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

一、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嫚[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小鼠模型,研究AS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以及泻心汤的干预作用和相应的分子机制,为清热解毒法在AS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中医学对AS的虚实认识,明晰内生热毒病机在AS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AS与脂代谢和炎症、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关系。2.实验研究:SPF级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对照组加泻心汤单给药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模型组加泻心汤给药组。采用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小鼠每日分别灌服去离子水、泻心汤,连续给药12周;监测小鼠体重、饮水和饮食量;第12周收集小鼠粪便样品。给药结束后,禁食,麻醉眼眶采血,处死小鼠,分别取主动脉、胆囊、肝脏、大肠、盲肠内粪便等。各组小鼠主动脉和大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检测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1β的表达;采用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观察小鼠大肠组织粘蛋白的变化,采用16S r RNA分析技术对盲肠内粪便进行基因测序;应用RT-PCR检测大肠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FXR、TGR5以及AMPK、P38和JNK蛋白的表达;LC-MS技术检测粪便胆汁酸的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小鼠精神状态可,饮水饮食良好,毛色润泽;模型组部分小鼠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的表现;泻心汤给药干预后,小鼠烦躁好动,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便秘等表现有所改善。2.体重、饮水饮食量和大便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长相对较快,饮水量显着增多(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小鼠的粪便颗粒小且便质较干结;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饮水量显着减少(P<0.01),饮食量无明显差异,粪便颗粒小和便质干结的症状稍有缓解。3.主动脉HE染色:对照组小鼠主动脉组织内膜表面平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有序,未见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增厚,且主动脉内膜下泡沫样细胞多见,斑块面积显着大于其他各组。泻心汤给药组小鼠主动脉内膜表面损伤降低,仅见少量泡沫样细胞,斑块面积缩小。4.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TG、TC、LDL-C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TC、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TG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5.ELISA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炎症因子水平TNF-α和IL-1β均显着升高(P<0.01);泻心汤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IL-1β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6.大肠组织染色:(1)HE染色:对照组小鼠大肠组织结构完整,肠道固有肌层分布均匀,黏膜层含有大量的杯状细胞;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受损,肠道固有肌层变薄,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泻心汤给药干预后,肠道固有肌层恢复,黏膜层的杯状细胞数量增多。(2)阿尔新蓝染色和WGA染色:对照组小鼠肠道杯状细胞结构完整,肠道粘蛋白分泌正常;模型组小鼠大肠组织杯状细胞受损,粘蛋白分泌减少;泻心汤给药组小鼠肠道粘蛋白分泌增多。7.肠道微生物检测:(1)α多样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多样性指数chao1、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小鼠α多样性指数均显着增加(P<0.05)。(2)属水平的肠道优势菌:对照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阿克曼氏菌;模型组属水平的菌群丰度较高有:Faecalibaculum、Bifidobacterium、Coriobacteriaceae_UCG-002;泻心汤单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为拟杆菌、Ruminococcaceae_UCG-014、Eubacterium_fissicatena_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和Alloprevotella。泻心汤给药组中属水平丰度较高的菌群为脱硫弧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8.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组织Occludin和肝脏组织Cyp7b1、Cyp8b1、Lxr、Fxr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1),泻心汤给药后Occludin、Cyp8b1和Lxr m RNA水平显着上调(P<0.05),Fxr和Cyp7b1 m RN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9.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组织蛋白TGR5、AMPK总蛋白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p-P38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FXR下调,p-JNK上调,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泻心汤给药组p-P38显着下调(P<0.01),AMPK上调,p-JNK下调,但均无统计学差异。TGR5和FXR未见明显变化。10.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粪便总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均显着增加(P<0.05),泻心汤给药组对粪便总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有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泻心汤给药组显着降低初级胆汁酸UDCA和TCDCA水平(P<0.05)。1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小鼠肠道内阿克曼氏菌,拟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与血脂水平(TG、TC、LDL-C),促炎因子(TNF-α、IL-1β),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负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Cyp7b1、Cyp8b1、Lxr、Fxr)呈正相关;而Anaerotruncus、Mucispirillum等肠道菌属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呈正相关,与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肝脏胆汁酸合成受体呈负相关。结论1.高脂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诱导AS小鼠模型,反应了中医实热证的部分症状特点,泻心汤对AS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口渴喜饮和大便干结的症状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推测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诱导AS动物模型与中医实热证有关。2.泻心汤可以改善AS小鼠动脉内膜损伤,调节血脂水平,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最终抑制AS斑块的形成。3.泻心汤可以保护小鼠肠道屏障,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因此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4.