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与修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与修复

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裴超[1](2021)在《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视神经梗塞性疾病,仅次于青光眼,类似于“视神经中风”,严重危害视功能,甚至致盲。NAION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视神经乳头区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但相关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缺血机制仍存在争议。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ies,SPCAs)是视神经乳头区的主要血供来源,同时也供应视神经筛板前区周围脉络膜。筛板前部视神经与视盘周围脉络膜之间形似“分水岭”,此区若处于低灌注状态下,易引起局部缺血性损伤,诱发视神经轴突变性和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成年人群中NAION的年患病率为1/16000,估计每年新增患者约30,00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逐渐日益加重,NAION罹患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同时,NAION是神经眼科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话题,亟待寻求行之有效的视神经保护策略。目前,NAION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和视神经鞘减压术、高压氧、增强型体外反搏等非药物治疗,但实际疗效不太理想。近年来,中医药保护视神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获益颇佳,得到了广大同行的普遍认可。大量基础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体调节特征,可以促进RGCs存活和减轻视神经轴突变性。《内经》云:“气脱者目不明”、“目得血而能视”说明气血与目珠之间关系密切。导师冯俊主任医师结合自己30余年的临证经验,认为NAION是由于筛板前部视神经局部“血脱”引起,病机本质是脉络瘀阻、脉道血亏,目系失养,提出“剔络养血法”,遂拟经验方—归元剔络养血方,以剔目络、养目血、荣目系。前期研究初步证实了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改善NAION患者的视功能;同时可以抑制RGCs凋亡,减轻视神经轴突变性,具有视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保护RGCs的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利用光动力法建立大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rodent model of 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rNAION),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观察视神经、视网膜的宏观与超微结构特征;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深入地探讨归元剔络养血方是否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正向或负向调控下游底物Akt、CREB、GSK 3β及Caspase 3的表达,抑制视神经轴突变性,促进RGCs存活,以揭示“目得血而能视”的科学理论内涵。第一部分 光动力法建立大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目的 评价光动力法建立rNAION模型的稳定性、可行性及重复性,为后续实验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玫瑰红(rose bengal,RB)溶液,然后利用532 nm波长激光持续照射视盘以诱导rNAION模型。造模后第1天、第28天分别采集大鼠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以观察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形态学特征;同时,第1天时,通过尾静脉注射10%荧光素钠注射液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以视盘为中心,动态拍摄大鼠眼底后极部FFA图像,以观察大鼠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及视盘区荧光充盈、渗漏情况。第22天时,经双侧上丘注射3%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标记RGCs,标记6天后行全视网膜铺片以定量分析RGCs存活情况。同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神经、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1.造模后第1天,rNAION模型大鼠CFP可见视盘边界模糊,色泽略淡,提示视乳头水肿,环绕视盘的“双轮状圆环”边界模糊。第28天,rNAION模型大鼠CFP可见视盘立体“凹陷”感更加明显,视神经萎缩可能。2.FFA可见rNAION模型大鼠早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视盘处大量荧光蓄积;晚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荧光随血流逐渐消退,视盘处仍可见大量荧光渗漏、蓄积,以中上2/3处明显。3.H&E染色结果表明,高倍镜下可见rNAION模型大鼠视神经内神经胶质细胞核局部弥漫性增殖、侵袭及迁移,排列紊乱,局部神经纤维束结构破坏,神经胶质存在异常增殖;视神经乳头深度凹陷,视神经萎缩明显。rNAION模型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可见大量RGCs丢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萎缩,其余各层次内未见明显异常。4.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RGCs总体分布明显稀疏,视盘周围RGCs丢失相对较轻,视网膜中周部RGCs损伤逐渐加重,呈象限性递增损伤特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实验眼RGCs密度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大鼠的RGCs存活率是模型组的2.1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光动力法可以成功诱导rNAION模型,是一种成熟、稳定且可靠的造模方式,其视网膜与视神经的形态学特征与人类NAION吻合度较高;2.rNAION模型的主要病理结局是RGCs选择性丢失和视神经轴突变性。3.经上丘FG逆行标记RGCs法是评价光动力法诱导rNAION模型成功的“金标准”。第二部分 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目的 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观察归元剔络养血方对rNAION模型大鼠视网膜与视神经宏观与超微结构特征的影响,同时定量分析不同组别RGCs的存活情况,以阐明“目得血而能视”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利用光动力法诱导rNAION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钴胺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及高剂量中药组;除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外,模型组予以蒸馏水灌饲,药物干预组分别对应予以甲钴胺溶解液和不同剂量的中药,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H&E染色法定性分析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视神经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经上丘FG逆行标记法定量分析RGCs存活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不同组别大鼠RGCs、视神经超微结构特征。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甲钴胺组和低剂量中药组相比较,高倍镜下可见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RGCs细胞核丢失减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萎缩减轻,其余各层次内部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大鼠视神经内神经胶质细胞存在局部弥漫性增殖、侵袭,细胞核迁移,排列紊乱,神经纤维束被异常侵袭,视神经乳头轻度凹陷,但视神经变性程度轻于其他各组(除正常组外)。2.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中药干预组的RGCs密度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呈相对递增趋势,且中、高剂量中药组作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间的RGCs存活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中药组外,各药物干预组的RGCs存活率均超过50%;中高剂量中药组组的RGCs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甲钴胺组及低剂量中药组,且差异均有着统计学意义(P<0.01)。3.透射电镜结果发现,超高倍镜下可见正常组RGCs细胞被膜清晰、完整,大体呈椭圆形;细胞内染色质、线粒体、内质网及细胞核等细胞器丰富、结构完整;细胞核呈椭圆形,核被膜清晰、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rNAION模型组RGCs细胞内染色质空泡化,分布不均匀,线粒体肿胀,内质网肿胀、变形;细胞核被膜边界不清,不规则,核固缩,核内染色质稀疏,分布不均匀。中、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明显抑制RGCs细胞内亚细胞器破坏。4.TEM观察不同组别视神经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正常组视神经由大小管径不同、排列规整的轴突构成,轴突间被结缔组织分隔。rNAION模型组可见大部分轴突髓鞘崩解、变薄,轴突肿胀、萎缩及变性,轴突分布稀疏、排列紊乱。中、高剂量中药组可明显抑制视神经轴突髓鞘崩解、变薄,减轻轴突萎缩、变性。结论1.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抑制RGCs凋亡和减轻视神经变性,提高RGCs的密度和存活率,具有保护视神经的作用,从而揭示了“目得血而能视”的病理生理基础。2.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RGCs存活的作用逐渐增强,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3.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抑制RGCs亚细胞器的结构破坏和视神经轴突变性。第三部分 归元剔络养血方调控PI3K/Akt通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制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归元剔络养血方是否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正向或负向调控下游底物Akt、CREB、GSK 3β及Caspase 3的表达,促进RGCs存活,抑制视神经轴突变性,进一步揭示“目得血而能视”的分子效应机制。方法 利用光动力法建立大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钴胺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造模后第2天,除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外,模型组予以蒸馏水灌饲,药物干预组分别予以甲钴胺溶解液和不同剂量的归元剔络养血方灌饲,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运用RT-qPCR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PI3K mRNA、AktmRNA、CREB mRNA、GSK 3β mRNA、及Caspase 3 mRNA的基因表达情况。同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 PI3K、Akt、p-Akt(ser 473)、CREB、p-CREB(ser 133)、GSK 3β、p-GSK 3β(ser 9)及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RT-PCR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中药组视网膜PI3K mRNA、AktmRNA、CREB mRNA及GSK3β 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甲钴胺组视网膜 PI3K mRNA、AktmRNA 及 GSK 3β mRNA呈上调趋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中药组视网膜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中药组视网膜PI3K的蛋白表达呈上调趋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上调视网膜p-Akt/Akt、p-CREB/CREB、p-GSK 3β/GSK 3β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且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甲钴胺可以上调p-Akt/Akt、p-CREB/CREB、p-GSK 3β/GSK 3β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下调Caspase 3的蛋白表达,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归元剔络养血方相当于外源性复合神经营养制剂,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上调p-Akt表达,活化的Akt促进下游靶标CREB、GSK3β的蛋白磷酸化,提高CREB的活性和促使GSK 3β失活,同时抑制视网膜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阻止RGCs凋亡,减轻视神经轴突变性,从而发挥保护视神经的作用。2.归元剔络养血方可以促进RGCs存活,抑制视神经轴突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的活化有关,上调视网膜Akt mRNA、CREB mRNA及GSK 3β mRNA的表达,同时下调视网膜Caspase 3 mRNA的表达,证实了“目得血而能视”的科学理论基础。

