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

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

一、对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梦怡[1](2021)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重庆视觉形象建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世界竞争主体逐渐由国家发展到城市。在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建构走过一条注重城市景观——属意产业经济——凸显公共保障与市民便利——张扬城市文化精神之路,城市形象的内涵逐渐丰富,它潜移默化地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助推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进入数字化时代,媒介迅速发生变革,视觉文化的地位逐步提高。视觉符号成为“世界图像时代”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城市及返观人类自身。如何塑造城市的视觉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成为城市管理者的题中应有之义。重庆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典范,有必要对接时代需要转变城市形象建构策略,要多关注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等软实力因素,而不仅仅于停留在提高经济、科技等层面。职是之故,通过探究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策略,可以帮助重庆提高城市竞争力,迎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从文字媒体到声音媒体,再到视觉媒体,最后到富媒体互联网,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和传播随着媒介载体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城市视觉形象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媒介的特性。当下,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式媒介强势崛起,赋予城市形象的视觉化媒介建构以新的生机和活力。短视频凭借其突出的技术力量和内容价值创造了城市形象的新视觉范式,构建了全新的城市视觉形象。论文从视觉文化角度切入重庆形象建构的现场,选取抖音平台上有重庆视觉特质的短视频,援引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其归类分析,抽样统摄重庆视觉形象的塑造现状,厘定七类重庆特色视觉形象。并基于对现状的考虑,我们提出“UCSS”城市视觉形象策略模型,从用户策略、内容策略、视觉策略、推广策略四个方向提出了包括重庆在内的城市视觉形象建构的方法论。藉此,进一步探讨城市视觉形象的表征和建构问题,发现城市视觉形象的表征多体现在搭建视觉符号的意义共通通道,重庆视觉形象的建构也从社会化、程序化、娱乐化三个维度得以体现,让更多的人去真切感知和认同城市。

薛凡玥[2](2020)在《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民俗文化的常见载体形式,文本、影像、实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及优缺点。而演出的兴起与发展为民俗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二者结合催生出当今中国一种新的地方民俗文化载体——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对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民俗事象的选择与提取,对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开发,根植于地方民俗文化之上的大型实景演出综合运用文本、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最终有力地完成了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建构与呈现。大型实景演出是一种地方民俗文化载体形式的更新与进步,有利于在保有民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地呈现地方民俗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载体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相关理论伴随着实践不断完善。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的各类载体形式,探究优质的地方民俗文化新载体的内核,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展示,有利于民俗及文化的资源化进程。本文以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典型案例《印象·武隆》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型实景演出如何建构与呈现地方民俗文化进行了思考。一是阐述了大型实景演出形式作为地方民俗文化载体时具有的优势,如实景布景、文化丛的建构、原住民主体性、时空在场性等;二是描述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事象的呈现情况,如川江号子、哭嫁、火锅、棒棒、滑竿等;三是剖析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内容,如“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等精神构成的重庆民俗文化精神,并且分析了大型实景演出中的理论实践,如建构理论、场域理论、舞台真实理论等,以及论说了《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呈现的不足,如本土参与者的缺位等;四是探讨了大型实景演出类载体在呈现地方民俗文化时应当重视的遵循原则和开发方法,如对整体性的权衡、对真实性的考量、对知识性的确立等。通过《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与呈现,阐释了大型实景演出中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的实践过程。对大型实景演出形式呈现地方民俗文化提出相关思考,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各界对地方民俗文化新载体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菘[3](2020)在《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电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观看电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我国年观影人次与年票房收入逐年上升,电影产业也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在电影与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电影在此期间获得了极好的发展契机。本文选择重庆市为研究个例,缘于城市电影在重庆市的发展尤为突出并具有典型性。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与逐步完善,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城市化开始加速,逐渐摆脱了此前城市化进程停滞、缓慢的状态,重庆在这时期也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在1997年正式挂牌直辖市后,重庆在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引领下,城市化发展更是得到大力推进。超速发展下的重庆开始发生剧变,城市空间改旧造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城市化所引发出的问题也日益尖锐……这样的背景为关注城市变革的电影导演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环境,重庆成为城市电影的主要取景地之一。自此,在重庆创作的城市电影开始将“城市”作为表达重点,“城市”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本文将研究范畴定位于1997年至2019年在重庆拍摄的城市电影。现今,我国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各城市将发展重点转向引进优质资源,“抢人大战”愈演愈烈,而如何利用传播媒介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成为各城市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电影的传播功能在近几年不断被放大,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电影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在当前也颇具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作为研究个例,以李普曼“拟态环境”为基础研究理论,并将该理论的两个重要主体(“媒介”与“受众”)设定为研究方向,从“媒介内容”与“受众”两方面探讨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力与传播力。