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一、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白微[1](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创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中学阶段是把方向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学生、教师各种活动方式和影响的总和,是物质、精神、氛围上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开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对于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岳阳市区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机制保障、有效途径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改进这项工作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拓宽创新视野,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全员创新能力,调动全员创新激情,保障全员创新热情,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朱心怡[2](2020)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文中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能够考察和判断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是国家监测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能够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保证。作为高等教育顶层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力军,其最终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内在的统一,二者各项核心素质上的培养是一致的。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选择五大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创新素养、领导力素养和情商素养对当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六所高校528名全日制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究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处于中上水平,其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核心素养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情商素养,其余依次是领导力素养、创新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和科学素养。(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总体得分低于理论中值,其中在论文发表和主持课题两方面得分较低。性别、年龄、硕士类别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其中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发现问题维度,在问题的提升转化维度上情况一般。性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各维度发展情况比较均衡。性别、硕士类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五)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但并不是太好。其中总体情况最好的是全日制研究生的挑战性人格,其次是好奇心和冒险性。全日制研究生的想象力人格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专业类型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维度发展情况良好且较为均衡,但在情绪调控方面仍有待提高。硕士类别、院校、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校和个人两大层面提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严灿,吴丽丽,刘凌云[3](2020)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文中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在"创新驱动"和"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实践活动。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也是实施完成创新的基础。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维度构成,创新能力又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两个要素。文章着重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探讨,期望为寻找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和方向。

刘洪翔[4](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杨若邻[5](2019)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全社会对创新素质较高且能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创新素质是技能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根据。创新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具有更强的技术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在推动我国自身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创新过程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何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这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性安排,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突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目标的重要举措。技能人才担负着试验检验、生产制造、保障维修等重要任务,尤其在提升科技含量和保障产品质量方面是企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扎根生产一线工作的经历使得技能人才最清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最了解生产过程中急需的改进,解决生产中存在于关键技术、工艺及流程等方面问题的意愿最强,因此其创新潜力很大。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都需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为根本。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得对于专业技能精深、善于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难题的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态势。而目前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十分不相适应。技能人才数量不多,市场中技能人才的供给状况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数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总量供给不足,创新素质不高,导致国家整体创新力不强。因此,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是保证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本研究遵循“明确依据——模型构建——量表开发——方案设计——实证检验——机制构建”的研究思路首先进行理论阐述,界定基本概念。然后,使用知识图谱进行外文和中文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层次和逻辑联系,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其次,搜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条目,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以理论构想为基础,通过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再次,使用结构方程方法通过模型设计和研究假设探讨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根据分析结果验证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中组织和个人层次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包括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的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整个过程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访谈法、知识图谱和构型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内容1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使用知识图谱法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创新素质核心词汇。根据核心词汇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内在机理构型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并文献探寻模型中各变量在激发模型中的影响作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包括个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次。模型将变革型领导和内生动机作为前因变量,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形成个体层面,将组织创新战略和组织创新氛围作为情境变量形成组织层面,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公众认可形成国家层面。个体层次的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工作投入和创新绩效变量以及组织层次的组织创新战略、组织创新氛围构成了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部激发系统。其中,变革型领导、内生动机和组织创新战略构成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工作投入、组织创新氛围和创新绩效构成创新素质引导机制。国家层面的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管理、财政金融和公众认可变量构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外部激发系统,形成支持机制。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共同构成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研究内容2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开发。通过国内外文献和技术性文献分析以及行为事件访谈获得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的理论构想,并以理论构想为基础形成技能工人创新素质初始量表。通过预测试净化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析量表结构和验证题项构成、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包括29项基础条目、7项一阶因子、3项二阶因子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其中,创新基础二阶因子包括基本品质、职业操守2项一阶因子和踏实肯干、细致认真、服从意识等9项基础条目,创新基础体现了技能人才创新活动中坚守的准则和品质要求,反映了创新素质体系最核心最深层次的本质,解释了“为什么做”的问题;创新实践二阶因子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生产实践3项一阶因子和成果推介能力、分析能力、生产作业能力等13项基础条目,创新实践体现出技能人才创新活动的具体行为,表达了创新素质体系的表向特点,描述了“能做什么”的问题;创新指引二阶因子包括精神感知、人格特质2项一阶因子和开拓精神、发散思维、意志力等7项基础条目,创新指引反映了技能人才在创新活动中人内在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品质,明确了“想做什么”的问题。