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装置与矿工自救意识

自救装置与矿工自救意识

一、自救器与矿工自救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仇式鹏[1](2020)在《矿用压缩氧式自救呼吸器的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矿用压缩氧自救器存在操作步骤繁琐、使用可靠性较低等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提升产品用户体验水平的关键设计理念,已成为设计研究的共识。为此,论文以矿用压缩氧自救器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展开人性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调研了自救器的技术革新和关键技术发展,分析了典型产品,指出了目前自救器的设计缺乏人性化设计理念指导;接着,解读了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行为-认知-情感”层次结构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矿用压缩氧自救器的改良设计中;其次,从功能性、易用性、便携性入手,分析了矿用压缩氧自救器的生氧系统、过滤系统、呼吸系统、穿戴系统、辅助系统等工作原理;再次,在设计实践中,针对目标用户进行了用户访谈,从人、产品、环境角度出发,发掘了提升压缩氧自救器人性化的设计机会;最后,提出了一款新型压缩氧自救器设计方案,并采用测时评价法来验证了该方案在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改进。评价数据表明,较旧款压缩氧自救器,基于“行为-认知-情感”人性化设计方法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在功能性、便携性、易用性上均有显着提升。

李维翔[2](2020)在《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大多数是突发的,预见性比较差,现有条件无法在根本上避免突出事故的发生。突出事故中直接死亡的人员仅占10%左右,而90%左右是发生突出后一小时或数小时内由于窒息、煤埋,物体挤压而导致死亡。国内外对于煤矿井下人员的个体紧急避险装置研究的力度比较小,目前井下缺乏智能高效的个体紧急避险装置。根据突出事故现场人员伤亡模式,分析矿工心理生理情况,在借鉴安全气囊马甲和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供氧型安全气囊模型。并模拟煤矿井下条件,做了安全气囊功能实验和自动供氧功能实验,验证了供氧型安全气囊功能的可靠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近些年突出事故伤亡案例和访问突出事故幸存者,研究突出致灾能量的分布特点和突出现场人员的心理、生理变化,得出了突出事故现场人员的伤亡模式。(2)分析现有的避险装置特点,包括汽车安全气囊、滑雪安全气囊、摩托车安全气囊,和压缩氧自救器、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以及定位系统,结合突出现场人员的伤亡模式和避险要求等,在摩托车安全气囊马甲和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供氧型安全气囊模型。并提出了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养等。(3)做了供氧型安全气囊仿真实验,分为安全气囊功能实验和自动供氧功能实验两个方面,并与汽车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和压缩氧自救器启动时间做对比,分别得出:安全气囊在装置正确安装的基础上,不会造成误伤人员,可靠性达到指标;自动供氧装置有两种启动方式,分别是自动启动和半自动启动,在不考虑矿工遇险时出现恐慌心理的情况下,这两种启动方式比传统压缩氧自救器启动所需时间少120秒左右,其中自动启动时间最短,其次是半自动启动。

张广泉[3](2020)在《向素质要安全 向培训要素质——从2019年两起事故看补齐高危行业安全短板的迫切性》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尤其是矿山等高危企业,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管理水平、逃生技能等。2019年四季度发生的两起煤矿事故成功救援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增强企业职工安全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张强[4](2019)在《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自救器是我国矿山行业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个体防护装备,其主要用途是在井下发生瓦斯或粉尘爆炸、火灾和瓦斯突出等矿井灾害时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健康。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为ZH型化学氧自救器,该类自救器是利用自救器供氧药罐内的超氧化钾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供氧反应,在防护时间内给使用者提供足量的氧气,以防止井下工作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目前ZH型化学氧自救器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供氧温度过高的问题。为研究ZH型化学氧自救器在使用过程中供氧温度过高的原因,首先从ZH型化学氧自救器的供氧原理和工作原理出发,运用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等理论结合固定床反应器模型分析得出ZH型化学氧自救器在其使用过程中供氧温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影响方式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建立了ZH型化学氧自器供氧药罐的理论数学模型,并得出了相关参数的取值方法。接着对理论分析所得出的ZH型化学氧自器供氧温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即气体因素、药剂层因素、罐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基于在生产实际使用中可控因素的考虑,主要对气体因素中的二氧化碳的量或浓度、药剂层因素中的药剂量和环境因素中的环境温湿度,分别进行了其对供氧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和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然后运用传热学和热力学分析了在实验条件下呼吸频率和药剂量对超氧化钾供氧温度的具体影响,建立了在实验条件下的超氧化钾理论供氧温度计算模型。