本文各部分内容概况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创新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第2章:城市电影与重庆城市形象综述。对城市电影、城市形象进行概念界定,阐述我国城市电影发展史、重庆市区域特征,总结电影媒介呈现重庆城市形象的三个阶段,并依此细分研究范畴。第3章:城市电影对重庆元素的呈现。选取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城市电影为目标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提取重庆景观符号、城市群体符号进行意象解读,表明城市电影中重庆元素的呈现与运用情况。第4章: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作为研究框架,从“物质形象”、“精神形象”、“社会形象”三个维度阐述城市电影所塑造的重庆城市形象。第5章: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效果。透过问卷数据从电影受众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城市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效果及传播效果。第6章: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优势、不足及优化策略。基于前文研究提出现阶段城市电影在“媒介内容”与“传播”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向凡洋[4](2020)在《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文中认为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积极融入、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重庆在新时代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立足“两点”,建设“两地”,实现“两高”,是重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更加积极地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实践,创作并发布了多部城市形象宣传片。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同时重点对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有效传播极大地助推了重庆城市形象的构建。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借助新媒体平台的“网红效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由此给重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形象的媒介整合传播实践中,重庆官方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打造了多个权威的网络新平台,而公众话语的发展壮大让重庆的城市形象传播更平易近人和润物无声,官方与公众的信息传播的有效互动、相互补足,形成了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合力。政府、新闻媒体和新媒体用户在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内容上,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总体以城市的风景名胜和地标建筑呈现为主,但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背景音乐、解说词与画面的高度契合为其增色不少。问卷调查发现,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主要受众为18-30岁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火锅、小面、洪崖洞等极具代表性的重庆元素是受众主要的记忆点,而受访者接触宣传片主要的原因是“意见领袖”的推荐;调查表明,宣传片对绝大多数的受众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有超过9成的受众通过观看宣传片增加了对重庆的了解度、好感度和来访可能性。针对研究发现的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在“媒介意象”同质化、镜头语言单一重复、传播诉求模糊、传播缺乏全局观等问题,研究从政府顶层设计、媒介意象构建、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受众导向”式传播、电影植入营销和打造全媒体矩阵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优化城市形象宣传片生产、助推重庆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罗潇[5](2020)在《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许多国际园艺组织对“社区花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大同小异,综合之后得出社区花园是指以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邻里和谐为目的,在社区内合理安排土地,有组织地对土地进行花园式规划和土地划分,通过租赁、分配等方式提供给社区居民从事园艺体验活动的地方。它起源于欧洲,后影响到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在19世纪及二战后带来了极高的社会救济作用,上世纪70年代后又重回人们的热点关注,这一次的回归不仅仅在于社区花园带来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关注其生态、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近年社区花园开始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上海、成都等地率先通过社区花园的方式,将社区或周边零碎的绿地利用起来,召集社区中的园艺爱好者、热心人,建立起公众参与式园艺团体,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的同时,也告诉其他人种植的技术与艺术。但目前来看,社区花园在国内的整体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快速城市化无可避免,许多城市正处于新城拓展与老城改造并举的局面。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钢铁巨兽一般的禁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社区邻里间的交往、社区共同体的意识亟待加强。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接触自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老城社区周边管理缺失的灰色空间与新城边缘待建的土地甚至有些社区内部绿化地被居民自发开垦,逐渐聚集成为非正式的公众园艺菜地,社区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且忽视了居民们的需求,采取“是堵不是疏”的方式强制清理菜地,引起了上下对立冲突的局面,这在各种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如何合理规范化非正式的“菜地”,建立科学的社区花园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以重庆主城中社区及周边存在的居民自发聚集种植形成的“非正式”社区花园为调查对象,通过理论与历史发展的基础研究,总结社区花园设计方式方法、经营管理模式、政策保障三个方面的经验:在设计上发掘社区花园的多重功能,在规划时即明确份地的大小。植物规划通过分发种子引导种植等;在管理上采取吸引社区花园外部力量的参与,延续份地出租的模式;拟定相关政策规章以保障社区花园的发展。第二,通过网络和线下结合的方式筛选出重庆主城中较为典型的非正式社区花园进行环境现状研究,总结出居民自发聚集种植蔬果而形成非正式社区花园在空间分布、种植园艺植物的特征。发现重庆主城区范围内非正式社区花园存在形式复杂、空间分散分布边界不明确、景观效果差、功能单一;从事园艺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园艺食物产品。第三,对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社区融入程度,非正式社区花园参与者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面临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者对非正式社区花园的态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居民在非正式社区花园中呈现的自发参与性、从众表现、追求实用性的特征;社区管理方由于在管理经验、制度上仍然缺失,导致态度上理解却不支持的两难状态。最后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得出由非正式向正式转变的科学规划方式和社区管理策略。提出“以人为本、参与为基、自然为工”的社区花园营建原则。营建应遵循“获取土地许可,召集参与、规划设计、组织与长期运营”的四项基本流程。在设计规划上从选址、社区花园空间、份地和道路规划、功能结构规划、植物规划和种植建议、配套设施规划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关于社区花园管理制度建立和营建方法以促进社区参与者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具体方案,以期能为社区花园初期建设过程中提供正确的指导性建议。

