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着力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

建筑业:着力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

一、建设:努力推进建设业信息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英[1](2021)在《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主要任务。为了推动良性发展,国家提出了新基建战略,新基建的实施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物流企业只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未来新基建的要求。A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传统物流作业模式为主,但是随着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物流经营模式被新生的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冲击。信息技术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技术革新,也给A物流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深入A物流企业各部门进行调研,并结合PEST、SWOT等分析工具和信息化相关理论的运用,对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并对A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阐述。理清A物流企业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清,管理模式陈旧、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信息人才的缺乏等。结合前文的分析对A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优化建议:明确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只有定位清晰才能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的放矢;打破信息壁垒,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从而实现各部门高效合作;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蛛网式信息中心管理机制,缩短业务流程运转时间;提升企业信息化的软实力,如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等,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的优化举措,促使A物流企业应顺应市场需求,把握客户快速增长的智能化、个性化物流服务需求,加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推动A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综合水平,使其成为更加专业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企业。

周万献[2](2020)在《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时代发展新浪潮,是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未来新型业态诞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具有无穷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领域,本文围绕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实际和应用趋势,结合种业领域特征,基于大数据相关理论研究、实际应用技术和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概况,深入分析当前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剖析其内在发展机理,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种子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大量精读细读文献资料,深入一线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大数据相关企业调研,掌握大数据研究现状、大数据技术应用原理及大数据在农业、种业领域的运用现状,基于现状从深入剖析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缺乏整体性战略性设计,数据资源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联通,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能力差,造成数据的使用率低,数据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发展大数据所需要的设施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大数据和种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种业大数据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不到位且利用效率低。因而要持续推进广西种业大数据进一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对策,引进前沿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平台处理分析能力,加强遥感及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大数据技术与种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实现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联合投入,在技术、人才、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广西种业大数据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种子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各类数据信息实现全面共享,推动广西种子行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升级。

金云灿[3](2020)在《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技术、经济、环境等需求的提升,建筑行业迎来“新挑战”,面临“新常态”,谋求“新发展”。装配式建筑以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拼装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在节约工期、控制成本、减少污染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EPC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了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基于以上背景,大批建筑企业踊跃转型升级、拓展装配式业务并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寻找适应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出现了大量的装配式建筑EPC企业。然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准确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发展决策缺乏科学指导,是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进行研究,帮助企业找准信息化建设方向,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装配式建筑、EPC模式、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装配式建筑EPC企业的特点、信息特点以及信息化需求特点,分析了其信息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参照国家、建筑行业较为成熟的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通过综合对比、专家论证等方法,构建了三个层面,包含四个方面18项具体指标的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比分析各类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可拓数学理论,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指标赋权的多维可拓物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模型的实际运用流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运用迈实软件和EXCEL工具辅助数据处理及计算,得到了该企业信息化评价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评价结果,使企业能够认清当前信息化建设状况,明确信息化建设方向,进而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间接助力于我国建筑工业化及信息化的发展。

