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上升曲线

HP:上升曲线

一、惠普:一条正在上升的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杰[1](2021)在《基于忆阻器的神经网络硬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忆阻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元件在非易失存储和神经仿生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忆阻器是具有电容结构,能够被多次写入和非破坏性读取的二端器件,它是下一代存储器的有力竞争者。除了作为存储器件,忆阻器作为一种具有可调整状态的二端器件,与生物突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基于忆阻器的大规模神经网络有望实现类脑计算系统,在生物神经仿生领域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神经网络已经具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近年来由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提出大大拓展了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同时神经网络的能力也逐渐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水准,各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然而,神经网络也存在着对计算资源要求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基于忆阻器的神经网络硬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之一。目前,忆阻器在神经网络中主要用于搭建突触,而利用忆阻器搭建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较少。忆阻器应用在神经网络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忆阻器的随机性、Crossbar结构阵列中的潜通路和串扰对模拟运算精度的影响、大规模神经元和突触的集成以及忆阻器和CMOS工艺的兼容性等。本文主要开展了忆阻器的特性及其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神经网络加速器。主要成果包含以下三点:1.提出了一种基于忆阻器的脉冲积分型神经元和一种在线学习型突触,并完成了建模、设计和功能测试。脉冲积分型神经元采用忆阻器的电阻值保存膜电位,通过脉冲频率编码方式减轻了忆阻器随机性对神经元性能的影响,使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元特性在统计意义上与神经元模型一致。由于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元面积较小,相较于基于电容的神经元更容易大规模集成,适合搭建大规模的神经网络系统。在线学习型突触将突触前信号和突触后信号的时间差转换成幅度编码的脉冲,并通过脉冲调制忆阻器的电导,从而实现突触权重的在线更新。2.仿真、搭建和测试了基于忆阻器的Hopfiled网络和前馈型神经网络:基于忆阻器构建了Hopfiled网络,按照同步或异步的方式更新神经元状态,实现了单目标/多目标记忆和记忆的混淆,展现了类似大脑的联想记忆功能;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在线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基于深度学习中的反向传播算法,通过幅度调制的前向传播信号和延迟调制的反向传播信号的叠加并作用在阈值型忆阻器上,完成了突触权重的在线更新,从而实现了网络的在线训练功能。3.仿真、搭建和测试了2种基于忆阻器的脉冲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具有短时程可塑性Winner-Takes-All网络,通过突触形成神经元的兴奋性连接或抑制性连接,结合忆阻器电导和容性记忆回路,实现了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该网络展示了生物神经系统中“赢者通吃”模式的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忆阻器的脉冲积分型卷积神经网络,在训练时通过删除负权重的方法使网络中的权重值都为正值,即网络中只有兴奋性突触,从而简化了突触的结构。该网络实现了手写数字的识别,达到了97.1%的识别准确率。4.设计了一种基于忆阻器无数模转换的存算一体神经网络加速器。通过1bit忆阻器的逻辑运算和行波计数器对字线的计数,在Crossbar阵列中实现了并行的乘累加操作,避免了在模拟域的运算,消除了存算一体神经网络的Crossbar忆阻器阵列中器件随机性、潜路径和串扰的影响,从而能够支持完整精度的神经网络算法。存内计算部分的功耗仅为318 m W。

王铸钢[2](2020)在《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科技制造企业A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际考察、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法,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A公司在新的商业模式(共享商业模式)下的案例来分析制造企业商业模式转型。本论文旨在为身处困境的高科技制造企业A公司寻找适合其自身再次发展的商业模式。首先,列出有关共享经济和商业模式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借助“互联网+”、共享经济,针对传统行业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传统行业产品转型的新型商业模式。然后,通过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背景、现有商业模式现况,以及对现有商业模式的SWOT分析和相对应的SO分析、WO分析、ST分析和WT分析,寻找出现有商业模式的问题。价值主张没有体现差异性,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高度重叠,无法有效突破打印机市场。在结合其自身优势,借助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提出改变现有商业模式为共享商业模式,依托自产打印机,寻找共享市场,避开竞争对手领域,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得市场突破。分析其共享商业模式的九个要素,并进一步说明实施共享商业模式的步骤和方法的可行性。任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都会存在不足和风险,最后就共享商业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和可能的风险做一一分析,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田小思[3](2020)在《基于忆阻器的模式识别模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模式识别技术发展迅速,已在安防监控、人机交互、医学诊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智能化革命。模式识别各类算法的实现主要依靠基于晶体管的冯氏结构计算机,甚至新型的非冯结构计算芯片。然而,由于电路元器件“存”“算”分离的特性,导致了“存储墙”和“冯·诺依曼瓶颈”问题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模式识别算法的运算速度,也增大了电路的功耗。忆阻器的发展为信息存储与计算功能的融合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路线,但目前国内外提出的利用忆阻器搭建的模式识别模型仍存在结构简单、可识别类别少、准确率低等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忆阻器对模式识别模型设计进行探索,并以人类动作识别作为应用对象对模型进行实验和测试。论文在现有的模式识别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忆阻器进行多个维度动作信号识别模型的设计,研究了两类忆阻器模型的原理以及模型参数对忆阻器特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各类忆阻逻辑电路与忆阻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计算方法。论文参考已制备成功的忆阻器参数进行忆阻器模型建模,针对一维的加速度动作信号,设计基于忆阻逻辑电路的模式匹配电路模型,针对三维的视频动作信号,设计忆阻交叉阵列,并应用于忆阻人工神经网络,以此完成对多个维度动作信号的识别。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忆阻逻辑电路应用到一维加速度动作信号识别中,取得了较高的识别准确率;(2)针对二维卷积无法保护视频帧序列在时间维度上动作信息的完整性,导致视频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采用三维忆阻卷积神经网络,提高了视频动作信号识别的准确率;(3)针对使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一维加速度动作信号存在噪声,导致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论文采用基于阈值的小波去噪方法,提高了对加速度动作信号的识别准确率。经实验验证,论文提出的基于忆阻器的模式识别模型可识别的动作种类多并且识别准确率高,对一维的加速度动作信号实现了89%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在三维的UCF101视频动作数据集上实现了70%以上的识别准确率。论文为忆阻器用于新型高能效模式识别模型做了有益探索,进一步证实了忆阻器在模式识别应用中的巨大前景。

