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干扰素对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

γ干扰素对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

一、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蓉,闻礼永[1](2021)在《晚期血吸虫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存在大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期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进程中最严重的类型,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晚期血吸虫病的病理机制、肝纤维化判定、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卢金[2](2021)在《小柴胡汤干预日本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以及血吸虫成虫体外干预实验,探究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血吸虫肝纤维化奠定理论基础,为筛选并发现用于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新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的作用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在TGF-β1刺激活化后,分别用小柴胡汤、柴胡皂苷A(SSA)、黄芩苷(BC)作用于细胞。通过MTT法和EDU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相关分子COL-I、COL-Ⅲ、α-SMA的表达水平。2.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干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通过人工感染,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尾蚴感染小鼠6周后,通过灌胃,分别给予小柴胡汤、SSA、BC,干预4周后,剖杀取材;病理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变,分析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胶原纤维沉积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和Treg细胞数量;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TGF-β1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量;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肝脏COL-I、COL-III、α-SMA、TGF-β1的表达量。3.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干预体外培养血吸虫成虫的研究人工感染实验家兔,并于感染6周后收集肠系膜静脉丛成虫,进行体外培养,给予不同浓度小柴胡汤、SSA、BC干预,考察血吸虫成虫的存活率、活动力和产卵数量;通过RT-PCR方法,检测用药后虫体体表水通道蛋白sj AQP m RNA的表达水平,探讨药物作用于虫体体表蛋白进而影响虫体活力的机制。结果:1.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的作用小柴胡汤、SSA、BC可剂量依赖性抑制LX-2细胞的增殖(P<0.05),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46%、2.65μg/m L、11.72μg/m L;促进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发生凋亡(P<0.05);抑制活化的LX-2细胞COL-I、COL-III、α-SMA的表达(P<0.05)。2.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干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与血吸虫感染未用药(模型)组相比,经小柴胡汤(0.01 m L/kg·d)、SSA(10mg/kg·d)、BC(250 mg/kg·d)干预4周后,小鼠生存状态较好。剖杀后,取小鼠肝脏和脾脏,肝脏指数分别为8.76±1.42、8.05±1.52、8.37±1.74,与模型组(9.91±2.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指数分别为1.67±0.51、1.59±0.43、1.72±0.53,与模型组(2.30±0.76)相比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结果显示,肝脏内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减小68%、50%、44%,胶原纤维沉积面积分别减少42%、25%、12%。脾脏流式细胞结果显示,BC可显着提高小鼠CD4+细胞比例(P<0.05)和CD4/CD8比值(P<0.05);小柴胡汤、SSA、BC干预均可提高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P<0.05)。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小柴胡汤、SSA、BC干预可下调小鼠Th2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6、IL-10、TGF-β1和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后小鼠肝脏COL-I、COL-Ⅲ、α-SMA、TGF-β1表达均降低(P<0.05)。3.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体外培养血吸虫成虫生存状态的影响复方小柴胡汤随着浓度增加(0.1%、1%、5%),对体外培养成虫存活率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小柴胡汤作用组,观察到对成虫活动力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1%与5%小柴胡汤作用组,观察到成虫产卵量受到显着抑制(P<0.05)。而单体成分SSA(1μg/ml)作用1 h即可显着降低成虫的活动力和存活率(P<0.05),同时还可降低雌虫的产卵能力(P<0.05)。实验未观察到BC对血吸虫成虫的生存状态和产卵能力具有显着影响。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成虫经复方小柴胡汤作用后,sj AQP表达未见显着变化。成虫经SSA作用24 h后sj AQP表达上调,作用48 h后sj AQP表达下调(P<0.05)。而在1μg/ml BC作用24 h后,sj AQP表达上调,48 h后恢复至常态化。结论: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本研究证实了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可有效干预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进程,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为: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纤维化相关分子COL-I、COL-Ⅲ、α-SMA的表达,诱导活化的HSC发生凋亡;上调小鼠Treg细胞,抑制血清中IL-6、IL-10、TGF-β1等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抑制小鼠肝脏中COL-I、COL-Ⅲ、α-SMA、TGF-β1的表达,从而缓解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症状。进一步观察药物对体外培养血吸虫成虫的影响,发现小柴胡汤及其单体成分SSA可抑制成虫的活动力和繁殖力,从而间接发挥抗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SSA通过干预虫体体表蛋白sj AQP的表达,影响成虫的生存和繁殖。综上,小柴胡汤复方及其单体成分,具有抑制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可以为抗血吸虫肝纤维化新型药物的研发和筛选奠定基础。