王国杰[4](2020)在《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因此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它可以强化农业经济的可控性,而且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科技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因此为了使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尽快完善和顺利推进,本文研究并分析了现阶段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者对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通过理论与数据的结合分析出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希望可以为焦作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本文釆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数据分析法,然后定性、定量的进行分析,又以对比分析以及规范分析的方法再配合实地调研总结数据的方式,以焦作市六个市县为试点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共随机给六个市县发放调查问卷600份,然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共有5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7.67%,可以顺利进行研究。本文参阅了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统计了农业农产各类相关数据,分析焦作市农业发展现状、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数据,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焦作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理论和数据结合分析之后,本研究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一)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力度不大。政府主导作用不是太明确,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充足,而且农民的综合素质也较低。(二)农业信息发展不完善。主要是农业信息化的程度不够高,农业信息资源网缺乏有效整合和管理,农户的需求跟服务平台提供的农业信息有偏差。(三)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不完整。首先是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合理,然后是在建设中各类专业人才不足。(四)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因此,要加速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坚持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针对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发展方法之后,提出以下对策: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开展工作,加大并引导农企、商企等各界的资金投入,营造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文化氛围,经过学习培训来提升农户们的综合性素质。系统化整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体系,进而提高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并要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整合和管理,加大宣传和推广,随时了解农民需求实时更新农业信息。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吸引和培养农技、农信等科学人才,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切实抓好由省到市再到县最后精准到村到户的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作,积极探索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庞士慧,徐立新,闫瑾,时萌,魏艳敏,闫庆华[5](2020)在《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种业信息化是当今种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河南省亟需加快种业信息化进程,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强省。通过分析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高素质种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全新的种业观、加强信息化数据库建设的策略,以期为河南省种业信息化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王淑芹[6](2020)在《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船舶工业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大量上下游产业为其提供各种各样原材料、配套的产品和专业生产性服务。在全球航运市场逐步反弹的环境中,我国船舶工业围绕产业政策,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度产业融合,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船舶工业依然面临着利润低的严峻形势,其中物流成本高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船舶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本文在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互动关系、耦合理论和协调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供给需求,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两业的关联度,发现船舶工业对物流业有较强的直接拉动作用,而物流业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2)从基础性、规模性和发展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2005~2018年我国14个省市的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根据耦合协调评价标准判别其协调等级和发展类型,结果表明两业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了先上升后轻微下降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没达到初步协调状态,船舶工业滞后型占比较大,没有达到过同步型,制约着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3)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加入了耦合协调度变量,作为衡量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得出劳动生产效率、基础设施、手持订单量、科研投入强度和信息化程度等因素有利于我国两业协调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4)根据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提出了促进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陈述[7](2020)在《BIM应用中的建筑项目主体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智慧建造等时代要求,迫切要求BIM成为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技术。但目前来看,需在建筑项目中发挥其真正价值的BIM还处于流程割裂状态,尚未真正实现应用落地。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博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建筑项目群体为研究背景,在剖析建筑项目中BIM应用障碍的基础上,对单个或群体主体关于应用BIM进行两两相异的博弈研究。旨在为建筑项目中的BIM应用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符合政策导向,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对建筑业领域的BIM应用与博弈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诉求、现状及障碍,结果表明BIM在建筑项目中的应用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且存在较多阻碍,且由于项目主体缺乏BIM应用、主体之间缺乏互动造成的合作环境恶劣是导致BIM应用困境的根源性因素。其次,在分析建筑项目主体关于应用BIM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在建筑项目群体背景下从泛化的单个主体拓展为正常的群体状态,依次进行了单个业主和单个设计方的多阶段动态博弈、单个业主和单个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分析、设计方群体和承包商群体的演化博弈研究。博弈结果分别表明设计方消极应用BIM时所获得的超额收益越小、机会成本越小、贴现率越大,设计方就越有可能选择积极应用BIM;承包商的最优努力水平与自身应用BIM的能力呈正相关,与努力成本系数呈负相关,还与三大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有关,而对于承包商的最优激励系数与其绝对风险规避系数、外生变量呈负相关;降低合作应用BIM的成本对于促进设计方和承包商合作的效果最强,而且只要合理设置激励金额及对不合作的罚款金额,双方合作应用BIM就是长期稳定的。最后,BIM应用中建筑项目主体博弈的结果表明针对不同主体有特定的管理启示:设计方要转变思维方式,控制BIM应用的成本,并与其他主体就建筑信息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保证一致性;承包商亟需提升自身应用BIM的能力,也要协调控制三大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使努力更容易转化为积极效果;业主作为建筑项目的主导方和BIM应用的主要推动方,应引导设计方和承包商之间建立基于BIM应用的合作机制,付出极大努力来降低双方合作的成本,并通过设置奖惩机制来激励设计方和承包商之间合作进行BIM应用的行为。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包括:将研究范围界定为项目实施即设计、施工两大阶段,创新了思维视角,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块化的研究;将研究视角界定为建筑项目群体,并分别进行单个主体之间或主体群体之间的两两相异博弈分析,区别于传统建筑项目管理研究,是与主体博弈特点相适应的需要,也体现了研究的由浅入深;研究了被认为是有限理性的设计方和承包商的动态协作BIM应用的决策过程,为促进以业主为主导的设计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龚雅玲[8](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梁跃[9](2019)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加,但随之也出现了技术难度提高、管理过程复杂等问题。