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三灶科技园6个新项目开工建设

珠海三灶科技园6个新项目开工建设

一、珠海三灶科技园六个新项目动工(论文文献综述)

宋敏[1](2017)在《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记录城市长期的建设经历,蕴含着内部规律性作用也反映出外部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其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与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不无关系。进入2010年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而城市建设中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亟需调整。城市空间发展的未来理想模式以及实现措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扇叶城市”是地理区位上的中部城市——合肥空间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经典的单中心三翼伸展的形态。论文以空间发展过程为主线,采用要素分析、文献分析、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城市经典“扇叶”形态演进消失的过程,并且主要从宏观的城市外部形廓和中观的城市内部用地的分布与演变的角度,总结不同阶段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特征,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动力机制。“紧凑城市”是论文针对合肥城市现状空间剧烈发展所处的无序形态进行反思后提出的城市未来空间的展望。结合区域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探索在中国特殊城市化背景下“紧凑城市”实践的可能,提出理论支持下未来合肥形态发展的方向,并且具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以及发展机制三个层面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具有操作性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紧凑城市”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城市规划实践案例,通过对其“紧凑城市”建构方式的分析,分别从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出“紧凑城市”的城市空间模式;并比较我国所处的城市背景与理论提出背景的差异,有侧重的对理论的本土化以及实践的可行性进行探讨。2、划分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城市1949年以后的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等指标的环比变化特征为基础,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等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真实科学的将合肥城市空间发展划分为以下阶段:拓展生长期(1949-1989)、快速发展期(1990-1999)、高速增长期(2000-2009)、优化调整期(2010-今)。3、总结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建设现状,从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界定研究的主要范围和内涵,重点对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外部形廓特征、内部空间形态三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特别对城市的主要功能用地进行分解,以时间为坐标,结合各期具体数据和图文资料,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细致全面的分析了用地的分布变化和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清晰凝练出城市空间发展方式和形态演化轨迹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4、注重多学科分析,从城市规划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地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角度,关注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解释性研究,结合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分别从理论指导、产业发展、经济制度和政府决策四个方面总结出主导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动力机制。5、分析合肥在优化调整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侧重此阶段社会经济转型、人口城市化转折以及区划调整等城市背景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的特殊性,从城市发展现状入手,注重实际问题的产生和影响,继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构建“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深入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内部空间形态、规划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紧凑城市”的构想和可操作的实施策略。总而言之,论文以合肥为例,着重研究了城市“扇叶城市”阶段形态的建构过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扇叶”形态的解构过程,以及如何在转型期以“紧凑城市”的理论指导来应对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和城市形态无序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从已完成的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和经验,延伸到对未来城市空间提出建设性的展望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案例,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指导未来合肥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还为其他同类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形态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贾李敏[2](2016)在《西安航空基地开发区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安航空基地作为我国最早以发展航空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其在产业链条完善、新材料研发、基础设施配套、政务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西安航空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公众对区域生产环境、政府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应用新公共管理理念,结合西安航空基地现行管理模式,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新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西安航空基地政府服务效率具有现实意义,也能为其他开发区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开发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次,介绍西安航空基地基本情况、管理模式演变过程,并通过SWOT分析法对管理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第三,分析国内外航空城、航空产业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最后,分析提出了西安航空基地新管理模式,并从合理定位、明确权限;理顺管理职能,打造有限“管委会”;引进市场机制,重塑管委会与公众的关系;产学研相结合,做到“掌舵”而非“划桨;注重成本、结果控制优化工作效能;培育法治精神,强化法制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

陈俊钊[3](2014)在《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助推金湾“二次创业”科学跨越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医药产业是健康产业、幸福导向型产业。珠海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其作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扶持,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金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是珠海市重点发展、大力培育的主导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市重点建设的高端产业基地。调查分析金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困难,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经济的对策建议,这对于金湾区谋求"二次创业"实现科学跨越,进一步加快珠海市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林琳[4](2014)在《岭南文化创意园建设的战略思考与项目策划》文中提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为了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都开始重新思考并制定了新世纪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也开始重视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和发展,并掀起了一股文化创意园的建设热潮。广东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大省,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建设岭南文化创意园的构想,研究的重心在于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岭南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发现如下:(1)文化创意产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能够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2)文化创意园功能定位的选择必须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并且与城市的功能定位相适应。(3)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板块、医疗养生产业板块及养生医药、文化动漫产业孵化基地板块。(4)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无论在机制、效益上,还是在规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广东正处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它特有的知识、文化与创新含量,以及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和商务中介服务的能力,在广东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5)政策、资本、文化、环境和人才等因素评价指数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政策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资本有助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作用具有不确定性;环境有助于促成创意氛围;人才为增加创意产业优势的核心要素。(6)剖析了国外文化创意园区的丰富类型,初步构建笔者称之为“超大江河流域水系模型”的文化创意园区产业生态圈模型,“海洋贸易航道模型”的文化创意园区经济动力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理论统揽下,抽象出国内外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基因”内涵。

何宁卡[5](2014)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市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转?

