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活动设计的两个原则

团队活动设计的两个原则

一、班队活动设计两则(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良[1](2019)在《德育单元活动 让“青果”落地》文中认为"德育单元活动设计"是落实学校第四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中的育人目标的特色项目。实施德育单元活动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培育学生的同时成就了教师。在实施德育单元活动设计过程中,学校总结出德育单元设计模块两种:"主题模块式"单元课程设计和"主线融合式"单元课程设计。实施"德育单元活动设计"区别于一般德育活动的特点有:一、目标的制订由总目标、年级目标、班级目标,层层递进。二、实施手段从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家庭社区层面等四个层面展开。三、管理分条线管理和块状管理,交叉进行。四、创新。为使德育单元活动设计体现创新思路,在设计活动中学校提出围绕三个视角——学生、教师、观测者,体现三个要素——新颖、价值、可操作。五、保障。围绕年级目标,每月活动有主题,每周班会有落实,学校分级部检查评比。

王瑜[2](2019)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大陆与台湾的比较》文中指出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台湾“综合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并从时代发展与课程变革两方面分别阐述了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台湾“综合活动”课程的内涵;其次,从课程目标的设置、课时安排及学分、课程内容、师资情况、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及其内容六方面分别呈现了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台湾“综合活动”课程实施的概况,并分析了其在课程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台湾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概况与问题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课程实施概况来看,大陆与台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置都从能力导向深化为素养导向,弱化了知识性目标,呈现出行为性、体验性目标取向,而大陆在目标的类型结构上更为多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台湾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则更为深化;在课时安排和学分上,大陆与台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在课时、学分、开设年级方面不尽相同,却体现出大陆与台湾在立足本地区实际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在课程内容上,大陆与台湾均涉及人与自然、社会三大领域,但台湾的课程内容仍保留着旧课程体系中家政、童军、辅导等科目;从师资情况看,大陆与台湾均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而大陆兼职教师居多,台湾以具备教师资格的专职教师为主,注重教师的专长;大陆与台湾的课程资源开发均从学校延伸至社区,但台湾的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与社会支持力度更大;在课程评价上,大陆与台湾均为发展性课程评价取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台湾的课程评价除能力维度外,还增加了努力向度,有着更为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陆与台湾在课程实施初期均呈现出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的专业知能不足的问题,但大陆在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上仍待加强。因而,借鉴台湾地区“综合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以及改善方面的经验,为促进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建议: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指导与保障体系;创建配套的师资培育发展机制;促进社区沉浸式的课程资源开发。

严海[3](2019)在《幸福德育论》文中研究说明幸福引人类执着求取,人生无处不在追求幸福之中。感性主义幸福论视快乐为幸福,认为幸福在于欲望的满足与快乐的感受。理性主义幸福论则关注幸福与道德的联系,主张幸福是人的道德发展完满。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深刻。感性主义幸福论“快乐即幸福”的观点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易为常人所接受,但经验性的东西阐明有关幸福的问题必定会受到诘难,幸福可以呈现出快乐的情绪反应,但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一味追求快乐必然走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歧路。理性主义幸福论将幸福预设于人的道德完满之中,体现出逻辑张力,但形成的结果则往往是追求者众实现者寡,人们在尘世生活无法实现幸福继而寄托于彼岸世界获得,这就致使幸福披上了虚幻的外衣。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对幸福的理解是各执牛耳,都自认为找到幸福的真谛,后继者也往往囿于自身的立场责难对方的观点,体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对于幸福的完整理解应建立在对两者的批判与继承之上。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既有感官层面的积极情绪反应,也有心理认知层面的价值判断,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幸福是基础性的,精神幸福则具有至上地位。人是精神性存在,人对精神幸福的追求不仅让人的物质生活获得了真正属于它的生命根基,同时也为人的存在确定了永恒价值。幸福是生活的目的,是人的一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的。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近乐远苦的本能反应,也是人的社会属性求善避恶、人之为人的精神诉求。实现幸福的方法包括知识、才能、道德、财富等,其中道德最为重要。基于“德得相通”,道德牵系物质幸福;源自“德福一致”,道德关涉精神幸福。道德是创造幸福的核心能力。目的与方法的双重观照,体现出德育与幸福密不可分,同生活水乳交融。反观现状,德育目的预设附着了社会本位的理论烙印,德育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塑造人,强调伦理灌输、道德规训,以社会利益来取代个人利益,缺少了对人这一教育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幸福渐行渐远。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知识为目的、分数为目的知性德育、应试德育长期泛滥,使学生沦为知识工具、考试机器,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其以牺牲当前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未来的幸福,造就了德育现实的困苦,与幸福背道而驰。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育人活动,因而更需要去关涉人的幸福,更不能背离幸福这一终极价值。为了幸福,既是德育应然的价值追求,也是德育实然的生活回归。德育目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幸福作为德育的目的体现出终极性、统摄性的特点,它并不否定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包含的种种具体目的的存在,而是统摄它们的价值追求。换而言之德育的其它目的及其含括的种种具体目的必须符合幸福这一终极价值,它们的预设必须以幸福旨归、置于幸福的观照之下。德育对幸福追求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目标、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幸福德育”意即幸福观教育;二是把幸福作为德育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体验,把德育当做幸福的事情来做,于此“幸福德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讲,这两种路径应该是统一的。幸福既是德育的目的,同时也应贯穿于德育过程。德育本身蕴涵着理性、良善等诸多幸福元素,并且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德育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激发德育本身幸福元素活力的过程。实现目的与过程的内在融合,幸福德育承载这种理想,表达着这种努力。从广义来说,追求目的幸福与过程幸福相统一的德育即幸福德育;具体言之,幸福德育是以幸福为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幸福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观照学生幸福学习,引导学生建构幸福生活的过程。德育对幸福的作为当以建构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领人过何种幸福生活为价值先导。这种幸福生活是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可能生活。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想拥有自身的幸福但不一定均能实现,幸福归根结底要靠能力去获取,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是幸福德育的要务。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教育、积极情绪体验、道德素养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感受、创造幸福能力的形成。幸福德育不仅为学生未来幸福奠基,同时也观照当下。德育要成为幸福的事业,自身必须充满幸福,使人能够在德育过程中真切感受幸福。关怀型师生关系、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体验型学习模式、多元积极评价使德育活动充满幸福的元素,润泽学生幸福成长。人的道德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幸福感形成的过程,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幸福学习的过程。学生既是幸福的体验者,又是幸福的分享者。幸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交互中前行。W市六小自“十二五”以来,积极探索幸福德育模式,努力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幸福。该校以“呵护金色童年,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核心理念,建构幸福德育同心圆实践体系,用爱心真情创造幸福、传递幸福、守望幸福,在学生道德成长中提升学生幸福感。该校幸福德育的探索验证了幸福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幸福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培养人幸福能力,关照人幸福发展,呈现“生活→幸福→道德→教育”的理路。其革除了传统德育对幸福的遮蔽,消解了德育实效不佳的现实难题,契合了当代德育发展的需要。人在认识、感受、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幸福之路也就是道德践履之路,实现幸福生活目的也就是实现人之为人、人为何人的价值。于此,人生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幸福德育也就具有了无上的意义。

