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induced介词宾语从句”的表述是有争议的

“that-induced介词宾语从句”的表述是有争议的

一、“that引导的介词宾语从句”的提法值得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飞[1](2021)在《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英语作为学科知识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地位与理论研究价值。其中,研究论文作为学术话语行为呈现的典型语类,其语体特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已有研究大体遵循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和语言特征分析三种路径,尝试对之进行深入描写与解释。但是,前人文献大多仅涉及少数的语言特征,且较少依托大规模语料量化考察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即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语言特征差异,因此不足以全面反映研究论文的整体以及局部语体特性。基于前人学术话语和语体变异理论架构,依据Becher(1989,1994)学科分类框架,本研究选取材料科学这一代表性应用型硬学科,创建千万词级实证性研究论文语料库,提取主要篇章结构,依次是摘要、引言、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方法部分;之后,梳理完善前人语体变异研究所用特征(如Biber 1988,2006b;Biberetal.2004,2007),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spaCy和word2vec挖掘短语与语义特征,构建涵盖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22类共计165个特征,并从中提取出88个极具区分力的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分析,结合索引行与聚类分析,同时参照研究论文共核的语步构成与元话语属性,探究论文不同语篇部分之间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结果显示,硬学科实证性研究论文的语篇内部变异突出体现于六个功能维度,分别是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以及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各个功能维度均依托多种词汇语法、短语、句法、语义或语用特征得以实现。前三个维度内部均包含共变功能及特征,后三个维度则呈现单一功能属性。对于各个维度而言,硬学科研究论文的不同语篇部分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功能差异及特征选择。本文结论整体呈现了典型学术话语行为及其实现方式,有力拓展了语体变异和学术话语研究观察视角;充分验证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挖掘构建语言特征集与资源库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优化细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及二语学术写作评测提供了数据支撑、真实示例和量化指标。

穆童[2](2021)在《复杂英语复合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新儒学:哲学导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张竞文[3](2021)在《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及其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语类”概念由Chomsky于1981年提出,根据来源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位基础生成的,包括PRO和pro;一类是通过移位产生的,包括NP trace和wh-trace。由于这四种空语类都是名词性的,因此被称为“名词性空语类”。通过生成语言学标准证实,汉语中存在“非名词性空语类”。非名词性空语类是指没有实际语音表现,但具有某些句法和语义功能的非名词性语言成分,包括动词性空语类和介词性空语类。本文对含有非名词性空语类的语言现象进行考察,在生成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非名词性空语类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概括性地论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并重点对前人关于空语类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第二部分讨论了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的性质及作用,并分别将动词性空语类和介词性空语类与其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非名词性空语类的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存在环境,主要探讨非名词性空语类在汉语特殊句式中的分布,其中动词性空语类存在于存在句、并列空动词句、“NP了”句式、判断句和重动“得”字句。介词性空语类存在于非常规宾语句、主谓谓语句和名词性状语句。第四部分针对非名词性空语类进行对外教学研究。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前人的相关研究中搜集语料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偏误的成因,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该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王婉婷[4](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科普文本Something Deeply Hidden:Quantum Worlds and the Emergence of Spacetime(节选)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科普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选取科普文本《深藏之物:量子世界和时空的出现》(Something Deeply Hidden:Quantum Worlds and the Emergence of Spacetime)中部分章节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原作聚焦于量子力学这一全球性的议题,追溯了已经拥有60年历史的多世界理论,为解读量子力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大众读者可以通过此书了解量子力学以及多世界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而开拓视野,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该文本专业术语较多、句式结构繁长、逻辑关系复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拆分法、切分法、综合法以及逆序法来解决本次翻译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即:复合句逻辑关系复杂、句子成分多后置、从句层层嵌套以及复合句语序复杂等。本文发现: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指导英语科普文本的汉译,而拆分法、切分法等具体翻译技巧亦对科普文本复合句的翻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译文质量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效力。

都超[5](2021)在《Communicating Commitment to Liberal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Communicating Commitment to Liberal Education—A Self-Study Guide For Institutions(自由教育的传达承诺——大学自查自检指南),and Trends and Emerging Practices in 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的趋势和新实践),是由美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Universities)在2006年和2009年发布的两篇教育研究报告,这两篇教育报告阐述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学术文本表达凝练,逻辑性强的特点。本次翻译实践,译者选取的案列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破折号的转换、长句的翻译、语篇衔接。译者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策略为指导,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翻译破折号时,译者主要采用了转换为语言文字、转换为其它标点符号、省略破折号的方法;长句的翻译,译者采用了重组法、逆译法、增词法、词性转换法;语篇层面上,译者根据源语文本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使译文更加通顺、准确。

