乳化能力均优于其中任一表面活性剂单独使用的性能。模拟驱替实验发现,驱油剂体系质量浓度为0.3%时的驱油效率最高。在驱油剂体系质量浓度为0.3%时,对复配驱油剂体系1~6进行驱替实验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驱阶段可提高模拟油采收率分别为 7.45%、10.75%、17.54%、11.47%、15.26%和 22.61%,最终采收率分别为 45.93%、48.43%、56.27%、50.12%、54.42%和 61.3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新型结构的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并研究其性能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业意义。

谢绍伟[2](2020)在《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的制备及其分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性纳米聚电解质刷兼具聚电解质和高比表面积的特性,在溶液中可以吸附固定生物分子,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热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和光诱导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磁性球形纳米聚电解质刷(MSPB),用于吸附牛血清蛋白(BSA)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FFVAP),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将大分子蛋白BSA和小分子肽FFVAP混合建立二元模拟体系,考察MSPB在混合模拟体系中的吸附性能,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别采用热诱导ATRP法和光诱导ATRP法制备磁性球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刷。用激光纳米粒度分析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热诱导ATRP法制备的MSPB(TI-MSPB)链长为50 nm,接枝密度为0.2259μmol?m-2,接枝量为135 mg?g-1,分子量为13813.68g?mol-1,光诱导ATRP法制备的MSPB(PI-MSPB)的链长为90 nm,接枝密度为0.2744μmol?m-2,接枝量为180 mg?g-1,分子量为15998.89 g?mol-1,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特定结构的MSPB。研究TI-MSPB和PI-MSPB对BSA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BSA浓度为0.4 mg?m L-1,时间为3 h,温度为30℃,PBS浓度为0.1 mol?L-1,p H=7。TI-MSPB对BSA的吸附量为1.51μmol?g-1,PI-MSPB对BSA的吸附量为1.06μmol?g-1。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以使BSA从MSPB上脱附,经过重复实验,TI-MSPB具备优良的重复使用率为89.2%,PI-MSPB具备优良的重复使用率为83.2%。经过Zeta电位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微量量热分析发现MSPB吸附BSA的结合为静态猝灭机制,MSPB与BSA形成复合物。吸附过程是吸热、熵增大的自发过程。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说明MSPB吸附BSA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平衡前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BSA浓度控制,吸附达到平衡后,吸附速率受BSA浓度和MSPB浓度共同控制,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研究TI-MSPB和PI-MSPB对FFVAP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FFVAP浓度为0.6 mg?m L-1,时间为4 h,温度为35℃,PBS浓度为0.05 mol?L-1,p H=7,TI-MSPB对FFVAP的吸附量为79.03μmol?g-1,PI-MSPB对FFVAP的吸附量为111.78μmol?g-1。将BSA和FFVAP配制成二元模拟体系,考察MSPB对小分子肽FFVAP的吸附分离效果,MSPB对FFVAP吸附量大于对BSA的吸附量,且PI-MSPB对FFVAP的吸附性能优于TI-MSPB。重复实验表明,TI-MSPB使用5次的重复吸附率为36.36%,PI-MSPB使用5次的重复吸附率为42.85%。Zeta电位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微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MSPB吸附FFVAP的吸附驱动力是静电引力,属于静态猝灭。MSPB与FFVAP形成复合物。吸附过程是放热、熵增大的自发过程。等温吸附Freundlich方程拟合结果表明MSPB吸附FFVAP为多层吸附,吸附平衡前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FFVAP浓度控制,吸附达到平衡后,吸附速率受FFVAP浓度和MSPB浓度共同控制,整个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MSPB长链结构会形成较大的空间位阻和半渗透结构阻碍MSPB对BSA的吸附,热力学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及结合位点分析表明MSPB在模拟体系中优先吸附FFVAP,因此可以将MSPB作为分离纯化ACE降血压肽的载体。

李娟[3](2019)在《水溶性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大量、持续消耗,开发利用稠油资源的紧迫性日益突出。稠油由于含有大量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的特点,导致其开采集输难度高、资源利用率差,如何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成为打破限制其开发利用壁垒的关键。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添加各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实现降粘目的,而其中聚合物型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在油田应用中的表现最具吸引力,但其研发尚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聚合物型水溶性稠油降粘剂种类较少、对稠油油藏条件的适应性有限、溶液性质与降粘机理间的联系探讨不足。研发更能满足稠油开发需求的新型聚合物型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并深入分析其溶液性质与作用机理是该领域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主要从聚合物的结构设计、功能单体的引入、降粘机理的探讨等三个方面进行新型水溶性稠油降粘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溶液性质及稠油降粘应用性能的研究。1、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环氧基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共聚以得到可反应型共聚物,利用环氧基与氨基间的偶合反应,将氨基封端的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二元共聚物接枝于反应型共聚物侧链,得到具有长支链的水溶性两亲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静态光散射、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基本表征。利用动态光散射、旋转流变仪、界面张力仪考察了其溶液中的聚集行为与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稠油乳化降粘性能评价。研究表明,该聚合物型水溶性稠油降粘剂的作用机理为乳化降粘,长支链结构有利于稠油降粘性能的提高,适中的长支链结构含量下可取得最理想的稠油降粘率。2、以AM单体为主,引入具有较强耐温耐盐性的两亲性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以及长疏水链季铵盐单体(N-丙烯酰胺丙基)-N,N-二甲基,N-十六烷基溴化铵(ADC)合成了一系列疏水缔合水溶性共聚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静态光散射等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测定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合物溶液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旋转粘度计、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其可循环稠油降粘性能并探讨了其机理。研究表明,适中的表界面活性更适于实现可循环的耐盐稠油降粘,提高长疏水链季铵盐单体含量能够增强其耐盐稠油降粘性能。3、选择AM、二甲基丙烯酰胺(DMA)、丙烯酰吗啉(NAM)共聚完成了两亲性三元共聚物的合成,选择AM、苯乙烯磺酸钠(SSS)与链转移剂巯基乙醇进行自由基共聚完成了羟基封端的阴离子共聚物的合成,并利用这两种共聚物得到了一种复配型两亲共聚物稠油降粘剂。用共振光散射等研究了其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并考察了其表观粘度、表面张力、界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情况。此外,利用光学显微镜、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其基于界面活性的稠油乳化降粘行为,分析了不同无机盐及盐浓度对其稠油降粘性能的影响情况。发现复配是一种有效地提高稠油乳化降粘性能的方法,能够在较低的用量下取得较好的耐盐降粘效果。4、通过AM与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及含氟疏水单体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TEMAc-6)共聚,得到了一系列含氟疏水单体含量不同的具有pH响应性的水溶性聚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静态光散射、热重分析等进行了结构与性质表征。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法、粘度测试、表面张力测定等进行了溶液性质的研究,利用Zeta电位测试考察了 pH对共聚物溶液性质的影响情况,并使用激光粒度仪、旋转粘度计研究了其pH响应性稠油降粘行为。