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葡萄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

无核葡萄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

一、无核葡萄种质果粒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烁[1](2021)在《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创新种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核葡萄是当今世界葡萄重要的育种方向与研究内容。目前,生产中栽培的无核且具有香味的葡萄品种还非常有限,因此培育将无核和香味两个性状叠加于一体的新品种是葡萄育种研究中的重要目标。利用胚挽救技术,选取无核葡萄品种作母本,配备具有浓郁玫瑰香味的葡萄品种为父本,杂交后获得具有稳定遗传的子代株系在现今葡萄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萜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后确定了杂交父本为5个玫瑰香味品种,并选择9个无核葡萄品种作杂交母本,共配置11个无核玫瑰香味杂交组合,进行离体胚挽救培养。利用无核分子标记对杂交子代进行无核性状早期辅助选择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味亲本的筛选:玫瑰香葡萄品种独特的气味与萜类物质的存在有关。本研究以‘玫瑰香’、‘183’等8个鲜食葡萄成熟果实为试材,检测萜类物质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不同葡萄中的表达情况。其中调控萜类物质合成途径前期的关键酶基因DXS1、DXS3、DXR及HDR分别在‘阳光玫瑰’‘183’‘玫瑰香’中表达量最高;控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期的关键酶基因GPPS及FPPS分别在‘183’及‘阳光玫瑰’中表达量最高;调控萜类物质合成途径晚期的关键酶基因Linnalool syn和α-Terpineol syn分别在‘阳光玫瑰’及‘183’中表达量最高,α-Terpineol syn相较于其它酶基因在各成熟葡萄果实中的表达量也是最高的,是其它酶基因表达量的10-65倍。(2)配置无核香味杂交组合:根据萜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出萜类物质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的品种配置杂交组合11个,通过胚挽救育种流程得到杂种后代477株,继代移栽327株;其中以‘红宝石无核’与‘Fresno Seedless’作母本的香味无核胚挽救杂交组合胚挽救效果较好,以‘玫瑰香’及‘183’作父本的香味无核胚挽救杂交组合成苗率较高,杂交组合‘红宝石无核×阳光玫瑰’胚的发育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55.6%和38.82%;‘红宝石无核’与‘Fresno Seedless’适合作为胚挽救育种的母本材料,‘玫瑰香’与‘183’适合作为父本材料。(3)杂种幼果最佳采样时间确定:对无核香味胚挽救杂交组合的幼果进行连续取样,以‘京早晶’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40 d时成苗率最高,达到14.29%;‘Fresno Seedles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36 d成苗率最高,为33.33%;‘Australian seedles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的33 d成苗率最高,达到36.00%。(4)幼胚发育与萌发培养基成分优化:在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浓度为:0.1 mg·L-1BR+0.2 mg·L-1 6-BA时萌发率最高,55.88%,高于对照21.59%;同时添加BR和IAA两种外源激素对胚萌发有抑制作用;添加BR的杂种胚在生根成苗过程中根系生长较未添加BR的杂种苗健壮。(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使用无核基因探针GSLP1-569与无核分子标记SCF27-2000对F1代的56个株系进行早期无核性状鉴定,其中14个株系同时携带以上两种无核分子标记的特异条带,初步判断这14株杂种株系携带无核性状。综上,本研究共获得无核玫瑰香味杂种胚挽救苗327株,从中筛选56个株系进行早期无核性状鉴定,得到14个株系同时携带两种不同无核分子标记的特异条带;筛选出‘红宝石无核’、‘Fresno Seedless’两个优势母本品种,结合亲本萜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结果适合用作香味胚挽救育种父本的有‘玫瑰香’及‘183’;确定了以‘京早晶’‘Fresno Seedless’及‘Australian seedles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最佳采样时间分别为授粉后40天、36天和33天;得到优化的胚萌发培养基:WPM+0.1 mg·L-1 BR+0.2 mg·L-16-BA。

赵旗峰,黄丽萍,刘晓婷,王敏,荀志丽,马小河[2](2021)在《我国葡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种质资源是葡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促进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姜建福[3](2020)在《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果肉质地是果实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育种者关注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鉴定与果实质地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其应用在果树早期辅助选择中,进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对培育耐贮新优品种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葡萄种质果肉质地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开展了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质地变化规律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解析了赤霉素调控果实质地的机理,构建了葡萄高密度图谱,在此基础上对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了 QTL定位,初步确定了一些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TPA方法对290份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葡萄种质果肉质地进行了鉴定评价,不同种质间果肉质地参数表现各异。整体上,鲜食葡萄果肉质地硬度高于酿酒葡萄和制汁葡萄,鲜食葡萄中欧亚种种质高于欧美杂种和其他种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葡萄种质果肉TPA参数,硬度与咀嚼度、弹性与粘聚性、弹性与回复性、粘聚性和回复性、咀嚼度和回复性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对葡萄果肉质地的贡献率达到95.79%,弹性和硬度对果肉质地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反映葡萄果肉质地的重要参数。(2)通过比较不同质地的‘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质地变化,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间硬肉品种‘克瑞森无核’果肉硬度的降幅远远低于软肉品种‘玫瑰香’,软肉品种果肉硬度大幅度下降出现在转色之前,而硬肉品种则发生在转色之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原果胶随着果实发育呈现下降趋势,软肉品种下降更加明显,可溶性果胶含量软肉品种高于硬肉品种,而纤维素含量恰好相反;质地硬度下降趋势与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基本一致,预示着PG在葡萄果肉质地变化中所起作用更大。(3)施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显着提高‘夏黑’果实的质地硬度和咀嚼度,对果实的弹性、粘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明显影响。将花后90 d经50 mg/L赤霉素处理的样品与对照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二者果肉质地硬度差异明显,iTRAQ定量分析表明,共鉴定到了 788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24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542个。