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化学成分研究

芍药化学成分研究

一、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续艳丽,李晨曦,杨飞霞,李晓春,武晓玉,夏鹏飞,赵磊[1](2021)在《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对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1,柱温30℃。HESI-Ⅱ源正、负离子2种模式采集芍药甘草汤的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果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精确分子量和碎片离子信息,结合标准品比对、软件预测分析和相关文献报道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129个化合物,包括82个黄酮类化合物,20个萜类化合物,10个酚类化合物,7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和10个其他类化学成分。结论利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鉴定芍药甘草汤中的化学成分,并初步归纳其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特点,可为芍药甘草汤的质量控制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李冰[2](2021)在《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文中认为在药用芍药的种植过程中,其地上部分往往被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芍药花作为芍药地上部分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花大、无毒、可食用,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增强中草药药性,提高中草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采用3种不同酵母(扣囊复膜酵母、酿酒酵母和BY4741酿酒酵母)对芍药花进行液态发酵,通过抗氧化活性、抗衰老活性和活性成分分析评价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为芍药花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途径。1.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多种体外抗氧化活性探讨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SF)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着高于未发酵提取物(NF)、BY4741酿酒酵母发酵液(BS)和酿酒酵母发酵液(SC)。其中SF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是186.33±0.44 mg/g和39.04±0.45 mg/g;当浓度为1mg/mL时,蛋白质氧化损伤保护作用为69.1%;当浓度为0.1 mg/mL时,SF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总还原能力分别比NF提高了 69.6%和101.65%。酵母发酵能提高芍药花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的提升最高。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衰老活性的影响利用H2O2诱导的NIH3T3细胞衰老模型对芍药花酵母发酵液的抗衰老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芍药花三种酵母发酵液和未发酵提取物均能降低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其中SF处理组的细胞活力最强,当浓度为80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达到95.67%;在细胞形态分析过程中,SF处理组的细胞形态相对于H2O2处理组呈现伸展状态,且伸展程度明显高于NF处理组;在ROS含量和细胞死亡分析中,SF处理组的ROS含量和细胞死亡率显着低于H2O2处理组和NF处理组;在MMP分析中,SF处理组的MMP强度明显高于NF处理组;在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析中,SF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数量和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NF处理组和H2O2处理组。说明SF的抗衰老活性显着高于NF,且SF和NF通过降低ROS的含量减少ROS对线粒体内膜的损伤进而保护细胞核,并阻碍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3.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抗胆碱酯酶活性对SF及其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抗胆碱酯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抗氧化活性显着高于发酵原液;在抗乙酰/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中,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显着高于发酵原液。说明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4.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通过HPLC-MS分析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F中检测并鉴定出8种多酚类物质和2种单萜糖苷类物质,在NF中检测并鉴定出10种多酚类物质和3种单萜糖苷类物质,并发现SF中没食子酸、紫云英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显着高于NF;而在NF中检测出的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槲皮素-3-O-β-D-葡萄糖-7-O-β-D-龙胆双糖苷和羟基芍药苷,在SF中却没有检测出;在DPPH柱前预处理HPLC-MS分析中,确定没食子酸和槲皮素是清除DPPH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5.芍药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和抗衰老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对芍药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和抗衰老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花的活性物质均能很好的与靶点蛋白相互作用,其中苯甲酰氧化芍药苷与4种靶点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最强,且与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合成酶、酪氨酸酶和SITR 1的分子对接分数分别是-14.0989 Kcal/mol、-11.2059 Kcal/mol、-11.1193 Kcal/mol、-12.4587 Kcal/mol。说明,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可能是体内抗氧化和抗衰老最主要的活性物质。综上,扣囊复膜酵母发酵能提高芍药花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抗衰老和抗胆碱酯酶活性,发酵后增加的主要化合物为没食子酸、紫云英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并且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可能是芍药花在机体内抗氧化、抗衰老的主要活性物质。

