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上“时间延迟”的计算

运动体上“时间延迟”的计算

一、运动体上“时缓”的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祝洋[1](2020)在《基于多源干扰估计器的鲁棒飞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复杂多变的飞行条件下,飞行器不可避免地受到输入干扰、模型不确定性、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统称为多源干扰。为了保证飞行器的飞行品质和飞行安全,在控制设计阶段必须系统地考虑多源干扰的主动抑制问题。然而,经典控制理论表明,同时抑制多源干扰往往需要做精细的折中,这样的设计过程复杂且极具挑战性。本文针对多源受扰系统的鲁棒轨迹跟踪问题,在标称跟踪控制器的基础上,提出统一的基于干扰估计器的鲁棒控制框架,将针对不同干扰的补偿机制进行结构整合,实现测控系统的多源干扰抑制,并在几种飞行器平台上进行应用与验证。本文创新点总结如下:针对无速率测量系统的鲁棒跟踪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不确定性和干扰估计器(UDE)的输入干扰补偿方法。第一种方法中推导了UDE滤波器在无速率测量条件下的可行相对阶,保证UDE在可物理实现的前提下实现干扰的估计与补偿,并通过passivity技术注入阻尼,替代标称跟踪控制器中不可获得的速率反馈项,实现速率跟踪。第二种方法中提出了一种伦伯格状态观测器(LSO)和UDE的双向耦合结构,LSO为UDE提供速率估计,解决无速率测量问题,而UDE为LSO提供干扰估计,消除干扰对LSO性能的影响。在3-DOF直升机平台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控制方法都能实现对集总干扰的估计与补偿以及对参考信号的高精度跟踪。针对传感器测量性能受限系统的鲁棒跟踪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测控系统模型的测量误差估计器(MEE)。相比于经典的滤波方法,MEE最大化地利用了传感器、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的模型以及控制系统实时的输入输出信息,实现对测量误差的在线精准估计,并在控制系统中进行动态补偿。其次,通过引入预滤波器对测量信号进行预处理,可以降低MEE的带宽要求,从而降低MEE对模型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进一步针对复杂的传感器模型,提出了一个传感器动态时滞补偿器(SLC),利用测控系统模型重构动态时滞误差并在闭环系统中对其进行实时补偿。在2-DOF直升机平台上的仿真实验结果展示了MEE相比于卡尔曼滤波器的性能优势。针对存在多源干扰的一类二阶系统的鲁棒跟踪问题,提出了一个多源干扰估计框架。该框架利用部分准确的控制系统模型信息和部分准确的状态测量来构建MEE和UDE,以分别在控制系统中估计和补偿多源干扰。此外,通过在多源干扰估计框架中引入奇异摄动参数ε,可以实现两个估计器估计带宽的协同调参,并利用奇异摄动理论证明了减小ε可以提高多源干扰抑制性能和闭环系统稳定性。在2-DOF直升机平台和四旋翼飞行器上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MEE+UDE的多源干扰补偿方法相比于经典的鲁棒控制方案在瞬态控制、稳态控制和调参简易性等层面具有更优的性能。针对存在测量误差条件下的固定翼飞机航迹倾角鲁棒同步跟踪问题,研究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飞行器编队控制中的推广应用。考虑固定翼飞机航迹倾角动态模型中的非最小相位特性,通过将基于MEE的测量误差补偿方法与经典的分布式观测技术以及非最小相位系统控制技术进行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模块的分布式鲁棒控制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各个模块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解耦,使得在不影响其他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其中任意模块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对F-16战斗机编队的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时变航迹倾角参考信号的鲁棒同步跟踪。

任昕[2](2020)在《极坐标系下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分辨率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扩展目标跟踪技术在高分辨率雷达探测、智能驾驶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扩展目标跟踪不仅要估计目标的运动特征,还要估计目标的轮廓特征,比传统点目标跟踪面临更多挑战。对高分辨率雷达探测来说,通常在极坐标系下对目标进行测量,且有大量的地海杂波干扰,目标与雷达的视角变化还会使目标轮廓特征时变。这些进一步增加了扩展目标跟踪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高分辨雷达对空探测为背景,开展了极坐标系下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技术研究。1.针对极坐标系下扩展目标跟踪的测量非线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偏转换的高斯过程扩展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利用无偏转换将原始非线性测量转化为线性测量,该无偏转换利用目标真实状态信息,采用一步预测估计代替转换后的测量误差协方差,消除了转换偏差。其次,将高斯过程模型嵌入到概率数据关联算法中,用于估计扩展目标运动状态和轮廓状态。仿真比较所提方法与随机矩阵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运动状态的估计性能上与随机矩阵方法接近,但可以额外估计形状不规则的目标轮廓。2.针对无偏转换依赖目标真实状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滤波的高斯过程扩展目标跟踪方法。首先,该方法直接在极坐标系下建立测量模型,并求解对应的测量噪声协方差。其次,结合目标轮廓遗忘因子,建立目标轮廓转移矩阵和对应过程噪声,以适应扩展目标轮廓时变。最后,建立扩展目标的联合跟踪波门选择有效测量,并得到相关事件的关联概率,更新目标状态和协方差。仿真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具有更小的滤波误差和更快的收敛速度。3.针对极坐标系下低信噪比的扩展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带幅值信息的高斯过程概率数据关联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幅值特征增强目标状态向量,通过检测阈值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扩展目标幅值信息;然后将幅值似然比与关联似然比有效结合,修正关联概率,估计扩展目标的运动状态和轮廓状态。仿真结果表明与无幅值信息的高斯过程概率数据关联方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在扩展目标中心位置估计和轮廓位置估计方面误差更小。