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在半乳糖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作途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途径发生富集,主要包括β-半乳糖苷酶、果胶甲基酯酶PME1前体、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酯酶、果胶裂解酶、聚半乳糖醛酸酶、钙结合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等,预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果实质地的调控。(4)利用玫瑰香×克瑞森无核F1代的105株真杂交后代构建了遗传群体,使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亲本和子代样品进行重测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和筛选,获得有效数据790.63 G,Q30 比例介于91.96%-94.05%之间,GC含量比例介于36.20%-38.37%。成功地构建了玫瑰香和克瑞森无核的分子遗传图谱。整合的遗传图谱形成19个连锁群,包含1622个Bin标记(26039 SNPs),覆盖总图距1460.38 cM,位点间平均距离为0.88 cM,属于遗传密度较高的葡萄图谱之一,可作为后续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亲本和F1群体的果肉质地硬度性状进行连续3年的鉴定,表明果肉质地硬度性状在亲本间存在显着差异,在F1代群体中呈现连续变异特点,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利用整合的遗传图谱,结合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3个葡萄质地硬度相关的QTL位点,均分布在第18号连锁群上,单个QTL位点贡献率在21.5%-28.6%不等。通过筛选,找出了与葡萄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共有4个,这些基因主要与内切葡聚糖、脱落酸、NAC转录因子和MADS-boX转录因子相关。进一步的qRT-PCR试验表明,VIT 18s004lg02410和VIT 18s0089g00210在‘克瑞森无核’和‘玫瑰香’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与其果肉质地硬度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预示这两个基因很有可能与葡萄果肉质地硬度有关,是葡萄果肉质地硬度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傅雨恒[4](2020)在《无核抗寒葡萄胚挽救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常规杂交育种是选育无核葡萄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模式育种效率低;而将胚挽救技术应用于无核葡萄杂交育种可以显着提高育种效率。目前,世界上主要栽培的无核葡萄品种大多为欧亚种(Vitis vinifera L.),不耐低温冻害,严重限制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选取8种欧亚种无核葡萄作为杂交母本,以抗寒性较强的4个中国野生葡萄作为父本材料,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一批杂种后代植株,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初步筛选出无核、抗寒葡萄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配置13个杂交组合,获得杂交果实10712个,利用胚挽救技术离体培养胚珠11489个,并获得发育胚2304个,杂种株系794个;胚发育率为20.05%,成苗率达6.91%。2.母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有很大影响。在以‘北冰红’为父本,‘火焰无核’、‘赫什无核’、‘红宝石无核’、‘克瑞森无核’和‘无核紫’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红宝石无核×北冰红的胚发育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41.09%和17.00%;在以‘雪兰红’为父本,‘昆香无核’、‘赫什无核’和‘红无籽露’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昆香无核×雪兰红的胚发育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29.97%和8.96%;在以‘北醇’为父本,‘昆香无核’和‘波尔莱特’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昆香无核×北醇的胚发育率和成苗率(28.13%,8.57%)均高于波尔莱特×北醇(21.96%,5.93%)。以‘红宝石无核’和‘昆香无核’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胚挽救效果最佳,适宜作胚挽救的母本材料。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也有一定影响。3.对试验中的11个杂交组合的530个株系,共计740个单株进行了温室炼苗移栽,最终炼苗成活453个株系,成活单株570株,成活率为77.03%。4.通过葡萄无核基因SCAR标记SCF27-2000、无核探针GSLP1-569和中国野生山葡萄抗寒基因RAPD标记S241-717共3种分子标记,对302个杂种株系进行了无核和抗寒性状的早期检测。利用无核基因分子标记SCF27-2000初步筛选出3个无核株系,利用无核探针GSLP1-569初步筛选出70个无核株系,利用抗寒基因分子标记S241-717初步筛选出抗寒株系151个,利用无核探针GSLP1-569和抗寒基因分子标记S241-717共同初步筛选出无核抗寒株系37个。

林玉友[5](2019)在《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与调控措施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葡萄香气是果实品质重要组成部分,2-苯乙醇是典型的特征香气物质,开展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与调控措施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酿酒葡萄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为试材,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果实中2-苯乙醇含量变化和生物合成调控关键基因VvAADC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利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了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基因组学的差异。通过分析威代尔不同调控措施下的2-苯乙醇含量和VvAADC基因表达变化规律,为葡萄中2-苯乙醇动态合成与调控机制研究及种质资源创新奠定理论基础。1.威代尔葡萄芽变与威代尔在形态特征、2-苯乙醇动态含量及合成存在差异。表现为威代尔芽变茎间变短,果穗变大,单粒重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总酸降低,生长势变弱。不同物候期内,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再升高的变化过程的规律性变化;花后180 d(冰冻采收期)升到最高,为0.412mg/kg,显着高于威代尔果实的0.392 mg/kg;苯乙胺含量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在花后130 d(完熟期)苯乙胺含量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苯乙醛含量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到花后110 d(成熟期)含量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2.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果实中2-苯乙醇调控酶基因VvAADC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威代尔果实中VvAADC基因生育期内表达有三个高峰期,分别在花后50 d(果实膨大期)、95 d(着色期)和140 d(失水皱缩期);而威代尔芽变果实VvAADC生育期内表达只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花后80 d(着色期)和140 d,二者果实VvAADC表达存在显着差异,表达高峰期均出现在果实变色期以后,尤其在花后140 d,果实VvAADC表达达到最大值。威代尔葡萄芽变果实中2-苯乙醇调控酶基因VvAADC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高于威代尔葡萄果实的表达量。3.威代尔的变异SNP基因间区的数量有1701990个。威代尔芽变的变异SNP基因间区的数量有1690044个。威代尔、威代尔芽变和总数的CDS-Insertion分别为7793、7662和8273。威代尔、威代尔芽变和总数的CDS-Deletion分别为9176、9082和9669。威代尔GO变异基因有细胞成分:液泡膜(GO:0005774)、分子功能:heat shock protein binding(GO:0031072)和生物过程:脯氨酸转运(GO:0015824)。4.随威代尔葡萄果实负载量增大,特征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下降,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下降,酒石酸、苹果酸和总酸含量升高,糖酸比下降。通过负载量处理试验研究发现,负载量调控对VvAADC基因的表达有直接影响,负载量小,发育前期VvAADC表达量高,发育后期2-苯乙醇调控酶基因VvAADC表达量低;负载量大,发育前期2-苯乙醇调控酶基因VvAADC表达量低,发育后期2-苯乙醇调控酶基因AADC表达量高。5.氮肥对威代尔葡萄果实中2-苯乙醇含量提高作用较小,而磷肥对2-苯乙醇含量提高作用较大,钾肥对2-苯乙醇含量提高作用最大。威代尔不同施肥量处理对果实中VvAADC基因的表达差异显着。