冼超文[6](2013)在《港珠澳大桥对珠海市产业政策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东岸凭借与香港相邻的区位优势承接了香港大量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腾飞与地方崛起。而包括珠海在内的珠江西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珠三角东西两岸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与香港交通联系不便是影响珠江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与香港之间的陆路绕行时间较长,现有交通设施难以满足珠江西岸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陆路通道,以充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并于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经过7年的前期准备,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预计于2016年全线通车。大桥全长约50公里,跨海逾35公里,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新的公路运输通道。在大桥影响下,粤港澳一体化将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将由珠江东岸(香港-深圳)带动转变为珠江两岸(香港-珠海-澳门、香港-深圳)共同带动,齐头并进的全新局面。本文首先对珠海市现有产业基础、产业发展历程、空间布局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其次从国内外其他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如新加坡新柔长堤、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区域经济以及对慈溪等城市产业影响等进行经验借鉴,再次对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及对珠海交通可达性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港珠澳大桥对珠海影响因素,以及对对珠海产业发展影响分析(现代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等);最后通过总结,提出政府抓住港珠澳大桥建设机遇推进珠海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陈大源[7](2013)在《珠海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城市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管理,好的规划使土地保值、增值,提升城市品质;差的规划管理则使土地贬值,降低城市品质。好的规划成果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的规划成果不仅实施困难、影响城乡建设,更影响城乡发展。城市规划功能的发挥,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保障。珠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经济曾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珠海经济发展在全省地市级城市中的排名越来越后,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差距是越拉越大。近年来,珠海着力构筑交通枢纽、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三大格局,从“一桥双港”、“两铁六高速”、“城市慢行”及“绿道”到“东部服务”、“西部制造”产业品牌,从“4+4+1+1”园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到“一条主轴、两大板块、三区一城、若干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但纵观珠海的规划管理及其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难看出,在规划管理中存在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重概念轻可实施性等问题,规划编制缺乏扎实调查,规划管理影响城市管理未能促进城乡建设和城乡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目前,珠海又开始新一轮城市规划,如何发现以前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珠海市的规划管理优化策略,并加以实施,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的研究现状,利用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理论,针对珠海城市规划对珠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珠海规划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通过对比和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从珠海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了解了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经验及方法,再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提出本论文的突破点和立足点。第二,阐述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概念、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手段。第三,研究珠海城市发展现状、珠海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以及规划管理对珠海经济影响分析。第四,对珠海城市规划建设问题、规划编制问题、规划实施问题以及规划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第五,对美国、深圳、中山等城市规划管理经验借鉴。第六,针对珠海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从珠海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

吴康模[8](2012)在《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住房制度改革、开放房地产市场以来,房地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对合理制定房地产业政策,使该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珠海区域经济,重点研究珠海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协助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集中阐述,概念的来源均为国家法律文件、相关制度规范或权威学术文献。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业的范畴,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做了分析,从而界定出本文的研究重点。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本文就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入分析。由于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它的发展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目前的中国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具有支柱产业的显着特征。本文通过系列数据来说明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对珠海区域经济的重要贡献。同时还详细论述了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房地产业因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它的变动通常会对众多相关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波,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业与其它不同产业的联系方式不同,在产业结构上,房地产业对金融保险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商业等产业的带动效应最大。