李治洪[3](2019)在《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控喷油器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最为核心的部件,而精密偶件是喷油器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更严格排放法规的实施,对喷油压力要求不断提高,精密偶件的燃油泄漏会影响喷油器的喷射压力和性能。本文主要研究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的燃油泄漏规律,通过对泄漏影响规律的研究,为喷油器的密封提供参考,减少喷射压力的损失并提升喷油性能。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根据高压共轨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液压仿真工具建立了喷油器的系统仿真模型,使用泄漏模块模拟喷油器精密偶件的泄漏,在试验台架上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系统参数包括供油压力、燃油粘度和偶件结构参数包括偶件接触长度、偶件直径、间隙油膜厚度和偶件偏心距对偶件燃油泄漏率的影响;并且研究了燃油压力、喷油脉宽和喷油器的其他结构参数对喷油器喷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偶件直径和间隙油膜厚度的增大偶件燃油泄漏率增大,偶件接触长度的增大会使燃油泄漏率减小。其次,建立了喷油器精密偶件间隙油膜的三维模型,对仿真模型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分析,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分别研究了静态压力下偶件直径、偶件接触长度和油膜厚度对燃油泄漏过程中油膜流场速度和压力以及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柱塞套与控制阀偶件间隙的油膜模型,使用UDF给油膜两端施加动态压力,分析在动态压力的作用下偶件油膜的流通特性,并研究不同偶件密封结构对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偶件上开设环形槽有利率减少偶件燃油的泄漏。最后,对喷油器针阀与针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和柱塞柱塞套进行流固耦合分析,使用有限元仿真工具对针阀和针阀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静态载荷作用下针阀和针阀体的形变量和等效应力;对针阀座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针阀座材料、不同温度和载荷对针阀座形变和应力的影响;对柱塞与柱塞套偶件进行单向流固耦合分析,研究油膜压力对柱塞偶件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膜压力会增大柱塞偶件的径向形变量,从而使间隙油膜的厚度增大,进而使油膜厚度增大,增大柱塞偶件油膜的燃油泄漏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了高压共轨喷油器偶件结构参数对精密偶件泄漏的影响规律及对间隙油膜流场流通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偶件结构减少燃油泄漏量;得到了针阀偶件的有限元分析影响规律和柱塞偶件的流固耦合影响规律,可为喷油器精密偶件结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牛雨蒙[4](2019)在《船舶桨舵鳍联合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对船舶的研究中,航向控制、航速控制与减摇控制都是船舶控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船舶航行在海洋中时,必须要求它能够按照预设的航向与航速航行,船舶的航向控制与航速控制关系到航行时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除此之外,海上发生的事故与灾难很多都与船舶的横摇有关,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研究的船舶中安装了螺旋桨、舵和减摇鳍三种控制装置。螺旋桨是船舶运动的动力,主要为船舶提供一个向前推进的力;舵主要是通过改变舵角的大小使船舶在直航时始终保持预设的航向;减摇鳍是目前效果最好的减摇装置,它通过调节鳍角产生不同大小的升力从而减小横摇。船舶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对船舶的操纵其实也就是对这三种控制装置的操纵,所以对这三种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由于能源的日渐减少,船舶航行中消耗的能量也需要考虑。本文研究的就是桨、舵、鳍三种控制装置的联合控制,使船舶保持优良的航行性能并尽量减小控制装置的能量消耗。本文首先使用MMG方法建立了船舶纵荡-横荡-横摇-艏摇四自由度运动模型,求出了未安装控制装置时裸船体受到的水动力和力矩,又分别求出了螺旋桨、舵和减摇鳍三种控制装置对船体产生的力和力矩。除此之外,由于船舶航行时会受到环境的干扰,又求出了海浪扰动对船舶四个自由度产生的力和力矩,并通过在不同海情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了海浪对船舶航速、航向和横摇的影响。为了克服海浪对船舶航行过程中航速、航行及横摇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控制器对螺旋桨、舵和减摇鳍进行控制,这两种控制器分别为PID控制器及LQR最优控制器。其中PID控制器是对桨、舵、鳍分别进行控制,使它们分别控制船舶的航速、航向与横摇;LQR最优控制器使桨、舵、鳍共同控制船舶的航速、航向与横摇,并在三种不同浪向角的情况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与PID控制相比,LQR联合控制可以在保证船舶航行时性能的同时,大大的减小能量消耗。由于在使用LQR控制器时是凭借经验对加权矩阵Q和R进行选择,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且在不同的海情时,不能及时调整控制器的参数,这使控制器并不能保证在不同的海情下都使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所以本文又使用了遗传算法对LQR的加权矩阵进行优化,仿真结果显示,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系统的控制性能得到改善,同时基本可以保持同等的能量消耗。