侯晓梅[4](2019)在《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主任在学校中担任着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者、组织者,又是辅导者和协调者,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紧密的关联。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班主任培训已经无法适应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昆明市五华区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作为校级共同体,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独特的意义。笔者作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在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方法,深入观察和剖析工作室的建设情况,挖掘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对昆明市后续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延续了霍德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维度来考虑:共享的价值与愿景、支持和共享的领导、集体学习和应用、共享个人实践和支持性条件。笔者结合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呈现的特点,得出其建构的五个特点: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共同体;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建立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和谐共同体;建立以外部力量为保障的多元共同体;建立以集中式为特色的学习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的新载体,笔者结合个案研究法,对工作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现班主任在这种新生培训模式的推动下,有三方面的价值: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班主任的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智库空间—提升了本区域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是班主任蜕变的孵化温室—创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和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保障的不足和内部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为班主任工作室未来的长远发展制定可行性的战略举措。

孙雅倩[5](2018)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借助交际环境的创设以及交际活动的展开,学生伴随着听说过程,自觉分析语言材料,综合各类信息,重组表达内容,输出个性语言,有效应对,是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口语化”、“交互性”、“在场”是口语交际最为突出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意义在于按一定规律训练学生们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应该养成的,而在日常交际情境中难以自然习得的能力,增强对“交际场”的控制能力,促进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笔者考察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认识到教师要将新课标安排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突出口语交际教学的层次性、情境性、互动性、实践性、素质要求的五大综合性特征。笔者也意识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显然已引起了众多教育者们的注意,渐渐从工具式的任务转为人文性的创造。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这些彰显了人文性的创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表现呢?笔者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的方法,随机选取了Y市S小学各年级的学生及教师展开调查。调查显示,现阶段的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有准确的认知且语言使用规范,能关注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但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课程安排、教材类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五个维度展开实际考察,也发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缺少具体明确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第二,没有系统的口语交际专题训练;第三,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局限于课本;第四,多数学生没有得到积极的思维锻炼;第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灵活性差;第六,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内容、主体、策略单一。接着,笔者从口语交际的受重视度、教师教学时的创造性、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教师对口语交际评价的认识五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和成因,笔者提出了细化口语交际教学的三学段目标;在把握各学段口语交际学情和训练重点的基础上,开展口语交际的专题训练或是专项能力训练;通过教材话题的“一材多用”或“一题多做”、阅读文本的衍生、生活素材的收集,多角度创设口语交际教学的话题;在关注全体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推进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训练;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突出教学重点,抓住引导、助力与拓展的时机,巧用“演与观”、“用弱与示弱”、阶梯性任务布置等引导方法,灵活把控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参评的方式,从参与意识、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并不断优化口语交际评价态度、内容与方式的教学策略六个方面的改进对策,促进现阶段教学的改善。

韩伟娜[6](2017)在《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F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德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健全人格塑造的奠基工程。德育肩负着全面提升少先队员综合素质的艰巨任务。少先队教育在小学德育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不可替代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活动和交往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少先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根基。但近年来,关于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研究并不多见,也不够系统和深入。本研究通过少先队员亲身体验少先队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领悟活动背后的精髓,加强德育教育,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本研究对少先队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体验式德育方法进一步提升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效果,少先队员亲身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潜移默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体验式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开展少先队德育主题活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FX小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系列先进做法值得同类学校借鉴和吸收,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现状,并对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分析,以期推动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是少先队主题活动问题的提出,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介绍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理论基础。