蒋捷媛[4](2020)在《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受益者,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方式持续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影响力的多方面上升,外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正当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生活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作为特殊利益集团可能扭曲和阻挠我国市场化进程,影响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发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损害了我国的政策效应。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外资企业是否同时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开放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利益集团定义“具有共同利益、组织化结构、形成政治压力”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益集团。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的三维分析范式出发,梳理政府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行为逻辑和行动结果,总结并构建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外资企业因素,建立了外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性模型。鉴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内生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用利益集团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的适用性,确定利益集团在我国对外经济决策体系和宏观政治架构中的位置。不同于西方代议制国家,中国的政治决策体系结构较为复杂,外资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并不稳定,发挥影响的路径和方式较为隐蔽,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和面对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博弈能力的强弱。本文回顾了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根据在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行为策略建立了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机制和分析框架。外资企业的影响路径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路径。直接干预路径通过干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由于我国不允许公开游说且政府的防御性较强,外资企业直接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多是利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来传递诉求,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制定过程的案例可窥一二。间接干预路径是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在谈判和磋商中对中国政府施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华美国企业主要通过(1)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2)院外游说、(3)非正式会晤等政策工具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第二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多边对话、双边对话和单边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这种方式对外资企业改善在华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的案例正是外资企业努力的成果之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机制。个体行动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个体进行的游说活动。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几乎无法改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方针,但由于央地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原因,外资企业可能对我国地方外资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外企的寻租活动投入越高,则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越高。之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资企业数据,用聚类稳健标准误下的混合回归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的寻租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十分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地方外资补贴政策存在影响。针对外资企业影响我国政策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方法,本研究从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提供规范外资企业影响行为的思路,从而保障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重点聚焦于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路径的分析,从在华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个角度,研究其政治干预方式和游说机制,并通过“两税合一”、政府采购等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方式和结果,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开放程度提高。

杨清[5](2020)在《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的社会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发展问题,主要由环境、教育和社会资源等因素引起的,如果只借助政府的资源与慈善捐赠已无法通过现有的力量有效地去解决这些存在的社会问题。于2007年,Rockefeller Foundation提出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概念——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是一种可以将社会效益和财务回报同时兼顾的新型投资方式,首倡资本以经济运营的手段来支持和发展公益,是一种新概念引导下的“资本向善”。近年来,社会影响力投资作为一种新颖的投资理念,已经开始获得公益界、投资界甚至是学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影响力投资虽然在中国发展比较落后,但其所引起的关注度却不容小觑。如今中国正值推进社会创新的重要阶段,而通过社会影响力投资便能够更积极地发挥金融资本的力量,立于国内大多数投资者的角度,社会影响力投资是一种新投资理念,但放眼全球,社会影响力投资便是存在巨大潜能的投资性资产。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经济报酬的同时亦能产生正面的可衡量的社会影响,能有效解决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不可兼顾的矛盾。因此研究社会影响力投资不仅对CH集团公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评价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和研究社会影响力投资的起源与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外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现状,引入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对社会影响力投资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讨论。通过对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进行战略分析、评价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CH集团公司所投资的HZ惠普信贷和CH发展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情况,指出了CH集团公司在投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CH集团公司在投资领域投资方式相对单一以及社会影响力投资产业链建设并不完善等,并对CH集团公司未来进行影响力投资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王晓慧[6](2019)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利益,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经济建设,把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九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经过40余年的高速发展,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维凝聚了发展的真谛。