泻心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增加胆汁酸池大小,因此调节胆汁酸代谢异常也可能是泻心汤抑制AS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5.泻心汤改善AS小鼠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肠屏障损伤、胆汁酸代谢异常的作用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吕美婵[2](2020)在《黄芪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LOX-1、PI3K及p-Akt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黄芪含药血清对脂多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LOX-1、PI3K及p-Akt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1.选用12只体重为2kg±0.2kg健康家兔,随机分组为空白组、黄芪低剂量组、黄芪中剂量组、黄芪高剂量组4个组。每日1次给予灌胃给药,灌胃共7天,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他3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黄芪饮片熬制的汤剂灌胃。末次药物灌胃2h后,腹腔麻醉,心脏采血,提取上清液,使用一次性0.22μm滤器进行无菌过滤,放置并保存于超低温冰箱中备用。2.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无菌情况下进行复苏,并培养在5%C02、37℃环境条件下。3.将已复苏的第三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黄芪低浓度组、黄芪中浓度组、黄芪高浓度组。用1μg/ml浓度稀释的脂多糖刺激除空白组的其余组的细胞,激活TLR4、LOX-1、PI3K、p-Akt,西药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三个不同浓度中药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进行干预,放置24h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运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查TLR4、LOX-1、PI3K及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经LPS刺激24h以后,模型组细胞TLR4、LOX-1、PI3K、p-Akt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经西药及不同剂量中药干预后的各药物治疗组的细胞TLR4、LOX-1、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1),此中以西药对照组疗效最为显着;3个不同剂量中药组对TLR4、LOX-1、PI3K、p-Akt的蛋白表达均有显着的降低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1),其中黄芪高剂量治疗组在3个中药治疗组中疗效最佳。[结论]黄芪可抑制被LPS刺激、激活的TLR4、LOX-1、PI3K、p-Akt的蛋白表达,这可能是黄芪预防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张洪霞[3](2020)在《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DLEAD)中医证型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 Iintima-media Thickness,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DLEAD患者分为血瘀组和湿热组,观察每组患者的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应用SPSS22.0统计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成果:湿热组在CCA-IMT、CCA-IMT增厚、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比较均高于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EAD患者湿热组与CCA-IMT增厚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94,P=0.023,湿热证与CCA-IMT增厚存在正相关关系;DLEAD患者湿热组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Spearman相关系数rs=0.269,P=0.038,湿热证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LEAD患者CCA-IMT增厚、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参考的重要客观化指标之一。

任加以[4](2020)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痰和瘀”这两种病邪与CHD冠脉临界病变斑块内在的病理特性及联系,为指导识别CHD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理论支持。方法:统计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病区住院的患者,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且行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24例患者。入选患者由高级职称医师进行辨证分组,经过纳入排除标准及剔除与脱落标准,最终纳入98例;其中痰浊证32、血瘀证25、痰瘀互结证41。然后分析三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斑块脂质比等以及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心脏射血分数、再发心绞痛例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例数,冠脉照影与冠脉内超声狭窄率等的差异。所有数据处理分析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形应用Graphpad绘制。结果:1、痰浊证组、血瘀证组及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水平及心脏射血分数的比较中未得出明显差异(P>0.05);2、血管内超声测量值的对比分析中,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均大于痰浊证组及血瘀证组患者(P<0.05);而痰浊证组患者与血瘀证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IVUS显示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脂质比、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平均管腔直径、斑块偏心指数等的对比中,痰浊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三组人群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3、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相比较于痰浊证及血瘀证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例数更多(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在发生心绞痛的例数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需要再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例数多于痰浊证组及血瘀证组(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IVUS显示冠脉狭窄率高于CAG显示冠脉狭窄率(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痰瘀互结证患者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高,临床中应更加重视防治。