结果表明,该系列聚合物溶液的界面活性不仅随着含氟单体含量的提高而增强,而且随着pH的减小而减弱,基于界面活性控制的乳化降粘机理,其在pH较高时能够乳化稠油形成稳定性较高的水包油乳液,实现稠油乳化降粘,而在酸化后又能够实现迅速的油水分离。5、以AM、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甲基丙烯酸苄基酯(BZMA)共聚制备了一系列CO2响应水溶性稠油降粘聚合物AEB,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静态光散射、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基本性质表征。研究了不同浓度下溶液的表观粘度、表界面张力、流体力学半径,并使用电导率仪测试了其对CO2的可逆响应性。利用接触角测试、光学显微镜观察、粘度表征等手段考察了该系列聚合物的稠油乳化降粘性能。研究表明,BZMA单体含量的增加能够增强疏水缔合作用,有利于表界面活性、润湿性及稠油乳化降粘能力的提高,形成的稠油乳化液液滴粒径与界面张力正相关,与连续相粘度负相关,该系列聚合物的乳化降粘性能具有CO2响应性。6、对稠油中的重质组分沥青质、胶质进行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透射电镜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与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合成并中试了一种解缔合型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降粘剂,对其稠油降粘性能和降粘机理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所用油样中的沥青质、胶质含有多环芳香结构与大量极性基团,具有氢键作用下的致密的片层状缔合结构,是导致稠油高粘度的主要原因,我们所制备的解缔合型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降粘剂含有大量极性基团能够破坏沥青质、胶质中原有的缔合结构,从根本上降低稠油粘度,适当的剪切与老化处理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稠油降粘效果,中试产品具有在高温、高剪切的油藏条件的应用潜力。

王玲[4](2019)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文中研究说明星形聚合物具有紧密的三维核壳结构,是一类特殊的支化大分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目前,通过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可以制备具有不同尺寸和功能的星形聚合物。本文结合聚氧乙烯甘油醚(Gly)和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端基可进行功能基转化的特点,采用2-溴异丁酰溴(BIBB)对其端基进行改性,合成了系列水溶性星形支化大分子引发剂,并将该系列引发剂用于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法(SET-LRP)制备水溶性星形聚合物,分析星形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聚合反应工艺条件、刺激响应性星形聚合物响应行为,构建星形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水凝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溴化亚铜/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CuBr/Me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零价铜(Cu0)及二价铜与配体的络合物(CuⅡBr2/Me6TREN)为催化体系,通过Gly与BIBB的酰化反应合成了水溶性三臂引发剂Gly-Br3,并以此在纯水溶剂中引发丙烯酰胺(AM)的SET-LRP均聚合及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 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SET-LRP共聚合,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催化体系配比及引发剂类型对AM均聚合的影响,CuBr与Me6TREN的摩尔比以1.5:1为宜,水溶性引发剂适合在低温条件下引发AM的SET-LRP,而对于油溶性引发剂则相反。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引发剂浓度和CuBr/Me6TREN配比对AM、Na AMPS及NVP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n([M]0/[M])随时间呈线性增加,符合活性聚合特征,低温更有利于本实验条件下进行活性可控聚合反应;随着引发剂浓度及CuBr/Me6TREN摩尔比增大,单体转化率和分子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共聚物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温抗盐性能,有望应用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2)采用SET-LRP法在水溶液中合成含纳米二氧化硅的新型星形水溶性共聚物。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催化剂、配体和改性纳米SiO2(NSFM)的含量、单体摩尔比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采用FT-IR和1H NMR对制备的丙烯酰胺共聚物进行表征,用流变仪对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2功能单体成功地参与了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聚合反应的最佳物料摩尔比,即单体AM和丙烯酸钠(AANa)的总浓度为4.5 mol/L,[AM]:[AANa]:[Gly-Br3]:[CuBr]:[Me6TREN]=1687.5:562.5:1.0:2.3:1.5,单因素实验确定了NSFM的最佳用量为以上两种单体总质量的0.5%。对纳米SiO2改性的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当剪切速率超过临界值(100 S-1)时,星形共聚物表现出剪切增稠的流变性能,实验还发现AM/DMAEMA/NSFM表现出较好的耐温和抗盐性。(3)为了有效合成热响应性星形聚丙烯酰胺,研究了AM与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MPAD)的SET-LRP共聚合,通过1H NMR、FT-IR、GPC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在0℃条件下,以Gly-Br3为引发剂,CuBr/Me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Cu0及CuⅡX2/L为催化体系,聚合反应呈现典型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及催化体系的浓度对AM与MPAD共聚合控制性的影响:随着MPAD用量的增加,链增长速率常数kpapp逐渐减小;随着引发剂浓度及CuBr/Me6TREN摩尔比的增大,转化率及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浊度法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水溶性星形共聚物的响应行为。通过改变无规共聚物中MPAD的进料比,可以调节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且星形P(AM-co-MPAD)具有优异的高温黏度保留率。(4)以HPEI与BIBB之间的酰基化反应制备系列支化度水溶性大分子引发剂,在0℃条件下,成功实现了DMAEMA的水相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通过GPC、FT-IR、1H-NMR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DMAEMA/H2O(v/v)对聚合反应有影响,其配比存在最优值,聚合动力学呈一级线性关系,具有活性可控的典型特征。用浊度法研究了不同臂数星形PDMAEMA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支化度的增大,星形PDMAEMA的LCSTs值降低,溶液相态变化显着。以不同支化度星形PDMAEMA与HPAM共混构筑水凝胶溶液体系,考察了PDMAEMA结构对HPAM水溶液黏度及黏度保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DMAEMA可提高HPAM水溶液的黏度,随着PDMAEMA支化度的增加,增黏能力提高。与HPAM相比,PDMAEMA/HPAM水凝胶溶液体系表现出优良的耐温、抗盐及抗剪切能力。(5)以Gly-Br3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SET-LRP,通过扩链反应(DP=120-360)研究了这一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在30 min内可达100%且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PDI)小于1.18。为了证明这一方法可制备多嵌段刺激响应性的共聚物材料,通过连续加料链延伸的方法,分别加入温敏单体NIPAM,温度及pH双重刺激响应单体DMAEMA,生物相容性单体NVP,合成了嵌段聚合物PNIPAM120-b-PDMAEMA120-b-PNVP36,产物只需要在最后一步提纯,链延伸后的PDI均小于1.20。用1H NMR、FT-IR和GP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所得的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用浊度法、动态光散射仪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嵌段星形共聚物的响应行为。随着pH值的降低,嵌段星形共聚物的临界溶解温度升高。当pH=3.0时,共聚物表现出弱的热响应行为,随着pH值的增加(pH=8.6和10.0),嵌段星形共聚物表现出强的热响应行为,可形成较大的球形胶束及囊泡。

