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转型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一、转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贤,胡艳晖,王建光,綦焱朱[1](2021)在《“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文中提出"辐射引领"是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学科名师基地三大任务之一,在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俞定智老师的主持下,发挥以区域协作、校级联动、导师带教、学员蹲点等形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区域辐射和带动效应,探索建设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本文从"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实践探索的过程及成效、对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的思考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总结凝练,抛砖引玉,为国内其他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提供借鉴。

陈晓梅[2](2021)在《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文中指出

黄文武[3](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杨晓莹[4](2021)在《参与、互动、共享: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机制探寻》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历程。最初也曾遭受了诸如“牛奶稀释”“赢者通吃”“同质化”“缺特色”等质疑并引起诸多争议和讨论。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这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探索与不断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认可。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教育治理的角度来看,集团化办学作为时代需求而生的办学形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权力让渡与学校自治力不足;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单一,缺少资源造血动力机制以及合作与共享意识缺乏等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已有基础教育集团作了大胆地尝试与探索,形成与积累了切实有效的治理经验,例如:多主体参与是学校管理走向治理的前提条件,互动协商是多主体协商下规则产生的基本方式,共享发展是通过知识的共享达成共识的过程等。这些治理经验围绕多主体参与、多元互动以及共同共享三个维度展开。为了更好的提炼与升华这些集团的治理经验,本研究从多主体参与、多元互动以及互通共享三个方面展开对基础教育集团治理的机制探寻。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集团化办学与发展历史与现状、深入了解与剖析教育治理的内涵、从教育治理的视角梳理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进入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集团进行访谈调查研究,侧重于了解不同主体的参与治理、多元互动与共同共享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想法等等;再次,采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进行本土化理论的建构;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探寻基础教育集团治理的参与、互动与共享机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存在着牛奶稀释、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资源、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造血机制缺乏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育集团的发展,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集团的发展,从教育治理的视角分析与了解到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动因在于权力让渡与学校自治力不足,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单一,资源共享模式有待改进;集团合作与共享意识缺乏,学校发展特色有待挖掘。(2)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办学实例,通过凝聚与提炼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的优秀案例的经验围绕多主体参与、多元互动、共通共享三个方面展开对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机制进行探寻,得出如下基本认识:第一,在探寻参与机制方面,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是激发学校自治活力以及多主体参与的重要前提,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简政赋权,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完善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为多主体参与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参与长效激励机制,内化参与原因;建立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提升参与效能。第二,在探寻互动机制方面,要提前多主体互动需要,根据互动需求合理安排互动活动,提升互动效率;开展对话与协商,在反复磋商中达成一致;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实现互动同频共振;根据互动需求、特点与风格等重要因素合理安排互动,提升互动的匹配度。第三,探寻共享机制方面,要充分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尊重共享主体偏好;搭建共享共通平台,加速知识的流转与共享;推进共同组织文化的培育,增进主体间的相互信任感。(3)基于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对中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如何走向“善治”的前瞻式思考。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中国式的善治具有“以人为本”、“注重团队分工与合作”以及“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的特征,而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要走向中国式善治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培养未来社会与教育需要的人才;构建完备的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与评价指标。

王烽[5](2021)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制度基础和突破路径》文中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对吸引民间资金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盘活公办学校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概念边界不清、政策法律支持不够和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要求不适应等问题,需要在明确概念规范性内涵的基础上,加大相关政策供给,寻求新的突破路径。

朱培源[6](2021)在《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文中提出

史洋[7](2021)在《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近现代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为考察对象,目的是探寻作为近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在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研究过程关注私立艺术学校与公立艺术学校教育之间互补的紧密关系,通过“肇始”开篇,阐述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兴起缘由与发生发展;进而围绕“立存”展开论述,着重讨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归化”,即对近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办学机制关乎“道统”问题的历史纠葛给予事实明辨;以“运转”为线索,针对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多元机制,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推出“突围”主题,重点揭示长达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抉择,表明私立艺术学校顺势而为但又艰辛的办学历程,而这恰恰是这一段历史时期私立艺术教学校办学的重要特点。进入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面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方针下,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教育主权收归国有,此时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历史退场成为必然。如是,以“回望”为主旨的结论性阐述,贯通历史发展的多重脉络,为我国近现代百年艺术教育史的书写补上至关重要的篇章而使之完整。与此同时,本文在对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进行探究外,亦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的多层次背景,进一步阐明作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历史进程中的特殊贡献,突出其作为公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平衡近现代各种艺术教育力量中所发挥的中坚作用。