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有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跨越这个关口必须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只有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全面增强国家实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雄厚基础,并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生活需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离不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发展在系列政策实施影响下,开始发生深刻性变化,同时依靠大量投资拉动、传统动能为主的要素粗放投入再也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新时代对于中国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也赋予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契机,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阐释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厘清党和国家为什么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怎么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文中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国内外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简评,并对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阐述。这部分内容为论文之后的具体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概述。本章主要厘定发展、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明晰研究对象和范畴,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框架,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知识支撑。第三章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确立。首先是从历史逻辑回答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确立的必要性,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视域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理论溯源,最后从实践逻辑展开论述了中国必须要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本章形成了系统清晰的经济发展思想,有利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第四章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本章从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得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包括产业体系的完备、需求结构的升级、扩大的内需市场等。第五章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本章坚持问题导向思维,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立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累积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从整体勾勒出我国经济发展未来变迁的基本框架,与世界进行比较,总结概括出不利于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包括经济增长效率滞后、经济结构不平衡、体制机制约束等。第六章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按照基本理念、关键抓手、重大突破点的破解思路,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化体系、体制机制完善等维度入手,提出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事业的现实路径。

朱燕[7](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分工是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方式。18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形成,随着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分工方式不断变化,形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演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垂直FDI等形式将产品生产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的,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视角来看,产品内国际分工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在生产力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发挥了分工的一般属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效应。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产品内国际分工是由掌握技术、拥有大量资本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权利不对称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占据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而被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环节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加工贸易方式切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制造业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中国制造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组装环节,不能更多地分享由国际分工带来的利润。以技术为支撑的“发达资本”对“廉价劳动”主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升级压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为基础,全面剖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和价值分配逻辑,阐述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同时,以发展中国家视角,分析中国制造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发展困境;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提出有效路径。首先,梳理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的国际分工思想。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分工的二重性,辩证剖析了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灭异化、消除被动分工从而建立主动分工的思想。萨米尔·阿明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结合国际分工现状阐述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现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出摆脱依附的政策建议。本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的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国际分工的动因、国际分工体系不平衡的根源以及国际分工的新选择,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其次,全面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格局及实现形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分工视角研究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产品内国际分工是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内部分工向外扩张的结果,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网络分工。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将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剩余。但是在生产关系视角下,国际分工协作创造的经济剩余,在技术密集型环节生产者和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者之间出现了不均等分配,掌握技术的发达的中心国家更多地占有“经济剩余”,形成了“中心”和“外围”的格局。再次,结合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性,深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制造业升级有三大方向:由简单的组装加工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由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都会影响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然后,结合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并深入剖析中国制造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通过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外包,中国制造较快地融入了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国际分工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中国制造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链中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丧失主动权和控制权,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因此,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增长,但是却导致中国制造依附发展,中国制造面临较强的产业升级压力。