于洪洋[5](2019)在《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油田的应用,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作为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油田中大量使用石油磺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其原料为不可再生资源,且纯度低,价格相对较高。开发环保、原料廉价、易得、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驱油表面活性剂一直是中石油在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腰果酚作为一种廉价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分子中同时含有长链亲油基和活性酚羟基,可替代石油酚,设计合成高效、低廉的生物基驱油表面活性剂。本论文根据该研究热点,结合驱油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采用工业级的天然生物质腰果酚为原料,通过常规有机反应,合成了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并对其溶液性质及驱油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工业级生物质腰果酚为原料,采用醚化反应,胺化反应以及季铵化反应合成了8种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季铵化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n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n腰果酚叔胺比为3:1、溶剂V异丙醇:V水为2:1时,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收率均在80%以上。采用IR和1H-NMR证实所合成的系列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所设计的结构相符。(2)采用吊片法测定了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结果表明,系列腰果酚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均在10-4mol/L,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在30-32mN/m之间;且随着与季铵离子相连烷基链的增长,表面张力降低,胶束标准自由能ΔGmic升高,吸附的热力学自由能(ΔGads)降低;CNBS-Cn-S中的SO3-相较于CNBS-Cn-C中的COO-具有更大的平均最小面积(Amin)。(3)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下的界面活性与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当CNBS-C1-S浓度为4.00g/L时,界面张力为3.66×10-4mN·m-1;当CNBS-C1-S浓度为0.23wt%时,乳状液最为稳定。表面活性剂与碱体系,当碱浓度为1.50wt%,CNBS-C1-S浓度为3.00g/L时,界面张力为1.15×10-3mN·m-1;当碱浓度为1.49wt%,CNBS-C1-S浓度为0.23wt%时,乳状液最为稳定。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体系,当CNBS-C1-S浓度为3.0g/L,碱浓度为1.50wt%,聚合物浓度为300mg/L时,界面张力达到可达2.34×10-3mN·m-1;当碱浓度为1.49wt%,CNBS-C1-S浓度为0.23wt%,聚合物浓度增加至900 mg/L时,乳状液最为稳定。(4)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在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先升高后变化较小;盐和碱浓度的变化油砂上饱和吸附量影响较小;醇的加入使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降低。采用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下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在单一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4.67%;在表面活性剂-碱二元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碱浓度为1.20wt%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5.28%;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驱油体系下,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聚丙烯酰胺(2500万分子量)浓度为1000mg/L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4.22%。在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混合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碱浓度为1.5wt%、聚丙烯酰胺(2500万分子量)浓度为800mg/L时,后续化学驱采收率为33.87%。

张龙[6](2019)在《蝌蚪形嵌段聚合物及多功能聚合物基改性试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温度响应性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基于聚合的纳米材料改性作为材料科学尤其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已经对信息技术、材料学、纳米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目前仍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聚合物结构和性能有密切的关系,蝌蚪形聚合物具有不同于线性高分子聚合物的一系列特性,但由于其在拓扑结构上的复杂性较高,合成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基于聚合的杂化纳米粒子相比于传统的无机纳米粒子,增加了许多特殊性能。杂化纳米粒子通常在有机相中合成,而杂化纳米粒子的应用大多在水溶液中,于是就对高效改性试剂的研发产生了需求。本论文集中研究蝌蚪形温度敏感嵌段聚合物的制备与水溶液性质,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多功能基改性试剂对多种杂化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研究。具体来说,本论文包括以下两方面工作:1.以温敏性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PEG45-(-alkynyl)-Br为原料,先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聚合线形二嵌段聚合物,在将所得聚合物链末端卤原子转变为叠氮基后,又利用与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反应制备出温敏蝌蚪形二嵌段聚合物PEG-b-cyclicPNIPAM。当PNIPAM的聚合度为52时,在研究此聚合物水溶液性质过程中发现其可由温度诱导产生胶束化行为,并且在相变温度以上时,相比于其对应的线形结构,具有更小的流体力学半径;当PNIPAM聚合度从52升高到110时,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现象。2.合成了同时含有硫辛酸基团和多巴胺基团的两亲性嵌段高分子聚合物PEG-b-P(SS-co-SiDA)。首先通过硫辛酸和炔丙醇在DCC催化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合成硫辛酸炔丙酯Alkynyl-SS。另外还在DBU催化下利用TBS-Cl保护的多巴胺NH2-SiDOPA与丁二酸单炔丙酯反应制备含炔基功能化的保护多巴胺Alkynyl-SiDOPA。然后利用大分子引发剂PEG113-Br进行ATRP聚合AzPMA得到PEG-b-PAzPMA。然后利用高效的点击化学将Alkynyl-SS和Alkynyl-SiDOPA功能化到PEG-b-P(SS-co-SiDA),得到了同时含有硫辛酸基团和多巴胺基团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最后,我们利用该嵌段共聚物分别对疏水性的金、氧化铁纳米粒子和量子点进行改性,使之成为水溶性的纳米材料,并通过电镜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进行了验证:共聚物PEG-b-P(SS-co-SiDA)很方便高效地使得原本疏水的纳米粒子通过配体交换改性为稳定的分散均匀的水溶性纳米粒子,另外,该试剂还可以同时对金和氧化铁粒子进行改性,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体。

朱洲[7](2018)在《盐增黏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了高含水采油期,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成为各大油田增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大多是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基础上进行的疏水改性,由于聚电解质的盐溶液性质,使其在经济成本控制范围内难以应用于高矿化度油藏。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作为两亲聚合物类型中的重要分支,是一类适用于高矿化度油藏有潜力的驱油剂。本文的研究工作将对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作用机理及其在高矿化度油藏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制备了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C16DMAAC)、双十二烷基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i C12MAAC)以及N-甲基-N-烯丙基月桂酰基丙磺酸内盐(MALPS)三种不同结构的可聚合水溶性缔合单体。以上述缔合单体为基础,通过无皂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系列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及激光光散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研究了疏水基团结构及含量对其溶液性质及性能的影响机制。利用旋转黏度计及流变仪研究了盐对其溶液表观黏度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并借助动态光散射、环糊精包合、扫描电镜等手段揭示出其盐增黏机理。采用稳定性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及流变仪等研究了高盐条件下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乳化性能。最后,采用等黏度法对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在特定油藏中的驱油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微观驱油机理。优化合成了不同结构、不同疏水基含量并具有盐增黏特性的丙烯酰胺类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分别为单尾型三元两亲聚合物PADC、孪尾型三元两亲聚合物PADD以及三种不同疏水基含量的二元两亲聚合物PAMA-3、PAMA-2.5和PAMA-2。相对于两亲聚合物PADC来说,孪尾疏水基团的引入使两亲聚合物PADD在盐水中具有更大的聚集体尺寸和更大的疏水缔合强度,从而提升了其增黏、抗温、抗剪切性能。疏水基含量的增大有效降低了两亲聚合物PAMA的临界缔合浓度,疏水基团间通过缔合作用形成的网络空间结构强度越大,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越强,具有更为显着的盐增黏特性和粘弹性。