江蕊弘[6](2020)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社区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每个人的居住生活地。在社区中居民可以进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建立彼此联系,从而形成共同体。但随着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社区已不纯粹地承担着行政单位这样的单一社会责任,它更是每一个外来居民融入城市的初步保障。为加强社区治理,在社区之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传播主体,这类传播主体以服务社区、加强居民联系为首要任务,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社区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媒体业的转型升级,媒介融合则是当下媒体业转型的首要战略,新兴的媒体正影响着社区管理者的观念,也改变了社区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常驻人口超过3000万的唯一直辖市,如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推动社区的发展与治理,建立起城市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居住幸福指数,以及构建城市社区的生活共同体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改善社区治理环境,同时扩大社区影响力、加强社区居民联系的城市社区媒体,成为重庆社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手段。而重庆社区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以及如何摆脱困境完善自身,则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进行研究,首先是梳理我国有关城市社区媒体研究的文献资料,汇总过去对城市社区媒体发展的经验总结,探析这些经验是否适合当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其次是根据重庆不同社区媒体的媒体属性和传播介质,将社区媒体进行重新分类,同时以重庆不同种类的城市社区媒体进行案例分析,包括其发展源头、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发展理念和服务对象等。最后针对重庆社区媒体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结合媒介融合大环境下的传播特点,总结归纳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发展对策。

娄培培[7](2019)在《重庆当代建筑的在地性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与城市化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缺失愈来愈重,建筑的在地性表达也成为了对抗这种趋同现象的一种手段。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城市化建设,许多建设工程追逐利益化的同时一味压缩工期,设计上套用地区范式和既有模板,导致建筑设计出现不同程度符号化、图像化、风格化的倾向。忽略了对地方文化、地方人文的关注,对地域性建筑的范式表达,无声地掩盖了“在地建筑”的特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重庆当代建筑面临巨大契机,重庆地区的建筑师们积极讨论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设计出一系列优秀建筑作品。但较多缺乏重庆建筑独特的“在地”价值设计取向,出现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不足,文化表达错位,建筑功能与形式分离,缺乏对建筑尺度研究等问题。由于重庆建筑具有传统建筑文化与媒介难以再现的在地咬合特征,建筑师应深入了解重庆传统建筑文化,从地域建筑走向地方并且在传承建筑文化的同时探索属于重庆独有的地方特色和社会人文关怀的“在地”优秀建筑设计方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重庆建筑风格的认识与总结,寻找影响重庆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因及重庆建筑特点的内在发展规律,以此对当代建筑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建筑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受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材料技术、生产力水平、设计师审美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筑外在形态的内在生成机制总结不同历史时期重庆建筑特征能够更好深入去了解影响每个时期建筑发展的共性与异性的要素,共性的因素,应是重庆建筑发展长期遵守不变的,应是重庆当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异性的因素,在当代建筑在地性表达中寻求适宜的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对重庆当代大量背景建筑进行实地研究,总结其发展特征,并对具有代表性当代建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找到重庆当代建筑在地表达所应遵循的设计原则。结合时代特征,提出重庆当代建筑在地表达的策略。进而从建筑与场地整体契合关系、建筑与气候条件、建筑合理利用地形、建筑界面形态关系、材料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重庆当代建筑的在地建造策略的研究。最后通过实际案例的在地解读,期望对重庆当代建筑在地建造提供适宜的设计方法。

方曦[8](2019)在《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消费升级和旅游的大众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央已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获得更加繁荣的发展。同时,旅游市场的迅速壮大,使得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旅游形象作为让城市脱颖而出的砝码,获得了各方的重视。良好的旅游形象不仅折射出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魅力,更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发展之势迅猛,主要得益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旅游营销,尤其得益于其旅游形象的日趋清晰和强大。重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也一直在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前,旅游形象的问题表现为设计缺乏独特性,宣传不到位,旅游开发和监管不当以及传播的互动性不强等。本文从传播学、管理学、旅游学、形象理论等相关理论着手,分析了重庆城市形象几次转变与旅游形象凸显的过程,并通过调查旅游者对重庆旅游形象的感知与联想,分析出重庆旅游形象面临的问题,通过对重庆旅游竞合者的分析从而进行了适应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形象优化设计。最后梳理了重庆旅游形象的历史传播方式,就传播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和建议。本研究旨在优化重庆整体旅游形象,提升重庆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提高重庆的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