对少先队、体验式德育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体验式德育的特征以及德育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展开。第二章对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从少先队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少先队员身心发展的特点两个方面论证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同时又从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方面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三章对FX小学少先队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以期了解在具体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现状。第四章以FX小学的先进经验介绍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从少先队主题活动的选题、活动的实施、活动效果的评价三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一章宏观介绍在借鉴吸收FX小学先进经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研究力图从体验式德育这个新的角度研究少先队主题活动,让少先队主题活动更好的发挥其德育功能,尊重少先队员的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少先队员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快乐,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少先队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武青[7](2017)在《民间文学在德育校本课程中的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民间文学的身影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的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也许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听到的一个感人的民间故事,也许是从老师那里知道的一则简短却有着深刻道理的民间寓言故事。回想起来,记忆还是很新的。笔者至今还记得,夏天的夜晚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看着天空中的星星,听奶奶讲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它之所以让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是因为它给孩童时期的我们的确带来了很多乐趣,二是在这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学作品里,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了乐趣,还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道理,尤其在早些年代,物质水平还很低的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中除了书包里的课本,根本就没有什么其他适合的读物,而从家人那里听到的这些民间文学,不得不说使我们受到了极其珍贵的教育。在民间文学的海洋里,蕴含着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蕴含着指引我们处世的准则,蕴含着普通老百姓在长久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和感悟到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经验,蕴含着老百姓一致认同的道德认识,蕴含着老百姓一致认可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民间文学是老百姓教育自己、教育子孙后代最常用而又最管用的“法宝”。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人民群众极力推崇、集体认可且具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的传统美德,在民间文学的海洋中都有很显眼、很直接的体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在今天的课本中,在今天的课堂里,民间文学的影子却是那样少见,它离孩子们却是那样遥远,如此珍贵的道德宝藏却与孩子们“无缘”,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这是不应该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让民间文学这一珍贵的德育资源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发挥它独特的德育效果呢。基于此,本文在对民间文学的基本常识进行了阐述之后,重点分析了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找出了在现在的学校环境中,民间文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又基于新课改的现实,在民间文学与德育校本课程之间找到了结合点,紧接着设计了一个两者结合的大致方案,最后为了使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取得更好的结果,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来看,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安排的: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缘由进行了说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说明,对本文的大致研究思路与内容及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民间文学是一笔宝贵的德育资源。首先对民间文学的概念、类型、特征等有一个了解,随后从民间文学的主题、形式以及生活德育的角度,探讨了民间文学是一笔宝贵的德育资源。第三部分,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及其与德育校本课程的契合,首先从四个方面对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民间文学在学校这一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民间文学与德育校本课程之间找到了结合,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是民间文学“大展身手”的最佳“舞台”。第四部分,“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的方案设计,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探讨借助德育校本课程如何去利用民间文学的问题,先从不同的环节分别设计了这个大致的方案,最后以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的民间文学资源为例,对部分教材的编制和使用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示范。第五部分,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为了使该课程在进行的过程中更顺利,也为了该课程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大的角度分别提了一些小的建议。民间文学无论从内容、主题,还是从形式来看,都是进行德育的独特资源,我们不能浪费和闲置了这一资源。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育校本课程是民间文学的最佳“用武之地”,在德育校本课程这个“舞台”上,民间文学一定可以“大放光彩”。

李秋韵[8](2017)在《大陆和香港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物形象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语文教材中,课文离不开人物形象开展故事和推动情节,人物形象更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因此,人物形象是教材编选者借以传递知识和体现教育要求的重要手段。在前期,学者们研究发现教材中男女形象比例严重失调。男性人物形象数量多,地位高。编选者在编排教材时必定慎重权衡、选择其各方面要素。因此选入教材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一定具有某些特点和价值取向,这是研究语文教材的一个比较新颖的切入点。本论文以“男性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香港与大陆两套语文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大陆版教材选的是2016年人教版出版的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共12册),香港版教材选的是2011年初版“我爱学语文”系列小学六个年级的语文教材(共24册)。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针对前期学者有关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缩小研究范围,建立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具体包括男性人物形象的“虚实形象”、“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然后,将虚实形象分为形象泛指、真实形象和虚构形象;将外在形象分为年龄、国别、职业和时代四个类目;将内在形象结合道德因素,再具化为男性人物的道德形象。通过频度统计法针对以上三个大类进行频度统计,通过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比较两套教材的异同。最后,结合自身实习经验和得出的比较结论为教师和教材编选者提出教学和编选方面的个人建议。全文分为六大部分:绪论;第一部分──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数量统计与虚实分析;第三部分──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外在形象分析;第四部分──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内在形象分析;第五部分──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本人发现两套教材在男性人物形象选取和安排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最明显的公共点体现在两套教材都偏重选取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作为课文的主要主角;最显着的差异则在于人教版更重于英雄人物和政治人物的选取,更重“历史性”和“传统性”,而香港版则立足实际,更重“现代性”和“生活化”。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同类型人物或同主题对教材中男性人物进行整理便于教学。教材编选者也应结合时代发展,立足现代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时对教材编选内容进行更新。两套教材基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有可取之处。

