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渠改防渗的思考

灌区渠改防渗的思考

一、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东春[1](2016)在《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是我国重点的工作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量居首位。因此,对灌区进行必要的渠道防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吴江鸿[2](2014)在《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对灌区的改造工程也随之不断的加快,但是,在实际的灌区改造工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灌区改造中特别严峻的问题就是渠道防渗问题。渠道防渗是灌区改造工程中重中之重。是保证充分的对水源进行利用,并扩大灌溉面积的重要性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对于渠道防渗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使用条件和防渗效果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与不发达,所采用的防渗材料,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和渠道防渗技术的相关阐述,进一步分析了渠道防渗技术在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徐诗涵[3](2014)在《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短缺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在我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就在水资源稀少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却存在着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提出节水灌溉的重要举措,而渠道防渗工程作为节水灌溉重要的一部分,受到广泛的关注。响水灌区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境内,是黑龙江省大型灌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改变,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灌溉用水量逐年升高,并且在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渠系水浪费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渠道的渗漏,渠道渗漏损失了大量的水资源,造成了渠系水的浪费,所以进行渠道防渗刻不容缓。本文在认识到渠道防渗重要性的基础上,了解了我国主要的防渗材料及防渗形式,分析研究区的自然现状、地形地貌、渗水原因等问题,针对响水灌区渠道渗漏现象,对灌区需要进行防渗的干渠,利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评判模型,进行渠道防渗的优化模式研究。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并得出相应结论:(1)通过分析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失水原因,初步提出渠道防渗的重要性。(2)通过阐述国内外渠道防渗工程的发展状况,以我国常用防渗材料及黑龙江省主要渠道防渗形式出发,分析了我国主要防渗材料及黑龙江省渠道防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3)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研究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的综合评判模型,遵循可靠、充分、易于获取的原则,选取了工程投资、使用寿命、施工方法、抗冻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维修管理7个方面的因素作为评判因子,利用6种防渗形式来分类:现浇混凝土防渗、预制混凝土防渗、浆砌石防渗、干砌石防渗、一侧有挡土墙防渗及两侧均有挡土墙防渗,进行研究区的渠道防渗优化模式分析。(4)得出结论,对江南干渠防渗段,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最好,其次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现浇混凝土板防渗、预制混凝土板防渗、浆砌石防渗,最差的是干砌石防渗形式;对渤海一干渠防渗段,最好的防渗形式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之后是现浇混凝土板防渗、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预制混凝土板防渗、浆砌石防渗,最差的是干砌石防渗形式;对于桦树川一干渠防渗段,最好的防渗形式是现浇混凝土板防渗,之后是两侧均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预制混凝土板防渗、一侧有挡土墙的防渗形式、干砌石防渗,最差的是浆砌石防渗形式。

程钢[4](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认为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武前明[5](2010)在《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自1997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截止到2008年底,已完成216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但因我国中型灌区数量庞大,仅灌溉面积3333hm2~20000hm2的重点中型灌区就有1500余处,而受投入资金限制,国家每年仅能对少数中型灌区实施节水配套改造。如何选取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最大的灌区,充分有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资金,就成为各级水利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进行研究,以利于做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与管理,合理利用资金,促进中型灌区发展。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进行研究。主要成果为:(1)针对中型灌区特点,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际情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灌区社会经济状况、水土资源状况、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灌溉工程现状、灌区管理现状及生态环境状况等6个方面的13项单项指标。该指标体系的特点在于:紧密结合国家当前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际情况,重点考虑灌区骨干工程配套改造,并重视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灌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系统的反映了中型灌区特点;经过实例应用,该指标体系各指标数据较容易获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2)应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分别确定了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在分析这两种赋权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法将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熵值法确定的客观权重相融合,相比于将两种权重取平均或加权平均得到最终权重的组合赋权法,更具有合理性。(3)设定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的五个等级标准,并结合我国中型灌区总体现状确定了各等级所对应的评分区间。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可拓评价法分别对28个样点灌区进行了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两种模型获得的评价结果与当年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最后,本文分析了影响各样点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的关键指标,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郝利芬[6](2009)在《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因此,对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针对我国现有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体系的优点、存在问题以及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的基本情况,指出现有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需要修改完善的必要性。建立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首尾测算法”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测算分析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阐述了有关测算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具体分析了测算过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综合概率和水文学的知识,建立一套样点选取以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的特殊情况分析方法,同时,对一些特殊情况的灌溉水利用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该方法在河北省进行了具体的应用测算。依托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分析课题,通过全国典型区域(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差异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不同区域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具体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区域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节水措施。