编制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实现了与定性研究内容结构理论框架的有效匹配,且信度和效度较好,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测量框架。研究内容3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形成。实证分析变革型领导、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内生动机及组织创新战略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工作投入及组织创新氛围之间的作用机理,根据各变量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的显着性情况构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从组织和个人层次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实施激发。同时,构建支持机制从国家层面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进行激发。最终形成从国家、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全方面通过诱导机制、引导机制和支持机制多角度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其中诱导机制和引导机制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企业激发机制,是创新素质活力的根本动力,是决定技能人才创新行为实施效果的企业内部决定因素。创新素质诱导机制具有素质激发导航功能,具体对策包括积极倡导变革型领导方式、提升技能人才的内生动机、建立完善的组织创新战略。引导机制是技能人才实施创新的行为要素,具体对策包括健全人才的绩效评价机制、引导技能人才投入工作中、营造积极的组织创新氛围。支持机制是企业外部影响因素,确保创新素质激发的重要外部条件,对于技能人才创新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具体对策包括完善政策法律支持、夯实社会文化支持、搭建知识管理支持、丰富财政金融支持、扩大公众认可支持。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理论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构建和量表开发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的提出。观点创新包括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及内涵提出、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验证以及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的构建。方法创新包括综合使用知识图谱法和构型法相结合形成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框架以及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开发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技能人才创新是一个庞大且极其复杂的系统。尽管本研究得到有一定见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方面的成果,但由于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且有关技能人才创新的资料相对匮乏,研究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可进一步对技能人才创新过程及其创新行为开展后续研究,并构建创新素质对创新过程及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模型,开展有关技能人才创新行为激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而本研究所述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洋[6](2019)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一批拔尖型创新人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创新素质作为创新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继“985”“211”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重大国家级项目,它的提出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出发论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型素质的重要性。以云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分别存在的突出痼疾,进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高校人才培养规划、师资力量水平和创新素质培养平台四个方面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及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云南省高校以此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适时做出改革与调整,进一步发挥云南省高等教育优势,通过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为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至此,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做了整体的总结概括,并提出本研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陈鹤[7](2019)在《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保护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急需能够实现创新性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以有效对接我国文化遗产梳理和研究阐发工作、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安全维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五大类工作。高校作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其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结构性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故本文立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以AGIL(A指适应功能、G指目标达成功能、I指整合功能、L指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模型为分析工具,借鉴欧洲和亚洲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深入研究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路径,以推进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实现体系化、学科化、有序化、健康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供需能力不适配、供需类型不适配和供需结构不适配的适应功能缺陷,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偏科严重、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目标达成功能缺陷,整体性建设力量不足、学科资源分配不均和培养主体定位不清的整合功能缺陷,文化创新机制激励不足、传统文化教育和“双创”教育效能不足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缺陷。就以上功能缺陷本文建议各高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一,提升适应功能。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内涵,通过实施“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二,维护目标达成功能。以人才培养目标公式凝聚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本元性和创造性认知五类课程,并从专业教师的评聘、培训、教学和科研工作要求、评价机制、名校名师带动和打造“双师型”队伍入手强化专业师资建设;三,改善整合功能。以设立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以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明确多元培养主体职能,以OCX(Online Courses Consultant X)新型文化遗产慕课汇聚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四,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制度,健全文化遗产创新伙伴合作机制,充分促进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交融。

周雨城[8](2019)在《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是生产的第一资源。对于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而言,人才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人才已成为深化文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同国际上文化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规模、效果、动力和资源供给特别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方面,仍是短板。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热门”乃至“显学”。文章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与转型趋势,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问题检视,对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以及“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三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文章从培养院校、院系归属、学位授予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和协议式,并对其进行了反思。随着文化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文章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高端价值链跃升三方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其次,为了深入了解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文章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人才培训及激励等方面,运用问卷调查,并对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厘清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性因素、观念性障碍和产业发展水平限制三方面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阐述。再次,文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政策保障及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相应的启示。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从一开始就成为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国家在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在剖析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现状和困境、吸取国外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C-GUE”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人才培养的主体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应在制度、观念、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内涵建设,企业(用人单位)应从激励、投资、培训、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数量分析与质性分析并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其涉及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制度体系、产学研合作等要素,只有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才能“摸清病痛,对症下药”。