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

建设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

一、建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辉[1](2020)在《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的效率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显要主题,而绿色发展是我国城市摆脱“粗放型”发展路径的必要环节。据了解,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依赖资源、危害环境的现象。因此,评价城市发展的绿色经济效率,剖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结合预测研究,探讨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对未来城市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该出发点,本文以四川省的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2008~2017年的有关数据,以SBM-DEA模型评价18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然后分别运用Tobit模型、系统矩估计等方法分析了整体地级市和城市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绿色经济效率趋势。最后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政府治理、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城市企业行为三个方面提出了绿色化转型的发展策略。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为体现“资源和环境效率”的“绿色”内涵,在资源投入指标上增加了土地、水资源,以及水利、环境和设施管理的从业人数、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数量,以考察环境保护投入情况。形成了劳动投入、资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4个方面的投入指标和经济、生态环境、污染3个方面的产出指标,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利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评价18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总体上看,2008~2017年各城市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发展不均衡;从城市区来看,攀西城市区位居首,成都平原城市区次之,川东北城市区最低,差异主要源于各城市间的基础条件的差异。(3)从城市社会生活、城市企业生产、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作用、城市科技水平和城市经济水平六个方面,运用Tobit模型进行整体地级市及城市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检验,整体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均值均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显着影响,而城市区与整体地级市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城市区间各城市的发展条件的差异。(4)利用灰色模型预测了2018~2022年18个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水平,总体保持缓慢上升趋势,结合绿色经济效率评价结果和实证检验,从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政府治理、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城市企业生产行为三方面绿色化转型,提出了四川地级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洪诗佳[2](2019)在《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磷矿资源约束矛盾的日益突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提高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湖北省作为我国磷矿资源大省,磷矿储量居全国第一,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在对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地方经济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此,对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了解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达到以最少资源消耗和最小生态环境破坏,获取最大效益产出的目的,是湖北省磷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探讨,全面梳理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产业经济学、资源禀赋理论等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关理论的探讨,对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构建了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后,选取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同时,对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实际采矿能力、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投资对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效率具有显着影响;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值整体偏低,且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四大磷矿区之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相差较大,主要受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影响。最后,依据前期调研现状与实证结果,从技术改进、资源整合、政策法律制定等几个方面针对性提出了促进湖北省磷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赵梓伊[3](2019)在《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矿藏丰富,孕育出一批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川内资源型城市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四川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民生任务较重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产业转型是构造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对新时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跨越式转型问题展开研究尤为必要。四川资源型城市特点不一,如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到合适的路径发展产业经济;如何提升产业转型能力来保证产业转型的顺利实现;如何构建保障产业转型的政策体系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以资源诅咒、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支撑其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对各区域劳动力要素支撑能力、物质要素支撑能力、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四个子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域探讨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具体从空间布局、产业转型市场机制和体系、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和资金的引进和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此推动当地产业转型进程、助力精准脱贫、实现绿色发展,并为国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添砖加瓦。定量分析上,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资源型城市支撑产业转型的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据此建立评价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对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各子系统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综上所述,本文着力探索了以下问题:第一,以新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立足于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转型时期,基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建设机遇,结合四川资源优势,探索新时期下资源型城市把握区位条件和政策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二次“弯道超车”的方法,并提出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智能化、完善市场创新机制、加强民生和环境治理、促进金融等配套政策孵化、建立开放性产业体系为主的产业转型基本路径。第二,研究方法有新探索。一方面,本文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对四川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状况及其2001年至2016年间的产业结构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将资源型城市三产结构发展的空间差异状况以及动态变化特征更加科学的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本文还在系统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通过定性研究设计指标体系,再采用相关计量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评价,使分析过程更科学,结论更客观、有说服力,对于政策建议更具支撑力。第三,理论结合实际,并补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国内学界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方资源型城市,南方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对四川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各区域产业转型的原则、目标和路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指出各区域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避免产业转型同质化,促进产业长远发展,为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补充南方城市的研究内容。