陈淑静[5](2020)在《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AS是脂质代谢失衡和持续炎症反应的结果,是大量脂质和胆固醇聚集并产生纤维斑块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基于AS的发病机制,发现治疗AS的药物,对AS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作为补气、活血、祛瘀代表方剂,对AS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但其具体机制还尚未完全阐明。调节性T细胞(Treg)在调节免疫系统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Treg细胞主要通过控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脂质沉积从而抑制AS斑块。然目前,从免疫炎症角度阐明BYHWD治疗AS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为了阐释BYHWD抗AS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以免疫炎症学说为理论指导,以Treg细胞为切入点,提出假说:BYHWD能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进而增加其数量,恢复CD4+T细胞之间的免疫平衡,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性反应、稳定AS斑块。一方面,为进一步明确BYHWD的药理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另一方面,基于免疫、炎症角度探讨中药对斑块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多靶点入手稳定斑块提供新思路。在完成上述实验研究的同时,建立了基于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为中药女贞子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参照经典文献描述方法,通过Apo E-/-小鼠经高脂饮食饲养12周,以成功复制AS模型。BYHWD治疗4周后,采用油红O和HE染色的方法观察BYHWD对于AS小鼠全主动脉及心脏主动脉窦内斑块形成的影响,初步验证BYHWD对于AS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主动脉窦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窦内脂质沉积情况,同时检测血清内血脂含量,从调节脂质代谢方面来阐明BYHWD抑制AS发展的可能机制。实验结果显示,BYHWD能明显减少AS小鼠全主动脉及主动脉窦内斑块面积,对AS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BYHWD可减少AS小鼠主动脉窦内脂质浸润情况,降低血清内TC,TG,LDL-C的含量,进而抑制斑块进展,达到抗AS的目的。Foxp3作为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在Treg细胞分化、发育及调节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AS小鼠体内Treg细胞数目及Foxp3的表达情况,发现BYHWD能够显着增加Treg细胞数目,上调Foxp3的表达,且能增加血清中Treg细胞分化相关因子TGF-β和IL-10的含量。此外BYHWD能够调控TGF-β/Smad2通路,从而促进Treg细胞分化。同时,BYHWD给药4周后,AS小鼠血清内促炎因子IL-6,TNF-α,IFN-γ,MMP-9的含量显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BYHWD通过调控TGF-β/Smad2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调节炎症反应及免疫平衡,是其抗AS的潜在机制之一。为接下来体外进一步验证补阳还五汤对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奠定基础。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于Treg细胞功能的影响可能是通过ox-LDL作用于Foxp3实现的。本实验通过体外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经ox-LDL刺激后,给予BYHWD含药血清干预,从体外检测BYHWD调控TGF-β/Smad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BYHWD可以体外促进Treg细胞分化,改善CD4+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细胞上清内抗炎因子TGF-β,降低促炎因子IL-6,IFN-γ的含量。此外,BYHWD从m RNA水平上调控Foxp3/TGF-β/Smad2信号通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免疫失衡状态下,BYHWD可以通过调控TGF-β/Smad2通路,促进Treg细胞分化,改善CD4+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3.建立了基于壳聚糖溶液的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并将其应用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采用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VFMSPD)技术结合配备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方法,对中药女贞子中4中活性成分(松果菊苷、特女贞苷、橄榄苦苷、女贞苷G13)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在VFMSPD方法中,以壳聚糖溶液为绿色洗脱剂,采用HPLC-UV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对MSPD技术中重要的参数进行考察和优化,最终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Celite AZO为分散剂,样品与分散剂比为1:1,研磨2 min,用1 m L高粘度壳聚糖溶液(0.5 mg/m L)作洗脱剂,涡旋混合1.5 min。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最终优化得到的目标化合物的绝对回收率为90.7%~98.8%,相对回收率为99.2%~102%(RSD≤3.4%)。因此,新建立的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可有效地用于女贞子中目标化合物的提取和分析,为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刘斌[6](2020)在《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祛瘀汤。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结果、血脂、血清炎性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颈动脉彩超结果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值、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总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易损斑块数均较前明显减少(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颈总动脉PSV、EDV较前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1),两组PI较治疗前有所升高,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RI较治疗前下降(P<0.0 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HDL-C均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LDL-C、TC、TG均有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3、在血清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的60%,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化痰祛瘀汤可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可明显改善血脂指标,降低血液炎性因子,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且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

孙瑞[7](2020)在《针刺调节兔体内相关代谢途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新西兰大耳白兔腹主动脉血浆代谢组学的变化,探讨电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2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7只)、造模组(13只)、电针防治组(6只)。对电针防治组进行电针干预,选取“内关”穴(双)、“足三里”穴(双)和“关元”穴进行电针刺激,20min/次/天,针6日休1日,针刺3周。空白对照组与造模组继续适应性喂养。3周后,空白对照组喂以常规饲料,不施加其他干预;电针防治组和造模组喂以高脂饲料,4周后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仍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造模结束,采用随机法分别从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选取一只兔处死,做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兔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变化以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确认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12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每组6只,继续与防治组一同高脂喂养。模型对照组不施加其他干预,西药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混悬液灌胃(1mg/kg/d),治疗4周。电针防治组继续电针治疗,治疗4周。以上过程中,其他对照组均以与防治组相同方式绑缚实验兔。治疗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并处死。