鲁雅楠,诸葛雅贤,裴清圆,马吾丹,樊秀彩,刘崇怀,管乐,房经贵[6](2019)在《葡萄种质资源果穗穗形调查与综合评价》文中提出调查了234份葡萄种质资源的果穗穗形,将果穗基本形状细分为长圆锥形、短圆锥形、长圆柱形、短圆柱形和分枝形5种。其中长圆锥形的品种最多,占34.61%;其次是短圆锥形的品种,占33.33%;分枝形的品种最少,占5.13%。鲜食品种中果穗形状以长圆锥形为主,酿酒品种以短圆锥形为主。采用概率分级的方法对葡萄果穗长度、宽度、质量和大小进行重新分级,以这4个性状为参考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不同品种葡萄果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加权评价与等权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并得到‘天秀’(V.vinifera×V.labrusca ‘Tensyū’)、‘绯红’(V.vinifera ‘Cardinal’)、‘凯旋’(V.vinifera×V.labrusca ‘Triumph’)等果穗形状综合评分高的品种。这一研究丰富了葡萄品种资源评价内容,同时也为葡萄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骏驰[7](2019)在《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文中指出葡萄是我国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作物。香气是衡量葡萄果实的重要品质性状,其遗传机制复杂,受到品种、栽培环境及栽培措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玫瑰香型葡萄香气物质及相关基因的挖掘,对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的构成及相关位点定位研究相对较少,为探究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为今后草莓香型葡萄香气调控机制解析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本研究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香型葡萄品种‘玫瑰香’、‘金星无核’和‘红地球’果实香气物质进行分析,以‘红地球’ב金星无核’种间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分析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遗传特点,结合高饱和度遗传图谱对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进行QTL定位,挖掘出一些与草莓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相关的候选基因及分子标记位点。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RAD测序技术开发高质量、准确基因分型的分子标记,构建高质量、高饱和度葡萄遗传图谱。母本‘红地球’遗传图谱形成19条连锁群,共有51265上图标记,遗传距离为3172.33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1 cM;父本‘金星无核’遗传图谱形成19条连锁群,标记数目为23683个,遗传距离为3224.4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28 cM;整合双亲的遗传图谱,最终绘制完成的遗传图谱由70061个标记组成,图谱全长为3014.46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05 cM。2.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大马士酮和苯乙醇是草莓香型葡萄‘金星无核’主要的香气物质,且不同香气物质含量主要的积累时期不同。3.分析‘红地球’、‘金星无核’种间杂交后代连续两年主要香气成分的遗传特点,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大马士酮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其中酯类物质表现为子代中间值低于亲本平均值,大马士酮表现为子代中间值高于亲本平均值;苯乙醇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特征,两年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模式。4.对草莓香型葡萄五种主要香气物质进行QTL定位分析,成功定位到48个与草莓香型香气物质相关的QTL位点,对QTL置信区间内的120个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出24个可能与香气相关的基因。通过验证认为ACPⅡ,AT-hook7和COBRA10可能是与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含量相关的基因,对候选基因的基本性质及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推测ACPⅡ和COBRA10所编码的蛋白均为位于细胞膜柔韧性良好的亲水蛋白,AT-hook7为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柔韧性良好的亲水蛋白,为后续研究葡萄香气性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岳庆春,刘桐,章辰飞,吴月燕[8](2019)在《‘醉金香’葡萄变异单株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醉金香’葡萄诱变育种F1代植株表型性状分离规律及遗传变异特征,筛选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优良变异单株。以137Cs-γ射线辐照‘醉金香’葡萄种子得到的50份变异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枝条,叶片,果实20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质量性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7~1.42之间,其中成龄叶上裂刻深度、新梢节间背侧颜色、果粒形状等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数量性状在群体间表现出显着差异,7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30,其中新梢卷须长度的变异系数最高(0.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系数最低(0.13)。(3)对20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316%,能反应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其中果实因子为影响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性状。(4)枝条、叶片和果实性状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果皮薄厚程度和果实硬度相关系数最大为0.779。(5)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醉金香’及变异单株分为4大类。试验表明‘醉金香’辐射变异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较高,变异主要来源有单穗重和果粒大小,且枝条与果实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显着相关性。本研究为葡萄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以及开发优良的变异种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宋雪彬[9](2018)在《菊花品种表型性状的数量化定义及其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是高度杂合的人工栽培群体,其遗传背景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不仅不同品种间形态性状千差万别,相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表型性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如此丰富而又复杂的品种群,准确识别和定义菊花表型性状是识别和鉴定菊花品种的首要条件,而在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对于菊花新品种的定向改良育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采用《菊花DUS测试指南》对菊花品种表型性状进行观测。