樊晓荃[3](2021)在《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是中医滋补肾阴的经典名方,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1],六味地黄苷糖片是基于对六味地黄汤的大量基础研究开发而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该药从汤剂出发,经过两步醇沉、两步层析分离得到了苷类、多糖以及寡糖等三种原料,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六味地黄苷糖片。目前,六味地黄苷糖片现行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尚不能较全面的反映该制剂的质量状况,需建立更为完善的质量标准,本课题拟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中以苷类成分为主的化学成分,并对给药后入血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为指标成分的选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从含量测定、指纹图谱两个方面提升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质量标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六味地黄苷糖片化学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查阅文献建立六味地黄苷糖片中6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库,根据一级质谱获得的分子量,初步推测出可能存在的化合物,再利用二级质谱的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及相关文献,推测或确认化合物,最终成功地推测鉴定出71个化合物,建立了以苷类成分为主的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化学成分谱。2、六味地黄苷糖片入血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单次灌胃给药后大鼠眼眶血浆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进样后给药血浆与空白血浆的对比以及与六味地黄苷糖片化学成分谱进行比对,共检测到3个含量较高的原型成分,分别为莫诺苷、马钱苷及芍药苷,为质量控制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了依据。3、质量标准提升研究(1)含量测定研究结合六味地黄苷糖片化学成分谱和入血成分谱研究结果,本实验将5-羟甲基糠醛、莫诺苷、丹皮酚原苷、马钱苷、芍药苷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列入含量控制的质量范畴。采用HPLC技术建立了上述5种成分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可用于六味地黄苷糖片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2)指纹图谱研究采用HPLC技术建立了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别以10批苷类原料及12批制剂样品的指纹图谱标定了 8个共有峰,结合组方药材和化学成分谱研究结果,对共有峰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可用于六味地黄苷糖片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指纹图谱评价。

史素影[4](2021)在《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历版药典和现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期望找到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支撑依据。并以亳州的栽培芍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亳州栽培芍药根的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研究,探讨“去皮”加工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可能带来的影响。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的赤芍(亳赤芍)、白芍(亳白芍)与内蒙古野生赤芍(内蒙古赤芍)在化学成分和活血作用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化学成分差异性和活血作用效果,进而探讨能否把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探究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内涵。方法:整理归纳本草、药典和文献中关于芍药、白芍和赤芍的记载,理清白赤二芍分用的由来、演变及功效侧重;随机取新鲜亳州芍药根,分别剥离出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个部位,干燥、粉碎、用50%乙醇超声提取,采用HPLC特征图谱的方法,比较三个部位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采用UPLC-MS对三个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用HPLC法对亳赤芍、亳白芍和内蒙古赤芍三种药材的水提液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并把水提液灌胃给予实验性血瘀模型的大鼠,通过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指标,比较三者活血的作用差异。结果:1.将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的规定;依据多本本草中“花赤者为赤芍药”的记载,花为红色的亳州栽培芍药也是可以被加工成赤芍药材的。但不符合近现代本草中赤芍多为我国北方野生品、白芍多为南方栽培品的观点。2.建立了亳州栽培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三个部位的特征图谱。单个部位的样品之间(组内)的图谱相似度均不小于0.900,说明同一部位的化学成分较为类似,其中木质部组内成分最为接近、韧皮部部组内次之、木栓层部组内一致性较差;木栓层与韧皮部、木栓层与木质、韧皮部与木质之间(组间)相似度分别为0.841~0.974、0.586~0.766、0.653~0.928,可见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具有差异,其中木栓层部与木质部之间的差异最大。3.在木栓层和韧皮部部间筛选出525个差异化合物、木栓层和木质部间差异化合物452个、韧皮部和木质部间328个。对三个比较组间的差异化合物进行丰度分析,得到了三个比较组间差异较大的前50个化合物。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了前50个化合物之间的相关系数。差异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列出了三个比较组间富集因子较大的前20个代谢通路。4.建立了同时测定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苯甲酸7个成分含量的HPLC方法。测定了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三者水提液中7个成分的含量,没食子酸含量:内蒙古赤芍>亳赤芍>亳白芍;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内蒙古赤芍>亳白芍>亳赤芍;亳赤芍和亳白芍中儿茶素未达检测限,内蒙古赤芍中儿茶素含量最高;芍药内酯苷含量: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苯甲酸: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亳白芍。5.在相同的生药剂量下,亳州白芍、亳州赤芍和内蒙古赤芍三种药材水提液对本实验所造成的SD大鼠的寒凝型血瘀的血流变和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减轻红细胞聚集: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降低血浆黏度作用三者无差异;减弱血沉: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延长PT:亳白芍=亳赤芍>内蒙古赤芍;三者都可延长APTT、降低FBG含量、延长TT,且三者作用无差异。结论:在符合药典规定的前提下,可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亳州芍药根的木栓层含有较高的甘油磷酸酯类成分,其余化学成分在木栓层部位的丰度大多都低于韧皮部,刮去芍药根木栓层的“去皮”处理对药材的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亳赤芍与亳白芍间测定的7种成分含量较为接近,并与与内蒙古赤芍所测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对SD大鼠的寒凝血瘀模型,亳赤芍作用比亳白芍稍弱,但比内蒙古赤芍略强,故将亳州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做法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李渊[5](2020)在《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内过程研究》文中指出选题依据: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精神疾病,以显着而持续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本课题组是在经典名方“逍遥散”的基础上化裁,研发了中药新药柴归颗粒,其由柴胡、当归、薄荷、甘草、白术和白芍6味药组成,现已获得临床批件。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对中药复方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考察其被吸收入体的成分及代谢物,对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期本课题组对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研究拟基于UHPLC-MS技术,更全面深入地建立柴归颗粒的体外和体内化学成分谱及其PK-PD相关性研究,为研究柴归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临床安全性等研究提供科学基础。目的:建立柴归颗粒的体外和体内化学成分谱,明确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进入体内的成分。方法:(1)通过标品对照及参考文献数据定性鉴别柴归颗粒UHPLC-MS色谱中的色谱峰,全面鉴定其化学成分。