将实验值和理论值进行对比,并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检验,以此验证了理论计算模型的可靠度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通过该理论计算模型得出在药剂量充足的情况下,呼吸频率越高供氧温度也会增高,但温度上升速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最终供氧温度达到理论最大值。该理论最大温度值随着呼吸频率的增大涨幅逐渐减小;在呼吸频率一定时,药剂量越大供氧反应时间也随之延长,导致供氧温度值越大且越接近在该呼吸频率下的理论最大温度值。最后在高湿环境中人体以不同的劳动强度和处于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使用我国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ZH30D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对其使用过程中的供氧温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实测发现ZH30D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劳动强度和环境温度均对ZH型化学氧呼吸器供氧装置防护性能影响显着。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自救器防护时间逐渐减少,供氧温度逐渐变大。在相同的劳动强度条件下,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供氧温度的上升速率也会加快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阻力也会加大,最终导致供氧温度上升速率又逐渐变缓。在环境温度在30℃38℃范围时,当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36%时,ZH30D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供氧药罐内的供氧温度会达到最高值(约为87℃),而劳动强度或环境温度的增加只是加快供氧温度趋于该最高温度值。

黄军利[5](2018)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能够在煤矿事故发生后为矿工提供有效救援,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等矿业发达国家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内,近年来避难硐室的研究和应用相继迅速展开,建设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避难硐室系统性,尤其是避难硐室的选址及其优化研究方面尚显缺乏,从而致使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在煤矿灾害事故发生时,其应有的救援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救援成效的提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研究现状,从避难硐室建设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子系统模型,揭示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基于灾变演化过程对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模拟的方法对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对烟气蔓延规律与火区温度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灾区致害气体和能见度的时变特性进行了演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的、适合我国煤矿特色的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科学性评价系统和选址科学性评价等级划分标准。该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选址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以及对选址周围地质情况等影响因子量化处理,最终经系统模块化计算得出选址科学性评价总值,进而对标可得出选址的科学性等级。此外,运用该研究成果参与和指导了兖州赵楼煤矿的避难硐室选址和优化建设,并将该评价系统扩展应用到对煤矿井下单个避难硐室建设质量量化评价以及井下避难硐室群规划方案的优化中,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单个硐室的建设质量评价以及避难硐室群组建设的方案优化问题,在实践中得到了科学验证,效果良好。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第三部分是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第四部分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第五部分是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第六部分是结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煤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时科学选址,从而有效提升灾难时硐室的救援效果,同时能够用于对已建避难硐室总体质量优劣的科学考评,也可用于对井下避难硐室群组建设方案的优化。此外,该成果还可用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建设的指导和优劣评价,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王建豪[6](2017)在《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文中认为火灾是煤矿生产中所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目前对于煤矿火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技术层面的煤自燃预测预警,较少涉及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而实际该类事故的发生也多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且通过分析煤矿火灾事故分类、原因分析、预防对策等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对于该类事故的分类不够细致、穷尽,原因分析不够系统、彻底,导致预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文以以往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对煤矿火灾发生规律及个人层面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原因分析结果。