郭江渊[2](2021)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神经及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体征和症状具有时间及空间多发性,镜下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髓鞘缺失崩解、轴索损伤、胶质细胞增生等。据统计,约40%的MS患者在疾病初期伴随视神经炎(ON),疾病进展期则高达80%。急性视神经炎可造成视力急剧下降,超过半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视觉障碍,严重影响劳动能力,是导致中青年神经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ON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急性视神经脱髓鞘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的疾病,其病理特点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脱髓鞘、轴突损缺、RGCs死亡。引起ON的原因十分复杂,如氧化应激、病原体感染、营养不良、环境等诸多因素。而炎症反应被认为在ON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激活、炎症因子分泌和炎症细胞浸润可能与ON的脱髓鞘和轴索损伤病变有关。目前对ON发病机制的认识得益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研究。EAE介导的小鼠视神经炎的表现与人类疾病相似,为神经病变提供了活体模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又称氧化辅酶I,在所有细胞的燃料底物分解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NAD+作为电子的受体,在还原态和氧化态之间往复循环,其氧化还原循环是多种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NAD+对线粒体能量代谢、钙稳态、自噬、细胞分化、凋亡、衰老、基因表达等有重要影响。有学者发现,NAD+可以减轻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和脑及脊髓中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并可对抗细胞凋亡从而起保护作用。NAD+通过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缓解促炎T细胞反应,减轻EAE病变程度。然而据我们所知,NAD+是否在EAE介导的视神经和视网膜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尚未见报道。Sirtuin 1(SIRT1)是一种依赖NAD+的去乙酰化酶,多存在于细胞核内,广泛参与氧化应激、炎症、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细胞分化、自噬和凋亡等过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通过转基因过表达或药物诱导上调SIRT1表达水平可能对多种神经退行性改变有治疗价值。有研究团队发现SIRT1过表达,对EAE小鼠腰膨大部位的神经轴突和髓鞘有保持完整性的作用,然而该研究的设计仅限于局限于脊髓病变,并没有探究SIRT1过表达对改善眼病的作用。在另一项对实验性视神经炎的研究中提示,使用SIRT1激活物白藜芦醇,在EAE和病原体介导的脱髓鞘疾病中可有效地减轻视神经炎症、轴索损伤,并保持RGCs的生存。NAD+作为参与SIRT1去乙酰化底物时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理论上可以激活SIRT1,上调它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应用NAD+干预治疗EAE小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到NAD+可以上调EAE小鼠腰膨大中SIRT1的表达水平,并降低了脾中各类促炎细胞因子m RNA的转录水平,结果符合理论推测。故本实验推测NAD+可能通过影响SIRT1的表达水平从而对EAE介导的小鼠视神炎的炎症反应和RGCS凋亡发挥保护作用。AKT,又称蛋白激酶B,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介导各种细胞过程的调控信号,如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代谢和血管生成。AKT信号通路的异常参与MS疾病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可逆性乙酰化是一种潜在的控制AKT活性的调节机制。AKT的PH域赖氨酸乙酰化抑制了其与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IP3)的结合,从而使AKT失活。SIRT1使PH结构域去乙酰化,这是AKT与PIP3结合的必要过程,也是AKT膜定位和激活的必要过程。所以,SIRT1的去乙酰化促进了与PIP3结合和3-磷酸肌醇依赖激酶-1(PDK1)的膜定位。因此,我们提出了SIRT1通过去乙酰化依赖性激活AKT从而减缓EAE介导的视神经炎进展的可能性。综上,目前在MS/EAE中,NAD+/SIRT1与炎症和凋亡在视网膜/视神经中的关系国内外尚无报道。在我们的实验研究中,使用MOG35-55免疫诱导EAE小鼠模型,观察NAD+对EAE介导的视神经炎是否存在有效的保护作用,并对NAD+是否通过上调SIRT1表达水平以及影响SIRT1/AKT通路来调节EAE的免疫反应予以研究。第一部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经炎保护作用的效果分析和病理学研究目的:建立成功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后,给予NAD+药物干预,记录各组小鼠的发病时间及症状表现。在疾病高峰期取小鼠视神经组织进行HE染色、LFB染色和Bielschowsky银染色,从病理学角度鉴定NA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发生的相关病理改变的作用效果,研究NAD+是否可以缓解视神经炎小鼠的炎症反应、髓鞘缺失和轴索损伤。方法:1.选取实验对象。采用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近交系雌性C57BL/6小鼠,周龄8-10周,体重18-20g。将小鼠饲养于相对湿度50%-60%,室内温度24±2℃的环境中,保证人工明-暗12小时交替循环照明,给予洁净的水源和充足的饲料,小鼠可自由饮水摄食。2.建立经典的EAE动物模型。用生理盐水将MOG35-55多肽稀释,配制为10mg/ml的溶液。加入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FA)和一定量的结核菌素,使结核杆菌H37Ra浓度达到4mg/ml。混合液充分乳化后形成油包水乳剂,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任意四点进行皮下注射,每只0.1ml。随后分别在免疫第0天(0h)及第2天(48h)给予小鼠0.5ml百日咳毒素(PTX)腹腔注射。3.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EAE+NAD+预防组和EAE+NAD+治疗组。用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将NAD+溶解稀释,现配现用。诱导当天为第0天,EAE+NAD+预防组小鼠自免疫第1天开始,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EAE+NAD+治疗组自小鼠出现症状开始(Weaver评分≥1),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空白对照组和EAE模型组自免疫第1天开始,给与等量的PBS,持续至发病高峰。4.神经功能评分使用Weaver 15分法。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视神经组织的病理变化,LFB染色法评估视神经的脱髓鞘程度,Bielschowsky银染色观察视神经轴突的缺损情况。HE染色炎症评分标准:0分=无炎性细胞浸润;1分=视神经或视神经鞘轻度细胞浸润;2分=中等入渗;3分=重度浸润;4分=大量渗透。任何可检测到炎症的神经得分(得分1-4分)被认为是视神经炎。LFB染色髓鞘脱失评分标准:0分=无髓鞘脱失;1分=轻度髓鞘脱失;2分=中度髓鞘脱失;3分=重度髓鞘脱失。5.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7(美国)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EAE模型组小鼠发病时间最早,Weaver评分最高。给予NAD+干预后发病时间延后,Weaver评分下降,临床症状减轻。2.HE染色结果显示,EAE模型组视神经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神经纤维空泡变性明显,排列紊乱,断裂不连续,炎症细胞大量浸润。3.LFB染色结果显示,EAE模型组视神经出现白色空泡髓鞘缺失区域,髓鞘脱失范围大。4.Bielschowsky银染色结果显示EAE模型组轴突呈浅棕色至深棕色,并出现轴索断裂、空洞改变。给予NAD+干预后,视神经中炎性细胞浸润、髓鞘缺失、轴突损害程度减轻。结论:1.NAD+干预能够推迟EAE小鼠发病时间,改善症状并降低神经功能评分。2.NAD+干预能够减轻EAE小鼠视神经的炎性反应、脱髓鞘、轴突损伤,对视神经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能够通过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起保护作用目的:在EAE介导的视神经炎的发病机制中,各类炎性因子及促炎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导致脱髓鞘、轴突缺损和RGCs丢失。我们利用MOG35-55诱导C57BL/6小鼠生成EAE介导的视神经炎疾病的动物模型,给予NAD+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情况。为NAD+对视神经炎的保护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方法:1.选取实验对象。采用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近交系雌性C57BL/6小鼠,周龄8-10周,体重18-20g。将小鼠饲养于相对湿度50%-60%,室内温度24±2℃的环境中,保证人工明-暗12小时交替循环照明,给予洁净的水源和充足的饲料,小鼠可自由饮水摄食。2.建立经典的EAE动物模型。用生理盐水将MOG35-55多肽稀释,配制为10mg/ml的溶液。加入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FA)和一定量的结核菌素,使结核杆菌H37Ra浓度达到4mg/ml。混合液充分乳化后形成油包水乳剂,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任意四点进行皮下注射,每只0.1ml。随后分别在免疫第0天(0h)及第2天(48h)给予小鼠0.5ml百日咳毒素(PTX)腹腔注射。3.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EAE+NAD+预防组和EAE+NAD+治疗组。用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将NAD+溶解稀释,现配现用。诱导当天为第0天,EAE+NAD+预防组小鼠自免疫第1天开始,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EAE+NAD+治疗组自小鼠出现症状开始(Weaver评分≥1),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空白对照组和EAE模型组自免疫第1天开始,给与等量的PBS,持续至发病高峰。4.免疫荧光检测视神经组织中Iba1(小胶质细胞)、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情况。取小鼠新鲜视神经、视网膜组织,使用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 m RNA的转录水平。5.使用TUNEL及Brn3a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视网膜中RGCs细胞的数量和凋亡情况。6.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7(美国)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AE模型组视神经组织中的Iba1和GFAP荧光强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NAD+预防组和治疗组显着降低了两种生物标志物的荧光强度。2.实时荧光定量PCR提示EAE模型组视神经及视网膜组织中的TNF-α和IL-6较空白对照组分泌明显增加,NAD+干预后减少。3.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Brn3a标记的EAE模型组的RGCs数量最少,TUNEL标记的EAE模型组的RGCs凋亡比例最高。NAD+干预后较RGCs凋亡细胞减少。