贾佳[8](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指明

李蕾[9](2020)在《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国内外经济实体均遭受着经济严重下行的巨大压力,就业紧缩、人员竞争加剧、薪酬无法满足自我要求以及理想型企业的数量锐减,均延展至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正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员选择攻读MBA,推动了以高层次人才培训教育为经营方针的MBA教育培训行业,促使MBA考前辅导产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当前我们国内针对各种类型、方向的考前辅导机构的井喷式增长,更具有高端特性的MBA考前辅导服务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加之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给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迫使其如果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营销模式,寻找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式才能有所发展。HZ教育济南分校一直精耕MBA考前辅导,通过线上线下灵活的授课方式,在帮助学员顺利进入目标高校之外,也让大家积淀了更多的知识。本篇文章采取多种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HZ教育济南分校在MBA考前辅导项目实际的经营现状加以分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人在HZ教育济南分校的多年工作经验,直面剖析济南分校在发展经营过程中的多重问题及亟需改善的方面,在营销模式的单一、人员服务能力欠缺及成本费用逐年增长等维度,均给出合理性建议及应采取的战略方向。本文自立意之时,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研究入手,将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与同行业其他培训公司的发展进行对比,并且归纳差异点,运用五力模型梳理分析HZ教育济南分校在所处市场上的各利益关联方及竞争力量;与此同时,借助PEST分析理论探究宏观环境的影响;在SWOT分析方法的帮助下,充分剖析HZ教育济南分校的优势、缺点、机会和威胁点,以期发挥出优势的最大价值,并规避弱化不足的影响;通过STP理论和7PS服务营销理论,细分市场并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同时将服务营销的价值最大化,保障相关策略的顺利落地。保障在企业同时面对发展及竞争的多重压力下,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且足以追溯至营销效果评估,同时以学员为基准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服务营销策略,比如课程定制化、授课方式更灵活、成本精益管控等,更加突出过程中管控的重要性,在保障每一个同学顺利进入目标高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HZ教育济南分校的战略优化方针。本文能够帮助HZ教育济南分校解决在MBA考前辅导项目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出突破瓶颈的新营销模式和新的发展手段,进一步扩大HZ教育济南分校在当地市场的营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从业人员,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保障持续、稳步、快速和健康的发展。探究其内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营销策略,给予考前辅导培训行业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且有可操作性的内在规律。

侯典牧,黄河,李莹,马良,李慧波,戴昭,魏开琼,周应江,陈虹,孙晓梅[10](2020)在《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文中研究说明追溯历史,再展宏图。2020年是北京世妇会召开25周年。1995年9月4—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联合国系统各组织、专门机构及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7万余人出席了会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率81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可谓盛况空前。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为契机,早在1990年,陈慕华主席提议,把妇女干部学院扩建升格为女子大学,其前身是1949年8月15日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等革命前辈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筹集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一砖一瓦来之不易。1995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成为一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的学校。1995年9月,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各国妇女代表团来新校址参观。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院校。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成为中华女子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学校承载着重托,实现了从更名—并轨—转制为普通高校—开办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1)2019年中华女子学院迎来了70华诞,中华女子学院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学校又迈向了新的征程。中华女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凝结着党和国家对妇女事业的高度重视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展现出党领导下的中国妇女事业和妇女高等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校正肩负着建设成为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中国妇女对外民间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培养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家庭的人才摇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家庭建设研究与创新的基地的使命担当而砥砺前行。

二、转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价值
    (一)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二)基地共同体的研修形式
    (三)基地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二、“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的路径
        1. 理论学习
        2. 教学实践
        3. 教学研究
        4. 辐射引领
    (二)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途径
        1. 形成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2.完善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研修制度
        3. 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研究项目“三步走”
    (三)基地共同体探索实践成效
三、“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的思考
    (一)未来发展
    (二)创新设想
四、结语