然而,该标准缺少对性状的数量化和规范化描述及分析,导致对测试品种的鉴定效率降低,甚至影响后续的进一步对这些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据此,本文作者在多年观测的基础上,总结出菊花品种表型性状的重要组成要素,重新定义并从中挖掘了一些能够区分菊花品种的重要表型性状,对其进行了数量化分类分析;继而,对表型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有性杂交构建F1杂交群体,利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模型、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分析,研究了对这些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基于151个中国传统大菊品种,对其299个舌状花形态性状进行分类分析。首先,将影响舌状花形态的关键性状——花冠筒基部合生程度(CTMD)定义为花冠筒长/舌状花长(CTL/RFL),并利用概率分级和判定系数对CTMD进行数量化分类,将其分为 3 类:平瓣(0≤CTL/RFL≤0.2),匙瓣(0.2<CTL/RFL≤0.6)和管瓣(0.6<CTL/RFL≤1.0)。然后,利用舌状花宽、开裂处弯曲姿态和先端性状等9个性状,基于Q聚类分析将这3种瓣类进一步分为3型:直型,曲型和畸型。最终构建了3类9型的菊花舌状花形态分类体系:分别为直平、曲平、畸平、直匙、曲匙、畸匙、直管、曲管和畸管。(2)基于对436个品种观测得到的24个叶片形态性状,将其中18个性状进一步转化得到13个叶形结构参数性状,结合剩余的4个叶脉角度和2个叶片形态定性性状(共计19个性状)对中国传统大菊叶片形态进行数量化分类分析。对上述19个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它们在品种内一致性较高(C.V<15%),品种间差异明显(C.V为13.32-34.29%),可以作为菊花品种鉴定的辅助性状。基于相关性分析从中筛选出了 8个相对独立的性状,进而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 5个关键性状:叶长/叶宽,叶片最宽处所在位置/叶长,右下裂片长/右下叶脉长,右下裂片长/右下裂片宽,叶柄长/全叶长。利用这5个关键性状对菊花叶片形态进行Q聚类分析,最终将菊花品种的叶片形态划分为16种类型。(3)利用定义的两个影响菊花花型的关键性状并以这2性状差异加大的亲本构建了 2对F1杂交群体:这两个性状分别为舌状花基部合生程度(CTMD)和舌状花相对数量(RNRF),后者定义为舌状花数量/头状花序上小花总数量(NRF/NF)。杂交群体的组合Ⅰ为父本为’红匙’,母本为’388Q-76’;组合Ⅱ父本为’225’,母本为’Candy’。对上述挖掘到的18个重要花部性状、15个叶部性状、花色素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TMD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B-2),RNRF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B-2),且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50%;叶长/叶宽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叶片最宽处所在位置/叶长受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控制(B-5),裂片长/叶脉长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A-1),裂片长/裂片宽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B-2),且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40%;总花青素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受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B-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44%和86.03%。(4)基于(3)中的有性杂交组合Ⅱ获得的305个F1后代植株(hybrids),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了 905,428个SNP标记,其中有26,085个多态性标记。最终构建了一张包含6452个SNPs标记的菊花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27条连锁群,总长度为4301.5 cM,连锁群长度范围为84.66 cM(LG18)-253.37 cM(LG9),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159.315 cM。该图谱的平均图距为0.76 cM,连锁群上的标记数量从124(LG3)到528(LG2)不等。对这6452个标记在作图群体种的基因型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检测结果显示有525个标记偏分离,偏分离比为8.14%。(5)基于(4)中获得的图谱,对(3)中得到的花部、叶部和花色各个性状进行QTL分析。采用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了 136个与花部性状相关的QTLs,其中共检测到控制CTMD(CTL/RFL)的16个QTLs和3个主效QTLs;共检测到控制舌状花相对数量(RNRF)的34个QTLs和4个主效QTLs。共检测到了 51个与叶部性状相关的QTLs,其中控制叶长/叶宽的QTLs有2个;控制右下裂片长/右下裂片宽的QTLs有6个,控制右下裂片长/右下叶脉长的QTLs有12个。发现控制总花青素含量的3个QTLs,控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2个QTLs,均为主效QTLs。将这些关键QTL和菊科植物向日葵基因组和生菜基因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了和这些重要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及相关序列。综上所述,对重新定义并挖掘到一些能够区分菊花品种的重要表型性状进行数量化分析,明确了这些性状对菊花品种分类的重要性,为多样性菊花品种的分类识别和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重要且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而,基于F1杂交群体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最终挖掘到了影响这些性状的QTLs及主效QTLs,为菊花观赏性状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图位克隆和基于比较基因组学解析菊花重要观赏性状形成机理等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安栋梁[10](2018)在《葡萄无核性状SSR标记的验证及葡萄乙烯释放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核葡萄因其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对无核葡萄形成的原因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葡萄无核的遗传机理还不清楚。本文通过利用已经开发的无核相关的4个SSR分子标记P1VvAGLL11、P2VvAGLL11、P3VvAGLL11和VMC7F2在90份鲜食葡萄品种中进行验证,旨在找到葡萄无核性状检验通用率高的分子标记,来辅助无核品种的选育,提高育种效率。乙烯在葡萄果实成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葡萄贮藏中果粒的脱落和穗轴的褐化也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为了解葡萄的果粒和穗轴的乙烯释放规律,发掘与葡萄果粒和穗轴乙烯释放量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本研究以62个自然群体葡萄品种为材料,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的方法以79对SSR引物对该自然群体的进行分析,寻找与葡萄乙烯释放相关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用四个无核SSR分子标记进行验证发现,VMC7F2在验证群体中并没有差异。而P1VvAGLL11、P2VvAGLL11、P3VvAGLL11三个标记经过验证发现,三个标记均扩增出较稳定的多态性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Na、Ne和PIC的变化范围为23、1.81321.9446、0.370.49。其中P3VvAGLL11的PIC指数最小为0.37,Na最小为2。同时,在p3VvAGLL11扩增结果中发现,无核品种中,杂合的基因型ab出现的频率最高为56.86%,而在有核品种中纯合的基因型BB型出现的频率最高为66.67%。而且在p3VvAGLL11结果中发现,在两种性状中只有A/a、B/b两种基因型。通过以上数据,证明p3VvAGLL11在此次验证中对于葡萄无核性状的验证效果最好。2.对62个葡萄品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发现该群体可分为两个亚群,与品种来源一致,分为欧亚种和欧美杂种。在消除群体亚群干扰之后,进行联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19个连锁群79个SSR位点共产生的位点组合3081个,有效组合位点有2584个,其中涉及到较高LD的位点(D’≥0.5)有308个,占有效组合位点数的12%。在所有组合位点中,得到统计概率(P≤0.01)支持的成对位点66个,占组合位点数的3%。其中位于第5号联锁群中的VVIN33和第16号连锁群中的SCU14与其他连锁群的位点有较高的连锁不平衡。3.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两种模型下做出的QQplot和Q+Kplot两个图中,果粒乙烯释放量(F-ETH)与穗梗乙烯释放量(P-ETH)与所用标记之间都有一定关联。在通过MLM模型下的Manhattan图分析发现,有3个标记VVIN70、VVIN83、VMC9F4在此次关联分析中与果粒乙烯释放量呈现较高的关联。4.测序分析VVIN70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结果显示扩增的片段位于乙烯响应转录因子RAP的启动子区,且在不同的品种中扩增片段存在着序列的缺失突变。