(2)通过外翻肠囊实验和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小肠中空肠和回肠段对柴归颗粒化学成分的吸收特征,并分别采用正常组和CUMS组大鼠考察不同病理状态下大鼠肠道对柴归颗粒化学成分的吸收差异。(3)基于体外化学成分的鉴定,采用血清药化和脑微透析技术,研究柴归颗粒在血和脑中的吸收及代谢,全面考察柴归颗粒在体内的吸收代谢。(4)基于血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借助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计算血清的外源性化合物和内源性代谢物,整合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PK-P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利用UHPLC-Q-orbitrap-MS/MS技术建立了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通过一级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对应的二级离子碎片信息,并结合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共鉴定出95个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内酯类,萜类,苯酞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鞣质类等。该研究基本阐明了柴归颗粒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为其体内化学实验成分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2)通过外翻肠囊实验与单向肠灌流实验,研究小肠对药物成分的吸收。结果外翻肠囊实验中有70个成分能同时被小肠的空肠和回肠段吸收,通过比较正常大鼠与CUMS大鼠的吸收峰面积发现45个显着吸收差异成分,其中甘草查而酮B(P<0.001)和异甘草素(P<0.05)在CUMS大鼠回肠中分别增加近21倍和近43倍。单向肠灌流实验中有85个成分被小肠的空肠和回肠段吸收,通过比较正常大鼠与CUMS大鼠吸收峰面积发现10个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吸收成分,分别为阿魏酸,芍药苷,柠檬酸,原儿茶醛,E-丁烯基苯酞,呋喃倍半萜类,甘草查而酮A,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g和柴胡皂苷a。(3)对柴归颗粒体内代谢研究。在血清中发现28个原型成分和38个代谢物,脑中发现15个原型成分未发现代谢物。通过Compound discoverer 3.0数据软件分析,在血清中发现了芍药苷、5-羟甲基糠醛、白术内酯Ⅱ、Z-藁本内酯、甘草苷、阿魏酸、洋川穹内酯H、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对羟基苯甲酸的代谢物产物,其主要发生氧化、还原、脱水、乙酰化、糖苷化、甲基化等代谢过程。(4)灌胃给予大鼠柴归颗粒后的PK-PD分析。结果发现了62种原型化合物和34种外源性代谢物。正常组和CUMS组间有33种相同的原型化合物和23种相同的外源性代谢物。通过参考文献和二级离子碎片信息鉴定了12种原型化合物。通过HMBD数据库结合二级片段离子片段鉴定出4种与药效有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在PK-PD相关曲线中达到最血药浓度的时间为0.17-4h,而最大效应则产生在12h,说明药物浓度与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结论:1.通过对体外柴归颗粒化学成分研究,鉴别出95种化合物为下一步研究其进入体内后对化学成分的吸收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外翻肠囊和单向肠灌流实验发现大部分的化合物都能被肠吸收,CUMS组与正常组存在显着吸收差异,具有显着差异的成分可能与抗抑郁有关。3.血清药化和脑微透析技术分别研究柴归颗粒入血和入脑的成分,发现入血的原型成分在肠段均能找到,入脑的成分在血清中也均能找到,说明药物是经过小肠吸收后进入到血液中,由血液运输至脑通过血脑屏障发挥抗抑郁作用。4.PK-PD相关性研究发现药效存在滞后性,柴归颗粒对CUMS大鼠有治疗作用,对正常大鼠几乎无作用,此与“有故无殒”思想一致,为柴归颗粒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PK-PD依据。

吴呈祥[6](2020)在《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复方具有多功效、多靶点的优势,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也为其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带来挑战。正柴胡饮主治风寒感冒,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的作用;由柴胡、陈皮、防风、赤芍、生姜和甘草六味中药组成。目前该方剂的药效活性成分尚不明确。因而本论文采用HPLC-IT-MSn质谱仪对正柴胡饮复方及其组方药材的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正柴胡饮及其10个指标性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评价。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部分内容:1、正柴胡饮复方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运用HPLC-IT-MSn仪对正柴胡饮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23个化合物。基于液相保留时间和质谱裂解信息,推测并鉴定了其中的96个化合物,包括21个单萜苷类化合物,3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6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3个色原酮类化合物,4个有机酸类化合物、5个环肽、5个其他类化合物。2、运用HPLC-IT-MSn仪对正柴胡饮各组方药材的水提液、95%乙醇提取液、乙酸乙酯提取液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从柴胡中推测鉴定了64个化合物,其中1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防风中推测鉴定了38个化合物,其中14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赤芍中推测鉴定了53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甘草中推测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从生姜中推测鉴定了47个化合物,其中5个化合物之前未在该植物中报道。3、正柴胡饮及其活性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研究。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正柴胡饮及其10种化合物均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正柴胡饮、6-姜酚、川陈皮素、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芍药苷对NO产生的抑制率较强。

赵秋龙[7](2020)在《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文中认为桂枝茯等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和桃仁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症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各单味药在生产加工中的成分变化研究已屡见不鲜,但基于桂枝茯苓胶囊中原药材及其复方在体内过程中的质量标志物系统化研究甚少。本文拟从产地、采收期、干燥方式及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给药后吸收、药动学、代谢、排泄等方面,系统、全面地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三味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第一章文献研究本章对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单味药材的质量标志物在生产过程及体内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控制药材质量、制定标准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茯等、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一节茯苓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建立LC-MS/MS测定三个产地茯苓药材中8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发现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猪苓酸C及去氢茯苓酸为湖北罗田、安徽岳西及云南丽江产茯苓的差异性成分。(二)采收期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9月10日~2018年12月10日,从湖北罗田收集了共6批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通过LC-MS/MS方法测定8种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发现:各三萜酸中茯苓酸含量最高;去氢土莫酸在9月初含量最高,茯苓酸和去氢茯苓酸在10月初含量最高。