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关谐振逆变器的应用研究

单开关谐振逆变器的应用研究

一、单开关谐振逆变器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惠永康[1](2021)在《感应加热电磁炉加热均匀性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几十年,感应加热技术以其高效、安全、节能等优势在工业和家庭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家庭方面的应用主要在电磁炉上,但是随着电磁炉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传统的单线圈电磁炉加热的问题也日显突出。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们对传统的烹饪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对传统单线圈电磁炉的改进己备受关注。传统单线圈电磁炉加热的温度集中在负载锅具的一个小环形区域内,这使得出现加热死角、恶化加热质量、缩短锅具寿命等。因此、采用单电源双线圈的加热方式可以使得加热更均匀,提高加热质量。本文采用的是无线电能式的同心双线圈感应加热,所以有两种线圈传输方式。由于双线圈和负载锅具之间的各个参数直接影响加热的均匀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线圈与负载锅具之间参数的匹配问题研究,最终实现电磁炉对锅具的均匀加热。首先针对同心双线圈加热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在两种传输结构下实现均匀加热的影响因素,如线圈电流关系、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及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式的工作频率。分析在两种传输结构下负载锅具的效率及功率分配问题。其次在PSIM中搭建拓扑结构进行仿真,同时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单线圈与双线圈对负载锅具加热的磁场特性及负载锅具功率损耗特性进行仿真对比,验证双线圈加热的优势。最终搭建小功率感应加热电磁炉样机通过实验印证理论的合理性。

蒋志林[2](2021)在《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文中提出光伏发电(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是一种基于光电效应的清洁能源生成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可再生能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技术发展较快。本文针对传统光伏并网发电方式扩展性差、可靠性低和局部阴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级式光伏并网微逆变器,其前级和后级都采用新型拓扑结构,并以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 HEMT)代替传统的硅基功率开关器件。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1)研究了GaN HEMT的开关特性,建立了相应的Pspice等效电路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GaN HEMT驱动电路高速、高准确率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带逻辑校正功能的高频低功耗电平移位电路,它能将控制芯片产生的高频1.5 V低电平脉冲转换为5 V高电平驱动脉冲,其上升和下降延时仅为2 ns。(2)针对传统DC-DC转换器输出功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GaN HEMT的高频类Sepic型DC-DC转换器作为微型逆变器的前级,其在拓扑结构上做了两方面改进:一方面以单个GaN HEMT控制两个反激变压器交错工作,使两个输出电容交替充放电,降低了输出电压纹波,并将额定功率提高了150%,达到500 W;另一方面利用转换器升压特性,添加非隔离式钳位电路,在降低开关电压应力的同时,形成变压器线圈泄漏能量的吸收回路,使转换器的能量效率提高到95.6%。此外,针对传统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比较器静态功耗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参考的动态PWM比较电路,用于降低转换器电压反馈环节的耗能。(3)针对传统带交流旁路的全桥逆变器结构复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GaN HEMT的H5型逆变器作为微型逆变器的后级。该逆变器以一个GaN HEMT代替两个IGBT,减少了功率器件个数,降低了开关损耗。当输出功率为500 W时,该后级逆变器能量效率达96%,较传统逆变器提高了0.8%,且共模漏电流小于14 m A。(4)根据以上设计,制作出两级式微型逆变器的试验样机并加以调试。整机测试结果证明,该微型逆变器满足光伏并网的要求,在输出功率为500 W时,整体的能量效率达到91.2%,总谐波失真仅为3.8%。

刘燕[3](2021)在《基于共模差模分离电路的ECPST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中各传感器节点分布零散,数目较多,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无法持续为其供电,本文采用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al-Field Coupled Power Transfer,ECPT)技术为其供电。与此同时,在一些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所,需要实现闭环控制,因此要求实现无线能量和信号的同时传输。本文提出电场耦合式无线能量和信号同时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Power and Signal Transfer,ECPST)系统,能够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能的同时实现信号的同步传输。本文首先阐述了无线能量和信号同时传输技术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共模/差模分离技术的ECPST系统结构。通过详细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构建系统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路模型,给出了系统性能指标表达式。通过合理的参数设计实现共享通道下能量和信号同时传输时互不干扰的工作效果。针对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各参数变化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为提高系统实用性,提出简化的ECPST系统电路,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此简化系统的传输性能。然后分别对ECPST系统能量通道变流器和信号通道调制解调部分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采用单开关DC-DC变流器作为ECPST系统的能量通道变流器,分析变流器不同模式下的工作过程,推导系统元件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压电流表达式,设计各部分元件参数,使用LTspice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搭建实验平台验证单开关DC-DC变流器ECPST系统能量通道的实现结果;采用频率调制及鉴频法解调进行信号的传输,使用DSP芯片的AD模块对待传信号进行采样,控制调频的频率信号。设计过零比较电路和DSP芯片的ECAP模块捕获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搭建ECPST系统进行实验验证。采用能量通道接收侧负载电压作为信号通道发射侧待传信号,同时满足信号通道发射侧所有供电需求,构造完整ECPST系统电路实验平台。最终得到能量通道传输电压增益为0.894,信号通道解调偏差率为0.0063的工作效果,同时经实验探究系统参数变化时ECPST系统能量通道传输电压增益在0.3~1.7区间内变化,信号通道解调偏差率在0.0025~0.007区间内变化。

