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结构探讨

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结构探讨

一、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的结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佳[1](2021)在《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城市中的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由此造成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途径是提升路网的通行能力,通过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来提高城市路网的通行效率。在以上背景下,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三种城市单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并通过二次开发Sumo仿真软件进行对比分析。(1)设计与实现一种交通灯信号的模糊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四相位定相序对单交叉口交通灯进行控制,采用两层模糊控制系统,第一层模糊控制系统输入为车辆排队数和车辆到达率,输出为当前相位和下一相位交通流强度。第二层模糊控制系统以两个相位的交通流强度作为输入,输出为当前绿灯相位的绿灯延长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控制性能优于Sumo仿真软件自带的定时控制方法与传统模糊控制方法。(2)利用遗传算法来优化模糊控制系统。将模糊规则和隶属度函数参数编码为染色体,以车辆平均等待时间等评价指标构建适应度函数。种群迭代过程中,将个体解码为模糊控制系统的规则和隶属度函数参数,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对个体代表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得到个体评价函数值。在选择过程中加入了精英保留策略来保证最优个体不被破坏。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模糊控制系统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3)利用强化学习方法解决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灯控制问题。该方法充分利用路网传递的交通流参数,将路网截取为位置、速度矩阵,并将其作为输入状态。采取车辆的平均等待时间作为奖励函数,输出相位的持续时间作为动作。求解Q值时,为了解决过度估计问题,采用双竞争深度Q网络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强化学习方法控制性能优于Sumo自带的定时控制方法。(4)在上述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一个交通信号灯控制仿真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交通元素管理、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任务管理等功能模块,能够根据单交叉口的车流数据自动决策信号灯的相位周期,为交通管理人员提供易于操作的交通仿真工具。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王丽君[3](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的发展,车联网(Vehicular Network,VNET)作为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上到城市建设发展,下到人们的出行效率,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车辆的高速机动性,传统的移动计算面临着高效、快速的资源调度和功率分配等挑战。同时,实现车辆之间的接入网服务是在车辆附近提供通信服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尽可能接近的通信部署,研究车联网新的体系结构,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连通性作为车联网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指标,对于车联网的网络规划、拓扑控制以及用户体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车联网连通性的方法,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制约车联网技术发展的特性有复杂的无线传输环境、潜在的大规模特性、高动态特性、分区网络特性和网络安全隐私等挑战。因此,本文在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围绕车联网的性能指标,着力于从协作通信和机器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无蜂窝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车联网体系结构,然后提出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最后给出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机制。核心问题涉及到车辆终端如何接入移动网络,实现动态、开放、自组织、易于部署和低成本效益的车联网络。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提出采用无蜂窝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车联网体系结构。该无蜂窝协作通信车联网与传统车联网相比,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对车联网的不同接入方式进行横向融合。通过协调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输和接收,与协作基站或移动接入点通信,实现满足不同需求的车联网最优接入方案,建立低时延、高可靠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车联网混合组网架构。利用SDN收集车辆运动状态信息,获得全局网络视图,采用先局部后全局的方式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调度。无蜂窝车联网中车辆构成多重SDN云,实现分布式同集中式相结合的资源调度和投放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不仅在基站处和移动终端处都能够节约能源,且移动终端的能量效率随着协作基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优化车联网性能。针对高速行驶车辆通信的频繁切换和中断问题,提出的基于移动接入点的5G无蜂窝车联网通信方案,将固定基站替换为车载移动接入点,以方便用户访问。移动接入点采用联合发送和联合接收的方式与车辆用户进行协作通信,增强车与车通信(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V2V)的连通性和可靠性。并给出了三种车辆选择方案作为协作移动接入点的策略原则,构建了5G无蜂窝移动接入网。数据仿真结果比较了各种移动接入点选择策略下的连接性能和延迟性能。