(三)干燥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湖北罗田收集一批新鲜茯苓药材,针对切制规格、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干燥温度及二次发汗再干燥设计正交实验,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通过LC-MS方法测定8个三萜酸含量,发现切制规格、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及干燥温度对茯苓中的质量标志物含量影响不大,仅切制规格和发汗影响了茯苓的干燥时间及外观性状。第二节牡丹皮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建立不同产地牡丹皮药材指纹图谱,发现安徽五里镇、铜陵、十八里镇及十九里镇产牡丹皮药材差异明显,并通过UPLC-QTOF/MS鉴定了 12个化合物。通过含量测定,发现安徽十八里镇产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最高,十九里镇产牡丹皮中没食子酸、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最高。(二)采收期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7月30日~2018年10月30日,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 10批不同采收时间的牡丹皮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测定没食子酸、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及丹皮酚含量,发现:8月10日~9月20日及10月10日~10月30日牡丹皮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其中10月30日左右采收的样品丹皮酚含量最高。(三)干燥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一批新鲜牡丹皮药材,分别采用3种现代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下4个不同干燥温度(40℃、50℃、60℃和70℃)、及晒干、阴干处理,干燥至水分合格为止。采用UPLC-TQ/MS技术测定牡丹皮中酚及酚苷类、单萜苷类、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等16个成分含量,发现酚类成分含量变化最大;随着温度升高,丹皮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单萜苷含量:红外>微波>热风;在40℃~60℃干燥时,没食子酸含量较高;晒干后,槲皮素及儿茶素含量下降最多;干燥后,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降低。第三节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通过指纹图谱研究四川、河北、河南、山西和安徽5个主要产地白芍样品。利用UPLC-QTOF/MS鉴定出10个化学成分。初步发现在峰2、峰6(没食子酸乙酯)、峰10(Galloy paeoniflorin)、峰12(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上存在差异。并测定了白芍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现:四川中江产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最高,山西古县产白芍中芍药内脂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最高。(二)采收期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2018年7月30日~2018年10月20日,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了 9批不同采收时间的白芍药材,按照药典加工干燥后,测定3种成分(没食子酸、芍药苷及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发现:8月30日左右采收的芍药苷含量最高。(三)干燥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从安徽十八里镇收集新鲜白芍药材,通过不同加工方式(是否煮制、是否去皮)、不同干燥方式(热风、红外、微波)、不同干燥温度(40℃、50℃、60℃及70℃)处理后,采用UPLC-TQ/MS测定白芍药材中各成分的含量,发现:煮制后,芍药苷、芍药内脂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均增加;去皮后,没食子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增加,苯甲酸含量降低;热风60℃干燥时芍药苷含量最高。第三章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第一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代谢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UHPLC-LTQ-Orbitrap-MS)的方法,对大鼠灌服桂枝茯苓胶囊混悬液后的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进行分析,利用质量亏损过滤(MDF)技术进行代谢产物鉴定分析。最终共鉴定出6个原型成分(没食子酸、丹皮酚原苷、芍药苷、丹皮酚、去氢土莫酸、茯苓酸)和56个代谢产物,在体内主要发生Ⅰ相代谢反应(脱羧、水解、脱羟基和脱水等)及Ⅱ相代谢反应(甲基化、乙酰化、磺化、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结合等)。第二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等、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药动学研究为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中质量标志物在空白和原发性痛经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利用UHPLC-LTQ-Orbitrap-MS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9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在前期代谢产物鉴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半定量方法。发现:与空白大鼠相比,模型大鼠体内的丹皮酚、丹皮酚新苷、芍药内脂苷及氧化芍药苷的Cmax显着升高,茯苓新酸A、去氢土莫酸的C max显着降低;丹皮酚、丹皮酚新苷、丹皮酚原苷、没食子酸、芍药内脂苷及氧化芍药苷的药时曲线下峰面积(AUC(O-t)显着升高。第三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肠吸收研究研究不同浓度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吸收,发现:没食子酸、茯苓酸、去氢土莫酸、茯苓新酸A、丹皮酚新苷、芍药苷、芍药内脂苷、丹皮酚、氧化芍药苷在大鼠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各成分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入体循环;在同一浓度下比较不同成分的肠吸收速率常数,发现:丹皮酚及没食子酸的吸收速率常数较大,可能由于它们分子结构简单,易于透过细胞膜而被动吸收。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发现茯苓酸、去氢土莫酸及氧化芍药苷的吸收部位主要在结肠,而没食子酸、茯苓新酸A、丹皮酚新苷、芍药苷、芍药内脂苷及丹皮酚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这些成分在模型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无特异吸收部位。对中浓度下12个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进行分析,发现没食子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均大于其它成分,丹皮酚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仅次于没食子酸。分别比较各成分在空白和模型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发现模型大鼠,没食子酸、丹皮酚新苷及氧化芍药苷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升高,而丹皮酚在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降低。分别比较各成分在有无抑制剂条件下,十二指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发现在肠灌流液中加入抑制剂后,没食子酸、去氢土莫酸、丹皮酚新苷、芍药苷及丹皮酚之间的吸收速率常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P-gp抑制剂后,没食子酸、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显着降低,而去氢土莫酸及丹皮酚新苷的含量显着升高。因此,推测去氢土莫酸及丹皮酚新苷可能为P-gp的底物。第四节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排泄研究对大鼠灌服桂枝茯苓胶囊后,分析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并计算累计排泄量和累积排泄率。发现去氢茯苓酸、猪苓酸C、牡丹皮苷C、芍药苷主要通过胆汁排泄;丹皮酚、没食子酸、芍药内脂苷主要通过尿液排泄;茯苓酸、去氢土莫酸、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主要通过粪便排泄。

