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一、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霁[1](2021)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观察腹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指标变化,比较患者组间差异,探寻治疗腹型肥胖的有效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66例腹型肥胖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法按标准将合格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施以“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关元、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埋线治疗,每2周治疗一次,2次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对照组予该穴组常规针刺治疗,每次治疗时长为30min,隔日治疗一次,4周为1疗程,共持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腹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WHt R、TG、HDL-C、VAI、LAP数据变化情况,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组间比较:两组间TG、HDL-C、VAI、LAP治疗前无差异显着性(p>0.05),治疗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WHt R组间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体重、BMI、腰围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时期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两组体重、BMI、腰围、WHt R、TG、HDL-C、VAI、LAP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体重、BMI、腰围在治疗后及随访第12周较治疗前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随访第16周较其无显着差异(p>0.05);该组体重、BMI、腰围的下降比率在治疗后随时间增长逐渐减缓(p<0.05)。对照组体重、BMI、腰围在治疗后及随访第12周较治疗前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随访第16周较其无显着差异(p>0.05);该组体重及BMI的下降比率在治疗后随时间增长逐渐减缓(p<0.05),腰围下降值在随访第12周可见显着差异(p<0.05),随访第16周未见明显差异(p>0.05)。(3)综合疗效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有3名患者出现皮下硬结情况,未予处理,于7-10日内消失;5名患者有1-2穴位局部轻微淤青,未予特殊处理,于1-2周内消散,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能够有效治疗腹型肥胖。(2)“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能够有效减低腹型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WHt R,减少血清中TG含量、增加HDL-C含量,降低VAI、LAP,改善内脏脂肪含量及脂质蓄积程度,减轻罹患各类并发症的风险。(3)“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优于该穴组单纯针刺治疗。

周玉[2](2020)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高脂饮食诱导下的单纯性肥胖大鼠运用“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以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 TOR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剩余大鼠通过高脂饮食诱导成为单纯性肥胖大鼠,按随机原则分组为3组,分别是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每组均10只。空白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大鼠予高脂饲料喂养,对4组大鼠进行2周捆绑适应性训练,捆绑训练结束后雷帕霉素组予雷帕霉素溶液灌胃;针刺组予“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针刺。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大鼠生存状态,监测大鼠体重,干预治疗30 d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2 h以上取材,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糖、TG、TC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生存状态:各组大鼠在实验干预期间均无异常情况发生。空白组精神状态良好,活动灵敏,对外界刺激能迅速给予反应,双目有神,二便均无异常气味及颜色改变,皮毛色白有光泽;造模成功大鼠较正常喂养大鼠精神状态欠佳,呈多卧少动状,对外界刺激反应偏缓,双目少神,大便偏黏腻,出现毛发脱落现象,色泽变差,体型明显肥胖;经干预处理30 d后,干预组大鼠较前生理状态(对外界刺激、体貌形态、摄食饮水、毛发色泽、二便情况、活动情况)均有良好改善,且针刺组对外界刺激、体型、二便情况、毛发色泽改善程度优于雷帕霉素组。(2)干预治疗前: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体重与模型组对比明显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下降更显着(P<0.05)。(3)模型组大鼠血糖、TG、TC明显高于空白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血糖、TG、TC与模型组对比均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血糖、TC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TG与雷帕霉素组对比降低无显着差异(P>0.05)。(4)模型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m TOR、Raptor-m TORC1、p S6K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模型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治疗后:雷帕霉素组、针刺组大鼠肝脏p IRS-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具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较雷帕霉素组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刺法明显改善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血糖及血脂水平。(2)雷帕霉素可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3)针刺减肥机制可能与雷帕霉素相似,通过抑制肥胖大鼠m TOR通路,抑制下游S6K1磷酸化,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肥胖。(4)针刺与雷帕霉素在抑制m TOR通路,改善机体m TOR、Raptor-m TORC1、p S6K1、p IRS-1水平无显着差异,结合各组体重、血糖、血脂结果综合比较,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优于雷帕霉素。