曾洋斌[4](2021)在《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及其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高空飞艇、卫星、航天探测器、电动车船等需要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效化电能变换设备的科技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关键工业应用中,由于光伏电池、燃料电池和储能电池等直流电能生产或存储设备的输出侧端口电压偏低的特点,研究开发具有低成本、小体积、高效率和高电压增益的直流变换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与应用意义。功率变换器中具有较大体积和重量的磁性元器件能够通过提高变换器的开关频率来减小,而适用于高频应用场合的薄膜电容器在电容容量增大时其体积重量和成本急剧增加。然而,在开关电容式高增益直流变换器中如何减小电容容量以减小其体积重量和成本暂时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减小开关电容式高增益直流变换器中的电容容量,本文提出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其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首先研究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单开关拓扑,其次分析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交错并联拓扑,然后提出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最后阐述了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在开关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中的扩展。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首先,针对传统的开关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需要增大电容容量以抑制电容充放电过程电流尖峰的问题,研究了利用箝位电容单元构造的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单开关拓扑。通过与传统开关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单开关拓扑进行对比,所研究的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单开关拓扑具有更低器件电流应力和更小电容容量的优势,并从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能够减小电容容量的机理。在使用较小电容容量的情况下电容的体积重量和成本被大幅降低,则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单开关拓扑能够为包含光伏电池的电能生产设备中的直流变换器提供一种较好成本效益的拓扑选择。其次,针对储能电池输出端直流变换器同时要求低电流纹波和高电压增益的应用需求,提出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一系列交错并联拓扑及其一般性构造规律。详细分析了其中一种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交错并联拓扑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提出的变换器具有低输入电流纹波、高变换效率和高电压增益的优势。提出的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交错并联拓扑已被应用到高空飞艇电源系统中,为其提供一种设计方法和拓扑选择。此外,提出的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交错并联拓扑一般性构造规律能够为研究开发新型变换器提供一种拓扑构造思路。然后,为了实现所提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软开关操作和消除电容充放电导致的电流尖峰,本文基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原理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提出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思想和电路结构。利用提出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构造了一系列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并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提供了仿真和实验结果。所提一系列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能够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所有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而且由于实现了器件电流的线性变化,从而能够消除因电容充放电导致的器件电流尖峰。最后,为了详细分析所提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具有降低电容充放电引起的器件电流尖峰和减小电容容量的优势,提供了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在开关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中的扩展,进而构建了开关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通过与传统的开关电容硬开关和准谐振软开关直流变换器进行比较,证明了所提开关电容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能够大幅降低电容充放电引起的电流尖峰,进而能够大幅减小开关电容的电容容量。搭建的1.3kW仿真平台和实验样机证明了理论分析结果。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如何降低开关电容式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中电容容量的问题,提出了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及其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变换器中的电容容量进而降低其体积重量和成本,且保持高电压增益和高变换效率的优点。本文的研究内容为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在科技探索和国民经济关键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案和研究思路。图176幅,表28个,参考文献168篇。

