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展望

2005年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展望

一、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维中,贾萌萌[1](2021)在《中国消除传染病的历史进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传染病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消灭天花, 消除脊髓灰质炎、麻风病、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致盲性沙眼和疟疾的历史进程, 并对未来有望被消除的传染病进行了展望。

单翔翔[2](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白迪[3](2021)在《安徽省疟疾动态传播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疟疾作为一种典型的虫媒传播疾病,到21世纪初,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得到控制。但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仍广泛存在于安徽、海南、云南等省份,在尚未消除传播媒介的条件下,疟疾有再次暴发的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疟疾的传播特性以及分析疟疾重新流行的风险,这将为制定合理的疟疾防控措施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我们应用SARIMA模型与Gibbs sampling方法研究了近十年来间日疟和恶性疟两种疟疾传播动态的“转折点”。其次,对于本地性间日疟,我们采用人类与蚊子相耦合的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Susceptible Infected(SIR-SI)模型对间日疟的传播动态建模,估算随时间变化的蚊子叮咬率以及传染率,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温度和降水量对蚊子叮咬率和间日疟传染率的影响;对于输入性恶性疟,我们研究恶性疟发病数大幅增加的潜在原因。最终,我们利用非参数统计法初步分析本地性疟疾再流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省间日疟和恶性疟传播动态的“转折点”均出现在2010年,“转折点”后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骤增的原因是安徽省每年对非洲投资金额的增加。2)本地性间日疟的蚊子叮咬率和传染率有显着的年季节性(季节性幅度为42.4%);温度(p=7.23e-11)以及降水量(p=0.004)对间日疟传染率产生显着影响。3)本地性间日疟发病数不仅呈现每年一个小周期的特点,由于易感者人数的变化,还存在多年一个大周期的特点。受传疟媒介普遍存在、气候因素长期变化、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加、易感者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我们应该警惕疟疾在已消除地区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王丽萍[4](2021)在《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消除血吸虫病的攻坚阶段,日本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处于极低水平,但境外输入性病例时有报道,迫切需要更加快捷、敏感的检测方法,用于病例诊断或风险识别。目的: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方法,建立能简单、快速识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的可视化检测技术,初步评价其对血吸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感染早期的检测价值,并通过试剂、时间的折算,分析成本投入情况。方法:以日本血吸虫SjR2和SjG55A作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及手工辅助设计引物,通过简易检出限、特异性确定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方法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敏感性、特异性及不同终止方式检测结果。制备不同比例混合的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基因组,评价LFD-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分别取毛蚴感染后不同时期钉螺样本,用解剖镜检法判断钉螺感染情况,提取钉螺样本DNA,评价LFD-RPA方法对钉螺不同感染阶段的血吸虫核酸检测能力,进行RPA、PCR的平行检测。LFD-RPA方法检测现场采集的钉螺样本,RPA、PCR为平行对照,评价LFD-RPA方法的检测效果。以曼氏血吸虫SmCOX1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手工辅助设计筛选引物,确定最终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文献中针对曼氏血吸虫Sm1-7基因设计的引物为基础,设计特异性探针,探索最佳反应温度及时间,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及与特异性。建立40尾、80尾曼氏血吸虫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简称“40尾组”、“80尾组”),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提取DNA,用PCR、RPA、LFD-RPA方法进行平行检测,全面评价LFD-RPA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随后,收集本实验室常用的血吸虫核酸检测生物学技术的基础数据,包括需要的试剂盒或主要试剂的具体名称、单盒价格、单盒反应次数以及来源。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个样本投入成本,包括每个样本检测所需的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以每个样本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为基础,在设置阴参、阳参的单个样本检测情况下,计算每次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同时,将96个反应作为不同检测方法批量检测总量。计算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并按照实验所需仪器数量将每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划分为简单、一般、复杂、极复杂四个等级,对LFD-RPA和其他核酸检测方法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以日本血吸虫SjR2、SjG55A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以及以曼氏血吸虫SmCOX1、Sm1-7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各方法的最优反应参数均为39℃、20min。冰上静置、滴加DNA提取液或酚氯仿三种终止LFD-RPA反应的方式对检测结果无影响。以SjR2、SjG55A为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方法对含有日本血吸虫靶基因的质粒和成虫基因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copies/μl、102copies/μl和1fg/μl、10fg/μl,SjR2-LFD-RPA更佳,优于对应RPA、PCR方法。