黄梦[3](2020)在《电针联合走罐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电针联合走罐与单纯电针在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次要目的是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改善患者肥胖相关指标(BW、BMI、WC、F%)、血脂方面(TC、TG、LDL-C、HDL-C)及中医临床症候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进一步挖掘电针联合走罐治疗该病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76例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观察对象,均为2018年5月-2019年11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人。两组患者治疗中均要求控制饮食和运动,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疗法,取穴为中脘、天枢、大横、曲池、支沟、丰隆、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带脉。针刺得气后在双侧天枢、大横连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30min,隔日1次,每15次记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走罐治疗,电针治疗结束后,在腹部或腰背部施行走罐,两部位交替进行,每次15min,电针治疗方式与疗程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肥胖相关指标、血脂水平以及中医临床症候的变化,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并评价两种干预方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2%,经过卡方检验检测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体重、BMI、腰围、体脂百分比下降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三项(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而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血脂指标的改善程度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变化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电针疗法以及电针配合走罐疗法在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上,均有减重塑形,纠正脂质失衡,以及改善浮肿、肢体困重、纳差等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但是两者相比,电针配合走罐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黄玉萍[4](2019)在《佛山地区痰湿质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佛山地区1149例成年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症候调查分析并收集临床资料,以476例痰湿质单纯性肥胖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横向比较和分析不同体质之间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阐释中医药防治单纯性肥胖的理论依据,深化体质学说在单纯性肥胖的应用和研究,运用为中医早期干预改善肥胖相关的痰湿质这种偏颇体质,预防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佛山市中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佛山地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肥胖成年患者,使用王琦教授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中医体质症候调查分析后,分别收集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肝功能等临床资料,建立中医体质单纯性肥胖数据库,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比较分析痰湿质和平和质两组之间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尿酸、肝功能、血脂、肥胖率、高脂血症病发率、高尿酸血症病发率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1149例单纯性肥胖者,经中医体质辨识,体质的主要类型为: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476例、平和质241例,将这两种主要体质归类分组进行比较分析。2.痰湿质和平和质两组纳入对象在性别、年龄段构成等基本资料方面,统计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别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3.痰湿质组在BMI水平、肥胖率、收缩压、空腹血糖水平、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发生率、TCH、高脂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质组,两组别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HDL-C水平则低于平和质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在α=0.05时,体质对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相关性的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显示BMI、UA、TCH三种指标成为痰湿质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结论:痰湿质体质是佛山地区单纯性肥胖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平和质次之。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组相关并发症的代谢指标及危险因素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表明痰湿体质是佛山地区单纯性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主要高危体质类型,应通过对痰湿质单纯性肥胖人群进行体质调理改善偏颇体质,提高单纯性肥胖人群的健康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

舒晴[5](2019)在《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探讨肥胖痰湿病理形成的衍变规律,探析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原则;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温胆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痰湿证大鼠免疫T淋巴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现代医学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CQVIP)、万方(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CBM)、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平台和中华医典,检索关于肥胖痰湿证形成及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1)分析肥胖痰湿证的形成过程,总结肥胖痰湿衍变的基本病机。(2)整理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相关文献,探索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原则。2实验研究(1)高脂饮食造模: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组30只,造模组70只,正常组予基础饲料喂养而造模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制作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共6周。(2)温胆汤干预:造模成功后选出最符合标准的16只肥胖大鼠,随机分成温胆汤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温胆汤干预组按剂量15g·kg-1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日,共6周。(3)样本取材及指标检测:温胆汤干预结束后,首先对大鼠进行样本取材,即称体重→麻醉→量体长→腹主动脉取血,然后分别计算出大鼠肥胖率和Lee’s指数(肥胖指数),再按照试剂盒说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FACSCalibur)检测大鼠外周血中免疫T淋巴细胞总值CD3+T及亚群CD4+T、CD8+T的表达。(4)数据分析及统计: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2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文献研究(1)肥胖痰湿病理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外为饮食失节,内则脾胃虚弱,运化不及,痰湿内盛,化为膏脂积于体内而发为肥胖,以脾胃和肌肤为主要病变部位,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特征,“痰湿”是主要病理产物,“脾虚生痰”是发病的病机关键。(2)肥胖痰湿证的中医药治疗始终是围绕其病机关键“脾虚生痰”进行辨证论治,其临症选方用药多以“健脾化痰”为原则。