袁立根[5](2021)在《基于GaN器件的两级式高增益软开关逆变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广光伏发电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光伏并网逆变器是构成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以GaN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推动光伏逆变器朝高频、高效和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本文对高增益DC/DC变换器与单相软开关逆变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GaN技术提高了电路的效率。第一,利用耦合电感的纹波吸收特性与升压特性,与倍压单元及二次型Boost电路相结合提出了含纹波吸收电路的双耦合电感高增益DC/DC变换器。对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稳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搭建仿真模型与试验样机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变换器具有低输入电流纹波、高电压增益和低开关电压应力的特性。第二,以基于Boost的开关电容电路为基础,引入含纹波吸收电路的二次型电路代替Boost电路,设计了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网络的高增益零纹波DC/DC变换器。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稳态特性分析表明其具有拓扑结构灵活可变,高电压增益,低输入电流纹波以及更低的二极管电压应力等优点。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第三,设计了基于临界电流连续模式的单相GaN软开关逆变器。对工作于临界电流调制模式的逆变器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三种临界电流调制模式下的逆变器工作特性。使用Psim对三种临界电流调制模式进行仿真;同时,对GaN器件进行了损耗的建模仿真分析。最后搭建了一台两级式GaN逆变器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逆变器可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GaN器件的使用有效减少了电路的损耗,使逆变器具有高频、高效的优点。该论文有图62幅,表8个,参考文献80篇。

张万星[6](2021)在《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逆变电源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逆变电源现如今已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新能源汽车、UPS电源等。逆变电源的高频开关工作特性使得元器件的性能退化或损坏不可避免,逆变电源故障将会导致系统设备运行性能不佳,如若不能及时定位故障并做出响应,将会对用电设备和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逆变电源进行准确有效的故障诊断十分必要。本文针对并联谐振逆变电源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案,该方案主要以并联谐振逆变电源为研究对象,以逆变电源输出端电压为信息源,提出以电压信号的波峰系数和小波能量熵构成二维特征向量,建立并训练系统高斯混合模型以实现系统的故障识别。首先,本文研究了并联谐振逆变电源在整个开关周期内的工作模式,基于电路结构建立了并联谐振逆变电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逆变电源的故障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重点分析了正常态、VT1开路态、VT2开路态、VT2短路态和谐振电阻R开路态五种故障模式下的故障特点。其次,分析了不同故障模态下输出电压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重点分析了电压信号时域特征波峰系数和频域特征小波能量熵,建立了高斯混合模型,结合EM算法确立了高斯模型参数。最后,通过simulink平台搭建了并联谐振逆变电源的系统仿真模型,并采用已确立的高斯混合模型对上述五种逆变电源故障类型进行了故障诊断,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并联谐振逆变电源故障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

党超亮[7](2020)在《三相VIENNA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与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数据中心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构建安全可靠的模块化直流供电系统为该领域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主流的数据中心直流供电系统普遍采用三相三电平VIENNA整流器与DC/DC变换器的两级式级联结构,而三相VIENNA整流器的控制性能直接决定了直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以三相VIENNA整流器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混合导通模式下的三相VIENNA整流器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电流有限集模型预测优化控制(FCS-MPC)和VIENNA整流器与弱电网的交流级联小信号稳定性分析,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占空比前馈与准比例谐振控制(QPR)复合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并给出了控制环路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有效改善了混合导通模式下VIENNA整流器的网侧电流波形质量。VIENNA整流器随着输出功率或滤波电感的减小,网侧电流由连续运行模式过渡到断续运行模式,从而造成网侧电流畸变。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了 VIENNA整流器连续运行模式与断续运行模式下的小信号数学模型。根据单位功率因数整流原理,在QPR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理想的占空比前馈环节,形成一种复合型电流内环控制策略,前馈通道快速生成基础控制量,QPR控制器生成控制输出增量以校正控制误差,有效改善了 VIENNA整流器的动态响应性能和网侧电流稳态波形质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VIENNA整流器的有限集电流模型预测优化控制(FCS-MPC)策略,实现了控制变量的多目标优化并改善了网侧电流波形质量。通过分析VIENNA整流器开关状态与中点电位波动的内在联系,根据负载电流与网侧电流预测值直接计算得到中点电位偏差,采用MPC多目标优化的特性,实现了中点电位的平衡控制。此外,针对控制延时造成的网侧电流畸变,采用了两拍延时补偿算法,进一步改善了网侧电流波形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代价函数调制的模型预测定频控制(CFM-MPC)策略,实现了模型预测择优控制与SVPWM调制响应快速的优点。针对FCS-MPC单周期内开关矢量单一、开关频率不固定进而导致网侧电流纹波较大的问题,根据代价函数值优选三种电压矢量并直接计算生成优选矢量的作用时间,该方法具有可多目标优化、响应快速及网侧电流波形质量好等优点。提出了一种三相交流级联系统小信号稳定性分析的等效判据,并通过在整流器输入端引入并联虚拟阻抗的方法改善了弱电网下VIENNA整流器的稳定性。构建了面向交流级联系统稳定性分析的三相VIENNA整流器降阶小信号模型,分析了影响VIENNA整流器与交流弱电网级联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指出三相交流系统可使用d轴阻抗来简化稳定性的分析过程,研究了引入并联虚拟阻抗的方式改善交流级联系统稳定性的可行性。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仿真优化和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针对三相VIENNA整流器系统,建立了面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数学模型和面向稳定性分析的阻抗模型,构建了相应的系统仿真模型和物理实验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也通过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比较表明了本文控制策略的优越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提升三相VIENNA整流器的网侧电流性能和直流侧中点电位平衡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王有政[8](2020)在《高效率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保障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在全负载范围内电能的高效变换,为能源系统优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落实国家节能战略、提升辽宁老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水平和缓解我国资源压力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在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L2019017)的资助下,设计出四种具有高性能的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具体分析逆变器工作模态和动态谐振轨迹,给出具体参数设计流程和软开关实现规则,从理论上深入探究提高效率的最优策略,通过仿真验证方法和结论的正确性。