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楼改造再利用

旧楼改造再利用

一、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建光[1](2021)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被重新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废旧工业园区面临改造或拆迁。如何能让脱离城市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回归,使工业建筑承载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得到延续,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工业园区众多建筑类型中,筒仓建筑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城市工业化历史进程的鲜活载体。那么筒仓建筑能否被再利用以及怎样再利用,成为了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筒仓建筑作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及原则,展开对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为工业遗产筒仓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本文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以筒仓建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筑专业网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筒仓建筑类型、特征及再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认知。结合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与筒仓再利用现状,总结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功能模式和经济性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外的优秀筒仓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得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最终用于指导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造设计。本文创新性地将筒仓这一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研究主体,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相结合,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为我国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既有助于完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又为筒仓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新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快速发展。

谢意菲[2](2021)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初期,工人俱乐部建筑诞生之初即是高潮,附带着“工人当家做主”的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在全国大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建成。又在众多新兴娱乐的今天,在城市中变得黯淡。工人俱乐部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因“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建筑产物,随着新兴文化娱乐产业的诞生与兴起,和工人俱乐部社会与政治属性的褪去,曾热火朝天、兴极一时的工人俱乐部建筑逐渐淹没在城市之中。西安工人俱乐部建筑在1978年建设达到最高峰339座,到19世纪80年代末,数量锐减。根据笔者摸排、调查发现,当前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仅有24座(铁路工人文化宫在笔者调研后因西安火车站北扩于2020年拆除)。这些工人俱乐部建筑已不复往日辉煌:有的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有的将俱乐部改造为门面房出租;有的虽仍处于为职工服务状态,但由于活动减少,闲置率较高。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一方面属于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俱乐部建筑为演艺、活动场所,属文化遗产。多重属性给予建筑多重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不仅是城市空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因此,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的意义不仅是提升俱乐部建筑空间使用率,也是延续建筑社会文化价值,更是丰富城市面貌、保护城市建筑类型多样性。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研究主体,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研了25座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依据西安工业发展分期,将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为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与衰落时期,总结出各时期俱乐部建筑主要风格特征,并将各时期建筑特征演变进行对比。对各时期的选址、平面、立面、空间、材料、细部、集体记忆等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各时期工人俱乐部建筑风格与特色;总结工人俱乐部现状问题及使用状况;探讨俱乐部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使用五大价值。具体来说,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建成年代较久远,见证着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见证着工厂的兴衰荣败,附带有“工人当家做主”的精神意义与政治意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另外俱乐部建筑空间体量较大,灵活性较高,适应性再利用自由度较大,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俱乐部建筑建成时间跨度较大,具有了解各时期其完整历史风貌时间线的史料价值,并见证建筑结构及技术的进步;另外,俱乐部建筑作为生产区与生活区的重要建筑,具有良好的区位价值。拥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工厂多是年代久远、历史背景深厚的企业,从该层面来说,企业博物馆适应性再利用模式可宣传企业文化,提升职工自豪感的方式之一,且可作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补充;社区活动中心是延续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原有文娱活动,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场所的,同样可弥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不足。依据上述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适应性再利用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的修缮和植入、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建筑立面的保护和重构及外部环境的重组和优化。