盐的离子强度越大,屏蔽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分子链中内盐键的能力越强,使得聚合物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增大,同时,盐浓度的增大有利于其在水溶液中疏水缔合作用的增强。两方面协同作用使得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具有盐增黏的特性。在高盐条件下,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O/W型乳状液体系,盐浓度的增大有利于该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提高。在特定油藏及等黏度条件下,PAMA-3、PAMA-2.5、PAMA-2、PADD、PADC和HPAM在水驱后提高采收率幅度分别为20.73%、17.38%、16.46%、16.15%、15.22%和13.54%。微观驱替实验表明水驱后孔隙交汇处和孔隙“盲端”处的残余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动用,体现了乳化对聚驱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作用。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在高盐油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山川[8](2018)在《稠油热采复合耐高温封堵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隔层不发育、层间存在渗透率差异以及蒸汽超覆等原因的影响,注汽时高渗透层为强吸汽层,低渗透层为弱吸汽层甚至不吸汽。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进一步会出现井间汽窜干扰现象,大大地降低了蒸汽吞吐效果。针对日益严重的汽窜问题,本文研究出一种利用天然材料制备的复合封堵体系。本文选取粉煤灰作为与单宁冻胶相复合的无机颗粒,以机械化学技术为理论支撑,进行粉煤灰的预活化处理实验。另外,自制了活性酚醛交联剂,其游离醛含量较低,羟甲基含量较高,既有足够的反应活性,又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通过室内静态评价实验研究了矿化度、温度等因素对这种复合封堵体系的影响,又通过物理模型实验研究了该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矿化度12000ppm以下的环境里,冻胶强度不受影响;在温度70110℃的范围内,温度对体系的影响不大;体系在90℃下放置30天,脱水率保持14%,表现出良好的耐温抗老化性能;该体系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率都能达到95%以上,同时表现出优秀的耐冲刷性能。

刘宇龙[9](2018)在《耐温抗盐离子型丙烯酰胺疏水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石油资源一经发现,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也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世界87%的能源供应仍然来自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且这一数字在短期内也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作为当前世界能源供应的基础,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已经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和经济政治稳定有关的战略地位。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大型油田如胜利、大庆、大港等都为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石油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常规油田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阶段的结束,要想维持我国石油产销平衡,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那么对高温高盐油藏的开采便成为了缓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应用的聚丙烯酰胺驱油剂存在耐温耐盐性能不足的缺陷,因此研发耐高温高盐聚合物驱油剂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基于此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探究聚合物组成及其性能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功能单体合成了两种离子型疏水缔合聚合物,并考察不同因素对聚合物增粘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合成方案,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丙烯酰胺(AM)为亲水单体,丙烯酸(AA)为阴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为疏水单体以及自制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MC16),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两性离子型疏水缔合聚合物。通过1HNMR、FTIR、TG/DTG、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聚合物溶液的增粘性能、抗剪切性能、耐温性能和耐盐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新型两性离子疏水缔合聚合物(PAADS),当疏水单体含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时,聚合物溶液的增粘能力最强,并且通过SEM清楚地观察到其分子间疏水缔合的网络结构。与聚丙烯酰胺相比,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增粘性、抗剪切性、耐温性和耐盐性。2.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主链上接枝,并引入亲水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以及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合成一种耐温抗盐的天然高分子疏水改性聚合物。通过1HNMR、FTIR、TG/DTG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结构表征,并测试聚合物溶液的耐温、抗盐、抗剪切等性能,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增粘性能和耐高温性能。同时,测试聚合物与海藻酸钠(SA)复配体系的耐温、耐盐、耐老化、抗剪切及剪切恢复等性能,筛选出耐温抗盐性能最优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复配浓度为0.3wt%时,复配体系成本最低且耐温抗盐性能较好。

宁文燕[10](2018)在《基于PCL/PEG类聚物的线形和星形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在基因传送、组织工程、人造肌肉、生物标记等领域都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温度敏感性聚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其能够对人体的生理温度做出响应,形成的胶束和物理凝胶被广泛应用到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等方面。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疏水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无毒、可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基本上不会导致酸性环境。PCL的疏水链段被亲水链修饰后形成的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可获得含有疏水性PCL嵌段作为PCL疏水核心和亲水嵌段作为亲水性壳体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此时将疏水性药物包封在疏水性PCL内核中,就能够快速有效的在人体内发生药物传递与细胞靶向。PEG类聚物聚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PMEO2MA)和聚寡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OEGMA)作为温敏性家族新成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MEO2MA和OEGMA 可以随机组成共聚物 P(MEO2MA-co-OEGMA)。PMEO2MA 和 POEGMA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值分别为26 ℃和90 ℃,其共聚物的LCST值可以通过改变两者的投料比例来精确调节在26 ℃和90 ℃之间。共聚物P(MEO2MA-co-OEGMA)由于其温度响应性、良好的亲水性、突出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对靶向药物递送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已被广泛研究应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等领域。本文选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疏水性PCL、亲水性及温度敏感性P(MEO2MA-co-OEGMA),使用开环聚合(RO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设计合成了两种结构不同的温敏性的嵌段聚合物,线形聚合物L-PCL-P(MEO2MA-co-OEGMA)和星形聚合物 S-PCL-P(MEO2MA-co-OEGMA)。并重点研究了两种聚合物的水溶液性质、胶束化以及利用透析法制备了负载茴香脑的共聚物胶束,着重研究了其载药胶束在生理条件下的体外释放行为。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以乙二醇为引发剂的ROP和RAFT的方法合成新型可生物降解两亲性温敏性线形嵌段共聚物L-PCL-P(MEO2MA-co-OEGMA)(tBPs)。