俞倩[9](2019)在《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广告素来有经济晴雨表之称,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作为经济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发展程度也会促进或者抑制广告产业的发展步伐。重庆直辖以来,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而其广告产业也处在快速发展的状态。然而,在这并驾疾驰的背后,有必要弄清楚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以及互动关系程度,为促进双方互动发展提供建议。本文首先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厘清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概述1997-2017年间重庆市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状况,整体把握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环境,为实证分析做铺垫;最后,以1997-2017年重庆广告产业数据和重庆生产总值作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广告经营额、广告经营单位、广告从业人员以及重庆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分析变量,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检验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本文得到研究结果为:(1)厘清互动关系机制。即广告产业从助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率上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城市化和政策方面影响广告产业发展。(2)重庆广告产业整体上开发度不高,企业高度弱小、高度分散;其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其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城市化发展显着,但城市发展不均衡;(3)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广告产业经营额、广告经营单位、广告从业人员与重庆GDP增长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广告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经济增长对广告产业的贡献。最终得出研究结论为,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滞后效应,广告产业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且广告产业尚不能成为经济发展增长点。对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增加广告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以广告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广告企业之间的联盟,延长广告企业的生命周期,增强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力度。

赵晨至[10](2019)在《“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观念、理论与实践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7年-1945年间,重庆从一个内陆省辖市一跃成为“战时首都”,这一时期战时重庆的城市建设活动,是榫接战前第一次建筑实践高潮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建筑自发延续的重要一环。对于这一时期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来说,既有具体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包括观念、理论以及管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因此本文首先以“战时首都”时期都市设计的观念、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作为线索,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与一手史料的梳理,致力于还原“战时首都”重庆在这一时期都市设计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并在其中找到推动重庆城市现代化背后的动力。其次,将研究置于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将都市设计战前的状况与战时的状况进行对比,展开对近代中国都市设计本体现代化的研究,厘清都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自身的转变。全文主体由三个部分,五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是抗战爆发前全国层面都市设计发展历史过程的梳理;第二个部分是战前重庆都市设计状况与发展;第三部分则是“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发展与实践。其中第一部分独立为第二章,将我国近代都市设计放置于近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梳理当时都市设计的发展状况与意义,并能更好的理解战前重庆都市设计的状况。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以观念、理论与实践三个切入点分别成章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以观念为中心,分别论述战前与战时重庆都市设计观念及其转变与影响。第四章关注都市设计相关理论,包括具体都市设计知识与制度两个方面,梳理重庆近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城市划界-空间格局建构-城市功能建设三个方面的转变以及战后编制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来梳理都市设计实践的变化及其问题。第六章为结论,首先将都市设计发展过程纳入整体现代化框架下进行分析,得出其转变过程;其次对重庆都市设计的特征与困境进行讨论,为理解都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本质以及为未来重庆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二、对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抖音短视频平台上重庆视觉形象建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城市形象视觉性凸显
        三、重庆视觉形象塑造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城市形象
        二、视觉文化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抖音短视频与重庆城市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重庆视觉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重庆城市形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重庆城市形象的形成基础
        一、自然基础
        二、人文文化
        三、社会历史文化
    第二节 重庆城市形象
        一、山水之城
        二、巴渝文化大地
        三、红色革命之城
        四、现代化国际都市
    第三节 重庆视觉形象
        一、立体时空
        二、二元并置
        三、市井江湖
        四、阴暗斑驳
第二章 抖音短视频平台上重庆视觉形象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样本抽样及类目建构
        一、样本来源
        二、样本抽取
        三、编码类目
    第二节 信度检验
    第三节 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基本属性分析
        一、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来源分析
        二、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时长分析
        三、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语义倾向分析
        四、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生产者分析
        五、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传播力分析
    第四节 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视觉分析
        一、短视频画面中的文字分析
        二、重庆短视频的视觉形象分析
        三、重庆城市视觉形象短视频呈现方式
        四、重庆视觉形象短视频的镜头表现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抖音短视频中重庆视觉形象问卷调查