以现有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改造案例、包括部分工业厂房、仓库等与俱乐部建筑空间类似的改造案例说明上述四方面改造的适用性与可能性。依据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建筑价值,选取具体的结构、空间、立面、外部环境适应性再利用策略,提升现有企业工人俱乐部失落的环境、活化建筑空间、延续俱乐部精神文化与记忆。最后,结合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困境与对策,选取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并针对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提出适应性再利用思考和建议。最后总结本篇论文重点内容,提出研究展望。本篇论文以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为起点,呼吁更多学者关注这一失落的建筑类型。本文提出其适应性再利用策略与方法,希望不仅能为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一些思路,更希望为全国更多地区千千万万同样境况的工人俱乐部建筑活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李琦[3](2021)在《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布局设计对自然通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旧城区在更新的过程中,遗弃大量建筑,造成建筑资源的浪费。建筑师对旧建筑进行功能更新和空间改造,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传统的改造策略未能充分考虑空间布局改变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致使改造后室内风场分布不均匀,部分空间出现原有通风方式不能充分满足新的使用需求的情况。因此,本文从影响改造后室内自然通风强度的空间布局因素入手,通过空间布局形式和自然通风利用两方面的研究,分析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路锅炉房改造项目这一实例进行规律验证,对实例中自然通风量不足的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的自然通风环境为研究对象。1)、整理分析自然通风相关理论与影响改造建筑内部空间自然通风的相关要素。从自然通风基本理论、自然通风设计规范与评价指标、建筑自然通风影响因素和既有建筑改造相关研究四方面展开,以此为理论依据筛选影响因素、确立模拟变量及室内通风评判标准。2)、基于案例分析、实地调查与数据测量,归纳总结出既有工业改造建筑的空间形态、平面布局、现有通风方式以及实际使用中内部空间的自然通风现状,分析室内自然通风现存问题。3)、根据上述理论研究中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对空间平面形式、平面尺度、门窗有效开启面积及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不同空间类型的通风效果,得出空间布局对室内风环境影响规律。4)、利用呼和浩特市兴安路锅炉房改造项目这一实例,对空间布局影响自然通风的规律进行实例验证,通过室内风速分布状况、空气龄等模拟结果对空间自然通风进行比对,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通过上述的研究,补充工业改造建筑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风环境的相关理论,为设计人员提供科学的改建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依据,对改建建筑自然通风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业建筑改造后室内通风较差的问题,促进了工业改造建筑的绿色发展。

朱圣英[4](2020)在《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以泰州梅兰春酒厂旧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中国的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不断得到完善,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已走向正轨。但因城市发展进程的差异和对遗存价值评估标准的缺失,导致政府对价值并不突出的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的忽视,使其面临大量灭失的风险。因此,通过城市精神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遗存刻不容缓,本文从适宜性的视角对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进行耦合利用的研究与发展,把控遗存的核心价值,以期使其发挥出适宜的社会功能,并为当代城市工业历史文化留下传承。本文在第一章,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工业遗存保护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工业遗存的实际情况,提出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的概念、特点及其价值。并在第二章介绍适宜性利用和耦合利用的定义以及适宜性再利用模型,梳理工业遗存的价值评价体系,为其他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的价值评判给出参考。随后在第三章,通过对工业遗存再利用方式的探讨,概括适宜性耦合利用的原则及其与场地环境、功能空间、建筑形式、结构材料和造型美学的设计研究。最后在第四章,根据理论结合梅兰春酒厂旧址的再利用实践,提出最适合的再利用设计方案。初步探索出针对非典型城市泰州市工业遗产的适宜性耦合利用模式,为其它非典型城市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新的思路。最后希望本文的一点尝试能推动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科学体系的建立,使其最终与周边城市功能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更能展示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改善提升城市环境,最终促进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吴美萍[5](2020)在《1970年以后欧美建筑再利用的学术发展概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概况,以期为国内更好地理解建筑再利用问题以及将来开展相关研究、教学和项目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从建筑学领域和遗产保护领域这两个方面分开阐述,建筑学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类型学、技术派、建筑策略和室内设计等方向,遗产保护领域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门讨论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主要包括适应性再利用、可持续再利用和共同演变式再利用等方向。第二部分介绍了建筑再利用的教学情况,首先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建筑学科下关于建筑再利用的专业课程教学,接着以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和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介绍了关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专业硕士培训项目,最后介绍了欧盟关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以及其他高校关于建筑再利用的硕士培训项目。