龚旭[4](2018)在《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文中提出在不可再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的大背景下,我国矿山与矿业城市之间正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矿业城市转型的推进使得矿山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城市规模的扩张,矿山资源的逐渐枯竭,新空间的持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革新,让矿山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规划建设层面,近城区的矿山与城市用地布局产生了互相干扰和制约的不和谐景象。这些问题在矿业城市建市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是资源开发期缺乏对矿业城市统筹规划的原因。矿业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是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空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现阶段中,如何创建一个和谐、活力的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空间结构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本文的重点。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相关转型产业的发展,过去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因此,系统的展开对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矿山与矿业城市的空间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研究讨论矿山与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矿山与矿业城市的功能关系和空间关系,总结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论证了矿业是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化发展的源动力,同时,研究了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从国内外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中获得启示。本文以抚顺市为例,分析介绍了抚顺矿城空间关系的现状和演变过程,指出抚顺矿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抚顺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路径。首先是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抚顺市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其次分析抚顺市不同历史时期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要素,提出抚顺市未来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发展模式,最后针对抚顺市河南矿区发展需要,提出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建议。

况照笙[5](2018)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国西部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研究分析长江航运物流与上游地区产业的适应性并提出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沿江产业合理布局和航运物流现状基础上,研究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的适应性。1、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状况的分析,发现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等特点。2、在对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认为,近年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逐步匹配,整体呈协调发展趋势。3、通过对地区产业和物流的分析,开展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预计2020年物流量将达到63.2亿吨,2020年至2030年三省一市物流量增速将放缓至4%,预计2030年物流量将达到93.6亿吨。其中202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2亿吨左右、203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3亿吨左右。4、针对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对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基础设施、航道保障能力、三峡船闸过闸、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航运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5、针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保障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发展的建议。

容东林[6](2017)在《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土地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生活和长期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土地的需求超过了历史的任何时期。而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数量(该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又加大了土地需求。土地资源的供需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总量不足而需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在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发展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用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是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大省。湖北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是能源矿产,工业原料的80%以上来源于矿产资源。而预计到2020年,湖北省能源及金属等矿产大多数供不应求,资源保证程度低。面对日益增强的矿产资源压力,湖北省如何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如何利用好矿产资源“财富”,不仅要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还需要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这就要求对现有矿产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矿产品安全供给、破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和实现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矿业经济区就是对矿产资源区域规划后形成的矿产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冶炼、生产与生活,必然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盐碱化、植被遭到破坏等,研究矿业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可以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对规划矿业经济区今后的发展、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和结构、推进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促进区域矿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于促进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协调区域发展等实际工作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低碳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支撑,以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和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计量经济学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对该选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根据矿业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要求,立足现状,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对于人口数量、结构变化情况等的支撑程度及土地开发利用潜力;通过研究,正确认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容量,使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情况研究,为矿业经济区建立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为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有利于湖北省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破解湖北省矿产资源约束因素。文章的主要内容有:1.湖北省主要矿业经济区内资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介绍。首先,介绍了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划分;其次,介绍了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具体名称和范围,就目前来看,湖北省主要包括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湖北云应-天潜石油盐硝矿业经济区和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最后,从矿业经济区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对上述三个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2.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首先,在总结现有研究结论基础上,构建了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使用均方差决策方法对湖北省的3个矿业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论显示这三个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在过去10年间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在对中国典型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与湖北省的3个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后发现,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3.影响湖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因素分析。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的3个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论显示: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建设用地比例、人口密度和单位土地产出等6个因素是影响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土地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单位土地产出、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6个因素是影响湖北云应—天潜石油盐硝矿业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率、人均GDP、建设用地比例、单位土地产出、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6个影响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土地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从这些主要因素里面提取了影响这3个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认为城镇化率、人均GDP、建设用地比例和和单位土地产出是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关键因素与各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4.