    第一节 问卷背景及设置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论
        一、视觉形象真实性强,整体认知集中化
        二、传播效果正面化,多为纯粹观看
第四章 抖音短视频中的重庆视觉形象塑造策略
    第一节 用户策略
        一、全民共同创作,多元叙事角度
        二、核心意见领袖,关键传播节点
    第二节 内容策略
        一、超真实景观,核心视觉符号
        二、强化美食符号,达到感官共鸣
    第三节 视觉策略
        一、真实化视觉表达,促进大众产生行动
        二、审美价值意味化,重塑城市视觉体验
        三、城市视频节奏化,形成情绪共鸣
    第四节 推广策略
        一、多样化直播,实时呈现城市动态
        二、城市品牌合作,资本推动曝光
第五章 建构重庆视觉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重庆视觉形象的表征
        一、重庆文化精神的视觉表意实践
        二、重庆城市形象的视觉范式
    第二节 重庆视觉形象建构的影响
        一、社会化建构
        二、程序化建构
        三、娱乐化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重庆城市景观抖音短视频原始整理数据
附录 B 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重庆视觉形象问卷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民俗文化的新载体:大型实景演出
    2.1 民俗文化的常见载体及其优缺点
        2.1.1 文本形式
        2.1.2 影像形式
        2.1.3 实物形式
    2.2 大型实景演出概述
        2.2.1 概念阐释
        2.2.2 产生背景
        2.2.3 诞生与特点
    2.3 大型实景演出作为民俗文化载体的优势
        2.3.1 实景布景
        2.3.2 文化丛的建构
        2.3.3 原住民主体性
        2.3.4 时空在场性
第3章 《印象·武隆》大型实景演出
    3.1 田野调查地:武隆概述
        3.1.1 自然地理
        3.1.2 民俗文化
    3.2 《印象·武隆》概述
        3.2.1 基本情况
        3.2.2 形成过程
        3.2.3 演出内容
    3.3 《印象·武隆》中的重庆民俗事象
        3.3.1 民间音乐:川江号子
        3.3.2 人生礼仪:哭嫁
        3.3.3 日常生活民俗:火锅
        3.3.4 生产劳动民俗:棒棒、滑竿
        3.3.5 其他民俗事象
第4章 《印象·武隆》对重庆民俗文化的建构
    4.1 重庆民俗文化精神的再现
        4.1.1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精神
        4.1.2 “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精神
        4.1.3 “积极乐观,坚韧豁达”精神
        4.1.4 “坚强能干,独立自主”精神
        4.1.5 “平等合作,包容和谐”精神
    4.2 大型实景演出中的理论实践
        4.2.1 建构理论运用
        4.2.2 场域理论运用
        4.2.3 舞台真实理论运用
    4.3 《印象·武隆》呈现重庆民俗文化不足的原因
        4.3.1 本土参与者的缺位
        4.3.2 边缘文化的式微
        4.3.3 市场偏好的胜利
第5章 结语
    5.1 对大型实景演出形式呈现地方民俗文化的思考
    5.2 对大型实景演出类地方民俗文化载体的开发探讨
        5.2.1 对整体性的权衡
        5.2.2 对真实性的考量
        5.2.3 对知识性的确立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3)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电影研究现状
        1.2.2 城市形象相关研究现状
        1.2.3 电影媒介与城市形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理论综述
        1.5.1 “拟态环境”理论
        1.5.2 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
第2章 城市电影与重庆城市形象
    2.1 城市电影
        2.1.1 城市电影界定
        2.1.2 我国城市电影发展概况
    2.2 城市形象与重庆区域特征
        2.2.1 城市形象
        2.2.2 重庆城市区域特征
    2.3 电影媒介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三阶段
        2.3.1 1997年之前:“重庆元素”单一,以红色空间为主
        2.3.2 1997-2007:“重庆城市元素”逐渐丰富并参与电影叙事
        2.3.3 2008-2019:“重庆城市元素”丰富,城市文化显现
        2.3.4 小结
第3章 城市电影中的重庆元素呈现
    3.1 城市电影中的重庆景观符号
        3.1.1 雾
        3.1.2 江
        3.1.3 特色交通
        3.1.4 人文建筑
        3.1.5 火锅
    3.2 城市电影中的重庆城市人群
        3.2.1 城市电影中的欲望群体
        3.2.2 城市电影中的重庆阶层矛盾
        3.2.3 城市电影中的城市流动人口
第4章 “空间三元论”框架下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
    4.1 1997-2007:城市发展剧变下的“新直辖市”
        4.1.1 物质形象:城市建设加快,现代化城市样貌初现
        4.1.2 精神形象:群体竞争意识与城市包容性凸显
        4.1.3 社会形象: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二元矛盾与城市生存压力
    4.2 2008-2019:经济发展下繁荣开放的西部都市
        4.2.1 物质形象:城市空间现代化程度较高
        4.2.2 精神形象:青年群体情感诉求下的都市生活心态
        4.2.3 社会形象:消费语境下城市内个体价值追求
第5章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效果
    5.1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5.1.1 调查基本情况
        5.1.2 调查思路
        5.1.3 调查结果
    5.2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传播效果
        5.2.1 认知层面:受众认知易生偏差、对城市文化认知较差
        5.2.2 态度层面:受众对重庆城市形象态度趋向较为积极
        5.2.3 行为层面:受众行为选择呈现较大差异
第6章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优势、不足及优化策略
    6.1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优势
        6.1.1 电影艺术属性增强城市形象塑造力
        6.1.2 电影产业化与类型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力
    6.2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不足
        6.2.1 内容创作乏力
        6.2.2 媒介传播缺位
    6.3 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的优化策略
        6.3.1 电影创作者:加强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力
        6.3.2 地方政府:提升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传播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相关传播学理论
        1.6.1 拟态环境
        1.6.2 议程设置
        1.6.3 二级传播与多级传播
    1.7 研究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形象构建
    2.1 城市形象
        2.1.1 城市形象的概念及内涵
        2.1.2 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2.1.3 城市形象的塑造主体
        2.1.4 城市形象的功能
    2.2 城市形象宣传片
        2.2.1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定义
        2.2.2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起源与发展
        2.2.3 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类型