二、无核葡萄种质果粒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核葡萄种质果粒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创新种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葡萄果实香味物质研究进展
        1.2.1 香味葡萄的起源与分类
        1.2.2 香味化合物组成
        1.2.3 调控香味物质关键基因DXS研究进展
    1.3 无核葡萄的生产与发展趋势
        1.3.1 无核葡萄的类型
        1.3.2 无核葡萄育种技术的演变
    1.4 无核葡萄胚挽救研究进展
        1.4.1 影响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的因素
        1.4.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无核性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萜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2.1 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葡萄果皮RNA 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亲本基因型对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与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母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3.2.2 不同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取样时间对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添加外源激素对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无核葡萄胚挽救杂交子代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器材及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无核探针GSLP1-569 检测胚挽救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无核性状
        6.2.2 无核标记SCF27-2000 检测胚挽救亲本及杂交子代的无核性状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葡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调查和收集保存
2 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建立
3 资源的鉴定评价
    3.1 鉴定评价技术越来越规范
    3.2 表型农艺性状鉴定日趋全面
    3.3 葡萄抗性鉴定评价
    3.4 分子标记与重要性状基因型鉴定
4 葡萄种质创新与利用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5.2.1 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
        5.2.2 加快种质创新技术研发
        5.2.3 加快推进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
        5.2.4 提高葡萄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肉质地研究进展
        1.1.1 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1.1.2 影响果实质地的主要因素
        1.1.3 果实质地遗传规律研究
    1.2 葡萄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1.2.1 遗传图谱构建原理
        1.2.2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1.2.3 葡萄遗传图谱构建情况
    1.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3.1 QTL定位原理
        1.3.2 QTL定位方法
        1.3.3 葡萄重要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葡萄种质资源果肉质地的鉴定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硬度特点
        2.2.2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弹性特点
        2.2.3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粘聚性特点
        2.2.4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咀嚼度特点
        2.2.5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回复性特点
        2.2.6 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2.2.7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葡萄种质果肉质地差异特点
        2.3.2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相关性
        2.3.3 葡萄果肉质地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质地的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动态及果肉质地变化
        3.2.2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成分的变化
        3.2.3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3.2.4 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葡萄果实生长期果肉质地变化
        3.3.2 细胞壁物质对质地形成中的作用
        3.3.3 细胞壁物质代谢相关酶及对质地发育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赤霉素对葡萄果肉质地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2.2 果肉质地响应赤霉素的蛋白组差异
    4.3 讨论
        4.3.1 赤霉素对葡萄果实发育的影响
        4.3.2 差异蛋白组技术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群体后代的真实性鉴定
        5.2.2 重测序数据统计
        5.2.3 SNP标记开发
        5.2.4 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5.3 讨论
        5.3.1 DNA分子方法在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5.3.2 重测序在遗传图谱构建过程中的应用
        5.3.3 整合图谱与前人图谱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果肉质地表型分析
        6.2.2 果肉质地的QTL定位
        6.2.3 果肉质地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
    6.3 讨论
        6.3.1 果肉质地的表型遗传规律
        6.3.2 葡萄果肉质地QTL定位
        6.3.3 与果肉质地相关的候选基因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无核抗寒葡萄胚挽救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无核葡萄育种
        1.1.1 无核葡萄的分类
        1.1.2 无核葡萄杂交育种
    1.2 无核葡萄胚挽救技术
    1.3 影响无核葡萄胚挽救的主要因素
        1.3.1 亲本基因型
        1.3.2 取样时期
        1.3.3 培养基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5 葡萄抗寒育种的发展
    1.6 葡萄抗寒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验器材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无核抗寒葡萄胚挽救杂交育种流程