构建了提升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体系。首先通过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了解提升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背景;通过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现状,了解提升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条件;最后,构建了包括指导思想、政策内容和保障机制在内的提升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体系,并研究了具体的政策。文章的主要成果是:1.以矿产资源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矿业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现有以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有很大的不同,更有利于揭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和影响因素。2.本文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分析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湖北省3个矿业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状况。在研究子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几个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主要影响因子以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3.以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政策背景、以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现状为政策条件,从指导思想、政策内容和保障机制方面构建了提升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湖北省矿业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基本模式。

张径伟[7](2016)在《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及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工业文明有两大“利器”,一是科技革命,二是市场经济。科技革命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产生飞跃,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效率成倍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等自然资源转化物层出不穷。市场经济则使人类征服自然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的动力和制度安排达到极致,它导致远远超出人类基本需求的无节制的生产和消费,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几乎达到极限。矿业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矿难高发等一系列不和谐问题,因而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矿区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以和谐矿区为研究主题,以重点矿业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概念界定、评价体系构建、各维度影响因素及建设对策展开;结合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建设的特殊性,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对其评价体系进行构建;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阐明国内外和谐矿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鉴于和谐矿区的模糊性与层次性,引入改进的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评价;通过文献分析,寻找资源产业依赖对经济、社会与智力系统的影响关系,并以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定性比较分析对影响资源利用及环境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逻辑筛选,明确了提升资源利用及环境效率的相关战略路径;进而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及社会参与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水平的应对之策。全文共九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并对于本文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点。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首先,和谐矿区的基本内涵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保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矿区建设就是要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的均衡,融入矿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其次,本文从《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75个矿业经济区中,根据赋存特点,锁定优势矿种,按照分布格局,突出特色区域,参照发展阶段,兼顾比例平衡,选取出30个典型矿业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再者,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建设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三章--国内外和谐矿区建设的现状与经验。首先,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矿地关系政策实践,主要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为典型国家。虽然国外并无直接关于和谐矿区的表述,但就其本质都是为了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在国土资源部的推动下,各地方政府也积极践行和谐矿区建设,尤其是青海、西藏等地资源开发往往与民族、宗教等问题交杂在一起,而山西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和谐矿区建设对于推动整个中国和谐矿区具有极强的启示。第四章--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由于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具有涵盖面广、数据杂乱等特点,因此本文依托某项目组,通过聚焦法搭建对表征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状况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遴选与确认,共筛选出涵盖5个对象的25个指标。本文强调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即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熵值法相结合分别获取主准则层和分准则层的权重值,而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获取对应的隶属度矩阵。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评价样本中涵盖了时间维度,本文采用理想点矩阵的方法来获取时间维度的权重。第五章--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中国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和和谐矿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加之社会对于矿区和谐的要求逐步提高,总体保持了较快幅度的增长水平,并在近年来达到一般水平。总体来看,在考虑时间权重的情况下,社会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智力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近年来,经济系统得分开始超过智力子系统,并在2014年差异达到显着,从而取代智力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进入第一集团,而资源子系统与智力子系统则处于第二集团。第六章一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产业依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重点矿业经济区中,“资源诅咒”的现象确实存在,资源依赖性越强,地区经济发展越缓慢。并且这一影响通过一系列更具体的途径来实现,主要包括减少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程度,制造业投入和政府干预程度。在经济增长的各影响因素中,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为显着而稳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制造业投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的冲击下缺乏稳健性,而政府干预则显着抑制了经济增长。第七章--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成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的路径共有五条,经济发展水平与环保投资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实现衰退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的路径共有四条,其中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衰退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提升再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的条件组合有三种,而在这三种模式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教育投入和环保支出是再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的重中之重;提升成长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的路径有五种模式,而这其中,提升矿区的通达性,或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成长型重点矿业经济区显得尤为重要。第八章--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建设建议。和谐矿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企业或者第三方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各自的力量不够,更因为和谐矿区建设的成果是惠及各方的,因而需要各方都参与其中。