汤冬冬[5](2019)在《基于熵产分析的水下运动体两相流减阻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较于在空气或者水等单相流体中航行的常规运动体,表面附着气泡的运动体往往具有阻力小、能耗低、航程远等诸多优点,在水下武器系统的开发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类运动体的近壁面两相流动中由于存在着气泡生成、发展和溃灭等不稳定现象,会给其性能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运动体近壁面流动空化和沸腾等典型的两相流动特性,并将热力学中的流动熵产与运动体阻力联系在一起,试图用熵产来评估两相流动中运动体的阻力,为两相流动阻力预测探索一种新的思路。首先,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空化减阻、沸腾减阻的研究现状,同时针对本文基于熵产的两相流减阻研究的需要,分别介绍了空化模型、蒸发-冷凝模型以及熵产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几种典型运动体进行了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通过网格独立性分析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确认,并将计算的结果与文献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实现对计算模型的验证。对于空化减阻问题,除了与文献结果进行比较,还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超空泡射弹实验,将实验得到的空泡形态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空化模型的合理性。随后,对水下运动体空化流动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取空化数的范围为σ≥0.04,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划分为超空化区(0.04≤σ≤0.22)、局部空化区(0.22≤σ≤1.37)和非空化区(σ≥1.37)。在超空化区,绘制出总阻力、空泡相对长度和相对直径随空化数的变化曲线图,并将计算的结果与Savchenko的实验值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三个区域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超空化区,总阻力系数与空化数几乎成线性关系,空泡的相对长度和相对直径随空化数的减小而增大;空泡的产生对摩擦阻力影响很大,摩擦阻力在非空化区随着空化数的减小而增大、在局部空化区则先增大后减小、在超空化区随空化数的减小而增大;三个区域的总阻力与流动熵产呈分段线性关系;流动熵产主要集中在汽液交界面上,有一半集中在空泡头部,其次空泡尾部居多;涡的存在对流动熵产影响较大,熵产集中的区域空泡头部和尾部皆有涡的存在。最后,针对圆柱体和球体进行了沸腾减阻计算研究。选取水温为98℃,运动体温度依次为98℃、125℃、150℃和175℃作为温度边界条件。在运动体温度为98℃时流动为单相流动,而在125℃、150℃和175℃时出现两相流动。计算结果表明:运动体的总阻力、摩擦阻力、压差阻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压差阻力占总阻力的比值在90%以上;摩擦阻力受温度影响很大,结合牛顿摩擦定律,可以很好地从粘度系数和速度梯度解释摩擦阻力变化的原因;温差熵产与运动体的总阻力无明显的联系,但是总阻力与流动熵产成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在运动体处于不同温度和不同攻角下依然成立。

林新武[6](2018)在《不可压缩流中飞艇艇体气动力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运动体在流场中所受到的流体动力对运动体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有着重要影响,如飞艇所受到的气动力和潜艇所受到的水动力等,这将进而影响运动体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本文以飞艇艇体在不可压缩流中所受到的气动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推导了一种飞艇艇体的气动力表达式。这种气动力表达式不仅能够计算艇体在不可压缩无粘流中所受的气动力,而且能够计算艇体在不可压缩有粘流中所受的气动力,进而能够为建立飞艇的数学模型和设计飞艇的控制系统提供帮助。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重新推导了不可压缩流场中运动体所受气动力的表达式,这种新的气动力表达式能同时与Lamb的无粘流气动力表达式以及涡动力学理论中的有粘流气动力表达式相兼容,并用具体算例验证了这种兼容性。同时,通过该气动力表达式明确给出了 Lamb在势流理论提到的冲量的具体表达式。(二)介绍了一种能够计算运动体无粘流气动力的方法一—面元法。编写并改进了面元法程序,使得通过面元法程序能够求得不同外形的飞艇艇体在无粘流场中平动或转动时的流场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艇体所受到的气动力特别是气动力系数;还通过面元法验证了Kirilin提出的椭球体等效方法的合理性,同时研究了艇体绕体坐标系原点旋转时,原点的位置对于艇体所受的无粘流气动力的影响。改进后的面元法不仅为计算艇体的无粘流气动力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而且能够为研究艇体的有粘流气动力提供一定参考。(三)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在准稳态假设下对飞艇艇体在有粘不可压缩流中的非稳态气动力系数进行分析,为有效估算飞艇艇体的非稳态气动力系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欧阳可赛[7](2018)在《圆形阵列短时分析用于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分离与校正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械装备的规模日趋庞大,性能日趋优越、功能日趋繁多、结构和运行环境日趋复杂,机械装备故障所带来的后果也日趋严重。发展针对性的机械装备故障诊断技术以保障机械装备长期安全平稳运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高速铁路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保障高速列车安全、平稳、不间断运行是高速铁路运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诸多种类的列车故障中,列车轮动轴承故障是列车故障的主要类型。是以,发展列车轮对轴承故障诊断技术意义极为重大。同时,鉴于道旁声学诊断系统具有非接触测量、早期故障预警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发展列车轴承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然而,道旁声学诊断系统接收的信号成分相对复杂,其不仅受到高强度的环境背景噪声的干扰,同时该接收信号中还存在严重的多普勒畸变以及多声源混叠现象,这些因素致使基于道旁声学信号的列车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鉴于我国漫长的高速铁路,为了实现对高速铁路的监测的全面覆盖,需要进一步降低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圆形麦克风阵列为道旁信号接收手段,通过采用短时麦克风阵列技术,得到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分离和校正的无畸变的道旁声学信号,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可靠性的列车轴承状态评估,最终尝试研制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列车轴承道旁声学诊断系统。