唐雅男[8](2019)在《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以中药药性理论为基础,研究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分别通过对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初生物质、次生物质含量变化及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比较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以期对后续的研究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分别对芍药、甘草及药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及烘干法分别对总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SPSS 17.0软件,利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及t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考察初生物质含量对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的影响。2.采用星点设计方法,以溶剂浓度、溶剂量、提取时间三因素为考察因素,次生物质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芹糖甘草苷为评价指标,利用HPLC方法优选出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最佳提取工艺,以此探究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评价指标含量变化,为药对配伍合理性提供依据。3.采用高蛋白饮食法、限食游泳法的造模方式,建立小鼠体盛、体虚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体虚模型组、体虚+白芍组、体虚+甘草组、体虚+药对组、体盛模型组、体盛+白芍组、体盛+甘草组、体盛+药对组;采用灌胃给药方式,连续给药7天,根据药物对小鼠温度趋向性行为的干预作用,采用冷热板示差法记录小鼠在不同温区的停留时间;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中枢变化指标NE、DA,能量指标Na+K+-ATPase、Ca2+Mg2+-ATPase以及抗氧化指标T-AOC、SOD;给药期间测定耗氧量、体重及体温变化,记录数据,通过采用SPSS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结果:1.芍药、甘草及其药对三组的初生物质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对与甘草的初生物质含量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对与白芍的初生物质含量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星点设计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甲醇80%,料液比1:300,超声提取30min。3.针对小鼠NE、DA、Na+K+-ATPase、Ca2+Mg2+-ATPase、T-AOC、SOD这六个指标以及小鼠体重、耗氧量、高温区总停留比例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给予白芍能降低肝组织中Na+K+-ATPase、Ca2+Mg2+-ATPase、T-AOC、SOD的活性,减少血清中NE、DA的含量,减少小鼠的耗氧量、体重、肛温,增加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P<0.05);而给予甘草则正好与白芍相反(P<0.05);给予芍药甘草药对则表现出Na+K+-ATPase、Ca2+Mg2+-ATPase、T-AOC、SOD、NE、DA增大,减少小鼠在高温区的总停留时间比例,增大耗氧量、体重、肛温,但变化的没有甘草明显。结论: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后初生物质、次生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同时对机体能量代谢进行研究,证实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后药性趋于缓和。

吴一超[9](2018)在《中江芍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 L.)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既是着名观赏花卉,亦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具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显着的抗氧化、解痉、镇痛、抗炎、保肝、调节免疫等作用。中江县为我国四大芍药道地产区之一,所产芍药品质极佳,享誉中外。本研究以中江芍药为材料,对其HPLC指纹图谱、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和抗氧化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旨在为中江芍药资源开发、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其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中江芍药六种活性成分HPLC同时测定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条件: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250 mm,5μm);流动相,0.1%磷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10%~15%B,5~20 min,15%~20%B,20~40 min,20%~60%B,40~45 min,60%~90%B,45~50 min,90%B,50~55 min,90~10%B,55~60 min,10%B;检测波长230 nm;柱温40℃;进样量10μL;流速1 m L/min。共获得20个共有峰,占总峰面积的94.6%,采用HPLC指纹图谱可以更全面、快速地对芍药化学成分进行分析。2.以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总峰面积为评价指标,优化了中江芍药超声辅助提取(UAE)、微波辅助提取(MAE)和亚临界水提取(Sub WE)工艺。UAE最优工艺条件:72%乙醇,超声功率360 W,超声时间49 min,液料比19 m L/g,提取总峰面积为(7.21±0.13)×108。MAE最优工艺条件:提取温度62℃,液料比19 m L/g,65%乙醇,提取时间11 min,提取总峰面积为(6.69±0.19)×108。Sub WE最优工艺条件:亚临界水温度184±5℃,液料比17 m L/g,提取时间18.0 min,提取总峰面积为(2.81±0.12)×108,芍药苷提取率为3.26%。通过对比三种提取方法,为后续药用成分(芍药总苷、芍药苷)的制备和中江芍药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选择各自适宜的提取方法。3.首次建立了Sub WE中江芍药总苷工艺:提取时间22 min,提取温度158℃,液料比21 m L/g,总苷提取率为7.08±0.20%,通过AB-8大孔树脂纯化将粗提物中总苷含量从32.5%提高到了89.6%,其中芍药苷、芍药内酯含量达63%和25%。首次建立了芍药茎叶中芍药苷的MAE工艺:70%乙醇,提取温度61℃,液料比22 m L/g,提取时间9.5 min,芍药苷提取率为2.81±0.19%,通过大孔树脂和柱层析纯化得到纯度>95%的芍药苷。4.从中江芍药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并成功鉴定出2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单萜苷类化合物12个,酚酸及其酯类化合物7个,黄酮类1个,其它化合物8个。完善了中江芍药化学成分数据,并为后续中江芍药抗氧化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基础。5.采用HPLC-DAD-ESI-MS从中江芍药(根、茎叶和花)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其中根35种,茎叶20种,花15种,包括19种单萜苷类成分,5种鞣质类成分,10种酚酸及其酯类和6种其它化合物。6.采用DPPH和ABTS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中江芍药(根、茎叶和花)提取物和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中江芍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儿茶素、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乙酯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显着的浓度依耐性;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6-O-苯甲酰芍药内酯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但活性较低。通过DPPH-HPLC试验从根、茎叶和花提取物中分别筛选出19、15和15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芍药根、茎叶和花的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酚酸类和没食子酰鞣质类化合物,主要成分单萜苷类仅具有较弱的抗氧化能力。