徐小五[9](2016)在《三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定层次,许多地方高校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建立了自己的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自的培养方案。各校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内容。因为《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小学师资培养应当专业化,并且国外较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给我们以启示,这些都需要我们完善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方案。本文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梳理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了解我国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再通过三所地方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比较与分析,得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提出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建议。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是论述问题的提出、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因国内纵向比与国外横向比较的结果以及国内外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本科小学教师培养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标准》颁布后,我们可以《标准》为依据去完善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第二章我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的发展过程。本章通过历史梳理,了解到我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经历了中等师范、专科层次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培养过程。在每个阶段,本文都论述了其发展的历史概述、及培养方案的情况,包括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等,重点论述了本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概述及培养方案现状。第三章新时期小学师资职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通过第二章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向现代化转型、学历层次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和专业性不断增强,但是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实现量到质的飞跃、核心素养的养成、及遵循《标准》培养教师。因为《标准》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论点,所以本章重点论述了《标准》颁布后对本科小学师资职前培养方案的新要求。第四章三所地方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通过A、B、C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文本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所学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的年限、课程设置及培养过程都存在一些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之间也有些差距,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培养方案专业化的阻碍因素。第五章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通过第四章的分析结果,我们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一些改善和实施建议,首先是遵循《标准》去完善培养方案,其次是根据完善建议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最后就是每所学校在遵循《标准》的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色。通过以上几个章节,我对三所地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尤其是从《标准》这个角度来论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创新所在,这对丰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的理论成果有一定意义,同时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也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赵文松[10](2015)在《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教育是终身教育,小学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小学阶段历史并没有设科教学,相关教育比较分散,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做好小学生的历史教育工作,既是意义重大,也是困难很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对如何开展丰富的小学历史教育活动进行了研究。在绪论部分,笔者论述了本论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继而作了研究综述,指出本论题的研究趋势。正文部分笔者首先对当前国内小学历史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继而论证了在小学阶段加强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指出,当今社会的历史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反而更多地起反作用。这样的阵地,必须完善学校历史教育重新将之夺回。在文章的主体部分,笔者详细地论述了如何开展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笔者将小学阶段的活动资源进行了分类,设计出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节假日活动等,从小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这些活动中的历史教育内容,进行历史教育。在每一项活动中,笔者尽可能设计出具体的措施,操作起来切实可行。

二、班队活动设计两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队活动设计两则(论文提纲范文)

(1)德育单元活动 让“青果”落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亟待扭转
    (二)有效呼应以“自主”为特色的青果文化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学校整体德育单元活动设计路径(如下图)
    (二)学校德育单元活动设计的两种模式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四、效果与反思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大陆与台湾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2.1 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
        2.1.1 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
        2.1.2 台湾“综合活动”课程的历史演变
    2.2 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2.2.1 时代发展
        2.2.2 课程变革
第3章 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概况分析
    3.1 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概况
        3.1.1 课程目标的具体与深化
        3.1.2 课时安排及学分
        3.1.3 课程内容的开放与自主
        3.1.4 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1.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3.1.6 课程评价的多元且规范
