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一、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自敞,刘旭玲,邓兰[1](2020)在《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热点及演进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梳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脉络,探究其研究热点及演进过程,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以检索并筛选出的3 64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在对其发文量统计的基础上,借助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绘制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得出以下结论:年发文量整体呈正态分布,可见生态旅游的研究热潮已经散去;其次,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程度依然较低,该领域学科知识群尚未形成;热点演进方面,研究大致分为缓慢、快速、持续、平稳4个阶段,且每个阶段的研究呈现较强的政策主导性。

陈真[2](2020)在《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推动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对生态旅游的功能、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正在开展的生态旅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已然对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背景下,本文尝试梳理新保护地体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的具体要求,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有益探索。本文在系统总结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线性加权求和函数法建立指标评价评估模型,最后以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构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库即起步难的创建期——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发展慢的成长期——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适度游憩型;规范化的成熟期——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深度融合型。并分析提出当前最适宜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2)建立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指标框架,准则层由制度、社会、环境和生态四个部分构成,评价指标共42个。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建立了指标评价评估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与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3)对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该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是39.53分,处在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该保护区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生态旅游优化调整:树立生态伦理观,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突出生态教育特质,开展深度生态旅游体验;建立高质量解说系统,完美实现寓教于游;实施最佳环境管理,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估。

苑宏刚,刘丽娜[3](2019)在《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旅行者的选择。各地区均推崇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选择森林旅游放松身心的都市旅行者越来越多。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上半年,选择森林旅游的游客量约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论文就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刘立军[4](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谭琳琳[5](2019)在《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从2001年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到2012年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并列为“五位一体”,再到2018年我国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可见我们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我国一直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期。生态旅游强调对于旅游目的地环境的保护,这正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对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文章分别对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外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较早,研究范围广、成果丰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较少,但对于生态方面的研究较多,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鲜有研究。而国内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其次文章分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并从需求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三个方面对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作出耦合动力的传导模型。然后利用耗散结构理论从起步阶段、磨合阶段、协调阶段、升级阶段四个阶段对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文章构建了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共设有2个主准则层、9个子准则层和33个指标,并对所选的指标进行了解释。文章中利用指标的归一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为了减少误差,文章运用定性的层次分析法、定量的熵值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出综合权重并建立耦合的评价模型。最后文章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县近五年的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发展关系,发现其耦合协调性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目前属于中级协调阶段,然后根据恭城瑶族自治县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指标以及指标权重,提出了推动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耦合的发展路径。

唐冰洁[6](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研究 ——以长白山旅游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规模的扩大,我国旅游业体系日益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在全球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和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应协调好旅游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这样一些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过度的开发建设,导致忽视生态价值,造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状况,而这些问题、状况给全球人们造成了多样的严重损失,也使各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旅游业必须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满足生态和经济双重要求,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可持续协同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旅游区特殊性,充分重视旅游区自然生态可持续问题。本文采用“发现问题—理论分析—现状描述—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通过阅读、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寻找论文的切入点,将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模型和协同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然后对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接着确定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基础设施生态足迹模型对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长白山旅游区基础建设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长白上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相关基础设施需加强建设、管理体制需完善等问题。(2)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对生态破坏较严重。本文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长白山旅游区生态盈亏状况,发现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即呈现生态赤字状况,说明长白山旅游区在快速发展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忽略了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规划。根据现有数据及建设情况分析,如果长白山旅游区旅游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采取一定措施,未来长白山资源环境可能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3)长白山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管理需要加强。通过分析游客关注度、满意度、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障碍等方面可知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建设需要加强,而基础设施协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提出协同管理的目标后,提出协同管理模式、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王连贵[7](2018)在《长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发展,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其中,生态旅游以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游客所青睐。这种在旅游方式也在开发者开发和游客欣赏游玩的过程中都注重可持续性的旅游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长白山风景区作为中国首批入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壮丽雄伟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本文正式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对长白山的生态旅游建设开发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陈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所在,同时将国内外当前有关于生态旅游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概述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包括了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对生态旅游的特征和开发模式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进行了论述;第三章是对国内和国外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是对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其中包括了长白山地理环境的分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评价。第四部分为第五章和第六章,这一部分首先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了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在这基础之上提出了对政府和企业在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近年来长白山生态旅游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得出长白山生态旅游的发展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等结论。