原因分析是事故预防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仍属基础研究,但同时也将给出一些针对性培训建议,用于指导该类事故的预防。本文选取事故致因“2-4”模型(第4版)作为分析工具,对我国1990-2015年间发生的95起煤矿火灾事故进行了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统计研究,其中,内因火灾32起,机电火灾43起,炸药燃烧与明火火灾各10起。首先,对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进行了识别与频次统计,获得了各类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从引发事故(包括火源产生、火势发展、组织危险作业以及安全管理和人员配备四类)与扩大事故(包括自救、救援、灭火和通风四类)两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且对各子类不安全动作的违章类型(9类)、发出者(4类)等作了统计对比;然后,对与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物态进行了识别与频次统计,获得了各类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并从材料、设备设施与作业环境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且对各子类不安全物态的违章类型(3类)、对应不安全动作等作了统计对比;总结了侥幸、麻痹、省能、从众等多种不安全心理状态,并结合“2-4”模型中已有的知识、意识和习惯三方面原因,对导致各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产生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进行了分类统计;最后,对不同类别火灾事故各层面原因作了综合对比,并给出了预防培训建议。所得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趋势及各层面原因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对近年来我国煤矿火灾事故发生宏观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2001-2015年间,我国煤矿火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后趋于稳定(年均发生24起,死亡2536人);重特大火灾事故起数也逐年递减,但每年都有发生,且在重特大煤矿事故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2015年间的重特大煤矿火灾事故中,机电火灾发生起数与造成死亡人数均最多,内因火灾次之;炸药燃烧事故起数不高,但每起事故伤亡较为严重,平均单起死亡可达26.38人。2)研究获得了与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不安全动作的分类、违章情况、发出者、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1)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导致火源产生的频次相对较高,其是事故预防的关键环节,且不同类别煤矿火灾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的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内因火灾火源的产生主要与未进行有害气体检查(19次)、火区治理不彻底(13次)、未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措施(12次)等相关;导致机电火源产生的不安全动作主要有未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修、试验(17次),机电设备未设综合保护装置(10次),违章接线(7次)等;引发炸药燃烧的不安全动作主要与火工品的选用与贮存不当有关,诸如购买、使用非煤矿许用炸药(10次),违章建爆炸材料库(6次)等出现较多;明火火灾中火源的产生主要由吸烟(7次)、违章放炮(2次)和使用火炉(1次)导致。(2)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与自救不力和救援不力有关的较多,其是导致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且不同类别煤矿火灾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的种类差别不大。其中,四类事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主要包括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34次)、未携带自救器(25次)、未建成2个以上安全出口(20次)、冒险组织抢救(16次)、未配备自救器(14次)等。(3)违章的不安全动作均占每类事故中总数的90%以上,且炸药燃烧事故中所有不安全动作均是违章的,企业应加强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对于不违章但曾引起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内因火灾中主要有火区治理不彻底(9次)、采取灭火措施不当(6次)、节假日期间未采取安全措施(4次)等;机电火灾中主要有采取灭火措施不当(6次)、未及时清理皮带道杂物(4次)、未及时处理机电设备油渍(3次)等;而明火火灾中仅存在未制止工人吸烟(3次)和未及时清理巷道易燃物(2次)两类。不违章、未引起过事故但高风险的不安全动作仅出现四类,即进入危险区域行走、组织交叉作业、输送机挡煤装置安装不合理和维修密闭未采取安全措施。可基于此细化、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4)煤矿火灾事故总体中共涉及不安全动作861次,从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看,与中层管理者有关的动作频次比例最高,为43.4%,高层管理者的次之,为40.2%,该两类人员是事故预防的重点群体;从不安全动作成因看,事故中共涉及12类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其中与知识不足有关的不安全动作频次比例最高,占56.0%,与习惯不佳有关的次之,占55.4%;此外,省能心理(54.2%)、意识不高(49.2%)、侥幸心理(39.8%)等也都是导致不安全动作产生的重要原因,可作为企业进行员工安全知识培训以及心理干预的依据。