高勇强[3](2020)在《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也是一种免疫病理性疾病。在中国危害最大的血吸虫病原体是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形成过程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如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的失衡,IL-1、IL-6及TNF-α等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显着性升高,IL-4与IFN-γ细胞因子的失衡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体内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大量增殖和聚集在病变组织中,显着抑制宿主免疫应答,从而调节过度炎症反应,但这种抑制作用也有利于虫体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为探索MDSC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体内的分布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在构建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分离和分析血吸虫病模型小鼠各时期骨髓、血液、肝脏以及脾脏中的MDSC增殖状况、特性和动态水平变化;研究MDSC亚群对血吸虫病模型小鼠体内CD4+T和CD8+T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MDSC对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从而为MDSC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后的免疫调节网络,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新的研究靶点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动态水平分析及亚群鉴定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研究MDSC在模型小鼠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在自然病程中的动态水平变化,分离、鉴定其亚群和细胞形态。探讨MDSC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1.采用血吸虫尾蚴腹部敷贴法,每只小鼠感染尾蚴30±条,构建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感染40只BALB/c小鼠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正常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在计划时间点麻醉后处死小鼠,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的肝脏病理变化。(备注:实际感染小鼠数量是计划数的120%,以防在长病程饲养和实验中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而死亡,本论文涉及到构建疾病模型的实验小鼠数量皆采取此方法计算;本论文中所有动物实验严格按照南华大学伦理委员会规定执行,实验动物在麻醉下处死,尽一切努力最大程度减少其疼痛、痛苦和意外死亡。)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在第0w(周),2w、4w、6w、8w、12w、16w、20w体内的血液、肝脏、脾脏和骨髓MDSC的动态水平变化,每个时间点取5只小鼠做样本。同时,正常对照组小鼠与感染组小鼠同步饲养,在感染组小鼠自然病程的第4w、8w的时间点,检测MDSC在两组小鼠体内上述四种组织中的水平。3.选取模型小鼠自然病程的第8w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法,以CD11bGr-1Ly6G为鉴定分子,分选出模型小鼠骨髓MDSC中表型为CD11b+Gr1+Ly6G+的粒系亚群(granulocytic MDSC,G-MDSC)和表型为CD11b+Gr1+Ly6G-的单核系亚群(mononuclear MDSC,M-MDSC),采用Write-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析。结果:1.模型小鼠肝脾标本肉眼观:肝脾的大体改变与日本血吸虫病肝脾病变相符。血吸虫感染第6w后肝脏呈褐色、质地变硬,表面可见明显的虫卵颗粒状结节,血吸虫感染第4w后脾脏体积开始增大;2.模型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4w出现炎症反应和胶原蛋白表达,第6w后肝脏出现虫卵肉芽肿病变和纤维化病变,且随时间延长病变加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第4w和第8w时,对照组正常小鼠体内肝、脾、骨髓、血液四种组织MDSC水平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期实验组(血吸虫病模型组)比较,四种组织的MDSC均显着低于实验组,P<0.05。3.在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的自然病程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连续检测血吸虫病模型小鼠在第0w、2w、4w、6w、8w、12w、16w、20w时,体内肝、脾、骨髓、血液四种组织的MDSC的动态水平变化,检测结果显示:血吸虫感染组小鼠体内骨髓、脾脏、肝脏、外周血等四种组织中MDSC水平较对照组正常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在骨髓和血液组织中,MDSC在血吸虫感染后第2w出现第一个峰值;在血吸虫感染后第8w,MDSC在四种组织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状态,与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呈现出MDSC在组织的聚集状态。4.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法,从处于自然病程第8w时的血吸虫病模型小鼠的骨髓组织内,分离纯化出MDSC粒系亚群(granulocytic MDSC,G-MDSC)和MDSC单核系亚群(mononuclear MDSC,M-MDSC),其中粒系亚群(G-MDSC)细胞占比约85%,单核系亚群(M-MDSC)占比约15%。Wright-Giemsa染色观察,显示粒系MDSC(G-MDSC)亚群细胞主要由中晚幼粒细胞为主的幼稚粒细胞构成,单核系MDSC(M-MDSC)亚群细胞主要由幼稚单核细胞构成。小结: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随着虫卵肉芽肿形成及炎症反应的加剧,MDSC水平显着升高,并聚集于小鼠骨髓、血液、肝脏及脾脏等组织中;MDSC呈异质性,可分为表型为CD11b+Gr1+Ly6G+的粒系MDSC亚群(granulocytic MDSC,G-MDSC)和表型为CD11b+Gr1+Ly6G-的单核系亚群(mononuclear MDSC,M-MDSC),并以粒系亚群(G-MDSC)为主。第二部分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亚群分离及对CD4+T和CD8+T细胞的免疫作用研究目的:分离和纯化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MDSC亚群,研究各亚群对CD4+T和CD8+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重新构建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分批感染45只BALB/c小鼠,置SPF动物房饲养。取病程第8w时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12只,麻醉后处死,取模型小鼠双股骨、胫骨的骨髓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分选出表型为CD11b+Gr1+Ly6G-的单核系MDSC(mononuclear MDSC,M-MDSC)和表型为CD11b+Gr1+Ly6G+的粒系MDSC(granulocytic MDSC,G-MDSC)两个亚群细胞,同时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出10只正常BALB/c小鼠脾脏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采用CFSE(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二醋酸羧基荧光素,琥珀酰基酯)标记T细胞,将分选出的G-MDSC和M-MDSC亚群细胞分别与两种T细胞以1:2、1:4、1:8的比例混合培养72小时,实验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T细胞单独培养组)、阳性对照组(活化剂Dynabeads CD3/28-T-Activator刺激的T细胞培养组)、实验组(MDSC和活化剂刺激的T细胞混合培养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FSE染色的增殖抑制指数。2.取病程第8w时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6只,麻醉后处死,取两侧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组织,流式细胞仪分选法分选出BM-MDSC,q RT-PCR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GF-β和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2(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etase 2,NOS2)的m RNA表达水平。3.麻醉后处死病程第8w时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27只和正常小鼠18只,分别提取制备骨髓MDSC,实验分4组,模型小鼠BM-MDSC加10μg/m L Sj SEA(血吸虫可溶性虫卵蛋白)刺激组,模型小鼠BM-MDSC加10μg/m L Con A(刀豆蛋白A)刺激组,模型小鼠BM-MDSC加PBS组,正常小鼠BM-MDSC加PBS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培养72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1.G-MDSC和M-MDSC两种亚群细胞均能抑制CD4+T、CD8+T细胞的增殖,且呈现浓度/数量依赖性。共培养体系中MDSC数量越多,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越强。G-MDSC表现的抑制作用较M-MDSC更明显。2.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显示:血吸虫模型小鼠体内MDSC表达的TGF-β、IL-10、IL-4和IFN-γ等细胞因子以及Arg 1、NOS2两种酶的m RNA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ELISA结果显示模型小鼠MDSC加SEA刺激组分泌的TGF-β、IL-10、IL-4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小鼠MDSC加PBS组。且Sj MDSC加SEA刺激组的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Sj MDSC加Con A和Sj MDSC加PBS组,其中,TGF-β、IL-10的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小结:MDSC能显着抑制CD4+T、CD8+T细胞的增殖,其中以MDSC粒系(CD11b+Gr1+Ly6G+)亚群抑制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DSC分泌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IL-4和IFN-γ,上调精氨酸酶1(Arg1)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表达有关。第三部分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对Treg细胞的影响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Treg细胞在肝脾组织中的动态水平变化,分析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过程中MDSC与Treg细胞的相关性,探讨MDSC对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1.重新构建30只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模型小鼠在自然病程的第0w、4w、8w、12w、16w、20w时的肝、脾组织中Treg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分析Treg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体内的动态水平变化。2.采用pearson法分析模型小鼠体内同期时间点的MDSC与Treg细胞的相关性。结果:1.FCM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正常小鼠比较,小鼠肝、脾组织中的Treg细胞在病程第8w,第12w,第16w时,占CD4+T细胞数量百分比显着性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reg细胞的比例在血吸虫病病程的第8w达峰值,肝组织为37.2±3.04%,脾组织为30.2±1.2%,均显着性高于其它时间点,P<0.01。2.Pearson法分析长病程中相同时间点的MDSC和Treg细胞两者动态水平变化的相关性,二者在肝组织中r=0.429,P<0.05,脾组织中r=0.498,P<0.01。说明在肝脾组织中,两者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且在脾组织中表现出更大的相关性。小结: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随着肝虫卵肉芽肿病变严重程度的加剧,MDSC与Treg细胞在肝脾组织中均显着升高,两者呈中度正相关,可能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改变中发挥抑制协同作用。总结论1.MDSC在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骨髓、血液、肝、脾组织中显着性升高,并在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及病变组织肝脏中呈现明显聚集现象。2.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体内的MDSC由粒系MDSC亚群(G-MDSC)和单核系MDSC亚群(M-MDSC)构成,以G-MDSC为主。G-MDSC与M-MDSC均可以抑制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分泌的TGF-β、IL-10、IL-4、IFN-γ等细胞因子及上调NOS2和Arg1的表达有关。3.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肝脾组织中的MDSC与Treg细胞呈中度正相关,可能在血吸虫病免疫病理反应中发挥免疫抑制协同作用。