结论:1.NAD+可以减少EAE小鼠视神经中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富集,减缓炎症反应的发生。2.NAD+可以抑制EAE小鼠视神经、视网膜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3.NAD+可以对抗EAE小鼠视网膜的RGCs凋亡,保护RGCs。第三部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可能通过激活SIRT1/AKT通路发挥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的保护作用目的:上部分结论提示NAD+有对抗EAE小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作用,为进一步验证,在本部分实验中会从蛋白表达层面观察小鼠视神经、视网膜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cleaved-PARP的表达情况。研究表示SIRT1具有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而AKT是SIRT1的主要下游因子之一。在EAE介导的视神经炎中,NAD+的抗炎及抗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是通过影响SIRT1表达及调节SIRT1/AKT通路来实现呢。因此,我们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观察SIRT1及AKT的变化,为NAD+调节免疫机制提供更多的证据。方法:1.选取实验对象。采用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近交系雌性C57BL/6小鼠,周龄8-10周,体重18-20g。将小鼠饲养于相对湿度50%-60%,室内温度24±2℃的环境中,保证人工明-暗12小时交替循环照明,给予洁净的水源和充足的饲料,小鼠可自由饮水摄食。2.建立经典的EAE动物模型。用生理盐水将MOG35-55多肽稀释,配制为10mg/ml的溶液。加入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CFA)和一定量的结核菌素,使结核杆菌H37Ra浓度达到4mg/ml。混合液充分乳化后形成油包水乳剂,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任意四点进行皮下注射,每只0.1ml。随后分别在免疫第0天(0h)及第2天(48h)给予小鼠0.5ml百日咳毒素(PTX)腹腔注射。3.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EAE+NAD+预防组和EAE+NAD+治疗组。用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将NAD+溶解稀释,现配现用。诱导当天为第0天,EAE+NAD+预防组小鼠自免疫第1天开始,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EAE+NAD+治疗组自小鼠出现症状开始(Weaver评分≥1),每日每只腹腔注射250mg/kg NAD+。空白对照组和EAE模型组自免疫第1天开始,给与等量的PBS,持续至发病高峰。4.Brn3a-SIRT1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视网膜表达SIRT1的RGCs数量。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leaved-Caspase 3、cleaved-PARP、SIRT1、AKT、p-AKT的变化。6.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7(美国)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Brn3a-SIRT1标记的EAE模型组小鼠RGCs数量最少。给予NAD+干预后,小鼠视网膜中表达SIRT1的RGCs数量与EAE模型组相比均有增长。2.免疫印迹法结果提示EAE模型组视神经、视网膜组织中的cleaved-Caspase 3、cleaved-PARP表达水平最高,给予NAD+干预后,两者的表达水平降低。3.免疫印迹法提示EAE模型组视神经、视网膜组织中的SIRT1、p-AKT表达水平最低。给予NAD+干预后,两者的表达水平较EAE模型组明显升高。结论:1.NAD+干预可通过抑制视神经及视网膜中cleaved-Caspase 3和cleaved-PARP的表达,从而对抗EAE介导视神经炎的细胞凋亡。2.NAD+干预能够增多EAE小鼠视网膜中表达SIRT1的RGCs细胞数量,对EAE介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损伤有保护作用。3.NAD+干预能够上调EAE小鼠视神经、视网膜组织中SIRT1、p-AKT的表达水平。NAD+可能是通过SIRT1/AKT通路发挥对EAE介导的视神经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易文洋[3](2021)在《人类及猕猴视网膜衰老单细胞图谱》文中研究表明视觉是人类与世界进行多感交互最重要的途径,人类每天获取的信息至少有80%来自于视觉信息处理。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内壁的一层半透明神经薄膜组织,是视觉形成的第一站,其具有高度精密且特化的细胞组织结构,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视神经将信号传递给脑中枢形成视觉感知。虽然哺乳类动物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但是人类等高级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存在一个特化的区域称为中央凹区(黄斑区)。中央凹区富集了大量负责感受明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以及负责信号传递的神经节细胞,它是灵长类动物视觉分辨率最敏锐的区域,任何累及中央凹区的视觉疾病都会导致明显的视觉衰退。因此,研究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央凹区的细胞组成以及基因表达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视网膜组织结构精细且复杂,我们对于人类以及高级非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尤其缺乏对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央凹区与外周区细胞组成和基因表达差异的认识。此外,人类与高级非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在细胞构成以及基因表达上的保守程度依然未知,这关系着灵长类动物是否能够作为可靠的人类视网膜疾病模型。特别的是,视网膜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年提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我们急需了解人类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视网膜在衰老过程中的细胞以及基因表达变化,为治疗和干预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疾病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为了详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获取了人类出生后8天,35周岁,52周岁,63周岁,86周岁,87周岁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恒河猴2周岁,4周岁,5周岁,9周岁,23周岁中央凹区与外周区共119520个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和免疫荧光验证,我们发现了一群从未被描述过的视网膜细胞类型-OTX2/RLBP1双阳性细胞。其次,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物种的视杆细胞虽然均可以分为MYO9A+视杆细胞以及MYO9A-视杆细胞两个特殊的亚群,但是两种视杆细胞亚型在物种间组成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结合ATAC-seq和免疫荧光验证,我们发现视杆细胞亚型的形成很可能受到转录因子OTX2调控。我们的分析结果还发现穆勒胶质细胞、视锥细胞在两个物种间均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亚型在区域间呈现差异性分布,并且我们通过免疫荧光以及RNA-Scope原位杂交证明了差异真实存在。不仅如此,通过ATAC-seq,我们还发现视锥细胞的区域差异基因表达很可能是受到穆勒胶质细胞影响。我们的研究成果详细地解析了人类和恒河猴视网膜在细胞组成和分子特征上的差异性与保守性。为了研究人类和恒河猴视网膜衰老过程中细胞与分子演变进程,我们分析了两个物种视网膜在衰老进程中细胞组成和基因表达变化。发现在人类视网膜衰老过程中,视杆细胞对衰老不耐受,并且MYO9A-视杆细胞对衰老极其敏感。而由于猕猴视网膜中MYO9A-视杆细胞比例很低,故在衰老过程中并未展示出与人类一致的视杆细胞减少现象。此外,不同的细胞类型对衰老的响应并不一致,穆勒胶质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上调的生物学过程与其他视网膜细胞类型明显不同。视网膜衰老不仅体现在各种细胞类型内在的基因表达变化,也体现在细胞与细胞间交互的改变。细胞间的受体-配体表达在年轻组与衰老组存在明显不同。通过整合衰老基因集,我们构建了人类视网膜衰老可视化模型,发现中央凹区衰老程度与衰老速率均大于外周区。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了新的视网膜衰老分子标记,探究了中央凹区与外周区差异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解析了人视网膜中多种细胞类型在衰老进程中分子特征,而且揭示视网膜衰老呈区域性和细胞亚型特异性演变。在解析了视网膜衰老的基础之上,我们构建了 55种人类视网膜疾病共178个疾病易感基因在人类与猕猴视网膜中的表达图谱。发现疾病基因表现出物种间保守性以及物种间特异性并存的表达特征,暗示着猕猴作为人类视觉疾病模型需要因病制宜。以上结果为理解人类视网膜疾病细胞与分子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总结而言,我们解析灵长类动物视网膜的细胞组成以及相关分子特征,并比较了人类与猕猴视网膜在细胞组成以及基因表达上的保守程度。详细研究了灵长类动物视网膜衰老进程中的细胞以及分子事件。构建了多物种人类视觉疾病基因表达图谱,为未来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靶向药物递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源。

祝莹[4](2021)在《BET抑制剂JQ1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DR大鼠视网膜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以及血糖升高,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严重情况会导致失明,其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微血管病变是主要发病原因。糖尿病可诱导神经节细胞等细胞的神经凋亡,这些改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神经保护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相关。糖尿病患者中存在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变薄现象,甚至在可见的微血管病变出现之前,就已经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缺失。因此研究有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保护治疗具有重大的实际临床意义。JQ1是一种溴结构域外末端蛋白抑制剂,对肿瘤细胞增殖、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JQ1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提出假说并深入分析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SD大鼠糖尿病模型,模型建立后,实验动物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健康SD大鼠,双眼玻璃体腔注射10%二甲基亚砜+磷酸盐缓冲溶液,糖尿病大鼠右眼为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10%二甲基亚砜+磷酸盐缓冲溶液,左眼为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10%二甲基亚砜+JQ1。注射后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进行大鼠眼球标本采集,制作视网膜切片,DAPI染色,观察高糖环境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状况,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NRN1、SNCG、Thy1,炎性因子RANTES、TNF-α,凋亡因子相关蛋白Caspase-3及m RNA表达水平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探讨JQ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2.生物信息学分析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差异基因表达情况,GO和KEGG分析基因和通路富集情况。利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JQ1,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取大鼠眼球,甲醛固定,视网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目进行计数。为进一步验证JQ1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的PI3K磷酸化水平。3.