3)研究获得了与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有关的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不安全物态的分类、违章情况、与不安全动作对应关系、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1)与材料有关的不安全物态中,涉及炸药燃烧事故的频次比例最高,主要指井下存在的非煤矿许用炸药(10次),应规范火工品的选用与贮存;机电火灾中多涉及设备设施的缺陷,诸如电缆破损(12次)、非阻燃电缆(10次)、机电设备无综合保护装置(10次)等出现较多,存在的机电设备有电缆(25次)、带式输送机(6次)、空气压缩机(6次)等,应规范该系列机电设备的选用、检修与维护;与作业环境有关的不安全物态中,涉及内因火灾的频次比例最高,主要包括井下存在着火点(15次)、漏风(10次)、自然通风(7次)等,应加强井下火区与通风管理,且存在的火源产生地点有采空区(9次)、平巷(6次)、邻矿火区(5次)等,其是内因火灾的重点防治区域。(2)违章的不安全物态均占各类事故中总数的80%以上,可基于此设计针对性的不安全物态控制措施。对于不违章但曾引起事故的不安全物态,内因火灾中主要包括矿井周边存在火区(6次)、煤层裸露破碎(5次)、采空区空顶较大(2次)等;机电火灾中主要有皮带道存在杂物(3次)、机电设备渗油(3次)、机电设备周围存在易燃物(2次)等;炸药燃烧事故中,仅巷道布置混乱(3次)属不违章的不安全物态;明火火灾中,仅灭火器质量不佳和循环通风是不违章的,各出现1次。不违章、未引起过事故但高风险的不安全物态仅在机电火灾中出现两类,即消防管路质量不合格(塑料垫圈)和巷道弯曲。(3)90%以上的不安全物态均可找到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即不安全物态多是通过不安全习惯性行为作用于不安全动作产生,而由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直接造成的不安全物态则较少。内因火灾中,仅巷道断面偏小、矿井周边存在火区和火区密闭紧邻进风巷三类不安全物态组织内无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机电火灾中,仅消防管路质量不合格、巷道弯曲、开关接触不良以及机电设备渗油(部分)四类不安全物态是由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直接导致;炸药燃烧事故中,所有不安全物态均可找到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明火火灾中,仅灭火器质量差、灭火效果不佳无对应其产生的不安全动作。(4)对于可激活不安全动作的不安全物态,其仅在内因火灾和机电火灾中出现较少类别。主要包括矿井防灭火系统不完善(导致采取灭火措施不当)、注浆灭火管路故障(导致火区治理不彻底)、通讯设备故障(导致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和巷道布置混乱(导致选择错误避灾路线)。4)研究得到了导致四类煤矿火灾事故发生的共性类原因,可基于此制定通用的事故预防措施。共性不安全动作包括47小类,出现554次,其中未组织员工安全培训(41次)、非法组织生产(39次)、未及时上报申请救援(34次)、以包代管(33次)等频次较高,四类事故中均存在的不安全动作有12小类;共性不安全物态包括13小类,出现160次,其中作业地点处于越界区域和风量不足两类频次最高,均是21次,四类事故中均存在的不安全物态有5小类。5)基于行为安全事故预防培训系统,从事故原因展示模型的改进、事故预防路径的完善、事故的分类预防、不安全动作与物态的分类预防、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的展示等角度提出了煤矿火灾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案及培训建议。

张永春[7](2016)在《自救器长时低温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救器是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在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时,能够防止有害气体中毒或缺氧窒息的一种个体呼吸器。市面上的自救器自救时间较短,不能满足大型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并且市面上的化学氧自救器吸气温度高、干燥,同时气体中含有药品杂质,危害使用者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一些矿工在井下作业时不随身佩戴自救器,井下一旦发生灾害事故,矿工需要花时间寻找自救器而错过最佳自救时间。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自救器的防护时间、降低呼吸温度,设计一种安全、高效、便携的新型自救器十分必要。本文基于普通化学氧自救器存在的问题,以军用氧烛生氧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启动加热方式,设计了带尖角的锡箔启动器,通过矿灯电源带动锡箔启动器瞬时产生高热量加热氧烛,使氧烛分解产生氧气。通过不断实验与分析,研究出适用于煤矿自救器的氧烛配方,通过氯酸钠和催化剂配比的合理控制,使自救器产生氧气速率为35.2 ml/s,与灾变情况下矿工的呼吸速率相匹配。通过单向阀结合密闭水气柱,设计了一种降温加湿除杂装置,对产生的气体降温加湿,并除去气体中的药品杂质。通过分析,选用钙石灰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设计自救器的气囊采用低硬度的热塑性弹性体,使气囊具有较强的耐老化、抗冲击、抗疲劳性、抗撕裂强度等。通过防护性能检验,设计的自救器满足各项防护性能要求,其额定防护时间为120 min,可为矿工的逃生提供更长时间的防护。该自救器的气体呼吸温度为30~35℃,气体相对湿度在40%-65%之间,且气体不含药品杂质,保证矿工者的安全健康。该自救器与矿灯有机结合,携带方便,根本上解决了矿工在井下作业时不随身佩戴自救器的问题,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矿工能够及时打开随身携带的自救器进行呼吸自救,提高矿工的逃生避险的可能性,为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刘艳,韩玉鑫[8](2015)在《6类矿用劳动防护用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掌握我国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针对矿灯、安全帽、安全靴、防尘口罩、工作服和自救器6类矿用劳动防护用品,对全国8个重点产煤省44家煤矿进行了实地调研,总结了6类矿用劳动防护用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学慧[9](2013)在《做好应急避险培训 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文中研究表明党和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不断完善矿井安全设施和矿工自救装备,这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矿工生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各种煤矿灾害仍然时常发生并危及矿工的生命安全,特别是煤矿工人实行合同制以来,矿工的流动性比较大,素质比较低,自主保安意识不强,抗灾能力差。这在地方煤矿更是如此。工