周永华,徐辰,杨莹莹,梅丛进,董盼盼,赛雪,许永良,范小琳,杨俊齐,沈丽娟[4](2019)在《日本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中TGF-β1和HSP47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在日本血吸虫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热休克蛋白47(Heat shock protein 47, HSP47)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5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5只。感染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对照组以不含尾蚴的去氯水处理。分别于感染后4、6、8、10周和12周等5个时间点,各取5只小鼠肝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小鼠血清中HSP47和TGF-β1含量,肝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增生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TGF-β1、HSP47、I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日本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小鼠血清HSP47和TGF-β1浓度和肝组织中TGF-β1 mRNA、HSP47 mRNA、COL1A1 mRNA表达水平均随纤维化进展而渐次升高。小鼠感染后6周,小鼠血清HSP47和TGF-β1含量分别为(179.26±29.87)pg/mL和(22.37±5.21)ng/mL,显着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小鼠的(150.29±34.91)pg/mL和(18.54±7.78)ng/mL(P均<0.05)。肝组织中HSP47 mRNA、COL1A1 m RNA、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86±0.04)、(1.17±0.06)和(0.64±0.13),均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小鼠的(0.23±0.03)、(0.20±0.02)和(0.38±0.02)(P均<0.01)。结论 TGF-β1和HSP47在日本血吸虫诱导的小鼠肝纤维进程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进程一致,且随I型胶原的增多呈升高趋势;HSP47有望成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新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刘冰[5](2019)在《MicroRNA133b通过调节CTGF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上调体内外MicroRNA 133b(miR-133b)的表达,探索miR-133b在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肝星状细胞(LX-2),使用不同浓度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刺激LX-2细胞,采用TGF-β1最佳浓度和时间处理LX-2细胞,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分别将miR-133b mimics、miR-133b mimics NC、miR-133b inhibitor mimics及miR-133b inhibitor NC质粒转染至LX-2细胞中。qRT-PCR分别检测LX-2细胞中miR-133b、TGF-β1、Smad3、CTGF、Colla I和α-SMA等分子mRNA的转录水平。构建以慢病毒为载体的miR-133b病毒质粒(Lenti-miR-133b)和阴性对照质粒(Lenti-NC)。将68周龄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4组,采用尾蚴腹部敷贴法攻击小鼠,未经尾蚴攻击的小鼠为未感染组,其余小鼠为感染组。尾蚴攻击小鼠一周后,经小鼠尾静脉分别注射PBS以及Lenti-NC(1×109 TU/mL)和Lenti-miR-133b(1×109 TU/mL)的慢病毒质粒,分别在尾蚴攻击后的第4w、6w和8w进行麻醉,摘取肝组织及经眼球取血为后续实验做准备。利用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miR-133b、纤维化相关分子CTGF、Colla I和α-SMA以及炎症相关因子IL-4和IFN-γ的转录水平;ELISA法鉴定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western-blot方法检测CTGF在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小鼠肝组织肉芽肿及纤维化变化;试剂盒分析小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中ALT含量。[结果]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经TGF-β1处理的LX-2细胞中miR-133b的表达持续下调,且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LX-2细胞中转染miR-133b mimics后,miR-133b的表达显着上升。荧光定量PCR显示:转染miR-133b mimics可显着抑制由TGF-β1诱导的CTGF、Colla I和α-SMA的表达(P<0.05),但是对于TGF-β1和Smad3的表达没有影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血吸虫尾蚴感染后4w、6w和8w的小鼠肝组织中miR-133b的表达持续减少,经Lenti-miR-133b处理后,miR-133b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荧光定量PCR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的纤维化相关因子CTGF、Colla I和α-SMA表达均显着高于未感染组(P<0.05);Lenti-miR-133b处理组小鼠肝组织中CTGF、Colla I和α-SM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和慢病毒阴性对照组(P<0.05)。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表明: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在小鼠感染6w后改变明显,与PBS组和慢病毒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33b处理组肝脏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析显示: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小鼠在尾蚴攻击后第6w和第8w,miR-133b处理组小鼠羟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PBS组和慢病毒阴性对照组(P<0.05)。血清ALT表达水平分析显示:小鼠感染后4w和第6w,感染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组(P<0.05);与PBS和慢病毒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33b处理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降低(P<0.05)。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析表明: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和血清中IL-4分泌水平在尾蚴攻击后逐渐升高(P<0.05);IFN-γ在尾蚴攻击后第4w显着升高(P<0.05),第6w和第8w下降;但是各感染组中IL-4和IFN-γ的表达没有显着差异。[结论]miR-133b可能通过靶向沉默CTGF的表达抑制HSC的活化以及胶原的沉积减轻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战廷正[6](2019)在《ICOSL/ICOS信号调控Th9分化介导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下静脉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从尾蚴侵入到虫卵排出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最主要的致病虫期为虫卵。虫卵能沉积在宿主结肠壁和肝脏等组织的小静脉内,通过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而引起组织出现肉芽肿并继发纤维化。其致病机制为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介导的ⅣV型超敏反应。研究证实,Th2细胞、Th17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T cell,Tfh)可分别分泌特异性的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7和IL-21发挥促进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形成的作用,而Th1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则通过分泌功能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IL-10起相反的抑制作用。Th9细胞是一种新的Th细胞亚群,有研究发现Th9细胞参与了乙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CC1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但Th9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虫卵肉芽肿和继发的肝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未阐明。ICOSL/ICOS信号与Th细胞的分化与极化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对Th2、Th17和Tfh细胞的极化具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日本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以及纤维化等免疫病理变化的发生和发展。但ICOSL/ICOS信号通路对Th9细胞的极化是否同样发挥调节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动物模型,通过特异性的增强ICOSL/ICOS信号通路观察该通路对Th9细胞分化和极化的影响;以及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索Th9细胞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此外,通过探讨Th9与Th2不同的免疫应答特征,为进一步阐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病变和抑制纤维化的发生提供新思路。一、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过程中Th9及IL-9的动态变化目的:探讨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h9细胞增殖分化的特征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应用HE染色法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并分析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前(0周)以及感染后4周、7周、9周和12周肝脏虫卵肉芽肿的病理变化趋势;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检测感染前后不同时期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IL-9和转录因子PU.1的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感染时期的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Th9细胞所占的比例;应用酶联反应吸附法检测不同感染时期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9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4周出现虫卵肉芽肿,在第7周肉芽肿面积最大,随后逐渐减小;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IL-9与PU.I在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的表达水平在感染后4周即显着增加并于第7周达到最高水平,随后缓慢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后4周明显增高,感染后7周达到峰值,9-12周逐渐降低;酶联反应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9的表达水平趋势与流式细胞术检测Th9细胞的趋势一致。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小鼠Th9细胞及IL-9水平明显增加,且动态变化趋势与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参与了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应答并与虫卵肉芽肿的发生发展相关。二、Th9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反应及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宿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Th9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9在肝脏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nti-IL-9组和IgG组。对照组为正常小鼠,anti-IL-9组为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小鼠且感染后每周两次经腹腔注射100 ug anti-IL-9抗体,IgG组为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小鼠且每周两次经腹腔注射100 ug IgG抗体。日本血吸虫感染后9周,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IL-9的浓度,HE染色方法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并分析肝脏虫卵肉芽肿的病理变化以及肝脏组织内胶原面积的变化情况。2.采用在体原位肝脏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感染前小鼠和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7周后小鼠的原代HSCs。体外培养24小时后,将HSCs分为对照组和刺激组,对照组在DME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刺激组在含20ng/ml IL-9的DME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分别于刺激后的48小时和72小时收集细胞,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检测HSCs中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9周后anti-IL-9组和IgG组小鼠肝脏均出现明显的虫卵肉芽肿性炎症和纤维化病变。但与IgG组相比,体内阻断IL-9后小鼠肝脏脾淋巴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以及血清中IL-9的浓度显着下降,并且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和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减轻。体外IL-9诱导实验结果显示,在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7周,分离的原代HSCs经IL-9体外刺激后α-SMA、Collagen-1、Collagen-Ⅲ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h9/IL-9可促进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其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HSCs来实现的。三、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进程中Th9先于Th2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目的:探讨Th9与Th2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进程中相互之间的免疫网络调节效应。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前(0周)以及感染后4周、7周、9周和12周脾脏CD4+ T淋巴细胞中Th9细胞和Th2细胞所占的比例的变化趋势;应用酶联反应吸附法检测不同感染时期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9和IL-4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检测感染不同时期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中IL-9和IL-4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脾淋巴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从第4周开始明显增高并在7周达到峰值,9-12周逐渐下降。Th2细胞则在感染后持续上升,直到12周达到峰值;ELISA与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保持一致,在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IL-9的表达的峰值出现在感染后7周,IL-4表达的峰值则出现在感染后12周。结论:在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过程中,Th9/IL-9可能比Th2/IL-4更早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四、ICOSL/ICOS信号通路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进程中对Th9细胞和Th2细胞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ICOSL/ICOS共刺激信号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致病过程中Th9细胞和Th2细胞分化增值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前(0周)以及感染后4周、7周、9周和12周ICOS-Tg小鼠及其野生型对照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Th9细胞和Th2细胞所占的比例;应用ELISA检测不同感染时期ICOS-Tg小鼠及其野生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9和IL-4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检测不同感染时期的ICOS-Tg小鼠及其野生型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IL-9和IL-4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ICOS-Tg小鼠与其野生型小鼠相比,Th9细胞在4周、7周和9周显着增高,Th2细胞在7周和9周明显上调;ELISA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ICOS-Tg小鼠血清中IL-9在4周、7周、9周和12周的表达以及IL-4在7周的表达显着高于感染同期野生型小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后ICOS-Tg小鼠肝脏中IL-9在4周、7周、9周和12周的表达以及IL-4在7周、9周和12周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期野生型对照小鼠。结论:上调ICOSL/ICOS信号通路可促进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应答过程中Th9细胞和Th2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本研究结果表明:Th9细胞极化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h9细胞及其功能因子IL-9能促进日本血吸虫病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通过特异性的增强或减弱ICOSL/ICOS信号通路可调控Th9细胞的极化,从而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病变以及防止晚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提供新思路。