本文主要的创新工作如下:1、第二章设计一种新型高效率单相全桥无源谐振极逆变拓扑,利用逆变桥臂上的低能耗辅助谐振回路完成主开关的软切换动作,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每个桥臂的开关管共用一组谐振单元,显着减少附加在主开关上的元件,不会使逆变器的控制变复杂。此外,当逆变器工作在死区时,负载电流可以继续流经辅助谐振回路,减少了死区时间对逆变器输出波形的负面影响。2、针对第二章提出的拓扑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无源器件、辅助缓冲回路复杂、谐振过程相互耦合这一缺点,第三章提出一种具有单辅助开关的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拓扑,其辅助谐振回路与逆变器桥臂相连,且只含有1个辅助开关和少量无源器件,完成了辅助缓冲回路的简化和谐振过程的解耦,降低了辅助电路硬件成本和耦合谐振带来的系统震荡,提高逆变器动态响应和实用性。在逆变器工作过程中,采用改进型双极性SPWM调制策略,所有开关均实现软切换。3、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已提出的两种逆变器虽然其开关器件均实现软切换,但是部分开关器件实现的是准ZVS关断而不是真ZCS关断。当采用IGBT作为功率开关时,不能使由拖尾电流导致的关断损耗等于零,此外功率开关承受的电压应力均高于直流母线电压。为进一步优化单相全桥逆变器在全负载范围内的电能变换效率,第四章设计一种新型高效率单相全桥零电流开关谐振极逆变电路。在桥臂上的辅助谐振电路参与换流的过程中,逆变器的所有开关均能实现零电流软切换。当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为IGBT时,IGBT实现真ZCS关断可使由拖尾电流导致的关断损耗等于零,有利于改善以IGBT作为开关器件的单相全桥逆变器的效率。此外,触发谐振之前,不需要先开通辅助开关使流过谐振电感的电流达到阈值,可降低辅助开关的通态损耗;换流过程中所涉及的功率开关电压不超过直流母线电压的1/2。4、为将单相全桥软开关逆变器能通用于中小功率领域和大功率领域,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本文已提出的单相全桥软开关逆变器拓扑结构中主开关不能同时实现真ZVS开通和真ZCS关断这一关键科学难题,第五章设计出一种新型单相全桥软开关逆变器,其输出端设置1组与负载并联的辅助电路。利用辅助谐振网络使逆变器主开关实现真ZVS开通和真ZCS关断。当使用MOSFET或IGBT作为逆变器的主开关管时,MOSFET内部结电容导致的容性开通损耗和IGBT拖尾电流导致的关断损耗都可以被消除,MOSFET可用于中小功率,IGBT可用于大功率,因此可使该逆变器能通用于中小功率领域和大功率领域。

陈凯[9](2020)在《基于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电流型高频谐振变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需求的不断提高,小型化、模块化和集成化成为当前电力电子装置发展的趋势,其中功率变换器由于其高频性能,使得装置体积减小、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提高,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PWM(PulseWidth Modulation)变换器具有硬开关特性,开关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增加,不适用于高频应用场合。谐振变换器通过LC元件的谐振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和零电流开关,减小了开关损耗,允许工作频率进一步提高,在高频工作环境下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能回复开关(Magnetic Energy Recovery Switch,MERS)的电流型LCL谐振变换器,解决了传统LCL谐振变换器由于输入扰动和元件参数误差导致的输出电流难以稳定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各开关管的软开关。本文首先介绍了MERS的典型拓扑结构,详细分析了MERS的三种工作模式,建立数学模型推导MERS的容抗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通过控制MERS各个开关管的通断可以改变MERS的等效容抗值,提出MERS作为可控容抗控制器的可行性。其次,对基于MERS的电流型高频谐振变换器的工作特性展开研究。功率变换器有多种控制方法,最常用的是变频控制,然而变换器中磁性元件的性能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降低,并且增加了系统的设计复杂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谐振变换器控制策略,将MERS电路引入变换器的谐振回路,通过改变MERS的等效容抗,能够实现变换器的恒流输出特性。分析了基于可变容抗的LCL谐振变换器恒流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和软开关特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拓扑的有效性。再次,将所提出的MERS-LCL谐振变换器应用于LED的恒流驱动,提出基于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LED恒流驱动控制策略。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照明需求,大功率的LED负载通常采用混联方式连接,当负载组件中发生故障时,传统LED驱动电源的恒流效果较差。本文结合MERS-LCL谐振变换器,提出一种新型LED驱动电路,分析了LED驱动电流与MERS等效容抗之间的关系曲线,通过对MERS等效容抗进行调控可以实现LED恒流驱动,并使用PSIM软件建立了所提出的LED驱动电路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对MERS-LCL谐振变换器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并搭建了一台小功率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ERS结构对于LCL谐振变换器输出调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秦伟[10](2019)在《电流源型全谐振高频高效率DC/DC变换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能从电网到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芯片负载和设备,需要完成从高压到低压的转换。而从较高的直流母线给信息系统中各种低压的数字和模拟负载供电,业界广泛采用可靠、灵活、可扩展性强的中间母线供电架构。这一架构包含两级功率变换,前级的中间母线变换器将48V或者24V变换成12V左右的中间电压母线并实现电气隔离,后级的负载点变换器将中间电压母线变换成负载所需要的电压。在该架构中,提高前级母线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对实现应用系统中相关设备的轻量化、小型化十分关键。本文以中间母线变换架构中的母线变换器为研究对象,针对适用于小功率DC/DC应用的高频单管全谐振软开关拓扑及其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针对现有隔离型谐振软开关拓扑方案复杂的问题,首先揭示了现有电压源输入型软开关谐振腔的内在限制,由此提出了电流源输入型和电流源输出型单管全谐振单元以突破这一限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系列单管电流源型全谐振正激电路拓扑族。