关永皓[6](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悉[7](2020)在《“第三次世界智能大会”模拟同传翻译报告 ——英汉语序差异同传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和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笔者从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中选取了四位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针对其中出现的大量从句和长难句、一词多义、听辨理解等问题,遵循顺句驱动的方法,提高同传的效率和速度。此外,在翻译不通顺时,要适时调整语序,根据理解后的内容转化为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准确传达源语信息,从而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共赢共享。本报告首先对译前准备、译中过程进行任务概述,在对源语和译语的转录与反思中进行译后总结,从主语、定语、状语的位置和句式结构的扩展机制这四个方面探讨英汉修饰语的位置差异,阐述英汉语序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同传语序的处理过程,结合英译汉的相关译例,运用断句、增词、概括、转换、重复、省略和等待这七种同传对策来解决双语转化的困难,并提高译语的质量。最后,总结全文,分析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希望本报告对语序的研究分析能对未来的同传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陶丹[8](2020)在《《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交通拥挤和堵塞。先后发展的城市公共汽车、地铁、城际列车等交通工具依然不能有效缓解城镇交通压力,因此我国交通状况亟需不断改善。本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交通与运输领域的权威着作《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Light Rail Transit Systems:61 Lessons 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中的第四章和第六章,主要论述城市投资及轻轨可靠性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根据改进的成本收益来分析可靠性计算的方法。本报告以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中的两种基本策略下的七种翻译技巧为指导,从科技文本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语篇层面进行案例分析。科技文本存在的大量图像符号和表格,采取等值翻译方法,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对等;词汇层面存在大量的交通与运输领域的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和其他机构名称以及大量的名词化词类结构,采取人名和地名的直接借用、交通与运输领域专业术语的仿造翻译、名词化词类结构的词性转换等较好地实现专业术语的汉译,丰富汉语词汇库;句子层面存在大量从句和被动语态,主要采取从句的直译和被动语态的调节,使得原文与译文实现等值;语篇层面逻辑性强,采取语法衔接的减译法和词汇衔接的增译法,确保语篇逻辑结构的完整和连贯。本报告旨在探究信息型科技类文本的汉译方法,为以后翻译类似文本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为交通与运输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份可靠的读物资料,研读各个国家轻轨的发展状况以及经验教训,帮助交通与运输部门工作者制定合理、环保的交通与运输路线,改善我国现有的交通拥堵现象,为我国减轻交通压力献言献策。

黄萍[9](2020)在《《非洲的发展和受教育权》(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出版的介绍非洲的书籍不在少数,大多涉及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等领域,而在非洲教育方面的专着却鲜有瞩目。因此,为了促进中非教育的交流和发展,翻译非洲教育相关的着作也愈发重要。本报告选取《非洲的发展和受教育权》一书中的第一、二章内容为翻译材料,第一章介绍了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第二章阐释了基础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效益。笔者以这两章作为汉译实践材料,以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为指导,即当原语文本或部分与译语文本或部分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体特征时,就达到了翻译等值的条件,以此分析如何实现教育类英语文本与中文文本的实体特征在一定语境下相关联,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而如何处理特色人名、首字母缩略语、普通词汇等词汇层面的翻译,以及子句、长句等句式层面的翻译是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因此,笔者通过特色人名的音位翻译、首字母缩略语的零翻译、普通词汇“等值概率”的计算、代词的还原与替代等方法实现了词汇层面的等值翻译;采用名词化结构的转译、子句的语境翻译、化被动为主动翻译、长句的拆分与重组等策略实现了句式层面的等值翻译。本报告基于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究教育类文本的汉译方法,以期为翻译此类文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总结出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中非教育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交流互鉴经验。