龚雨星[6](2020)在《工业建筑改造中旧空间与新业态之匹配研究 ——以黄石华新水泥厂为例》文中指出近30年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建筑或遭拆除或即将被拆除。如今,在我国“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从资源节约和历史记忆的角度考虑,这些旧工业建筑都有得到保护更新的必要。由于旧工业建筑存在建造年代不同、使用功能差异、建造工艺制约等因素,在对其改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多矛盾,其中旧工业建筑的空间与新业态不匹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文聚焦于旧工业建筑功能置换中空间匹配规律的研究。本文采用类型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首先对既有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及结构特性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业态对空间及结构的要求,对同类型建筑的改造案例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中旧空间与新业态的匹配关系,基于客观的分析构总结出旧空间与新业态的一般匹配规律。最后,以黄石华新水泥厂的工业建筑改造为例,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分析该厂中不同类旧工业建筑与业态匹配的可能性,并提出功能置换下的设计策略。

张尧[7](2020)在《北京老城区传统民居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北京作为一座历史古都,老城区中留存有大量以合院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是北京城市生活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传统民居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已不再是现代居住的主要场所,但其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现代建筑难以超越的文化和情感基础,这些优势使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在近些年的城市更新尝试中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本文以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当下民居的更新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对历史建筑的更新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论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出发梳理了北京旧城、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发展历程和形式特点,为当代的更新探索提供了历史借鉴。论文结合适应性再利用及视角下的商业理论和微更新理论,指导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通过对北京8片历史街区的30个传统民居改造项目进行实地探访和调研,梳理总结传统民居更新中的空间组合与建筑形式设计,试图在传统民居的开发与保护中寻求一个突破点,希望在维持北京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改造再利用,充分激发历史街区的价值潜力,为今后北京及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改造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更新方法和借鉴。

蒋冰天[8](2020)在《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也是江苏省内唯一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徐州的煤炭工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影响了徐州经济、文化以及城市格局的方方面面。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徐州市各主要煤矿纷纷关井停产,留下大量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是徐州煤炭工业发展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承载着徐州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值得被保护重新利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工业遗存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不断提升,但由于旧工业建筑功能单一,外形粗糙,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再利用依然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建筑再循环理念为指导,研究煤矿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的策略与方法,并以权台煤矿为例进行改造设计实践,希望为煤矿类工业遗存的保护再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研究从现状梳理、价值评价、理论研究、案例设计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选取已关闭的6座主要煤矿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各煤矿停产后整体保存状况以及矿区内主要工业遗存现状,总结徐州煤矿遗存的特点。其次,研究现有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体系,依据现有体系以徐州权台煤矿为例进行价值评价,为后文改造设计中工业遗存的分级处理提供依据。再次,研究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分析旧工业建筑再循环的优势,总结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和改造设计具体方法。最后,在建筑再循环理念指导下,以徐州权台煤矿为例,从场地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两个方面完成案例设计。

王艳[9](2020)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整体环境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曾经引领时代潮流、为经济转型做出巨大贡献的工厂面临被迫停产、破产等问题,很多工厂厂区荒废、工人失业、机器设备闲置。这些工厂曾经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时而生,肩负着复兴民族振兴经济的使命,艰难的诞生于城市萌芽之初,经历了坎坷的成长之路,经历了战争、“大跃进”、“文革”等重大考验,迎来了后工业时代,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城市更新加快、房地产开发大潮来袭等,多数厂房难以生存二被拍卖抵债或进行了土地转让,最终被取代消失在喧闹的城市。当前国内外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逐步加深,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建筑界的热门话题,专家学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与分析使工业遗产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和认可。对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表明,适应性再利用可以挖掘工业遗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可以节约资源,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延续工业企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本文结合西安市独特历史文化发展要素,以大华纱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适应性再利用过程,从而探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策略。