为此,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发展建筑业信息化的相关纲领文件,旨在推动信息化在建筑业的发展,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发展信息化的先锋部队,但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难以认清自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成熟度,片面追求高新技术,盲目投入大量资金,致使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难以寻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上升空间。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成熟度,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对国内外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识别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及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入了成熟度的概念,构建了由低到高的层次递阶模型,分为初始级、成长级、标准级、精益级、优化级,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拟定了评价框架。其次,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排序,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综述法和德尔菲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效能指标两大类。基础指标是对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出的客观描述和评价,效能指标是对企业信息化的效能和发展潜力做出的评价。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和整理,最终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AHP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初级权重,运用DEMATEL对指标权重进行修正,将二者权重相结合,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对现有的成熟度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运用分级评价法评价可定量的基础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评价可定性的效能指标体系。综合二者评价得分,代入拟定的成熟度评价等级中,即可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最后,选取了 RS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RS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得分为82.76分,处于精益级阶段中的较高水平,具有向优化级升级跨越的潜能,符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现阶段水平,验证了该评价模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然后针对指标得分情况与满分指标进行对比,找到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静静[10](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二、建设:努力推进建设业信息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努力推进建设业信息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信息化概述
    2.2 理论基础
        2.2.1 诺兰阶段模型
        2.2.2 战略整合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SWOT分析法
        2.3.2 内部因素矩阵
        2.3.3 外部因素矩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物流企业信息化环境评价
    3.1 A物流企业信息化SWOT分析
        3.1.1 A物流企业优势
        3.1.2 A物流企业劣势
        3.1.3 A物流企业面临的机遇
        3.1.4 A物流企业面临的威胁
    3.2 A物流企业信息化环境评价
        3.2.1 内部环境评价
        3.2.2 外部环境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4.1 A物流企业概况
        4.1.1 A物流企业简介
        4.1.2 A物流企业组织结构
        4.1.3 A物流企业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
        4.1.4 财务状况分析
        4.1.5 人力资源分析
        4.1.6 主要业务分析
    4.2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4.3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评估
        4.3.1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4.3.2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评估
    4.4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4.1 信息化建设定位不清
        4.4.2 信息化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4.4.3 流程运转时间长
        4.4.4 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信息化软实力待加强
    4.5 信息化建设问题成因
        4.5.1 缺乏系统规划
        4.5.2 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4.5.3 管理系统与业务流程不匹配
        4.5.4 忽视信息化软实力建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物流企业信息化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5.1.1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定位
        5.1.2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5.1.3 优化业务流程
        5.1.4 全方位实施信息化
        5.1.5 培养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5.2 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数据相关概念
        2.1.1 大数据定义
        2.1.2 大数据特征
    2.2 种业大数据概述
        2.2.1 种业大数据及其内涵
        2.2.2 种业大数据特征
    2.3 理论基础
        2.3.1 大数据采集理论
        2.3.2 大数据处理分析理论
        2.3.3 大数据可视化理论
第三章 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发展概况
    3.1 广西种业发展情况概述
        3.1.1 种子育种研发情况
        3.1.2 种子行业市场状况
        3.1.3 种业信息化情况
    3.2 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应用现状
        3.2.1 广西种业大数据总体架构
        3.2.2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各版块功能
        3.2.3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层
        3.2.4 广西种业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分析
    3.3 大数据对广西种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广西发展种业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4.1 种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不完善
        4.1.1 平台间数据相互隔阂,利用率不高
        4.1.2 数据采集渠道单一,数据量少质差
        4.1.3 系统处理分析能力弱
        4.1.4 数据分析呈现可视化水平低
    4.2 种业数据采集设备缺乏
        4.2.1 农业遥感技术设备普及率低
        4.2.2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设备缺失
    4.3 大数据与种业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4.3.1 缺乏本土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任用机制
        4.3.2 种业大数据人才更新慢,引进不足
    4.4 种业大数据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4.4.1 财政专项投入少,资金供给不稳定
        4.4.2 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缺乏引导和鼓励
第五章 广西种业大数据发展建议
    5.1 引进主流应用技术,优化种业大数据平台
        5.1.1 完善平台整体架构,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5.1.2 拓展数据采集源,丰富数据存量