采用移动接入点的5G无蜂窝车联网通信方案显着优于简单的移动中继或移动接入方案。兼顾负载均衡,增强了车联网通信的连通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是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对于车联网的流量业务进行建模分析。针对车联网中V2V的协作通信机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流量时空分布模型。根据数据业务需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基于随机几何理论方法对车联网业务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模型,采用排队论对业务的时间分布特征构建模型,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对车联网时空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为车联网中的协作资源调度和分布式路由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所提V2V协作通信算法融合了车联网终端侧的接入网络选择机制及网络侧的调节函数策略,能够依据用户的最优分布及实际分布,基于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转换,动态自适应的来改变网络调节函数因子,从而引导车联网用户终端合理选择动态节点来接入网络。而基于系统用户体验(Quality of Experience,QoE)效用函数的网络资源分配函数,解决了车辆接入网络的不同接入方式会造成部分车载资源丢失和浪费的问题,实现协作通信下的最优功率分配和频谱资源共享。本文的第三个创新点是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机制。从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源调度策略基础上出发,针对无蜂窝结构车联网中车辆的业务需求,对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车联网业务需求进行感知和预测,在城市密集交通场景的大尺度宏观车流模型和小尺度微观车流模型的不同层次上,以及空间和时间不同维度上,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移动接入点空时协作的精准资源调度和动态路由预测,对车联网中的无线通信资源进行调度和分配。将资源供给与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匹配,保证车联网通信业务的低延时要求。结合空间、时间和频率多维度模型,分析车联网通信在精准资源调度策略下,对包括连通性在内的车联网性能指标进行优化。针对车联网时延和连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定义服务质量的效能函数,在存在随机干扰的情况下,采用离散随机逼近算法针对调度参数进行优化,实现精准的资源调度和负载均衡。最后,在实际应用的车联网场景中,按照本文给出的高连通性组网算法规则,有效选择中继节点进行消息转发的路由决策方案,确保车联网的高连通状态。对于用户业务需求、终端数据缓存状况、用户信道信息等数据,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无线资源利用率及用户公平性的前提条件下,确定用户的优先级并进行频域或时域资源的分配。

张叶青[4](2018)在《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城市道路网络中日益激烈的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世界各国均大力推动关于车-路通信与协同控制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加强与外部实时信息交互,能实现人-车-路-环境之间高效协作,谷歌、特斯拉等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纷纷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目前已进入道路实测阶段。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逐渐构成“混合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立足于智能网联汽车,以路线规划、行驶建议、交通预测为出发点,开展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为车辆在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高效安全行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城市道路混合交通车-路-环境信息共享的需求,构建实时的交通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本文设计的数据库由静态经验场、动态实时场、车本体场组成,将路网拓扑、路段属性及历史交通信息等静态经验数据,车辆位姿和交通状态等动态实时信息,车辆运动性能和行驶策略等车本体信息进行分图层存储。为了获得准确的车辆位姿信息,提出GNSS信号捕获下采样策略,保证捕获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车辆定位的实时性。2.针对道路行程时间预测问题具有强非线性、影响因素多的特点,提出一种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算法。本文通过谐波分析法和Moran’s I指数分析路段行程时间序列的时空特性,构建三阶空间邻接扩展的交通时空矩阵,表征历史交通模式;根据预测误差及其置信度自适应地选取有效粒子,对粒子状态预测值与行程时间观测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粒子权重更新模型;提出时空相似性重采样策略,依据有效粒子权重值的累积分布对低权重粒子进行重采样,从而对城市道路行程时间实现快速准确的多步预测。算法有效解决了粒子退化问题,提高了行程时间预测的实时性以及多步前瞻预测的稳定性。3.针对实时交通影响下车辆行驶独立性逐渐减弱的问题,提出一种道路条件与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算法。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结构和交通流状态的特征,量化城市道路线形参数、交通组成及交通事件对行驶速度的影响,推导出道路条件约束的多元线性拟合行驶速度方程;根据路段中交通流状态的演变规律,建立交通流可变长度模型,推导出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模型;研究交通实测数据中交通流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建立交通基本图约束的行驶速度方程组;构建瞬时行程时间、总行程时间和总行程距离的性能评价矩阵,联合解算出总代价最小的行驶速度最优值。采用城市道路线形和交通状态实测参数的仿真实验证明,算法能解算综合考虑道路条件和实时交通状态的最优速度,为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智能网联汽车行驶速度提供建议。4.为了探究城市道路中交通冲击波的形成及其影响,提出一种交通冲击波传播轨迹的数值检测算法。根据交通流动态模型和车辆守恒定律,推演出交通流状态演变时空图,首次将图像处理中的梯度检测、非极大值抑制、双阈值方法,用于检测交通流状态时空图中冲击波的传播轨迹。为验证提出的数值检测算法与交通流解析方程的一致性,采用一种极参数坐标映射方法,并建立了一种误差校正模型,对提取的冲击波轨迹线段的角度与距离误差进行解耦。