这些产业是房地产业重要的相关产业,在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时需要首先和重点考虑,应当合理确定房地产业与这些产业间的发展比例和规模,以避免因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和发展不足引起经济大幅震荡和产业链条脱节。珠海的区域经济是独具特色的一个“微观”经济体,虽然受到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但也有其非常独特的发展特征。本文在论述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和一般规律后,针对珠海区域经济下的房地产行业做了重点分析与论证。并根据国家的产业划分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制定了珠海房地产行业的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包括:1)房地产开发经营;2)物业管理;3)房地产中介服务;4)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5)其他房地产业活动。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前四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其中,特别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房地产市场进行重点研究。本文还采用了SWOT分析法对珠海房地产业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了珠海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并结合珠海市的城市定位与发展规划对珠海市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测。最后,本文重点论述了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指出房地产行业必须要与其它行业协调并重发展才能获取最高效率,同时在前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就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措施。本文通过对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详细探讨了珠海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同时对珠海经济的发展做了分析,为未来珠海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具体思路及方向。

曾建平[9](2012)在《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珠海市是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珠海市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期,珠三角区域其他八个地市则积极发展轻工业,从而使珠三角区域成为全球性的轻工业产品生产基地。珠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论是自身的产业基础、人才供给、市场环境等,还是珠三角区域的产业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条件,珠海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珠三角区域整体水平。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市八仙过海,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由于珠三区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链短,区域间合作性并不迫切。20世纪90年代始,广东省委、省政府注意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决定推动区域一体化,但珠三角各地市并不积极响应。进入21世纪后,珠三角区域轻工业发展面临土地、劳动力、能源等压力,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区域合作而保持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颁布实施,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与国际区域一体化要求不同,国内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完善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地区间的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套,以实现更有效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也是这种规律的体现。珠海市的经济发展虽然获得长足发展,但落后于珠三角区域整体水平。从建立特区到1992年前,珠海市经济迅速起步,逐步形成自有的工业体系。但在决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取向后,受制于软硬件的不足,珠海市的经济发展开始形成停滞不前的格局。1993年至2000年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6个百分点左右,这与具备工业社会特征的产业体系是不相称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珠三角区域轻工业发展逐步面临升级调整压力,广东省作出发展重化产业的重大调整,珠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提速。与此同时,珠海市内部不断完善各种配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得到改善。目前,珠海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首先,经过调整,珠海市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通过引入国内高校,珠海市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2007年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逐步扩大。其次,是广东省再次明确珠海市的珠江西岸龙头地位,并确定了重化产业发展方向,这在政策上使珠海市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在广东的珠三角区域布局中,珠海市将成为生物制药、精密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航空制造、船舶制造与维修等产业基地,这延续和扩大了珠海市的主导产业发展选择。最后,珠海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岛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两大国家级区域规划之中,珠海市的发展与两大规划纲要的实施密切相关,也使得珠海市具有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在上述背景下,对于今后珠海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作为珠江西岸中心城市的定位是珠海市经济发展的基点。为此,珠海市必须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整合高栏港、珠海机场、轨道交通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交通体系,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珠海市内在规划上,打造主轴+东部城区+西部城区+横琴新区的新组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产业集聚的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其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船舶、机械、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完善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实现珠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再次,吸引外资与吸引人才共同推进。根据重点发展产业规划,有计划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珠海,注重对跨国公司相关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技术部门的吸引,实现外资进入与人才进入同时进行。以此为基础,加快自身人才培养和吸引其他地区人才。最后,积极参与和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与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市的交通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布局珠海市的港口、机场的发展,最终使珠海市成为珠江西岸真正的中心,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实现珠海市的经济发展。