所提出的单管谐振正激拓扑能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全软开关(Zero-Voltage and Zero-Current Switching,ZVZCS)特性,且占空比和工作频率固定,能始终工作在最佳工作点,为小功率应用场合提供了高效的单管谐振拓扑方案。此外,本文还提出单管全谐振单元的组合和扩展方法,进而推演出一族能够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的全谐振软开关拓扑,该族拓扑能够适应不同功率和电压等级的中间母线供电架构的应用需求。文中详细分析了所提出的新型全谐振单元的电气特性和参数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所提出全谐振单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本的单管谐振正激电路具有结构简易性和ZVZCS全软开关特性,但是其利用开关管结电容电压实现变压器磁复位的方式带来了开关管电压应力过高的问题,因而较适合低压输入应用场合,对于输入电压较高的场合,电路需要采用耐压较高的器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利用变压器箝位绕组和箝位二极管对开关管两端电压进行箝位的无源箝位方法,并提出了适合降压应用场合的电流源输入型副边箝位谐振正激电路。该拓扑通过输出电压对开关管两端的电压进行箝位,开关管电压应力小,且保持了基本单管全谐振正激电路的ZVZCS软开关特性,高频工作时能够取得较高的转换效率。对单管谐振正激电路采用无源箝位的方法可以优化器件的应力,但其占空比受限于0.5,导致效率的提升有限,并且漏感与结电容的振荡弱化了箝位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单管谐振电路的效率性能,消除高频振荡,降低尖峰电压应力,本文提出了电流源输入型有源箝位谐振正激电路,该拓扑利用一个辅助开关管和箝位电容对开关管两端的电压进行箝位,相较于无源箝位谐振正激变换器而言电路的ZVZCS性能更优且箝位电路的损耗更小。同时电路可以实现大于0.5的占空比,电流有效值小,有利于提高满载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箝位电容电压随控制参数灵活变化的特性,本文进一步地提出一种变导通时间控制策略,通过在不同负载下改变电路的导通时间,该策略巧妙地解决了轻载时全谐振DC/DC变换器中变压器磁芯损耗比重太大的问题,大幅提高了轻载效率。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功率变换方法能有效提高电路全负载范围的效率性能。单管谐振正激电路原边或者副边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不能被很好地箝位,因而其启动过程不仅存在传统谐振电路面临的谐振腔电流应力问题,还存在开关管的电压应力问题,这一额外的电压应力问题限制了传统软启动方法的应用。针对单管谐振正激电路的启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开关器件恒流工作区的软启动方法,在实现输出电压缓慢建立的同时,减小了启动过程中谐振腔的电流过冲以及开关管的电压过冲。并且,该软启动方法还能推广应用至双端谐振拓扑的启动中。

二、单开关谐振逆变器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开关谐振逆变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感应加热电磁炉加热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感应加热技术概述
        1.1.1 感应加热技术基本原理及相关效应
        1.1.2 感应加热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
        1.1.3 感应加热加热技术的优势
    1.2 电磁炉基本特性
        1.2.1 电磁炉工作原理
        1.2.2 电磁炉负载特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双线圈结构特点分析
    2.1 双线圈结构区别
    2.2 双线圈加热策略分析
        2.2.1 双线圈磁耦合谐振基本原理
        2.2.2 带有中继线圈的电磁炉系统分析
    2.3 双线圈特性分析
        2.3.1 双线圈结构较单线圈优势分析
        2.3.2 双线圈位置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线圈电磁炉均匀加热特性分析
    3.1 电路拓扑结构分析
    3.2 双线圈结构与负载耦合特性分析
    3.3 双线圈均匀加热电流特性及频率特性分析
    3.4 双线圈结构下功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感应加热电源系统设计
    4.1 主电路参数设计
    4.2 加热线圈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感应加热电源仿真系统
        5.1.1 双线圈感应加热仿真模型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有限元仿真
        5.2.1 软件介绍
        5.2.2 感应加热灶具模型建立及分析
        5.2.3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型逆变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微型逆变器的理论基础
        1.3.1 微型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1.3.2 微型逆变器的性能参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GaN HEMT器件及其驱动电路的研究
    2.1 GaN HEMT的器件结构与制作工艺
        2.1.1 GaN HEMT的器件结构
        2.1.2 GaN HEMT的制作工艺
    2.2 GaN HEMT的等效电路模型和开关特性
        2.2.1 GaN HEMT的等效电路模型
        2.2.2 GaN HEMT的开关特性
    2.3 GaN HEMT驱动中高电平移位电路的设计
        2.3.1 传统高电平移位电路
        2.3.2 新型高电平移位电路
        2.3.3 新型高电平移位电路的功能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aN HEMT的类Sepic型 DC-DC转换器的设计
    3.1 传统DC-DC拓扑结构
    3.2 基于GaN HEMT的类Sepic型 DC-DC转换器
        3.2.1 类Sepic转换器模态转换的分析
        3.2.2 类Sepic转换器电压增益与功耗分析
        3.2.3 类Sepic转换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3.3 类Sepic转换器PWM比较电路的设计
        3.3.1 传统静态PWM比较器
        3.3.2 基于动态比较器的新型PWM比较电路
        3.3.3 新型PWM比较电路的原理分析
        3.3.4 新型PWM比较电路的功能验证
    3.4 类Sepic转换器的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aN HEMT的 H5 型逆变器的设计
    4.1 传统电压型逆变拓扑结构
    4.2 基于GaN HEMT的 H5 型逆变器
        4.2.1 H5 型逆变器模态转换的分析
        4.2.2 H5 型逆变器损耗计算
    4.3 H5 型逆变器传递函数与硬件电路的设计
        4.3.1 H5 型逆变器传递函数
        4.3.2 H5 型逆变器硬件电路
    4.4 H5 型逆变器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逆变器系统的硬件设计与测试
    5.1 微型逆变器并网辅助电路的设计
        5.1.1 输出电流检测电路
        5.1.2 电网电压过零检测电路
        5.1.3 过温保护电路
    5.2 微型逆变器试验样机的制作与测试
        5.2.1 微型逆变器PCB布局布线