无控制和可变限速控制交通瓶颈场景的仿真实验证明,算法能描述路段瓶颈的拥堵与排队等交通状态时空演变过程,准确提取交通冲击波传播轨迹,使相对距离误差降低到0.1%-3%。为了实现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控制,本文开展了实时交通数据库构建、道路行程时间预测、车辆速度约束优化和交通状态演变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实测数据和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杨龙[6](2015)在《基于ARM及Linux技术的信号机主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交通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命脉,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交叉口是组成城市路网的基本单元,是城市交通的瓶颈地带。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路网的通行能力。但是,在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复杂的城市交通状况限制下,现有的信号机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道路拥堵情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ARM11微处理器S3C6410、ActiveMQ消息服务器和Xml通信协议的信号机主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硬件设计以及实现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号机主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确定了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交通信号控制方案的存储及实施、基于Xml协议的ActiveMQ消息服务器网络通信、自动校时等。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我国交通部的相关规定,确定了信号机主控系统的网络通信技术及通信协议,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在此之后根据功能需求,完成了信号机主控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主要包括微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的选型、以太网等外围电路设计等;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为信号机主控系统移植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各硬件模块驱动和第三方动态库等;最后,根据软件模块化设计思想为信号机主控系统设计了各功能软件,包括消息服务软件、控制模块软件、附加模块软件等,并采用非阻塞和多线程技术实现各模块的协同工作,最终实现了信号机主控系统的全部功能。通过对信号机主控系统进行的系统集成、模块测试和整体测试表明,本文实现的信号机主控系统能够稳定的运行各信号灯控制方案并可根据不同的时段进行相应的控制方案切换、能够与Active MQ消息服务器进行Internet通信、能长久保存信号机各控制方案等,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对城市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的一次有价值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郝世博[7](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王清波[8](2013)在《城市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及交通数据智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隧道作为缓解拥塞的交通要道,数量逐年增加,其隧道运营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将以城市公路隧道监控为对象,研究通用的监控系统架构、异构多数据源的集成、联动控制方案以及交通数据智能分析方法等关键技术,从而建立一个集隧道运营监测、交通控制、灾害预警报警等功能于一体的较为通用的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其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武汉市多条隧道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经验,总结和分析了城市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通用架构、子系统划分及基本功能、实现方案及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多个子系统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体系架构。然后,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城市公路隧道的交通态势本体模型,采用语义本体技术建立城市公路隧道交通态势本体模型和知识化表示。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本体集成的通用框架,它在语义网中用全局本体来提供一个统一的本地本体视图查询,该框架描述了一种设计空间,可用来解决语义网应用程序中本体集成的问题。接着,分析和整合各个监控子系统的数据和功能,提出了基于XML的各类数据的统一表示和存储方法,探究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多源数据融合的联动控制机制,并建立了隧道预案管理平台。更主要的是,研究了隧道交通数据的特征,以最小二乘法的数据压缩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隧道交通数据的核主成分分析(KPCA)两步降维算法,以约简数据;研究了隧道交通数据流的分类和预测方法,以时间段划分训练样本,提出了一种基于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KSVMR)堵车情况预测模型。根据武汉市多条城市公路隧道监控项目的实际需要和测试结果,本文提出的通用城市公路隧道监控架构及关键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隧道的安全环境,舒适行车和有效管理。

杨旺功,邹晓霞,陈继努,王霞霞[9](2008)在《XML在ITS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通信协议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互换性和交换性问题,在分析可扩展标记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实现交通数据资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数据共享及交互,并探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在智能公交系统中的范围,最后举例说明基于XML的交通控制系统的数据共享的有效性。