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证明线形共聚物的成功合成;通过数码照片和透光率测定研究其水溶性和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通过在水性介质中获得共聚物自组装温度响应的胶束,经过荧光探针法,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研究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使用透析法将疏水性药物茴香脑封装在胶束中,通过动态光散射测量确定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在体外,测定载药胶束在pH=7.4PBS中的不同温度下茴香脑的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胶束可以有效的封装和控释茴香脑;通过小瓶翻转试验观察研究共聚物在温度诱导下的溶胶-凝胶转变行为。所有这些结果表明:线形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在医学中有很大的希望作为潜在的疏水性药物的载体。2.采用以季戊四醇为引发剂的ROP和RAFT聚合的方法合成新型可生物降解两亲性温敏性四臂星形嵌段共聚物S-PCL-P(MEO2MA-co-OEGMA)(sBPs)。通过1HNMR、FT-IR和GPC表征表明星形共聚物的成功合成;利用透光率测试研究了聚合物的温敏性和可逆性行为;CMC和DLS分析研究了两亲性四臂星形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通过TEM观察了星形共聚物的胶束形貌;使用透析法将疏水性药物茴香脑封装在胶束中,通过DLS测量确定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在体外,分别测定载药胶束在pH=7.4和pH=5.5PBS中的茴香脑的累积释放量,结果表明,星形共聚物胶束可以有效的封装和控释茴香脑。所有这些结果表明: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星形共聚物胶束作为一种高效的药物载体有望被应用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领域。

二、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三次采油
        1.1.1 三次采油国内外研究概况
        1.1.2 三次采油中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1.1.3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趋势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由来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分类
        1.2.3 Gemini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
    1.3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3.1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2 反应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创新点
2 可反应烯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1 实验所需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2.4.3 表面张力测定
        2.4.4 稳态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2.4.5 泡沫性能测定
        2.4.6 乳化性能测定
        2.4.7 粒径测定
        2.4.8 润湿性能测定
        2.4.9 界面张力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红外光谱分析
        2.5.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5.3 表面活性分析
        2.5.4 荧光光谱分析
        2.5.5 泡沫性能分析
        2.5.6 乳化性能分析
        2.5.7 粒径分析
        2.5.8 润湿性分析
        2.5.9 界面张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可反应酰胺基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原料与仪器
        3.2.1 实验所需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红外光谱表征
        3.4.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3.4.3 表面张力测定
        3.4.4 稳态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3.4.5 泡沫性能测定
        3.4.6 乳化性能测定
        3.4.7 粒径测定
        3.4.8 润湿性能测定
        3.4.9 界面张力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光谱分析
        3.5.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5.3 表面活性分析
        3.5.4 荧光光谱分析
        3.5.5 泡沬性能分析
        3.5.6 乳化性能分析
        3.5.7 粒径分析
        3.5.8 润湿性分析
        3.5.9 界面张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AEO-9复配
    4.3 复配体系乳化性能评价
    4.4 复配体系驱油效果评价
        4.4.1 实验条件
        4.4.2 实验方法
        4.4.3 不同浓度驱油体系驱替效率
        4.4.4 不同驱油体系驱替效率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的制备及其分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
        1.1.1 概述
        1.1.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1.3 磁性SiO_2微球的制备方法
        1.1.4 磁性SiO_2微球的表面改性接枝引发剂
        1.1.5 MSPB的制备
        1.1.6 MSPB的应用
    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2.1 ATRP聚合机理
        1.2.2 ATRP聚合方法发展趋势
    1.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热诱导ATRP法制备MSPB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磁性SiO_2的制备
        2.2.3 磁性SiO_2表面改性接引发剂
        2.2.4 热诱导ATRP法制备MSPB
        2.2.5 表征测试
        2.2.6 MSPB制备工艺的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形貌分析
        2.3.2 材料结构分析
        2.3.3 材料粒径分布及表面电势分析
        2.3.4 产物红外分析
        2.3.5 材料热性能分析
        2.3.6 磁学性能分析
        2.3.7 MSPB制备工艺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诱导ATRP法制备MSPB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光诱导ATRP法制备MSPB
        3.2.3 表征测试
        3.2.4 MSPB制备工艺的优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产物微观形貌分析
        3.3.2 材料结构分析
        3.3.3 材料粒径分布及表面电势分析
        3.3.4 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3.3.5 材料热性能分析
        3.3.6 磁学性能分析
        3.3.7 MSPB制备工艺的优化
        3.3.8 热诱导ATRP和光诱导ATRP制备MSPB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MSPB吸附BSA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BSA标准曲线
        4.2.3 MSPB对 BSA吸附工艺研究
        4.2.4 MSPB的洗脱条件和重复吸附性实验
        4.2.5 MSPB吸附BSA的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SPB对 BSA吸附工艺研究
        4.3.2 MSPB洗脱条件和重复吸附性考察
        4.3.3 MSPB吸附BSA的 Zeta电位分析
        4.3.4 MSPB吸附BSA的荧光光谱分析
        4.3.5 MSPB吸附BSA的微量量热分析
        4.3.6 MSPB吸附BSA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4.3.7 MSPB吸附BSA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吸附分离FFVAP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FFVAP标准曲线
        5.2.3 MSPB对单一体系FFVAP的吸附工艺研究
        5.2.4 MSPB对模拟体系中FFVAP的吸附研究
        5.2.5 MSPB吸附的洗脱条件和重复吸附性实验
        5.2.6 MSPB吸附FFVAP的机理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SPB对单一体系FFVAP吸附工艺研究
        5.3.2 MSPB对模拟体系中FFVAP的吸附研究
        5.3.3 MSPB在模拟体系中脱附FFVAP及其重复吸附率
        5.3.4 MSPB吸附FFVAP的 Zeta电位分析
        5.3.5 MSPB吸附FFVAP的荧光光谱分析
        5.3.6 MSPB吸附FFVAP的微量量热分析
        5.3.7 MSPB吸附FFVAP的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5.3.8 MSPB吸附FFVAP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5.3.9 MSPB从模拟体系中分离FFVAP的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水溶性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稠油
        1.2.1 稠油的定义与分类
        1.2.2 稠油的组成与性质
    1.3 稠油降粘开采技术
        1.3.1 常规加热降粘开采技术
        1.3.2 物理降粘开采技术
        1.3.3 微生物降粘开采技术
        1.3.4 化学降粘开采技术