    3.2 大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3.2.1 课程开设不平衡、不规范
        3.2.2 缺少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2.3 课程资源的缺乏
第4章 台湾“综合活动”课程实施概况分析
    4.1 台湾“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概况
        4.1.1 层次分明的课程目标设置
        4.1.2 弹性化的课时安排和学分
        4.1.3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
        4.1.4 “领域加专长”的师资构成
        4.1.5 依托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
        4.1.6 多元且具体的课程评价
    4.2 台湾“综合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
        4.2.1 主要问题
        4.2.2 改进措施及成效
第5章 比较与借鉴
    5.1 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概况的比较
        5.1.1 课程目标的设置
        5.1.2 课时安排和学分
        5.1.3 课程内容
        5.1.4 师资情况
        5.1.5 课程资源开发
        5.1.6 课程评价及其内容
    5.2 海峡两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比较
    5.3 台湾“综合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对大陆的启示
        5.2.1 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5.2.2 建立全方位的课程指导与保障体系
        5.2.3 创建配套的师资培育发展机制
        5.2.4 促进社区沉浸式的课程资源开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幸福德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幸福界说
    一、感性主义幸福论和理性主义幸福论之辨
        (一) 感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快乐
        (二) 理性主义幸福论--幸福即至善
        (三) 两种理论的辨析
    二、幸福概念的确认
        (一)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来源
        (二) 满足需要的方法及量度是获得幸福的道德依据
        (三) 幸福是主观愉悦感受和客观需要满足的辩证统一
    三、幸福类型的解析
        (一)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
        (二)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
        (三) 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四) 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
第二章 幸福何以成为德育的目的
    一、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
        (一) 人的生活应有目的
        (二) 生活的目的: 幸福
    二、道德是实现幸福的方法
        (一) 德得相通,道德有助于实现人的物质幸福
        (二) 德福一致,道德有助于促进人的精神幸福
    三、德育以幸福为目的
        (一)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应然追求
        (二) 为了幸福--德育目的实然回归
    四、德育目的现实反思—幸福的缺位
        (一) 为了知识的德育
        (二) 为了分数的德育
        (三) 学校德育实践的警示
第三章 德育何以能对幸福有所作为
    一、思想先导,德育引领人建构幸福生活
        (一)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理性的物质生活
        (二)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尊严的精神生活
        (三) 德育引领人建构一种有意义的可能生活
    二、能力塑造,德育培养人认知、感受、创造幸福
        (一) 幸福观教育,培养人认知幸福的能力
        (二) 积极情绪体验,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三) 道德素养提升,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三、福在学中,幸福的德育观照学生幸福
        (一) 关怀型师生关系,润泽学生幸福成长
        (二) 生活取向的德育内容,散发幸福的因子
        (三) 体验型学习模式,彰显学生幸福的学习
        (四) 多元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幸福发展
第四章 幸福德育的实践探索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探索
    一、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及体系建构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实施背景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体系建构
    二、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主要路径
        (一) 文化启德,铺就幸福底色
        (二) 课程育德,提升德育魅力
        (三) 活动明德,丰富学生幸福体验
        (四) 以教师幸福观照学生幸福
        (五) 评价促德,激励学生幸福成长
    三、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与反思
        (一)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成效
        (二) W市六小幸福德育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困境
        1.1.2 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相关文献述评
        1.4.1 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
        1.4.2 关于“班主任培训”的研究
        1.4.3 对己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个案研究基础
        1.7.1 个案研究思路
        1.7.2 个案研究材料来源
    1.8 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1.8.1 访谈目的
        1.8.2 访谈对象
        1.8.3 访谈提纲设计
        1.8.4 访谈提纲
        1.8.5 访谈实施
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建设实践
    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介绍
        2.1.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2.1.2 优秀班主任L老师的基本情况
        2.1.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学员构成
        2.1.4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2.1.5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培训方案
    2.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2.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成立
        2.2.2 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
        2.2.3 工作室的建设特点
    2.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2.3.1 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2.3.2 智库空间——提升了区域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2.3.3 孵化温室——创出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
        2.3.4 学员班级管理实践的个案分析
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3.1 外部保障的不足
        3.1.1 缺乏主持人的培训系统,主持人继续学习的需求未考虑
        3.1.2 投入活动经费不足,工作室活动开展受阻
        3.1.3 过重的学员压力和负担,活动的时间无法保障
    3.2 内部机制的缺陷
        3.2.1 工作室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保障力度降低
        3.2.2 活动创新力不足,特色不够突出和鲜明
        3.2.3 工作室成员主动性不够,对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
        3.2.4 工作室未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信息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3.2.5 学员教育科研的能力较弱,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不够强
4. 促进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4.1 教育管理机构、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要做到齐抓共管
        4.1.1 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
        4.1.2 所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4.2. 明确工作室经费来源、支付流程
