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行通道,小麦行情长期向好

进入上行通道,小麦行情长期向好

一、进入上升通道 小麦市场行情长期向好(论文文献综述)

杨伟[1](2020)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战略对接,产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随着我国近年农业发展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单位农产品产出效益下降,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成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我国农业资源要素互补性强,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农业合作发展早、群众基础好,中俄之间的农业产能合作具备了良好的政治互信基础和经济要素互补性。据此,本文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以“国际合作的市场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利益驱动背后的‘成本—效益’相互作用”为研究范式,通过对我国与俄罗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运用相关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进行了研究。其中,基于比较优势互补和竞争优势相互作用,为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背后的贸易和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而基于生产要素流动不及时带来的调整成本和客观的贸易环境所引致的贸易成本,共同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形成成本约束。研究发现,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转移潜力巨大,但受到明显的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阻滞,并存在显着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但整体看,通过对动力和成本两个方面的研究,结合中俄双边农业合作的客观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尽量降低双边农业合作的成本阻滞,充分释放双边农业合作潜力,达成双边农业合作的双赢局面。最后提出通过加紧对俄农业合作规划定位、促进对俄农业合作服务升级,在打造“中俄双边农业跨境产业链”的基础上,提高整合水平,获得成本节约和协同效应,达成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价值链升级、效益提升。