体外建立BV2小胶质细胞高糖模型,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对实验细胞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并利用软件分析JQ1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从蛋白质层面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通路蛋白p-PI3K、total-PI3K、p-AKT、total-AKT、MMP2、MMP9表达水平,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各组细胞PI3K磷酸化水平,深入探究JQ1发挥功效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1 DAPI染色结果表明,高糖刺激导致STZ诱导的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变薄,细胞死亡,细胞数明显减少,JQ1玻璃体腔注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数目有所减少,说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而JQ1玻璃体腔注射可以改善这一状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JQ1玻璃体腔注射组细胞较STZ诱导的SD糖尿病大鼠模型组细胞相比增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STZ诱导的SD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而应用JQ1后可缓解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RANTES、TNF-α、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发现,RANTES、TNF-α、Caspase3变化趋势一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RANTES、TNF-α、Caspase3水平显着升高,经JQ1玻璃体腔注射后,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其中TNF-α降低幅度最大。而且随时间延长RANTES、TNF-α、Caspase3表达水平略微降低。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进行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在玻璃体腔注射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NRN1、SNCG、Thy1 m 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各组内NRN1、SNCG、Thy1变化差异不显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RN1、SNCG、Thy1的m RNA表达明显下降,JQ1组次之,正常对照组最高,组间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通过玻璃体腔注射JQ1后,可上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NRN1、SNCG、Thy1基因表达,进而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神经节细胞损伤。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TRK2在糖尿病患者中显着高表达,基于KEGG数据库进一步分析JQ1对糖尿病患者通路影响,主要富集于PI3K/AKT通路。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形态学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节细胞层,经细胞计数分析,随时间推移正常对照组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变化不大,看出糖尿病组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而经过JQ1玻璃体腔注射后第1天,第3天的视网膜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第7天的略有所增加。糖尿病组明显降低,而经JQ1注射组,节细胞层细胞数量降低幅度小于糖尿病组,并且在7天后节细胞层的细胞数量有所回升(P<0.01)。为了进一步验证JQ1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了视网膜的PI3K磷酸化水平。正常对照组视网膜PI3K磷酸化水平很低,糖尿病组PI3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JQ1治疗组可一定程度降低PI3K磷酸化水平,绿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糖尿病组和JQ1治疗组p-PI3K/PI3K,p-AKT/AKT,MMP2以及MMP9表达均呈升高趋势(P<0.01),而JQ1治疗组视网膜组织中上述蛋白表达水平较STZ诱导的SD糖尿病大鼠组显着降低(P<0.01)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延长,划痕距离逐渐降低,细胞迁移距离增加,侵袭能力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和JQ1组细胞迁移距离和侵袭显着增加(P<0.01),JQ1处理后,细胞迁移距离和侵袭能力比高糖组显着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发现高糖刺激后BV2小胶质细胞激活PI3K/AKT通路,p-PI3K,PI3K,p-AKT以及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JQ1处理组可一定程度降低PI3K/AKT通路活化,上述蛋白表达水平相比高糖组呈降低趋势。各组细胞经PI3K通路激活剂740Y-P处理后直接导致PI3K通路活性剧烈升高,结果表明JQ1对BV2细胞的保护作用消失,PI3K/AKT通路各蛋白表达水平与高糖组差异不大。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高糖刺激组细胞PI3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相对荧光强度比对照组升高约3倍(P<0.01),JQ1干预后,阳性细胞显着降低,与高糖组相比相对荧光强度显着降低(P<0.01)。结论: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JQ1可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和凋亡,具有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治疗效果,提示JQ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缓解作用。2 JQ1可以显着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可能是通过降低小胶质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来实现的。3.JQ1可下调糖尿病模型动物和细胞内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基因的表达,降低高糖刺激引起的磷酸化PI3K表达的升高。提示将BET作为干预治疗靶点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广阔前景。

米秋霖[5](2020)在《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巩膜上静脉烙闭法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青光眼模型,探究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的降眼压作用以及视网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活性氧和Caspase-3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用药组和低剂量用药组,每组各12只。术前3天开始测量大鼠眼压,作为基线眼压,以右眼作为模型眼,烙闭其3条巩膜上静脉,于术后即刻、1-3天、用药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测量眼压。用药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不同浓度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灌胃(高剂量组浓度为900mg/kg,低剂量组浓度为600mg/kg),阳性对照组用醋甲唑胺混悬液灌胃(2.23mg/kg),模型组用等量灭菌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21天。灌胃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其眼球,观察其RGCs层及全层视网膜厚度、视网膜ROS的表达、RGCs的凋亡以及Casepase-3的表达。结果:1.用药第1天,各组间眼压值无差异(P>0.05),用药第7、14、21天,模型组相较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眼压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相较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药第7天,阳性对照组相较于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14天,阳性对照组与高剂量组眼压值比较有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眼压值比较无差异(P>0.05);用药第21天,阳性对照组与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眼压值都有差异(P<0.05),但与低剂量组眼压值差异更小。2.模型组RGCs层厚度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RGCs层厚度相较于低剂量组度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视网膜全层厚度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视网膜全层厚度相较于低剂量组更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中RGCs凋亡率、视网膜ROS的含量以及Caspase-3的表达相较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RGCs凋亡率、视网膜ROS的含量以及Caspase-3的表达相较于低剂量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1、不同剂量组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均可降低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的眼压。2、芪灯明目胶囊混悬液可以降低慢性高眼压大鼠的视网膜损害,减少RGCs凋亡,减少视网膜中ROS含量,并且下调Caspase-3的表达,对青光眼视神经有保护作用。

肖博[6](2020)在《橙皮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橙皮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否具有抗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手持检眼镜检查眼前节及眼底无明显异常,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C组)12只、糖尿病组(D组)12只、橙皮苷治疗组(H组)12只。D组和H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注射等剂量0.01mol/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确定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且血糖稳定后,每日晨起给予H组橙皮苷(50mg/kg)灌胃治疗,C组和D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共持续8周。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包括:毛色、活动度、食欲、饮水量等,每周测量并记录空腹血糖1次。8周后,处死所有动物,迅速取右眼,制备石蜡切片,取左眼置于液氮中。通过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形态,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计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指数(AI),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aspase-3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Trk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血糖:同一时间节点,糖尿病组和治疗组血糖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糖较糖尿病组降低,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的血糖值与时间因素无关,证实橙皮苷具有降糖作用。2 HE染色: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次分明,细胞排列规则,神经节细胞形态良好。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疏松变薄,可见明显的细胞水肿、核固缩及新月形细胞核,细胞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明显。治疗组病理改变较糖尿病组轻,可见轻度的细胞水肿,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稍减少。证实橙皮苷可减少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损伤。3 Tunel检测及AI值:三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可见不同数量的凋亡细胞,计算AI值,糖尿病组AI值高于对照组,治疗组AI值低于糖尿病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橙皮苷可抑制RGCs的凋亡。4 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三组均可见caspase-3蛋白表达,测量三组大鼠平均光密度值(AOD),糖尿病组AOD值高于对照组,治疗组AOD值低于糖尿病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橙皮苷可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5 BDNFmRNA和TrkBmRNA相对含量:糖尿病组BDNFmRNA含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BDNFmRNA含量高于糖尿病组,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TrkBmRNA含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TrkBmRNA含量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橙皮苷可提升BDNF、TrkB的表达。结论1橙皮苷可抑制糖尿病大鼠RGCs的凋亡。2橙皮苷的抗凋亡作用与其降糖作用以及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图8幅;表11个;参134篇。