取颈总动脉组织,HE染色后观察粥样斑块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各组兔血脂水平,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血浆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筛选有效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观察针刺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受损,可见纤维化组织及明显粥样斑块,炎性细胞浸润,大量泡沫细胞形成,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对照组、电针防治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变小,泡沫细胞量减少。2.血脂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兔血内TC、TG、LDL水平上升,HDL水平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对照组、电针防治组TC、TG、LDL水平下降,HDL水平上升,差异性显着(p<0.01)。3.代谢组学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中6-Keto-PGF1α、15(S)-HETE、11R-HETE、13(S)-HODE、Fexofenadine、glycodeoxycholic acid、Threonine、N-Acetylneuraminic Acid、Ubiquinone含量均下降,2-glycery1-PGF2α、Glycerophosphoethanolamine、Hypoxanthine含量均上升。除15(S)-HETE、11R-HETE之外,各代谢物质含量均变化显着(P<O.O5),其中Hypoxanthine、Ubiquinone变化极为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西药对照组和防治组中2-glycery1-PGF2α、Glycerophosphoethanolamine、Hypoxanthine含量均显着下降(P<O.O5),6-Keto-PGF1α、15(S)-HETE、11R-HETE、13(S)-HODE、Fexofenadine、glycodeoxycholic acid、Threonine、N-Acetylneuraminic Acid、Ubiquinone含量则均显着上升(P<O.O5)。其中除Fexofenadine、N-Acetylneuraminic Acid之外,其余代谢物质在西药对照组和防治组中的含量变化极为显着(P<0.01)。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总筛选出8条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代谢通路,分别参与人体的脂代谢、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结论1.电针“内关”、“关元”、“足三里”可有效保护动脉内膜,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2.电针“内关”、“关元”、“足三里”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水平。3.电针“内关”、“关元”、“足三里”可有效调节脂代谢、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李金双[8](2020)在《从脾论治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高脂饲料喂养Apo 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平滑肌22α(SM22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主动脉的表达。分析它们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化的影响,并探讨健脾通脉方(JPTM方)早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将50只8周龄SPF级雄性Apo E-/-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JPTM方高剂量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予高脂饲料喂养,10只相同遗传背景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作为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JPTM方高剂量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予等量的JPTM方高、中、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溶液进行灌胃,JPTM方高、中、低剂量比例为3:1:1/3。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灌胃,连续灌胃12周,13周末进行取材。HE染色法和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和脂质沉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主动脉PPARγ、MMP-2、MMP-9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主动脉PPARγ、SM22α、MMP-2、MMP-9m RNA的表达。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主动脉组织结构正常,管壁内膜上皮细胞无变性、坏死、增生,内膜下内弹性膜正常,内膜下及中膜无斑块形成。模型组:主动脉结构发生紊乱,内膜不光滑,管壁中膜可见泡沫细胞,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JPTM方高剂量组:主动脉结构正常,管壁未见增厚,内膜较光滑,未见斑块形成。JPTM方中剂量组:主动脉结构较正常,内膜光滑,中膜有数个脂质细胞,内膜偶有斑块形成。JPTM方低剂量组:主动脉结构紊乱,内膜不光滑,可见多个泡沫细胞,内膜表面有粥样斑块形成。阳性对照组:主动脉结构正常,管壁未见增厚,内膜较光滑,弹力纤维排列正常,未见斑块形成。2.油红O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有大量脂质沉积。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脂质情况均有改善,以JPTM方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ELISA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PPARγ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PPARγ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2)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MMP-2含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MMP-2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3)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内MMP-9含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MMP-9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4.RT-PCR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2)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SM22αm 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SM22α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3)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MMP-2m 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MMP-2m 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4)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MMP-9m 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主动脉MMP-9m 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JPTM方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JPTM方中剂量组、JPTM方低剂量组。结论:1.AS的发生发展与“脾-营-脉相关”理论有关,AS的病机演变规律为“其病在脉,其根在脾,其始在气,其变在营”。2.AS发生的机制之一与VSMCS表型转化有关。3.JPTM方可通过激活PPARγ相关通路,使VSMCS收缩型标志物SM22α的产生减少,抑制VSMCS表型转化,调节MMP-9和MMP-2的释放,从而起到抗AS的作用。4.JPTM方高、中、低剂量均可早期干预AS的形成,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中JPTM方高剂量效能最佳,其机制与抑制Apo E-/-小鼠VSMCS的表型转化有关。