SjG55A-LFD-RPA方法与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SjR2-LFD-RPA方法和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但可检出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提示与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SjR2-LFD-RPA、SjG55A-LFD-RPA分别能最低检出2000只、1500只阴性钉螺中的1只阳性钉螺,最低检出混合度均高于对应RPA、PCR。SjR2-LFD-RPA、SjR2-RPA、PCR方法均可检出20组1:50的混合阳性钉螺,3中方法的敏感性均为100%。检测日本血吸虫实验室感染钉螺发现,血吸虫感染前6w的钉螺均镜检阴性,自7w出现镜检阳性钉螺,7~11w钉螺镜检阳性率分别为10%、30%、20%、40%、30%;SjR2-RPA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70%、50%、70%、60%、70%、60%、50%、20%、30%、70%、50%、50%、50%。SjR2-LFD-RPA 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80%、70%、70%、60%、60%、70%、70%、30%、30%、70%、50%、50%、5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SjR2-LFD-RPA、PCR、RPA的总检出率高于解剖镜检法。对现场采集共1550只钉螺的31管钉螺混合DNA的检测结果显示,SjR2-LFD-RPA的检出率为12.90%,其他方法均为阴性。建立的SmCOX1-LFD-RPA对质粒、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检出限达到 10copies/μl、1fg/μl,均高于对应 RPA 及 PCR。建立的 Sm1-7-LFD-RPA 对质粒、成虫基因组DNA的检出限更高,达到1copies/μl、1fg/μlSmCOX1-LFD-RPA、Sm1-7-LFD-RPA对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特异,与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曼氏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模型的样本发现,不管是40尾组还是80尾组,SmCOX1-RPA和PCR对感染后1~8w的混合血样、混合粪样均无阳性结果出现。SmCOX1-LFD-RPA、Sm1-7-LFD-RPA检测4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均是自感染后3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检测条带越来越明显,分别在感染后第8w和第6~8w时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检测8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SmCOX1-LFD-RPA、Sm1-7-LFD-RPA均是自1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1~8w期间条带颜色逐渐变深,感染后第6~8w的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总体上,Sm1-7-LFD-RPA的条带颜色要比SmCOX1-LFD-RPA的明显清晰一些。不同检测方法的成本比较及分析中,计算每次检测总成本后发现,PCR(453 RMB/次检测)>LFD-RPA(400RMB/次检测)>冻干粉态RPA(330RMB/次检测)>LAMP(300RMB/次检测)、液态RPA(300RMB/次检测)。每次检测时间排序为:PCR(2~2.5 h/次检测)>RPA(0.8~1 h/次检测)>LAMP(0.5~1 h/次检测)>LFD-RPA(0.4~0.6h/次检测)。以96个反应为一批量检测,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批检测时间为:PCR(2~2.5 h/批检测)>RPA(3.2~4 h/批检测)>LAMP(2~4h/批检测)>LFD-RPA(1.6~2.4h/批检测)。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总成本情况:LFD-RPA(112.77 RMB/批量每个样本)>冻干粉态RPA(61.92 RMB/批量每个样本)>LAMP(60.64 RMB/批量每个样本)>液态RPA(51.06 RMB/批量每个样本)>PCR(5.81 RMB/批量每个样本)。按是否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分析实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PCR检测方法和RPA归为“复杂”,而LAMP检测方法和LFD-RPA检测方法“简单”。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检测LFD-RPA技术,具有较低检出限,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获取方式直接。SjG55A-LFD-RPA可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混合钉螺的检测,SjR2-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基于SmCOX1、Sm1-7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检测方法具有较低检出限,和其他虫种无交叉反应,有望用于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宿主识别。LFD-RPA作为较新的核酸检测技术,目前检测成本较高,但由于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今后用于血吸虫病现场检测及风险监测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彭扬[5](2021)在《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传染性疾病以更迅猛的速度跨越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疾病防控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成效。跨国传染性疾病治理能力鸿沟、药物不可及、卫生研发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国际社会难以对同一个跨国传染性疾病进行统一的有效防控与根除。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深刻暴露出了当前国际社会对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急切需求。本文着眼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当中的公共性问题,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框架,论述将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作为公共产品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对如何规避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搭便车”现象作出了理论解释。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由于理性选择,主权国家在支付卫生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上总是倾向选择“搭便车”,致使世界卫生组织按照联合国分配支付比例的资金捐助难以支持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治治理工作。现阶段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需要对此事实作出回应,一方面要宣传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对于跨国疾病防控治理的深度参与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与有利条件。