陈聪[10](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与试剂
2 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标准煎液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芍药甘草汤数据库的建立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色谱峰鉴定
    3.2 各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3.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3.2.2 单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3.2.3 三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3.2.4 酚类化合物结构解析
4 讨论

(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衰老与氧化应激
    1.2 植物提取物的抗衰老活性
    1.3 微生物发酵的应用
        1.3.1 微生物发酵在食品中的应用
        1.3.2 微生物发酵在工、农业副产物中的应用
        1.3.3 微生物发酵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3.4 微生物发酵在中草药中的应用
    1.4 芍药的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
        1.4.1 芍药的化学成分
        1.4.2 芍药的生理活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2.2 不同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抗衰老活性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抗衰老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2.2 对ROS含量的影响
        3.2.3 对线粒体膜电位强度的影响
        3.2.4 对细胞死亡的影响
        3.2.5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2.6 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萃取物的抗氧化、抗胆碱酯酶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氧化活性
        4.2.2 抗胆碱酯酶活性
    4.3 小结
第五章 芍药花扣囊复膜酵母发酵液的活性成分及分子对接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发酵前后活性成分的变化
        5.2.2 芍药花活性物质与靶点蛋白酶的分子对接
    5.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六味地黄苷糖片组方药材研究概况
        2.1 熟地黄研究进展
        2.2 酒萸肉研究进展
        2.3 牡丹皮研究进展
        2.4 泽泻研究进展
        2.5 茯苓研究进展
        2.6 山药研究进展
    3 课题的整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六味地黄苷糖片化学成分谱及入血成分谱研究
    第一节 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对照品与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MS分析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数据处理策略
        2.5 结果分析
        3 成分解析
        3.1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3.2 单帖苷类
        3.3 糖苷类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成分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UPLC-Q-TOF-MS分析条件
        2.2 给药方案与血浆样品采集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考察
        2.4 采血时间点考察
        2.5 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HPLC分析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2.5 方法耐用性考察
        2.6 方法学考察
        2.7 多批次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实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优化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2.4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标定与指认
        2.5 方法学考察
        2.6 指纹图谱的建立
        2.7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白芍赤芍的本草沿革
    1 历代本草的梳理
        1.1 先秦时期
        1.2 秦汉时期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4 隋唐五代时期
        1.5 宋金元时期
        1.6 明清时期
        1.7 近现代时期
    2 历版药典的收载
    3 分类归纳
        3.1 根色和花色
        3.2 产地和品种
        3.3 采收和初加工
        3.4 功效
    4 结论
    5 讨论
第二章 亳州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特征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3.1 精密度
        3.2 重复性
        3.3 稳定性
    4 结果
        4.1 特征图谱建立
        4.2 共有峰确认
        4.3 相似度分析
        4.4 聚类分析
        4.5 主成分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第三章 基于UPLC-MS的亳州芍药根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数据处理
        3.1 基峰图
        3.2 QC样本控制
        3.3 化合物定性
        3.4 多元统计分析
        3.5 单变量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差异化合物筛选
        4.2 相关性分析
        4.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 结论
    6 讨论
第四章 亳白芍、亳赤芍与内蒙古赤芍水提液的多成分比较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样品测定
    3 方法学考察
        3.1 线性
        3.2 精密度
        3.3 重复性
        3.4 稳定性
        3.5 加样回收率
    4 结果
    5 结论
    6 讨论
第五章 亳白芍、亳赤芍与内蒙古赤芍的水提液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比较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给药剂量的确定
        2.2 药材水提液的制备
        2.3 阳性药溶液的制备
        2.4 分组及给药
        2.5 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价
        2.6 检测指标
    3 结果
        3.1 一般观察
        3.2 尾静脉出血时间和体外凝血时间
        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3.4 凝血功能指标
        3.5 综合比较
    4 结论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芍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柴归颗粒及各单味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1.1 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研究
        2.1.2 柴归颗粒中各单味药所含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 外翻肠囊模型及单向肠灌流应用于药物吸收的研究进展