宋科[7](2015)在《Septin4在血吸虫病治疗前后小鼠肝脏中的表达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Septin4在吡喹酮治疗前后的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的变化。方法1.肝脏中血吸虫虫卵计数;2.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3.应用HE染色观察肝脏一般病理学变化;4.应用天狼星红染色、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变化;5.应用q RT-PCR技术检测肝脏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变化情况;6.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q RT-PCR技术检测肝脏中Septin4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1.吡喹酮杀虫治疗后,小鼠肝脏中虫卵数在感染血吸虫第8、12、16、20、24周均减少,并且其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吡喹酮杀虫治疗后,血清中ALT、AST水平在感染血吸虫各周次均下降,其中ALT的下降在第8周具有统计学意义,AST的下降在第8、12周时具有统计学意义;3.吡喹酮杀虫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肉芽肿直径在第8、12、16、20、24周均减小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胶原面积在各周次也下降,其中在第12、16、20、24周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α-SMA表达下降并在第12、16、20、24周具有统计学意义;4.吡喹酮杀虫治疗后,小鼠肝脏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在感染血吸虫各周次均表达下降,其中在第8、12周时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Septin4可以和部分的Desmin共定位表达,但不能与α-SMA共定位表达;6.吡喹酮杀虫治疗后,小鼠肝脏中Septin4在感染血吸虫第8、12、16、20、24周均表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吡喹酮的杀虫治疗,感染血吸虫的小鼠肝脏中肝组织中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表达出现提前下降,肝脏炎症反应减轻,Septin4表达提前下降。Septin4表达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炎症反应的减轻所引起的。