蔡爱华[9](2020)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m,TEG)参数中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凝块形成时间(Kinetics,K)、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血凝块形成速率(Blood clot formation rate,Angle)、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规律,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积累经验,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防治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0例,由2名副主任或以上级别中医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心肾阴虚证、阴寒凝滞证、阳气虚衰证收集到的例数较少,不纳入统计分析,故最终统计人数236例。分别行生化全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血栓弹力图检测,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并记录颈动脉IMT、TEG各参数以及各项血脂指标。结果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气虚血瘀证(27.9%)>心血瘀阻证(22.9%)>痰阻心脉证(20.8%)>气阴两虚证(15.3%)>气滞血瘀证(13.1%);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男性患者居多,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女性患者居多。2.在年龄分布上,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分别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0-50岁以气滞血瘀证多见,50-60岁以痰阻心脉证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医证型趋向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及气阴两虚证。3.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伴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各中医证型在这些病史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BMI从高到低依次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5.TC、TG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LDL-C、HDL-C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阻心脉证TC、TG、LDL-C水平高于其它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TC、TG水平最低。6.2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颈动脉IMT正常者41例,占17.4%,增厚及斑块形成者195例,占82.6%;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水平最低。7.TEG中的R值、K值、MA值、Angle值、CI值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心血瘀阻证的R值、K值最低,MA值、Angle值、CI值水平最高,痰阻心脉证Angle值、CI值最低。8.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r=-0.46,P<0.01,r=-0.782,P<0.01);颈动脉IMT与TEG中的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r=0.631,P<0.01,r=0.668,P<0.01,r=0.269,P<0.01)。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GRACE评分以中危阻和高危组多见,气滞血瘀证GRACE评分最低,随着GRACE评分的升高,中医证型向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演化。结论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为首。2.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最高,R值、K值最低,颈动脉IMT增厚,R值、K值降低可以作为心血瘀阻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3.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最高,TC、TG、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BMI、TC、TG、LDL-C水平升高可以作为痰阻心脉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4.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最低,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降低可作为气阴两虚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5.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与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6.心血瘀阻证GRACE危险评分最高,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最危险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应予重视。

张越旻[10](202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分布宽度、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与GRACE评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探讨GRACE评分、RDW在不同证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对30天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能力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接诊符合UA诊断的患者376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时心率和血压情况、中医证型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血肌酐(C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RDW、GRACE评分的数值,记录所有患者自就诊起30天内MACE的发生情况,并分别根据GRACE评分危险分层、RDW水平中位数、MACE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对中医证型和GRACE评分、RDW与MACE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研究的376例UA患者中,占所有纳入病例的比例由高到低的中医证型依次为:痰阻心脉、心气亏虚、气滞心胸和心血瘀阻、心肾阳虚。2.UA各证型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或吸烟史、心率、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UA各证型组患者的cTnT、RBC、RDW、GRACE评分及MACE发生情况存在差异(P<0.05),其中,心气亏虚证组cTnT高于痰阻心脉证,心气亏虚证组GRACE评分和MACE发生率均高于气滞心胸证、痰阻心脉证,气滞心胸证、痰阻心脉证组RBC均高于心气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组RDW高于痰阻心脉证组,其余各证型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UA患者中,GRACE评分高危组(>140分)的MACE发生率分别高于中危组(109-140分)、低危组(<109分),高RDW组(>13%)的MACE发生率高于低RDW组(≤13%),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MACE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向前逐步法,进入方程的自变量有合并糖尿病、吸烟史、cTnT、Cr,未进入方程组的有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CK、CK-MB、LDH、WBC、RBC、RDW、PLT、GRACE评分分层。6.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在所有UA患者中,RDW的AUC为0.620,GRACE评分的AUC为0.670,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证型组中,心气亏虚证RDW的AUC为0.640,GRACE评分为0.668;心血瘀阻证中GRACE评分的AUC为0.78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AUC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76例UA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比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其次是心气亏虚证。2.UA心气亏虚证患者的GRACE评分和MACE发生率均分别高于气滞心胸证、痰阻心脉证;心肾阳虚证组患者的RDW水平高于痰阻心脉证组。3.GRACE评分>140分的UA患者30天内发生MACE的可能性更高,RDW水平>13%的UA患者30天内发生MACE的可能性更高。4.合并糖尿病、吸烟史、cTnT与Cr是UA患者30天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5.GRACE评分、RDW可作为部分证型UA患者30天内MACE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指标,其中,GRACE评分对心血瘀阻证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力较好,对心气亏虚证患者的效果一般,对其余证型患者预后无评估能力;RDW对心气亏虚证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力一般,对其余证型患者的预后无评估能力。