刘然[7](2020)在《小胶质细胞对糖尿病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实验性糖尿病小鼠中,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的分布及其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实验动物,A组为未经处理的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2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成功诱导出糖尿病的小鼠按每组5只随机分为B、C、D、E四组。B组为喂养标准实验饲料4周,C组为喂养1周标准实验饲料然后添加含290 mg/kg PLX3397的AIN-76A饲料3周以去除小胶质细胞。D组喂养标准实验饲料12周,E组为喂养9周标准实验饲料,然后添加含290 mg/kg PLX3397的AIN-76A饲料3周。B、C两组动物于第4周被处死,D、E两组动物于第12周被处死,眼球标本均于处死后即刻获得并固定。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P2Y12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并测算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值(AOD)值以间接代表小胶质细胞的数量;Tunel法测定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情况;将上述观察和指标在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光镜观察视网膜结构显示,与空白对照的A组相比,B、D组神经纤维层变水肿,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核层排列变疏松;C、E组虽也出现上述改变,但程度较轻。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A组可在视网膜内层检测到少量的小胶质细胞,B、D组的小胶质细胞则分布于视网膜全层,提示其由内层向全层发生迁移,C、E两组在各层均未检测到小胶质细。检测到小胶质细胞的A、B、D三组的P2Y12抗体的AOD组间相比,B组的AOD值最高,分别与A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5;t=2.63,P<0.005),A组与D组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2.14,P>0.05)。一个400倍光镜观察视野下的光感受器细胞平均凋亡数A、B、C三组分别为0.67±0.87,9.22±1.56,2.22±0.97个,B组和A、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83,P<0.05;t=14.36,P<0.001);D组和E组则未见凋亡细胞。结论在糖尿病早期已经出现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迁移,通过早期对小胶质细胞进行耗竭化处理可缓解视网膜的水肿和外核层细胞的凋亡,提示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害过程。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未来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新方法。

王甜[8](2020)在《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目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的治疗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临床上主要以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但二者的疗效不确切且尚无循证医学研究的支持。生物多肽因其高特异性有望成为TON治疗的新型药物。但是,肽类存在易降解,不稳定和半衰期短的问题,且很多普通肽细胞膜渗透和组织穿透能力很弱,难以穿过眼部屏障。这限制了它们作为治疗剂的用途,同时也对多肽递送系统提出了挑战。本研究旨在利用视神经钳夹(Optic nerve crush,ONC)模型模拟TON的急性视神经损伤过程,首先探讨不同致伤冲量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及其轴突丢失的关系,以期深入理解疾病进程,科学选择疾病治疗的时机;其次,构建可高效负载神经肽的外泌体(exosome)新型生物纳米载药系统;最后,基于体内大鼠ONC模型,评估其在TON治疗上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方法:1.大鼠视神经钳夹模型的探究。1)利用自闭合反向夹持镊,在距视盘1.5mm处进行右侧视神经钳夹,钳夹时间分别为5s,10s,20s,建立不同损伤强度的SD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行Masson视网膜切片染色,评估模型成功建立。2)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1、3、5、7、14、21、28天行视网膜切片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估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3)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7、14、21、28、35天行SD大鼠OCT扫描观,评估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变化。4)在不同钳夹时间下,于伤后7、14、21天行视网膜铺片检测βⅢ-tubulin+轴索数量,评估视网膜内神经纤维的丢失情况,行视网膜铺片检测RBPMS+RGC数量,评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情况。2.外泌体负载神经肽PACAP(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系统的构建。1)从不同种类的视网膜细胞系中,利用超速离心法获得视网膜细胞外泌体。利用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及Western blot对其进行形态学、粒径范围及特征蛋白表达谱的鉴定。2)利用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DIR标记的exosome的摄取。3)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视网膜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与神经保护肽PACAP38的连接效率。4)利用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不同视网膜细胞来源exosome所负载的FITC标记的CP05-PACAP38的摄取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摄取率。3.体内神经保护作用。1)利用视网膜铺片检测RBPMS+RGC数量,评估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2)利用OCT评估视网膜RNFL的厚度。3)利用Western blot及视神经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再生蛋白GAP-43的蛋白表达,评估视神经的再生潜力。4)利用霍乱毒素B进行视神经示踪,评估距离钳夹部位不同距离的视神经再生数量。5)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evoked potential,FVEP)进行N2P2波形的振幅及潜伏期检测,评估视神经功能。结果:(1)大鼠视神经钳夹模型的探究。1)视神经钳夹痕迹,指示造模成功。2)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从损伤第3天开始出现节细胞数目减少,于损伤第7天出现视网膜核层排列紊乱,此时尚未观察到RNFL及全层厚度变化,于损伤14天开始出现RNFL变薄,视网膜全层变薄,视网膜核层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不同损伤程度的各组间无肉眼可见的显着差异。3)OCT结果显示损伤14天时RNFL明显变薄,一直延续到损伤21天,之后RNFL厚度减少趋势相对稳定,虽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损伤程度的各组间无肉眼可见的显着差异,神经轴索的βⅢ-tubulin+染色支持OCT结果。在损伤后的同一时期,RGC轴索的丢失程度与损伤冲量有关。4)RBPMS+RGC染色显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于损伤第一周时大幅减少,于损伤第二周呈中度下降,相比于第一周下降比例有所缓和,之后RGC数目仍继续衰减,下降幅度趋于平稳。在损伤后的同一时期,RGC丢失程度随损伤冲量的增加而加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2)外泌体负载神经肽PACAP38系统的构建。1)RGC源性外泌体(EXORGC)可以高效负载PACAP38进入RGC。2)流式结果显示FITC-CP05-PACAP38与EXORGC的连接效率为92.8%。3)流式结果显示FITC-PACAP38体外细胞摄取率为5.22%,EXORGC负载FITC-PACAP38系统(EXORGC-PACAP38)可使FITC-PACAP38体外细胞摄取率提高至95.7%。4)体内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相同时间内EXORGCRhodamine B-CP05-PACAP38系统可以提高Rhodamine B-PACAP38被视网膜组织摄取的效率。(3)体内神经保护作用。1)视神经损伤1周。i)损伤组RGC数量为706.31±15.8/mm2,EXORGC对照组为783.63±7.06/mm2,PACAP治疗组为791.37±10.63/mm2,EXORGC-PACAP38治疗组为865.22±18.42/mm2。PACAP38治疗组和EXORGCPACAP38疗组与损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EXORGC-PACAP38治疗组RGC存活率最高,与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ii)OCT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iii)F-VEP结果显示EXORGC-PACAP38治疗组和PACAP38治疗组相比于损伤组P2波潜伏期缩短,但两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治疗组较损伤组均不能改善P2波的振幅。2)视神经损伤2周。i)损伤组RGC数量为76.84±7.63/mm2,EXORGC对照组为90.48±3.6/mm2,PACAP治疗组为141.79±12.77/mm2,EXORGC-PACAP38治疗组为195.63±11.09/mm2。PACAP38治疗组和EXORGC-PACAP38治疗组与损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EXORGC-PACAP38治疗组RGC存活率最高,与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EXORGC-PACAP38治疗组相较与损伤组,可挽救RNFL的厚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ACAP38不能挽救RNFL厚度的下降。iii)EXORGC-PACAP38治疗组较损伤组及PACAP38治疗组,Gap43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AP38不能增加视神经中Gap43的蛋白表达。iv)视神经的CTB示踪显示EXORGC-PACAP38治疗组的视神经再生能力最强,相比于损伤组或单纯的PACAP38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XORGC-PACAP38治疗组较损伤组P2波振幅增高,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AP38治疗组不能改善P2波的潜伏期。(4)毒性试验。治疗剂量的EXORGC-PACAP38未造成视网膜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视网膜各层厚度改变,对应的眼底成像系统未见异常,未造成N2P2波振幅和潜伏期的异常。结论:1.在SD大鼠的视神经钳夹模型中,RGC的死亡和RNFL的变性丢失过程均分为两个阶段发生,即快速丢失阶段和缓慢丢失阶段。但是,二者并不同步,RGC的死亡先于视网膜内轴突的丧失,RGC丢失幅度大于RNFL变薄的幅度。在ONC后的同一时期,RGC丢失程度随损伤冲量的增加而加重,而RGC轴索的丢失程度与损伤冲量无关。2.PACAP38在大鼠ONC模型中发挥了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不能促进视神经再生。3.视网膜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作为新型生物纳米载药系统,通过exosome锚定肽CP05与神经保护肽PACAP38形成连接复合体。加载了神经保护肽PACAP38的exosome仍可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其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源性外泌体相比于所测试的其他眼源性RPE细胞外泌体和Müller细胞外泌体展现出更高的PACAP38负载效率。在体外,可以增加源细胞RGC对PACAP38的摄取,大大提升了PACAP38与源细胞RGC相互作用的能力。在体内,可以迅速穿越视网膜内界膜屏障,布散至视网膜内层组织。4.EXORGC-PACAP38在大鼠ONC模型中介导高效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效应,起到延缓RGC的丢失及促进视神经轴索再生进而改善视神经功能的作用。