        5.2.2 微型逆变器测试环境
        5.2.3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共模差模分离电路的ECPST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供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3 无线能量和信号同时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ECPST系统分析
    2.1 系统结构
    2.2 系统建模与工作原理分析
        2.2.1 能量通道分析
        2.2.2 信号通道分析
        2.2.3 能量源对信号负载的影响分析
        2.2.4 信号源对能量负载的影响分析
    2.3 系统性能分析
        2.3.1 系统参数设计
        2.3.2 参数变化的影响分析
    2.4 简化ECPST系统
        2.4.1 简化ECPST系统结构及数学模型
        2.4.2 简化系统仿真
        2.4.3 简化系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ECPST系统硬件实现
    3.1 ECPST系统能量通道变流器设计
        3.1.1 单开关DC-DC变流器ECPT系统结构
        3.1.2 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3.1.3 系统参数设计
        3.1.4 仿真与实验
    3.2 ECPST系统信号通道硬件实现
        3.2.1 信号调制技术原理及分类
        3.2.2 信号调制方案设计
        3.2.3 信号解调技术原理及分类
        3.2.4 信号解调方案设计
        3.2.5 信号通道调制解调仿真及实验
    3.3 本章小结
4 ECPST系统仿真及实验研究
    4.1 能量通道仿真及实验
        4.1.1 能量通道仿真研究
        4.1.2 能量通道实验研究
    4.2 信号通道仿真及实验
        4.2.1 信号通道仿真研究
        4.2.2 信号通道实验研究
    4.3 ECPST系统整机仿真及实验
        4.3.1 ECPST系统整机仿真研究
        4.3.2 ECPST系统整机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及其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1.2.1 拓扑组合式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
        1.2.2 电感升压式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
        1.2.3 电容升压式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
        1.2.4 电感电容混合式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
        1.2.5 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研究现状小结
    1.3 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中软开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谐振电感的软开关技术
        1.3.2 基于耦合电感的软开关技术
        1.3.3 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中软开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小结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单开关拓扑
    2.1 开关电容变换器中电容电流尖峰问题
    2.2 箝位电容变换器的单开关拓扑及特征
        2.2.1 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拓扑性能特征
        2.2.3 非理想器件参数下的性能分析
    2.3 与开关电容变换器单开关拓扑的对比
        2.3.1 理论分析对比
        2.3.2 仿真结果对比
        2.3.3 减小电容容量的机理及优势分析
    2.4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交错并联拓扑
    3.1 交错并联拓扑的构造方法
        3.1.1 箝位电容电路
        3.1.2 交错并联拓扑的构造规律
        3.1.3 交错并联拓扑的关联性分析
    3.2 交错并联拓扑的原理及特征
        3.2.1 工作原理分析
        3.2.2 性能特征分析
        3.2.3 非理想器件参数下的性能分析
        3.2.4 与其他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对比分析
        3.2.5 仿真与实验验证
    3.3 交错并联拓扑的电感电流均衡方法
        3.3.1 拓扑结构及原理分析
        3.3.2 仿真与实验验证
    3.4 交错并联拓扑在高空飞艇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
    4.1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
        4.1.1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的思想
        4.1.2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的电路结构
        4.1.3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的应用条件
    4.2 箝位电容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实现方法
        4.2.1 单开关箝位电容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
        4.2.2 交错并联箝位电容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
        4.2.3 电流均衡箝位电容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
    4.3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与其他软开关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非谐振线性软开关在开关电容直流变换器中的扩展
    5.1 开关电容变换器的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拓扑
        5.1.1 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5.1.2 电压增益的特征分析
    5.2 不同开关方式下开关电容变换器的对比分析
        5.2.1 拓扑结构对比
        5.2.2 仿真结果对比
        5.2.3 电流尖峰抑制效果对比
    5.3 实验验证
        5.3.1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3.2 减小电容容量的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GaN器件的两级式高增益软开关逆变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GaN器件发展历程
    1.3 高增益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4 单相软开关逆变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含纹波吸收电路的双耦合电感DC/DC变换器
    2.1 含纹波吸收电路的QBC变换器
    2.2 含纹波吸收电路的双耦合电感高增益DC/DC变换器
    2.3 稳态特性对比