本文认为和谐矿区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制度引导;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通过社会责任进行积极响应;同时调动第三方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第九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局限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在本文的写作中,可能取得了如下创新点:从理论上看,本文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系统对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及建设进行了研究,为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拓展做出了有益尝试;搭建起涵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智力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为和谐社区评价提供了有利支撑,为后续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资源产业依赖对经济、社会与智力系统影响的研究,尤其是本文基于重点矿业经济区的样本研究更具有特殊性,更贴近资源产业依赖的本质属性:对影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组合,理清了各要素交互下的结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方法上看,一方面针对和谐矿区模糊性与层次性的特点,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履行现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以网络层次法获取主准则层的权重,以熵值法获取分准则层与指标层的权重,同时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获取各指标的隶属矩阵,并对各维度的得分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一从而有效区分出各维度和谐度;另一方面,考虑到选取重点矿业经济区作为样本可能存在的小样本特性,同时各要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因而本文引入定性比较分析进行路径选择。从政策上看,考虑到和谐矿区起步相对较晚,而且矿业发展总体受政策的作用相对较大,政府相对而言扮演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认为和谐矿区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通过社会责任进行积极响应,同时调动第三方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

杨博[8](2016)在《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保障资源安全战略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矿产资源规划作为落实资源保障、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生态保护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及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矿产资源具有“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其开发和部署必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兼顾经济、产业、生态、环保等要素,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引导矿产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分区管理制度。因此,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开展将矿产资源基础、开发条件、生态约束、区域发展需求等各因素整合起来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并以综合区划成果为基础,统筹协调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明确矿业发展方向,调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和时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工作,因此,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是矿产资源区划、矿产资源规划和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开创意义。本文以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基本研究目标,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并以甘肃省矿产资源为例进行验证。其成果可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保护和差别化的空间管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论文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对区划、综合区划及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建立了矿产综合区划相关概念内涵,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基础,明确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4大原则和3大主要任务,初步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构建了包括宏观层面的I级区划、中观层面的II级区划和微观层面的III级区划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二是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分区研究,通过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影响因素,构建II级区划的指标体系和判别模式,并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方法研究,提出采用主成分聚类法、BP神经网络及SOFM神经网络的两类三种分类方法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进行分类研究。以甘肃省矿产资源为例,以县域为基本划分单元,对甘肃省矿产资源II级区划进行实证研究,对II级区划的指标体系和分类方法进行验证,形成甘肃省矿产资源II级区划分区成果。三是提出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并对I级区划和II级区划开展具体划分,针对每类分区提出具体的管理政策建议。另外,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情况做出了展望。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如下:一是针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的理论不足这一紧迫问题,首次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初步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对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二是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资源条件、开发基础、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等4个准则层,12项评价指标,24项基础指标,并构建了Ⅱ级区划的判别模式。三是通过实证研究,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指标体系及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出了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及差别化的空间管理政策建议。该成果可为“分级分类分区”管理矿产资源提供决策参考,也为甘肃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米海峰[9](2016)在《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当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和不平衡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不协调,成为区域整体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这一现象成为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各国政府宏观管理的主要方面,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然而,在经济发展中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及特征来探讨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不协调,分析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围绕这一主题,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第二,对区域经济的内涵,均衡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及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第三,对甘肃省20052014年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重点对2014年河西经济区、陇中经济区、陇东经济区、陇东南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和实证分析,探究五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针对影响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符合省情、适应经济区域实际的有效可行的对策和建议。第五,总结归纳研究得出的结论,分析不足之处,思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本论文通过对甘肃省五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研究,探究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全省制定有效措施,发掘区域资源优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同步奔小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雷蕾[10](2015)在《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金属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中国面临镍、铜等金属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不足、保障程度不够的现实问题,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周边资源优势国家的矿产资源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实现的主要的途径。菲律宾具有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并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投资于该国的矿产品,中国应及时发展菲律宾矿业投资领域,解决中国国内镍、铜等资源问题。本研究试图从镍、铜在菲律宾、全球和中国的现状分析入手,依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等理论,通过选取2003-2012年菲律宾五大投资环境数据,20个因子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对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纵向分析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以2007年为转折点,投资环境趋势良好。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三个主成分因子,即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活设施与矿产资源因素。针对菲律宾特殊的矿业投资环境,中国政府、企业、投资者应加强与菲律宾当地华人、华商的沟通交流,避免发生资源民族主义问题,鼓励中国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和风险预案,进行矿业投资的同时也可带动其他相关项目的开发。

二、建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的效率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研究动态
        2.1.1 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意义研究
        2.1.2 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评价研究