二、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虚实认识与防治
        1.1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虚证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实证的认识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的探讨
        2.1 内生热毒的含义及形成
        2.2 动脉粥样硬化内生热毒病机
        3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1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3.2 清热解毒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4 泻心汤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4.1 泻心汤的出处及配伍关系
        4.2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4.3 泻心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3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方法
        2 脂代谢和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1 脂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3.1 肠道菌群
        3.2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4 胆汁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4.1 胆汁酸的合成与功能
        4.2 胆汁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4.3 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三、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制备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HE染色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
        4.2 模型评价指标
        4.3 主动脉组织形态结构变化
        4.4 小鼠体重情况
        4.5 小鼠饮水饮食情况
        4.6 小鼠大便形态观察
        5 讨论
        5.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
        5.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属性分析
        5.3 泻心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疗效
    实验二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脂代谢和炎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小鼠血脂水平检测
        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小鼠血脂水平
        4.2 血浆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
        5 讨论
    实验三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HE染色
        2.5 阿尔新蓝染色
        2.6 WGA染色
        2.7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2.8 16S rRNA肠道菌群基因测序与分析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大肠组织形态结构和粘蛋白的变化
        4.2 大肠组织中Occludin mRNA表达
        4.3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
        4.4 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4.5 肠道菌群变化热图分析
        5 讨论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5.2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实验四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干预方式
        2.2 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和饮水饮食
        2.3 小鼠样品采集和处理
        2.4 RNA的提取和RT-PCR检测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LC-MS联用技术检测胆汁酸的变化
        3 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肝脏组织中Cyp7b1、Cyp8b1、Lxr、Fxr mRNA表达
        4.2 肝脏组织中FXR、TGR5、AMPK、P38、JNK蛋白的表达
        4.3 粪便胆汁酸代谢产物分析
        4.4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胆汁酸合成的影响
        5.2 肠道菌群与代谢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发明专利与科研项目
致谢

(2)黄芪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LOX-1、PI3K及p-Ak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物及试剂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含药血清的制备及保存
        2.4.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2.4.3 蛋白免疫印迹法
        2.4.4 Western Bolt条带量化分析
        2.4.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黄芪含药血清对HUVEC的TLR4的蛋白表达影响
    3.2 黄芪含药血清对HUVEC的LOX-1的蛋白表达影响
    3.3 黄芪含药血清对HUVEC的PI3K的蛋白表达影响
    3.4 黄芪含药血清对HUVEC的p-Akt的蛋白表达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医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4.2 黄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4.3 动脉粥样硬化与TLR4的联系
    4.4 动脉粥样硬化与LOX-1的联系
    4.5 动脉粥样硬化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联
    4.6 关于对照药的选择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研究
    2. 现代医学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观察指标
        (三)检测方法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
        2.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统计结果
        (一)研究一
        1.一般情况比较
        2.并发症比较
        3.实验室检查比较
        4.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二)研究二
        1.一般情况比较
        2.实验室检查比较