    1.4 水溶性稠油降粘剂
        1.4.1 水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分类
        1.4.2 聚合物型水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合成
        1.4.3 影响水溶性稠油降粘剂应用效果的外界因素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支链水溶性两亲共聚物的设计合成、性质研究及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AAG共聚物的合成
        2.2.3 AS-N共聚物的合成
        2.2.4 AAGAS长支链水溶性两亲共聚物的合成
        2.2.5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方法
        2.3.2 红外分析
        2.3.3 核磁研究
        2.3.4 热稳定性
        2.3.5 静态光散射研究
        2.3.6 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2.3.7 AAGAS共聚物的增稠性能
        2.3.8 AAGAS共聚物的表面活性
        2.3.9 AAGAS共聚物的界面活性
        2.3.10 AAGAS共聚物的稠油乳化降粘行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疏水缔合阳离子水溶性三元共聚物及其在稠油降粘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长疏水链季铵盐单体ADC的合成
        3.2.3 疏水缔合阳离子水溶性聚合物ANA的合成
        3.2.4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长疏水链季铵盐单体ADC的结构表征
        3.3.2 水溶性聚合物ANA的结构表征
        3.3.3 聚合物ANA的组成分析
        3.3.4 聚合物ANA的静态光散射研究
        3.3.5 聚合物ANA的表面活性
        3.3.6 聚合物ANA的界面活性
        3.3.7 聚合物ANA的稠油降粘性能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复配型两亲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ADN共聚物的合成
        4.2.3 ASO共聚物的合成
        4.2.4 ADN-ASO复配型两亲共聚物溶液的配制
        4.2.5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方法
        4.3.2 结构表征
        4.3.3 静态光散射研究
        4.3.4 复配体系的溶液性质
        4.3.5 复配体系的稠油乳化降粘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H响应性含氟水溶性疏水缔合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pH响应性全氟水溶性疏水缔合共聚物ADF的合成
        5.2.3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表征
        5.3.2 ADF共聚物的溶液性质
        5.3.3 ADF共聚物的pH响应性稠油降粘行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CO_2响应水溶性聚合物的构建与稠油降粘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
        6.2.2 CO_2响应水溶性聚合物AEB的合成
        6.2.3 测试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表征
        6.3.2 AEB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6.3.3 AEB聚合物的CO_2可逆响应性
        6.3.4 AEB聚合物的稠油降粘行为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解缔合型水溶性降粘剂的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药品
        7.2.2 稠油沥青质、胶质的提取与分析
        7.2.3 测试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MAS降粘剂的性能研究
        7.3.2 沥青质与胶质分析
        7.3.3 MAS降粘剂的降粘机理探索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现状
        1.2.1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星形聚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3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
        1.3.2 pH响应性聚合物
    1.4 金属催化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
        1.4.1 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1.4.2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星形P(AM-co-AMPSNa-co-NVP)的合成、表征及耐温抗盐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水溶性三臂引发剂的合成
        2.2.3 星形丙烯酰胺均聚物的合成
        2.2.4 星形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2.2.5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6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溶性三臂引发剂的化学结构分析
        2.3.2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2.3.3 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均聚合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3.5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溶液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纳米SiO_2改性功能单体的合成
        3.2.3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
        3.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3.2.5 产物溶液性质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3.3.2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3.3.3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3.4 小结
第四章 星形P(AM-co-MPAD)的合成、表征及热响应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的合成
        4.2.3 星形P(AM-co-MPAD)的合成
        4.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4.2.5 热响应行为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的化学结构分析
        4.3.2 星形P(AM-co-MPAD)的化学结构分析
        4.3.3 反应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
        4.3.4 星形P(AM-co-MPAD)溶液的热响应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星形PDMAEMA的合成与HPAM水凝胶体系构筑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水溶性多臂引发剂的合成
        5.2.3 多臂星形PDMAEMA的合成
        5.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5.2.5 星形PDMAEMA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测定
        5.2.6 星形PDMAEMA/HPAM水凝胶的制备与协同性质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溶性多臂引发剂的化学结构分析
        5.3.2 多臂星形 PDMAEMA 的结构分析
        5.3.3 星形PDMAEMA聚合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5.3.4 星形PDMAEMA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5.3.5 星形PDMAEMA与 HPAM的协同性质
    5.4 小结
第六章 星形P(NIPAM-b-DMAEMA-b-NVP)的合成与自组装性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2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6.2.3 产物的结构表征
        6.2.4 产物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测定
        6.2.5 自组装性质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星形聚合物的水相SET-LRP
        6.3.2 星形嵌段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6.3.3 星形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性能
        1.1.1 糖脂类生物基表面活性剂
        1.1.2 木质素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1.1.3 单宁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1.1.4 甲壳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1.2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
        1.2.1 化妆品类的应用
        1.2.2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3 驱油领域的应用