张宁[10](2008)在《基于异构道路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五”期间,我国在各大中城市广泛开展了智能交通示范工程的开发和应用,并在智能交通信息共享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分别建立在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城市交管局,使得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呈现出多系统、多结构体系的状况,造成系统间信息得不到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如何建立有效实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路网内异构的高速公路和关联城市监控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成为实现区域路网交通协同管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区域路网内高速公路和关联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分析了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提出了基于分布式与集中式的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集成的技术方案,分析了基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在明确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和定位基础上,对平台的逻辑框架、物理框架等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说明。信息存储和处理是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本文提出了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交通信息资源存储体系,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进行了设计,并对信息处理的流程也做了详细讨论。信息交换是实现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关键。最后,本文探讨了以XML技术作为平台数据交换的技术解决方案,完成各主流关系数据库间的信息交换操作,用于解决异构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问题。本文的研究为构建基于区域路网内高速公路和关联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具有很好的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价值。

二、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的结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的结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控制方法
        1.2.2 演化算法
        1.2.3 强化学习方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2.1 模糊控制
        2.1.1 模糊控制理论概述
        2.1.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2.2 遗传算法
        2.2.1 遗传算法理论概述
        2.2.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2.3 强化学习
        2.3.1 强化学习理论概述
        2.3.2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2.3.3 强化学习关键要素
        2.3.4 强化学习主要算法
    2.4 Sumo仿真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模糊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灯控制问题
    3.2 模糊控制算法
    3.3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4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的遗传模糊控制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系统
    4.2 染色体编码和初始种群产生
    4.3 个体的评价
    4.4 选择
    4.5 交叉
    4.6 变异
    4.7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交叉口交通信号强化学习控制方法的实现
    5.1 3DQN算法
        5.1.1 卷积神经网络CNN
        5.1.2 Dueling DQN
        5.1.3 Target Network
        5.1.4 Double DQN
    5.2 强化学习方法控制交通信号灯
    5.3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信号灯控制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需求分析及系统设计
        6.1.1 交通元素管理功能
        6.1.2 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功能
        6.1.3 用户管理功能
        6.1.4 用户界面可视化功能
        6.1.5 数据存储
        6.1.6 性能需求
    6.2 系统实现
        6.2.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6.2.2 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案仿真模块实现
        6.2.3 交通元素管理模块实现
    6.3 系统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3)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车联网中的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中的协作通信
        1.2.2 车联网中的机器学习
        1.2.3 挑战与研究热点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融合无蜂窝网络的车联网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车联网络模型
        2.2.1 移动自组织网络
        2.2.2 经典车联网络模型
        2.2.3 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模型
    2.3 融合无蜂窝车联通信网络
        2.3.1 5G融合无蜂窝网络的优势
        2.3.2 无蜂窝通信网络架构
    2.4 融合无蜂窝网络的协作性能分析