        3.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4.Spearman相关分析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DLEAD与颈动脉血管变化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DLEAD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改变的关系
        (三)DLEAD相关因素分析
        1.年龄
        2.高血糖状态
        3.吸烟
        4.高血压
        5.心脑血管疾病
        6.血脂代谢异常
    二、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的认识
        (三)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相关并发症
        1.高血压
        2.心脑血管疾病
        (三)血脂异常
        (四)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五)颈动脉彩超指标比较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
        2.颈动脉斑块检出、狭窄程度
        3.斑块性质
    四、颈动脉病变与DLEAD中医证型相关性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1 冠心病的概述
        1.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1.2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冠心病的病因
        2.1 中医的病因
        2.2 西医冠心病的病因
    3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3.1 中医的病机
        3.2 西医的发病机制
    4 冠心病的防治
        4.1 中医药防治
        4.2 西医防治
    5 血管内超声
        5.1 冠脉血管内超声的概述
        5.2 冠脉血管内超声的意义
        5.3 冠脉内超声在冠脉临界病变的应用
    6 冠心病痰瘀证候的研究
        6.1 冠心病的辨证分型
        6.2 痰瘀证候冠心病的诊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入选病例基本信息
        2.2 IVUS测量指标比较
        2.3 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2.4 术后不同月份发生心绞痛例数比较
        2.5 IVUS检查前后心脏射血分数比较
        2.6 IVUS检查后不同时段行PCI例数比较
        2.7 CAG与 IVUS检查冠脉狭窄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生化指标对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斑块的影响
        3.2 IVUS对 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斑块的影响
        3.3 IVUS对 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诊疗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研究进展
    1 冠脉造影
    2 血管内超声
    3 西医在冠心病的防治
    4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5 中医在冠心病的防治
        5.1 活血化瘀法
        5.2 祛痰化浊法
        5.3 益气养阴法
        5.4 温阳活血法
    6 中成药制剂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AS斑块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2.2 补阳还五汤制备方法
        2.3 小鼠全主动脉斑块观察
        2.4 小鼠心脏病理学观察
        2.5 血清分离方法
        2.6 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内脂质含量测定
        2.7 小鼠血脂水平检测
        2.8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及脾脏内Foxp3的表达情况
        2.9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体内Foxp3、TGF-β、Smad2 m RNA的表达情况
        2.10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体内Foxp3、Smad2 蛋白的表达情况
        2.11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含量
        2.1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全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
        3.2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心脏主动脉窦斑块面积的影响
        3.3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内脂质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血清内血脂含量的影响
        3.5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Foxp3 阳性细胞数目的影响
        3.6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Foxp3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全主动脉内Fox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9 补阳还五汤对信号通路TGF-β/Smad的影响
    4 讨论
        4.1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体内斑块的作用
        4.2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体内脂质的作用
        4.3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
    5 小结
实验二 补阳还五汤对体外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原代细胞培养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表达情况
        2.4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
        2.5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Foxp3,TGF-β,Smad2 m RNA的表达情况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鉴定
        3.2 补阳还五汤对于Treg细胞的影响
        3.3 补阳还五汤对于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于Foxp3/TGF-β/Smad2 通路的影响
    4 结论
实验三 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的建立及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材及标准品
    2 实验方法
        2.1 HPLC条件
        2.2 UHPLC–ESI-MS/MS条件
        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CS-VFMSPD程序
        2.5 加热回流法提取女贞子中化学成分
        2.6 吸附容量检测
        2.7 方法学验证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VFMSPD程序单因素优化
        3.2 方法应用
        3.3 与文献报道方法提取女贞子中目标成分对比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动物给药剂量方案
附录二 补阳还五汤煎药方法
综述 调节性 T 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性观测
    5 不良反应程度分级与处理
    6 统计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3 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结果比较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的定义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机制研究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3 方解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化痰祛瘀汤方解