本文首先详细的介绍了列车轴承道旁阵列声学信号的获取过程,同时对该信号获取过程中涉及到的轴承的类型及相关故障特征信息、实验平台的详细信息以及通过实验平台获取的静态声学信号和动态的道旁声学信号等信息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观察接收的道旁声学信号的时频分布,证明了道旁阵列的接收信号中存在严重的多普勒畸变和声源混叠现象。接收声源的混叠畸变特性加剧了准确故障诊断的难度。此外,本文中对基于单麦克风以及麦克风线阵的混叠畸变的声学信号的分离校正的局限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指出了发展基于圆形麦克风阵列的道旁混叠畸变声学信号分离校正技术的必要性。随后,针对道旁阵列接收信号中存在的混叠畸变,本文基于道旁声学诊断的基本模型提出了短时斜投影的空间指向性滤波方法用于圆形阵列接收的混叠畸变声学信号的分离和校正。该方法首先根据空间运动目标声源的斜投影矩阵构造相应的运动目标声源中心位置的指向性滤波器,通过该滤波器获取不同的运动目标声源的时间中心,随后基于该时间中心以及运动目标声源的运动速度信息,构造短时斜投影空间指向性滤波器实现对空间混叠畸变声学信号的分离和校正。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均表明了该方法能够较为彻底地分离和校正混叠畸变声源。同时由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运动目标声源的空间位置信息,方法的适用性更为广泛。紧接着,针对道旁圆形阵列接收信号中的多普勒畸变,本文基于上述建立的基本模型提出了短时稀疏奇异值分解方法用于校正圆形阵列接收信号中的多普勒畸变。该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完备的空间导向矩阵将导向矩阵的稀疏性转换为原始声源信号的稀疏性,随后利用短时稀疏奇异值分解方法计算出运动目标声源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换规律,并结合基本模型的基本参数,得到运动目标声源的发射时刻与麦克风阵列接收时刻的关系用于插值拟合重采样,最终将插值重采样的信号在时域重排获得无畸变的校正信号。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的结果均表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校正道旁获取的畸变声学信号。此外,由于采用了圆形麦克风阵列使得方法能够实现二维空间的定位,为分辨同轴声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的阵列多普勒畸变校正方法,该方法对无需准确的估计声源的数量,且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更大实际运用潜力。最终,考虑到我国铁路运输的基本国情,为了进一步降低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成本的同时提升系统的诊断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道旁多普勒畸变信号的在线校正方法的并嵌入实现于自主设计的嵌入式系统中。该嵌入式系统首先通过简化的圆形麦克风阵列技术或必要的传感器获得监测目标声源的运动参数并输入嵌入式系统中,随后通过在嵌入式系统中在线实现简化的非等间隔采样实现对麦克风接收的多普勒畸变信号的在线校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在线包络方法获取校正信号的包络以供进一步的故障诊断。仿真和实验验证均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该方法的成功实现于嵌入式系统、也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能。通过探讨多普勒畸变校正的嵌入式实现,为快速、低成本的高速列车轴承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向。本文以道旁圆形麦克风阵列接收的混叠畸变信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基于短时阵列技术的混叠畸变信号的分离和校正技术,并最终尝试于嵌入式系统中在线实现多普勒畸变信号的校正,为准确、快速、低成本的高速列车轴承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爽[8](2018)在《运动过程中指尖检测算法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运动指尖点的检测问题,是用户对界面内精细命令精确执行的关键。指尖检测问题涉及到图像处理的多方面,包括图像预处理和指尖检测。由于背景环境相对复杂、加上手指形状多变化和实时性要求等问题的约束,精确的检测指尖依然是一项难题。在前景提取中,现有方法大致采用肤色分割或运动分割来提取手部。前者阈值不易设定,且干扰因素较多,后者往往模型适应能力差。学者们在常用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应用较多且较为有效的基于YCb Cr空间的混合高斯模型,但其未考虑点的空间联系,单纯的考虑点在时间上的变化,应对变化环境时目标边缘存在锯齿。本文将邻域像素连接权融合到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中来得到运动区域,即加入物体像素点的空间邻域信息,对原有的混合高斯肤色模型进行改进,由类最大后验概率来求得相邻像素所属的高斯分量。使得时间与空间相统一,弥补了原有算法忽略点空间关联的缺点,同时自适应的减少高斯分布个数,使其满足实时性;并设计了一种带权重的颜色计算模型的阴影去除算法,降低色彩分量的权重来减弱亮度干扰。对比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前景分割的F值有0.05-0.27的提升。现有单目指尖检测算法或多或少存在干扰点和人为设定阈值问题,过程中阈值无法自动调节能。有学者尝试用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排除干扰,但效果不够明显。对此,本文利用改进的重心距离法进行指尖位置检测来去除干扰点,从手部整体特征出发,根据指尖点的圆弧性质排除干扰点,即计算出指尖点与其对应圆弧的平均误差,误差越小的点越有可能是指尖点。使用与前景分割不同的数据库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复杂背景及指尖变形的条件下的指尖检测的平均准确率为97.26%,每帧图像平均处理时间为23.43ms。高效快速的实现了指尖点过滤,表现出很强的鲁棒性,且满足动态检测的实时性要求。最后将检测出的指尖点应用在手势识别中作为简单应用。