2实验研究(1)高脂饮食造模结果:高脂饮食喂养6周成功建立了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造模组大鼠肥胖率为26.36%(大于20%),Lee’s指数也明显增高,两组间体重、Lee’s指数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2)温胆汤干预结果:温胆汤干预6周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肥胖率下降较为明显,仅为1.06%,体重和Lee’s指数也显着下降(P<0.01或P<0.05),血脂TC、TG、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1),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免疫T淋巴细胞总值及亚群(CD3+T、CD4+T、CD8+T)表达也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相关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7和IL-22)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显着升高(P<0.01),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免疫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值及CD4+T/CD8+T比值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或P<0.05);相关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也显着升高(P<0.01)。【结论】1文献研究“肥人多痰”,痰湿证是肥胖最主要的证型,其发生与脾虚生痰、痰湿困脾交织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痰湿”病理贯穿本病的始末,“脾虚生痰”是其基本病机,故其治疗应围绕“健脾化痰”进行辨证论治,这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肥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2实验研究长期高脂饮食喂养可成功复制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温胆汤减重效果明显且能纠正肥胖大鼠痰湿病理状态,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来改善肥胖炎症状态,进而达到纠正肥胖痰湿病理的作用,这为“治痰”经典名方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谢玉龙[6](2019)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又称为血脂异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代谢和运行异常导致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为特征的一种脂质代谢疾病,是心、脑等重要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LDL-C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目前公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大剂量、高强度、不合理用药等所致的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肾损害、肌毒性等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此外,在治疗多病种及联合用药时,其安全性也受到质疑。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近年来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在遵循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期待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使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能够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目的:1.确认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不同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2.评价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特点及作用优势;3.探讨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电针、埋线疗法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部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收治符合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及招募符合标准的自愿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宣教组30例、电针组30例、穴位埋线组30例。宣教组予发放食物能量手册及进行一般饮食治疗宣教,2周1次定期随访指导。电针组予针刺中脘、带脉(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在此基础上选择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 Hz-10 Hz-100 Hz循环,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穴位埋线组取穴同电针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一次。以上三组治疗,每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体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及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90例治疗,宣教组脱失1例,穴位埋线组脱失1例。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抽血检测成分、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体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腰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BMI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BMI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BMI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BMI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T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TG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G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G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血清L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LDL-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8.血清H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宣教组和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电针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空腹胰岛素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空腹胰岛素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临床疗效比较宣教组总有效率为6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宣教组(P<0.05,P<0.01)。结论:1.宣教、以及在靳三针指导下的电针、穴位埋线疗法均可有效的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疗效可靠,且无特殊副反应。而在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的改善方面上,靳三针穴位埋线疗法最优。2.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干预高脂血症,为靳三针结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3.