虞洪[2](2016)在《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既是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既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安全的基础。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存在分歧,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我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即使在2004-2015年期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史上的奇迹,但是,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而且必须正视粮食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造成的困局,以及由此而付出的生态环境恶化、财政压力加大、粮食质量下降“三大代价”。保障粮食安全涉及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以及进出口等多个领域,但是,众多研究表明,作为粮食消费大国,可以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而不能依赖也依赖不了国际粮食市场。因此,立足国内自有粮食供给能力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出路所在。就需求与供给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粮食刚性需求特征极为明显,虽然不合理的消费模式造成部分粮食浪费,但导致粮食不安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供给侧的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而且改变需求的难度远大于改变供给的难度。因此,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生产安全,在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加强粮食供给侧改革。而且,在新常态下,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更包括质量安全,还包括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粮食供求的主要矛盾已经开始由总量矛盾转向结构矛盾。作为国家粮食供给基础的种粮主体,已经不仅仅只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在国际粮价的冲击和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削弱,加上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导致种粮主体的耕地利用、粮食种植以及技术选择和储粮、售粮等行为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对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均形成重要影响。因此,在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客观、深入、系统地分析种粮主体行为变化的原因和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及现实的、潜在的影响,重新评价以往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政策建议的合理性,以便提供调整优化国家粮食政策的充分依据,从而调动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优化其行为模式,有助于防止粮食产能过快流失并有效挖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空间。为了充分把握新常态下种粮主体的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之策,本文在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情况、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四大因素基础上选择四川省的成都新津县、德阳广汉市、自贡荣县、广元苍溪县、宜宾筠连县五个县(市)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宏观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全文除导论外,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对粮食安全、种粮主体等与本文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就国内外关于种粮主体耕地利用行为、粮食生产行为、技术选择行为以及储粮、售粮行为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结合农户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期望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基础对种粮主体行为进行理论分析,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指引。第二,从粮食需求、供给及国际市场三个角度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反映粮食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并把指标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区间指标三类,利用粮食安全系数法和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第三,对全球粮食区域性短缺矛盾和国内粮食需求变化、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以及种粮增收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判。分析四川粮食安全现状以及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放缓、需求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和支持政策调整对四川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四川粮食供需走势进行分析。第四,阐述耕地功能、流转及粮食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种粮主体对耕地利用态度和方式的变化,对由此而形成的非粮化、粗放化、短期化耕作等行为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种粮主体类型、地区类型和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对耕地利用态度的影响及其差异,并分析种粮主体耕地利用行为变化对粮食产能、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第五,分析粮食生产效益持续降低、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融资难度大以及劳动力配置等特征,对粮食生产目的从商品经济向自给经济倒退、粮食生产地位从主业向副业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从分散小规模开始向适度规模转变等行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方差分析方法对粮食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差异进行分析,阐述粮食生产中不同主体在粮食政策效应、服务和投资方面的行为差异及其对粮食播种面积和质量安全造成的影响。第六,阐述种粮主体技术选择中的产量导向、风险厌恶和供需错位特征,对技术需求多元化、劳动投入减量化等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区别技术选择态度、目的和内容的区域差异性、主体差异性,研究新技术使用中面临的制约因素,综合考虑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两面性。第七,对种粮主体储粮方式、比重以及粮食销售比例、渠道、信息来源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剖析种粮主体粮食储存销售行为变化的内在动因,并阐述其对国家粮食仓储以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影响。第八,对种粮主体行为变化进行总体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现状及走势,提出从政策导向、支持对象、支持领域和推动机制四个方面应对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并提出细化政策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本文根据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可能具有以下创新:(1)从种粮主体行为变化的微观视角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已有文献主要从耕地、水资源,生产、储藏技术以及收购、补贴制度,国际市场和流通机制等视角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即使从主体分化或者行为变化的角度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也很少将两者结合起来。本文研究发现,种粮主体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若抛开微观基础来研究宏观政策容易导致缺乏基础支撑,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难以“接地气”。因此,本文在宏观分析基础上,将种粮主体分化与行为变化结合起来重点从微观层面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有利于防止得出片面的结论,也有利于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比较效益对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比绝对效益更大。本文研究发现,种粮主体的行为决策依据主要不是会计成本和绝对成本,而是机会成本和相对成本。因此,本文认为,要提高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不仅要提高粮食生产的绝对效益,更重要的是提高其比较效益,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即使粮食生产的绝对效益提高,只要比较效益下降,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仍将下降。因此,至少要保持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才能保证粮食生产的积极性。(3)合理的激励约束政策是实现个体理性促进集体理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在现有资源、制度和市场环境约束下,种粮主体分化和行为变化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个体理性决策却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尤其是鉴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公共属性,因此,需要由政府主导改变资源、制度以及市场环境等约束条件,从而引导种粮主体分化及其行为优化,进而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一致性,共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4)综合运用粮食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生态指标才能全面反映粮食安全真实状态。本文在运用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法对粮食安全情况进行评价时,将化肥、农药利用率和中央储备粮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等反映粮食质量及生态安全的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已有粮食安全评价方法局限于对粮食数量安全进行评价,而粮食质量和生态安全方面评价指标缺乏的不足。(5)运用多学科理论对种粮主体进行综合分析。农户分化以及行为变化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又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仅利用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远远不够。因此,本文综合运用农户行为理论、期望理论、前景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对种粮主体分化及其行为变化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其分化和变化的缘由和机理。虽然本文可能存在上述创新,但受个人能力及资料限制,论文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在问卷调查中,由于大户和合作社调研点位有限,数据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文中利用调研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建模分析尚显不足,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黄琪杰[3](2015)在《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度量和波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用对数坐标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在对数坐标下,深圳成分指数展现了一个明确的上升通道。在上升通道的上轨和下轨,明确顶部和底部区域后,利用特征指标进行分析,找出顶部和底部的共同量化特征,同时分析融资业务开展以后,讨论通过因果验证,来验证融资业务是否是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原因。并研究其在指数波动中显示的特征。并研究了美国市场融资余额GDP占比与市场波动的相关性。在波动的顶部和底部区域,分别从市场情绪,估值水平,资金供应三个方面找出相对于指标,对市场进行特征的总结和提取。基于找出的特征,建立顶部和底部的量化评价模型,继而对历史上指数的顶部和底部区域进判定。经过模型回测的结果显示,模型有效并且准确。该模型能对市场波动能进行有效的判定,能够评估市场风险区间和价值区间。对未来的市场波动能起到风险和价值的提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对数坐标,找出了市场的长期趋势,并用该趋势确定顶底部后,进行了有效的量化。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融资余额的历史数据不足造成无法加入模型,同时三个指标有一定局限性,并在回测中发现,对次级顶部和底部区间的判定时间区域略长。

王波[4](2014)在《工业化演进、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价格机制作用逐步显现,价格波动在农产品领域表现尤为明显。研究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尤其是当前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与规律,对于系统调控我国农产品市场波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运用经济周期、价格波动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工业化不同阶段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必然性特征;然后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初期、中期、后期等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与规律,同时,利用美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验数据,检验了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最后根据工业化进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特征,提出了加强工业化演进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监测分析、实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工业化演化特征的分类调控、实施工业化演进阶段的差异化农产品支持政策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刘正敏[5](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月份,我国粮油市场价格双双上扬。谷物市场小麦行情表现亮眼,在中、下旬快速上涨7%10%。主要原因:一是最低收购价启动后减少市场粮源供应;二是小麦饲用需求增加,改变以往供需结构。在油脂油料市场,虽17月国内植物油供应同比增加,需求同比减少,国内植物油供应充足;但因原料成本输入性上涨,及国内外投机资金对期盘炒作,使国内植物油现货价格无量上涨。9月份,因双节备货、及学校开学团体需求而带来成交量将筑固小麦和植物油