        4.2.1 资金来源
        4.2.2 支付内容
        4.2.3 支取流程
    4.3 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激励措施,确保工作室的考核和评估有依据
        4.3.1 注重考核制度的建设
        4.3.2 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
    4.4 内部挖潜,保证工作室有人带、有人学,有专业的指导、有切实的提升
        4.4.1 全面培养工作室负责人
        4.4.2 严格把控工作室成员素质
        4.4.3 培育更加开放的工作室氛围
        4.4.4 汲取外部力量,提升科研能力
    4.5 建设宣传通道,扩大班主任工作室辐射、示范作用
        4.5.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主任工作室进行推广
        4.5.2 促进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的建立
        4.5.3 建立班主任工作室与各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
    4.6 工作室成员加强自我修养,激发发展的源动力
        4.6.1 制定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
        4.6.2 加强反思,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二) 人才观的更新对课程标准提出新要求
        (三) 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综述
        (一) 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历程
        (二) 国内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的相关理念
        (三) 国外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理念
        (四) 口语交际国内外教学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个别访谈法
        (四) 课堂观察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及价值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任务及特征
        (一) 教学具有层次性
        (二) 教学具有情境性
        (三) 教学互动性强
        (四) 教学对综合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五) 教学强调实践性
    四、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一) 课程设置的需要
        (二) 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 教学结构最优化的需要
        (四) 语文学科人文性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地位
        (三) 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安排
        (三)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材类型
        (四)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设计
        (五) 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呈现的不足与成因探究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呈现的不足
        (一) 缺少具体明确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二) 没有系统的口语交际专题训练
        (三) 口语交际训练的话题局限于课本
        (四) 多数学生没有得到积极的思维锻炼
        (五) 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灵活性差
        (六)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内容、主体、策略单一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成因探究
        (一) 没有正确认知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 缺乏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意识
        (三) 忽视思维引领能力发展的指导作用
        (四) 未考虑到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第四章 改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
    一、细化口语交际教学的学段目标
        (一) 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的细化
        (二) 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目标的细化
        (三)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的细化
    二、有效组织口语交际的针对性训练
        (一) 把握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学情与训练重点
        (二) 开展不同口语交际类型的专题训练
        (三) 组织专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三、多角度创设口语交际教学的话题
        (一) 将口语交际提供的话题“一材多用”或是“一题多做”
        (二) 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衍生口语交际的话题
        (三)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收集口语交际的素材
    四、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展开课堂思维训练
        (一) 关注全体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 用问题情境推进学生口语交际的思维训练
    五、灵活把控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
        (一) 突出口语交际的教学重点内容
        (二) 抓住口语交际教学引导、助力与拓展的时机
        (三) 巧用口语交际教学的引导方法
    六、实现口语交际教学评价内容、主体、策略的多元化
        (一) 综合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
        (二)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参评等多角度评价的模式
        (三) 优化口语交际评价态度、内容、方式的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F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少先队体验式德育的相关研究
        (二) 少先队主题活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三) 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体验式德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少先队
        (二) 体验式德育
        (三) 少先队主题活动
    二、体验式德育的特征
    三、体验式德育的理论基础
        (一) 德育过程的本质
        (二)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
        (三) 体验式德育的政策依据
第二章 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开展体验式德育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一) 少先队主题活动存在的问题
        (二) 少先队员身心发展特点的要求
    二、可行性分析
        (一) 学校教育的导向
        (二) 家庭教育的期待
        (三) 社区教育的支持
第三章 少先队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现状分析—以FX小学为例
    一、FX小学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FX小学少先队德育主题活动的发展
    三、FX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一) 问卷结果与分析
        (二) 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 FX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状
第四章 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以FX小学为例
    一、少先队主题活动选题
        (一) 创新少先队主题活动形式
        (二) 创新少先队主题活动内容
    二、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实施
        (一) 活动主题的确定及意义
        (二) 活动的实施过程
    三、少先队主题活动效果评价
        (一) 少先队员对活动内容的评价
        (二) 少先队员对德育活动意义的评价
        (三) 少先队辅导员对活动的评价
第五章 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建议
    一、少先队辅导员方面
        (一) 促使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成长
        (二) 少先队辅导员对德育主题活动设计要科学
    二、少先队员方面
        (一) 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二) 自主选择、自行设计
        (三) 全力探究、综合提高
        (四) 感悟创新、合作分享
    三、学校方面
        (一)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重视少先队工作