        2.2.2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的影响
        2.2.3 葡萄胚挽救杂交子代无核、抗寒性状的早期检测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3.1 利用胚挽救杂交技术获得无核抗寒葡萄新种质
    3.2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的影响
        3.2.1 母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3.2.2 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
    3.3 胚挽救杂交苗炼苗移栽结果
    3.4 分子标记检测杂交子代无核、抗寒性状
        3.4.1 无核、抗寒基因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3.4.2 无核、抗寒基因分子标记对杂交子代的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的影响
    4.2 分子标记对杂交子代无核、抗寒性状的早期鉴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与调控措施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果实香气及调控酶研究现状
        1.1.1 香气分离规律
        1.1.2 葡萄香气物质2-苯乙醇研究
        1.1.3 香气物质2-苯乙醇调控酶研究
        1.1.4 香气成分提取方法及分析研究
    1.2 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调控措施研究
        1.2.1 品种
        1.2.2 果实成熟度
        1.2.3 环境条件
        1.2.4 栽培措施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合成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2.2.2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材料性状评价研究方法
        2.2.3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果实不同生育期VvAADC基因表达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合成动态变化研究
        2.3.2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性状差异及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2.3.3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光合作用差异研究
        2.3.4 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果实VvAADC荧光定量结果研究
    2.4 讨论
        2.4.1 不同芽变材料果实品质的差异
        2.4.2 不同芽变材料对VvAADC表达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2-苯乙醇含量变化的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全基因组变异基因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测序数据质控
        3.3.2 变异检测及注释
        3.3.3 各变异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3.3.4 DNA水平变异基因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基因组SNP突变功能注释挖掘
        3.4.2 各变异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3.4.3 DNA水平变异基因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调控措施对威代尔葡萄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调控效应研究
    4.1 材料
        4.1.1 不同负载量威代尔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研究试验材料
        4.1.2 不同养分水平调控威代尔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研究试验材料
    4.2 方法
        4.2.1 不同负载量威代尔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研究试验设计
        4.2.2 不同养分水平调控威代尔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研究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负载量对2-苯乙醇含量及Vv AADC表达强度的影响
        4.3.2 不同养分水平调控威代尔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研究
    4.4 讨论
        4.4.1 负载量对葡萄果实中2-苯乙醇含量影响研究
        4.4.2 不同养分水平调控对葡萄果实中2-苯乙醇含量的影响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葡萄种质资源果穗穗形调查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其调查性状
    1.2 分析方法
    1.3 模糊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果穗形状分类
    2.2 不同形状果穗的发育动态
    2.3 葡萄果穗形状相关性状长度、宽度、大小和质量调查分析
        2.3.1 果穗性状的概率分级标准
        2.3.2 果穗长度的频率分布
        2.3.3 果穗宽度的频率分布
        2.3.4 果穗质量的频率分布
        2.3.5 果穗大小的频率分布
    2.4 葡萄果穗形状综合评价
3 讨论

(7)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1.1.1 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种类
        1.1.2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1.1.3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的分析方法
        1.1.3.1 蒸馏萃取法
        1.1.3.2 固相微萃取
        1.1.4 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1.1.4.1 品种
        1.1.4.2 环境和栽培措施
    1.2 葡萄遗传图谱的构建以及QTL定位
        1.2.1 葡萄遗传图谱的构建研究进展
        1.2.2 葡萄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RAD测序技术的葡萄高饱和度遗传图谱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2.2 葡萄杂交后代真假杂种鉴定
        2.2.3 酶切方案选择
        2.2.4 RAD测序文库构建
        2.2.5 RAD序列分析
        2.2.5.1 原始数据质控和过滤
        2.2.5.2 基因组比对
        2.2.5.3 检测SNP位点及基因型分型
        2.2.6 遗传图谱的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3.2 群体的杂种鉴定
        2.3.3 亲本及杂交后代RAD-seq数据分析
        2.3.4 高饱和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2.3.4.1 母本‘红地球’遗传图谱构建
        2.3.4.2 父本‘金星无核’遗传图谱构建
        2.3.4.3 整合遗传图谱构建
        2.3.5 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比较评价
    2.4 讨论
        2.4.1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选择
        2.4.2 遗传图谱作图群体的类型
        2.4.3 利用RAD-seq技术开发SNP标记
        2.4.4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分析及生长阶段含量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葡萄果实中糖含量HPLC分析及香气成分GC-MS分析
        3.1.3.1 葡萄果实糖含量测定
        3.1.3.2 气质联用仪器调谐
        3.1.3.3 葡萄香气物质固相微萃取
        3.1.3.4 葡萄果实香气GC-MS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葡萄果实糖含量的变化