李甜甜[9](2020)在《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青盲一号方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目的:青盲一号方作为燕京韦氏中医眼科第四代传人韦企平教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方。本实验在其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探讨该方在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凋亡方面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采用STSN诱导RGC-5神经元性分化;采用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L-谷氨酸钠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间,以及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对RGC-5细胞干预所需要的低、中、高剂量浓度。(2)根据检测目标的需要,将RGC-5细胞按照1 × 105/ml接种至相应培养板中;经STSN诱导后的,分别标记为6个实验组:细胞对照组(A组)、谷氨酸模型组(B组)、空白血清组(C组)、青盲一号方低剂量血清组(D组)、青盲一号方中剂量血清组(E组)、青盲一号方高剂量血清组(F组)。A组添加DMEM-H培养基,B-F组加入所筛选的最佳L-谷氨酸钠损伤浓度培养基。根据筛选出的L-谷氨酸钠损伤时间孵育后,按照分组进行加样:A组加入DMEM-H培养基,B组加入同浓度的L-谷氨酸钠培养基,C组加入筛选出的空白血清培养基,D-F组分别加入筛选出的低、中、高剂量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培养基。培养24h后进行检测。(3)实验指标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RGC-5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BAX、Caspase 9、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各组Bcl-2、BAX mRNA表达量。结果:(1)经筛选,浓度为0.125 μmol/L STSN培养基孵育1h可诱导RGC-5发生神经元形态改变。浓度为8 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h所建立的RGC-5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能够达到46.2%(最接近IC50)。2.5%的空白血清组RGC-5细胞活性接近细胞对照组;2.5%的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组的细胞活性也同样接近对照组,作为低剂量组;中剂量和高剂量药物血清浓度分别按照低剂量的2倍和4倍,选择血清浓度为5%,10%的药物血清。(2)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细胞存活率仅为26.6%;C-F组可将细胞存活率维持在初始谷氨酸损伤(初始凋亡率约46.2%)水平,且各药物血清组的存活率高于C组。其中,E组的药物血清组的存活率最高为51.1%,与C组OD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E=0.001<0.05)。(3)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组2.2%,B组13.1%,C组5%,D组4.1%,E组3.9%,F组6.0%。与C组相比,E组的凋亡率最低,F组不能抑制凋亡,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过程。(4)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112>0.05);C组各目的蛋白表达量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B 组 Bcl-2 较 A 组明显下降(P=0.007<0.05);BAX 下游 Caspase 9、Caspase 3 表达量显着上升(PCaspase 9 A:B=0.002<0.05,PCaspase 3 A:B=0.001<0.05)。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各组中,D组除BAX外,其他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与C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Bcl-2 C:D=0.046<0.05,PCaspase9C:D=0.005<0.05,PCaspase3 C:D=0.015<0.05),而与B组无明显差异性,说明低剂量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无法抑制谷氨酸损伤后RGC-5细胞的凋亡进程;E组中各Bcl-2/BAX凋亡调控蛋白与B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Bcl-2 B:E=0.029<0.05,PCaspase 9 B:E=0.01 2<0.05,PCaspase 3 B:E=0.004<0.05),而与 D 组和F组相比,差异性并不显着。但中剂量组Bcl-2/BAX蛋白比值均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B:E<0.0001,PD:E=0.001<0.05,PE:F=0.019<0.05),且其下游的 Caspase 9、Caspase 3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剂量组可通过提高Bcl-2/BAX蛋白的比率来抑制RGC-5的凋亡进程。(5)Real-Time PCR检测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C组Bcl-2及BAX的mRNA表达均值接近于A组。与C组相比,B组Bcl-2 mRNA表达水平较明显下调(P=0.001<0.05);BAX mRNA表达则显着上升(P=0.001<0.05)。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各组与C组相比,D组的Bcl-2呈低表达,BAX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cl-2C:D=0.006<0.05,PBAXC:D=0.008<0.05);E组Bcl-2基因与C组相比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量下调,但均无明显差异(PBcl-2 C:E=0.681>0.05,PBAX C:E=0.1 34>0.05);E 组 Bcl-2 及 BAX 基因与 D 组及 F 组相比,Bcl-2 表达明显上调(PBcl-2D:E=0.003<0.05;PBcl-2E:F=0.025<0.05),BAX 基因表达差异性并不显着。结论:(1)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能够有效抑制谷氨酸对RGC-5的凋亡损伤,提高其存活率;但给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RGCs的凋亡。(2)药物血清浓度为5%的青盲一号方能够发挥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提高蛋白Bcl-2/BAX的比值,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实现的。第二部分 青盲一号方治疗青盲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青盲一号方治疗代表性青盲病Leber氏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潜在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1)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青盲一号方12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同时从GEO datasets数据库中检索LHON病变相关的基因芯片,筛选出GSE103619基因表达微阵列。(2)通过perl软件绘制LHON疾病差异基因的火山图及聚类热图。(3)通过R程序语言编辑软件筛选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LHON疾病差异基因的交集基因及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LHON基因的调控网络。(4)将所筛选的青盲一号方对LHON的调控基因(蛋白)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利用Cytoscape提取核心互作网络。(5)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青盲一号方药物有效成分254个,作用靶点249个,成分-靶点关系3505种;LHON差异表达基因共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34个,下调基因380个。(2)经Perl分析,共得到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相关基因靶点1 1个,对应青盲一号方候选化合物19个。(3)通过PPI分析及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Bcl-2、AHSA1、VCAM1三个核心靶点。(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盲一方作用的这些靶点主要富集于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质中;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了脂蛋白的生物合成、运输,胆固醇稳态等;相关的分子功能主要是脂类的转运。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可能的调控通路包括脂质的代谢调控途径以及NF-κB调控途径。结论:通过对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推论青盲一号方对LHON治疗的潜在调控机制,还可以通过维持线粒体膜脂质的稳定性以及促进RGCs内Bcl-2上游的NF-κB调控通路来起到视神经保护作用。

吴蕾[10](2020)在《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长时间或反复接受全身麻醉可引起幼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的广泛凋亡。全麻药引起的凋亡主要发生在突触形成高峰期,也被定义为易感窗口期,但全麻药引起窗口期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尚不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是锌离子依赖的内肽酶,可以通过降解或修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早期神经元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研究发现,ECM中层粘连蛋白的降解导致新生神经元的凋亡。全麻药是否通过MMP影响层粘连蛋白的降解引起发育早期神经元的凋亡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新生乳鼠离体全层视网膜模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UNEL等技术探讨MMP9在氯胺酮引起发育窗口期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150μM氯胺酮孵育5h能够诱导发育窗口期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神经元凋亡且高峰期在P7天。发育易感窗口期MMP9在节细胞层的表达及活性在P7天一过性增高,与节细胞层神经元凋亡高峰期及趋势相吻合,而层粘连蛋白表达趋势与神经元的凋亡趋势相反。150μM氯胺酮能够明显增加发育窗口期MMP9的表达及活性,降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阻断非整合素层粘连蛋白受体(lamnin receptor,LR)明显促进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而非整合素LR的激活明显减弱氯胺酮诱导的凋亡。抑制MMP9的活性可通过减少层粘连蛋白的降解,明显降低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此外,外源性锌离子明显增加了氯胺酮引起的神经元凋亡,而锌离子螯合剂减弱了氯胺酮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Zn2+降低MMP9的活性、减少层粘连蛋白的降解有关。另外,抑制MMP9的活性、激动非整合素LR明显减轻150μM氯胺酮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TNF-α、IL-1β、CXCL10、CCL2的释放。因此,MMP9通过降解层粘连蛋白参与氯胺酮所致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MMP9参与了氯胺酮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可能加剧神经元的凋亡。下调Zn2+、抑制MMP9活性或增加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可以对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起保护作用。另外,在临床研究中,为了有效评估患儿的麻醉状态,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以避免在深度麻醉下引起对发育期大脑的影响,我们探讨了基于脑电图的镇痛指数(pain threshold index,PTI)和镇静指数在小儿全麻中的作用,并发现PTI可以用于预测气管插管和切皮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和0.82,而镇静指数不能预测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因此,PTI可为小儿手术期间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