周超群,王永阳,汪学龙[8](2013)在《转化生长因子β1 RⅡ和白细胞介素13 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是由被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生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组织间质中过度沉积所致。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是导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3(IL-13)都通过肝星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来介导纤维化的发生。本文就上述因子作用的诱饵受体TGF-β1 RⅡ(TGF-β1 typeⅡreceptor)和IL-13 Rα2(IL-13 recepto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刘萍[9](2013)在《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和虫卵抗原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外影响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1)应用尾蚴贴敷腹部皮肤的方法建立不同时期的血吸虫肝损伤小鼠模型,肝脏组织的HE染色及Masson染色证实模型建立成功,分别计算肝脏组织、脾脏组织和肾脏组织的指数。2)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血清中的转氨酶(ALT和AST)含量。3)应用非连续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原代HSC,α-SMA和desmin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鉴定分离的细胞,胎盘蓝排斥实验计算分离的细胞的活性。4)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EA对原代HSC增殖的影响并用SPSS软件计算AEA的IC50。5)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标的流式细胞术检测AEA诱导的HSC死亡。6)应用DAPI染色观察在AEA的作用下原代HSC细胞核形态的变化。结果1)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在尾蚴感染的第6周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类圆形的嗜酸性肉芽肿,虫卵在血管沉积,炎症细胞浸润,蓝色的胶原纤维在肝脏组织呈同心圆状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肝细胞的嗜酸性坏死和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与正常组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4.75%±0.80%,0.43%±0.07%)比较,第6、9、11周尾蚴感染后小鼠肝脏指数(6.27%±0.56%,8.40%±1.43%,7.48%±1.32%,P<0.05,P<0.01)和脾脏指数(1.24%±0.37%,2.47%±0.46%,2.62%±1.23%,P<0.05,P<0.01)明显升高,而肾脏指数则没有明显变化。2)与正常组(ALT:30.90±1.44,AST:114.00±5.07)相比,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第3周开始明显升高(ALT:91.00±1.36,AST:232.10±2.54,P<0.01),第6周达到高峰(ALT:176.22±7.08,AST:319.67±9.96,P<0.01),在第9周(ALT:103.60±4.34,AST:197.40±5.58,P<0.01)和第11周(ALT:50.13±3.12,AST:203.88±4.14,P<0.01)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3)α-SMA和desmin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发现,分离的HSC纯度为95%,细胞活性为90%。4)MTT比色法显示不同浓度的AEA对原代HSC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μM组为5.14%±1.61%、10μM组为10.34%±3.22%、20μM组为14.12%±3.98%、40μM组为18.64%±3.67%、60μM组为23.86%±3.06%、80μM组为62.81%±7.75%、100μM组为70.39%±7.11%、120μM组为72.31%±6.71%,AEA的IC50值为79.06±9.38μM。5)Annexin V-FITC/PI双标的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AEA诱导原代HSC的死亡率分别为:0μM组为9.5%±3.19%、5μM组为9.8%±2.28%、10μM组为11.18%±1.82%、20μM组为12.2%±2.39%、40μM组为15.1%±1.88%、60μM组为45.85%±4.73%、80μM组为63.04%±7.00%、100μM组为73.32%±4.62%、120μM组为89.47%±8.84%。6)DAPI染色的结果显示AEA处理的原代HSC的细胞核肿胀破裂,染色质固缩成颗粒状,部分细胞的核内容物溢出。结论在尾蚴感染后的第6周,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嗜酸性肉芽肿和胶原纤维及虫卵的沉积,肝脏组织和脾脏组织逐渐肿大,尾蚴贴敷腹部皮肤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早期及晚期血吸虫肝损伤小鼠模型。AEA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原代HSC的增殖并促进其坏死。目的探讨原代HSC胞膜的脂筏、大麻素受体(CB)及氧化应激对AEA诱导的原代HSC增殖坏死及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细胞因子IL-6,MCP-1, 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1)Western-blotting检测AEA与MAPK主要成员P-Erk1/2,P-P38和P-JNK1/2的时间及浓度的关系。2)分别用胆固醇耗竭剂MCD破坏脂筏的完整性,CB1受体拮抗剂SR141716及CB2受体拮抗剂AM631阻断AEA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抗氧化剂NAC清除自由基,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标的流式细胞术观察上述处理对AEA诱导的原代肝星状细胞死亡影响。3)应用MTT观察MCD,SR141716和AM639及NAC对AEA诱导的原代HSC死亡率的影响。4)Western-blotting观察MCD,SR141716和AM639及NAC对AEA诱导的MAPK信号通路激活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5)RT-PCR检测MCD,SR141716和AM639及NAC对AEA诱导的细胞因子IL-6,MCP-1,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1)AEA可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促进P-Erk1/2,P-P38及P-JNK1/2的表达:在AEA浓度为20μM的时候开始促进P-Erk1/2,P-P38及P-JNK1/2的表达,随浓度升高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在AEA分别孵育15min,30min,1h,3h,6h时P-Erk1/2和P-P38的表达较高,而后逐渐下降。在15min,30min,1h时,P-JNK1/2的表达较高,而后逐渐下降。2)MCD和NAC可降低AEA诱导的原代HSC的死亡率(P均<0.05),而SR141716和AM630则无明显作用。3)MCD和NAC可降低AEA对原代HSC增殖的抑制(P<0.05),而大麻素受体则无明显作用。4)MCD、SR141716和NAC可抑制AEA诱导的P-Erk1/2、P-P38及P-JNK1/2的表达(P均<0.05),AM630仅能抑制P-P38的表达(P<0.05),而上述处理因素均对原代HSC内caspase-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5)AEA能诱导IL-6的表达增加,MCD、SR141716、AM630及NAC均可降低AEA诱导的IL-6的表达(P均<0.05)。AEA可抑制MCP-1的表达(P<0.05),MCD、SR141716及NAC对AEA诱导的MCP-1表达则无明显的影响,而AM630则能明显促进MCP-1的表达(P<0.05)。AEA能降低TNF-α和IL-1β的表达(P均<0.05),MCD、SR141716及NAC可进一步抑制AEA诱导的TNF-α和IL-1β的表达(P均<0.05),而AM630则增强AEA诱导的TNF-α和IL-1β的表达(P均<0.05)。结论内源性大麻素AEA可通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原代HSC的坏死。脂筏及氧化应激是AEA诱导原代HSC坏死和抑制其增殖的必要条件,而与其胞膜的特异性大麻素受体无关。AEA可能是体内调节细胞因子表达的免疫分子。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内源性大麻素AEA对原代HSC内ROS的影响,观察AEA和MCD对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47-phox表达的影响,并观察脂筏、大麻素受体及NADPH氧化酶在AEA诱导原代HSC内ROS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利用荧光探针DCFH-DA可自由进入HSC胞膜,细胞内的酯酶水解生成DCFH。而DCFH不能通透细胞膜,从而使探针被装载到细胞内。细胞内的活性氧可以氧化无荧光的DCFH生成有荧光的DCF。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DCF的强度可间接反映原代HSC内ROS的水平。2)Western-blotting检测MCD对AEA诱导的原代HSC内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47-phox表达的影响,计算各组目的条带与β-actin灰度值的平均比值反应蛋白表达量。3)观察大麻素受体拮抗剂SR141716或AM630,MCD及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和Apocynin,抗氧化剂NAC对AEA诱导的原代HSC内ROS产生的影响。结果1)随着内源性大麻素AEA浓度的升高,原代HSC内ROS的水平逐渐升高。不同浓度的AEA诱导的ROS水平分别为:0μM组4.4±1.52,5μM组24.52±7.35,10μM组28.31±5.87,20μM组47.07±7.92,40μM组61.22±10.69,60μM组89.99±16.35,80μM组106.48±19.58,100μM组95.93±13.74,120μM组96.78±14.83。2)AEA可促进原代HSC内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47-phox的表达(P均<0.05),加入MCD后其表达明显降低(P<0.05)。①gp91-phox:各组与β-actin的平均比值分别为阴性对照组0.13±0.01,20μM AEA组0.29±0.03,60μM AEA组0.35±0.02,60μM AEA+MCD组0.20±0.01。②p47-phox:各组与β-actin的平均比值分别为阴性对照组0.06±0.01,20μM AEA组0.40±0.04,60μM AEA组0.66±0.06,60μMAEA+MCD组0.36±0.03。3)SR141716和AM630并不能阻止AEA诱导的原代HSC内ROS的产生,而加入MCD和NAC后AEA诱导的原代HSC内ROS的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加入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和Apocunin后AEA诱导的原代HSC内ROS产生虽然有所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ROS水平分别为DMSO组6.52±2.78,20μMAEA组48.75±6.81,60μMAEA组105.87±15.79,60μMAEA+SR141716组107.85±10.57,60μMAEA+AM630组108.57±19.38,60μMAEA+MCD组40.35±5.82,60μMAEA+DPI+Apocynin组94.39±21.94,60μM AEA+MCD组35.96±7.59。结论①AEA可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原代HSC内ROS的产生。②内源性大麻素AEA促进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hox和p47-phox的磷酸化依赖原代HSC胞膜脂筏的完整性。③AEA通过促进NADPH氧化酶亚基的磷酸化激活该酶,促进原代HSC内ROS的产生,而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后并不能阻止AEA诱导的ROS产生,表明NADPH氧化酶并不是AEA诱导原代HSC产生的ROS的主要来源。目的观察AE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功能和病理学的影响。方法1)制备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将不同剂量的AEA(5mg/kg和10mg/kg)分别腹腔注射入小鼠体内,1次/天,共4周,计算各组每只小鼠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2)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内转氨酶ALT和AST的含量。3)HE染色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4)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并用Image-pro-plus软件计算胶原纤维的含量。结果1)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制备成功。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组、5mg/kgAEA组和10mg/kgAEA组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5mg/kg AEA组和10mg/kg AEA组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则无明显的变化。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5mg/kg AEA组和10mg/kg AEA组的ALT和AST的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5mg/kgAEA组和10mg/kgAEA组的ALT和AST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5mg/kg AEA组和10mg/kgAEA组在ALT和AST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的肝脏组织相比,模型组、5mg/kg AEA组和10mg/kg AEA组均出现虫卵在血管的沉积,急慢性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炎症细胞的浸润。与模型组比较,5mg/kgAEA组和10mg/kgAEA组的急慢性嗜酸性肉芽肿结节和炎症细胞浸润的面积增加。4)Masson染色显示,在正常小鼠的肝脏组织中除组成血管的胶原纤维外,无胶原纤维的沉积,在模型组、5mg/kgAEA组和10mg/kgAEA组出现明显的围绕血管呈同心圆状的胶原沉积,胶原纤维的含量明显增加(P均<0.05),而与模型组相比,5mg/kg AEA组和10mg/kg AEA组胶原纤维的含量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应用AEA可加剧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小鼠的肝功能,不能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抗原对原代HSC纤维化指标MMP-9、TIMP-1和α-SMA及P38/JNK MAPK信号通路和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荧光定量RT-PCR检测RNA水平不同剂量的可溶性血吸虫抗原对MMP-9、TIMP-1和α-SMA表达的影响。2)Western-blotting检测蛋白水平不同剂量的可溶性血吸虫抗原对MMP-9、TIMP-1和α-SMA表达及P38/JNK MAPK信号通路和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在RNA水平,与阴性对照相比,可溶性血吸虫抗原在50μg/ml和250μg/ml时可明显促进α-SMA和TIMP-1的表达(P均<0.05),降低MMP-9的表达(P均<0.05)。2)在蛋白水平,与阴性对照相比,可溶性血吸虫抗原在50μg/ml和250μg/ml时可明显促进α-SMA和抑制MMP-9的表达(P均<0.05),而对TIMP-1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3)在蛋白水平,可溶性血吸虫抗原从5μg/ml至250μg/ml均可促进P-P38的表达,以50μg/ml和250μg/ml较为明显(P均<0.05),在15μg/ml、50μg/ml和250μg/ml时促进P-JNK1/2的表达(P均<0.05),而只有在250μg/ml时才促进P-AKT的表达(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抗原在肝纤维化的早期和晚期通过P38/JNK MAPK信号通路促进其发生和发展,在晚期则可同时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其发展。