    2.3 城市形象宣传片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
        2.3.1 吸引外部资源,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2.3.2 打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辨识度
        2.3.3 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3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平台和主体研究
    3.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平台研究
        3.1.1 传统媒体
        3.1.2 新媒体
    3.2 重庆城市形象的媒介整合传播现状
        3.2.1 议程设置向“议程融合”过渡
        3.2.2 信息垄断向多元生产转移
        3.2.3 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变更
    3.3 重庆城市形象媒介整合传播的问题
        3.3.1 政府对城市形象的媒体整合传播缺乏顶层设计
        3.3.2 媒体资源整合深度不够,未制定高效联动机制
        3.3.3 新媒体运营效率低下,存在“监管难”的结构性矛盾
    3.4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主体研究
        3.4.1 政府——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主导力量
        3.4.2 新闻媒体——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中坚力量
        3.4.3 新媒体用户——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生力军
第4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
    4.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研究
        4.1.1 总体以城市风景和人文为主
        4.1.2 各时期内容各有侧重点
        4.1.3 背景音乐、解说词与画面高度契合
    4.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研究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5.1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中的问题
        5.1.1 “媒介意象”同质化
        5.1.2 镜头语言单一重复
        5.1.3 传播诉求模糊
        5.1.4 传播缺乏全局观
    5.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的优化策略
        5.2.1 发挥政府话语权主导作用,为宣传片传播“背书”
        5.2.2 从独特的“地域标签”切入,打造个性化“媒介意象”
        5.2.3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N”级传播强化传播效果
        5.2.4 采取受众细分传播策略,实行“受众导向”式传播
        5.2.5 善用电影植入营销,打造另类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
        5.2.6 整合传播渠道,构建宣传片传播全媒体矩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代表性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梳理
附录2 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5)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社区花园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社区花园营建与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社区花园规划建设发展历程
    2.2 建设社区花园的理论基础
    2.3 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社区花园的分类
    2.4 社区花园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重庆市主城非正式社区花园环境现状调研
    3.1 重庆主城区社区花园营建现状
    3.2 调研对象选择原则和研究样地的确定
    3.3 现状调研
    3.4 重庆非正式社区花园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重庆市主城非正式社区花园的社会需求调查
    4.1 建设社区花园的社会调查设计
    4.2 居民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4.3 社区管理问卷调研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公众参与式园艺的社区花园营建设计策略
    5.1 社区花园营建的原则
    5.2 公众参与式园艺社区花园营建的流程
    5.3 公众参与式社区园艺花园营建要点
6.公众参与式园艺的社区花园管理策略
    6.1 社区花园管理制度建立
    6.2 社区参与营建方案建议
7.结语
    7.1 结论与启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致谢
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

(6)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的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的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发展
        1.5.2 社区与社区媒体的概念
第2章 重庆社区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2.1 重庆社区媒体的兴起
        2.1.1 外部环境:城市化促进社区媒体诞生
        2.1.2 内部革新:互联网推动社区媒体发展
    2.2 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历程:从萌芽到发展
        2.2.1 萌芽阶段:传统社区媒体开疆扩土(2013——2014)
        2.2.2 探索阶段:新兴社区媒体百花争艳(2014——2017)
        2.2.3 发展阶段:融合性社区媒体实现居民赋权(2017 至今)
第3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3.1 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现状概述
    3.2 重庆社区媒体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3.2.1 传统社区媒体及其发展特点
        3.2.2 新兴社区媒体及其发展特点
        3.2.3 融合性社区媒体及其发展特点
第4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困境及成因
    4.1 重庆社区媒体面临的困境
        4.1.1 社区媒体运营渠道单一
        4.1.2 内容质量难以打磨提升
        4.1.3 缺乏专业人才
    4.2 重庆社区媒体困境出现的原因
        4.2.1 地区发展不平衡
        4.2.2 社区文化属性不高
        4.2.3 体制和机制局限
第5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对策及启示
    5.1 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对策
        5.1.1 提升传播主体的专业性,加强社区媒体人的培养
        5.1.2 打磨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善用对话重构话语体系
        5.1.3 认清目标受众的需求面,加强用户聚合构建共同体
        5.1.4 融合全媒体传播渠道,打造社区共通价值理念
    5.2 重庆社区媒体给我国城市社区媒体发展带来的启示
        5.2.1 重视受众体验,强调服务功能
        5.2.2 完善传播渠道,整合传播资源
        5.2.3 把握发展态势,善于纠错自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重庆当代建筑的在地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
        1.1.3 问题的关键
        1.1.4 在地理论引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相关释义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在地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在地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1.4.3 重庆在地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1.4.4 启示与借鉴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当代建筑师的在地建造探索