最后,针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中国制造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要实现从“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并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模式。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由被动参与国际分工转向主动创新国际分工模式,由融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转向积极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由“依附型发展”转向“自主型发展”,建立新型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利润共享模式。中国制造企业要改变被动分工,不能只是静态地利用自然的初级要素比较优势,而是要积极发展动态的后天获得性资源禀赋,实现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培养动态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郝美丽[8](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臧新风[9](2019)在《忆阻器模型优化与应用及其阵列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目前的存储器的容量、读写速度以及功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要求。近年来,为了突破这些限制,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寻找新的存储器件,随着新型存储器材料方面研究的进展,忆阻器成为了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存储单元和运用在新的计算机架构中的新型器件之一。忆阻器是一种二端口可变电阻器件,其阻值随着通过的电荷量的变化而变化,忆阻器以其非易失性、低功耗、纳米性、高速读写特性以及与传统的CMOS电路完全兼容等优点在逻辑存储和神经网络电路等许多方面都有应用。目前,性能良好且稳定的忆阻器器件难以制备,许多研究人员以忆阻器模型的仿真研究为落脚点研究忆阻器的基本原理和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对忆阻器模型进行优化并探究忆阻器模型在神经突触和逻辑电路等方面的应用,并建立忆阻器阵列的通用模型和串扰分析系统,旨在为忆阻器实际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首先,本文基于惠普实验室的忆阻器模型在Cadence仿真软件中建立忆阻器仿真模型,将模型用于逻辑电路中探究忆阻器在逻辑电路中的应用,并探究忆阻器在神经生物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忆阻器可以实现基本的逻辑运算,并能正确模拟神经突触的基本特性。其次,为了便于对忆阻器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提取和数据化,本文还在Matlab中对忆阻器用多种方法进行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可扩展性和电压阈值方面的优化改进,进一步详细探究了忆阻器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对忆阻器电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忆阻器模型中的参数设置对忆阻器的电学特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进后的模型具有扩展性和电压阈值特性,并与实际忆阻器呈现的特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最后,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际忆阻器电压和电流数据的通用模型,并将模型封装成二端口器件,搭建忆阻器阵列分析系统,分析了忆阻器阵列中的串扰问题,使忆阻器的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器件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了该种忆阻器模型的正确性和将此种忆阻器模型用于阵列串扰分析研究的可行性。论文研究了忆阻器的模型及其基本原理,分析了现有忆阻器的模型及其应用等存在的问题,并对忆阻器的模型进行了可扩展性和电压阈值的改进。以改进后的忆阻器的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各个参数对忆阻器模型电学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际忆阻器伏安数据的通用的忆阻器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发明了了忆阻器阵列分析系统,用于对忆阻器阵列进行串扰分析。通过相关的理论论证以及实验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忆阻器在实际电路中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赵航[10](2018)在《具备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的神经元电路研究》文中提出神经元电路是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的CMOS神经元电路,基于纳米尺寸的忆阻器和简单外围电路组成具有阈值激发动作电位等功能的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忆阻器神经元电路具有操作功耗低、集成密度高等优点,在神经形态计算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生物神经网络中的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引入忆阻器神经元电路设计,使电路对不重要的重复的刺激反应逐渐降低,对重要的强烈的刺激反应逐渐增强,实现对输入刺激信号的“预筛选”,进一步提升了忆阻器神经元电路的性能。第二章对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阐述了神经元电路的生物学原理、用于神经元电路设计的忆阻器模型,对比了常用的两种神经元电路模型,介绍了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以及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分析了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设计对忆阻器的需求,分别制备了一种所需的多值型忆阻器和阈值开关型忆阻器,并基于器件实测结果进行了物理模型和外特性拟合模型的构建与仿真验证。3.1节重点研究了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设计对多值型和阈值开关型忆阻器特性的需求。3.2节,根据电路设计需求,制备了Pd/HfO2/WOx/W多值型忆阻器并对其进行了电学特性测试,建立了基于离子运动的多值型忆阻器模型。3.3节制备了Ag/SiTe/TiN阈值开关型忆阻器并对其进行了电学特性测试,建立了符合其电学外特性的阈值开关型忆阻器模型。第四章基于所建立的多值型忆阻器与阈值开关型忆阻器模型,设计了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并仿真验证了其功能。4.1节介绍了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的生物学基础。4.2节介绍了非联合学习型神经元电路的总体和具体电路设计。4.3节对所设计的非联合学习型神经元电路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电路能够有效模拟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中的习惯性与敏感性,提高神经元电路的性能。

二、惠普:一条正在上升的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一条正在上升的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忆阻器的神经网络硬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人工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
        1.1.2 忆阻器的预测与发现
        1.1.3 神经网络与忆阻器
    1.2 忆阻器简介和研究进展
        1.2.1 基于忆阻器的存储器
        1.2.2 忆阻器在神经计算的应用
        1.2.3 忆阻器遇到的挑战
    1.3 神经网络的简介和研究进展
        1.3.1 神经网络的研究历史
        1.3.2 深度神经网络简介
        1.3.3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1.3.4 脉冲神经网络简介
        1.3.5 存内计算简介
    1.4 本章小结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忆阻器的制备和模型
    2.1 忆阻器的制备和测试
    2.2 忆阻器的模型
        2.2.1 非线性离子迁移模型
        2.2.2 阈值型忆阻器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忆阻器的人工神经元和人工突触
    3.1 人工神经元模型
        3.1.1 HH模型
        3.1.2 LIF模型
        3.1.3 Izhikevich模型
        3.1.4 感知机模型
    3.2 神经元电路
        3.2.1 基于电容的LIF神经元电路
        3.2.2 基于忆阻器的LIF神经元电路
    3.3 人工突触
        3.3.1 前馈型突触的建模
        3.3.2 可塑型突触的建模
    3.4 突触电路
        3.4.1 基于忆阻器的前馈型突触电路