李捷[8](2016)在《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最具特色、最精粹与集中的区域,是开发生态旅游的重要区域。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张家界市境内,张家界市是国际着名的旅游城市,拥有良好的旅游市场及旅游服务设施基础,在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可促进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丰富张家界市的旅游形式,提升张家界市的旅游生态品位,推动张家界市旅游业与大鲵产业融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对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大鲵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发现保护区内野生大鲵资源呈不连续点状分布,资源量呈缓慢增长趋势,人工养殖大鲵资源量非常丰富,区内其他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宝贵的基因库;峡谷、喀斯特地貌独具特色;科技场馆形式新颖、科技手段先进;大鲵旅游商品丰富。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生物景观、地文景观、旅游商品、建筑与设施四个主类。根据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通过构建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依据实地调研考察与专家打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再运用模糊评判法,计算生态旅游资源的总得分,最后进行了分级。研究得出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最终得分为7.1035,评级为良,可见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明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模型,通过战略组合以及甄别,认为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应选择以增长型战略(SO)为主、防御型战略(WT)为辅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及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提前预防及规避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实施途径。该研究将为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地制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奠定基础,以保障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实施与可持续发展,促进大鲵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徐阳[9](2016)在《两型社会构建中的生态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作为新型产业从最初的仅被看作外事活动的组成部分开始,至今经历了从崛起到平稳发展的过程,逐步的成为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下,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一系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得资源遭到浪费,环境遭到破坏,威胁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并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标准的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面临我国资源严重趋紧、环境负担加重、生态系统加速退化的社会现状,分析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及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最好途径之一,而其前提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即发展生态旅游业。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节约资源为前提,在其基础上建立、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共生的形态,人与自然同向发展。要想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结合就必须以两型社会的构建为前提。践行十八大,走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结合之路。围绕这一观点,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两型社会构建中生态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基础。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是成文的前提也是实践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两型社会、生态旅游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揭示了生态旅游与两型社会的内在机理,力图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究两型社会构建中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其发展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概况的分析极其必要。本部分就生态旅游发展背景的探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因素。第三部分,两型社会构建中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思考。本部分结合上文对生态旅游及两型社会的探究,思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上、观念上、旅游主体文化素质上分别提出与之对应的路径,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于珊[10](2015)在《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长白山生态旅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愈加强烈,只有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白山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被誉为“关东第一山”,是东北亚大陆最高的山系,同时也是北半球同纬度带原始生态保存最好、最丰富的地区,以“物种基因库”文明于世。为了协调生态环境、当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实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着重研究长白山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科学技术措施,解决长白山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旅游营销以及管理制度等四方面的问题,加强科学技术在长白山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实现环境保护和长白山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生态旅游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生态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向读者介绍生态旅游的内涵的具体内容,阐述生态文明的理念,揭示出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实践,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阻碍的双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部分是长白山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研究。从区位特征和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介绍了长白山景区生态旅游的基本状况,梳理了长白山景区生态旅游产生以及发展的总过程。随后着重分析了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保护重视不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营销策略不科学、管理制度阻碍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措施。根据对长白山生态旅游现状的分析,提出通过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解决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环保技术、地理信息科技系统、信息通讯技术、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营销、管理四个方面的应用,最终实现长白山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热点及演进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统计与可视化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统计
    2.2 作者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
    2.3 机构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
    2.4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4.1 参数阈值设置
        2.4.2 研究热点关键词
3 热点演进
    1)缓慢发展阶段(1992—1997年)
    2)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3年)
    3)持续繁荣阶段(2006—2011年)
    4)平稳推进阶段(2012—2019年)
4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