张彬彬,蔡卫民,陶君,郑敏,刘荣华[10](2013)在《Smad蛋白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信号传导的Smad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34只6-8周龄的健康BALB/c小鼠(SPF级),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分别于感染8、12、16和24周后,麻醉处死小鼠8、8、8和10只,取肝组织,用10%甲醛固定。10只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健康小鼠为对照组,分别于上述时间取肝组织。肝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低倍镜下(×100)用测微量器测定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感染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面积在感染8周后达到峰值,为(5.33±1.03)mm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虫卵肉芽肿面积缩小;至感染24周后仅为(2.94±1.69)mm2,不同感染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可见,小鼠感染8周后,虫卵肉芽肿周围出现胶原纤维沉积,沉积量为(2.03±0.5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沉积量增加,并向肝小叶内延伸;感染24周后,胶原纤维沉积量达到峰值(6.90±1.57),不同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小鼠肝组织的肝窦区可见Smad2/3和Smad7呈低水平表达,而Smad4表达不明显。小鼠感染8周后,Smad2/3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其阳性面积为(7.24±1.64)%;感染12周后,Smad2/3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和肝窦区表达增强[(10.01±1.07)%],各感染组与对照组[(2.13±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12周组与感染8周组和感染16周组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4表达水平[(8.81±1.13)%]高于对照组[(4.83±1.15)%](P<0.05),但随感染时间延长,其表达量与其他3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7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内,其阳性面积为(4.15±1.26)%,肝窦区表达不明显;感染12周后,Smad7的表达所有增加[(6.34±1.5)%],随着感染时间延长,Smad7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的过程中,Smad2/3和Smad7表达水平较高,Smad4表达不明显。