        3.4.2 在线学习的突触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忆阻器的人工神经网络
    4.1 基于忆阻器的联想记忆网络
        4.1.1 Hopfield神经网络
        4.1.2 基于HfO_2忆阻器的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
    4.2 基于忆阻器的竞争神经网络
    4.3 基于忆阻器的深度学习网络
        4.3.1 基于忆阻器的前馈神经网络
        4.3.2 基于忆阻器的混合型卷积神经网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忆阻器的存内计算
    5.1 神经网络加速器的特点
    5.2 神经网络加速器的分类
        5.2.1 按照PE内保持不变的数据类型分类
        5.2.2 按照运算单元间保持不变的张量维度分类
    5.3 存内计算加速器的设计
        5.3.1 存内计算神经网络加速器的设计和实现
        5.3.2 存算加速器的架构
        5.3.3 忆阻器阵列和驱动电路
        5.3.4 存算加速器中的处理单元
        5.3.5 输入图像数据缓存模块
        5.3.6 图像的缓存和分发模块
    5.4 存内计算加速器的性能评估
        5.4.1 忆阻器阵列和驱动的性能评估
        5.4.2 数字电路部分的性能评估
        5.4.3 算法性能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忆阻器模型的Simulink和 Veriloga建模
    A.1 忆阻器的Simulink模型
    A.2 非线性漂移模型的VerilogA模型
    A.3 阈值型忆阻器的VerilogA模型
附录 B 神经元和突触的Simulink模型
    B.1 HH神经元的Simulink模型
    B.2 LIF神经元的Simulink模型
    B.3 Izhikevich神经元的Simulink模型
    B.4 突触的Simulink模型
    B.5 支持SDTP规则的突触的Simulink模型
附录 C 神经网络加速器的伪代码
    C.1 二维多通道卷积的计算过程
    C.2 二维多通道卷积的并行化计算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共享经济的理论基础
        2.1.1 共享经济的概念
        2.1.2 共享经济的特征
    2.2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商业模式的概念
        2.2.2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文献评述
第3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介绍
    3.1 A公司的公司简介与行业背景
        3.1.1 A公司简介
        3.1.2 A公司行业背景
    3.2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介绍
        3.2.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九要素
        3.2.2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的特点
        3.2.3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的竞争环境
第4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企业SWOT分析
    4.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企业SWOT分析
        4.1.1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优势
        4.1.2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劣势
        4.1.3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机会
        4.1.4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威胁
    4.2 A公司打印机企业的SWOT矩阵分析
        4.2.1 SO分析
        4.2.2 WO分析
        4.2.3 ST分析
        4.2.4 WT分析
第5章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问题分析
    5.1 A公司打印机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A公司现有商业模式问题原因分析
第6章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模式
    6.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模式分析
        6.1.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下功能介绍
        6.1.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九要素分析
        6.1.3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设计考虑因素
        6.1.4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步骤和方法
    6.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市场现况和预估效果
        6.2.1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市场现况
        6.2.2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预估效果
    6.3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实施可能风险
第7章 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保障措施
    7.1 扩充融资渠道,增加资产共享
    7.2 基于使用量定价,保障客户群的忠诚度
    7.3 通过共享平台,提供更个性化服务
    7.4 强化合作伙伴,降低传统制造产品共享商业模式风险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忆阻器的模式识别模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忆阻器研究现状
        1.2.3 基于忆阻器的模式识别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2 忆阻器与模式识别概述
    2.1 忆阻器理论
        2.1.1 忆阻器定义
        2.1.2 忆阻器特性
    2.2 忆阻器模型
        2.2.1 惠普忆阻器模型
        2.2.2 阈值忆阻器模型
    2.3 忆阻器存储与读写原理
    2.4 忆阻交叉阵列
    2.5 动作模式识别方法
        2.5.1 一维动作信号识别方法
        2.5.2 三维动作信号识别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面向一维加速度动作信号识别的忆阻逻辑电路设计
    3.1 阈值忆阻器建模与仿真
        3.1.1 阈值忆阻器建模
        3.1.2 阈值忆阻器仿真
    3.2 忆阻逻辑电路设计
        3.2.1 忆阻XOR电路设计
        3.2.2 忆阻XNOR电路设计
    3.3 忆阻模式匹配电路设计
        3.3.1 忆阻模式匹配电路设计
        3.3.2 忆阻模式匹配电路仿真
    3.4 一维加速度动作信号识别
        3.4.1 实验环境
        3.4.2 数据采集
        3.4.3 数据预处理
        3.4.4 实验结果
        3.4.5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三维视频动作信号识别的忆阻神经网络设计
    4.1 惠普忆阻器建模与仿真
        4.1.1 惠普忆阻器建模
        4.1.2 惠普忆阻器仿真
    4.2 忆阻交叉阵列设计
    4.3 忆阻卷积神经网络设计
        4.3.1 网络架构
        4.3.2 参数配置
    4.4 三维视频动作信号识别
        4.4.1 实验环境
        4.4.2 数据集介绍
        4.4.3 训练过程
        4.4.4 实验结果
        4.4.5 对比分析
        4.4.6 能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核心概念及界定
        1.5.1 外资企业
        1.5.2 对外经济政策
        1.5.3 利益集团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1.2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2.2 外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2.2.1 利益集团理论
        2.2.2 外资利益集团
    2.3 利益集团和中国政治
        2.3.1 中国政治体制
        2.3.2 中国利益集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益集团行为影响政策机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3.1 .利益集团和政策过程
        3.1.1 政策过程分析
        3.1.2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
        3.1.3 结果分析
    3.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经典理论模型
        3.2.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3.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3.2.3 “保护待售”模型
    3.3 外国资本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行为逻辑
    4.1 中国政治体制特性
        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1.3 国务院