刘正敏[6](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7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7月份,6个冬小麦托市省份全面或局部启动托市收购;同时,为缓解农民售粮问题,中储总公司又先后批准五百余个托市收购、集并库点,总数超过3200个。此外,中储临储菜籽(油)收购进度已达70%以上。7月份,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但由于国内粮油市场对外依赖程度不同,市场表现也不相同。国内谷物市场走势完全独立于国际市场,整体呈稳中趋涨,以稳为主态势;国内油脂油料市场行情随国际市场上行,但国内植物油价格在高库存压力和政策调控下,涨幅小于国际市场。7月份,全球主要经济体联手救市,纷纷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不过欧债阴云挥之不去,QE 3在8月出台

刘正敏[7](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6月份分析报告》文中认为6月份,我国夏收全面结束,新作小麦质量问题,给"九连增"带来阴霾。由于质量和资金原因,大多地区小麦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安徽、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相继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另一夏收作物油菜籽临储收购任务也正式下达到企业,在6月下旬迎来油菜籽收购、上市高峰期。6月份,欧债危机走势主导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并传递至我国市场。在输入性上涨推动下,国内植物油价格止跌,并持续反弹回升;不过由于我国植

刘正敏[8](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5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5月份,我国夏粮陆续收获并上市,其中主要夏收作物小麦,处扬花灌桨期时因天气、病虫害等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小麦质量较去年有所降低。另一夏收作物油菜籽也因天气原因,主产省油菜籽品质较去年也有明显下降,含油量普遍减少1%3%。夏粮座谈会如期召开,小麦、油菜籽收购预案先后出台,基本与前期

刘正敏[9](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3月份,我国进入传统粮油消费淡季,不过,国内谷物市场与油脂油料市场表现却截然不同。谷物市场除玉米行情较为强势外,小麦和稻谷行情均表现平平;而油脂油料市场却淡季不淡,延续2月走势,继续单边上涨。国内粮油消费终端没有启动,需求也没上升,谷物市场与油脂油料市场行情出现这么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国内谷物市场能基本自给,而国内植

刘正敏[10](2012)在《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2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月份,元宵节过后,国内粮油市场恢复常态。除学校开学、农民工返城引发集团消费,使需求短时增加外,国内粮油市场进入一年中需求淡季。不过,国内谷物市场与油脂油料市场表现截然不同,谷物市场涨跌互现,整体表现平平;而油脂油料市场却出现单边持续上涨行情。主要原因是在节后还贷压力下,贸