朱红,刘建兵,刘斯[6](2021)在《湖北省重点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况与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湖北省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等七类重点人体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掌握与分析其流行现状和态势。湖北省寄生虫病疫情已降至历史最低,但当前面临局部地区依然存在感染寄生虫的高风险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与人类追求多元化的物资文化生活致饮食谱扩大等因素,面临罕见及多种寄生虫病输入带来的传播风险;当前监测力度随着工作保障程度的下降有所削弱,一旦疫情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存在局部暴发和流行等潜在风险。建议将继续保持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能力建设,确保一支精干、稳定的寄生虫病防控专业队伍;"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寄生虫病的监测工作力度,巩固全省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胡小康[7](2020)在《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地区分布和流行趋势。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探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预测高风险区分布,为疫情监测及防控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中收集流行县(市、区)基本情况和人群、耕牛查病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分布、患病人数、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为主,获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分布存在点数据,并收集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13个环境变量数据。运用R3.6.1软件的biomod2程序包建立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models,GLM)、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多元自适应样条回归(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广义推进模型(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等 1 0 种生态位模型,基于AUC值、Kappa统计量和TSS值等三个指标评价模型精度,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构建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从2004-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2005-201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数据中分别获取血吸虫病县级和村级分布存在点数据集,使用生态位模型分析方法对两套数据分别拟合模型并评价比较,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通过AUC值和TSS值筛选构建组合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2004年至2017年的疫情资料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防治工作持续进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已有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2016年实现血吸虫病消除,四川2017年实现传播阻断,云南、江苏、湖北分别在2009年、2010年、2014年实现传播控制,安徽、江西、湖南等3个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全国血吸虫病人数逐年下降,由2004年的84万余人减少到2017年的不足4万,累计下降超过95.54%。全国人群血检阳性率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研究结果显示,10种生态位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73.944,P<0.05;Kappa值,H=53.034,P<0.05;TSS 值,H=53.881,P<0.05)。其中 RF 模型性能最优(AUC 值 0.976±0.009、Kappa值为0.851±0.043、TSS值为0.851±0.043),环境变量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年平均降水量(AAP)、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海拔高度(EL)、牛种群密度(DBP),累计百分比占92.01%。基于RF的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区占云南省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中低风险区占4.1%,高风险区面积占1.4%,主要分布在永胜县北部、鹤庆县北部、洱源县东部和中部、大理市中部和东南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中部、弥渡县西北部以及祥云县和姚安县散在分布的局部地区。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基于县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结果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3.688,P<0.05;Kappa值,H=51.161,P<0.05;TSS值,H=51.789,P<0.05)。其中RF、GBM模型的性能较优,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DP)、气温年较差(BIO7)、年度植被指数(ANDVI)、湿润指数(IM)、年平均气温(AAT)、年平均降水量(AAP),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地区、湖北省东部、洞庭湖地区以及四川省中部、云南省中部地区,且风险区多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聚集性分布。基于村级数据集的10种模型评价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UC值,H=69.816,P<0.05;Kappa值,H=65.002,P<0.05;TSS 值,H=66.018,P<0.05),以 GBM、RF、MARS、FDA、ANN这五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较佳,AUC值大于0.9且TSS值在0.8以上,环境变量重要性居前列的是:年平均气温(AAT)、海拔高度(EL)、湿润指数(IM)、国内生产总值(GDP)、气温年较差(BIO7)、月平均气温日较差(BIO2),组合模型预测的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最终选择基于村级数据集的组合生态位模型评估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结果显示传播风险分布区占全国面积的10.96%,其中低风险区占4.55%,中风险区占2.01%,高风险区占1.91%,很高风险区占2.48%。高风险区和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区。结论:从整体来看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生态位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估血吸虫病传播水平,建模结果显示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全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中,村级数据集结果优于县级数据集结果,气候类变量在建模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组合模型结果预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