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面临再利用的问题,作为西安近现代工业遗产代表的大华纱厂,他的改造历程对西安市其他的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研究大华纱厂的适应性更新策略对大华自身和西安工业遗产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陶思雨[10](2020)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旧建筑改造模式研究 ——以朝阳燕都国际酒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大量的新建筑被建造,建筑被拆毁,这样的拆建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文脉的断裂。根据世界能源预测表明,2050年能源消耗将达到1975年的4倍,其中,建筑物耗能占总能源消耗的11%-25%。根据相关统计,国内的建筑其功能平均寿命在20年左右。对于曾经的大拆大建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已经十分不满足当今的发展方式。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在城市建设领域,针对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和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有效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相对于拆建,改造更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文化优势,历史优势。本论文从“旧建筑改造模式”切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定义研究的旧建筑类型为一般性历史建筑,相对于重要历史建筑,一般性历史建筑基数大,容易被忽视,针对其的研究和实践相对较少,但是一般性历史建筑从底层构建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和文脉,是大多数人日常接触和曾经使用过的建筑,是人们日常记忆的物质载体,针对其的改造模式研究,有着普适性的价值。针对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旧建筑现状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旧建筑改造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旧建筑改造项目的发展进程,归纳总结现存的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价值及类型,凝练出旧建筑的改造基本原则:1.延续、接续建筑的历史文脉2.彰显地域文化特色3.使用原创的设计语言4.利用绿色生态技术。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宏观角度提出旧建筑改造需要协调城市风貌和传承建筑文脉的改造模式,从微观角度通过分析不同改造案例总结出空间、功能、体量、立面等建筑基本属性的改造模式。以期对旧建筑改造研究和实践带来一些参考、借鉴作用。最后本文通过剖析笔者参与的朝阳燕都国际改造项目,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验证研究理论的可行性,首先提出燕都酒店现状各个方面的问题,然后采用对应部分的改造模式,针对旧建筑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该论文有图67幅,表1个,参考文献40篇

二、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建筑改造
        1.1.2 筒仓建筑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筒仓再利用概述
    2.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2.1.1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
        2.1.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
        2.1.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
        2.1.4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2 筒仓的类型特征及再利用
        2.2.1 筒仓的分类及发展
        2.2.2 筒仓的形体与构成
        2.2.3 筒仓的改造再利用
    2.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筒仓改造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究
    3.1 筒仓改造实践案例调研
        3.1.1 调研范围与方式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筒仓再利用的现状
    3.2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2.1 筒仓内部空间方面
        3.2.2 筒仓外部形态方面
        3.2.3 筒仓再利用的功能模式选择方面
        3.2.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仓的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4.1 筒仓内部空间的再利用分析
        4.1.1 筒仓内部空间的整合
        4.1.2 筒仓内部空间的重塑
    4.2 筒仓外部形态的再利用分析
        4.2.1 筒仓的外表面装饰
        4.2.2 筒仓外部形态的修整
        4.2.3 筒仓外部加、扩建
    4.3 筒仓再利用功能模式分析
        4.3.1 筒仓再利用为公共建筑
        4.3.2 筒仓再利用为居住建筑
        4.3.3 筒仓再利用为综合建筑
    4.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分析
        4.4.1 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4.4.2 筒仓再利用改造方式的经济性
        4.4.3 筒仓改造的现实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5.1 筒仓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1.1 整合并置
        5.1.2 翻新置入
        5.1.3 结构改造
    5.2 筒仓外部形态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2.1 表皮再生
        5.2.2 筒仓裁剪
        5.2.3 外部加、扩建
    5.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功能模式设计策略
        5.3.1 改造为公共设施
        5.3.2 改造为居住设施
        5.3.3 改造为综合设施
    5.4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性
        5.4.1 筒仓的改造方式选择
        5.4.2 筒仓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5.4.3 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实践——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位
        6.1.3 园区规划
        6.1.4 储焦仓现状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构成
        6.2.3 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侧重点
    6.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应用
        6.3.1 储焦仓改扩建内部空间再利用
        6.3.2 储焦仓改扩建外部形态再利用
        6.3.3 储焦仓改扩建的功能模式选择
        6.3.4 储焦仓改扩建的经济性体现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调研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附件

(2)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4.3 可行性分析
    1.5 本章小结