王廷泽[10](2020)在《《商业和工业-新兴视角》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是基于凡卡泰什·加纳帕斯所着《商业和工业—新兴视角》一书节选章节中的状语从句的翻译实践。该书立足于大量史料和官方数据,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探寻印度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所在。本文以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根据目的语境中的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对状语从句的译文做出调整,从而使译文通顺易懂。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如果状语从句的逻辑规律与汉语表达一致,采用原序法翻译;如果状语从句语序与汉语表达不一致,采用重组法翻译;如果状语从句的引导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发生了变化,根据其逻辑涵义,采用转换法翻译;如果状语从句与其所修饰的主句逻辑关系并不密切,但也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采用分译法翻译;如果只用一种方法难以将句子准确流畅地翻译,采用综合法翻译。这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处理本次翻译实践中状语从句的汉译,希望本实践报告对商务文本中状语从句的翻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that引导的介词宾语从句”的提法值得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at引导的介词宾语从句”的提法值得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述
        1.3.1 研究目的
        1.3.2 分析对象
        1.3.3 研究问题
        1.3.4 总体框架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英文研究论文语体特征分析综述
    2.1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理论架构
        2.1.1 研究论文可视为特定受限语言
        2.1.2 研究论文可视作典型科学语言
        2.1.3 研究论文构成典型学术语类
        2.1.4 研究论文蕴含特有元话语功能
        2.1.5 研究论文呈现独特语言使用
    2.2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路径
        2.2.1 语类分析
        2.2.2 元话语分析
        2.2.3 语言特征分析
    2.3 研究论文语体特征的分析利器——多维度分析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实践应用
        2.3.3 拓展完善
    2.4 前人研究尚存局限与不足
    2.5 小结
第3章 硬学科英文研究论文语料库建设及加工处理
    3.1 建库目标与实施过程
        3.1.1 来源期刊与目标语类
        3.1.2 语料采集与清理原则
        3.1.3 语篇结构标注与提取
    3.2 语料加工与处理
        3.2.1 词性赋码
        3.2.2 短语识别
        3.2.3 词向量模型训练
第4章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与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1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构建
        4.1.1 前人语体变异研究特征集及补充拓展
        4.1.2 基于词向量模型的短语特征提取
        4.1.3 硬学科学术语篇内部变异特征集提取与验证
    4.2 多维度分析方法构建
        4.2.1 特征提取与数据检验
        4.2.2 因子分析与功能解读
        4.2.3 维度得分与距离对比
        4.2.4 特征聚类与微观描写
第5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功能维度
    5.1 功能维度1:知识概念阐释相对于过程步骤描述
        5.1.1 维度1特征的典型型式
        5.1.2 维度1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2 功能维度2:论述语气与层级相对于信息平铺直述
        5.2.1 维度2特征的典型型式
        5.2.2 维度2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3 功能维度3:命题关系提炼相对于图表数据呈现
        5.3.1 维度3特征的典型型式
        5.3.2 维度3特征的聚合次序与层级
    5.4 功能维度4:信息抽象度与概指性
    5.5 功能维度5:研究目的与结果概述
    5.6 功能维度6:认识情态意义拓展
    5.7 小结
第6章 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差异与变化
    6.1 功能维度1的语篇内部差异
        6.1.1 引言、结论、摘要以及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1.2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2 功能维度2的语篇内部差异
        6.2.1 引言功能特性
        6.2.2 结果与讨论、结论以及摘要的功能特性
        6.2.3 方法部分的功能特性
    6.3 功能维度3的语篇内部差异
        6.3.1 摘要的功能特性
        6.3.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3.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4 功能维度4的语篇内部差异
        6.4.1 结论、摘要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4.2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5 功能维度5的语篇内部差异
        6.5.1 引言的功能特性
        6.5.2 结论与摘要的功能特性
        6.5.3 结果与讨论以及方法的功能特性
    6.6 功能维度6的语篇内部差异
        6.6.1 结果与讨论的功能特性
        6.6.2 结论与引言的功能特性
        6.6.3 摘要与方法的功能特性
    6.7 论文语篇内部的功能组合及其变化路径
    6.8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研究创新与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7.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3)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及其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空语类理论研究述评
        二、国内引进的相关概念研究述评
        三、现代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研究成果述评
    第三节 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符号和语料说明
第一章 非名词性空语类的界定
    第一节 非名词性空语类的性质和作用
        一、非名词性空语类的性质
        二、非名词性空语类的作用
    第二节 非名词性空语类的类型
        一、动词性空语类与相关概念的异同
        二、介词性空语类与相关概念的异同
第二章 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分布
    第一节 动词性空语类的分布情况
        一、存在句中的动词性空语类
        二、并列空动词句中的动词性空语类
        三、“NP了”句式中的动词性空语类
        四、判断句中的动词性空语类
        五、重动“得”字句中的动词性空语类
    第二节 介词性空语类的分布情况
        一、非常规宾语句中的介词性空语类
        二、主谓谓语句中的介词性空语类
        三、名词性状语句中的介词性空语类
第三章 面向英语母语者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对外教学研究
    第一节 英语母语者习得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偏误情况
        一、英语母语者非名词性空语类的习得情况
        二、英语母语者习得非名词性空语类的常见偏误
    第二节 英语母语者习得非名词性空语类偏误成因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第三节 对外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教学建议
        一、加强学习者对非名词性空语类概念的理解
        二、重视非名词性空语类在特殊句式中的教学
        三、深入非名词性空语类汉外对比分析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科普文本Something Deeply Hidden:Quantum Worlds and the Emergence of Spacetime(节选)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翻译任务描述
    (一)材料来源
    (二)任务意义
    (三)报告结构
三、翻译过程介绍
    (一)译前准备
        1.文本特征分析
        2.功能对等理论综述
        3.翻译工具及资料准备
        (1)参考资料及平行文本的阅读
        (2)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3)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
        1.初译阶段
        2.改译阶段
        3.审校阶段
四、翻译案例分析
    (一)翻译难点
        1.复合句逻辑关系复杂
        2.句子成分多后置
        3.从句层层嵌套
        4.复合句语序复杂
    (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解决方法
        1.复合句逻辑关系复杂
        (1)拆分法
        (2)切分法
        (3)综合法
        2.句子成分多后置
        (1)综合法
        (2)拆分法
        3.从句层层嵌套
        (1)切分法
        (2)综合法
        4.复合句语序复杂
        (1)逆序法
        (2)拆分法
五、翻译实践总结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经验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及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5)Communicating Commitment to Liberal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三、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书籍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翻译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三、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破折号的转换
        一、转换为语言文字
        二、转换为其它标点符号
        三、省略破折号
    第二节 长句的翻译
        一、重组法
        二、逆序法
        三、增词法
        四、词性转换法
    第三节 语篇的衔接
        一、照应衔接
        二、替代衔接
        三、连接衔接
        四、词汇衔接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原文及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6)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第三次世界智能大会”模拟同传翻译报告 ——英汉语序差异同传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概述
    第一节 任务简介
    第二节 任务过程
        一、译前准备
        二、翻译过程
        三、译后总结
    第三节 任务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英汉语序的分析
    第一节 英汉语序的主要差异
        一、定语的位置
        二、状语的位置
        三、主语的位置
        四、句子的扩展机制
    第二节 英汉语序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语言表达习惯差异
        二、认知方式差异
    第三节 英汉语序的同传处理过程
    第四节 英汉语序的转化困难
第三章 同传对策及译例分析
    第一节 断句
    第二节 增词
    第三节 概括
    第四节 转换
    第五节 重复
    第六节 省略
    第七节 等待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1.3 理论指导
第二章 文本分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原文文本特点
        2.3.1 图像符号及专业术语多
        2.3.2 长难句多
        2.3.3 逻辑性强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平行文本的梳理
        3.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3.1.3 术语库的建立
    3.2 译中过程
        3.2.1 充分理解原文
        3.2.2 把握翻译难点
    3.3 译后审校
        3.3.1 自我审校
        3.3.2 他人审校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图像符号、表格的等值翻译
    4.2 词汇层面的翻译
        4.2.1 人名、地名的直接借用
        4.2.2 专业术语的仿造翻译
        4.2.3 名词化词类结构的词性转换
    4.3 句子层面的翻译
        4.3.1 从句的直译
        4.3.2 被动语态的调节
    4.4 语篇层面的翻译
        4.4.1 语法衔接的减译法
        4.4.2 词汇衔接的增译法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启示与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源文本与译文本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平行文本