李长录[10](2013)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关键装备的数值模拟分析与研制》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国内外个人防护装备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煤矿井下事故逃生、逃生与避险、避险与待援三个环节,提出了煤矿井下紧急逃生避险三级生命保障体系(系统)的概念;以人体呼吸生理参数、耗散热量为基础,通过数值分析、实验研究及现场实测,得出了中国人耗氧量、CO2呼出量和做功量等的数学关系式,为研究由自救器、过渡站和救生舱避险构成的三级生命保障装备提供了理论依据;研制了第一级逃生装备——大功量低通气阻力的压缩逃生氧自救器,第二级接力逃生与避险装备——过渡站和救生舱,第三级避险与待援装备——永久避难硐室的配套监控监视系统,系统中的自救器补给阀和大容量本安电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

二、自救器与矿工自救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救器与矿工自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压缩氧式自救呼吸器的人性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人性化设计理念与方法
    2.1 人性化设计理念
    2.2 用户研究
    2.3 基于“行为-认知-情感”层次结构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2.4 基于Rubicon行为模型的用户需求分析
    2.5 基于认知语义的产品要素特征分析
    2.6 基于情感反馈的产品要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现有矿用自救器产品概述及人性化设计分析
    3.1 矿用自救器产品概述
    3.2 压缩氧自救器现有产品分析
    3.3 压缩氧自救器行为需求分析
    3.4 压缩氧自救器认知语义分析
    3.5 压缩氧自救器情感分析
    3.6 压缩氧自救器使用环境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压缩氧自救器分析与设计方案
    4.1 矿用压缩氧自救器设计机会
    4.2 人性化压缩氧自救器设计要素分析
    4.3 人性化矿用压缩氧自救器设计展示
    4.4 本章小结
5 人性化矿用压缩氧自救器设计评价
    5.1 基于语义差异法的压缩氧自救器评价分析
    5.2 语义差异法
    5.3 测时对比评价法
    5.4 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语义形容词词组
附录 2 人性化理念压缩氧自救器评价问卷
附录 3 ZYX45 压缩氧自救器评价问卷
附录 4 基于压缩氧自救器的井下工作人群访谈
附录 5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煤矿突出事故伤亡成因
    2.1 突出事故伤亡统计
    2.2 突出事故致灾能量分布规律
    2.3 突出现场人员心理和生理状态
    2.4 突出现场人员伤亡模式
3 煤矿突出现场避险防护机理
    3.1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构成
    3.2 突出现场避险防护原则
    3.3 突出现场人员防护部位要求
4 供氧型安全气囊设计研究
    4.1 供氧型安全气囊可行性研究
    4.2 现有避险装置现状
        4.2.1 安全气囊在不同行业事故中的应用
        4.2.2 自救器
    4.3 供氧型安全气囊设计原理及功能介绍
        4.3.1 设计原理
        4.3.2 功能介绍
    4.4 供氧型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5 供氧型安全气囊仿真实验
    5.1 安全气囊功能实验
    5.2 自动供氧功能实验
        5.2.1 实验一:遥控(接收式)自动开启自救器实验
        5.2.2 实验二:一键启动自动开启自救器实验
        5.2.3 实验三:传统压缩氧自救器供氧实验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向素质要安全 向培训要素质——从2019年两起事故看补齐高危行业安全短板的迫切性(论文提纲范文)

两起事故引出培训话题
    梁宝寺煤矿——
    杉木树煤矿——
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发挥制度优势全面搞好安全技能培训

(4)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救器在矿井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1.2 化学氧自救器在自救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化学氧自救器研究现状
        1.3.2 国内化学氧自救器研究现状
    1.4 化学氧自救器技术研究状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理论分析
    2.1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原理和工作原理
        2.1.1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原理
        2.1.2 ZH型化学氧自救器工作原理
    2.2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相关理论及分析
        2.2.1 ZH型化学氧自救器散热能力分析
        2.2.2 ZH型化学氧自救器超氧化钾反应速率的理论分析
        2.2.3 传热学及热力学
    2.3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的影响因素
    2.4 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药罐的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氧化钾供氧温度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采用的设备及实验工况的设置
    3.2 实验过程与现象描述
        3.2.1 固定呼吸频率并改变KO_2 药剂量实验
        3.2.2 固定KO_2 药剂量和改变呼吸频率实验
    3.3 实验用抽滤瓶内供氧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分析
        3.3.1 抽滤瓶内气体热交换过程描述
        3.3.2 抽滤瓶内气体能量平衡方程及温度计算模型
    3.4 实验用抽滤瓶内供氧温度理论计算模型及验证
        3.4.1 实验条件下计算参数的确定
        3.4.2 实验条件下抽滤瓶内供氧温度计算模型