        2.2.1 外翻肠囊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进展
        2.2.2 单向肠灌流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进展
    2.3 LC-MS技术应用于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2.3.1 液质联用(LC-MS)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2.3.2 LC-MS在化学成分鉴定中的应用
第三章 柴归颗粒中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实验方案
        3.3.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3.3.2 混合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
        3.3.3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3.4 实验结果
        3.4.1 柴归颗粒的UHPLC色谱图
        3.4.2 柴归颗粒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别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柴归颗粒在正常组和CUMS组的肠吸收特征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案
        4.3.1 缓冲液的配制
        4.3.2 柴归颗粒药液的制备
        4.3.3 肠吸收液的制备
        4.3.4 肠液分析样品的制备
        4.3.5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4.4 结果
        4.4.1 肠囊内溶液样品分析
        4.4.2 肠灌流液样品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柴归颗粒在体内的成分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案
        5.3.1 格林试液的配制
        5.3.2 给药溶液的配制
        5.3.3 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
        5.3.4 样品制备方法
        5.3.5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5.4 结果
        5.4.1 血清中柴归颗粒原型成分的鉴定
        5.4.2 脑微透析液中柴归颗粒原型成分的鉴定
        5.4.3 柴归颗粒的鉴定出的原型成分在体外、血清和脑微透析液中其相对含量的变化
        5.4.4 血清和脑微透析液中代谢物的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柴归颗粒的PK-PD研究
    6.1 引言
    6.2 仪器与试剂
        6.2.1 仪器
        6.2.2 试剂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案
        6.3.1 柴归颗粒药液的制备
        6.3.2 给药方案及样品的采集
        6.3.3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考察方法
        6.3.4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6.3.5 数据处理
    6.4 结果
        6.4.1 血清中外源性化合物的研究
        6.4.2 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研究
        6.4.3 PK-PD结合研究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正柴胡饮的拆方研究
    1.2 正柴胡饮及其单味药材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1 柴胡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2 防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 赤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4 陈皮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5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6 生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正柴胡饮及其单味药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1 柴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2 防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3 赤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4 陈皮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5 甘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6 生姜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正柴胡饮化学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正柴胡饮样品溶液的制备
        2.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3 HPLC-IT-MS~n分析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正柴胡饮组方药材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1 引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组方药材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制备
        3.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3.3 HPLC-IT-MSn分析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柴胡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2 防风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3 赤芍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4 甘草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4.5 生姜不同溶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正柴胡饮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材料、标准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制备
        4.3.2 RAW264.7巨噬细胞的培养
        4.3.3 MTT法检测各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4.3.4 Griess法检测各化合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各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4.4.2 样品对RAW264.7细胞释放NO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生产及体内过程的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的质量标志物筛选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原药材生产过程及制剂体内过程对质量标志物的影响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茯苓、牡丹皮和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茯苓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产地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二、采收期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三、干燥对茯苓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牡丹皮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产地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二、采收期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三、干燥对牡丹皮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白芍药材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二、采收期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三、产地对白芍药材质量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体内过程的桂枝茯等胶囊中茯等、牡丹皮及白芍的质量标志物研究