        2.1.3 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
    2.2 国外研究动态
        2.2.1 绿色经济的概念研究
        2.2.2 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
    2.3 文献述评
    2.4 相关概念
        2.4.1 城市转型
        2.4.2 绿色经济效率
    2.5 相关理论
        2.5.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5.2 “两山”理论
        2.5.3 生态文明理论
        2.5.4 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第3章 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社会经济现状
        3.1.1 四川省域经济发展现状
        3.1.2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3.2 资源环境现状
    3.3 产业结构现状
    3.4 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3.4.2 城市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
        3.4.3 城市环境有待改善问题
第4章 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的评价与比较
    4.1 评价方法和模型的选择
    4.2 模型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3 四川18个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评价结果
    4.4 城市区空间绿色经济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第5章 整体地级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
    5.1 影响变量选取与TOBIT模型设定
        5.1.1 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5.1.2 模型选择及构建
    5.2 整体地级市及城市区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未来5年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预测分析
        5.4.1 GM(1,1)模型构建
        5.4.2 预测与结果分析
第6章 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的发展策略
    6.1 城市产业结构和政府治理的绿色化转型
        6.1.1 加快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进
        6.1.2 推进与强化政府经济发展的治理
    6.2 四川城市建设体系制度绿色化转型
        6.2.1 完善和创新城市绿色经济建设制度
        6.2.2 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措施
    6.3 城市企业生产理念和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6.3.1 树立和强化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6.3.2 转变和革新企业生产模式机制
    6.4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未来5年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源代码

(2)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矿业经济区
        2.1.2 矿产资源保护
        2.1.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资源产业经济学
        2.2.4 资源禀赋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资源概况及分布状况
        3.1.1 湖北省磷矿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概况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依据
        3.2.2 指标选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磷矿经济区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择
        4.1.1 三阶段DEA模型
        4.1.2 三阶段DEA模型操作具体步骤
    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 基于三阶段DEA的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评价
        4.3.1 第一阶段基于传统DEA模型的效率评价
        4.3.2 第二阶段基于SFA模型的影响因素评价
        4.3.3 第三阶段基于投入调整后的DEA模型效率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各环境因素对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的影响
        5.1.2 剔除环境因素影响后,湖北省磷矿经济区综合效率评价特征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企业技术力量,推进矿山资源整合
        5.2.2 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先进技术共享平台
        5.2.3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5.2.4 完善激励政策,提升矿山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性
        5.2.5 推进“三型”矿山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区域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界定
        2.2.2 基本理论
        2.2.3 基本理论启示
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3.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和转型机遇
        3.1.1 产业转型基础
        3.1.2 新常态下的特点和机遇
    3.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史进程
        3.2.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2.2 四川省分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历程
    3.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3.3.1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3.3.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分析
    3.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3.4.1 产业结构均衡化分析
        3.4.2 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3.4.3 产业区域布局分析
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
        4.1.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内涵
        4.1.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的特征
    4.2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原则
        4.2.2 产业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测度
    4.3 评价方法与计量过程
        4.3.1 转型能力评价方法
        4.3.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
        4.3.3 转型能力计算过程
    4.4 产业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1 产业转型综合能力评价
        4.4.2 各子系统支撑能力评价
    4.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能力评价小结
5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5.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共性特征
        5.1.1 产业结构失衡
        5.1.2 筹资能力较弱
        5.1.3 科技创新不足
        5.1.4 民生建设任务重
        5.1.5 出川通道不畅
    5.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存在问题的区域表现
        5.2.1 川南经济区自贡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2 攀西经济区攀枝花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3 川东北经济区广元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2.4 成都平原经济区雅安市产业转型存在的重点问题
    5.3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约因素
        5.3.1 产业分工格局和路径依赖制约
        5.3.2 市场机制不完善形成外部阻碍
        5.3.3 创新体制不健全抑制产业升级
        5.3.4 人才培养与经济效应错位阻碍
        5.3.5 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落后限制
6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及对策
    6.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
        6.1.1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础目标
        6.1.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本原则
    6.2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路径
        6.2.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升级
        6.2.2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投融资政策环境
        6.2.3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
        6.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6.2.5 畅通出川干道交通,优化省域能源交通网
    6.3 四川省各区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6.3.1 川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2 攀西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3 川东北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3.4 成都平原经济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
    6.4 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产业转型
        6.4.2 严守产业准入,突出区域主体功能
        6.4.3 支持产业转型,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6.4.4 强化配套政策,优化产业人才保障
        6.4.5 严格考核监督,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矿山
        2.1.2 矿业城市
        2.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
    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互动发展