2.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1 苏联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1.1 历史背景
        2.1.2 建筑背景: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2.2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设背景
        2.2.1 1949-1952:奠基时期
        2.2.2 1953-1962: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
        2.2.3 1963-1978:全面发展时期
        2.2.4 1979-1990: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
        2.2.5 1990 年后:衰落时期
    2.3 西安工业与企业工人俱乐部
        2.3.1 时间维度
        2.3.2 空间维度
    2.4 本章小结
3.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3.1 总体布局
        3.1.1 规划布局特征
        3.1.2 俱乐部建筑选址
        3.1.3 俱乐部广场
    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
        3.2.1 第一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3.2.2 全面发展时期建筑现状
        3.2.3 第二批集中建设时期建筑现状
        3.2.4 衰落时期建筑现状
    3.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现状问题及分类
        3.3.1 现状问题
        3.3.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分类
    3.4 本章小结
4.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的特征及演变
    4.1 平面的演变
    4.2 立面的演变
        4.2.1 正立面
        4.2.2 侧立面
        4.2.3 屋顶立面
    4.3 空间的演变
        4.3.1 前厅
        4.3.2 观众厅和舞台
        4.3.3 后台
    4.4 结构和材料的演变
        4.4.1 建筑竖向承重及围护结构及材料
    4.5 建筑细部的演变
        4.5.1 第一时期建筑细部
        4.5.2 第二时期建筑细部
        4.5.3 第三时期建筑细部
        4.5.4 第四时期建筑细部
    4.6 本章小结
5.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价值
        5.1.1 历史价值
        5.1.2 文化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1.5 使用价值
    5.2 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必要性
        5.2.1 城市文化设施的补充
        5.2.2 俱乐部建筑历史文化的延续
        5.2.3 物质功能价值的开发
    5.3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析
        5.3.1 总体原则
        5.3.2 目标控制
        5.3.3 经济评估
        5.3.4 技术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案例分析
    6.1 企业工人俱乐部适应性再利用导向分析
        6.1.1 博物馆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2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3 商业模式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1.4 综合开发适应性再利用导向
    6.2 内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6.2.1 结构处理
        6.2.2 内部空间的利用和优化
    6.3 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再利用
        6.3.1 场地环境的利用和重组
        6.3.2 立面的保护和重构
    6.4 本章小结
7.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7.1 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7.1.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影响因素
        7.1.2 西安各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功能定位
    7.2 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7.2.1 城市商业+展览导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新华印刷厂俱乐部为例
        7.2.2 社区活动中心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宁西林业局俱乐部为例
        7.2.3 社区商业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华山分厂俱乐部为例
        7.2.4 展览+办公类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以庆安文体中心为例
    7.3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西安市历年各类工人俱乐部在册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俱乐部建筑现状调研表
附录三 惠安文化宫平立面图
附录四 铁路文化宫平立面图
附录五 表录
附录六 图录
致谢

(3)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布局设计对自然通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问题与建筑节能
        1.1.2 自然通风节能潜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既有建筑改造发展现状
        1.3.2 自然通风研究现状
        1.3.3 建筑空间特征对风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3.4 室内风环境研究及评价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创新点
第二章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自然通风基础理论研究
    2.1 自然通风基本理论
        2.1.1 自然通风概念
        2.1.2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1.3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1.4 风压、热压耦合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1.5 建筑的自然通风方式
    2.2 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规范与评价标准
        2.2.1 现有建筑设计规范要求
        2.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
        2.2.3 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2.3 建筑自然通风影响因素
        2.3.1 气候对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
        2.3.2 空间布局对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
        2.3.3 建筑开口设计对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