    2.1 黄声远(田中央)团队的在地建筑理念
        2.1.1 建筑创作理念诠释
        2.1.2 建筑创作表达手法
        2.1.3 思考与启示
    2.2 TAO·迹建筑事务所的本体“在地建造”
        2.2.1 契合场地环境
        2.2.2 在地空间营造
        2.2.3 真实建构表达
        2.2.4 思考与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重庆建筑在地性研究基础
    3.1 重庆当代以前建筑在地特征研究
        3.1.1 传统巴渝时期
        3.1.2 明清移民时期
        3.1.3 开埠建市时期
        3.1.4 抗战陪都时期
        3.1.5 西南大区时期
        3.1.6 现代建筑时期
        3.1.7 小结
    3.2 重庆当代建筑在地性研究
        3.2.1 群体建筑在地特征表达
        3.2.2 单体建筑在地性表达
        3.2.3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重庆当代建筑在地性设计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4.1.1 建筑肌理的整体性
        4.1.2 交通体系的独特性
    4.2 气候适宜原则
        4.2.1 宏观层面
        4.2.2 中观层面
        4.2.3 微观层面
    4.3 节约用地原则
        4.3.1 减少土地开挖
        4.3.2 土地高效利用
    4.4 边界丰富原则
        4.4.1 注重界面与空间关系
        4.4.2 注重界面与人的活动
    4.5 适宜性原则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当代建筑在地性表达的策略
    5.1 契合山地建筑的在地表达策略
        5.1.1 建筑形态与场地融合
        5.1.2 建筑空间与交通整合
    5.2 因循气候条件的在地表达策略
        5.2.1 适应山地气候的建筑总体布局
        5.2.2 利于遮阳的外部形态设计
        5.2.3 利于通风的内部空间设计
    5.3 合理利用地形的在地表达策略
        5.3.1 梳理建筑与山地关系
    5.4 扩展土地的使用价值
    5.5 界面空间模糊的在地表达策略
        5.5.1 顶界面的灵活化表达
        5.5.2 侧界面的丰富化处理
        5.5.3 底界面的多元化结合
    5.6 适宜建构条件的在地表达策略
        5.6.1 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
        5.6.2 材料与构造:由本土性到技术适宜性追求
    5.7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重庆市两江新区花朝幼儿园方案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总体要求
        6.1.2 总体目标
        6.1.3 建筑特征分析
    6.2 场地策略解读
        6.2.1 用地现状
        6.2.2 利用地形高差与场地融合策略
    6.3 气候策略解读
        6.3.1 利用地形风的建筑布局
        6.3.2 利用遮阳的形态设计
        6.3.3 利用通风的形态设计
    6.4 界面丰富策略解读
        6.4.1 建筑侧界面形态丰富化
        6.4.2 建筑底界面人性化设计
    6.5 整体呈现
    6.6 本章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论文研究的不足
        7.2.2 论文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不同时期重庆建筑风格特征总结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形象学理论
        1.3.2 感知理论
        1.3.3 定位理论
        1.3.4 整合传播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问卷调查法
        1.5.2 自由联想法
        1.5.3 定性分析法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重庆城市形象的嬗变
    2.1 城市形象的源起
        2.1.1 形象的相关概述
        2.1.2 城市形象的总与分
    2.2 渐次转换的四大形象
        2.2.1 旧时代的政治形象
        2.2.2 前30 年的工业形象
        2.2.3 后30 年的改革形象
        2.2.4 新世纪的旅游形象
    2.3 旅游形象的日趋凸显
        2.3.1 形象称谓的层出
        2.3.2 旅游形象的生成
第3章 重庆旅游形象感知调查
    3.1 调查内容与过程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3.2 重庆旅游形象感知调查结果
        3.2.1 调查对象出游情况
        3.2.2 要素形象感知分析
        3.2.3 总体形象感知分析
        3.2.4 感知结果总体分析
    3.3 词汇联想:形象感知的补充调查
        3.3.1 研究设计与过程
        3.3.2 结果分析
    3.4 重庆旅游形象面临的问题
第4章 重庆旅游形象优化设计
    4.1 重庆旅游的竞合者
        4.1.1 竞合者的选择原则
        4.1.2 竞合者的旅游形象
    4.2 重庆旅游资源优劣势
    4.3 重庆旅游形象创设
        4.3.1 总体形象
        4.3.2 个性形象
第5章 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5.1 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的历史梳理
    5.2 强化传播的整合原则
        5.2.1 传播主体的统摄整合
        5.2.2 形散神聚的信息整合
    5.3 形象传播的危机应对
        5.3.1 法律保护与竞争防御
        5.3.2 形象危机预警与处理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论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可行性分析
        1.3.4 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广告产业
        2.1.2 经济发展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梳理
        2.2.2 国内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梳理
        2.2.3 文献综述简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时间序列分析
        2.3.2 发展经济学理论
        2.3.3 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
第3章 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分析
    3.1 广告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1.1 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3.1.2 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3.1.3 拓岗位,促就业
    3.2 经济发展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3.2.1 人力资本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3.2.2 技术创新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3.2.3 城市化发展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3.2.4 政策法规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第4章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概况
    4.1 重庆广告产业发展概述
        4.1.1 重庆广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4.1.2 重庆广告产业的规模与经济结构变化
        4.1.3 重庆广告产业经营情况
        4.1.4 重庆广告产业的从业人员情况
    4.2 重庆经济发展现状
        4.2.1 重庆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4.2.2 重庆经济增长情况