        3.2.2 气质联用仪调谐结果
        3.2.3 葡萄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3.2.4 不同生长阶段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不同香型葡萄特征香气物质
        3.3.2 葡萄果实不同生长阶段香气含量的变化规律
    3.4 小结
第四章 草莓香型葡萄果实香气物质在后代中的遗传特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地球’与‘金星无核’杂交后代香气物质的遗传特点
    4.3 讨论
        4.3.1 草莓香型葡萄主要香气物质的遗传特点
    4.4 小结
第五章 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葡萄主要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
        5.1.2.2 QTL命名
        5.1.2.3 候选基因筛选
        5.1.2.4 葡萄果皮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5.1.2.5 反转录
        5.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5.1.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程序及体系
    5.2 结果与分析
        5.2.1 QTL定位结果
        5.2.1.1 水杨酸甲酯(T1)QTL定位结果
        5.2.1.2 大马士酮(T2)QTL定位结果
        5.2.1.3 苯乙醇(T3)QTL定位结果
        5.2.1.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T4)QTL定位结果
        5.2.1.5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T5)QTL定位结果
        5.2.2 草莓香型香气物质候选基因的筛选
        5.2.3 葡萄果皮RNA质量检测
        5.2.4 反转录c DNA的质量检测结果
        5.2.5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5.2.6 候选基因基本性质及蛋白结构分析
    5.3 讨论
        5.3.1 QTL定位软件的比较
        5.3.2 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定位
        5.3.3 葡萄香气QTL定位在育种中的应用
        5.3.4 可能与葡萄草莓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
        5.3.5 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展望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8)‘醉金香’葡萄变异单株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1.2 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1.3 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1.4 主成分分析
    1.5 表型聚类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性状调查
    3.3 数据处理
作者贡献

(9)菊花品种表型性状的数量化定义及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根据不同形态性状进行的菊花品种分类研究
        1.1.1. 舌状花形态
        1.1.2 头状花序形态
        1.1.3. 叶片形态
        1.1.4. 花色
    1.2. 表型性状的数量化分析方法
        1.2.1. 数量分类学
        1.2.2. 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
    1.3.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1.3.1. 数量性状遗传模型的发展
        1.3.2.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植物研究上的应用
    1.4. 菊花表型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1.5. 植物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分析研究进展
        1.5.1. 观赏植物遗传图谱构建
        1.5.2. 观赏植物QTL分析研究进展
        1.5.3. 多倍体植物遗传图谱及QTL分析研究进展
        1.5.4. 菊花遗传图谱及QTL分析研究进展
    1.6. SLAF-seq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1.6.1. SLAF-seq测序技术的特点
        1.6.2. SLAF-seq的应用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中国传统大菊品种舌状花形态数量化分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菊花头状花序开放阶段的划分
        2.1.3. 舌状花形态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冠筒基部合生程度的划分
        2.2.2. 舌状花宽度测定部位确定
        2.2.3. 平瓣型舌状花的分类
        2.2.4. 匙瓣型舌状花的分类
        2.2.5. 管瓣型舌状花的分类
        2.2.6. 菊花舌状花形态分类
    2.3. 讨论
        2.3.1. 舌状花分类性状的选取
        2.3.2. 形态学性状数量化分析
        2.3.3. 舌状花形态分类体系建立
    2.4. 小结
3. 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叶片形态多样性的数量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材料采集
        3.1.2. 叶片形态性状的选取和测量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性状的分类价值
        3.2.2. 中国传统大菊品种叶片形态的数量化分类
        3.2.3. 分类模型的判别分析
        3.2.4. 花部和叶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叶部形态特征是菊花品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3.2. 数学分析方法在叶片形态研究中的运用
        3.3.3. 叶片形态特征的分类研究
    3.4. 小结
4. 菊花重要花部性状杂种优势及混合遗传效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田间调查形态性状
        4.1.3. 杂种优势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冠筒基部合生程度(CTMD)和舌状花相对数量(RNRF)
        4.2.2. 头状花序不同位置上舌状花形态相关各个性状之间关系
        4.2.3. 性状的变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4.2.4. 菊花舌状花相对数量的划分
        4.2.5. 舌状花基部合生程度和舌状花相对数量的分布情况
        4.2.6. 菊花花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4.2.7. 杂交F_1群体花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4.2.8. 花部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遗传参数的估计
    4.3. 讨论
        4.3.1. 菊花花部数量性状的描述
        4.3.2. 构成菊花花型的重要性状的遗传
        4.3.3. 菊花花部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在育种中的应用
    4.4. 小结
5. 构成菊花叶型的重要数量性状的混合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叶片性状的测量
        5.1.3. 杂种优势分析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后代叶部性状之间的变异情况
        5.2.2. 杂交后代叶片形态的分类
        5.2.3. 菊花叶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5.2.4. 叶部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5.2.5. 叶部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遗传参数的估计
    5.3. 讨论
        5.3.1. 菊花叶部数量性状的描述
        5.3.2. 菊花叶部性状的杂种优势