        (二) 创设体验情境,形成浓厚活动氛围
    四、家庭方面
        (一) 正确认识少先队功能,合力育人
        (二) 塑造良好家庭氛围,配合学校
    五、社区方面
        (一) 社区助力,提供平台
        (二) 共享资源,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关于少先队员体验少先队主题活动动机的问卷
    附录二、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的少先队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的教师访谈提纲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民间文学在德育校本课程中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基于对民间文学的道德塑造和道德教化功能的思考
        (二) 基于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三) 基于对民间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利用现状的反思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民间文学
        (二) 德育校本课程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访谈法
第二章 民间文学:宝贵的德育资源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界定
    二、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一) 神话
        (二) 民间传说
        (三) 民间故事
        (四) 民间谚语
    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 集体性
        (二) 口头性
        (三) 变异性
        (四) 传承性
    四、民间文学:一笔宝贵的德育资源
        (一) 民间文学蕴含丰富的道德主题,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 民间文学形式喜闻乐见、丰富多彩,是提高德育效果的独特资源
        (三) 民间文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宝贵资源
第三章 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及其与德育校本课程的契合
    一、民间文学的德育功能
        (一) 明理导向
        (二) 教化规范
        (三) 警示约束
        (四) 凝聚激励
    二、民间文学在学校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数量过少,类型单一且分布不均
        (二) 教师对民间文学资源加以利用的意识淡化
        (三) 民间文学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德育校本课程——民间文学的最佳“用武之地”
        (一) 德育校本课程
        (二) 新课改为民间文学与德育校本课程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第四章 “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校本课程方案设计
    一、前期策划和准备环节
        (一) 相关人员安排
        (二) 课程需求分析
        (三) 课程目标确立
        (四) 课程内容筛选
    二、“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教材和活动设计环节
        (一) “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教材编制思路
        (二) “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活动设计思路
    三、“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 “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校本课程的实施
        (二) “民间文学与道德成长”校本课程的评价
    四、案例示范——以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民间文学资源为例
        (一) 教学目标
        (二) 实施建议
        (三) 评价建议
第五章 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计划和制度,为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一切保障
        (一) 合理制定课时安排计划,为课程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时间保障
        (二) 制定和完善奖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二、积极与家庭全力合作,家校共同推进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一) 主动向家长寻求有关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方案的建议
        (二) 定期向家长提供相关指导,以便家长更高质量的配合工作
    三、积极争取社会有利资源,汇集一切有利于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社会力量
        (一) 邀请课程专家和学者定期为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二) 力争获得社会财力的支持
    四、加强对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在学生与民间文学之间搭建更好的“桥梁”
        (一) 改变对民间文学的“冷落”态度,重新认识民间文学
        (二) 以教材中的民间文学文本为契机,扩大学生的民间文学视野
    五、主动进行自我充电,为民间文学德育校本课程顺利开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 加强阅读,自觉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二) 自觉加强对德育理论的学习,促成民间文学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大陆和香港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现有中小学教材研究述评
        3.2 现有小学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研究述评
        3.3 现有小学教材中男女人物形象的研究述评
        3.4 现有针对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述评
    4.核心概念界定
    5.研究方法
    6.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1章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框架
    1.1 研究思路
    1.2 文本选择
        1.2.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
        1.2.2“我爱学语文”系列香港教材
    1.3 分析框架设计
        1.3.1 前人的分析框架
        1.3.2 本文的分析框架
    1.4 分析统计说明
第2章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数量统计与虚实分析
    2.1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数量统计
        2.1.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概况
        2.1.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概况
        2.1.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概况比较
    2.2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虚实分析
        2.2.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虚实分析
        2.2.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虚实分析
        2.2.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虚实分析异同比较
第3章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外在形象分析
    3.1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年龄分析
        3.1.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年龄分析
        3.1.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年龄分析
        3.1.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年龄分析异同比较
    3.2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国别分析
        3.2.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国别分析
        3.2.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国别分析
        3.2.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国别分析异同比较
    3.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职业分析
        3.3.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职业分析
        3.3.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职业分析
        3.3.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职业分析异同比较
    3.4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时代分析