(3)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三、 基本概念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革新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参与、互动、共享: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机制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主题相关文献的量化分析
        (二)国内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主题
        (三)国内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机制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评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步骤
    四、研究的信效度分析
        (一)研究信度
        (二)研究效度
        (三)研究的理论饱和度
    五、研究伦理
第二章 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产生与形成背景
        (二)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种模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问题探究
    二、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演变与动因分析
        (一)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演变轨迹
        (二)教育治理视角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演变原因分析
第三章 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框架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治理的经验与意义
        (一)基本经验
        (二)意义追寻
    二、集团化办学治理的基本框架、类型分析及其理论阐释
        (一)基本框架
        (二)类型分析
        (三)理论阐释
    三、参与、互动、共享:基础教育集团治理机制的三维度
        (一)在逻辑发生学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二)在运作机理上存在内部勾连与联系
        (三)三种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与方向
第四章 参与机制:多方主体介入集团治理
    一、探寻参与机制的学理依据
        (一)参与治理实质是权力转移的过程
        (二)参与是民主深化的重要途径
        (三)制度与行为规范有效维持参与秩序
    二、参与机制运行特征与策略
        (一)多主体的赋权增能
        (二)多渠道的民主参与
        (三)问题产生及时干预
    三、民主管理:基础教育集团化治理的参与机制探寻
        (一)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激化学校自治活力
        (二)完善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三)构建长效奖励激励机制,内化参与动机
        (四)建立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提升参与效能
第五章 互动机制:多方主体在协商中形成规则
    一、探寻互动机制的学理依据
        (一)个人意志与环境因果影响互动行为
        (二)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对话与协商
        (三)产生共同利益达成的互动效应
        (四)共情与理解是互动的根本原则
    二、互动机制运行特征与策略
        (一)明确互动需求
        (二)平等对话与交流
        (三)尝试理解与包容
    三、协商立序:基础教育集团化治理的互动机制探
        (一)实现按需匹配,调动互动积极性
        (二)开展对话与协商,反复磋商达成一致
        (三)学会换位思考,实现互动同频共振
        (四)合理安排互动,形成互动秩序
第六章 共享机制:从资源共享走向价值共识
    一、探寻共享机制的学理依据
        (一)共享涉及使用权的让渡与转移
        (二)共享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三)依托共享平台与途径进行共享
        (四)基于信任实现互利互惠的共享
    二、共享机制运行特征与策略
        (一)借助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二)制定共享规则与规范
        (三)加强主体间的信任与信念感
    三、共识达成:基础教育集团化治理的共享机制探寻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尊重共享主体偏好
        (二)搭建共享共通平台,加速知识的流转与共享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共享行为与秩序
        (四)推进共同组织文化培育,增进主体间的信任
结语:从治理走向善治
    一、总结与反思
        (一)三种机制的运作特征与机理
        (二)三种机制探索的可生长空间
    二、发展与展望
        (一)中国式善治内涵与特征
        (二)走向中国式善治的路径
    三、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H教育联盟章程
    附录二:集团理事长访谈提纲
    附录三: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家长访谈提纲
后记
在校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5)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制度基础和突破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依据
二、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意义和内涵
    (一)探索混合所有制学校的现实意义
    (二)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的规范性内涵
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法律限制
    (一)财政资金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不受法律支持
    (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无法直接实现混合所有制
    (三)国有资本参与举办非营利性职业院校有流失风险
四、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
    (一)探索建立一批营利性混合所有制学校
    (二)鼓励举办混合所有制实训中心和企业学院
    (三)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公司(集团)办学
    (四)探索公益信托机制的非营利性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