杨维中[8](2019)在《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成效显着》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天花、鼠疫、霍乱、痢疾、伤寒、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腮腺炎、血吸虫、黑热病、出血热、钩体病、乙脑、斑疹伤寒、疟疾、黑热病、麻风、猩红热、红眼病等传染病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7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陆续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全国力量进行传染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已经非常少见,大多数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水平迅速下降,已较长时期维持在低水平。天花被消灭,脊灰、丝虫病、麻风病、新生儿破伤风陆续被消除。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腮腺炎、风疹、结核病等疫苗针对疾病发病均大幅减少并维持在极低水平。儿童乙肝感染和发病明显下降,到达控制阶段性目标。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钩体病、血吸虫病等自然医源性传染病,斑疹伤寒、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有的接近消除水平。传染病死亡在死因顺位中从第一位降到第十位,传染病防治的成效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贡献巨大。

黄达娜,张仁利,唐屹君,张倩,黄亚兰,武伟华[9](2019)在《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控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公共卫生地位的提升,被忽视热带病近年来得到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的关注。消除或消灭被忽视的热带病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球社会和保健事业将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被忽视热带病在全球的防控策略、进展情况以及当前我国被忽视热带病的防控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孙德建[10](2019)在《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曾是世界上淋巴丝虫病(以下简称"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丝虫病的防治,将其列入重点疾病防治规划,系统和全面地组织开展了调查、防治和科研工作,至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丝虫病的目标。笔者为我国消除丝虫病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之一,本文就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作一记实性的历史回顾。