郭霞[7](2008)在《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德州市和李家岸灌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得出,德州市与李家岸灌区之间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李家岸灌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德州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发展速度就会放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黄河来水日趋减少,灌区水资源属资源性缺乏,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加强灌区建设,尽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灌区这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本文从水源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并通过各种方案比较,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实现灌区的节水改造。并进行了资金估算和效益分析,对工程的国民经济赢利能力和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李家岸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减少输水损失,缓解灌区下游供需矛盾,为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供水保障,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郝树荣,张展羽,朱成立,刘敏昊[8](2008)在《江苏省渠道防渗模式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江苏省不同地区自然地形、土壤、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渠道防渗的适宜地区,并对防渗断面形式及防渗结构的选择进行了简述,针对江苏省范围内各区域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差异,遵循同一类型区工程建设特性一致性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6个区域:徐淮平原区、水网圩田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沿江平原区、高沙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分别提出各区适宜的渠道防渗模式。

孔祥虎,张世军[9](2007)在《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水污染造成的灾害性影响,提出了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防治的对策及建议,划定重点防治区域,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农业面污染源的防治,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的工程建设。

黄修桥[10](2005)在《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确的分析预测灌溉用水需求及需水结构,提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情况下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客观科学地评价节水灌溉措施的投入产出,对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促进节水灌溉沿着科学、健康的轨道发展,十分必要,对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笔者主持或参加的《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分区和发展预测》、《中国灌溉农业节水规划》、《全国节水灌溉“十五”计划及2010 年发展规划》、《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西北地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节水战略》、《全国300 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农业高效用水发展规模及相关产业发展前景预测》等科研课题,从人口与经济这两大驱动灌溉用水需求增长的内因入手,采用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根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种植结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研究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标准指标体系和效应评价体系;预测了2010 年、2030 年分区节水灌溉发展规模;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发展模式。主要研究结果有: 1、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灌溉工程现状、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等内部因素,人口及农产品需求、自然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布局等外部因素。进行需求预测时,首先要考虑需水增长的有限性,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家对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增强、农业节水品种的培育和耕作措施的改进、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以及用水观念的更新,并非生产粮食越多需要的水量就越大;其次要考虑生态环境需要,必须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还必须考虑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城镇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发生变化,最终体现在对水的需求上。 2、在剖析自回归滑动平均法、回归分析法、指标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等主要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时间序列分析的滑动平均模型、回归分析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机结合构建的非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的动态神经网络模型。从人口与经济这两大驱动需水增长的内因入手,充分考虑影响灌溉用水的主要因素,依据农业、水利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结合笔者承担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以在国家范围内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进行了全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预测。3、节水灌溉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可概括为工程技术体系、标准指标体系和效应评价体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又包含水源开发与优化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

二、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灌区改造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1.1将渗漏损失降低到最小
    1.2提高灌溉的经济性
    1.3提高灌溉渠道的输水效率
    1.4降低了渠道坍塌机率
    1.5降低地下水位
2灌区改造采用渠道防渗技术需要考虑的因素
    2.1考虑使用范围
    2.2地形因素的影响

(2)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
    1.1 土料防渗
    1.2 水泥土防渗
    1.3 混凝土防渗
    1.4 砌石防渗、膜料防渗
2. 总结