    2.4 既有建筑改造相关研究
        2.4.1 既有建筑改造优势
        2.4.2 常见改造类型
        2.4.3 改造基本途径及影响因素
        2.4.4 既有建筑改造内部空间设计
        2.4.5 既有改造建筑通风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空间自然通风现状调研
    3.1 调研概况
        3.1.1 地域特点与气候概况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内容与方法
    3.2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空间通风现状调研
        3.2.1 通风实测概况
        3.2.2 呼和浩特市兴安路锅炉房改建项目实测
        3.2.3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A座实测
        3.2.4 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综合区实测
        3.2.5 工业改造空间自然通风现状实测结果分析
    3.3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空间现状分析
        3.3.1 空间平面布局形式
        3.3.2 空间尺度
        3.3.3 门窗样式及开口大小
        3.3.4 平面开口位置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空间自然通风作用规律分析
    4.1 多种建筑空间平面形式的风环境影响模拟分析
        4.1.1 大空间式平面布局
        4.1.2 内廊式平面布局
        4.1.3 外廊式平面布局
        4.1.4 中庭式平面布局
        4.1.5 组合式平面布局
        4.1.6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2 典型空间尺度对室内风环境影响
        4.2.1 水平交通空间尺度
        4.2.2 空间高度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门窗对室内风环境影响
        4.3.1 窗户有效开启面积
        4.3.2 门窗相对位置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地区工业改造建筑自然通风优化设计
    5.1 工程概况及室内风环境模拟
        5.1.1 工程概况
        5.1.2 室内风环境模拟
    5.2 建筑平面优化与风环境模拟
    5.3 空间尺度优化与风环境模拟
        5.3.1 走廊宽度优化与风环境模拟
        5.3.2 空间高度风环境模拟
    5.4 窗户可开启面积优化与风环境模拟
    5.5 门窗相对位置优化与风环境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风速实测数据
附录B 图录
附录C 表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4)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以泰州梅兰春酒厂旧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1 国外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回顾
        1.3.2 国外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理论着作
        1.3.3 国内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回顾
        1.3.4 国内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理论着作
    1.4 研究框架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业遗存与适宜性耦合利用的相关探究
    2.1 工业遗存的定义、类型与价值构成
        2.1.1 工业遗存的定义
        2.1.2 工业遗存的类型划分
        2.1.3 工业遗存的价值构成
        2.1.4 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的概念
    2.2 适宜性耦合利用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2.2.1 适宜性再利用的定义
        2.2.2 耦合利用的定义
        2.2.3 适宜性耦合利用理论
        2.2.4 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潜力评价
    2.3 章节总结
第三章 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3.1 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的原则
        3.1.1 预保护优先
        3.1.2 尊重上位规划
        3.1.3 因地制宜
        3.1.4 环境友好
        3.1.5 “可持续空间”
    3.2 适宜性耦合利用的场地、环境设计研究
        3.2.1 功能布局与分区
        3.2.2 道路与交通系统
        3.2.3 停车设计
        3.2.4 消防设计
        3.2.5 绿地系统与景观设计
    3.3 适宜性耦合利用的功能、空间设计研究
        3.3.1 功能转换
        3.3.2 空间转换
        3.3.3 建筑形式的转换
    3.4 适宜性耦合利用的结构、材料设计研究
        3.4.1 原有结构再利用的前提: 鉴定、检测与抗震加固
        3.4.2 新结构与原有结构的代替与并存
        3.4.3 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与新材料的和谐运用
    3.5 适宜性耦合利用的造型美学设计研究
        3.5.1 完全保留
        3.5.2 突出对比
        3.5.3 和谐统一
    3.6 章节总结
第四章 泰州梅兰春酒厂旧址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4.1 项目背景
        4.1.1 泰州城市发展历程
        4.1.2 泰州地区工业遗存现状
        4.1.3 泰州地区工业遗存分布与价值特点
    4.2 项目概况
        4.2.1 项目区位分析
        4.2.2 泰州梅兰春酒厂的历史文化
    4.3 厂区遗存现状
        4.3.1 场地区位及现状
        4.3.2 厂区建筑现状
        4.3.3 项目场地环境分析
        4.3.4 梅兰春酒厂旧址及其现状建筑价值评分
    4.4 项目发展定位
        4.4.1 设计理念
        4.4.2 设计定位
    4.5 梅兰春酒厂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4.5.1 场地规划
        4.5.2 建筑设计
        4.5.3 梅兰春酒厂旧址的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
        4.5.4 梅兰春酒厂旧址的造型美学设计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1970年以后欧美建筑再利用的学术发展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筑再利用背景回顾
二、理论研究:两个领域
    1. 建筑学领域
        1.1类型学方向
        1.2技术派方向
        1.3建筑策略方向
        1.4室内设计方向
    2. 遗产保护领域
        2.1适应性再利用
        2.2可持续再利用
        2.3共同演变式再利用
三、教学设置:两种形式
    1. 建筑再利用专业课程——以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为例
    2. 建筑再利用专业硕士培养
        2.1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适应性再利用专业硕士
        2.2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的适应性再利用专业硕士