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综述一 光动力法建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光动力法建立大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归元剔络养血方调控PI3K/Akt通路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理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局限与展望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附: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神经及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保护作用的效果分析和病理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能够通过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起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可能通过 SIRT1/AKT 通路发挥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介导的视神经炎的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IRT1 对神经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人类及猕猴视网膜衰老单细胞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哺乳类动物的视网膜结构
        1.1.1 哺乳类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1.1.2 小鼠等啮齿类动物视网膜与灵长类动物视网膜的差异
    1.2 灵长类动物中央凹(黄斑)区的特殊性
        1.2.1 中央凹区特化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1.2.2 中央凹区形成的分子机制及细胞过程
    1.3 啮齿类及灵长类视觉系统的衰老
        1.3.1 视觉衰老以及啮齿类动物的视觉系统衰老特征
        1.3.2 灵长类的视觉系统衰老特征
        1.3.3 中央凹区的疾病易感性
    1.4 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其在视网膜研究领域的应用
        1.4.1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
        1.4.2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视网膜研究领域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获取与知情同意
    2.2 人类及猕猴视网膜组织样品获取以及预处理
    2.3 实验试剂,耗材,仪器设备
        2.3.1 试剂与试剂盒
        2.3.2 抗体
        2.3.3 仪器设备
        2.3.4 溶液
    2.4 实验方法
        2.4.1 视网膜单细胞悬液制备
        2.4.2 视网膜单细胞测序文库构建与测序
        2.4.3 视网膜ATAC测序文库构建
        2.4.4 数据分析
        2.4.5 人类,猕猴视网膜组织固定,包埋及切片
        2.4.6 免疫荧光
        2.4.7 RNA-SCOPE原位杂交
第3章 实验结果与结论
    3.1 人类及非人灵长类恒河猴视网膜衰老单细胞转录图谱
        3.1.1 人类视网膜衰老单细胞转录图谱
        3.1.2 鉴定出新的人类视网膜细胞类型
        3.1.3 猕猴视网膜衰老单细胞图谱
        3.1.4 人类和猕猴视网膜的跨物种转录组比较
    3.2 人类与猕猴的视杆细胞亚型
    3.3 双极细胞物种间保守性
    3.4 人类及猕猴视网膜中央凹区与外周区差异
        3.4.1 穆勒胶质细胞与视锥细胞具有区域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
        3.4.2 穆勒胶质细与视锥细胞区域特异基因表达模式相关性
        3.4.3 水平细胞亚型具有区域分布差异
    3.5 人类视网膜衰老表征
        3.5.1 视网膜衰老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生物学功能
        3.5.2 视网膜衰过程中细胞类型比例变化
        3.5.3 视杆细胞亚型具有不同的衰老耐受性
        3.5.4 衰老过程中细胞与细胞间通讯的改变
    3.6 中央凹区与外周区的衰老差异
        3.6.1 中央凹区与外周区衰老程度存在差异
        3.6.2 中央凹区与外周区差异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3.7 人类视网膜疾病基因表达图谱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人类与猕猴视网膜单细胞图谱
    4.2 人类与猕猴视网膜细胞类型的保守程度
    4.3 新的视杆细胞亚型以及其在人类与猕猴视网膜中的分布差异
    4.4 中央凹区与外周区差异
    4.5 人类视网膜衰老过程中细胞与转录组变化以及区域衰老差异
    4.6 人类视网膜疾病图谱
    4.7 总结
    4.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人类视觉疾病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BET抑制剂JQ1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DR大鼠视网膜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BET抑制剂JQ1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2.2.2 大鼠视网膜冰冻切片的制作
        2.2.3 大鼠冰冻切片DAPI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2.2.4 实时定量PCR
        2.2.5 Western blotting
        2.2.6 统计学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JQ1能改善糖尿病诱导的RGC丢失
        3.2 JQ1降低各组RANTES、TNF-α、Caspase3表达
        3.3 RGC中NRN1、SNCG、Thy1的m RNA表达变化
        3.4 JQ1对RGC中SNCG、Thy1蛋白、细胞炎性及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部分:BET抑制剂JQ1诱导PI3K/AKT通路改变发挥保护视网膜细胞作用分子机制
    5 前言
    6 材料和方法
        6.1 实验对象主要试剂和仪器
        6.1.1 实验对象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2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
        6.2.3 细胞模型建立及分组
        6.2.4 大鼠视网膜组织HE染色
        6.2.5 划痕实验
        6.2.6 Transwell实验
        6.2.7 实时定量PCR
        6.2.8 大鼠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2.9 Western blotting
        6.2.10 统计分析处理
    7 结果
        7.1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7.2 JQ1对DR大鼠视网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7.3 JQ1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及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影响
        7.4 JQ1对BV2细胞迁移距离的影响
        7.5 JQ1对BV2细胞侵袭能力影响
        7.6 JQ1降低BV2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7.7 JQ1对BV2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讨论
    9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实验一 :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耗材与设备信息
        1.3 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实验分组
        2.3 眼压的测定
        2.4 大鼠灌胃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慢性高眼压青光眼大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4.2 大鼠用药后各组眼压情况
    5 小结
实验二 :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视网膜、RGCS、ROS及 CASPASE-3 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耗材与设备信息
    2 实验方法
        2.1 视网膜组织切片的制备
        2.2 SD大鼠眼球组织的TUNEL检测
        2.3 流式细胞仪测定SD大鼠视网膜ROS
        2.4 RT-PCR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视网膜厚度
        4.2 RGCs层厚度
        4.3 RGCs凋亡
        4.4 视网膜中ROS含量
        4.5 视网膜中Caspase-3 的表达
    5 小结
讨论
    1 西医对青光眼的认识
        1.1 青光眼RGCs凋亡机制
        1.2 治疗
    2 中医对五风内障的认识
        2.1 五风内障的分类
        2.2 五风内障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五风内障
    3 芪灯明目胶囊的研究
        3.1 葛根
        3.2 黄芪
        3.3 灯盏细辛
        3.4 芪灯明目胶囊复方的研究
    4 大鼠慢性高眼压青光眼模型
    5 高眼压对视网膜的影响
    6 青光眼视网膜中ROS的变化
    7 青光眼视网膜中CASPASE-3 的变化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6)橙皮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其分组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设备
    1.2 实验动物与材料
        1.2.1 糖尿病模型制备
        1.2.2 分组及给药
        1.2.3 取材
        1.2.4 HE染色
        1.2.5 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及计数
        1.2.6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caspase-3
        1.2.7 qPCR法检测BDNF和TrkBmRNA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实验动物血糖值
        1.4.2 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
        1.4.3 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Tunel法)
        1.4.4 各组大鼠视网膜caspase-3表达
        1.4.5 大鼠视网膜中BDNF、TrkBmRNA的相对表达量
    1.5 讨论
        1.5.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节细胞凋亡
        1.5.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1.5.3 橙皮苷对血糖的影响
        1.5.4 橙皮苷对BDNF / 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