        3.4.3 实验条件下抽滤瓶内供氧温度计算模型的验证
    3.5 供氧温度理论计算模型的运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H30D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的实验研究
    4.1 劳动强度与人体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
    4.2 ZH30D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
        4.2.1 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参数
        4.2.2 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4.3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方案
    4.4 实验结果的汇总及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分析
        4.4.1 环境温度为30℃时不同劳动强度下各检测点温度的变化
        4.4.2 环境温度为35℃时不同劳动强度下各检测点温度的变化
        4.4.3 环境温度为38℃时不同劳动强度下各检测点温度的变化
        4.4.4 环境温度对供氧温度的影响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灾变演化的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研究
    2.1 避难硐室选址安全距离的正反演计算方法
    2.2 避难硐室位置选择
    2.3 避难硐室周边地质因素
    2.4 避难及救援路线因素
    2.5 投资成本因素
    2.6 人为因素
    2.7 其他因素
    2.8 避难硐室选址系统构建
    2.9 本章小结
3 避难逃生路径下的热动力灾害演变特征
    3.1 热动力灾害演变仿真方法及模型构建
    3.2 工作面运输巷胶带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3.3 工作面回风隅角瓦斯爆炸的数值模拟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评价
    4.1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评价方法
    4.2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因素权重分配方法
    4.3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影响耦合值的计算
    4.4 煤矿避难硐室选址级别的设立和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避难硐室选址在赵楼煤矿的实际应用
    5.1 赵楼煤矿矿井概况以及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状况
    5.2 赵楼煤矿避难硐室的实际应用
    5.3 赵楼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群选址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煤矿火灾事故定义及分类
        1.2.2 煤矿火灾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综述
        1.2.3 个人不安全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1.2.4 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基础
    1.3 研究内容
    1.4 理论依据
    1.5 总体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规律及实例分析
    2.1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2.1.1 煤矿火灾事故特征及分类
        2.1.2 煤矿火灾事故发生趋势
    2.2 个人不安全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2.2.1 典型事故致因模型对比分析
        2.2.2 事故致因“2-4”模型发展与演变
        2.2.3 个人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分类
    2.3 煤矿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实例展示
        2.3.1 煤矿火灾事故不安全行为原因分类
        2.3.2 内因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2.3.3 机电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2.3.4 炸药燃烧事故实例分析
        2.3.5 明火火灾事故实例分析
    2.4 详细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内因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3.1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3.1.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
        3.1.2 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3.1.3 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3.1.4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比分析
    3.2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3.2.1 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
        3.2.2 不安全物态分类研究
        3.2.3 各子类不安全物态对比分析
    3.3 内因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3.3.1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应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统计