二、进入上升通道 小麦市场行情长期向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入上升通道 小麦市场行情长期向好(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1.1 国际贸易理论和内生动力溯源
        1.4.1.2 国际合作与贸易受到成本约束: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
        1.4.1.3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动因
        1.4.1.4 关于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的研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中俄农业合作互补性研究
        1.4.2.2 中俄农业贸易和产业内水平研究
        1.4.2.3 调整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1.4.2.4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研究
        1.4.2.5 对俄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风险防范研究
        1.4.2.6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发展战略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农业贸易现状及增长潜力
    2.1 俄罗斯农业发展概况
        2.1.1 俄罗斯的农业资源条件
        2.1.2 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情况
        2.1.3 俄罗斯的农业政策转变
    2.2 农业在中俄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2.3 中俄农业贸易特征分析
        2.3.1 中俄农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2.3.2 中俄农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2.4 中俄农业贸易增长潜力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测度分析
    3.1 引言和文献回顾
    3.2 模型介绍和数据来源
        3.2.1 模型方法介绍
        3.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3.3 实证结果和分析
        3.3.1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及对比分析
        3.3.2 中俄两国主要的农业转入来源国和转出承接国
    3.4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状况和评析
        3.4.1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3.4.2 中俄农业产业转移评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调整成本测度分析
    4.1 引言和文献回顾
    4.2 方法介绍和数据来源
        4.2.1 方法介绍
        4.2.1.1 A、B、S指数
        4.2.1.2 贸易调整空间模型
        4.2.2 数据来源和说明
    4.3 实证测算结果和分析
        4.3.1 A、B、S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4.3.2 俄罗斯入世前后调整成本结果对比分析
    4.4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变化解释和评析
        4.4.1 来自双边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解释
        4.4.2 中俄农业调整成本影响评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测度分析
    5.1 引言和文献回顾
    5.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状况分析
        5.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具有较高集中度
        5.2.2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贸易主要集中在经济距离较近国家
    5.3 方法模型介绍及数据说明
        5.3.1 方法模型介绍
        5.3.1.1 贸易成本测度模型
        5.3.1.2 贸易增长分解模型
        5.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的农业贸易成本对比分析
        5.4.2 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13国农业贸易增长因素分解对比分析
    5.5 中俄农业贸易成本总结评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贸易成本视角的评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外部环境状态分析
    6.1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优势分析
        6.1.1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6.1.2 “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有效对接
        6.1.3 国际大环境对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促进作用
        6.1.4 中俄农业合作开发早、互补性强、已取得一定成果
        6.1.5 中俄双边相关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助力农业合作
        6.1.6 中俄双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取得良好进展
    6.2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困境分析
        6.2.1 俄罗斯从地缘经济战略上对中国还有防备
        6.2.2 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使得中俄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6.2.3 俄罗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且农业产业政策保护性强
        6.2.4 中国企业对俄农业投资缺少集体行动和合理规划部署
        6.2.5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面临从进入、运营到退出的多重风险
        6.2.6 中国对俄农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支持
    6.3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农业产能合作潜力行业分析
        6.3.1 农业种养殖业
        6.3.2 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
        6.3.3 农业技术合作
        6.3.4 农产品加工
        6.3.5 农业跨境合作服务业:跨境电商、金融、物流
    6.4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视域下深化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建议
    7.1 加紧对俄农业合作的定位谋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1.1 明确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的定位
        7.1.2 树立正确的对俄农业合作理念
        7.1.3 加强对俄农业合作整体规划和双边政策对接
    7.2 黑龙江省要抓住机遇助推对俄农业产能合作
        7.2.1 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集团,推进对俄全产业链农业合作
        7.2.2 加强哈尔滨新区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
    7.3 推进中俄农业产能合作跨境产业链建设
        7.3.1 加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
        7.3.2 完善双边农业生产要素过境和粮食回运通道建设
        7.3.3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7.3.4 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合作项目的品牌化建设
    7.4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7.4.1 加强对俄农业投资智库咨询服务建设
        7.4.2 促进企业熟悉对俄农业投资实务和加强人才培养
        7.4.3 多渠道融资深化对俄农业合作资金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选题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种粮主体
    2.2 种粮主体行为研究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期望理论
        2.2.3 社会认知理论
        2.2.4 前景理论
    2.3 国外种粮主体行为研究动态
        2.3.1 生产行为
        2.3.2 耕地利用行为
        2.3.3 投资行为
        2.3.4 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
        2.3.5 技术选择行为
        2.3.6 粮食储藏行为
        2.3.7 粮食销售行为
    2.4 国内种粮主体行为研究动态
        2.4.1 粮食安全战略
        2.4.2 粮食生产行为
        2.4.3 耕地利用行为
        2.4.4 投资行为
        2.4.5 劳动力资源配置行为
        2.4.6 技术选择行为
        2.4.7 粮食储藏行为
        2.4.8 粮食销售行为
    2.5 国内外种粮主体行为研究述评
3 粮食安全的理论分析
    3.1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需求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1.2 粮食供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1.3 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2 粮食安全问题的评价方法与原理
        3.2.1 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
        3.2.2 粮食安全预警评价法
        3.2.3 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4 全国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与四川粮食安全走势分析
    4.1 粮食安全问题发展趋势判断
        4.1.1 全球粮食区域性短缺矛盾加剧
        4.1.2 粮食需求持续刚性增长
        4.1.3 粮食增产提质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弱
        4.1.4 种粮增收难度加大
    4.2 四川粮食安全形势与走势分析
        4.2.1 四川粮食安全现状
        4.2.2 新常态下的四川粮食安全新特征
    4.3 四川粮食安全走势分析
        4.3.1 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趋势难以逆转
        4.3.2 粮食供给稳定增长趋势难以为继
        4.3.3 粮食供需平衡紧张态势难以改变
5 耕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1 耕地利用行为现状特征
        5.1.1 耕地功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5.1.2 耕地以出租为主多元化流转
        5.1.3 差地种粮成为现实选择
    5.2 耕地利用行为变化分析
        5.2.1 耕地用途非粮化趋势加剧
        5.2.2 普通农户粗放化经营程度加深
        5.2.3 耕地利用趋于短期化
    5.3 耕地利用行为差异实证分析
        5.3.1 耕地利用行为差异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
        5.3.2 种粮主体耕地利用行为差异实证分析
        5.3.3 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耕地利用行为差异实证分析
        5.3.4 地区类型耕地利用行为实证分析
    5.4 耕地利用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4.1 耕地非粮化加剧可能降低粮食现实产能
        5.4.2 耕地利用的粗放化从源头上对粮食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5.4.3 短期化行为降低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 粮食种植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1 粮食种植行为现状特征
        6.1.1 粮食种植投入产出效益持续降低
        6.1.2 种粮所需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6.1.3 种粮融资难度大
        6.1.4 粮食生产就地务工吸纳能力强
    6.2 粮食种植意愿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择
        6.2.2 计量分析结果及分析
        6.2.3 结果运用
    6.3 粮食种植行为变化分析
        6.3.1 粮食生产目的从商品经济向自给经济倒退
        6.3.2 粮食生产地位从主业向副业转变
        6.3.3 粮食生产方式从分散小规模开始向适度规模演进
    6.4 粮食种植行为差异分析
        6.4.1 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敏感性差异大