        2.3欧盟关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的专业硕士
        2.4其他
四、结语

(6)工业建筑改造中旧空间与新业态之匹配研究 ——以黄石华新水泥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与新功能的空间匹配研究
    2.1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研究
    2.2 适用于工业建筑改造的业态类型研究
    2.3 旧空间与新业态匹配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华新水泥厂内旧工业建筑的功能定位研究
    3.1 厂区内旧建筑空间类型研究
    3.2 改造后厂区内业态类型研究
    3.3 改造后旧建筑与新业态匹配研究
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北京老城区传统民居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北京老城区的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的界定
        1.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 北京城区、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2.1 北京城区的历史与发展
    2.2 北京历史街区的发展与演变
    2.3 北京传统民居的形式与特点
        2.3.1 北京传统民居的发展历史
        2.3.2 北京传统民居改造的缘起
3. 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基础与原则方法
    3.1 微更新理论与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
        3.1.1 微更新理论的概念
        3.1.2 微更新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3.1.3 论文研究与微更新理论的关系
    3.2 适应性再利用理论与历史建筑的功能置换
        3.2.1 适应性再利用理论的概念
        3.2.2 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3.2.3 论文研究与适应性再利用理论的关系
    3.3 适应性再利用视野下的相关商业理论研究
        3.3.1 体验经济理论对商业空间营造的影响
        3.3.2 遗产经济理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
    3.4 传统民居的适应性再利用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3.4.1 “保护原真、谨慎更新”的历史建筑更新原则
        3.4.2 “功能适应、重视体验”的适应性再利用原则
4. 北京老城区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解析
    4.1 样本所在历史街区及场地特点
        4.1.1 样本所在历史街区特点
        4.1.2 样本原场地建筑组合形式
    4.2 基于保护原真性的形式延续与更新
        4.2.1 基于保护原真性物质表现的结构保留与更新
        4.2.2 基于保护原真性文化价值传承的立面形式设计
    4.3 基于空间体验的适应性设计与改造
        4.3.1 提升娱乐体验的空间功能适应性转变
        4.3.2 提升教育体验的空间组合与动线设计
        4.3.3 提升审美体验的色彩材质的选择
        4.3.4 提升逃避体验的品牌主题的营造
5. 北京老城区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的案例研究
    5.1 新旧并置中胡同泡泡218号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活动空间的适应与“泡泡”的植入
        5.1.3 中西交融的立面形式延续与更新
        5.1.4 新旧并置形成的融合与对立格局
    5.2 场景体验中隐世·叠院儿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5.2.1 项目背景介绍
        5.2.2 复合类空间功能的适应性置入
        5.2.3 多重叠合院落的空间场景塑造
        5.2.4 新旧材料在场景营造中的应用
        5.2.5 建筑结构保护利用与技术再造
6. 结语
    6.1 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6.1.1 研究的总结
        6.1.2 关于传统民居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现状研究
    2.1 徐州煤矿工业发展沿革
    2.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现状调研
    2.3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以权台煤矿为例
    3.1 既有评价体系论述
    3.2 徐州煤矿工业遗存价值分析
    3.3 权台煤矿工业遗存价值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再循环理念下的煤矿工业遗存再利用策略研究
    4.1 建筑再循环理论
    4.2 煤矿工业遗存再利用模式研究
    4.3 再循环理念下工业遗存设计策略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设计—以权台矿为例
    5.1 权台煤矿遗存现状
    5.2 权台煤矿改造设计条件分析
    5.3 再循环理念下权台煤矿遗址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
    5.4 再循环理念下权台煤矿建筑遗存改造与再利用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与大华纱厂相关的研究
    1.5 研究框架
2.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1 工业遗产相关理论
        2.1.1 城市工业遗产的成因
        2.1.2 工业遗产的类型
    2.2 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2.1 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与概念
        2.2.2 适应性再利用的宏观意义
    2.3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相关理论
        2.3.1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涵义
        2.3.2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内容
        2.3.3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要点
        2.3.4 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总体要求
3.西安大华纱厂的发展历程与现存问题分析
    3.1 西安工业遗产的的产生与特点
        3.1.1 西安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
        3.1.2 西安工业遗产的概况
    3.2 西安大华纱厂的背景
        3.2.1 大华纱厂的发展与历程
        3.2.2 大华1935区位特征
        3.2.3 大华纱厂项目定位
    3.3 厂区建筑遗存概况
        3.3.1 不同年代单体建筑分布概况
        3.3.2 建筑遗存的特点
    3.4 大华纱厂的保护工作
    3.5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华纱厂现存问题分析
        3.5.1 工业场所记忆的展示与体验问题
        3.5.2 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阐释问题
        3.5.3 场地使用均衡问题
        3.5.4 厂区自然环境品质问题
4.大华纱厂价值特色与更新模式研究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华纱厂价值评估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单体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的确定与评估过程