应用靳三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不仅可调节脂代谢紊乱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郑琳琳[7](2012)在《透穴埋线对肥胖脂肪肝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及肝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透穴埋线法对肥胖脂肪肝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肝脏病理改变,为临床运用透穴埋线法治疗肥胖性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2组,一组12只,喂以普通饲料(简称普食组);一组48只,喂以高脂饲料配合小剂量CCL4豆油溶液腹腔注射(简称高脂组)。6周后,发现高脂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普食组,筛选出体重最高的30只大鼠,随机选出10只,再从普食组随机选出2只,一起处死,制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高脂组剩余20只,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简称模型组)、透穴埋线组(简称埋线组)(各10只);普食组剩余的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共3组大鼠,进行正式实验。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大鼠均普通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透穴埋线组组给予透穴埋线治疗,模型对照组陪同固定。治疗30天后各组大鼠全部处死,检测并分别比较各组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的变化以及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6周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发现高脂组大鼠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明显多于普食组;治疗30天后,埋线组大鼠的TC、TG、LDL—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 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在相同视野的光学显微镜下,埋线组大鼠的肝细胞内脂肪颗粒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经高脂饲料喂养配合小剂量CCL4注射可有效、快速的建立肥胖脂肪肝大鼠模型。透穴埋线法能有效改善肥胖脂肪肝大鼠的血清血脂水平,促进肝细胞内的脂肪代谢。

赖爱萍[8](2011)在《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和内脂素的影响及内脂素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与意义:儿童少年肥胖与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目前缺乏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红细胞膜脂质、血糖脂代谢及内源性调节因素等影响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分析了4周封闭式中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减肥干预前后不同肥胖程度儿童少年血糖、血脂、红细胞膜脂质的变化,以新型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为主线,研究其结合瘦素、IL-6等内源性调节因素在运动干预下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调节,并探索内脂素基因多态性(SNPs)和糖脂代谢水平的关联及其对运动减肥效果的影响,为探讨运动减肥机制、指导运动减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二、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7个实验。第一部分(实验1)比较了BIA法和皮褶厚度法的五种推导公式(Brozek公式、Siri公式、Lohman公式、Slaughter公式、国内儿童少年常用公式)对本研究所涉及的88名肥胖儿童少年体脂率的预测结果,发现相对于皮褶厚度法,BIA法所测得的体脂率较符合本研究实际测量条件和所测人群特点,可按该方法所测得的体脂百分比将本研究对象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肥胖组。体脂率间接评价方法的确定为本篇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部分(实验2、3)对肥胖儿童少年运动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膜脂及相关ATP酶活性的变化进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①运动干预前轻度肥胖组红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与其他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血HDL仅在轻度和重度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②运动干预后BMI、体脂率、WHR等形态指标显着性下降,各项血糖血脂指标及膜Na+K+-ATPase活性也均呈显着性改善,而膜PS外翻虽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意义;③运动前血糖脂代谢指标与身体形态尤其是WC相关显着,且运动引起的体脂率变化也与血脂指标变化显着相关。第三部分(实验4、5)探讨运动干预前下内脂素结合瘦素、IL-6等内源性调节因素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调节,主要结果如下:①运动前血内脂素与HDL显着正相关,而与糖代谢指标无显着性相关;②运动前血内脂素与瘦素、IL-6等显着相关,运动后血内脂素水平与瘦素水平显着上升,运动引起的二者变化值呈强相关(R=1,P=.000);③运动后不同肥胖组间内脂素的上升幅度与形态指标、糖代谢指标的下降幅度相一致。第四部分(实验6、7)采用LDR-PCR测序分型技术,探讨内脂素RS5974456、RS4730153位点SNPs对肥胖儿童少年运动干预前后糖脂代谢及其他肥胖相关变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RS4730153位点A/G基因分型为14例(男性8名,女性6名),频率为15.9%,而RS5974456 G/T基因变异型仅出现1例(男性);②运动前RS4730153 AG型人群血TG水平显着高于GG型,运动干预下GG基因型△HOMA-β显着大于AG型。三、研究结论:1、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与儿童少年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密切相关,在脂代谢紊乱的初期,红细胞膜脂质变化可能比血脂指标更能体现儿童少年肥胖的发展;2、有氧运动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肥胖儿童少年体脂总量及体内脂肪的分布,而且能通过改善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胰岛素敏感性、内脂素等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对糖脂代谢进行调节,但红细胞膜脂质的改善滞后于血脂的改善;3、肥胖儿童少年内脂素与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尤其是瘦素水平存在明显关联,共同实现对运动干预下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调节;4、中国汉族肥胖儿童少年中存在内脂素SNPs位点RS4730153变异,纯合子GG型可能可以通过降低TG水平、提高胰岛素β细胞功能对运动干预的敏感性等方面参与肥胖儿童少年的糖脂代谢调节。