        3.4.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时代分析
        3.4.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时代分析
        3.4.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的时代分析异同比较
第4章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内在形象分析
    4.1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内在形象分析框架
        4.1.1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道德形象分析类目
        4.1.2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道德品质分析类目
    4.2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形象分析
        4.2.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形象分析
        4.2.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形象分析
        4.2.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形象分析异同比较
    4.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品质分析
        4.3.1 人教版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品质分析
        4.3.2 香港版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品质分析
        4.3.3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的道德品质分析异同比较
第5章 两套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带来的启示
    5.1 对教师的启示
        5.1.1 教师可以汇总同类型人物或主题展开教学
        5.1.2 教师可以基于“少年儿童”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榜样教育
    5.2 对教材编选者的启示
        5.2.1 避免过重的“官本主义”
        5.2.2 适当减少“父亲”形象,提升“母亲”地位
        5.2.3 增加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人物类课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9)三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我国小学师资培养应当专业化
        1.1.2 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需要完善
        1.1.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小学师资培养处在较高水平
    1.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方案研究综述
        1.2.1 培养方案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小学师资职前培养的发展过程
    2.1 中等师范为主的小学师资职前培养
        2.1.1 中等师范学校的开端(近代至 1949)
        2.1.2 中等师范学校的曲折发展(1949——1978)
        2.1.3 中等师范学校的蓬勃发展与改革(1978——2000)
    2.2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实验
    2.3 本科以上小学教师培养的兴起
        2.3.1 本科以上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概况
        2.3.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第3章 新时期小学师资职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3.1 新时期本科小学师资培养与传统师资培养的差异性
        3.1.1 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3.1.2 学历层次和培养起点要求提高
        3.1.3 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3.1.4 专业性不断增强
    3.2 本科小学师资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3.2.1 实现“量”到“质”的飞跃
        3.2.2 培养专业核心素养
        3.2.3 基于《标准》培养教师
第4章 三所地方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4.1 三所地方高校培养方案文本的选择情况
    4.2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4.2.1 培养目标
        4.2.2 培养规格
    4.3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制与学位
    4.4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4.4.1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类课程学分比较
        4.4.2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类课程具体设置情况
    4.5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过程
        4.5.1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技能”教育
        4.5.2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体系
    4.6 三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4.6.1 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统一性需要加强
        4.6.2 培养机构的地域特点对培养方案的影响
        4.6.3 培养目标中人才定位的合理性反思
        4.6.4 专业课程设置的存在模糊性
        4.6.5 培养方案与《标准》的符合程度有待提高
第5章 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
    5.1 遵循《标准》,完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5.1.1 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标准》为导向
        5.1.2 核心课程的构建要以《标准》为依据
        5.1.3 学业评价要以《标准》为尺度
        5.1.4 联合其他“标准”,建立培养方案的监控机制
    5.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
        5.2.1 培养目标的优化
        5.2.2 核心课程的具体构建
        5.2.3 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
    5.3 充分发挥每所高校的培养优势
        5.3.1 促进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一致性
        5.3.2 培养方案适当体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内容方面
    第二节 目标方面
    第三节 效果方面
第三章 开展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完善小学历史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开展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第四章 如何开展小学历史教育活动
    第一节 设定小学阶段历史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分类论述开展历史教育活动的思路
    第三节 需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案例设计2则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班队活动设计两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德育单元活动 让“青果”落地[J]. 王成良. 内蒙古教育, 2019(36)
  •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大陆与台湾的比较[D]. 王瑜. 南昌大学, 2019(02)
  • [3]幸福德育论[D]. 严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4]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D]. 侯晓梅. 云南大学, 2019(03)
  • [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雅倩. 扬州大学, 2018(12)
  • [6]体验式德育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FX小学为例[D]. 韩伟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8)
  • [7]民间文学在德育校本课程中的利用研究[D]. 武青.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8]大陆和香港小学语文教材中男性人物形象比较研究[D]. 李秋韵.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9]三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D]. 徐小五.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10]小学历史教育活动的研究[D]. 赵文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团队活动设计的两个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