        2.4.1 融合无蜂窝通信网络的基站分组方案
        2.4.2 融合无蜂窝的网络连通性
        2.4.3 融合无蜂窝的通信能效
    2.5 仿真及分析
        2.5.1 仿真环境设置及关键参数选取
        2.5.2 融合无蜂窝的网络覆盖概率
        2.5.3 融合无蜂窝的通信能效分析
    2.6 本章总结
3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移动接入点的协作需求
        3.2.1 5G车联网的关键性能需求
        3.2.2 传统蜂窝网络的挑战
    3.3 基于5G移动接入点的无蜂窝通信体系与建模
        3.3.1 移动接入点车联网模型
        3.3.2 车载移动接入点的部署
        3.3.3 移动接入点的优势
        3.3.4 基于5G移动接入点的无蜂窝体系结构
        3.3.5 传输建模的对等通信
    3.4 移动接入点的选取策略
        3.4.1 预定义的选择方案
        3.4.2 独立随机选择方案
        3.4.3 协作选择方案
    3.5 移动接入点的协作算法
        3.5.1 移动接入点的覆盖范围
        3.5.2 移动接入点的负载及影响
    3.6 仿真及结果分析
        3.6.1 仿真环境设置及关键参数选取
        3.6.2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连通性测试
        3.6.3 基于移动接入点的负载分布
        3.6.4 不同选择策略的连通性概率比较
        3.6.5 延迟性能分析
    3.7 本章总结
4 基于V2V的车联网协作通信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车联网流量业务的时空分布模型
        4.2.1 随机交通模型
        4.2.2 随机几何建立车流量空间分布特征模型
        4.2.3 排队论建立车流量时间分布特征模型
    4.3 机器学习预测
        4.3.1 流量矩阵估计
        4.3.2 矩阵训练算法
        4.3.3 网络调节策略
    4.4 V2V协作通信算法描述
        4.4.1 算法框架
        4.4.2 基于效用的网络资源分配函数
        4.4.3 协作通信下的最优功率分配
        4.4.4 基于效用函数的QoE
        4.4.5 上行链路的频谱资源共享
    4.5 实验及分析
        4.5.1 仿真环境设置
        4.5.2 V2V的通信连通性
        4.5.3 V2V的通信干扰分析
        4.5.4 V2V通信时延估计
        4.5.5 实际交通流数据预测及分析
    4.6 本章总结
5 城市密集交通场景下的V2V性能优化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优化构建
        5.2.1 典型车联网体系模型
        5.2.2 V2V的信道模型
        5.2.3 基于概率的城市道路组网
    5.3 密集交通场景的组网算法
        5.3.1 网络连通概率与车辆节点通信半径
        5.3.2 网络连通概率与车辆节点数量
        5.3.3 网络连通概率与能效算法实现
    5.4 机器学习的优化构建
        5.4.1 精准资源调度
        5.4.2 离散随机逼近传输方案
        5.4.3 动态路由预测
        5.4.4 联合中继选择
        5.4.5 协作传输的频谱共享
    5.5 最优策略及迭代
        5.5.1 强化学习的最优化值
        5.5.2 求解最优策略
        5.5.3 策略估计
        5.5.4 策略改进
        5.5.5 策略迭代
        5.5.6 值迭代
    5.6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5.6.1 仿真环境设置
        5.6.2 网络连通度指标
        5.6.3 通信半径对连通性的仿真
        5.6.4 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4)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研究现状
        1.2.2 行程时间多步预测研究现状
        1.2.3 车辆行驶速度设计研究现状
        1.2.4 交通冲击波检测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系统框架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2.2 系统逻辑框架及子系统构成
    2.3 关键预处理技术
        2.3.1 交通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
        2.3.2 信号捕获的下采样策略优化
        2.3.3 智能驾驶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更新
    2.4 系统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2.4.1 交通系统仿真软件性能分析
        2.4.2 自定义交通仿真场景
        2.4.3 多平台交互开发架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方法研究
    3.1 行程时间的时空特征分析
        3.1.1 时间周期性特征
        3.1.2 空间相关性特征
    3.2 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STPF)
        3.2.1 STPF算法框架
        3.2.2 交通时空矩阵构建
        3.2.3 相关分析和权重更新
        3.2.4 有效粒子自适应选取
        3.2.5 时空相似性重采样
        3.2.6 行程时间多步预测
    3.3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实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3.3.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道路条件和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方法研究
    4.1 城市道路和交通状态特征分析
        4.1.1 城市道路结构特征分析
        4.1.2 交通流状态特征描述
    4.2 道路条件和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
        4.2.1 模型参数采集、测定及其量化
        4.2.2 道路线形设计的多元线性方程拟合
        4.2.3 交通状态约束下的行驶速度模型
        4.2.4 交通参数基本图的行驶速度约束
        4.2.5 性能评价矩阵构建及联合解算
    4.3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方案及参数设定
        4.3.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通流冲击波传播轨迹检测与一致性方法研究
    5.1 交通流时空演变问题描述
        5.1.1 交通流状态演变解析法描述
        5.1.2 交通流状态演变数值法建模