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通过走访高校学生和教师、文化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深入了解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情况,为本文的对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高校、企业虽然是三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同维度的影响。通过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各要素发挥作用,提升自身效率,通过机制性互动资源共享进行价值创造。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创新打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更强调合作主体间的协作、共享及目标关系。文章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模型,分析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特征和保障措施,促使人才链与政策链、产业链的三链融合。(三)提出了基于多元主体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新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需要政府、企业、文化产业协会及不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以往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单一视角,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公共治理视角,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大人才培养主体入手,分析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和困境,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经验,采取现实视野与历史视野交叉分析,探索出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周一鸣,崔琳琳,周小理[9](2019)在《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在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趋势,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虽有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旨在为将来教育改革提供一点思路。

高众[10](2019)在《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大创项目”的推动下,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一项全国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课程改革。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也引起了我国诸多学者的关注与探讨。尽管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到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但相应实证研究却不多见,具体到哪些本科生科研训练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提升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影响的研究更为匮乏。本研究聚焦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通过定量为主、质性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对275名已参加科研训练的大三学生和289名打算参加科研训练的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部分已参加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中训练项目类型、创新资源支持和学生参与情况等要素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关系进行验证分析,探索其影响路径。本研究发现:(1)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2)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学生参与了哪类科研训练项目,而是这类项目能否匹配学生对于培训、指导和交流等资源以及合适自由度的需求;(3)简单地增加科研训练的资金、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硬件资源支持,不能显着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但前期培训、教师指导和学术交流等软件资源支持对于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有显着影响;(4)出于自身兴趣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高于受其它因素驱动的学生,学生投入精力对其创新素质提升有显着影响;(5)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其创新素质,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部分要素通过影响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据此,本研究建议从顶层设计、条件支撑和实施路径三个维度来优化我国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以促进相关创新实践训练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提高重视程度、健全训练体系,优化资源投入、营造创新文化,完善培养流程、加强教师指导。

二、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1.1.2 国家政策之号召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1.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1.3.3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相关概述
    2.1 校园文化概述
        2.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2.1.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2.2 创新素养概述
        2.2.1 创新素养的含义
        2.2.2 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2.3.1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
        2.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
        2.3.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
        2.3.4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2.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用
        2.4.1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熏陶
        2.4.2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引导
        2.4.3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成长过程给予励志
        2.4.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心理给予锻炼
第3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工具的编制
        3.1.2 调查方式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2.2 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3.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3.2.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从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3.3.2 从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保障存在不足
        3.3.3 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途径存在不足
        3.3.4 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价值导向存在不足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对策
    4.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4.1.1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4.1.2 健全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创新平台
        4.1.3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4.2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
        4.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激情
        4.2.3 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全员创新热情
    4.3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
        4.3.1 注重校园特色活动,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
        4.3.2 开展创新性教育,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
        4.3.3 拓展社会实践,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
    4.4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4.4.1 建立和弘扬引导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
        4.4.2 建立和弘扬尊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
        4.4.3 建立和弘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
    第三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质研究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实践研究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工具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被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基本背景信息
        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情况调查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质测量问卷
        四、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测量问卷
        五、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质测量问卷
        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质测量问卷
    第四节 数据处理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测量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全日制研究生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性别分布情况
        二、年龄特征分布情况
        三、硕士类别分布情况
        四、院校类别分布情况
        五、专业类型分布情况
        六、年级分布分布情况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的基本情况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的基本情况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基本情况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基本情况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策