    2.4 仿真与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开关电容网络的零纹高增益DC/DC变换器
    3.1 SW-ZRC工作原理分析
    3.2 SW-ZRC稳态特性分析
    3.3 稳态特性对比
    3.4 仿真与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aN的单相软开关逆变器设计
    4.1 基于临界电流连续模式的单相软开关逆变器
    4.2 仿真分析
    4.3 两级式GaN软开关逆变器设计
    4.4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逆变电源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并联谐振逆变电源模型及故障分析
    2.1 并联谐振逆变电源模型的建立
    2.2 故障类型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变器故障信号提取及诊断方法
    3.1 故障信号特征提取
    3.2 故障特征分析方法
        3.2.1 时域分析法
        3.2.2 频域分析法
    3.3 并联谐振逆变电路电压信号特征提取
        3.3.1 时域特征提取
        3.3.2 频域特征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逆变器故障诊断
    4.1 高斯模型混合模型
    4.2 高斯混合模型参数估计
    4.3 逆变器故障诊断实验分析
        4.3.1 仿真模型的建立以及特征样本数据的提取
        4.3.2 高斯混合模型训练及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三相VIENNA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三相PFC电路拓扑结构
        1.2.2 不同电路拓扑性能对比
    1.3 VIENNA整流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1 不同坐标系下VIENNA整流器典型控制策略
        1.3.2 VIENNA整流器电流控制算法
        1.3.3 VIENNA整流器调制策略
        1.3.4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
        1.3.5 三相交直流混合系统级联稳定性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VIENNA整流器数学模型与调制策略
    2.1 引言
    2.2 VIENNA整流器的工作原理
    2.3 VIENNA整流器数学模型
        2.3.1 abc坐标系下VIENNA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2.3.2 αβ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3.3 dq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4 VIENNA整流器空间矢量分布
    2.5 VIENNA整流器调制策略
        2.5.1 三电平SVPWM调制策略
        2.5.2 三电平载波调制策略
        2.5.3 SVPWM与载波SPWM的对等关系
    2.6 小结
3 基于占空比前馈与QPR的VIENNA整流器双闭环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VIENNA整流器小信号数学模型
        3.2.1 电流连续模式下小信号建模
        3.2.2 电流断续模式下小信号建模
    3.3 占空比前馈与QPR复合控制策略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准比例谐振控制算法的稳态无差特性分析
        3.3.3 电流内环QPR控制器参数设计
        3.3.4 电压外环控制器参数设计
    3.4 仿真与实验分析
        3.4.1 仿真分析
        3.4.2 实验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有限集模型预测的VIENNA整流器优化控制
    4.1 引言
    4.2 FCS-MPC控制
        4.2.1 考虑中点平衡的VIENNA整流器双闭环CB-PWM控制
        4.2.2 基于FCS-MPC的VIENNA整流器优化控制
        4.2.3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
        4.2.4 延时补偿机制
    4.3 基于代价函数调制的CFM-MPC控制
        4.3.1 可行性分析
        4.3.2 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与实验分析
        4.4.1 仿真分析
        4.4.2 实验分析
    4.5 小结
5 VIENNA整流器阻抗建模与级联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d-q坐标系下VIENNA整流器级联小信号稳定性与阻抗分析
        5.2.1 面向级联稳定性分析的VIENNA整流器降阶小信号建模
        5.2.2 d-q坐标下交流级联小信号稳定性等效判据
        5.2.3 VIENNA整流器闭环输入输出阻抗分析
        5.2.4 阻抗验证分析与阻抗调节
    5.3 仿真与实验分析
        5.3.1 仿真分析
        5.3.2 实验分析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高效率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单相全桥软开关逆变器研究现状
        1.2.1 高频软开关电力变换技术
        1.2.2 基本软开关谐振单元
        1.2.3 单相全桥逆变器调制策略
        1.2.4 单相全桥软开关逆变器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高效率单相全桥无源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
    2.1 拓扑叙述与电路工作原理
        2.1.1 电路结构
        2.1.2 电路的工作模态
        2.1.3 元件应力分析
        2.1.4 电路死区状态分析
        2.1.5 设计规则
    2.2 辅助电路损耗分析
    2.3 参数设计思路
    2.4 仿真验证
    2.5 效率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具有单辅助开关的高效率单相全桥谐振极逆变器
    3.1 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3.1.1 电路结构
        3.1.2 电路的工作模态
        3.1.3 元件的电流和电压应力分析
        3.1.4 调制策略
        3.1.5 设计规则
    3.2 辅助谐振电路损耗建模分析
    3.3 回路最佳参数设计
    3.4 仿真结果
    3.5 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新型高效率单相全桥零电流开关谐振极逆变器
    4.1 电路工作原理
        4.1.1 拓扑叙述
        4.1.2 电路的换流过程
        4.1.3 元件的最大电流和电压应力
        4.1.4 调制策略
        4.1.5 设计规则
    4.2 辅助电路损耗分析
    4.3 参数设计
    4.4 仿真结果
    4.5 效率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辅助电路与负载并联的高效率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
    5.1 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5.1.1 拓扑结构
        5.1.2 电路的工作模态
    5.2 逆变器的稳态特性
        5.2.1 元件的最大电流和电压应力分析
        5.2.2 元件的器件数量和实现软开关方式分析
        5.2.3 软开关设计规则