鄢赤军[10](2011)在《强镇扩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珠海三灶镇为例》文中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的末梢,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的焦点。乡镇政府权力不但没有加强,而是在集权化当中逐步地弱化,已经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刻不容缓。为了应对乡镇政府权力被不断弱化的局面,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强镇扩权的政策与措施。本文从广东省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实践出发,通过自身地实践与经历、对相关地区实地调查、资料积累和分析,把珠海市三灶镇作为模块,对强镇扩权进行实证研究。文中首先对强镇扩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强镇扩权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情况,总结出改革的启示,为研究三灶镇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强镇扩权的三个动因:职责与职权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和区镇之间的机构设置不科学。并进一步分析出强镇扩权改革所遇到的体制障碍,指出现行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体制都会阻碍镇政府的发展。文中针对各种体制障碍,提出了四种推进强镇扩权的策略,即合理规划、科学管理;集聚产业、强化特色;多元融资、完善功能和充实权限、优化资源。根据相关理论和强镇扩权的实践启示,在文中对强镇扩权中政府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探索,提出强镇扩权中政府应具备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督四大职能,并对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些职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革行政体制、创新财政体制和完善对乡镇政府的考核机制三大改革的思路。文中利用实际数据与事例,将三灶镇强镇扩权改革前与改革后的财权,事权,经济、环境进行对比,得出改革的成效所在,并证明了强镇扩权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意义。

二、珠海三灶科技园六个新项目动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海三灶科技园六个新项目动工(论文提纲范文)

(1)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世界全球化背景——我国城市空间拓展的原发力
        1.2.2 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空间重塑的推动力
        1.2.3 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市空间演变的政策力
        1.2.3.1 土地市场化
        1.2.3.2 住房商品化
        1.2.3.3 户籍流动化
        1.2.3.4 规划政策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紧凑城市”理论与中国实践
        1.3.2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规律及机制探究
        1.3.2.1 城市发展的普遍性
        1.3.2.2 城市发展的特殊性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概况
        1.5.1 城市区位
        1.5.2 历史沿革
        1.5.3 城市发展背景
        1.5.3.1 城市首位度不高
        1.5.3.2 城市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地位
        1.5.4 城市行政区划概况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创新点
    小结
第二章 主要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2.1 本研究的概念内涵
        2.1.1 城市空间
        2.1.2 城市形态
        2.1.3 主要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2.2.1.1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性研究
        (1) 构成要素
        (2) 构成模式
        2.2.1.2 城市空间形态的解释性研究
        (1) 动力机制
        (2) 演化规律
        2.2.2 紧凑城市理论
        2.2.2.1 紧凑城市的定义
        (1) 狭义的紧凑城市
        (2) 广义的紧凑城市
        2.2.2.2 紧凑城市的理论基础
        (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
        (2) 理论产生的背景比较
        2.2.2.3 紧凑城市的相关理论
        (1) 新城市主义
        (2) “精明增长”理论
        (3) TOD模式
        (4) 紧凑度测算研究
        (5) 国内对“紧凑城市”的研究
    2.3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研究进展
        2.3.1 研究对象关注度弱
        2.3.2 研究时间跨度较窄
        2.3.3 分析性研究居多,解释性研究偏少
        2.3.4 研究范围广泛,系统性不强
    小结
第三章 “紧凑城市”的规划实践与模式总结
    3.1 荷兰兰斯塔德地区
        3.1.1 多核心城市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3.1.2 生态农业的“绿心”建设
    3.2 日本东京都
        3.2.1 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3.2.1.1 轨道交通密度大
        3.2.1.2 轨道交通范围广
        3.2.1.3 交通工具零换乘
        3.2.2 结合交通枢纽的地下空间开发
        3.2.2.1 地下空间立体化
        3.2.2.2 地下空间节点化
    3.3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3.3.1 高密度分散的新城建设
        3.3.1.1 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
        3.3.1.2 严格的密度分区
        3.3.2 公交主导的城市交通网络
        3.3.2.1 公共巴士线路的密集
        3.3.2.2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换乘
        3.3.2.3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完善