        5.3.3. 构成菊花叶型的重要性状的遗传
    5.4. 小结
6. 菊花杂交后代花色素分布特征及遗传效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性状测量
        6.1.3. 杂种优势分析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交后代花色的变异状况
        6.2.2. 杂交后代中花色表型的分布情况
        6.2.3. 不同花色表型参数值和色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6.2.4. 总花青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F_1代中杂种优势分析
        6.2.5. 总花青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6.3. 讨论
        6.3.1. 菊花品种花色表型的变异情况及分布特征
        6.3.2. 不同花色表型参数值和色素含量间相关性
        6.3.3. 总花青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F_1代中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
    6.4. 小结
7. 菊花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7.1. 材料和方法
        7.1.1. 作图群体构建
        7.1.2. 菊花DNA提取
        7.1.3. SLAF文库的构建及标记开发
        7.1.4. 基因分型
        7.1.5.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7.1.6. 基因组长度估算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菊花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7.2.2. 菊花亲本及子代SLAF测序质量值评估
        7.2.3. 菊花SNP标记分离类型的分布情况
        7.2.4. 菊花连锁遗传图谱上图标记标记筛选及在连锁群上分布情况
        7.2.5. 菊花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7.2.6. 偏分离标记的检测结果
        7.2.7. 基因组长度和图谱覆盖率估算
    7.3. 讨论
        7.3.1. 基于SLAF技术开发分子标记
        7.3.2. 菊花遗传图谱的构建情况
        7.3.3. 菊花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方式
    7.4. 小结
8. 菊花重要表型性状的QTL分析
    8.1. 材料和方法
        8.1.1. 表型数据的测定
        8.1.2. 花型性状相关标记的关联分析
        8.1.3. 基因组比对及候选基因筛选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菊花表型性状的变异
        8.2.2. 基于图谱定位到的和菊花表型性状的QTLs
        8.2.3. 定位到的和表型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
        8.2.4. 候选基因预测
    8.3. 讨论
        8.3.1. 菊花花色性状QTL研究
        8.3.2. 菊花叶部性状QTL研究
        8.3.3. 菊花花部性状的QTL研究
    8.4. 结论
9. 结论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主要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

(10)葡萄无核性状SSR标记的验证及葡萄乙烯释放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Abbreviation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葡萄的起源与发展
    2 无核葡萄研究
        2.1 无核葡萄概况
        2.2 无核葡萄形成机理与遗传机制
    3 乙烯的研究进展
        3.1 乙烯对植物的作用和影响
        3.2 乙烯的生物合成过程
        3.3 葡萄中乙烯的研究进展
    4 关联分析
        4.1 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4.2 关联分析的研究策略与优点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葡萄无核性状的SSR标记验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组织DNA提取
        2.2.2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3 PCR反应条件
        2.2.4 聚丙烯凝胶的制备与电泳
        2.2.5 SSR分子数据统计
        2.2.6 SSR分子标记数据分析
    3 验证结果与分析
        3.1 SSR标记P1_VvAGLL11扩增结果的统计分析
        3.2 SSR标记P2_VvAGLL11扩增结果的统计分析
        3.3 SSR标记P3_VvAGLL11扩增结果的统计分析
        3.4 SSR标记VMC7F2扩增结果的统计分析
        3.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第三章 葡萄乙烯释放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乙烯释放速率的测定分析(GC法)
        2.2.2 叶片组织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2.2.3 PCR反应体系建立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与电泳
        2.2.5 分子标记数据统计与分析
        2.2.6 群体结构分析
        2.2.7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2.2.8 利用GLM进行关联分析
        2.2.9 利用MLM进行关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粒乙烯释放速率测定结果分析
        3.2 穗梗乙烯释放速率测定结果分析
        3.3 SSR引物的多态性筛选
        3.4 SSR引物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析
        3.4.1 分子数据统计与分析
        3.4.2 群体结构分析
        3.5 关联分析
        3.5.1 连锁不平衡分析
        3.5.2 不同模型的比较
        3.6 关联分析结果分析
        3.7 VVIN70扩增序列验证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引物信息
英文摘要

四、无核葡萄种质果粒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核香味葡萄胚挽救创新种质研究[D]. 陈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葡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进展[J]. 赵旗峰,黄丽萍,刘晓婷,王敏,荀志丽,马小河. 果树资源学报, 2021(02)
  • [3]葡萄果肉质地性状的评价、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D]. 姜建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无核抗寒葡萄胚挽救研究与应用[D]. 傅雨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威代尔葡萄及其芽变香气物质2-苯乙醇含量动态变化与调控措施效应研究[D]. 林玉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6]葡萄种质资源果穗穗形调查与综合评价[J]. 鲁雅楠,诸葛雅贤,裴清圆,马吾丹,樊秀彩,刘崇怀,管乐,房经贵. 园艺学报, 2019(08)
  • [7]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物质QTL精细定位及相关基因的筛选[D]. 朱骏驰.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8]‘醉金香’葡萄变异单株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J]. 岳庆春,刘桐,章辰飞,吴月燕.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7)
  • [9]菊花品种表型性状的数量化定义及其遗传分析[D]. 宋雪彬.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10]葡萄无核性状SSR标记的验证及葡萄乙烯释放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安栋梁.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无核葡萄种质遗传多样性及数量性状评价标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