    5.2 交通流冲击波的传播建模与轨迹检测
        5.2.1 冲击波传播轨迹解析法表达
        5.2.2 冲击波传播轨迹数值法检测
    5.3 交通流冲击波轨迹检测的一致性
        5.3.1 极参数坐标映射变换
        5.3.2 轨迹检测误差校正
        5.3.3 数值法与解析法一致性
    5.4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5.4.2 检测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ARM及Linux技术的信号机主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基本理论及ARM-Linux技术简介
    2.1 交通信号控制基本概念
        2.1.1 交通信号灯控制参数
        2.1.2 交通信号灯控制类型
    2.2 ARM-Linux技术
        2.2.1 ARM及ARM内核
        2.2.2 嵌入式Linux系统
第三章 信号机主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交通信号机系统体系结构
    3.2 信号机主控系统分析
        3.2.1 工作原理
        3.2.2 功能需求
    3.3 信号机主控系统通信技术
        3.3.1 ActiveMQ消息服务器
        3.3.2 交通控制系统中的Xml协议
    3.4 信号机主控系统总体设计
第四章 信号机主控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
    4.2 微处理器选型
    4.3 存储器选型
        4.3.1 NAND Flash选型
        4.3.2 SDRAM选型
    4.4 以太网电路
    4.5 3G模块电路
    4.6 GPS校时电路
第五章 信号机主控系统操作系统及驱动移植
    5.1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5.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5.1.2 Boot Loader移植
        5.1.3 Linux内核移植
        5.1.4 Yaffs2文件系统移植
    5.2 设备驱动移植
        5.2.1 NAND Flash驱动
        5.2.2 SDRAM驱动
        5.2.3 UART串.驱动
        5.2.4 以太网卡驱动
        5.2.5 CAN总线驱动
    5.3 ARM-Linux开机启动设置与第三方库移植
        5.3.1 第三方动态库编译与移植
        5.3.2 ARM-Linux开机启动设置
    5.4 SQLite嵌入式数据库
        5.4.1 SQLite数据库介绍
        5.4.2 SQLite数据库移植
第六章 信号机主控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及实现
    6.1 应用软件总体设计
    6.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6.2.1 ActiveMQ消息服务器软件设计
        6.2.2 Xml通信协议软件设计
    6.3 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6.3.1 单点定周期控制
        6.3.2 绿波控制
        6.3.3 BRT控制
        6.3.4 全感应/半感应控制
        6.3.5 手动控制/实时演示
    6.4 附加模块软件设计
第七章 信号机主控系统集成与测试
    7.1 集成
    7.2 测试
        7.2.1 Linux系统配置及自动获取IP测试
        7.2.2 GPS信号接收测试
        7.2.3 ActiveMQ消息服务器通信测试
        7.2.4 总体测试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1.2.2 国内外LAM研究
        1.2.3 信任管理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互操作
        2.1.2 服务融合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信任的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知识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3.1 信任管理
        3.1.1 定义
        3.1.2 信任管理模型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3.2 自动信任协商
        3.2.1 定义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4.1.1 Europeana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4.1.4 CALIS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4.2.3 MAP系统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5.1 OAI-PMH协议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6.2 LAM-AATN模型构建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城市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及交通数据智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
        1.2.1 智能监控系统现状
        1.2.2 监控系统开发
        1.2.3 监控数据管理
    1.3 智能分析方法
        1.3.1 分析方法概述
        1.3.2 无监督学习
        1.3.3 监督学习
        1.3.4 本体技术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架构及功能
    2.1 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架构
    2.2 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功能
        2.2.1 智能监控系统集成功能
        2.2.2 城市公路隧道照明控制子系统
        2.2.3 城市公路隧道环境监测子系统
        2.2.4 城市公路隧道水泵监控子系统
        2.2.5 城市公路隧道交通控制子系统
        2.2.6 城市公路隧道通风监控子系统
    2.3 城市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实现
        2.3.1 监控流程
        2.3.2 数据中心存储实现
        2.3.3 报表与趋势图输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公路隧道交通态势本体构建
    3.1 城市公路隧道交通态势本体
        3.1.1 监测本体
        3.1.2 操控本体
        3.1.3 交通本体
    3.2 本体的实现及查询
        3.2.1 本体建模