        3.3.3 “拥挤文化”下的建筑空间利用
        3.3.3.1 建筑灰空间的过渡
        3.3.3.2 建筑功能的多元叠加
        3.3.3.3 绿色生态空间的立体化
    3.4 “紧凑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总结
        3.4.1 城市规划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1.1 单核多中心模式
        3.4.1.2 多核多中心模式
        3.4.2 交通结构——以人口密度区分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
        3.4.3 城市设计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3.1 绿地设计——“密度分区”与“空间补偿”
        3.4.3.2 空间设计——“用地集约”与“功能混合”
        (1) 高密度的公共空间
        (2) 多样性的邻里空间
        (3) 立体化的地下空间
        3.4.4 建筑设计层面的“紧凑城市”模式
        3.4.4.1 建筑功能集群化
        3.4.4.2 建筑空间模糊化
        3.4.4.3 建筑交通驳接化
    小结
第四章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1 合肥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4.1.1 城市自然肌理
        4.1.2 城市地域特点
        4.1.2.1 历史沿革特征——发展受限于水运,崛起得益于政治
        4.1.2.2 区域经济特征——从边缘到中心
    4.2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2.1 人口
        4.2.2 城市化水平
        4.2.3 建成区面积
        4.2.4 产业结构
        4.2.5 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
        4.2.6 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阶段划分
    4.3 合肥城市空间和形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3.1 1949-1990:城市拓展生长期——“风扇形态”成长期
        4.3.2 1991-2000:城市快速发展期——“风扇形态”消解期
        4.3.3 2001-2010:城市高速发展期——“风扇形态”无序期
        4.3.4 2011-今:城市优化调整期——“紧凑形态”建设期
    小结
第五章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征及机制分析
    5.1 空间生长方式分析
        5.1.1 空间生长方式特征
        5.1.1.1 交通干线依托下的轴向延伸生长
        5.1.1.2 自组织引导下的轴间填充生长
        5.1.1.3 政府力推动下的圈地生长
        5.1.2 合肥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分析
        5.1.2.1 以轴向生长为主导的扩展生长期
        5.1.2.2 以轴间填充为主导的快速发展期
        (1) 城市组团间交通联系问题
        (2) 结构自身的不稳定
        (3) 组团功能孤立
        5.1.2.3 以圈地填充生长为拓展的快速发展期
        5.1.2.4 以圈地跳跃生长为主导的高速增长期
    5.2 城市外部形廓的演化分析
        5.2.1 外部形廓分类
        5.2.2 合肥城市外部形廓演化
        5.2.2.1 发展轴从东西向转为南北向
        5.2.2.2 相关指数分析
        5.2.3 城市外部形廓的特征
        5.2.3.1 三翼不均的“风扇”形态
        5.2.3.2 西南溢出的“趋圆”形态
        (1) 趋圆发展
        (2) 西南外溢
        5.2.3.3 南北延伸的“无序”形态
    5.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发展特征
        5.3.1 居住用地演化特征
        5.3.1.1 居住用地分布变化——从单中心聚集到多板块扩散
        5.3.1.2 居住用地形态变化——从高密度到高强度
        5.3.2 工业用地演化特征
        5.3.2.1 工业用地分布变化——从组团分散到边缘聚集
        5.3.2.2 工业用地形态变化——从功能混杂到产业聚集
        5.3.3 商业用地演化特征
        5.3.3.1 商业用地分布变化——从线形分散到商圈集中
        5.3.3.2 商业用地形态变化——从步行街区到商业综合
        5.3.4 教育用地演化特征
        5.3.4.1 教育用地的分布变化——从独立用地到区域融合
        5.3.4.2 教育用地的形态变化——从大院制到大学城
        5.3.5 城市绿地演化特征
        5.3.5.1 绿地分布变化——从环城公园到生态绿地
        5.3.5.2 绿地形态变化——从“城在园中”到楔状绿地蚕食
        (1) 环城公园的建设
        (2) 金斗河的湮灭
        (3) 楔状绿地的蚕食
    5.4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机制分析
        5.4.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定空间形态发展基础
        5.4.2 产业发展是空间形态发展的主要动力
        5.4.2.1 工业化拓展城市用地
        5.4.2.2 “退二进三”引导工业用地外迁
        5.4.2.3“开发区”建设引导工业用地聚集
        5.4.3 经济制度调控空间形态发展的方式
        5.4.3.1 计划经济体制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
        5.4.3.2 市场经济机制激发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变
        (1) 资本介入刺激城市“空间生产”
        (2) 新商业空间重组城市的边缘地区
        (3) 消费主义“自下而上”改变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5.4.4 政府决策决定空间形态发展的质变
        5.4.4.1 政府力“圈地”推动城市形廓的剧烈扩张
        5.4.4.2 政府行为“自上而下”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
    小结
第六章 优化调整期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战略性思考
    6.1 “紧凑城市”的中西方背景比较
        6.1.1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6.1.1.1 城市化从人口城市化开始向结构城市化转变
        6.1.1.2 城市化成本较高
        6.1.1.3 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差异
        6.1.2 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
        6.1.3 土地制度的差异
        6.1.3.1 政府垄断农用土地的非农转移权
        6.1.3.2 土地批租制
        6.1.3.3 价格双规制
    6.2 合肥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6.2.1 区域经济分析
        6.2.1.1 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
        6.2.1.2 城市首位度提升
        6.2.1.3 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6.2.2 经济结构分析——转型期中的产业优势
        6.2.2.1 从凯恩斯主义到供应经济转变
        6.2.2.2 产业结构分析
        6.2.3 人口结构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优势
        6.2.3.1 净流入人口稳步增长
        6.2.3.2 城镇化率达到拐点
        6.2.3.3 人口分布特征
        6.2.4 行政区划变动分析——撤县建区