        6.4.2 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差异大
        6.4.3 粮食生产投资来源渠道差异大
        6.4.4 粮食生产效益差异大
    6.5 粮食种植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5.1 粮食播种面积趋于下降
        6.5.2 粮食生产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
7 技术选择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7.1 技术选择行为现状特征
        7.1.1 产量导向
        7.1.2 风险厌恶
        7.1.3 供需错位
    7.2 技术选择行为变化分析
        7.2.1 技术需求多元化
        7.2.2 劳动投入减量化
        7.2.3 合作社空壳化
    7.3 技术选择行为差异实证分析
        7.3.1 新技术选择意愿差异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3.2 技术来源渠道差异分析
        7.3.3 技术选择内容差异分析
    7.4 技术选择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7.4.1 风险厌恶对粮食安全的两面性影响
        7.4.2 技术需求多元化和劳动投入减量化对粮食安全的两面性影响
        7.4.3 主体间差异化技术选择行为对粮食安全的两面性影响
8 储粮售粮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8.1 储粮售粮行为现状特征
        8.1.1 储粮口粮化
        8.1.2 销售渠道多元化
        8.1.3 行情来源多元化
    8.2 储粮行为变化分析
        8.2.1 农户储粮经济目标增强
        8.2.2 农户粮食储存比例降低
    8.3 储粮售粮行为差异分析
        8.3.1 储粮比例变化差异分析
        8.3.2 储粮目的差异分析
        8.3.3 售粮渠道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8.4 储粮售粮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8.4.1 普通农户行为变化加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
        8.4.2 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行为变化有助于缓解粮食安全保障压力
9 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应对建议
    9.1 在政策导向上,从注重数量安全向量质并重转变
        9.1.1 提高种粮主体耕地保护意愿
        9.1.2 优化粮食增产提质的科技导向
        9.1.3 引导种粮主体形成良好的粮食质量安全行为
    9.2 在支持对象上,从普通农户为主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转变
        9.2.1 培育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9.2.2 发展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服务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9.2.3 优化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政策
    9.3 在支持领域上,从注重单一环节向产业链系统集成转变
        9.3.1 统筹推进粮食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
        9.3.2 提高全产业链科技支撑能力
        9.3.3 为种粮主体发展壮大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9.4 在推动机制上,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
        9.4.1 优化粮食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9.4.2 构建均衡发展机制稳定粮食发展积极性
        9.4.3 以新型业态植入为方向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种粮主体行为调查情况
    附录2:普通农户粮食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附录3: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附录4: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度量和波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概念综述
    2.1 长期牛市的基本定义
    2.2 有价证券(股票)的长期回报
    2.3 不同投资的长期回报比较
第3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度量
    3.1 通过对数坐标来度量长期趋势
        3.1.1 普通坐标与对数坐标
        3.1.2 普通坐标及对数坐标画线的注意事项
        3.1.3 对数坐标的选择确认
    3.2 各个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长期趋势的对比
        3.2.1 美国市场
        3.2.2 香港市场
    3.3 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
        3.3.1 上证综合指数
        3.3.2 深圳成分指数
    3.4 牛熊市的划分
        3.4.1 牛熊划分的意义
        3.4.2 经济周期和股市周期的差异
        3.4.3 划分股市牛熊周期
第4章 中国证券市场顶部与底部区域的特征分析和统计
    4.1 市场平均市盈率在顶底部的特征
        4.1.1 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的市盈率估值水平的差别
        4.1.2 市盈率估值中枢的逐渐下移
        4.1.3 特征的提取
    4.2 A股股价在市场波动中的特征
        4.2.1 月度创新历史新高股票个数占比
        4.2.2 低价股个数与市场底部的相关性
        4.2.3 结论
    4.3 平均换手率在市场顶部和底部的特征
        4.3.1 理论概述
        4.3.2 换手率在2002 年前后的差别及其原因
        4.3.3 换手率与指数的因果关系检验
        4.3.4 特征提取
    4.4 市场资金供给在中国证券市场顶部和底部的特征
        4.4.1 M1和M2 增速,以及M1-M2 增速对市场的意义。
        4.4.2 银行储蓄和A股流通市值的比值的负相关性
        4.4.3 结论和特征的提取
第5章 市场波动与融资融券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5.1 融资融券介绍以及在成熟市场的现状
        5.1.1 融资融券介绍
        5.1.2 成熟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现状
    5.2 实证分析和验证
        5.2.1 验证变量的选取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结论和成熟市场的融资余额波动特征
        5.3.1 实证结论
        5.3.2 美国市场的融资余额波动特征
第6章 顶部和底部区域判定模型和结论
    6.1 深圳成分指数波动的顶部和底部区域判定模型建立
        6.1.1 换手率
        6.1.2 市盈率
        6.1.3 创新高股票占比
        6.1.4 货币供给
    6.2 模型建立与回测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数据回测
    6.3 市场目前所处位置,以及下跌空间的预测
        6.3.1 长期趋势总结
        6.3.2 目前所在的区域
第7章 本文的结论和意义
    7.1 对于市场参与者的建议
    7.2 对于市场监管者的建议
    7.3 本文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工业化演进、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周期波动理论
    2.3 价值规律理论
    2.4 均衡价格理论
第三章 工业化不同阶段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理论分析
    3.1 基于生产方式视角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理论分析
    3.2 基于农业技术视角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理论分析
    3.3 基于消费水平视角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 工业化初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4.1 价格波动性的测度
    4.2 农产品价格的短期波动
    4.3 农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
    4.4 价格波动的趋势性分析
    4.5 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化中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5.1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分析
        5.1.1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总量波动分析
        5.1.2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季节性分析
        5.1.3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周期性分析
    5.2 粮食价格波动分析
        5.2.1 粮食价格总量波动分析
        5.2.2 粮食价格的季节性分析
        5.2.3 粮食价格的周期性分析
    5.3 肉类家禽价格波动分析
        5.3.1 肉类家禽价格总量波动分析
        5.3.2 肉类家禽价格的季节性分析
        5.3.3 肉类家禽价格的周期性分析
    5.4 鲜菜水果价格波动分析
        5.4.1 鲜菜水果价格总量波动分析
        5.4.2 鲜菜水果价格的季节性分析
        5.4.3 鲜菜水果价格的周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后期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分析
    6.1 农产品价格数据的预测
        6.1.1 时间序列特性分析
        6.1.2 模型识别
        6.1.3 模型建立与预测
    6.2 工业化后期农产品价格趋势及特征分析
        6.2.1 价格变动趋势—涨幅收窄
        6.2.2 季节性特征显着
        6.2.3 周期波动特征—价格收敛、波幅下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化演进中农产品价格波动差异的经验分析—以美国为例
    7.1 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粮食价格
        7.1.1 价格波动性的测度
        7.1.2 价格波动的趋势性分析
        7.1.3 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分析
    7.2 工业化后期的肉类价格波动特征—以猪肉为例
        7.2.1 1970年1月-1979年12月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2.2 1980年1月-1989年12月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2.3 1990年1月-1999年12月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2.4 2000年1月-2012年12月猪肉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3 工业化后期鲜菜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以生鲜蔬菜价格指数为例
        7.3.1 1979年1月-1989年12月鲜菜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3.2 1990年1月-1999年12月鲜菜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3.3 2000年1月-2011年4月鲜菜价格波动规律和特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总体演化特征
        8.1.2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工业化演进特征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工业化演进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监测分析
        8.2.2 实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工业化演化特征的分类调控
        8.2.3 实施工业化演进阶段的差异化农产品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1.1粮源趋紧, 行情上涨
    1.2收购增长, 进度下滑
    1.3临储调控暂未体现
    1.4国际小麦价格高位震荡
2玉米
    2.1玉米生产遭受多重灾害
    2.2产销区及港口价格稳定
    2.3饲料及深加工业平稳
    2.4美国确认玉米大幅减产
3稻米
    3.1全国新季早籼稻增产
    3.2粳稻储备稳定市场
    3.3早籼稻期货冲高回落
    3.4东盟大米协会有望成立
4大豆
    4.1减产效应扩散, 期价屡创新高
    4.2南美定产前, 牛市有望持续
    4.3临储拍卖供不应求, 大豆制油收益创新高
    4.4大豆粕价格创历史新高, 政策面压力初现
    4.5 7月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加, 大豆粕出口大增
5食用油
    5.1基本面利多释放殆尽, QE 3成为市场最大变数
    5.2成本输入性上涨推动, 大豆油期、现货价格震荡上扬
    5.3交储需求支撑菜籽油价格, 进口冲击后期不乐观
    5.4食品工业需求同比下降, 棕榈油去库存化缓慢
    5.5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增快于需求增速, 压制价格