(2)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1.1.2 新保护地体系的核心理念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新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旅游提出的新要求
        1.2.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目的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保护地体系
    2.2 研究综述
        2.2.1 保护地体系研究
        2.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2.2.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2.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2.3.2 旅游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伦理学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3.1 时代大背景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实判断
        3.1.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
        3.1.2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级保护区的功能和任务
    3.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问题
        3.2.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误差
        3.2.2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3.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
        3.3.2 开发原则和战略部署
        3.3.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3.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选择——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
4 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2 指标选取的方法与原则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4.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初选
        4.3.2 专家咨询
        4.3.3 构建指标评价方法
        4.3.4 指标说明与计算
    4.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专家咨询
        4.4.2 数据分析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1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4.5.2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3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等级
5 阳际峰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
    5.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3 评估结果分析
    5.4 保护区生态旅游优化调整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附件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附件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三轮)
附件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AHP)
致谢

(3)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吉林省的森林旅游业
    2.1 森林旅游的定义
    2.2 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的特色
    2.3 以长白山为例分析综合性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2.4 吉林省内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3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旅游管理方面
    3.2 交通和气候方面
    3.3 森林资源开发可持续性方面
4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的建议
    4.1 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
    4.2 注重森林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
    4.3 优化森林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 结语

(4)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旅游研究
        1.2.2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2.3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
        1.2.4 研究总体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生态文明建设
        2.1.3 耦合
    2.2 基础理论
        2.2.1 系统理论
        2.2.2 协同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第3章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机理
    3.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关系
        3.1.1 生态旅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3.1.2 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旅游的作用
    3.2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动力机制
        3.2.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动力系统分析
        3.2.2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动力传导模型
    3.3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运行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评价指标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态旅游系统评价指标
        4.1.3 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评价指标
        4.1.4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评价指标框架
        4.1.5 评价指标解释
    4.2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2.1 原始数据标准化
        4.2.2 指标权重确定
    4.3 耦合评价模型
        4.3.1 综合水平指数模型
        4.3.2 耦合度模型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5.1 恭城瑶族县基本情况综述
        5.1.1 生态旅游基本情况
        5.1.2 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
    5.2 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耦合评价分析
    5.3 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路径
        5.3.1 加强政府引导、调控作用
        5.3.2 推动社区居民多形式参与
        5.3.3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5.3.4 编制生态旅游相关规划
        5.3.5 加强生态意识的教育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研究 ——以长白山旅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旅游区生态足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旅游区基础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协同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足迹理论
        2.1.1 生态足迹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2.1.2 生态足迹理论在旅游业的应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理论的概述
        2.3.2 协同理论在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的应用
3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长白山旅游区自然状况
        3.1.1 地理状况
        3.1.2 资源状况
        3.1.3 气候及水文状况
    3.2 长白山旅游区经济及旅游发展状况
        3.2.1 长白山旅游区经济发展状况
        3.2.2 长白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状况
    3.3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3.3.1 游客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关注度及满意度分析
        3.3.2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分析
    4.1 数据资料与来源
    4.2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的计算
        4.2.1 旅游区交通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2.2 旅游区住宿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2.3 旅游区餐饮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2.4 旅游区购物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2.5 旅游区娱乐游览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2.6 旅游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生态足迹计算
    4.3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分析