(7)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本文针对性研究
    三、相关概念解释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肇始——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的兴起
    第一节:私立艺术学校萌发的背景
        一、私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二、近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面貌
    第二节:进步思潮对私立艺术教育的推动
        一、洋务运动推动下的艺术与技艺专门教育
        二、私立艺术学校与美育思想传播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二、学制转变对私立艺术学校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立存: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多元办学资源影响私立艺术学院的性质
        一、私立教育制度构成的历史渊源
        二、教学资源的调整与“归化”之路
    第二节:多方力量影响下私立艺术学校的发展
        一、维新派开启私立艺术学校发展之路
        二、同类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出现与扩张
        三、私立学校逐步“官学”化
    第三节:从社会作用看私立学校走向道统
        一、公立与私立及教会学校的教育平衡
        二、私立艺术学校是新兴美育教育的实践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转: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的机遇与困境
    第一节:政策制度给予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空间
        一、晚清新学影响下的私立艺术学校基本面貌
        二、私立艺术学校教育与教学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私立艺术学校的管理机制
        一、专门学校令的颁布与促进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办学应对措施
    第三节:私立艺术学校遭遇的困难
        一、战时教育中的私立艺术学校办学特点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艰难维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围: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左右抉择
    第一节:借鉴域外:公立学校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取师日本:洋务派的优选途径
        二、效法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三、学习苏联:新中国学制的确立与教育变革
    第二节:从教授技能到传播美育:专业课程教学观念的成熟
        一、面向市场的商业技能传授
        二、美育在私立艺术学校中的推广
    第三节:不自觉到自觉:私立艺术学校自身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艺术理论教学得到重视
        二、学报校刊对艺术教育本土化的推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望:私立艺术学校历史性退场解读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对私立学校的逐步改造
        一、以俄为师,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改造
        二、影片《武训传》批判,成为教育改造的引爆点
    第二节:私立与教会立学校的公立化转变
        一、教会学校的合并与改造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逐步退场
    第三节:私立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思想改造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人才流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重要近现代教育文献选摘
附录二: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概况统计(1912-1949)
附录三:1912-1949 出版艺术理论专着统计表
附录四:为论文搜集资料的访谈选编
致谢