张丽娟,马路一,孙国华,吕璘琳[9](2011)在《单纯性肥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的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儿童单纯性肥胖及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4例单纯性肥胖患儿及2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肝脏形态结构;同时取禁食12h以上的静脉血,检测血浆HCY、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h)、低密度脂蛋白(LDL-Ch)及血浆脂蛋白(α)[LP(α)]。结果肥胖组18例出现肝脏形态改变,对照组中仅1例;肥胖组血浆TC、TG、LDL-C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DL-Ch、LP(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血浆HCY为(10.91±2.57)μmol/L,对照组为(5.13±1.12)μmol/L,前者较后者明显增高(P<0.05);血浆HCY与血脂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较健康儿童更易患有脂肪肝或脂肪肝倾向,其发生与患儿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HCY明显增高,且HCY与血脂水平无相关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张丽娟[10](2010)在《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二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儿童单纯性肥胖及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34例单纯性肥胖患儿(男20例,女14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岁10.57±2.10岁)及2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男13例,女12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10.60±2.03岁),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肝脏形态结构;同时取禁食12小时以上的静脉血,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酶学终点比色法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浓度,PEG法检测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h)低密度脂蛋白(LDL-Ch)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实验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后,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关系的相关性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脏形态结构改变:单纯性肥胖儿童中有18例出现肝脏形态改变,而对照组中仅1例。2.血脂水平: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TC、TG、LDL-C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D-Ch、LP(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HCY水平: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HCY含量为(10.91±2.57)umol/l,与正常儿童HCY含量(5.13±1.12)umol/l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HCY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单纯性肥胖儿童有明显的脂代谢异常。2.单纯性肥胖儿童较健康儿童更易患有脂肪肝或脂肪肝倾向,其发生与肥胖、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3.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HCY明显增高,且HCY与血脂水平无相关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二、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的认识
        1.3 病机的认识
        1.4 腹型肥胖的中医治疗
    2 西医与腹型肥胖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机制
        2.3 腹型肥胖的治疗
    3 “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法
        3.1 “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法在减肥中的应用
        3.2 “固本培元,健脾和胃”针法的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估算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中止标准
        3.5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随机分组
        4.2 实验器材
        4.3 治疗方法
        4.4 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病例完成及脱失情况
        6.2 病例基线分析
        6.3 疗效分析
    7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疗腹型肥胖的必要性
        1.1 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2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1.3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1.4 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1.5 癌症
    2 埋线疗法的选择依据
        2.1 理论依据
        2.2 实践依据
    3 观察指标的选择及影响
        3.1 体重、BMI、WC、WHt R
        3.2 TG、HDL-C
        3.3 VAI
        3.4 LAP
    4 “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的穴位选择依据及优势
    5 问题与展望
        5.1 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5.2 疗效的持续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
综述 穴位埋线及其联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与肥胖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的认识
        1.2.1 先天禀赋
        1.2.2 饮食不节
        1.2.3 情志不畅
        1.2.4 久坐久卧、劳逸失度
        1.2.5 年老体衰
        1.2.6 地理环境
        1.3 病机的认识
        1.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1.4.1 内服中药治疗
        1.4.2 中医外治疗法
    2 西医学与肥胖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病因病机
        2.2.1 遗传因素
        2.2.2 饮食与环境因素
        2.2.3 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因素
        2.3 治疗
        2.3.1 饮食及营养控制
        2.3.2 运动训练
        2.3.3 口服药物
        2.3.4 外科手术
    3 mTOR通路与肥胖
        3.1 mTOR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合物形式
        3.2 mTOR通路与肥胖的发病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主要溶液制配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分组
        2.2 捆绑适应性训练
        2.3 西药及针刺干预
    3 组织取材
    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一般指标观察
        4.2 外周血糖的检测
        4.3 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检测
        4.4 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表达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6.2 干预治疗前后大鼠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6.3 干预治疗后大鼠外周血糖、血脂(TC、TG)变化情况比较
        6.4 干预治疗后大鼠肝组织mTOR、Raptor-mTORC1、pS6K1、pIRS-1相对表达量以及表达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定
        1.1 药物选择
        1.2 针刺穴位选择及处方释义