        4.1.3 大华纱厂价值评评估结果
    4.2 大华纱厂更新改造依据研究
        4.2.1 文物类工业建筑再利用法律依据
        4.2.2 历史建筑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依据
    4.3 大华纱厂开发模式研究
        4.3.1 政府主导模式
        4.3.2 跨界融合的更新模式
    4.4 大华纱厂更新模式研究
        4.4.1 综合商业区模式
        4.4.2 工业博物馆模式
        4.4.3 精品酒店模式
        4.4.4 艺术文化中心模式
        4.4.5 观演剧场模式
5.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
    5.1 基于价值评估的单体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5.1.1 保留更新——历史再现
        5.1.2 局部改造——新旧结合
        5.1.3 整体改造——形象再塑
    5.2 空间环境组织策略
        5.2.1 街道与广场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2.2 屋顶的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2.3 入口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策略
    5.3 结构优化与植入
        5.3.1 结构的修缮
        5.3.2 植入辅助结构
    5.4 外立面的延续与协调
        5.4.1 保留修护原有立面
        5.4.2 新旧立面并置
        5.4.3 立面的重构
6.西安大华纱厂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6.1 大华纱厂适应性再利用应该是动态的
        6.1.1 保护重要的建筑形态以及空间格局
        6.1.2 保持建筑空间功能灵活性
        6.1.3 保护原有景观和风貌
    6.2 制定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导则与规范
    6.3 大华纱厂更新策略建议
        6.3.1 展示工业遗产场所记忆
        6.3.2 增加生产工艺情景体验环节
        6.3.3 植入工业厂区的解说与导视系统
        6.3.4 营造主题性工业景观
        6.3.5 宣传和引导工业遗产文化
7.结论
附录1 大华纱厂价值评估调查表
附录2 大华纱厂价值评估结果统计表
附录3 大华纱厂问卷调查
附录4 表录
附录5 图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旧建筑改造模式研究 ——以朝阳燕都国际酒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中旧建筑之殇
        1.1.2 被闲置的旧建筑数量巨大
        1.1.3 旧建筑蕴含巨大经济价值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旧建筑改造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
    2.1 旧建筑改造的相关概念
        2.1.1 一般性旧建筑定义
        2.1.2 改造建筑类型分类
        2.1.3 旧建筑分类方式
        2.1.4 改造定义
    2.2 旧建筑改造的适用理论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建筑再循环理论
        2.2.3 改造再利用理论
    2.3 旧建筑改造的工程实践
        2.3.1 国外工程实例
        2.3.2 国内工程实例
    2.4 本章小结
3.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基础性分析与改造设计原则
    3.1 旧建筑蕴含的价值
        3.1.1 经济价值
        3.1.2 环保价值
        3.1.3 文化价值
        3.1.4 情感价值
    3.2 旧建筑类型分析
        3.2.1 居住建筑
        3.2.2 工业建筑
        3.2.3 公共建筑
    3.3 旧建筑改造的设计原则
        3.3.1 延续、接续建筑的历史文脉
        3.3.2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3.3.3 使用原创的设计语音
        3.3.4 利用绿色生态技术
    3.4 本章小结
4.旧建筑改造的模式
    4.1 基于建筑与城市面貌协调的改造模式
        4.1.1 协调城市外在风貌特征
        4.1.2 协调城市风貌的底层逻辑
    4.2 基于建筑文脉传承的改造模式
    4.3 基于旧建筑空间序列的改造模式
        4.3.1 点式空间序列
        4.3.2 线式空间序列
        4.3.3 围合式空间序列
        4.3.4 散布式空间序列
    4.4 基于旧建筑空间结构的改造模式
        4.4.1 拆分旧空间
        4.4.2 重组旧空间
        4.4.3 转化旧空间
        4.4.4 扩大旧空间
        4.4.5 植入新空间
    4.5 旧建筑功能层面的改造模式
        4.5.1 拓展旧功能
        4.5.2 置换旧功能
        4.5.3 植入新功能
    4.6 旧建筑体量层面改造模式
        4.6.1 清理冗余体量
        4.6.2 增加建筑体量
    4.7 旧建筑立面层面的改造模式
        4.7.1 原貌还原
        4.7.2 局部改造
        4.7.3 表皮整体更新
    4.8 本章小结
5.朝阳市燕都国际酒店改造设计之改造模式具体应用分析
    5.1 工程背景
    5.2 改造中可以利用的价值
        5.2.1 文化价值
        5.2.2 经济价值
        5.2.3 品牌价值
    5.3 旧建筑存在的问题
        5.3.1 空间层面存在的问题
        5.3.2 功能层面存在的问题
        5.3.3 体量、立面层面存在的问题
    5.4 改造过程应用的改造模式
        5.4.1 展现城市风貌
        5.4.2 挖掘城市历史,体现建筑文脉
        5.4.3 空间上应用的改造模式
        5.4.4 功能上应用的改造模式
        5.4.5 体量、立面上应用的改造模式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D]. 武建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西安企业工人俱乐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D]. 谢意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布局设计对自然通风影响研究[D]. 李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4]非典型工业城市工业遗存适宜性耦合利用设计研究 ——以泰州梅兰春酒厂旧址为例[D]. 朱圣英. 扬州大学, 2020(04)
  • [5]1970年以后欧美建筑再利用的学术发展概览[J]. 吴美萍. 建筑师, 2020(05)
  • [6]工业建筑改造中旧空间与新业态之匹配研究 ——以黄石华新水泥厂为例[D]. 龚雨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北京老城区传统民居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研究[D]. 张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再循环理念下徐州煤矿工业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 蒋冰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西安大华纱厂更新策略研究[D]. 王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旧建筑改造模式研究 ——以朝阳燕都国际酒店为例[D]. 陶思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旧楼改造再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