孔维杰[9](2016)在《GPS弱信号中的C/A码捕获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和民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对导航接收机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GPS信号捕获作为提高接收机灵敏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接收机基带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关键环节,在地铁、峡谷、室内等恶劣环境下的弱卫星信号捕获算法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接收机捕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盲点,本文对微弱信号环境下的GPS导航接收机C/A码捕获算法开展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理论、GPS信号结构、GPS信号中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对GPS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建模并仿真生成了中频信号;研究了信号检测理论和门限判决方法,详细阐述了GPS接收机弱信号捕获的基本原理,对相干累积、非相干累积和差分累积算法这三种重要累积算法的检测特性、处理增益、计算量及可能引起的损耗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三种算法检测概率与载噪比大小的关系。其次,针对捕获过程中导航电文数据可能翻转的问题,首先对半比特和全比特算法这两种导航电文边沿估计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现有导航电文边沿估计方法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导航数据边沿探测方法,即连续翻转数据符号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成功估计码相位和载波多普勒频移,并且在相同载噪比环境下,该算法检测概率高于全比特、半比特和圆周算法。然后,在导航电文翻转对于多普勒频移和自相关峰的位置影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C/A码自相关峰的导航数据翻转不敏感特性的结论,同时,在传统平均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均处理前对各数据块进行多普勒频移补偿的改进方法。基于以上两点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C/A码导航数据翻转不敏感特性的弱信号C/A码捕获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在不估计导航电文边沿位置的情况下实现C/A码时延和载波多普勒频移的有效估计。最后,对C/A码的互相关序列的近正交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同时针对强信号对弱信号捕获干扰和减少对多个卫星同时捕获所需要的时间这一亟待解决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C/A码互相关序列近正交特性的微弱信号环境下多卫星C/A的并行捕获算法。通过仿真分析发现该算法在成功捕获到卫星C/A码时延和载波多普勒频移的同时,相对于与传统基于C/A码互相关特性的捕获算法,不需要很多的运算量,有效改善了接收机的灵敏度。

李津[10](2016)在《单轴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悬浮由于无接触而避免了物体之间的摩擦和磨损,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省去了复杂的润滑系统,改善了设备的运行条件,因而在交通、机械、冶金、材料等各个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对于磁悬浮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合悬浮系统的发展前景及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对电磁理论的分析,给出了混合悬浮系统的工作原理。再次,通过仿真设计出大间隙下混合悬浮系统的电磁和永磁部分,并介绍了混合悬浮系统的硬件结构。然后,研究了混合悬浮系统的单轴运动特点,给出混合悬浮系统的单轴控制方案和软件设计。最后,根据所设计的软硬件,在实验室搭建了实验平台,验证了文中所设计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大间隙电磁-永磁混合悬浮系统系统是有效地,采用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悬浮物体单轴运动的稳定性、快速性及精确性。

二、运动体上“时缓”的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体上“时缓”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干扰估计器的鲁棒飞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受多源干扰的控制系统
        1.1.2 低成本飞行器的发展现状
        1.1.3 低成本飞行器在受多源干扰条件下的控制难点
    1.2 受多源干扰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受集总输入干扰系统的鲁棒控制
        1.2.2 受输出干扰或传感器数量受限系统的鲁棒控制
        1.2.3 受多源干扰系统的鲁棒控制
    1.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1.3.1 主要创新
        1.3.2 主要贡献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速率测量系统的集总输入干扰补偿控制
    2.1 引言
    2.2 无速率测量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分析
        2.2.1 问题描述
        2.2.2 设计难点
    2.3 基于passivity技术和改进的UDE的控制方案设计
        2.3.1 控制方案设计
        2.3.2 改进的UDE设计
        2.3.3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2.3.4 3-DOF直升机应用
    2.4 基于改进的LSO+UDE的控制方案设计
        2.4.1 控制方案设计
        2.4.2 改进的LSO设计
        2.4.3 UDE设计
        2.4.4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2.4.5 3-DOF直升机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感器性能受限系统的测量误差补偿控制
    3.1 引言
    3.2 传感器性能受限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分析
        3.2.1 问题描述
        3.2.2 设计难点
    3.3 基于MEE的控制方案设计
        3.3.1 控制方案设计
        3.3.2 MEE设计
        3.3.3 稳定性分析
        3.3.4 2-DOF直升机应用
        3.3.5 固定翼飞机应用
    3.4 被控系统模型精度受限条件下基于MEE的控制方案设计
        3.4.1 改进的控制方案设计
        3.4.2 2-DOF直升机应用