(6)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7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单纯看待产量增减意义不大
    1.2 行情整体平稳,后期有所走高
    1.3 收购同比增加,临储交易惨淡
    1.4 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飙涨,进口环比放缓
2 玉米
    2.1 干旱导致美国玉米行情暴涨
    2.2 国际市场走势难以影响我国行情
    2.3 产区行情稳定、玉米长势良好
    2.4 港口价格互有涨跌、企业采购谨慎
    2.5 玉米深加工业持续低迷不振
3 稻米
    3.1 新季早籼稻上市,价格高开
    3.2 稻谷各品种市场表现继续分化
    3.3 国际大米市场竞争加剧
    3.4 国内外价差再度扩大
    3.5 早籼稻期货价格再创新高
4 大豆
    4.1 天气继续主导市场,美豆期价创历史新高
    4.2 国内看涨预期强化,大豆拍卖成交火爆
    4.3 大豆粕价格创三年新高,养殖业困境加剧
    4.4 油粕价格持续上涨,大豆制油收益创新高
    4.5 6月大豆进口量同比继续增长
5 食用油
    5.1 欧债危机阴云不去,市场慎待欧美刺激政策
    5.2 美遇历史罕见干旱,CBOT大豆暴涨推油价
    5.3 油菜籽收购接近尾声,成本推动菜籽油价格
    5.4. 高库存压制需求,棕榈油止涨回落
    5.5 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大增,快于需求增速压制价格