        4.2.3 重庆经济结构状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动态计量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
        5.1.1 指标选择与数据整理
        5.1.2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
        5.1.3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1.4 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滞后性
        6.1.2 广告产业依赖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
        6.1.3 广告产业尚不能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6.2 可能性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0)“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观念、理论与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源起与研究发问
        1.1.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1.2 研究的时空范围
        1.1.3 研究现状
        1.1.4 研究发问
    1.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使用的重要材料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章节安排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战前“都市设计”历史过程概述
    2.1 都市设计观念的建构
        2.1.1 传统城市观念与近代城市认知
        2.1.2 建设现代都市的一种工具
        2.1.3 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
        2.1.4 完善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
    2.2 都市设计理论的移植与发展
        2.2.1 都市设计理论的现代化因素
        2.2.2 田园城市与区域规划
        2.2.3 功能分区与交通建设
        2.2.4 都市卫生与都市住宅
    2.3 近代都市设计制度的形成
        2.3.1 都市设计管理机构的发展
        2.3.2 都市设计法律制度的建设
        2.3.3 土地制度:区段征收与土地重划
    2.4 近代都市设计的实践
        2.4.1 宏观层面:“建市”与“建制”
        2.4.2 微观层面:“路政”、“市政”到“都市设计”
    2.5 小结:现代都市设计的建构
3“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观念
    3.1 战前重庆都市设计观念
    3.2 抗战爆发与“战时首都”的确立
        3.2.1 抗战工业的发展
        3.2.2 金融业的发展
        3.2.3 文化中心的形成
        3.2.4 人口的急速膨胀
    3.3“战时首都”下都市设计观念
        3.2.1 战时国家之城的形象建构
        3.2.2 战为中心观念下的都市设计
        3.2.3 观念的进步与现实的考量
    3.4 小结:抗战建国下的都市设计观念
4“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理论
    4.1 战前重庆的“都市设计”
        4.1.1 重庆“都市设计”的萌芽与发展
        4.1.2 战前重庆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
        4.1.3 实践模式:军绅合作
        4.1.4 无计划的“都市设计”
    4.2“战时首都”时期都市设计理念的导入——以《市政评论》为中心
        4.2.1 战时防空与城市体系
        4.2.2 功能分区的再讨论
        4.2.3 现代性要素与城市美化
        4.2.4 现代山地设计的探索
        4.2.5 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古典样式的反思
    4.3“战时首都”时期都市设计管理机构及其问题
        4.3.1 实践模式:中央主导
        4.3.2 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
        4.3.3 重庆市工务局
        4.3.4 重庆市建设期成会
    4.4“战时首都”时期都市设计法律制度的建构——以《都市计划法》为中心
        4.4.1 都市设计核心法规的建立:《都市计划法》
        4.4.2 重庆都市设计相关法规的扩展
        4.4.3 都市设计相关建筑法规的颁布
    4.5 小结:现代的治理术——都市设计理论的专业化
5“战时首都”时期都市设计实践
    5.1 战前重庆的都市设计实践
        5.1.1 市域的划定
        5.1.2 城市空间的扩展与建设
        5.1.3 市政工程的建设
    5.2“战时首都”时期重庆的“省市划界”
        5.2.1 划界的历史过程
        5.2.2 新空间的产生:划界的要素与意涵
    5.3“战时首都”时期重庆城市格局的建构
        5.3.1 城市的扩展与空间分区
        5.3.2 开辟“火巷”带动老城改造
    5.4“战时首都”时期重庆城市功能的建设
        5.4.1 战时空间的营造:防空工程的建设
        5.4.2“城市意志”下的的空间塑造
        5.4.3 平民住宅建设
    5.5“战时陪都”时期都市设计工作的集中体现——《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5.5.1 科学、理性的设计原则
        5.5.2 土地政策与财政问题
        5.5.3 进步与局限
    5.6 小结:战为中心下的都市设计实践
6 结论:都市设计现代化及其特征
    6.1“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现代化及范式转型
    6.2“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特征与困境
        6.2.1 战争因素下激进的城市现代化
        6.2.2 政府权力主导下的都市设计
        6.2.3 强调“都市进步”及其问题
        6.2.4 自发的城市现代化的探索
        6.2.5 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6.3 启示与展望
        6.3.1 都市设计与当下学科发展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对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抖音短视频平台上重庆视觉形象建构策略研究[D]. 周梦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型实景演出中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运用研究 ——以《印象·武隆》为例[D]. 薛凡玥.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3]城市电影对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D]. 高菘.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4]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研究[D]. 向凡洋.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5]基于公众参与园艺的重庆主城社区花园营建策略研究[D]. 罗潇. 西南大学, 2020(01)
  • [6]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社区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 江蕊弘.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7]重庆当代建筑的在地性表达[D]. 娄培培. 重庆大学, 2019(02)
  • [8]重庆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 方曦.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9]重庆广告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 俞倩.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10]“战时首都”时期重庆都市设计的观念、理论与实践初探[D]. 赵晨至.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重庆城市化模式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