        2.2.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促进关系
        2.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相互冲突
    2.3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3.1 城市空间结构
        2.3.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模式
        2.3.3 矿山与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基本模式
    2.4 矿山发展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3章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
    3.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阶段
        3.1.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初始阶段
        3.1.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阶段
        3.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分离阶段
        3.1.4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自发展阶段
    3.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动力
    3.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进的影响因子
        3.3.1 地理自然条件
        3.3.2 土地利用
        3.3.3 矿山技术的革新
        3.3.4 矿石贸易格局因素
        3.3.5 制度政策环境因素
        3.3.6 交通格局因素
    3.4 影响因子对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演变的机理分析
    3.5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3.5.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上的相互制约
        3.5.2 矿山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道路的互相干扰
        3.5.3 矿山与矿业城市在规划层面上的不协调
第4章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优化对策研究
    4.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案例研究
        4.1.1 矿山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案例
        4.1.2 矿山与城市同步衰落的案例
        4.1.3 矿山枯竭而城市发展的案例
    4.2 国内外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案例研究的启示
        4.2.1 矿山与城市统筹区域发展策略
        4.2.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战略选择
        4.2.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空间响应
第5章 抚顺市矿山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研究
    5.1 抚顺市发展概述
        5.1.1 抚顺市城市转型过程
        5.1.2 抚顺市产业发展历程
        5.1.3 抚顺市空间布局现状
    5.2 城市总体规划引导下抚顺市的空间发展分析
        5.2.1 《抚顺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分析
        5.2.2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析
        5.2.3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分析
        5.2.4 《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分析
    5.3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形态及结构
        5.3.1 北部非矿业经济区空间结构
        5.3.2 南部矿业经济区空间结构
    5.4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演变阶段
        5.4.1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初始阶段
        5.4.2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关联阶段
        5.4.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的分离阶段
        5.4.4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自发展阶段
    5.5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5.5.1 抚顺矿产资源开发前古城空间结构
        5.5.2 抚顺市矿产资源开发集中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5.5.3 抚顺市矿产资源成熟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5.5.4 抚顺市矿产资源衰退期和新兴产业发展期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结构
第6章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6.1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1 抚顺市老矿区发展与规划的冲突
        6.1.2 转型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
        6.1.3 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上的不协调
    6.2 抚顺市空间关系发展的优化措施
        6.2.1 根据矿业城市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6.2.2 改善内部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区聚集效应
        6.2.3 治理矿区环境
        6.2.4 优化空间结构,建设城市新区
    6.3 抚顺市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发展建议
        6.3.1 南部矿区“一线”优化方案
        6.3.2 深化沈抚同城化战略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统计
附录B 论文表格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研究
        1.2.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研究现状
        1.2.3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物流适应性研究现状
        1.2.4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定义
    1.3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3.1 层次分析法
        1.3.2 灰色关联分析
        1.3.3 人工神经网络
        1.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1.3.5 主成分分析法
        1.3.6 数据包络分析
        1.3.7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1 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宏观经济指标及发展态势
        2.1.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产业发展情况
    2.2 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分布现状
        2.2.1 重庆
        2.2.2 四川
        2.2.3 云南
        2.2.4 贵州
    2.3 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物流关联度较高产业发展现状
        2.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3.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2.3.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3.6 黑色金属采选业
        2.3.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4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特点
        2.4.1 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2.4.2 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
        2.4.3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2.4.4 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
    2.5 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
    3.1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现状
        3.1.1 水路运输
        3.1.2 铁路运输
        3.1.3 公路运输
    3.2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3.2.1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运量发展现状
        3.2.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物周转量发展现状
        3.2.3 物流发展主要特点
    3.3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
        3.3.1 分析评价模型
        3.3.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的耦合发展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
    4.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4.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4.1.2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4.2 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发展趋势
    4.3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需求分析
    4.4 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2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航运发展适应性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介绍
        5.2.2 层次结构模型与等级划分表
        5.2.3 测量指标的量化
        5.2.4 判断矩阵构造与权重计算
        5.2.5 适应性计算与结果分析
    5.3 适应性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5.3.2 DEA C2R模型原理
        5.3.3 基于DEA的适应性评价模型
    5.4 评价分析
        5.4.1 区域差异性分析
        5.4.2 航运与经济适应性的未来情景预测
    5.5 航运物流与产业布局适应性的主要结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承载力理论
        2.1.1 Logistic(非条件多元)曲线恒定K值的提出