(7)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6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行情走势基本稳定
    1.2 托市启动, 影响不大
    1.3 产量增加、质量下降
    1.4 临储交易坠入低谷
    1.5小麦单月进口量创近年最高
2 玉米
    2.1 产区行情看涨, 生产形势担忧
    2.2 销区水涨船高, 港口到货集中
    2.3 酒精行情低迷, 养殖略有回暖
    2.4 国际行情飙涨, 国内震荡上行
3 稻米
    3.1 稻谷现货市场出现分化
    3.2 连续阴雨影响早稻生产
    3.3 东北粳稻种植情况良好
    3.4 端午消费提振大米市场
    3.5 内外价差再度扩大
    3.6 早稻期货挑战前期高点
4 大豆
    4.1 北美旱情持续, 美豆重拾升势
    4.2 临储拍卖成交良好, 国内需求向好
    4.3 供给减少预期, 大豆粕价格再创新高
    4.4 油粕价格上涨, 进口大豆制油收益由负转正
    4.5 5月大豆进口量同比继续增长
5 食用油
    5.1 欧债危机、QE3预期将主导后期行情
    5.2 欧债暂缓、资金回流, 大豆油价格止跌回涨
    5.3 临储油菜籽收购出台, 成本主导菜籽油价格
    5.4 利空尽出、行情见底, 棕榈油止跌反弹
    5.5进口步伐快于去年, 我国植物油供给充足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5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托市预案适时公布, 整体内容变化不大
    1.2 陈麦行情基本稳定, 上市新麦质低价廉
    1.3 临储交易量减价稳, 状况低迷意料之中
    1.4 华北小麦长势良好, 沿淮病害不容乐观
    1.5 进口小麦总量已超上年, 国际行情大幅跌宕
2 玉米
    2.1 主产区上市量持续增多, 国内玉米行情稳中趋弱
    2.2 销区价格跌涨不一, 北港持稳、南港趋弱
    2.3 饲料养殖业仍处淡季, 深加工业继续低迷
    2.4 玉米期价震荡下行, 短期或将维持弱势
3 稻米
    3.1 稻谷现货价格总体稳定
    3.2 各主产区种植情况良好
    3.3 糯稻受益节日消费
    3.4 铁路运费上调影响市场
    3.5 进口米价差优势明显
    3.6 早稻期货弱势盘整
4 大豆
    4.1 基本面利多出尽, 美豆期价触顶回落
    4.2 临储拍卖增量增次, 国内需求开始下滑
    4.3 成本、需求双下降, 大豆粕价格大幅下跌
    4.4 油粕价格下跌, 进口大豆制油收益由正转负
    4.5 4月大豆进口量增加, 港口库存上升
5 食用油
    5.1 宏观系统风险频发, 全球大宗商品大跌
    5.2 基本面难敌系统风险, 大豆油大跌, 市场信心受挫
    5.3 成本和政策支撑, 菜籽油价格较为抗跌
    5.4 原油大跌, 带动马盘向下, 棕榈油领跌植物油市场
    5.5 成本与分销价倒挂, 未能抑制植物油进口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行情整体平稳, 产销分化明显
    1.2 临储优势明显, 交易温和增加
    1.3 底价提升可期, 市场影响有限
    1.4 市场趋势看涨, 难以大幅冲高
    1.5 进口小麦量大, 具备明显优势
2 玉米
    2.1 东北玉米不断冲高, 华北玉米触底反弹
    2.2 南北港口价格倒挂延续, 粮价上涨空间有限
    2.3 饲料需求淡季清淡, 深加工回暖尚需时日
    2.4 玉米期价高点已现, 后期上涨压力明显
3 稻米
    3.1 中晚籼稻小幅上涨
    3.2 东北粳稻行情低迷
    3.3 稻强米弱格局未改
    3.4 国际市场震荡为主
    3.5 早稻期货冲高回落
4 大豆
    4.1 中长期供需趋紧, 供给型牛市延续
    4.2 内外联动良好, 国内看涨预期强化
    4.3 猪肉、大豆粕价格冰火“两重天”
    4.4 油粕价格快速上涨, 进口大豆制油收益创15月新高
    4.5 大豆进口量及大豆粕出口量大幅上升
5 食用油
    5.1 信息面依旧偏多, 中期向上趋势不改
    5.2 市场续炒南美减产, 大豆油继续单边上涨
    5.3 成本支撑、期价拉动、菜籽油价涨, 需求不旺
    5.4 进口成本上升、棕榈油上涨, 成交平淡、库存居高不下
    5.5 植物油进口量同比持平, 销售不畅港口库存压力大