二、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血吸虫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机制
    1.1 基因调控
    1.2 mi RNA作用
    1.3 免疫调控
    1.4 其他因素
2 肝纤维化判定
    2.1 血清学检测
    2.2 影像学检查
    2.3 综合检测
3 治疗
    3.1 抗纤维化治疗
    3.2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3.3 腹水治疗
4 预后评估
5 展望

(2)小柴胡汤干预日本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对体外培养LX-2细胞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2.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3.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干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小鼠生存状态
        2.肝脏与脾脏指数
        3.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胶原纤维沉积量
        4.流式细胞结果
        5.血清ELISA检测结果
        6.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小柴胡汤及其主要成分干预体外培养血吸虫成虫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存活率
        2.活动力评分
        3.产卵量
        4.成虫形态学观察
        5.sjAQP表达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绪论
第一部分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动态水平分析及亚群鉴定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2.3.2 HE和 Masson染色观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2.3.3 FCM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小鼠体内四种组织MDSC的动态水平
        2.3.4 FCM分选及Giemsa染色鉴定小鼠模型中骨髓MDSC粒系和单核系亚群
        2.3.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脏和脾脏的病理变化
        3.1.1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脏和脾脏的大体改变
        3.1.2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脏组织的HE染色
        3.1.3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脏组织的Masson染色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MDSC动态水平变化
        3.2.1 FCM检测Sj模型小鼠、对照组正常小鼠MDSC水平
        3.2.2 FCM检测Sj模型组小鼠MDSC动态水平
        3.3 FCM分选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骨髓MDSC亚群
        3.4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骨髓粒系和单核系MDSC亚群细胞的形态学鉴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二部分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亚群分离及对CD4+T和CD8+T细胞的免疫作用研究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其他实验用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2.4.2 免疫磁珠法分选CD4+T和CD8+T细胞
        2.4.3 CD4+T和CD8+T细胞的CFSE染色
        2.4.4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骨髓MDSC亚群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2.4.5 MDSC亚群对CD4+T和CD8+T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2.4.6 qRT-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及Arg1、NOS2 mRNA的水平
        2.4.7 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2.4.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MDSC亚群对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
        3.2 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及Arg1、NOS2酶的mRNA水平
        3.3 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三部分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MDSC对Treg细胞的影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动物和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2.3.2 FCM检测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脏和脾脏Treg细胞动态水平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FCM检测血吸虫病小鼠模型肝脾组织的Treg细胞动态水平
        3.2 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体内MDSC与 Treg细胞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与论文
    一、研究及参与课题
    二、发表论文
课题资助
致谢