    3.5 传感器动态时滞条件下基于MEE+SLC的控制方案设计
        3.5.1 针对一阶传感器模型的控制方案设计
        3.5.2 针对一阶传感器模型的MEE设计
        3.5.3 针对高阶传感器模型的控制方案和MEE设计的推广
        3.5.4 2-DOF直升机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存在多源干扰系统的一体化补偿控制
    4.1 引言
    4.2 存在多源干扰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分析
        4.2.1 问题描述
        4.2.2 设计难点
    4.3 基于MEE+UDE的控制方案设计
        4.3.1 多源干扰估计框架设计
        4.3.2 控制方案设计
        4.3.3 MEE设计
        4.3.4 UDE设计
        4.3.5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3.6 与经典鲁棒控制方案的对比
        4.3.7 2-DOF直升机应用
        4.3.8 四旋翼飞行器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翼飞机高精度编队控制
    5.1 引言
    5.2 固定翼飞机高精度编队控制设计分析
        5.2.1 问题描述
        5.2.2 设计难点
    5.3 基于因果稳定逆的分布式鲁棒同步输出跟踪控制方案设计
        5.3.1 控制方案设计
        5.3.2 分布式观测网络设计
        5.3.3 因果稳定逆设计
        5.3.4 基于MEE的局部鲁棒控制器设计
        5.3.5 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5.3.6 F-16战斗机编队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极坐标系下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1.2.2 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扩展目标跟踪理论
    2.1 引言
    2.2 扩展目标状态模型
    2.3 扩展目标量测模型
    2.4 高斯过程原理
        2.4.1 标准高斯过程回归
        2.4.2 递归高斯过程回归
        2.4.3 高斯过程模型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无偏转换的高斯过程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无偏转换的高斯过程概率数据关联方法
        3.3.1 概率数据关联方法
        3.3.2 无偏转换方法
        3.3.3 GP-UCM-PDA算法步骤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非线性滤波的高斯过程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GP-NM-PDA的扩展目标跟踪算法
        4.3.1 快速跟踪方法
        4.3.2 GP-NM-PDA方法步骤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P-NM-PDAAI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带幅值信息的高斯过程概率数据关联方法
        5.3.1 幅值似然比函数
        5.3.2 设定检测阈值
        5.3.3 GP-NM-PDAAI方法步骤
    5.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3)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压共轨系统组成
        1.2.1 高压油泵
        1.2.2 高压共轨管
        1.2.3 高压共轨喷油器
        1.2.4 电控单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压共轨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研究现状
        1.3.3 高压共轨喷油器密封技术研究现状
        1.3.4 高压共轨喷油器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共轨喷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共轨喷油器液压系统数学模型
        2.2.1 液压系统建模假设
        2.2.2 共轨喷油器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共轨喷油器一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一维仿真流程
        2.3.2 燃油供给模块
        2.3.3 电磁力控制模块
        2.3.4 电磁阀模块
        2.3.5 柱塞套与控制阀模块
        2.3.6 柱塞与柱塞套模块
        2.3.7 喷油器的一维仿真模型
    2.4 模型参数设置
    2.5 模型的仿真结果及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及结构参数对燃油泄漏及喷油器性能的影响
    3.1 高压共轨喷油器泄漏结构
    3.2 系统参数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2.1 供油压力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2.2 燃油粘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 偶件结构参数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1 偶件接触长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2 偶件直径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3 间隙油膜厚度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4 偶件偏心距对燃油泄漏率的影响
        3.3.5 减少泄漏量的措施
    3.4 系统参数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4.1 燃油压力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4.2 喷油脉宽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5 喷油器结构参数对喷油性能影响
        3.5.1 针阀升程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5.2 针阀座面锥角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5.3 喷孔直径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5.4 喷孔个数对喷油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高压共轨喷油器偶件间隙油膜仿真分析