(9)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市场营销
        2.1.2 教育培训
        2.1.3 服务营销
    2.2 相关理论
        2.2.1 顾客价值理论
        2.2.2 消费者的特征和行为理论
        2.2.3 营销4P与4C
        2.2.4 STP营销理论
    2.3 教育培训营销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现状分析
    3.1 HZ概况
        3.1.1 HZ总部简介
        3.1.2 HZ教育济南分校概况
    3.2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现状
        3.2.1 产品现状
        3.2.2 价格现状
        3.2.3 渠道现状
        3.2.4 促销现状
        3.2.5 人员现状
        3.2.6 有形展示现状
        3.2.7 过程控制现状
    3.3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同质化风险
        3.3.2 学费制定不科学
        3.3.3 营销渠道单一
        3.3.4 促销力度不够
        3.3.5 员工与学员管理不到位
        3.3.6 有形展示有待改进
        3.3.7 服务过程管理欠细致
第4章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竞争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组织结构
        4.2.2 企业文化
        4.2.3 资源条件
        4.2.4 核心能力
    4.3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第5章 优化制定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
    5.1 目标市场战略
        5.1.1 市场细分的根据标准
        5.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2.1 高质量、个性化的产品策略
        5.2.2 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5.2.3 优化制定营销渠道策略
        5.2.4 多样化的促销策略
        5.2.5 人员策略
        5.2.6 有形展示策略
        5.2.7 服务过程控制策略
第6章 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加大技术投入
    6.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6.3 加强服务过程中的管理
    6.4 加强企业视觉设计的管控
    6.5 加强准学员的归类管理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在与时俱进中凝练女院人才培养特色
    一、与时俱进中的专业发展
    二、在发展中凝练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三、在前进中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标准化建设
        (二)优化学分、学籍制度,立德树人释放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给学生释放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参与、讨论与思考的机会
    四、围绕妇女/性别、儿童、家庭、婚姻等主题培育优质课程/教材
    五、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一)成立育慧书院,实施“卓越女性人才培养计划”
        (二)探索“三位一体”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式
    六、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七、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妇女/性别研究的缩影及发展理路
    一、妇女/性别研究的缩影
    二、妇女/性别研究的发展理路
        (一)描述性研究主导:以女性眼光探究妇女问题
        (二)重视实证研究:妇女与社会结构的性别视角审视
        (三)倡导多维度研究:在聚焦服务中推进妇女议题的精专化
    三、妇女/性别研究的未来展望
女子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女性领导力和社会发展”专业硕士项目的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背景
        (一)提高女性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各国政府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重要举措
        (二)培训发展中国家妇女,是中国履行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的必要举措
        (三)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战略,促进合作共赢,是中华女子学院办学职责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实施举措
        (一)社会工作能力建设与领导力培训的有机结合
        (二)女性领导力和妇女发展培训的有机结合
        (三)女性领导力和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经验的有机结合
        (四)女性领导力和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坚持国家政策引领,创造共同利益
        (二)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创新发展模式
        1.让推进性别平等、培养女性专门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使命
        2.加强学科建设,成为妇女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3.凝练办学特色,拥有女性领导力培训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小结
图书馆特色立馆的实践探索
    一、坚持特色立馆,建中国女性图书馆
        (一)博采众长,摸索前进方向
        (二)披沙拣金,确立建设目标
        (三)厚积薄发,女性特色立馆
    二、建设特色资源,提升文献保障能力
        (一)资源获取方式多样
        (二)妇女口述资料收藏
        (三)女性专题分类探索
        (四)相关特色文献整合
        (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六)特色资源建设对比
    三、加强科研助力,探索知识服务途径
        (一)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二)探索知识服务途径
    四、新时代,再出发:构建研究型数字图书馆
        (一)广搜特色资源
        (二)打造特色平台
        (三)开展读者共建
        (四)探索学科交叉
从妇女问题研究走向学科化建设:女性学学科发展的脉络
    一、从“妇运”到“妇女”: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的学科建设
    二、从“妇女”到“女性”: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学科化探索
    三、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对标学科标准的学科化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立场
        (二)学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培养具备从事妇女工作能力的人才
        (四)学科建设支撑妇女干部培训工作
    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未来
        (一)坚持跨学科研究的使命
        (二)博士人才培养是关键
        (三)坚持本土问题与行动导向的视角
在推进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深入研究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逐渐建立起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妇女法学特色学科
    二、为妇女权益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出台建言献策,发挥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的智库作用
    三、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成为妇女与法律领域的交流窗口
    四、以妇女法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服务妇女发展与维权、推进性别平等的女性法律人才
    五、组织师生参与妇女儿童法律服务,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探索与思考
    一、从学术、技术取向到能力取向: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
    二、从技能练习到专业素质内化:实践教学价值的澄清
        (一)实践教学是学生全方位体验教师职业、深入理解幼儿教师工作特点、涵养师德和教育情怀、渗透理念的手段
        (二)实践教学是学生内化重构专业知识、形成实践智慧的中介
        (三)实践教学是学生发现自我、促进个人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助推器
    三、从割裂到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一)形成时间贯通、内容融合、空间拓展、形式多样的统整性实践教学体系
        (二)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见实习指导与管理保障体系
        (三)推进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四、从封闭到开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形成
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和实施
    一、申请举办世妇会:与国际反家暴研究接轨
    二、筹备和召开世妇会:中国反家暴研究进入正轨
    三、世妇会的后续行动:《反家庭暴力法》框架形成
    四、坚持世妇会的精神:加快反家庭暴力立法进程
    五、纪念世妇会:推进《反家庭暴力法》出台

四、转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活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峰计划”体育名师引领下的区域体育学科基地教研共同体建设探索[J]. 徐艳贤,胡艳晖,王建光,綦焱朱. 体育教学, 2021(11)
  • [2]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D]. 陈晓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参与、互动、共享: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机制探寻[D]. 杨晓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5]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制度基础和突破路径[J]. 王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2)
  • [6]政策法制与实践视角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研究 ——以河南省D县为例[D]. 朱培源.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D]. 史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HZ教育济南分校MBA考前辅导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李蕾. 山东大学, 2020(05)
  • [10]不负历史重托 谱写新的篇章(笔谈)[J]. 侯典牧,黄河,李莹,马良,李慧波,戴昭,魏开琼,周应江,陈虹,孙晓梅.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6)

标签:;  ;  ;  ;  

转型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