        2.1.2 单因素承载能力
        2.1.3 综合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2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2.3 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2.3 土地合理利用理论
        2.3.1 土地利用的涵义
        2.3.2 土地合理利用内涵
    2.4 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资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3.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确立
        3.1.1 湖北省区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
        3.1.2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
        3.1.3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划分
    3.2 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2.1 地理区位
        3.2.2 自然资源禀赋
        3.2.3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3 湖北云应-天潜石油盐硝矿业经济区基本情况介绍
        3.3.1 地理区位
        3.3.2 自然资源禀赋
        3.3.3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4 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基本情况
        3.4.1 地理位置
        3.4.2 自然资源禀赋
        3.4.3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1 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数据及方法
        4.1.1 评价指标
        4.1.2 数据信息引用说明
        4.1.3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2.1 湖北云应-天潜石油盐硝矿业经济区
        4.2.2 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
        4.2.3 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
    4.3 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比较
        4.3.1 土地资源可承载人口
        4.3.2 单位面积建设用地GDP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因素的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
        5.1.1 测度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5.1.2 评价方法选择
    5.2 影响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3 影响湖北云应-天潜矿业经济区土地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4 影响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土地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5.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5 关键因素影响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机理
        5.5.1 关键因素的提取
        5.5.2 关键因素的影响机理
    5.6 小结
第六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政策选择
    6.1 政策背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1.1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相关指标
        6.1.2 矿业经济区分级评价等级的划分
        6.1.3 评价结果
    6.2 政策条件:区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评价
        6.2.1 湖北云应—天潜石油盐硝矿业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评价
        6.2.2 湖北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评价
        6.2.3 湖北宜昌磷矿业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评价
    6.3 政策体系: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
        6.3.1 指导思想
        6.3.2 政策内容
        6.3.3 保障机制
    6.4 政策选择:湖北省矿业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
        6.4.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
        6.4.2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模式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不足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7)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矿区的界定
        2.1.2 和谐矿区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2.1.3 重点矿业经济区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文明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和谐矿区履行的现状与经验
    3.1 国外和谐矿区建设
        3.1.1 加拿大矿地关系政策与实践
        3.1.2 澳大利亚矿地关系政策与实践
        3.1.3 美国矿地关系政策和实践
    3.2 国内和谐矿区建设
        3.2.1 青海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
        3.2.2 西藏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
        3.2.3 山西和谐矿区建设政策与实践
    3.3 相关启示
        3.3.1 加强立法,明确矿区利益分配的法律框架
        3.3.2 明晰产权,赋予各利益相关者平等的谈判地位
        3.3.3 通过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消弭矿区矛盾
        3.3.4 注重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
    4.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基础
        4.1.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4.1.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的界定
        4.1.3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构建
        4.2.1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框架
        4.2.2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体系设计质量判断
    4.3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方法选择
        4.3.1 网络层次分析法
        4.3.2 熵值法
        4.3.3 模糊C-均值算法
        4.3.4 理想点矩阵
    4.4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基本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评估实施
        5.2.1 权重获取
        5.2.2 隶属度矩阵构建
        5.2.3 模糊综合测度
    5.3 结果分析
        5.3.1 目标层分析
        5.3.2 准则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资源产业依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1 资源依赖与资源诅咒理论
        6.1.1 理论介绍
        6.1.2 资源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
    6.3 实证结果
        6.3.1 资源产业依赖的经济影响
        6.3.2 资源产业依赖对中介变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路径选择
    7.1 研究设计
        7.1.1 指标选择
        7.1.2 研究方法选择
    7.2 实证结果
        7.2.1 成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7.2.2 衰退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7.2.3 再生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7.2.4 成长型重点矿业经济区生态效率提升路径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建设建议
    8.1 政府制度引导
        8.1.1 资源节约集约的调节机制
        8.1.2 生态恢复治理的补偿机制
        8.1.3 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
        8.1.4 建立矿区群众的收益增值的资产管理机制
        8.1.5 矛盾纠纷协调化解的工作机制
        8.1.6 制定和谐矿区建设差异性制度
        8.1.7 建立社会责任指导制度
    8.2 企业主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8.2.1 关键利益相关者责任优先模式
        8.2.2 利益相关者责任全面推动模式
    8.3 社会积极参与和谐矿区建设
        8.3.1 公众力量的壮大
        8.3.2 第三方组织的发育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准则层权重专家打分问卷
附录二 各年份和谐矿区各维度得分情况

(8)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矿产资源产业是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2.2 甘肃省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1.2.3 甘肃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依然强劲
    1.3 研究进展综述
        1.3.1 区划理论研究进展
        1.3.2 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3.3 综合区划研究进展
        1.3.4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总体框架及主要创新点
        1.5.1 论文总体框架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及等级体系构建
    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概念界定
        2.1.1 区划及矿产资源区划
        2.1.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
    2.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基础
        2.2.1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2.2.2 成矿规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区位理论