    5.3 辅助电路损耗分析
    5.4 参数设计
    5.5 仿真验证
    5.6 效率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电流型高频谐振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谐振变换器的主要拓扑结构
        1.2.2 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1.2.3 LCL谐振变换器的研究及应用
        1.2.4 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研究及应用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可变容抗工作原理
    2.1 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基本拓扑结构
    2.2 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工作模式
        2.2.1 平衡模式
        2.2.2 不连续模式
        2.2.3 直流偏置模式
    2.3 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等效电容值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高频谐振变换器
    3.1 基于可变容抗的LCL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3.2 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结构拓扑
    3.3 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波形及特性分析参数设计
        3.3.1 工作波形分析
        3.3.2 软开关特性分析
    3.4 仿真验证与特性分析
        3.4.1 控制策略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LED恒流驱动电源
    4.1 基于MERS-LCL谐振变换器的LED恒流驱动电路拓扑
    4.2 所提出新型LED驱动电路的恒流输出工作原理分析
    4.3 所提出新型LED恒流驱动电路的工作过程及控制策略分析
        4.3.1 工作过程分析
        4.3.2 控制策略
    4.4 仿真验证及性能分析
        4.4.1 仿真系统的搭建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ERS-LCL谐振变换器实验样机设计
    5.1 MERS-LCL谐振变换器整体设计方案
    5.2 主电路参数设计及器件选型
    5.3 控制电路设计
        5.3.1 硬件电路设计
        5.3.2 软件设计方案
    5.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电流源型全谐振高频高效率DC/DC变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布式电源系统架构的发展
        1.2.1 集中式供电架构
        1.2.2 传统分布式供电架构
        1.2.3 中间母线供电架构
    1.3 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母线变换器研究现状
        1.3.1 母线电压等级
        1.3.2 母线变换器研究现状
    1.4 高效高功率密度母线变换器的关键技术
        1.4.1 高频电路拓扑技术
        1.4.2 高频低损器件的发展
        1.4.3 高频磁元件技术
        1.4.4 高效高密母线变换器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小结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流源型全谐振软开关单元及其拓扑构建
    2.1 新型谐振单元的推演
        2.1.1 直流变换器的串联谐振腔分析
        2.1.2 新型电流源型谐振腔
        2.1.3 单管谐振拓扑推演及仿真验证
        2.1.4 适合更高功率的复合谐振单元
    2.2 电流源型全谐振DC/DC变换拓扑族
    2.3 电流源输入型谐振腔的电气特性与设计考虑
        2.3.1 电流源输入型谐振腔的单位增益特性
        2.3.2 电流源输入型谐振腔的控制——开关管工作频率和占空比
        2.3.3 开关管的电压应力
        2.3.4 输入电感
        2.3.5 暂态性能
    2.4 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源输入型副边箝位谐振正激直流变压器
    3.1 适合电流源输入型谐振正激电路的箝位方法
        3.1.1 传统PWM正激电路箝位方法讨论
        3.1.2 电流源输入型谐振正激电路箝位方法
    3.2 电流源输入型副边箝位谐振正激直流变压器
        3.2.1 电路结构
        3.2.2 电路工作原理
        3.2.3 电路参数设计
        3.2.4 高频变压器结构优化设计
    3.3 副边箝位谐振正激电路的软启动分析
        3.3.1 副边箝位谐振正激的软启动过程
        3.3.2 常用软启动方法及其在单管谐振正激电路中的局限
        3.3.3 利用开关器件恒流工作区的软启动方法
    3.4 实验验证
        3.4.1 实验样机及波形
        3.4.2 损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源箝位谐振正激直流变压器及其轻载控制策略
    4.1 电流源输入型有源箝位谐振正激直流变压器
        4.1.1 电路结构
        4.1.2 电路工作原理
        4.1.3 电路参数设计考虑
        4.1.4 高频变压器结构优化设计
    4.2 提升轻载效率的自适应导通时间控制
        4.2.1 有源箝位谐振正激电路的轻载损耗分析
        4.2.2 传统谐振电路的轻载效率提升策略及其借鉴意义
        4.2.3 有源箝位谐振正激电路的自适应导通时间控制策略
    4.3 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单开关谐振逆变器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感应加热电磁炉加热均匀性研究[D]. 惠永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GaN HEMT的高频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的研究[D]. 蒋志林.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共模差模分离电路的ECPST系统研究[D]. 刘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箝位电容高增益非隔离直流变换器及其非谐振线性软开关技术研究[D]. 曾洋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GaN器件的两级式高增益软开关逆变器研究[D]. 袁立根.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逆变电源故障诊断研究[D]. 张万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三相VIENNA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与稳定性分析[D]. 党超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高效率单相全桥谐振极软开关逆变器的研究[D]. 王有政.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9]基于磁能回复开关(MERS)的电流型高频谐振变换器的研究[D]. 陈凯. 湖南大学, 2020(07)
  • [10]电流源型全谐振高频高效率DC/DC变换方法研究[D]. 秦伟. 浙江大学, 2019

标签:;  ;  ;  ;  ;  

单开关谐振逆变器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