    4.1 计算流体力学介绍
    4.2 油膜流动数学模型
    4.3 间隙油膜网格划分
    4.4 仿真参数设置
        4.4.1 静态泄漏量参数设置
        4.4.2 网格无关性分析
        4.4.3 仿真结果的验证
    4.5 间隙油膜仿真结果
    4.6 偶件结构参数对柱塞偶件油膜影响
        4.6.1 偶件直径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4.6.2 偶件接触长度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4.6.3 油膜厚度对油膜的影响分析
    4.7 控制阀偶件间隙油膜动态泄漏分析
        4.7.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7.2 仿真参数的设置
        4.7.3 仿真结果分析
    4.8 不同偶件密封结构对燃油泄漏速率的影响
        4.8.1 环形槽密封原理
        4.8.2 不同结构环形槽对偶件燃油流速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5 高压共轨喷油器针阀偶件的静力学分析
    5.1 有限元理论简介
    5.2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针阀针阀体的静力学分析
        5.3.1 针阀针阀体材料设置
        5.3.2 网格划分
        5.3.3 约束及载荷的施加
        5.3.4 仿真结果分析
    5.4 喷油器针阀座的静力学分析
        5.4.1 针阀座有限元仿真设置
        5.4.2 针阀座材料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5.4.3 温度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5.4.4 载荷对有限元分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高压共轨喷油器柱塞偶件流固耦合分析
    6.1 流固耦合介绍
    6.2 仿真模型的建立
        6.2.1 流固耦合项目组建立
        6.2.2 流体模块设置
        6.2.3 固体模块设置
        6.2.4 仿真结果分析
    6.3 环形槽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6.3.1 凹槽位置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6.3.2 凹槽形状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6.3.3 凹槽数量对偶件形变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船舶桨舵鳍联合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桨舵鳍联合控制研究现状
        1.2.1 桨舵鳍联合控制国外研究现状
        1.2.2 桨舵鳍联合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桨舵鳍联合控制系统建模
    2.1 引言
    2.2 船舶六自由度运动分析
    2.3 船舶运动模型的建立
    2.4 桨舵鳍作用于船舶的水动力分析
        2.4.1 螺旋桨产生的力和力矩
        2.4.2 舵产生的力和力矩
        2.4.3 鳍产生的力和力矩
    2.5 桨舵鳍联合控制模型的操纵性仿真
    2.6 影响桨舵鳍控制的环境扰动分析
        2.6.1 海浪对船舶产生的力和力矩
        2.6.2 海浪扰动对船舶运动的影响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桨舵鳍控制系统的经典PID控制
    3.1 PID控制原理
    3.2 桨舵鳍PID控制器的设计
    3.3 仿真及结果分析
        3.3.1 桨舵鳍PID控制系统控制效果分析
        3.3.2 桨舵鳍PID控制系统系统能量消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桨舵鳍联合系统的LQR最优控制器设计
    4.1 桨舵鳍联合控制系统的线性化状态方程形式
    4.2 桨舵鳍联合控制系统的能控能观性分析
    4.3 桨舵鳍联合控制最优控制器的设计
        4.3.1 桨舵鳍联合控制性能指标的确定
        4.3.2 桨舵鳍联合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4.4 桨舵鳍联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5 控制器加权矩阵的选择
    4.6 仿真及分析
    4.7 基于遗传算法的加权矩阵优化
    4.8 仿真与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熵产分析的水下运动体两相流减阻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两相流动减阻的原因及主要类型
    1.3 两相流减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数值方法和模型
    2.1 空化和沸腾模型数值模拟及方法
    2.2 数值模型确认和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熵产分析的水下运动体自然超空化减阻计算
    3.1 阻力特性
    3.2 压力分布
    3.3 空泡形态
    3.4 熵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熵产分析的水下运动体沸腾减阻计算
    4.1 压力和温度分布
    4.2 阻力特性
    4.3 空泡形态
    4.4 熵产分析
    4.5 热流量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进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不可压缩流中飞艇艇体气动力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飞艇的产生与发展
        1.1.2 飞艇的应用前景
        1.1.3 研究飞艇气动力的意义
    1.2 飞艇气动力研究概述
        1.2.1 Lamb的势流理论
        1.2.2 工程估算方法
        1.2.3 CFD数值计算
        1.2.4 涡动力学理论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统一的流体动力表达式
    2.1 流体动力表达式的推导
    2.2 无粘流场中冲量的具体表达式
    2.3 算例1: 圆球的无粘流气动力
    2.4 算例2: 椭球体有粘流稳态气动力
        2.4.1 稳态气动力表达式的推导
        2.4.2 CFD数值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粘流中飞艇艇体的气动力分析