        2.2.5 人地关系理论
        2.2.6 资源安全理论
        2.2.7 资源配置理论
        2.2.8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9 地域分工理论
    2.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
        2.3.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特征
        2.3.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原则
        2.3.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主要任务
    2.4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2.4.1 区划及综合区划等级体系现状
        2.4.2 矿产资源区划等级、规划分区体系现状
        2.4.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指标体系和判别模式构建
    3.1 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3.1.1 资源因素
        3.1.2 环境因素
        3.1.3 经济因素
        3.1.4 社会因素
    3.2 Ⅱ级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
    3.3 Ⅱ级区划分级方法的确定和判别模式构建
        3.3.1 Ⅱ级区分区体系构建及依据
        3.3.2 Ⅱ级区划指标分级法
        3.3.3 Ⅱ级区划判别模式构建
    3.4 主成分聚类指标分类法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3.4.3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3.4.4 指标分级方法
    3.5 神经网络划指标分类法
        3.5.1 神经网络分类
        3.5.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
        3.5.3 SOFM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指标评价
    4.1 研究区概括
        4.1.1 甘肃省矿产资源现状
        4.1.2 甘肃省社会经济情况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类法进行Ⅱ级区划分级
        4.2.1 资源条件评价与分级
        4.2.2 开发基础评价与分级
        4.2.3 生态条件评价与分级
        4.2.4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与分级
    4.3 基于神经网络法进行Ⅱ级区划分级
        4.3.1 BP神经网络法评价分级
        4.3.2 SOFM神经网络法评价分级
    4.4 两种分区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4.4.1 甘肃省主要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4.4.2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类法的Ⅱ级区划方案
        4.4.3 基于神经网络分类法的Ⅱ级区划方案
        4.4.4 两种方案的比较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及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5.1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基本框架
    5.2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Ⅰ级区划
        5.2.1 Ⅰ级区区划方法与指标选取
        5.2.2 Ⅰ级区区划结果
        5.2.3 Ⅰ级区各分区矿产资源现状及管理政策建议
    5.3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
        5.3.1 Ⅱ级区区划结果
        5.3.2 Ⅱ级区分区结果指标统计
        5.3.3 Ⅱ级区分区管理政策建议
    5.4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Ⅲ级区划
        5.4.1 Ⅲ级区各分区划分依据
        5.4.2 Ⅲ级区分区管理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研究
    2.1 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 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3.1 甘肃省经济区域划分
        3.1.1 甘肃省基本情况
        3.1.2 甘肃省经济区域划分的基本情况
    3.2 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
        3.2.1“十一五”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
        3.2.2“十二五”甘肃省经济发展状况
    3.3 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分析
        3.3.1 经济发展水平
        3.3.2 社会发展水平
        3.3.3 科学技术发展程度
        3.3.4 区域开放度
    3.4 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评价
    3.5 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5.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素
        3.5.2 区域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因素
        3.5.3 经济结构和市场效率因素
        3.5.4 人口素质与价值观念因素
        3.5.5 投资规模与贸易开放度因素
        3.5.6 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因素
第四章 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4.2 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4.3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4.4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4.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环境条件
    4.6 建立健全金融投资体系,提供区域发展资金保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研究的不足
    5.3 后续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国际投资
        2.1.2 矿业投资
        2.1.3 矿业投资环境
        2.1.4 金属矿产资源
    2.2 矿业投资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区位论
        2.2.3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镍、铜资源形势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镍、铜资源概况
        3.1.1 中国镍矿资源现状
        3.1.2 中国铜矿资源现状
    3.2 中国镍、铜资源市场供需现状
        3.2.1 中国镍资源供需现状
        3.2.2 中国铜资源供需现状
    3.3 中国镍、铜战略储备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菲律宾镍、铜资源现状分析
    4.1 菲律宾镍资源现状
        4.1.1 菲律宾镍矿的形成与特点
        4.1.2 菲律宾镍资源在全球的地位
    4.2 菲律宾铜资源现状
        4.2.1 菲律宾铜矿的形成与特点
        4.2.2 菲律宾铜资源在全球的地位
    4.3 本章小结
5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要素分析
    5.1 历史背景
        5.1.1 菲律宾古代史
        5.1.2 殖民地时期
        5.1.3 菲律宾独立时期
    5.2 自然环境
        5.2.1 地形地貌
        5.2.2 气候条件
    5.3 政治环境
        5.3.1 政治制度环境
        5.3.2 政党制度
    5.4 经济环境
        5.4.1 经济环境概况
        5.4.2 金融发展状况
        5.4.3 经济区划
        5.4.4 产业发展状况
    5.5 法律环境
    5.6 社会文化环境
        5.6.1 菲律宾文化及其信仰
        5.6.2 教育体系
    5.7 本章小结
6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分析
    6.1 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指标选取
        6.1.2 指标建立依据
        6.1.3 分析过程
    6.2 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6.2.1 经济发展水平状况
        6.2.2 自然、社会文化环境
        6.2.3 生活设施、交通和矿产资源状况
    6.3 菲律宾对外经济关系
        6.3.1 菲律宾与美国、日本经济关系
        6.3.2 菲律宾与中国经济关系
    6.4 菲律宾矿业投资整体状况
    6.5 其他主要金属矿产国与菲律宾投资环境特点比较
        6.5.1 印度尼西亚矿业环境特点
        6.5.2 越南矿业环境特点
    6.6 本章小结
7 对投资菲律宾矿业的建议
    7.1 加强人文沟通的桥梁作用
        7.1.1 加强与当地华人、华商的沟通交流
        7.1.2 重视并应对资源民族主义问题
    7.2 投资方式多元化,支持民营企业
    7.3 建立风险规避措施和风险预案
    7.4 带动其他相关项目开发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四、建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级市绿色经济的效率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 徐永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矿业经济区的湖北省磷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 洪诗佳.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3]四川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发展路径研究[D]. 赵梓伊.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矿山与矿业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机理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抚顺市为例[D]. 龚旭.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D]. 况照笙.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6]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 容东林.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7]重点矿业经济区和谐矿区评价及建设研究[D]. 张径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8]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D]. 杨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9]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米海峰. 兰州大学, 2016(08)
  • [10]菲律宾矿业投资环境研究 ——镍、铜为例[D]. 雷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6)

标签:;  ;  ;  ;  ;  

建设五大矿产资源经济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