(5)MicroRNA133b通过调节CTGF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动物与钉螺
    2.3 细胞
    2.4 病毒质粒
    2.5 主要实验试剂
    2.6 引物设计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LX-2 细胞复苏、培养及冻存
    3.2 LX-2 细胞的转染
    3.3 动物模型构建
    3.4 荧光定量PCR
    3.5 免疫印迹法检测CTGF表达
    3.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3.7 血清ALT含量检测
    3.8 组织病理学检测
    3.9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4及IFN-γ的表达水平
    3.10 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miR-133b在 LX-2 细胞中的表达
    4.2 上调miR-133b对 TGF-β/SMAD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LX-2 细胞中Colla I mRNA的表达
    4.5 LX-2 细胞中α-SMA mRNA的表达
    4.6 miR-133b在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
    4.7 上调miR-133b对感染小鼠肝组织中CTGF mRNA表达的影响
    4.8 上调miR-133b对感染小鼠肝组织中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9 上调miR-133b减少胶原沉积
    4.10 感染小鼠肝脏中α-SMA mRNA的表达
    4.11 上调miR-133b对感染小鼠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4.12 上调miR-133b减轻感染小鼠的肝脏损伤
    4.13 上调miR-133b对Th1/Th2 免疫应答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
研究成果及论文
致谢

(6)ICOSL/ICOS信号调控Th9分化介导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一、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过程中TH9及IL-9的动态变化
    (一) 主要试剂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二、TH9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一) 主要试剂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三、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进程中TH9先于TH2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一) 主要试剂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四、ICOSL/ICOS信号通路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病理进程中对TH9细胞和TH2细胞的调控作用
    (一) 主要试剂与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英文缩写词表
常用试剂的配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基金项目
致谢

(7)Septin4在血吸虫病治疗前后小鼠肝脏中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2.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小鼠组织取材
        2.2.3 肝组织冰冻切片
        2.2.4 日本血吸虫虫卵计数方法
        2.2.5 HE染色
        2.2.6 组织免疫荧光
        2.2.7 肝组织蛋白提取
        2.2.8 蛋白质印迹
        2.2.9 qRT-PCR
        2.2.10 天狼星红染色
        2.2.11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血吸虫感染及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脏中虫卵数目变化
    3.2 血清中ALT及AST的变化情况
    3.3 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相关基因变化
    3.4 促炎症细胞因子IL-6 和TNF-α 的动态变化
    3.5 SEPTIN4在肝星状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致谢

(8)转化生长因子β1 RⅡ和白细胞介素13 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2 TGF-β1与IL-13的关系
    2.1 TGF-β1与IL-13的作用异同点
    2.2 TGF-β1与IL-13的交叉协同作用
3 TGF-β1 RⅡ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3.1 TGF-β1 RⅡ及其信号通路
    3.2 TGF-β1 RⅡ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4 IL-13 Rα2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4.1 IL-13 Rα2及其信号通路
    4.2 IL-13 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5 展望

(9)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和虫卵抗原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外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第Ⅰ部分 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外影响的初步探讨
    前言
    Introdution
    第Ⅰ节 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Ⅱ节 脂筏、大麻素受体及氧化应激对anandamide诱导的原代肝星状细胞增殖坏死、MAPK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Ⅲ节 内源性大麻素anandmide对原代肝星状细胞内ROS和NADPH氧化酶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Ⅳ节 内源性大麻素anandmide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肝功能和病理学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Ⅱ部分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对原代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及MAP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Smad蛋白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苏木素-伊红 (HE) 染色检测虫卵肉芽肿情况
        2.3 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
        2.4 免疫组织化学 (En Vision法) 检测Smad2/3、Smad4和Smad7表达情况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感染小鼠的虫卵肉芽肿情况
    2 感染小鼠的肝纤维化情况
    3 小鼠肝组织中Smad2/3、Smad4和Smad7的表达
讨论

四、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血吸虫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J]. 刘蓉,闻礼永.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04)
  • [2]小柴胡汤干预日本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卢金.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21
  • [3]髓源性抑制细胞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D]. 高勇强. 南华大学, 2020
  • [4]日本血吸虫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进程中TGF-β1和HSP47的作用机制研究[J]. 周永华,徐辰,杨莹莹,梅丛进,董盼盼,赛雪,许永良,范小琳,杨俊齐,沈丽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9(04)
  • [5]MicroRNA133b通过调节CTGF抑制血吸虫病肝纤维化[D]. 刘冰. 南华大学, 2019(01)
  • [6]ICOSL/ICOS信号调控Th9分化介导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D]. 战廷正. 苏州大学, 2019(06)
  • [7]Septin4在血吸虫病治疗前后小鼠肝脏中的表达变化[D]. 宋科. 南通大学, 2015(03)
  • [8]转化生长因子β1 RⅡ和白细胞介素13 Rα2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 周超群,王永阳,汪学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05)
  • [9]内源性大麻素anandamide和虫卵抗原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体内/外影响的初步探讨[D]. 刘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10]Smad蛋白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J]. 张彬彬,蔡卫民,陶君,郑敏,刘荣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3(02)

标签:;  ;  ;  ;  ;  

γ干扰素对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