    4.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制定
        4.2.1 政策制定过程
        4.2.2 政策制定机构
        4.2.3 加入WTO后的新特点
    4.3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外资企业的行为逻辑
        4.3.1 外资企业在中国政治决策体系中的位置
        4.3.2 外资企业的资源禀赋
        4.3.3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政策决策的方式与手段
    4.4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路径和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回顾:1978年-2019年
    5.1 第一阶段:外资初步发展与试点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5.2 第二阶段: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5.3 第三阶段:外资高层次开放阶段(2001年-2011年)
    5.4 第四阶段:外资全面开放阶段(2012年至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6.1 概述
    6.2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直接作用路径:干预东道国政府
        6.2.1 影响立法机关
        6.2.2 影响行政机关
        6.2.3 案例分析:“两税”合一的博弈过程
    6.3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间接作用路径:游说母国政府
        6.3.1 第一阶段:在华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
        6.3.2 第二阶段: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
        6.3.3 案例分析: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
    6.4 外资企业对华策略现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7.1 .传统“反向寻租”理论和外资企业个体行动的寻租行为
        7.1.1 地方优惠外资政策和传统“反向寻租理论”
        7.1.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
    7.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理论模型
    7.3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假设
        7.3.2 数据、变量和实证方法
        7.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规范在华外资企业影响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的建议
    8.1 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2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3 对外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涵义和运行流程
        2.1.1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概念
        2.1.2 社会影响力投资者的构成
        2.1.3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投资方式
        2.1.4 社会影响力投资市场的运行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综合价值理论
        2.2.2 社企三角关系理论
        2.2.3 合作治理理论
第3章 CH集团公司概况及社会影响力投资现状
    3.1 CH集团公公司概况
        3.1.1 CH集团公司的简介
        3.1.2 CH集团公司的投资状况
    3.2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现状
        3.2.1 HZ惠普信贷
        3.2.2 CH发展基金会
第4章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分析与评价
    4.1 CH集团公司惠普金融投资分析
        4.1.1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战略分析
        4.1.2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可持续分析
        4.1.3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成效分析
    4.2 CH集团公司公益项目社会影响力投资分析
        4.2.1 善源计划投资项目分析
        4.2.2 安心驿站投资项目分析
        4.2.3 安心卫生室项目分析
    4.3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的评价
        4.3.1 提升CH集团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企业价值
        4.3.2 提升CH集团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社会价值
        4.3.3 提升CH集团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综合价值
第5章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存在问题
        5.1.1 政府政策制定不完善及支持力度较小
        5.1.2 社会影响力投资链建设较弱
        5.1.3 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投资领域较狭隘
        5.1.4 社会影响力投资中专业人才的缺乏
    5.2 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对策建议
        5.2.1 寻求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及导向
        5.2.2 完善社会影响力投资链的建设
        5.2.3 扩大投资领域并打造新标杆
        5.2.4 打造专业人才供应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点
第2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概述
    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
        2.1.1 发展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2.2.1 稳定性
        2.2.2 高效性
        2.2.3 低耗性
        2.2.4 协调性
    2.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2.3.1 经济增长效率
        2.3.2 经济增长结构
        2.3.3 创新驱动发展
        2.3.4 绿色经济发展
第3章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确立
    3.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客观必然
        3.1.2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需要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3.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理论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3.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3.3.1 依靠要素粗放投入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3.3.2 消费促使“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
第4章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4.1 新中国70年所积累的物质条件
        4.1.1 强大物质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能性
        4.1.2 完备产业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条件
    4.2 具备良好的要素条件
        4.2.1 劳动力素质稳步提升
        4.2.2 新生产要素与日俱增
    4.3 需求结构变化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4.3.1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4.3.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4.4 需求市场释放有利的增长活力
        4.4.1 内需市场不断扩大
        4.4.2 外需市场不断拓宽
第5章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
    5.1 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缓慢
        5.1.1 实体经济成本上升
        5.1.2 高级技术人才缺少
    5.2 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5.2.1 经济内部结构不平衡
        5.2.2 结构性矛盾导致发展不充分
    5.3 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不足
        5.3.1 自主创新动力缺乏
        5.3.2 企业研发能力欠缺
    5.4 经济体制机制约束