(3)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2 社会经济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基本情况
        2.3.2 区域稳定性
    2.4 区域存在的问题
    2.5 研究区渗漏原因分析
    2.6 小结
3 渠道防渗工程特征及其适用条件分析
    3.1 混凝土防渗
    3.2 砌石防渗
    3.3 膜料防渗
    3.4 沥青材料防渗
    3.5 砖砌防渗
    3.6 土料防渗
    3.7 黑龙江省主要防渗形式
    3.8 小结
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方法简介
    4.1 模糊综合评判
        4.1.1 模糊数学
        4.1.2 模糊综合评判
    4.2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4.3 灰色关联度
    4.4 小结
5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
    5.1 江南分区
        5.1.1 确定评价因子
        5.1.2 确定权重值
        5.1.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1.4 优化模式结果
    5.2 渤海分区
        5.2.1 确定评价因子
        5.2.2 确定权重值
        5.2.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2.4 优化模式结果
    5.3 桦树川分区
        5.3.1 确定评价因子
        5.3.2 确定权重值
        5.3.3 建立隶属度矩阵
        5.3.4 优化模式结果
    5.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系统论
    2.2 农业生态学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4.1 公共物品
        2.4.2 外部性
        2.4.3 市场失灵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6.2.4 土地污染
        6.2.5 湿地减少
        6.2.6 水土流失加剧
        6.2.7 草场退化
        6.2.8 森林面积缩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4 敏感性分析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5)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2 中型灌区特点与分区
        1.1.3 中型灌区地位与作用
        1.1.4 中型灌区存在问题与节水配套改造的必要性
        1.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2 灌区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的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
        2.1.1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的内涵
        2.1.2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的影响因素
    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 评价指标数值计算
    2.4 评价指标标准确定
    2.5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2.5.1 评价指标正向化
        2.5.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确定
    3.2 熵值法指标权重确定
    3.3 指标综合权重确定
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
    4.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3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分析
5 基于可拓评价法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
    5.1 可拓评价法基本原理
    5.2 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5.3 可拓评价法评价结果分析
    5.4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分析与节水配套改造建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发表文章

(6)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研究进展
        1.2.2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测算分析方法模型的构建及其理论分析
    2.1 测算分析方法模型构建
        2.1.1 省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推算
        2.1.2 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推算
    2.2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理论分析
        2.2.1 动态代表性研究
        2.2.2 样点灌区现状水平年与灌溉水平代表年的选择
        2.2.3 典型样点灌区选择
        2.2.4 权重分析与判定
    2.3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过程中各个参数的确定
        2.3.1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
        2.3.2 净灌溉用水量确定
        2.3.3 特殊情况
第3章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测算分析方法的应用
    3.1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的影响
        3.1.1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影响的定性分析
        3.1.2 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条件影响的定量分析
    3.2 灌区规模的影响
        3.2.1 灌区规模影响的定性分析
        3.2.2 灌区规模影响的定量分析
    3.3 不同灌溉类型的影响
        3.3.1 不同灌溉类型影响的定性分析
        3.3.2 不同灌溉类型影响的定量分析
    3.4 节水灌溉工程的影响
        3.4.1 节水灌溉工程影响的定性分析
        3.4.2 节水灌溉工程影响的定量分析
    3.5 灌溉管理水平的影响
        3.5.1 灌溉管理水平影响的定性分析
        3.5.2 灌溉管理水平影响的定量分析
    3.6 测算分析方法的应用
        3.6.1 研究区概况
        3.6.2 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分析及检验
        3.6.3 样点灌区的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定
        3.6.4 基于样点灌区的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定
    3.7 小结
第4章 不同分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比较分析研究
    4.1 分区原则
    4.2 不同分区的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华北地区
        4.2.2 东北地区
        4.2.3 东南地区
        4.2.4 西北地区
        4.2.5 中部地区
        4.2.6 西南地区
    4.3 不同区域提高系数的措施建议
        4.3.1 华北地区
        4.3.2 东北地区
        4.3.3 东南地区
        4.3.4 西北地区
        4.3.5 中部地区
        4.3.6 西南地区
    4.4 小结
结论
    1、小结
    2、问题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批复情况
2.灌区概况
    2.1 灌区社会自然概况
    2.2 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3.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灌区骨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3.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平衡
    4.1 灌区水资源供需水量平衡
    4.2 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项目区规划设计
    5.1 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5.2 项目建设目标
    5.3 建设标准
    5.4 主要单项工程设计方案比较
6.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6.1 工程建设内容
    6.2 分年度建设
    6.3 主要工程量
    6.4 主要材料、设备及数量
7.施工组织设计
    7.1 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7.2 项目实施管理
    7.3 施工进度安排
    7.4 施工质量控制
8.运行管理
    8.1 灌区管理现状
    8.2 灌区运行管理体制建设
    8.3 灌区供水体制与水费计收
9.工程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依据
    9.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国民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
    10.1 采用的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10.2 费用计算
    10.3 效益估算
    10.4 国民经济评价
    10.5 环境影响评价
11.结论
    11.1 结论
    11.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有关情况