        5.1.3 引入前沿大数据系统,强化数据处理能力
        5.1.4 加强数据可视化能力,提升呈现效果
    5.2 提高智能数据采集设备普及率
    5.3 紧抓大数据与种业复合型人才建设
    5.4 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研究
    2.1 装配式建筑理论
    2.2 EPC理论
    2.3 企业信息化理论
    2.4 企业信息化评价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相关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建立
    4.1 评价方法分析
    4.2 AHP-可拓物元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企业概况
    5.2 评价模型的应用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信息化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信息及信息化
        2.1.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2.2 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2.3 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2.4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第三章 河南省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河南省基本概况
    3.2 河南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2.1 农产量发展现状
        3.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3.3 焦作市基本概况
    3.4 焦作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5 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3.5.1 农业信息化网点及平台建设情况
        3.5.2 通讯设施建设情况
        3.5.3 监管机制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情况
        3.5.4 农业信息推广机构及人员情况
        3.5.5 农民人才培养成效
    3.6 焦作市农业信息化问卷调查情况与分析
        3.6.1 问卷调查设计
        3.6.2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力度不大
        4.1.1 政府主导作用不明确
        4.1.2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
        4.1.3 农民综合素质低
    4.2 农业信息发展不完善
        4.2.1 农业信息化的程度不够高
        4.2.2 农业信息资源网缺乏有效整合和管理
        4.2.3 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有偏差
    4.3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不完整
        4.3.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4.3.2 人力资源配备不足
    4.4 农业信息化平台推广不到位
第五章 促进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优化措施
    5.1 加大焦作市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力度
        5.1.1 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
        5.1.2 加大并引导农商资金投入
        5.1.3 营造现代农业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5.2 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5.2.1 提高农业信息化的程度
        5.2.2 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整合与管理
        5.2.3 针对农户需求提供信息
    5.3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配备
        5.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3.2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5.4 完善农业信息平台
        5.4.1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4.2 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推广途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种业信息服务空间积极拓宽
    1.2 种业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完善
    1.3 种业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2 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 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2 加强高素质种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3.3 树立全新的种业信息观
    3.4 加强信息化数据库建设

(6)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产业关联研究
        1.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关系
    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 两业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2.3.1 投入产出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耦合协调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船舶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3.1.2 船舶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物流业总体发展情况
        3.2.2 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关联分析
        3.3.1 船舶工业的物流管理分析
        3.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综合测评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建立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构建
        4.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
        4.2.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2.2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4.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
        4.3.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4.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化分析
        4.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4.3.4 我国14省市的船舶工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舶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面板数据模型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估计
    5.2 指标选取
    5.3 数据处理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模型设定
        5.3.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5.4 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1 我国14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2 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3 我国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4 我国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地区层面
    6.3 行业层面
        6.3.1 船舶工业的对策建议
        6.3.2 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BIM应用中的建筑项目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建筑业领域BIM相关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建筑业领域博弈论相关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背景分析
    3.1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诉求
        3.1.1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3.1.2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政策诉求
        3.1.3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优势价值
    3.2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现状