        5.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
        5.4.2 政府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第6章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6.1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6.1.1 创新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6.1.2 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6.1.3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6.1.4 开放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6.1.5 共享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
    6.2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6.2.1 加快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
        6.2.2 破除无效供给与扩大优质供给
        6.2.3 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6.3 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为导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6.3.1 完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
        6.3.2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6.3.3 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
    6.4 以制度完善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4.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4.2 继续深入推行金融体制改革
        6.4.3 强化完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6.4.4 加强深化教育科技创新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制造业升级的研究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总体框架
    第五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及西方国际分工思想评析
    第一节 马克思国际分工思想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
        二、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消灭分工”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思想
        一、保罗·巴兰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安德列·冈德·弗兰克的国际分工思想
        三、西奥东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国际分工思想
        四、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的国际分工思想
        五、阿吉里·伊曼纽尔的国际分工思想
        六、萨米尔·阿明的国际分工思想
        七、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国际分工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思想科学内涵
        一、国际分工的动因是资本的逐利性
        二、国际分工不平衡的根源是技术差距
        三、国际分工的格局是中心和外围并存
        四、国际分工体系存在二重逻辑
        五、国际分工的新选择是消除异化、消灭被动分工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比较研究
        一、西方经济学有代表性的国际分工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与西方经济学国际分工思想的差异
第二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主导力量及实现形式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
        一、产业间分工
        二、产业内分工
        三、产品内分工
    第二节 产业间、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
        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及特征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内涵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价值链
    第四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和实现形式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
        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实现形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分工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二重逻辑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创造逻辑
        一、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可分割性
        二、各参与者的特殊职能及比较优势
        三、产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四、组织模式和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创新
        五、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六、中间产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第二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价值分配逻辑
        一、经济剩余向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转移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丧失长期发展能力
        三、高素质熟练劳动力不断流向发达国家
    第三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心—外围”格局成因
        一、技术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经济剩余的持续转移
        三、劳资关系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大
第四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制造业升级方向
        一、加工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节升级
        二、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升级
        三、生产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升级
    第二节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一、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极强互利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力量
    第三节 影响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因素
        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的类型与方向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和水平
        三、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链治理模式
第五章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及产业升级紧迫性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历程
        一、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
        二、加工贸易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三、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制造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二重性
        一、加工贸易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工贸易导致中国制造陷入依附发展困境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研发强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二、高端人力资本匮乏,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力比较优势
        三、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制造业品牌化发展滞后
        四、中间产品国内采购率较低,国内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延长