    1.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3.1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3.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本课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步骤
        2.2.1 腰果酚氯乙醇醚的合成
        2.2.2 系列腰果酚叔胺的合成
        2.2.3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及其中间体纯度测定
        2.3.1 腰果酚基氯乙醇醚的环氧值测定
        2.3.2 腰果酚基叔胺的叔胺转化率测定
    2.4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中间体的合成结果分析
        2.4.1 腰果酚基氯乙醇醚的合成结果分析
        2.4.2 腰果酚基叔胺的合成结果分析
    2.5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2.5.1 反应温度优化
        2.5.2 异丙醇与水体积比优化
        2.5.33 -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腰果酚叔胺摩尔比的优化
        2.5.4最优条件的重复实验
        2.5.5 系列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结果分析
    2.6 产品的结构表征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核磁氢谱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能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3.2.1 实验步骤
        3.2.2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3.2.3 溶液的胶束化作用
    3.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
        3.3.1 实验步骤
        3.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单一体系的界面张力
        3.3.3 碱-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
        3.3.4 聚合物-碱-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
    3.4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4.1 实验步骤
        3.4.2 腰果酚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3.5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能
        3.5.1 实验步骤
        3.5.2 吸附工艺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5.3 吸附体系组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6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3.6.1 实验步骤
        3.6.2 乳化工艺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3.6.3 乳化体系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2 实验方法
    4.3 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4.4 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4.5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4.6 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发表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蝌蚪形嵌段聚合物及多功能聚合物基改性试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规整高分子聚合物的可控合成
        1.1.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1.2 点击化学
    1.2 温度敏感的全亲水性嵌段聚合物
    1.3 蝌蚪形聚合物
    1.4 杂化纳米颗粒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利用点击化学合成温度敏感的蝌蚪形聚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制备
        2.3.2 聚合物结构的表征
        2.3.3 蝌蚪形聚合物的水溶液性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多功能聚合物基改性试剂的合成及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制备
        3.3.2 杂化纳米粒子的表征
        3.3.3 卫星型杂化粒子的制备
    3.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盐增黏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研究现状
        1.3.1 耐温抗盐两亲聚合物的分子设计
        1.3.2 两亲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3 可聚合水溶性缔合单体的合成方法
        1.3.4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5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乳化及驱油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缔合单体及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设计合成与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方法
    2.2 甜菜碱型三元两亲聚合物的优化
        2.2.1 缔合单体含量的影响
        2.2.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2.2.3 聚合温度的影响
        2.2.4 单体总浓度的影响
        2.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 甜菜碱型二元两亲聚合物的优化
        2.3.1 缔合单体含量的影响
        2.3.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2.3.3 聚合温度的影响
        2.3.4 单体总浓度的影响
        2.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产物的中试简介
        2.4.1 中试原料
        2.4.2 中试主要设备
        2.4.3 中试工艺流程
    2.5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产物的表征
        2.5.1 红外谱图分析
        2.5.2 核磁氢谱特征
        2.5.3 元素组成分析
        2.5.4 特性粘数及分子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结构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对溶液性能的影响规律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方法
    3.2 疏水基团结构对甜菜碱型三元两亲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2.1 增黏性能
        3.2.2 耐温性能
        3.2.3 抗剪切性能
        3.2.4 动态粘弹性
        3.2.5 盐增黏性能
    3.3 疏水基团含量对甜菜碱型二元两亲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3.1 增黏性能
        3.3.2 溶解性能
        3.3.3 热稳定性能
        3.3.4 盐增黏性能
        3.3.5 动态粘弹性
        3.3.6 表面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盐增黏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方法
    4.2 盐对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表观黏度的影响机制
    4.3 盐对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流变性的影响机制
        4.3.1 盐对零剪切黏度的影响
        4.3.2 盐对动态粘弹性的影响
    4.4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盐增黏机理
        4.4.1 盐对流体力学半径的影响
        4.4.2 基于主客体包合的缔合行为
        4.4.3 不同盐溶液中的微观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乳化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方法
    5.2 高盐条件下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乳化性能研究
        5.2.1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乳状液体系的稳定性
        5.2.2 不同盐浓度下乳状液体系的粒径分布与形貌
        5.2.3 不同盐浓度下乳状液体系的流变性特征
    5.3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驱油性能评价
    5.4 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微观驱油机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稠油热采复合耐高温封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稠油资源
    1.2 汽窜
    1.3 耐温堵剂发展现状
        1.3.1 颗粒型封堵体系
        1.3.2 耐温冻胶体系