        3.2.1 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2 BIM在我国建筑业总体应用的现状
        3.2.3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现状困境
    3.3 BIM在建筑项目中应用的障碍
        3.3.1 项目主体的BIM意识障碍
        3.3.2 项目主体之间的信任障碍
        3.3.3 主体之间的合作激励障碍
第四章 BIM应用中建筑项目主体的博弈分析
    4.1 BIM应用中的项目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4.1.1 BIM应用中的项目主体选择
        4.1.2 业主方与设计方的关系分析
        4.1.3 业主方与承包商的关系分析
        4.1.4 设计方与承包商的关系分析
    4.2 业主与设计方的多阶段动态博弈
        4.2.1 业主与设计方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4.2.2 业主与设计方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求解
        4.2.3 业主与设计方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结果分析
    4.3 业主与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分析
        4.3.1 业主与承包商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条件
        4.3.2 业主与承包商委托代理模型的构建求解
        4.3.3 业主与承包商委托代理模型的结果分析
    4.4 设计方与承包商的演化博弈
        4.4.1 设计方与承包商演化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4.4.2 设计方与承包商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求解
        4.4.3 设计方与承包商演化博弈模型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BIM应用中建筑项目主体博弈的管理启示
    5.1 针对设计方应用BIM的管理启示
        5.1.1 控制应用成本,转变思维模式
        5.1.2 设置激励合同,加大奖励力度
        5.1.3 加强信息沟通,严格交付标准
    5.2 针对承包商应用BIM的管理启示
        5.2.1 提升BIM应用能力,培养BIM应用人才
        5.2.2 协调控制三大目标,合理分配重要程度
        5.2.3 针对采取奖惩方案,减少外部不确定性
    5.3 业主方自身应用BIM的管理启示
        5.3.1 建立合作机制,参与者按规则行动
        5.3.2 降低合作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3.3 设置奖惩机制,建立激励约束关系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架构
    1.6 本章小结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互联网+”的界定
        2.1.2 物流业的界定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4.3 本章小结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5.4.1 模型设定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设定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7.1.1 外部环境分析
        7.1.2 内部环境分析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7.2.1 替代效应分析
        7.2.2 渗透效应分析
        7.2.3 学习效应分析
        7.2.4 协同效应分析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
        2.1.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2.1.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
        2.2.1 信息化成熟度的概念
        2.2.2 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划分
    2.3 相关理论
        2.3.1 AHP-DEMATEL
        2.3.2 分级评价法
        2.3.3 多层次灰色评价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3.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
        3.1.1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影响因素识别
        3.1.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影响因素分析
    3.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识别
        3.2.1 成熟度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成熟度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3.2.3 成熟度评价指标初步选取
    3.3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3.1 基于德尔菲法的问卷设计
        3.3.2 成熟度评价指标的筛选整理
        3.3.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成熟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现有的成熟度评价方法分析
        4.1.2 成熟度评价方法的确定
    4.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初级权重确定
        4.2.2 基于决策实验室法的初级权重修正
        4.2.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
        4.3.1 基础指标体系分级评价
        4.3.2 效能指标体系多层次灰色评价
    4.4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等级确定
        4.4.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得分
        4.4.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等级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RS企业信息化概况
        5.1.1 企业概况
        5.1.2 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5.2 RS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过程
        5.2.1 基础指标评价
        5.2.2 效能指标评价
        5.2.3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确定
    5.3 提高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对策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C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评分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3.2.1 设施农业面积
        3.2.2 设施灌溉面积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4.5 小结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5.1.4 地理区位优势
    5.2 劣势分析(W)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机会分析(O)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4 威胁分析(T)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建设:努力推进建设业信息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A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D]. 刘国英.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9)
  • [2]大数据在广西种业领域的发展研究[D]. 周万献. 广西大学, 2020(07)
  • [3]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D]. 金云灿.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焦作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国杰. 广西大学, 2020(07)
  • [5]河南省种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庞士慧,徐立新,闫瑾,时萌,魏艳敏,闫庆华. 种子科技, 2020(09)
  • [6]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D]. 王淑芹.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7]BIM应用中的建筑项目主体博弈研究[D]. 陈述. 兰州大学, 2020(01)
  • [8]“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9]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D]. 梁跃.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4)
  • [10]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建筑业:着力推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