    2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m TOR、mTORC1的影响
        2.1 mTOR、mTORC1与肥胖的关系
        2.2 本实验中针刺对mTOR、mTORC1表达的影响
    3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S6K1影响
        3.1 S6K1与肥胖的关系
        3.2 本实验中针刺对pS6K1表达的影响
    4 针刺对肥胖大鼠肝脏pIRS-1的影响
        4.1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4.2 本实验中针刺pIRS-1对表达的影响
    5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肥胖症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电针联合走罐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与方法
        2.6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对肥胖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2.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关系
    4.方案确立依据
        4.1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研究
        4.2 走罐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研究
    5.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6.选穴依据
        6.1 腹部穴位
        6.2 四肢穴位
    7.疗效分析
    8.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症候评分表
致谢

(4)佛山地区痰湿质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1 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1.1.1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1.1.2 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理
        1.1.3 单纯性肥胖的诊断标准
        1.1.4 单纯性肥胖的相关并发症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1.2.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1.2.2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1.2.3 中医体质的分型和判定标准
        1.2.4 痰湿体质的体质特征研究
        1.2.5 痰湿体质的实验室研究
    1.3 单纯性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现状
        1.3.1 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1.3.2 佛山地区中医体质研究概况
        1.3.3 痰湿体质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研究的概况
        1.3.4 痰湿体质单纯性肥胖与不同并发症相关性研究的概况
        1.3.5 痰湿质体质与单纯性肥胖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研究的意义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临床病例来源
        2.1.2 疾病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内容
        2.2.2 步骤
        2.2.3 质量控制
    2.3 研究方法
        2.3.1 样本量估算
        2.3.2 随机入组
    2.4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1.1 性别比例比较
        3.1.2 年龄段构成比比较
    3.2 观察指标
        3.2.1 血压比较
        3.2.2 两组患者身高、体重、BMI比较
        3.2.3 两组患者尿酸比较
        3.2.4 两组空腹血糖比较
        3.2.5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3.2.6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
        3.2.7 两组患者肥胖率比较
        3.2.8 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率比较
        3.2.9 两组患者高脂血症率的比较
        3.2.10 体质与体重及其相关指标相关性Logistics回归分析
第4部分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基础
    4.2 基线资料分析
    4.3 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4.3.1 对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的影响
        4.3.2 对身高、体重、BMI、肥胖率的影响
        4.3.3 对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影响
        4.3.4 对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
        4.3.5 对ALT、AST的影响
        4.3.6 对血脂的影响
        4.3.7 体质与体重及其相关指标相关性Logistics回归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理论和文献研究
    研究1 肥胖痰湿证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1 饮食不节是形成肥胖痰湿病理的重要外因
        2 脾胃虚弱是促成肥胖痰湿病理的主要内因
        3 痰湿内生是发生肥胖痰湿病理的关键病机
        4 痰湿生变是导致肥胖痰湿病理的发展趋势
        5 小结
    研究2 中医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文献研究
        1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古籍文献研究
        2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现代临床研究
        3 从“痰湿”论治肥胖的现代实验研究
        4 小结
第二部分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4.1 血脂及炎症细胞因子检测试剂
        1.4.2 免疫T淋巴细胞检测试剂
        1.4.3 相关配制试剂
        1.5 主要器材
        1.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制作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
        2.2 温胆汤药物制备
        2.3 分组及给药
        2.4 样本取材及保存
        2.5 相关指标检测
        2.5.1 肥胖率和Lee’s指数的检测
        2.5.2 血脂的检测
        2.5.3 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
        2.5.4 免疫T淋巴细胞的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高脂饮食喂养后大鼠肥胖率、体重和Lee’s指数的变化
        3.2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肥胖率、体重和Lee’s指数的影响
        3.3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4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免疫 T 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
        3.5 温胆汤干预对肥胖痰湿证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温胆汤方论辨析
        4.2 肥胖痰湿证的基本病机
        4.3 温胆汤治疗肥胖痰湿证疗效显着
        4.4 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肥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6)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1.1 概念