    6.3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6.3.1 建设用地吞并扩展——外部形廓粘结
        6.3.2 城市多中心结构分析
        6.3.2.1 旧城中心面临衰落期
        6.3.2.2 滨湖新区处于生长期
        6.3.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分析
        6.3.3.1 居住用地——单中心聚集组团隔离
        6.3.3.2 工业用地——多中心分散低密度膨胀
        6.3.3.3 商业用地——线性分散分区聚集
        6.3.3.4 绿地系统——斑块性强体系性弱
    6.4 合肥“紧凑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6.4.1 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设想——双核多中心结构
        6.4.1.1 区分“大合肥”与“小合肥”的区域概念
        6.4.1.2 南北延伸凸显“双核”结构
        6.4.1.3 “网络化生长”构建“多中心”形态
        6.4.1.4 “轨道交通”支持空间形态构成
        6.4.2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设想——基于“紧凑”概念的城市设计
        6.4.2.1 混合用地构建“紧凑城市”的高密度
        6.4.2.2 开敞绿带保证“紧凑城市”的高品质
        6.4.2.3 地下空间拓展“紧凑城市”的高效率
        6.4.3 城市发展机制设想——规划转向
        6.4.3.1 人口规模转向容量规模
        6.4.3.2 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
        6.4.3.3 绿线控制转向密度控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西安航空基地开发区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二)开发区管理模式界定
        1.国外开发区管理模式
        2.国内开发区的管理模式
    (三)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二、西安航空基地现行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西安航空基地概况
        1.经济发展速度势头良好
        2.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着
        3.重大项目引进实现突破
        4.城市宜居环境快速提升
        5.创新服务平台日益健全
        6.通航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二)西安航空基地管理演变
        1.西安高新区航空科技产业园管理办公室(2003-2005)
        2.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2005-2015)
        3.西安航空基地管委会(2016)
    (三)西安航空基地管理模式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遇
        4.挑战
三、国内外航空开发区管理模式经验借鉴
    (一)国外航空开发区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1.美国西雅图
        2.法国图卢兹
        3.国外开发区管理模式经验借鉴
    (二)国内航空开发区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1.天津空港经济区
        2.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国内开发区管理模式经验借鉴
四、西安航空基地管理模式措施建议
    (一)合理定位、明确权限
    (二)理顺管理职能,打造有限“管委会”
    (三)引进市场机制,重塑管委会与公众的关系
    (四)产学研相结合,做到“掌舵”而非“划桨”
    (五)注重成本、结果控制、优化工作效能
    (六)培育法治精神,强化法制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助推金湾“二次创业”科学跨越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湾区发展环境、资源评价与产业路径选择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现状
    1. 产业布局情况
    2. 产业发展情况
    3. 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4.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一批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5. 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1. 产业有一定基础
    2. 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3. 内外部政策环境比较宽松
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 在制定产业规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2. 加大科技研发和财政投入力度,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3. 强化人才支撑, 完善创新体系
    4. 搭建“金湾药物研究机构 (平台) ”或“国家口岸药检室”
    5. 集中力量精心打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

(4)岭南文化创意园建设的战略思考与项目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化创意园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园类型的划分
        2.2.2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类型的划分
        2.3.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文化创意园经验借鉴
    3.1 国外文化创意园经验借鉴
        3.1.1 发展现状
        3.1.2 案例研究
        3.1.3 实践启示
    3.2 国内文化创意园经验借鉴
        3.2.1 国内文化创意园发展现状
        3.2.2 案例研究
        3.2.3 实践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文化创意园建设的战略思考
    4.1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与发展趋势
        4.1.1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优势
        4.1.2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4.2 岭南文化创意园的动力系统设计理念与布局方案
        4.2.1 岭南文化创意园的经济动力引擎设计
        4.2.2 岭南文化创意园区产业生态圈模型
        4.2.3 岭南文化创意园的总体组织生态设计与布局方案
    4.3 岭南文化创意园发展对策
        4.3.1 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
        4.3.2 明确认定园区功能定位
        4.3.3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4.3.4 赢得强有效政策支持
        4.3.5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建设
        4.3.6 加大宣传力度
        4.3.7 加强园区文化中介体系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
    5.1 项目分析
        5.1.1 项目总述
        5.1.2 英德环境
        5.1.3 消费市场分析
    5.2 项目宗旨和原则
        5.2.1 项目的指导思想
        5.2.2 项目宗旨
        5.2.3 项目策划理念
        5.2.4 项目功能定位
        5.2.5 项目设计原则