        1.3.3 耐温泡沫体系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粉煤灰的预活化及粒径分析
    2.1 粉煤灰的物化性质
        2.1.1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2.1.2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2.1.3 粉煤灰应用现状
    2.2 粉煤灰改性方法优选
        2.2.1 物理涂覆
        2.2.2 化学包覆
        2.2.3 沉淀法
        2.2.4 胶囊化改性
        2.2.5 高能表面改性
        2.2.6 机械力化学改性
    2.3 粉煤灰活化改性实验
        2.3.1 粉煤灰活化原理
        2.3.2 实验原料
        2.3.3 主要实验仪器
        2.3.4 实验过程
    2.4 粒度分析结果
第三章 单宁基冻胶交联体系的优选与制备
    3.1 单宁
        3.1.1 单宁简介
        3.1.2 单宁的物化性质
        3.1.3 单宁应用现状
    3.2 交联体系优选
        3.2.1 甲醛交联体系
        3.2.2 多聚甲醛交联体系
        3.2.3 乙二醛交联体系
        3.2.4 六次甲基四胺交联体系
        3.2.5 聚乙烯亚胺
    3.3 酚醛交联剂的合成与检测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过程
        3.3.3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耐高温复合封堵体系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4.1 复合材料的性能增强原理
        4.1.1 弥散增强原理
        4.1.2 颗粒增强原理
    4.2 实验准备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助剂的选择
    4.3 封堵体系交联机理
    4.4 封堵体系的室内静态评价
        4.4.1 冻胶性能的评价方法
        4.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4.3 各组分浓度对复合耐高温封堵剂成胶时间的影响
        4.4.4 模拟油藏条件对复合耐高温封堵体系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复合封堵体系室内动态评价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岩心准备
        5.1.4 岩心表观体积的计算
        5.1.5 模拟油藏水饱和法测定岩心孔隙度
        5.1.6 岩心水相渗透率测定
    5.2 岩心流动实验步骤
        5.2.1 实验参数
        5.2.2 岩心封堵实验
        5.2.3 耐冲刷性能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耐温抗盐离子型丙烯酰胺疏水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EOR采油技术
        1.2.1 气驱
        1.2.2 微生物驱
        1.2.3 热驱
        1.2.4 化学驱
    1.3 疏水缔合聚合物概述
        1.3.1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驱油机理
        1.3.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3 疏水缔合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疏水缔合聚合物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两性离子共聚物(PAADS)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测试方法
        2.2.3 表面活性单体(DMC_(16))的合成
        2.2.4 PAADS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单体(DMC_(16))的结构表征
        2.3.2 PAADS的结构表征
        2.3.3 PAADS热失重分析
        2.3.4 PAADS的SEM分析
        2.3.5 PAADS的稳态荧光光谱
        2.3.6 PAADS的流变性质
        2.3.7 PAADS的粘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阴离子共聚物(PHAAS)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测试方法
        3.2.3 PHAAS与海藻酸钠复配体系的制备
        3.2.4 PHAAS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AAS的结构表征
        3.3.2 PHAAS的热失重分析
        3.3.3 PHAAS的稳态荧光光谱
        3.3.4 PHAAS的溶液性质
        3.3.5 PHAAS和海藻酸钠复配体系的溶液性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PCL/PEG类聚物的线形和星形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分类
        1.2.1 温度敏感性聚合物
        1.2.2 pH敏感性聚合物
        1.2.3 氧化还原敏感性聚合物
        1.2.4 温度/pH敏感性聚合物
        1.2.5 温度/氧化还原敏感性聚合物
    1.3 聚合物胶束
        1.3.1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1.3.2 聚合物胶束的形貌
        1.3.3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1.4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1.5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线形温敏性聚合物L-PCL-P(MEO_2MA-co-OEGMA)的合成、表征及胶束的药物释放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部分
        2.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4 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2.2.5 聚合物的胶束性质
        2.2.6 聚合物的溶胶-凝胶转变
        2.2.7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形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线形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2.3.3 线形聚合物的胶束性质
        2.3.4 线形聚合物的溶胶-凝胶相转变
        2.3.5 线形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2.3.6 线形聚合物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2.3.7 线形聚合物的溶液行为及胶束的药物释放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形温敏性聚合物S-PCL-P(MEO_2MA-co-OEGMA)的合成、表征及胶束的药物释放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部分
        3.2.3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2.4 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3.2.5 聚合物的胶束性质
        3.2.6 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星形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3.2 星形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3.3.3 星形聚合物的胶束性质
        3.3.4 星形聚合物载药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3.3.5 星形聚合物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3.3.6 星形聚合物的溶液行为及胶束药物释放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双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反应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驱油性能研究[D]. 吴瑶佳.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磁性球形聚电解质刷的制备及其分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研究[D]. 谢绍伟. 广西大学, 2020
  • [3]水溶性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D]. 李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4]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D]. 王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于洪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蝌蚪形嵌段聚合物及多功能聚合物基改性试剂的合成及应用[D]. 张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7]盐增黏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D]. 朱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8]稠油热采复合耐高温封堵体系研究[D]. 杨山川.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 [9]耐温抗盐离子型丙烯酰胺疏水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 刘宇龙. 山东大学, 2018(12)
  • [10]基于PCL/PEG类聚物的线形和星形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宁文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