        1.1.2 发病机制
        1.1.3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1.1.4 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
        1.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1.2.1 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3.3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脂成分情况比较
        2.3.4 治疗前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情况比较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脱落病例
        2.4.1 晕针
        2.4.2 滞针
        2.4.3 血肿
        2.4.4 断针
        2.4.5 脱落病例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7)透穴埋线对肥胖脂肪肝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及肝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试剂
    2 造模
    3 分组
    4 处理方法
    5 穴位定位
    6 标本采集
    7 收集血清方法及标本制作
    8 统计方法
结果
    1 造模后大鼠的肝脏组织切片
    2 经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血清血脂水平变化
    3 经治疗后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切片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4 选穴依据
    5 化验指标的选择
    6 实验结果分析
    7 肥胖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8 导师学术思想
    9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和创新
    10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8)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和内脂素的影响及内脂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图目录 表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儿童少年肥胖概述
    1.1.1 儿童少年肥胖现状
    1.1.2 儿童少年肥胖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1.1.3 儿童少年肥胖病因
    1.1.4 肥胖的机制
1.2 肥胖对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影响
    1.2.1 肥胖对儿童少年脂代谢的影响
    1.2.2 肥胖对儿童少年糖代谢的影响
    1.2.3 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相互影响
1.3 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影响
    1.3.1 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影响
    1.3.2 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
1.4 肥胖儿童少年内脂素基因多态性和糖脂代谢及运动干预效应
    1.4.1 内脂素基因多态性与糖脂代谢关系的研究
    1.4.2 内脂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种糖脂代谢的研究
    1.4.3 内脂素基因多态性与肥胖人群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章 体脂率间接评价方法的确定
前言
实验1 肥胖儿童少年体脂率间接推算法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运动干预前后血糖血脂及膜脂的变化研究
前言
3.1 实验2 肥胖儿童少年血糖血脂及红细胞膜脂质的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结论
3.2 实验3 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血糖血脂及红细胞膜脂质的影响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内脂素对糖脂代谢的调节研究
前言
4.1 实验4 肥胖儿童少年血内脂素水平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1.5 结论
4.2 实验5 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内脂素水平的影响研究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2.4 讨论
    4.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内脂素SNPs 对糖脂代谢变化的影响研究
前言
5.1 实验6 内脂素基因SNPs 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讨论
    5.1.5 结论
5.2 实验7 内脂素RS4730153 SNPs 对肥胖儿少运动前后糖脂代谢变化的影响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3 研究结果
    5.2.4 讨论
    5.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贡献
6.3 未来研究 致谢

(9)单纯性肥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血脂测定
        1.2.2 血浆HCY测定
        1.2.3 肝脏超声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肝脏超声检查
    2.2 血脂
    2.3 血浆HCY浓度比较
    2.4 血浆HCY与血脂的相关性
3 讨论

(10)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三、正文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致谢

四、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本培元,健脾和胃”穴组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唐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mTOR通路影响的研究[D]. 周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电针联合走罐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黄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佛山地区痰湿质单纯性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黄玉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从免疫炎症反应角度探讨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的内在机制[D]. 舒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谢玉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透穴埋线对肥胖脂肪肝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及肝细胞的影响[D]. 郑琳琳. 河南中医学院, 2012(07)
  • [8]运动对肥胖儿童少年糖脂代谢和内脂素的影响及内脂素基因多态性研究[D]. 赖爱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9]单纯性肥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变化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J]. 张丽娟,马路一,孙国华,吕璘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03)
  • [10]肥胖儿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D]. 张丽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单纯性肥胖儿童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