        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疗效总结
        4.1 对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影响
        4.2 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4.3 对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
        4.4 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5 研究意义
    6 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 B
附录 C
附表 D
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针刺调节兔体内相关代谢途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从脾论治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病史采集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医务人员质量控制
        3.2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冠心病UA中医证型、性别分布规律
    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年龄、年龄分层情况
    3 冠心病UA中医证型病史分布情况
    4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体重指数(BMI)对比
    5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各项血脂情况
    6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
        6.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颈动脉IMT对比
        6.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IMT超声分级的情况
    7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的关系
        7.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R值对比
        7.2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K值对比
        7.3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MA值对比
        7.4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Angle值对比
        7.5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CI值对比
    8 冠心病UA颈动脉IMT与 TEG各参数的关系
    9 冠心病UA中医证型GRACE危险评分情况
讨论
    1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认识
        1.1 定义
        1.2 发病机制
        1.3 危险因素分析
    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3 血栓弹力图(TEG)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4 颈动脉IMT与 TEG参数的关系
    5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6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特点
    7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BMI及血脂的关系
    8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9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TEG参数的关系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分布宽度、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知与研究进展
        1.1.1 病因病机
        1.1.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1.3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1.4 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知与研究进展
        1.2.1 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
        1.2.3 发病机制
        1.2.4 危险因素
        1.2.5 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观察项目
        2.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证型组的临床资料
        3.2.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证型组性别分布情况
        3.2.2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证型组年龄分布情况
        3.2.3 UA患者各证型组与合并基础疾病及吸烟史情况
        3.2.4 不稳定型心绞痛各证型组理化指标及GRACE积分、RDW、30d内发生MACE情况
    3.3 不稳定型心绞痛各证型RDW、GRACE评分及30d内发生MACE情况的相关性
    3.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分析
    3.5 不稳定型心绞痛各证型RDW、GRACE评分对30d内发生MACE预测水平的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结果分析
        4.2.1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分析
        4.2.2 不稳定性心绞痛各证型基础资料分析
        4.2.3 不稳定性心绞痛各证型合并疾病及吸烟史情况分析
        4.2.4 不稳定性心绞痛各证型与心率、血压、部分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4.2.5 不稳定性心绞痛各证型组与GRACE评分、30d内MACE发生情况分析
        4.2.6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d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分析
        4.2.7 不稳定性心绞痛RDW、GRACE评分对30d内发生MACE预测水平分析
    4.3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4.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探讨泻心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D]. 陈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黄芪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LR4、LOX-1、PI3K及p-Akt的影响[D]. 吕美婵. 延边大学, 2020(05)
  • [3]颈动脉超声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张洪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任加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D]. 陈淑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6]化痰祛瘀汤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证)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观察[D]. 刘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针刺调节兔体内相关代谢途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 孙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从脾论治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 李金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D]. 蔡爱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红细胞分布宽度、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张越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病变及中医药防治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