    第一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的代谢产物鉴定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质量标志物的药动学研究
        一、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原型成分药动学研究
        二、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中代谢产物药动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的质量标志物肠吸收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节 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和白芍的质量标志物排泄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初生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次生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第一节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优化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HPLC法测定次生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小鼠温度趋向行为学评价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的药性变化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小结与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芍药-甘草药对配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中江芍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芍药研究进展
        1.1.1 芍药化学成分
        1.1.2 芍药活性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1.1.3 芍药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亚临界水提取技术及其应用
    1.3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1.3.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意义
        1.3.2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1.3.3 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1.4 立题依据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江芍药六种活性成分HPLC同时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部分
        2.2.1 测试样品溶液制备
        2.2.2 标准溶液配制
        2.2.3 芍药六种活性成分HPLC同时测定方法建立
        2.2.4 中江芍药HPLC指纹图谱研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芍药六种活性成分HPLC同时测定方法建立
        2.3.2 中江芍药HPLC指纹图谱研究
    2.4 讨论
第三章 中江芍药提取工艺及药用成分制备研究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仪器
    3.2 试验部分
        3.2.1 中江芍药提取工艺对比研究
        3.2.2 芍药根中总苷Sub WE及纯化
        3.2.3 芍药茎叶提取制备芍药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江芍药提取工艺对比
        3.3.2 芍药根中总苷Sub WE及纯化试验结果
        3.3.3 芍药茎叶提取制备芍药苷工艺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中江芍药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
    4.2 试验部分
        4.2.1 提取分离
        4.2.2 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分离得到化合物
        4.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4.4 小结
第五章 中江芍药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材料和试剂
        5.1.2 仪器
    5.2 试验部分
        5.2.1 样品制备
        5.2.2 HPLC和 HPLC-MS色谱条件
        5.2.3 抗氧化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HPLC-DAD-ESI-MS中江芍药化学成分分析
        5.3.2 单萜苷类化合物的MS裂解特征
        5.3.3 抗氧化活性研究
    5.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1.1 经方的内涵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3 研究思路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4.3 分子对接方法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1.2 研究结果
        1.3 讨论
    2 枳实芍药散
        2.1 溯源
        2.2 现代实验研究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3 排脓散
        3.1 溯源
        3.2 临床应用变迁
        3.3 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药物组成
        1.2 配伍分析
        1.3 化学成分信息
        1.4 现代药理信息
    2 排脓散
        2.1 药物组成
        2.2 配伍分析
        2.3 化学成分信息
        2.4 现代药理信息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1 枳实芍药散
        1.1 分子对接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2 排脓散
        2.1 分子对接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4.1 枳实芍药散
        4.2 排脓散
第七章 讨论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四、芍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J]. 续艳丽,李晨曦,杨飞霞,李晓春,武晓玉,夏鹏飞,赵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2]酵母发酵对芍药花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影响[D]. 李冰. 扬州大学, 2021
  • [3]六味地黄苷糖片中苷类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樊晓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栽培芍药加工成赤芍药材的合理性研究[D]. 史素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5]柴归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内过程研究[D]. 李渊. 山西大学, 2020
  • [6]正柴胡饮活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及其抗炎活性评价[D]. 吴呈祥. 浙江大学, 2020(11)
  • [7]桂枝茯苓胶囊中茯苓、牡丹皮及白芍质量标志物研究[D]. 赵秋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芍药-甘草药对配伍前后寒热药性变化的研究[D]. 唐雅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中江芍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D]. 吴一超.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10]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芍药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