        3.3.2 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出现频次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机电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4.1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4.1.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
        4.1.2 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4.1.3 扩大事故的不安全动作
        4.1.4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比分析
    4.2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4.2.1 不安全物态原因列表
        4.2.2 不安全物态分类研究
        4.2.3 各子类不安全物态对比分析
    4.3 机电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4.3.1 各子类不安全动作对应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统计
        4.3.2 各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出现频次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其他类别煤矿外因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5.1 煤矿炸药燃烧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5.1.1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5.1.2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5.1.3 炸药燃烧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5.2 煤矿明火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
        5.2.1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
        5.2.2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物态原因研究
        5.2.3 明火火灾事故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别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对比及培训建议
    6.1 不安全动作原因对比研究
        6.1.1 基于动作分类与频次对比
        6.1.2 基于违章类型对比
        6.1.3 基于员工层级对比
        6.1.4 共性不安全动作分析
    6.2 不安全物态原因对比研究
        6.2.1 基于物态分类与频次对比
        6.2.2 基于违章类型对比
        6.2.3 动作与物态对应关系
        6.2.4 共性不安全物态分析
    6.3 不安全习惯性行为原因对比研究
    6.4 预防对策及培训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自救器长时低温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自救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自救器研究现状
        1.2.2 国内自救器研究现状
        1.2.3 市面上自救器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线路
2 人体呼吸参数及呼吸舒适度研究
    2.1 人体呼吸参数分析
    2.2 人体呼吸舒适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延长自救器防护时间的研究与实验
    3.1 氧烛生氧技术
        3.1.1 氧烛简介
        3.1.2 氧烛启动方式
        3.1.3 氧烛生氧原理
    3.2 生氧辅助原料的选择
        3.2.1 氧烛催化剂的选择
        3.2.2 氧烛除氯剂的选择
        3.2.3 氧烛助燃剂的选择
    3.3 最佳产氧速率研究
        3.3.1 NaCl_O3与MnO_2最优质量比研究
        3.3.2 氧烛原料最佳配方研究
        3.3.3 产气与吸气速率匹配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降低自救器呼吸温度的研究与实验
    4.1 自救器传热分析与计算
        4.1.1 自救器热负荷
        4.1.2 自救器外部温度传导热量
        4.1.3 自救器内部化学反应释放热量
    4.2 降温加湿除杂装置的设计
        4.2.1 蒸馏水对气体的降温加湿效果
        4.2.2 蒸馏水与复合相变材料结合降温
        4.2.3 降温加湿除杂装置的结构设计
    4.3 降温加湿除杂装置的结构原理
        4.3.1 氧气的降温加湿除杂过程
        4.3.2 净化气体的降温加湿除杂过程
        4.3.3 氧气进入气囊过程
    4.4 降温加湿除杂装置可靠性实验
        4.4.1 双单向阀通透性实验
        4.4.2 蒸馏水容积对降温效果的研究
        4.4.3 降温加湿除杂装置降温加湿效果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长时低温一体化矿灯自救器的研究
    5.1 整体结构设计与功能模块
        5.1.1 整体结构设计
        5.1.2 功能模块
        5.1.3 气体运移路径
    5.2 氧化碳吸收剂的选择
        5.2.1 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对比分析
        5.2.2 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吸收效果检测
    5.3 长寿命气囊的设计
        5.3.1 长寿命气囊的结构设计
        5.3.2 长寿命气囊的材质选型
    5.4 长时低温一体化矿灯自救器的有益效果
        5.4.1 延长防护时间
        5.4.2 降低吸气温度
        5.4.3 产气湿润无杂质
        5.4.4 保证随身携带自救器
        5.4.5 长时低温一体化矿灯自救器的社会效益
    5.5 长时低温一体化矿灯自救器的性能检验
        5.5.1 未经过任何处理的自救器性能试验
        5.5.2 自救器抗环境变化性能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6类矿用劳动防护用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矿灯