(8)江苏省渠道防渗模式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渠道防渗的应用条件
    1.1 适宜进行渠道防渗的地区
    1.2 不适宜进行渠道防渗的地区
2 渠道防渗的结构形式
    2.1 混凝土防渗
    2.2 复合式防渗
    2.3 砌石防渗
    2.4 黏土防渗
3 防渗渠道的断面形式
    3.1 U形断面
    3.2 梯形断面
    3.3 其他断面
4 渠道防渗模式的应用分析
    4.1 徐淮平原区
    4.2 水网圩田平原区
    4.3 沿海平原区
    4.4 沿江平原区
    4.5 高沙平原区
    4.6 低山丘陵区

(9)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现状
2 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
    2.1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2.2 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2.3 影响城镇供水
    2.4 对工业造成严重危害
    2.5 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
    2.6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污染的主要成因
    3.1 客观原因
    3.2 主观原因
4 防治对策探讨
    4.1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2 工业污染源的治理
    4.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4.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4.5 污水资源化

(10)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水资源状况
        1.1.2 农业发展对节水灌溉的需求
        1.1.3 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1.4 研究灌溉用水需求与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用水需求预测研究
        1.2.2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灌溉用水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1.3.2 灌溉用水需求研究
        1.3.3 节水灌溉体系研究
        1.3.4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与模式研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灌溉用水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灌溉系统本身的影响因素
        2.1.1 灌溉工程现状
        2.1.2 灌溉方式
        2.1.3 灌溉制度
        2.1.4 其它因素
    2.2 灌溉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2.2.1 人口与主要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影响
        2.2.2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2.2.3 作物种类
        2.2.4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2.3 尺度效应的影响
        2.3.1 小尺度(微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2.3.2 中尺度(中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2.3.3 大尺度(宏观)下的灌溉用水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灌溉用水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3.1 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1.1 预测方法分类
        3.1.2 常用的预测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2 用水需求预测应考虑的因素
    3.3 灌溉用水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3.3.1 NNARMAX 模型
        3.3.2 网络结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国中长期灌溉用水需求预测
    4.1 需求预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4.2.1 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
        4.2.2 单位灌溉面积粮食产量
        4.2.3 单方灌溉水效率
        4.2.4 有效灌溉面积
        4.2.5 作物种植结构
        4.2.6 灌溉效率数据
        4.2.7 灌溉用水量数据
    4.3 模型建立及预测
        4.3.1 样本数据集合模型结构初选
        4.3.2 模型结构优化及计算结果
    4.4 结果的比较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节水灌溉体系研究
    5.1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5.1.1 工程节水技术
        5.1.2 农艺节水技术
        5.1.3 生物措施
        5.1.4 节水管理技术
    5.2 节水灌溉标准体系
        5.2.1 关键指标分析研究
        5.2.2 标准体系
    5.3 节水灌溉评价体系
        5.3.1 评价指标
        5.3.2 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预测
    6.1 节水灌溉发展历程
    6.2 节水灌溉分区
        6.2.1 分区原则
        6.2.2 分区指标体系
        6.2.3 分区方法
        6.2.4 分区结果
    6.3 节水灌溉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模型
        6.3.1 预测方法评述
        6.3.2 数学模型
        6.3.3 相关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6.3.4 分区发展规模预测
    6.4 分区发展重点
    6.5 未来30 年节水灌溉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7.1 国外节水灌溉模式分析
        7.1.1 节水灌溉工程模式
        7.1.2 灌溉系统管理模式
        7.1.3 水价政策
        7.1.4 典型国家节水灌溉模式
    7.2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研究与探讨
        7.2.1 工程技术模式研究
        7.2.2 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7.2.3 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问题与建议
附录 NNRARMAX模型的源程序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灌区改造渠道防渗的几点思考[J]. 崔东春.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1)
  • [2]灌区改造工程建设中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J]. 吴江鸿. 珠江水运, 2014(13)
  • [3]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D]. 徐诗涵.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4]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5]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紧迫程度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武前明.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1)
  • [6]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郝利芬.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7]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D]. 郭霞. 山东大学, 2008(01)
  • [8]江苏省渠道防渗模式应用分析[J]. 郝树荣,张展羽,朱成立,刘敏昊.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8(02)
  • [9]黄河上游水资源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J]. 孔祥虎,张世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15)
  • [10]灌溉用水需求分析与节水灌溉发展研究[D]. 黄修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灌区渠改防渗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