(10)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2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1.1购销积极、需求提升
    1.2临储成交量大增
    1.3饲料小麦替代不减
    1.4旱情对冬小麦无明显影响
    1.5进口小麦量同比大增
2玉米
    2.1 东北农户惜售, 玉米价格持续走强
    2.2 华北玉米上市量增加, 玉米价格触底反弹
    2.3 原料成本上升, 深加工业挺价心态强
    2.4 期货价格收涨, 短期高位震荡整理
3稻米
    3.1中晚籼稻价格涨幅较大
    3.2东北粳稻价格稳中趋弱
    3.3稻强米弱格局仍在延续
    3.4国际市场行情面临下行
    3.5早稻期货创出新高
4大豆
    4.1南美减产已成定局, 大豆强势上涨
    4.2内外联动良好, 国内通胀预期又起
    4.4油粕价格上涨, 进口大豆制油收益由负转正
    4.5进口大豆量大幅下滑, 大豆粕出口量同比持平
5食用油
    5.1国际市场信息面偏多, 奠定植物油中期走势
    5.2期盘带动现货向上, 询价活跃, 市场心理转强
    5.3菜籽油价格稳中趋强, 替代作用下需求不畅
    5.4棕榈油库存达历史高位, 库存压力抑制向上步伐
    5.5植物油进口量同比持平, 销售不畅, 港口库存压力大

四、进入上升通道 小麦市场行情长期向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俄农业产能合作研究[D]. 杨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2]种粮主体行为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四川为例[D]. 虞洪.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3)
  • [3]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趋势度量和波动特征分析[D]. 黄琪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4]工业化演进、农产品价格波动:理论与实证[D]. 王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5]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8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10)
  • [6]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7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9)
  • [7]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6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8)
  • [8]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5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7)
  • [9]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3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5)
  • [10]中国粮油市场2012年2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2(04)

标签:;  ;  ;  ;  ;  

进入上行通道,小麦行情长期向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