        3.2.2 交通态势查询
    3.3 本体集成
        3.3.1 本体集成框架
        3.3.2 全局中心方法
        3.3.3 局部中心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公路隧道监控系统联动控制及预案管理
    4.1 基于多源数据的联动控制机制
    4.2 基于XML的多源数据融合存储
    4.3 城市公路隧道紧急事件预案管理平台
        4.3.1 预案管理平台总体流程体系
        4.3.2 模拟事件模块设计
        4.3.3 隧道实际运行时预案管理模块设计
        4.3.4 规则库设计
        4.3.5 关联规则挖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公路隧道交通数据智能分析方法
    5.1 KPCA的隧道监控数据降维分析方法
        5.1.1 主成分分析与核主成分分析(PCA and KPCA)
        5.1.2 KPCA隧道数据降维模型
        5.1.3 实验结果分析
    5.2 KSVMR交通流分类的堵车预测
        5.2.1 支持向量机原理及KSVMR算法
        5.2.2 堵车预测实验及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异构道路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IT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ITS的研究现状
        1.2.2 ITS的发展趋势
    1.3 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目标
        1.3.1 交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3.2 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2.1 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的概述
        2.1.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概述
        2.1.2 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概述
        2.1.3 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的联系和区别
    2.2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用户需求分析
        2.2.2 功能需求分析
    2.3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定位
        2.3.1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
        2.3.2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原则
        2.3.3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定位
    2.4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集成技术方案
        2.4.1 国内综合交通信息平台集成技术方案的分析
        2.4.2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集成技术方案
    2.5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
    2.6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物理结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存储和处理
    3.1 信息内容及特性分析
        3.1.1 信息内容分析
        3.1.2 信息特性分析
    3.2 信息存储技术
        3.2.1 信息的存储的方式
        3.2.2 信息存储的体系结构设计
        3.2.3 数据仓库的设计
    3.3 信息处理过程分析
        3.3.1 数据提取
        3.3.2 数据交换
        3.3.3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交换技术
    4.1 交通领域应用的数据交换技术的现状分析
    4.2 XML技术及相关技术发展
        4.2.1 XML技术的发展
        4.2.2 XML相关技术
    4.3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技术
        4.3.1 XML数据交换类型分析
        4.3.2 XML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映射规则
        4.3.3 基于对象-关系映射规则的XML与关系型数据转换模型
    4.4 基于XML的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交换技术
        4.4.1 XML应用于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交换的优势
        4.4.2 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
        4.4.3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论文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的结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逻辑和强化学习的交通信号优化方法设计与实现[D]. 刘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机器学习联合协作通信的车联网性能研究[D]. 王丽君. 武汉大学, 2019(01)
  • [4]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 张叶青. 北京理工大学, 2018
  • [5]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6]基于ARM及Linux技术的信号机主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杨龙. 长安大学, 2015(01)
  • [7]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8]城市隧道智能监控系统及交通数据智能分析[D]. 王清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9]XML在ITS中的应用[J]. 杨旺功,邹晓霞,陈继努,王霞霞. 微计算机信息, 2008(07)
  • [10]基于异构道路监控系统的分布式区域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研究[D]. 张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基于XML的开放式交通控制系统数据共享结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