    5.3 项目板块
        5.3.1 文化创意产业板块
        5.3.2 医疗养生产业板块
        5.3.3 企业总部及养生医药、文化动漫产业孵化基地板块
    5.4 经营理念
    5.5 商业模式
        5.5.1 文化产业项目特征
        5.5.2 岭南文化产业园商业模式类型
        5.5.3 岭南文化创意园商业模式设计组合
        5.5.4 岭南文化创意园商业模式设计方案与解析
    5.6 项目招商
        5.6.1 招商原则和策略
        5.6.2 招商主题
        5.6.3 推广媒介手段
        5.6.4 招商申请文件包资料要求
    5.7 品牌战略
        5.7.1 全面导入并实施品牌战略
        5.7.2 岭南文化产业园品牌发展战略
        5.7.3 品牌建设原则
        5.7.4 品牌推广规划
    5.8 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5.8.1 人才保障
        5.8.2 政府政策保障建议
        5.8.3 经营保障及项目发起人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港珠澳大桥对珠海市产业政策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第二章 珠海市产业基础及产业政策现状研究
    2.1 珠海市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2.2 珠海市主要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现状及产业政策分析
第三章 国内外交通设施建设对产业及政策发展的影响
    3.1 新柔长堤对马拉西亚柔佛巴鲁经济及产业政策发展影响分析
    3.2 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浙江慈溪产业及政策发展影响分析
    3.3 借鉴和启示
第四章 港珠澳大桥对珠海产业及政策的影响分析
    4.1 港珠澳大桥近期影响效果显着的产业及政策发展分析
    4.2 中远期影响效果显着的产业及政策发展分析
第五章 珠海产业政策优化研究
    5.1 重点产业政策优化研究
    5.2 配套产业政策优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珠海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1.2.2 国内城市规划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城乡的概念
        2.1.2 城市规划概念
        2.1.3 城市定位概念
        2.1.4 城乡规划编制概念
        2.1.5 城市规划管理概念
        2.1.6 规划实施管理概念
        2.1.7 城市建设
        2.1.8 城市经济
        2.1.9 城市管理
    2.2 规划管理内容和手段
        2.2.1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2.2.2 城乡规划管理的手段
    2.3 小结
第三章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珠海城市发展现状
        3.1.1 珠海经济发展现状
        3.1.2 珠海市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3.1.3 珠海市人口变化
    3.2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3.2.1 珠海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现状
        3.2.2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架构
        3.2.3 珠海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3.3 珠海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3.3.1 珠海第一轮规划对经济的影响
        3.3.2 珠海第二轮规划对经济的影响
        3.3.3 珠海第三轮规划对经济的影响
        3.3.4 珠海第四轮规划对经济的影响
        3.3.5 珠海2009年起规划修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分析
    4.1 珠海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分析
    4.2 珠海城市规划编制管理问题分析
    4.3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分析
    4.4 珠海规划实施管理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经验借鉴
    5.2 深圳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经验借鉴
    5.3 中山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经验借鉴
    5.4 小结
第六章 珠海城市规划优化管理对策
    6.1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的指导思想
    6.2 珠海城市规划管理对策
        6.2.1 加快创新改革规划管理推进珠海经济发展
        6.2.2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珠海实际情况进行城市定位
        6.2.3 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优先发展工业
        6.2.4 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实现公众参与
        6.2.5 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动规划实施
        6.2.6 减少规划编制项目,注重经济实效
        6.2.7 实行城乡规划管理全民监督和行政过错追究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房地产基本概念界定
        2.1.1 房地产
        2.1.2 房地产业
        2.1.3 房地产市场
    2.2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2.1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2.2.2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2.3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2.3.1 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3.2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影响
    2.4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理论
        2.4.1 协调发展的界定
        2.4.2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4.3 房地产市场结构协调发展理论
        2.4.4 房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5 房地产市场理论研究
第3章 珠海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3.1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概述
        3.1.1 第一阶段(1978-1987 年)
        3.1.2 第二阶段(1987-1991 年)
        3.1.3 第三阶段(1992-1993 年)
        3.1.4 第四阶段(1994-1997 年)
        3.1.5 第五阶段(1998-2003 年)
        3.1.6 第六阶段(2003—至今)
    3.2 珠海市房地产发展的历程
    3.3 珠海市城中旧村改造政策
        3.3.1 城中村改造的背景
        3.3.2 城中村改造政策
        3.3.3 城中村改造的效果
第4章 珠海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4.1 珠海房地产政策分析