        4.3.1 长白山旅游区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4.3.2 长白山旅游区生态盈亏状况分析
        4.3.3 长白山旅游区生态足迹深度及广度计算分析
        4.3.4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生态足迹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机制设计及对策
    5.1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障碍与问题
        5.1.1 长白山旅游区各利益相关者缺乏生态保护和协同管理意识
        5.1.2 长白山旅游区各利益相关者缺乏利益分享机制
        5.1.3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协同管理规划
        5.1.4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
    5.2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前提
        5.2.1 目标协同
        5.2.2 制度协同
        5.2.3 组织协同
        5.2.4 利益协同
        5.2.5 创新协同
        5.2.6 信息协同
    5.3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模式
        5.3.1 企业-企业协同
        5.3.2 政府-企业协同
        5.3.3 政府-企业-游客协同
    5.4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路径
        5.4.1 强化各利益主体的生态意识
        5.4.2 建立统一的生态规划
        5.4.3 完善管理机制
        5.4.4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5.5 长白山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管理对策
        5.5.1 强化协同共赢观念,理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体制
        5.5.2 成立协同管理部门,编制统一发展规划
        5.5.3 共建生态旅游基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5.5.4 整合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资源,多方利益共享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长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特征及开发模式
    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2.2 生态旅游的特征
    2.3 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2.4 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实践
    3.1 国内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实践
    3.2 国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实践
第四章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4.1 长白山地理环境分析
        4.1.1 长白山自然地理特征
        4.1.2 长白山历史文化特征
        4.1.3 长白山文化资源特征
    4.2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4.3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及问题
    5.1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5.1.1 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5.1.2 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5.2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6.1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与定位
        6.1.1 发展目标
        6.1.2 发展定位
    6.2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6.2.1 政府方面
        6.2.2 企业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保护区
        1.1.2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3 生态旅游
        1.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1.1.5 张家界市旅游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1.4.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1.4.3 野生动物旅游
        1.4.4 生态旅游战略
    1.5 小结
第2章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2.1 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2.2.1 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功能区划
        2.2.2 功能区划最新调整
        2.2.3 功能分区调整的意义与不足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2.3.1 调查方法、时间与地点
        2.3.2 大鲵资源现状
        2.3.3 湿地资源
        2.3.4 植物资源
        2.3.5 动物资源
        2.3.6 地质资源
    2.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2.4.1 大鲵物种与生境
        2.4.2 峡谷景观
        2.4.3 森林景观
        2.4.4 生物资源
        2.4.5 科普展馆资源
    2.5 小结
第3章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1.2 指标选取原则
    3.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2.1 确定评价方法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2.3 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3 指标分值评定
        3.3.1 确定分值评定评语集
        3.3.2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3.3.3 计算矩阵
    3.4 综合得分计算
    3.5 生态旅游等级评定
    3.6 小结
第4章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4.1 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发展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战略分析
        4.2.1 增长型发展战略(SO)
        4.2.2 扭转型发展战略(WO)
        4.2.3 复合型发展战略(ST)
        4.2.4 防御型发展战略(WT)
        4.2.5 战略选择
    4.3 湖南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战略实施途径
        4.3.1 坚持保护第一的开发原则
        4.3.2 寻求友好合作,形成良性竞争
        4.3.3 科学设计,开发新型多元化旅游产品
        4.3.4 加大宣传力度
        4.3.5 生态旅游与大鲵产业相结合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图
附录B 附表

(9)两型社会构建中的生态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生态旅游与两型社会的内涵及关系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二)两型社会的内涵
    (三)生态旅游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表现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消极性表现
三、两型社会构建中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思考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路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长白山生态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三)生态旅游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长白山生态资源概况
    (二)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历程
    (三)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策
    (一)加强环保技术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二)提升 3S技术(GIS、RS、FPS)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信息通讯技术(ICT)推动生态旅游资源营销
    (四)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TMIS)完善生态旅游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热点及演进可视化分析[J]. 高自敞,刘旭玲,邓兰.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0(04)
  • [2]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陈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苑宏刚,刘丽娜.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9(11)
  • [4]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5]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D]. 谭琳琳.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协同管理研究 ——以长白山旅游区为例[D]. 唐冰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长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开发研究[D]. 王连贵. 延边大学, 2018(01)
  • [8]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D]. 李捷. 吉首大学, 2016(02)
  • [9]两型社会构建中的生态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10]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长白山生态旅游研究[D]. 于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