        1.5.5 橙皮苷对caspase-3蛋白的影响
        1.5.6 橙皮苷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2.1 DR早期神经退行性病变
        2.1.1 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增加
        2.1.2 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
    2.2 神经营养因子
    2.3 神经营养因子与DR的关系
        2.3.1 神经生长因子
        2.3.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3.3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2.3.4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2.3.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4 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
        2.4.1 直接给药
        2.4.2 细胞包囊技术
        2.4.3 基因治疗
    2.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小胶质细胞对糖尿病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小胶质细胞对糖尿病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
    1.1 前言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动物饲养及模型建立
        1.3.2 各组小胶质细胞的检测
        1.3.3 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检测
    1.4 图像分析及统计分析
    1.5 结果
        1.5.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分布情况
        1.5.2 各组小鼠视网膜HE染色病理改变
        1.5.3 外核层凋亡情况
    1.6 讨论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小鼠中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机制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2.1 实验试剂
        1.2.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动物饲养及模型建立、分组及流程
        1.3.2 小胶质细胞不同分型免疫荧光染色
    1.4 统计分析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的构建与探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1.1.2 实验试剂、耗材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的建立
        1.2.2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厚度的体内分析
        1.2.3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密度的体外分析
        1.2.4 不同损伤冲量下RGC数目的存活
        1.2.5 不同损伤冲量下RNFL与RGC的联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耗材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构建并筛选高效负载神经肽PACAP38的“外泌体-肽”系统
        2.2.2 EXO_(RGC)-PACAP38系统在TON治疗中的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一 中医对青盲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 青盲病生理基础——目系与各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1.1 中医对于目系的认识
        1.2 目系与各脏腑经脉的关系
    2. 青盲病的病因病机
    3. 中医眼科医家对青盲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经验
        3.1 中医眼科医家对青盲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
        3.2 针灸治疗
    4. 青盲一号方介绍
        4.1 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及青盲一号方源流
        4.2 青盲一号方组方原则
        4.3 青盲一号方前期临床疗效研究
        4.4 青盲一号方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后机制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视神经损伤机制及中药现代化对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1. 视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1.1 视神经损伤的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1.2 视神经损伤后,RGCs细胞凋亡机制
    2. 现代中医药在抑制视神经损伤方面的机制研究
        2.1 单味药在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2.2 植物提取物在视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2.3 中药复方在视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 实验准备
    3. 实验方案
        3.1 筛选STSN对RGC-5诱导浓度
        3.2 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浓度及时间
        3.3 CCK-8法筛选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干预的低、中、高剂量浓度
        3.4 CCK-8法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STSN对RGC-5诱导的浓度
        5.2 L-谷氨酸钠构建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的浓度及时间
        5.3 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干预的低、中、高剂量浓度筛选结果
        5.4 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5 流式细胞术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情况
研究二 青盲一号方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 实验准备
    3. 实验方案
        3.1 Western-blot检测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3.2 Real-Time PCR检测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凋亡Bcl-2/BAX基因表达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5.2 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凋亡信号通路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
研究三 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探讨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盲一号方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
        1.2 LHON表达谱芯片数据下载及数据整理
        1.3 MT-ND4突变的LHON与正常对照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4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的基因靶点分析
        1.5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筛选结果
        2.2 LHON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2.3 构建青盲一号方作用靶点基因与LHON差异基因的调控网络
        2.4 构建青盲一号方活性成分对LHON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2.5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讨论
    1. 视神经病变体外实验常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的选择
        1.1 原代RGCs
        1.2 视网膜前体细胞系R28
        1.3 RGC-5细胞系
    2. 青盲一号方对于RGC-5谷氨酸损伤后凋亡的影响分析
        2.1 谷氨酸神经毒性对SNST诱导后RGC-5的评价
        2.2 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分析
    3. 青盲一号方对于RGC-5谷氨酸损伤后凋亡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后,RGCs的线粒体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机制
        3.2 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4. 青盲一号方对于线粒体遗传病LHON的潜在作用靶点及调控通路分析
        4.1 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对LHON调控的潜在靶点
        4.2 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机制的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及GO富集分析
        4.3 PPI蛋白互作网络中核心靶点蛋白调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氯胺酮对发育窗口期大鼠视网膜MMP2及MMP9 表达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MMP9 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MMP9 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视网膜炎性介质释放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PTI和 WLI在全麻儿童术中监测麻醉安全性的应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入排标准
        2.2 麻醉方法
        2.3 研究方案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归元剔络养血方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机制[D]. 裴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视神经及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郭江渊.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人类及猕猴视网膜衰老单细胞图谱[D]. 易文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BET抑制剂JQ1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DR大鼠视网膜作用机制研究[D]. 祝莹.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芪灯明目胶囊对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眼压的影响及视神经保护的研究[D]. 米秋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橙皮苷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D]. 肖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小胶质细胞对糖尿病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然.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外泌体负载内源性神经保护肽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研究[D]. 王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甜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D]. 吴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与修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