        一、高校层面
        二、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
    (一)创新意识
    (二)创新能力
        1. 创新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格
三、结束语

(4)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技能人才创新素质
        二、创新素质激发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技能人才
        二、创新素质
        三、创新素质激发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人才理论
        四、胜任力素质模型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构建
    第一节 知识图谱技术阐述
        一、知识图谱的开发
        二、知识图谱的应用
    第二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外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中文文献计量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过程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及激发模型
        一、基于文献计量的创新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
    第五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模型要素理论阐述
        一、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二、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相关要素概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及量表开发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内容结构
        一、技术性文献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二、行为事件创新素质条目采集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整理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施测及大规模调研
        一、初始量表形成
        二、预调研及量表提纯
        三、正式调研数据搜集
        四、项目分析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量表结构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量表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革型领导与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与其创新绩效作用机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二、量表的预测试
        三、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同源偏差检验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四、研究假设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及对策
    第一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构建
        一、激发机制的内涵
        二、实证结果对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机制设计的影响
        三、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整体机制
    第二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诱导机制
        一、诱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诱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三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引导机制
        一、引导机制整体模型
        二、引导机制具体对策
    第四节 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支持机制
        一、支持机制整体模型
        二、支持机制具体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双一流”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相关概述
    2.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及任务
        2.1.1 “双一流”建设的宗旨
        2.1.2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
    2.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2.2.1 创新意识
        2.2.2 创新思维
        2.2.3 创新知识
        2.2.4 创新能力
        2.2.5 创新人格
    2.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3.1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2.3.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3.3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
第三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实施
    3.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
        3.2.1 大学生对“双一流”与创新素质的认知现状
        3.2.2 大学生对创新素质培养活动的参与现状
        3.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效性现状
    3.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的问题
        3.3.1 创新意识缺乏问题导向性
        3.3.2 创新思维缺乏逆向思维性
        3.3.3 创新知识缺乏立体动态性
        3.3.4 创新能力缺乏知行统一性
        3.3.5 创新人格缺乏意志坚定性
    3.4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淡薄
        3.4.2 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不匹配
        3.4.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指导乏力
        3.4.4 高校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的平台短缺
第四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4.1 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意识
        4.1.1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引导
        4.1.2 深化对大学生的创造观教育
        4.1.3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4.2 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规划
        4.2.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导向功能
        4.2.2 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内容
        4.2.3 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3 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4.3.1 加强对教师的创新理论教育
        4.3.2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水平
        4.3.3 完善教师的创新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4.4 拓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平台
        4.4.1 搭建“线上+线下”创新工作平台
        4.4.2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平台
        4.4.3 推动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二) 现实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AGIL模型应用研究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研究
        (三) 文化遗产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理论
        (一) AGIL模型
        1.AGIL模型的提出
        2.AGIL模型的内容
        3.AGIL模型在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二)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三) 人才供需理论
        (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
        (二) 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章 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分析
    一、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概况
        (一) 创新人才政策逐步完善
        (二) 非遗传承培训不断健全
        (三) 学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 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二、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功能问题
        (一) 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配
        (二) 培养目标和教学设置不统一
        (三) 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不到位
        (四)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不明显
        (五) 人才培养系统整体不完善
第四章 国外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启示
    一、欧洲经验:以英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与培养需求有效适应
        (二) 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联动
        (三) 实习教育与就业单位有效整合
        (四) 培养方式与学生发展有效对接
    二、亚洲经验:以日本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一) 学科设置灵活自主
        (二) 培养目标要求广泛
        (三) 课程类型丰富多样
        (四) 教学资源配置多元
    三、对我国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功能提升对策
    一、适应功能的提升:促进创新人才教育与社会环境适应性发展
        (一) 把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的时代意涵
        (二) 构建“双三角”人才培养调试模型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维护: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 明确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 设置课程应符合新时代人才需求
        (三) 完善文化遗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三、整合功能的改善: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资源的协调性和凝聚性