(9)《非洲的发展和受教育权》(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特征
        2.3.1 词汇特征
        2.3.2 句式特征
第三章 教育文本翻译过程描述
    3.1 翻译前期准备工作
        3.1.1 研读文本和制定翻译计划
        3.1.2 翻译辅助工具和平行文本的准备
        3.1.3 翻译理论的选择
    3.2 中期翻译过程
    3.3 后期校审阶段
        3.3.1 自我校审
        3.3.2 他人校审
第四章 卡特福德翻译等值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4.1 教育文本中词汇层面的等值翻译
        4.1.1 特色人名的音位翻译
        4.1.2 首字母缩略语的零翻译
        4.1.3 普通词汇的“等值概率”
        4.1.4 代词的还原与替代
    4.2 教育文本中句式层面的等值翻译
        4.2.1 名词化结构的转译
        4.2.2 子句的语境翻译
        4.2.3 化被动为主动翻译
        4.2.4 长句的拆分与重组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收获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附录二 术语表
附录三 专业缩略词
致谢

(10)《商业和工业-新兴视角》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任务描述
    1.1 作品介绍
    1.2 任务简介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3. 案例分析
    3.1 文本中状语从句的分类
    3.2 目的论
    3.3 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3.3.1 原序法
        3.3.2 重组法
        3.3.3 转换法
        3.3.4 分译法
        3.3.5 综合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文与译文
附录B 专有名词与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that引导的介词宾语从句”的提法值得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硬学科研究论文语篇内部变异的多维度分析 ——以材料科学为例[D]. 闫鹏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复杂英语复合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新儒学:哲学导论》(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穆童. 辽宁师范大学, 2021
  • [3]汉语非名词性空语类及其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教学研究[D]. 张竞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4]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语科普文本Something Deeply Hidden:Quantum Worlds and the Emergence of Spacetime(节选)复合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婉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Communicating Commitment to Liberal Educ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都超.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7]“第三次世界智能大会”模拟同传翻译报告 ——英汉语序差异同传对策[D]. 李悉. 青岛大学, 2020(02)
  • [8]《轻轨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十一个经验》(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陶丹. 湘潭大学, 2020(02)
  • [9]《非洲的发展和受教育权》(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黄萍. 湘潭大学, 2020(02)
  • [10]《商业和工业-新兴视角》中状语从句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廷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that-induced介词宾语从句”的表述是有争议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