二、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安徽省疟疾动态传播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疟疾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疟疾的病原体及传播媒介
        1.1.2 中国疟疾流行特征以及防控现状
        1.1.3 全球疟疾流行特征以及防控现状
    1.2 应用人口层次数据分析疟疾传播特性
        1.2.1 关于疟疾发病数影响因素的研究概述
        1.2.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1.2.3 传染率及其季节性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分析平台
第二章 安徽省疟疾发病数趋势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地区介绍
    2.3 安徽省疟疾发病数周期性及转折点
        2.3.1 小波分析发病数周期性
        2.3.2 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判断间日疟转折点
        2.3.3 吉布斯采样法判断恶性疟转折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安徽省间日疟传染率及季节性
    3.1 疟疾动态模型
    3.2 间日疟传染率及其季节性
    3.3 参数估算及模型仿真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间日疟与恶性疟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气候因素与间日疟传染率的分析
        4.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4.2 社会因素与恶性疟发病数的分析
        4.2.1 皮尔森相关系数模型
        4.2.2 皮尔森相关系数模型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安徽省间日疟再流行风险初步分析
    5.1 安徽省间日疟发病数周期性的长期趋势
    5.2 安徽省间日疟再流行可能性的初步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 血吸虫病的实验检测技术
        1.3 LFD-RPA检测技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3.1 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3.2 快速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3.3 LFD-RPA检测方法的成本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FD-RPA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1.5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6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7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2 结果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3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LFD-RPA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模型构建及样本采集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重组质粒构建及平行PCR对照的建立
        1.6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7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1.8 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样本的检测评价
    2 结果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2.3 感染小鼠样本的检测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LFD-RPA反应的成本比较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数据
        2.2 仪器方面
        2.3 技术要求方面
        2.4 成本方面
    3 讨论
    4 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主要肠道血吸虫检测方法、特点及成本整理表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致谢
附件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
    第一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
    第三节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主体的一般架构和战略
第二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萌芽阶段:中世纪——19 世纪中叶
    第二节 兴起阶段:19 世纪中叶——20 世纪中叶
    第三节 整合阶段:20 世纪中叶——2005 年
    第四节 调整阶段:2005 年——至今
第三章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天花根除计划:1966 年——1980 年
    第二节 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1988 年——至今
    第三节 比较与评析
第四章 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中的挑战及对中国的可能启示
    第一节 当前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对中国参与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6)湖北省重点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况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北省人体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2 湖北省重点人体寄生虫病流行历史与现状
    2.1 血吸虫病
    2.2 疟疾
    2.3 丝虫病
    2.4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
    2.5 土食源等其他寄生虫病
3 风险分析
    3.1 局部地区高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3.2 本地病例已控制,输入性寄生虫病例逐年增加
    3.3 寄生虫病的监测力度随着工作保障程度的下降有所削弱
4 防控对策与展望
    4.1 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机制须继续保持
    4.2 确保能力提升,稳定人员队伍,寄生虫病防控有赖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
    4.3 “十四·五”期间须继续加大寄生虫病的监测工作力度

(7)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1.2 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相关研究
        1.3 生态位模型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指标
        1.3 血吸虫病分布特征与流行趋势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血吸虫病地区分布特征
        2.2 全国血吸虫病人数变化趋势
        2.3 全国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变化趋势
        2.4 全国耕牛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探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分析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 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预测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生态位模型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环境变量筛选结果
        2.2 单一模型评价
        2.3 环境变量重要性
        2.4 组合模型结果比较
        2.5 全国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探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特色和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之处
        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9)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控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NTDs的种类
2 被忽视的热带病造成的影响
3 全球NTDs的防控目标及各策略下的工作进展
    3.1 防控目标
    3.2 全球控制NTDs的工作进展
        3.2.1 制定策略,编制工作指南,指导全球防治工作
        3.2.2 积极开展现场防治工作,推动疾病消除进程
        3.2.3 探索科研重点,研发有助于控制的产品
        3.2.4 增加资助,构建消除NTDs联盟
    3.3 中国控制NTDs的策略及经验
4 展望

(10)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将丝虫病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规划
2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3 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加快全国基本消除丝虫病步伐
4 实现全国基本消除丝虫病
5 将消除丝虫病确定为我国防治丝虫病的最终目标
6 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
7 科研成果“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为消除丝虫病提供技术支持
8 接受WHO对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国际认证、向WHO递交消除淋巴丝虫病国家报告并获WHO确认
9 实现全国消除丝虫病后的有关部署

四、展望2005年实现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消除传染病的历史进程与展望[J]. 杨维中,贾萌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1)
  •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安徽省疟疾动态传播特性分析[D]. 白迪. 青岛大学, 2021
  • [4]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D]. 王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5]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治理的公共性问题分析[D]. 彭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湖北省重点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况与风险分析[J]. 朱红,刘建兵,刘斯.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01)
  • [7]基于生态位模型血吸虫病传播水平的评估研究[D]. 胡小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8]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成效显着[J]. 杨维中.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12)
  • [9]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控现状[J]. 黄达娜,张仁利,唐屹君,张倩,黄亚兰,武伟华.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9(03)
  • [10]我国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历史见证[J]. 孙德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4)

标签:;  ;  ;  ;  ;  

2005年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