        (一) 独立设置文化遗产专业硕士学位
        (二) 建立多元培养主体职能分工体系
        (三) 以新型慕课整合国内外教学资源
    四、潜在维持模式功能的增强:健全创新激励和创新伙伴机制
        (一) 创建人才成长全过程创新激励机制
        (二) 健全文化遗产的创新伙伴合作机制
        (三) 促进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五、整体系统的构建: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提升
第六章 结语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
        一、文化产业
        二、文化产业管理
        三、人才培养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三、人力资源相关理论
第三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转型趋势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演进
        一、文化产业管理与其他人文社会领域的关系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归属:从多学科介入到最终确立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反思
        一、三种模式: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与协议式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力源
        一、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改革
        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第四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及问题检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检视
        一、政府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
        三、企业人才培训与激励的相关措施匮乏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性局限
        二、观念性障碍
        三、发展水平限制
第五章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
        一、美国:人文与科学并重
        二、德国:双元制与能力本位
        三、英国:聚焦应用能力培养
        四、日本:产官学一体化模式
        五、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驱动人才培养
    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征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二、全面丰富的文化产业创新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与产学研一体化
        四、人才培养投资方案与财政政策保障
    第三节 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贯穿“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注重文化产业管理创新创业实践
        三、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优化创新育人环境
        五、构建政府—高校—产业三螺旋协同机制
第六章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第一节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C-GUE人才培养机制模型构建
        二、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主要特征
        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运行保障
    第二节 政府层面: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一、建章立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二、观念引导: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导向
        三、统筹规划:合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四、综合协调:多种手段加强协调监管
    第三节 高校层面: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模式更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师资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三、教材建设:健全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四、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第四节 企业层面: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成长与评价机制
        一、激励管理:建立全方位人才激励机制
        二、利益共享:构建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
        三、人才考核:健全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9)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创新人才的演进
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2.1 优化高校育人环境, 营造人才创新意识培养气氛
    2.2 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 实施创新型教育教学
    2.3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结构, 增强多学科综合运用的思维方式
    2.4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为传授创新知识做好铺垫
    2.5 搭建创新平台, 培养创新素质
3 结语

(10)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概况
        1.1.2 国内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本科生科研训练
        1.3.2 创新素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科生科研训练
        2.1.1 国外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综述
        2.1.2 国内关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2 创新素质
        2.2.1 国外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3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3.1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2.3.2 训练项目类型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3 创新资源支持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4 学生参与情况对创新素质的影响
        2.3.5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素质
        2.3.6 学生个体因素与创新素质
        2.3.7 国内外研究小结
    2.4 理论模型:认知学徒制
        2.4.1 认知学徒制的产生、发展和内涵
        2.4.2 认知学徒制的应用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思路
        3.2.1 研究技术路线
        3.2.2 研究框架
        3.2.3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定量数据收集与分析
        3.4.1 问卷设计
        3.4.2 抽样及问卷回收情况
        3.4.3 背景信息统计
        3.4.4 定量数据分析思路
        3.4.5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4.6 变量设计与选择
    3.5 质性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访谈提纲设计
        3.5.2 访谈对象信息统计
        3.5.3 质性数据分析思路
    3.6 研究有效性
    3.7 研究创新点
    3.8 研究伦理问题
第四章 研究发现
    4.1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实施情况
        4.1.1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项目类型分布
        4.1.2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资源支持情况
        4.1.3 案例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学生参与情况
    4.2 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否学生创新素质的差异分析
    4.3 学生创新素质影响因素探究
        4.3.1 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3.2 两类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3.3 三所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4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4.1 案例高校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
        4.4.2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探究
        4.4.3 学生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中介作用
    4.5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路径
        4.5.1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5.2 本科生科研训练各要素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4.5.3 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路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发现总结
    5.2 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大三学生版)
    附录二: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大一学生版)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访谈邀请信
    附录五: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 白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 朱心怡. 江苏大学, 2020(05)
  • [3]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J]. 严灿,吴丽丽,刘凌云. 高教学刊, 2020(04)
  • [4]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技能人才创新素质激发研究[D]. 杨若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
  • [6]“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研究[D]. 张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基于AGIL模型的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陈鹤.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研究[D]. 周雨城.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9]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J]. 周一鸣,崔琳琳,周小理. 农产品加工, 2019(07)
  • [10]本科生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我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D]. 高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