    1. 2 安全帽
    1. 3 安全靴
    1. 4 工作服
    1. 5 防尘口罩
    1. 6 自救器
2 对策建议

(9)做好应急避险培训 保障员工生命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急避险的必要性
二、制定计划, 确保质量
三、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1. 自救器的使用方法培训
    2. 创伤急救方法训练
    3. 应急避险演练
四、齐抓共管、搞好培训

(10)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关键装备的数值模拟分析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1.5 小结
2 紧急逃生避险三级生命保障装备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灾变期间人体耗氧量和有毒有害气体滤除技术分析
        2.1.1 耗氧量分析
        2.1.2 过滤有毒有害气体分析
    2.2 生存舱传热计算简化模型及热源
        2.2.1 舱体外部温度传导热量
        2.2.2 舱体内部人体耗散热量
        2.2.3 舱体内部化学反应释放热量
        2.2.4 救生舱热负荷
    2.3 钢瓶受内压有限元分析
        2.3.1 计算条件
        2.3.2 静压下钢瓶强度分析
        2.3.3 冲击载荷下钢瓶强度分析
    2.4 救生舱抗瓦斯煤尘爆炸数值模拟分析
        2.4.1 载荷分析
        2.4.3 舱体结构
        2.4.4 救生舱所用金属材料及几何尺寸
        2.4.5 有限元模型
        2.4.6 等效三角波动力荷载计算结果
        2.4.7 等效分析结果汇总
    2.5 小结
3 自身无危险源的矿用大功量逃生自救器的研制
    3.1 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3.2 主要技术指标
    3.3 定量供给和自动补给供给阀的研制
    3.4 氧气瓶的设计和复合绕制工艺设计
    3.5 长寿命气囊材质的选型设计
    3.6 全透明外观结构设计
    3.9 ZYX100 压缩氧自救器试验测试数据
    3.10 小结
4 矿用可移动分体式救生舱的研制
    4.1 舱体结构设计
    4.2 过渡舱内灾害气体稀释净化
    4.3 生存舱供氧
        4.3.1 压风系统供氧
        4.3.2 压缩氧气供氧
    4.4 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
        4.4.1 气动降温制冷空调
        4.4.2 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
    4.5 气体管路
    4.6 矿用逃生自救过渡站
    4.7 KJFY96/10 矿用可移动分体式救生舱试验数据
    4.8 小结
5 避难所综合监测监视关键技术研究
    5.1 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5.2 主要技术指标及确定依据
    5.3 产品结构及电路基本组成
        5.3.1 电池组充放电模块
        5.3.2 电池管理主控模块
        5.3.3 电池充放电管理系统模块
        5.3.4 主通信模块
        5.3.5 本安电源模块
    5.4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 UPS 电源试验数据
    5.5 小结
6 矿井三级紧急避险专家系统建立
    6.1 基于 3DGIS 技术避灾路线的确定
        6.1.1 避灾路线的确定原则
        6.1.2 选择避灾路线的方法
    6.2 基于 3DGIS 技术构建系统平台
        6.2.1 GIS 平台建设目标
        6.2.2 平台的设计
        6.2.3 平台的基本功能
        6.2.4 三维虚拟环境系统
        6.2.5 系统功能设计
    6.3 避难所综合监测监视系统测试数据
        6.3.1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 UPS 备用电源
        6.3.2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避难硐室用监控分站
        6.3.3 矿用本质安全型避难所监控主机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自救器与矿工自救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压缩氧式自救呼吸器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 仇式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维翔. 贵州大学, 2020(04)
  • [3]向素质要安全 向培训要素质——从2019年两起事故看补齐高危行业安全短板的迫切性[J]. 张广泉. 中国应急管理, 2020(01)
  • [4]ZH型化学氧自救器供氧温度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 张强.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5]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位置优化及应用研究[D]. 黄军利.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6)
  • [6]煤矿火灾事故个人不安全行为原因研究[D]. 王建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7]自救器长时低温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张永春.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8]6类矿用劳动防护用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 刘艳,韩玉鑫.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5(11)
  • [9]做好应急避险培训 保障员工生命安全[J]. 刘学慧.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 2013(Z1)
  • [10]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关键装备的数值模拟分析与研制[D]. 李长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标签:;  ;  ;  ;  

自救装置与矿工自救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