        4.1.1 国家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
        4.1.2 珠海宏观经济与政策分析
        4.1.3 珠海微观经济与政策分析
    4.2 珠海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
        4.2.1 珠海房地产市场发展综述
        4.2.2 珠海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
        4.2.3 珠海房地产市场客户群体分析
        4.2.4 珠海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分析
    4.3 珠海房地产业现状分析
        4.3.1 珠海房地产开发经营现状分析(采用 SWOT 法)
        4.3.2 珠海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4.3.3 珠海房地产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4.4 珠海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及对策
        4.4.1 珠海房地产市场需关注的问题
        4.4.2 珠海房地产发展过程的空间矛盾
        4.4.3 珠海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5章 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5.1 国外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
    5.2 国内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
    5.3 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
        5.3.1 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
        5.3.2 从产业角度分析
        5.3.3 从行业角度分析
    5.4 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总结
第6章 珠海房地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6.1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6.1.1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
        6.1.2 房地产市场将逐渐步入理性发展
        6.1.3 加强供给管理是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重点
        6.1.4 “十二五”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6.2 珠海房地产市场趋势分析
        6.2.1 2011 年珠海整体经济走势情况
        6.2.2 近年珠海房地产市场趋势总结
        6.2.3 珠海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
    6.3 珠海房地产行业供给和价格预测
        6.3.1 珠海房地产供给预测
        6.3.2 珠海房地产价格预测
    6.4 珠海房地产市场前景
        6.4.1 珠海房地产市场前景看好
        6.4.2 珠海房地产发展的动力
        6.4.3 珠海房地产的发展方向
    6.5 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6.5.1 珠海房地产行业整体规划
        6.5.2 珠海房地产行业存在问题
        6.5.3 房地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取得的成果

(9)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二、 区域一体化理论与珠三角实践
    (一) 区域一体化基本理论
    (二) 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实践
三、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经济发展状况
    (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市经济发展历程
    (二) 珠海市经济发展现状
四、 珠海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
    (一) 珠海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珠海市自身发展优势
五、 面向珠三角一体化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 进一步明确珠海市的发展定位
    (二) 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
    (三)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
    (四)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五) 提高科技人才支撑能力
    (六) 进一步发挥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强镇扩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珠海三灶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一、强镇扩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 强镇扩权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强镇扩权的理论基础
    (三) 强镇扩权的实践
    (四) 国内改革的启示
二、强镇扩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 强镇扩权改革的动因
    (二) 强镇扩权改革的体制障碍
    (三) 推进强镇扩权的策略
三、强镇扩权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与改革思路
    (一) 强镇扩权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 强镇扩权中政府改革的思路
四.实例分析:珠海市三灶镇对比分析
    (一) 三灶镇概况
    (二) 三灶镇强镇扩权前的状况
    (三) 三灶镇扩权后的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四、珠海三灶科技园六个新项目动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扇叶城市”到“紧凑城市”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探析[D]. 宋敏. 东南大学, 2017(12)
  • [2]西安航空基地开发区管理模式研究[D]. 贾李敏. 长安大学, 2016(05)
  • [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助推金湾“二次创业”科学跨越的对策研究[J]. 陈俊钊. 特区经济, 2014(12)
  • [4]岭南文化创意园建设的战略思考与项目策划[D]. 林琳.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5]政府工作报告[N]. 何宁卡. 珠海特区报, 2014
  • [6]港珠澳大桥对珠海市产业政策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 冼超文. 吉林大学, 2013(04)
  • [7]珠海城市规划优化管理研究[D]. 陈大源.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8]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D]. 吴康模. 吉林大学, 2012(03)
  • [9]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曾建平. 吉林大学, 2012(10)
  • [10]强镇扩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以珠海三灶镇为例[D]. 鄢赤军.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珠海三灶科技园6个新项目开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