    第四节 计算机产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及利润分享格局
        一、计算机产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网络
        二、计算机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利润分享格局
    第五节 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紧迫性
        一、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际因素
        二、增强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紧迫性的国内因素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由“强链”向“新链”演进升级
    第一节 “强链”:积极参与现有国际分工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在国际产业合作中提高技术水平,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
        二、推动内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提高我国资本积累速度
        三、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第二节 “新链”:消除被迫分工,构建全球自主价值链
        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加快高素质劳动力要素积累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本土企业专有生产能力
        三、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
        四、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出料加工贸易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在“新链”中,创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享新模式
        一、建立各国平等参与、协同发展的国际分工产业链
        二、构建普惠共赢、利润共享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第七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案例实证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
    第二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一、初创时作为专业化代工企业,具有较强依附性
        二、整合全球技术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
        三、整合全球品牌资源,向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延伸
        四、资源整合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构建全球自主生产网络
    第三节 万向集团产业升级成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忆阻器模型优化与应用及其阵列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Cadence的忆阻器模型设计及应用
    2.1 忆阻器及其阻变原理
        2.1.1 忆阻器阻变机理
        2.1.2 忆阻器器件应用
    2.2 忆阻器的Pspice仿真模型
        2.2.1 忆阻器模型
        2.2.2 忆阻器的Pspice建模
    2.3 忆阻器的逻辑电路仿真
        2.3.1 忆阻器的“与”逻辑实现
        2.3.2 忆阻器的“或”逻辑实现
    2.4 忆阻器的生物学特性仿真
        2.4.1 生物突触及电学特性
        2.4.2 双脉冲易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忆阻器模型设计及应用
    3.1 忆阻器的Matlab&Simulink的三种建模方法
        3.1.1 忆阻器的Matlab程序模型
        3.1.2 忆阻器的Simulink输入输出模型
        3.1.3 忆阻器的Simscape物理电学模型
    3.2 忆阻器模型不同窗口函数对模型的影响
        3.2.1 Joglekar窗函数
        3.2.2 Biolek窗函数
        3.2.3 Prodromakis窗函数
        3.2.4 其它窗函数
    3.3 改进的忆阻器的Simscape电压阈值模型
        3.3.1 改进型忆阻器模型的建立
        3.3.2 改进型忆阻器模型的基本电学特性曲线
    3.4 不同参数对改进型忆阻器电压阈值模型的影响
        3.4.1 高低阻态开关比对改进型模型的影响
        3.4.2 扩展因子j对改进型模型的影响
        3.4.3 正弦电压信号源的幅值对改进型模型的影响
        3.4.4 正弦电压信号源的频率对改进型模型的影响
        3.4.5 改进型模型对不同种类电压信号源的响应
        3.4.6 改进型模型的电压阈值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忆阻器的阵列仿真模型及其串扰分析方法
    4.1 忆阻器阵列的串扰问题
    4.2 一种新的用于阵列仿真的忆阻器模型
        4.2.1 新型忆阻器模型组成结构
        4.2.2 新型忆阻器的Simulink模型及内部工作过程
    4.3 真实忆阻器的数据提取
    4.4 忆阻器的阵列搭建及仿真过程
        4.4.1 忆阻器阵列搭建
        4.4.2 忆阻器阵列仿真参数的配置
        4.4.3 忆阻器阵列仿真结果数据的提取与处理
    4.5 忆阻器阵列串扰分析的方法
    4.6 忆阻器阵列仿真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附录 V
致谢

(10)具备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的神经元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相关问题综述
    2.1 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元电路
        2.1.1 神经元电路的生物学原理
        2.1.2 用于神经元电路设计的忆阻器模型
        2.1.3 基于忆阻器的HH型神经元电路
        2.1.4 基于忆阻器的LIF型神经元电路
    2.2 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
    2.3 基于忆阻器的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神经元电路设计的忆阻器建模研究
    3.1 神经元电路设计对忆阻器特性要求
    3.2 基于HfO_x/WO_x的多值型忆阻器电学特性与建模研究
        3.2.1 基于HfO_x/WO_x的多值型忆阻器制备
        3.2.2 基于HfO_x/WO_x的多值型忆阻器电学特性
        3.2.3 基于HfO_x/WO_x的多值型忆阻器建模研究
        3.2.3.1 忆阻器模型的多值切换特性仿真验证
        3.2.3.2 忆阻器模型的易失性与非易失性仿真验证
    3.3 基于SiTe的阈值开关型忆阻器电学特性与建模研究
        3.3.1 基于SiTe的阈值开关型忆阻器制备
        3.3.2 基于SiTe的阈值开关型忆阻器电学特性
        3.3.3 基于SiTe的阈值开关型忆阻器建模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4.1 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生物学基础
    4.2 非联合学习记忆型神经元电路设计
        4.2.1 电路总体设计
        4.2.2 基于多值型忆阻器模型的刺激累积单元
        4.2.3 静息电位调整单元
        4.2.3.1 习惯性神经元电路静息电位调整单元
        4.2.3.2 敏感性神经元电路静息电位调整单元
        4.2.4 基于阈值开关型忆阻器模型的动作电位产生单元
    4.3 神经元电路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仿真验证
        4.3.1 神经元电路功能验证
        4.3.1.1 刺激累积单元电路仿真验证
        4.3.1.2 静息电位调整单元电路仿真验证
        4.3.1.3 动作电位产生单元电路仿真验证
        4.3.2 习惯性神经元与敏感性神经元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惠普:一条正在上升的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忆阻器的神经网络硬件的研究[D]. 王俊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A公司自产打印机共享商业模式研究[D]. 王铸钢.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忆阻器的模式识别模型设计[D]. 田小思. 重庆大学, 2020
  • [4]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蒋捷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CH集团公司社会影响力投资研究[D]. 杨清.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6]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王晓慧. 吉林大学, 2019(02)
  • [7]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 朱燕.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忆阻器模型优化与应用及其阵列特性研究[D]. 臧新风. 湖北大学, 2019(05)
  • [10]具备非联合学习记忆特性的神经元电路研究[D]. 赵航.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HP:上升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