    3.1 面元法介绍
        3.1.1 编写面元法Matlab程序的步骤
        3.1.2 面元法程序的验证
        3.1.3 面元法程序的改进
    3.2 椭球等效方法的合理性验证
        3.2.1 一种非椭球艇体
        3.2.2 附加质量的计算
    3.3 艇体的无粘流气动力
        3.3.1 流场冲量的计算
        3.3.2 艇体的气动力表达式
    3.4 艇体坐标系原点对艇体气动力的影响
        3.4.1 对椭球体艇体的影响
        3.4.2 对非椭球艇体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粘流中艇体非稳态气动力系数的计算
    4.1 CFD技术概述
        4.1.1 网格概述
        4.1.2 Fluent应用基础
        4.1.3 CFD技术模拟运动体不可压缩有粘流场的可行性验证
    4.2 准稳态假设算法概述
    4.3 艇体非稳态气动力系数的计算
        4.3.1 非稳态气动力表达式
        4.3.2 CFD数值计算
        4.3.3 非稳态气动力系数的具体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圆形阵列短时分析用于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分离与校正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机械装备故障诊断
    1.2 列车轴承故障诊断
    1.3 列车轴承道旁声学故障诊断
        1.3.1 列车轴承道旁声学故障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1.3.2 高速列车轴承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技术难点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内容的结构安排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获取
    2.1 引言
    2.2 列车轮对轴承故障
    2.3 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获取
        2.3.1 故障轴承的获取
        2.3.2 列车故障轴承静态信号获取
        2.3.3 列车故障轴承静态信号分析
        2.3.4 列车故障轴承道旁声学信号获取
        2.3.5 列车故障轴承动态信号分析
    2.4 基于单麦克风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2.5 基于麦克风线阵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道旁圆形阵列声学混叠畸变信号分离
    3.1 引言
    3.2 基于圆形麦克风阵列的道旁多混叠声源分离模型
    3.3 基于圆形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分离方法
        3.3.1 基于斜投影的空间指向性滤波算子
        3.3.2 运动声源的阵列时间中心获取
        3.3.3 短时空间指向性滤波
        3.3.4 基于ST-OPSDF的道旁多声源分离流程
    3.4 模拟仿真验证
    3.5 实验验证
        3.5.1 内圈故障与外圈故障混合信号
        3.5.2 滚子故障与外圈故障混合信号
    3.6 本章讨论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道旁圆形阵列声学多普勒畸变信号的校正
    4.1 引言
    4.2 道旁阵列声学信号中的多普勒畸变
        4.2.1 移动声源的多普勒畸变
        4.2.2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多普勒校正方法
    4.3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短时稀疏奇异值分解方法
        4.3.1 基于ST-SSVD的运动夹角估计
        4.3.2 方法的其他说明
    4.4 仿真验证
        4.4.1 多普勒冲击信号仿真
        4.4.2 多普勒线性调频信号仿真
    4.5 真实轴承多普勒信号的试验验证
        4.5.1 列车轴承外圈故障
        4.5.2 列车轴承内圈故障
    4.6 本章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旁声学诊断系统的嵌入式在线实现
    5.1 引言
    5.2 在线多普勒畸变校正方法的原理
    5.3 在线多普勒畸变消除方法的过程
    5.4 模拟仿真验证
    5.5 嵌入式系统中的ODEE算法实验验证
        5.5.1 嵌入式系统的实验装置
        5.5.2 实验验证:外圈故障信号
        5.5.3 实验验证:内圈故障轴承
    5.6 本章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运动过程中指尖检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指尖检测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指尖检测相关理论研究
    2.1 指尖检测的定义及分类
    2.2 单指尖常用检测算法
    2.3 多指尖检测常用方法
        2.3.1 基于曲率的指尖检测
        2.3.2 基于区域分析的指尖检测
        2.3.3 基于骨骼算法的指尖检测
        2.3.4 基于凸包-K向量的指尖检测
        2.3.5 基于重心距离算法的指尖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图像预处理与目标提取
    3.1 手部图像预处理
        3.1.1 YCbCr颜色空间转换
        3.1.2 中值滤波
        3.1.3 二值化
        3.1.4 闭运算
    3.2 前景分割相关算法研究
    3.3 典型的前景分割算法介绍
        3.3.1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3.2 肤色检测算法
    3.4 手部轮廓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指尖检测算法的实现
    4.1 对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的改进
        4.1.1 原有模型存在的问题
        4.1.2 邻域像素连接权与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融合
        4.1.3 自适应背景更新
    4.2 YCbCr颜色空间下的带权颜色信息去除阴影
    4.3 根据指尖点的圆特性改进重心距离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数据采集
    5.3 指尖检测实验整体过程
        5.3.1 图像预处理
        5.3.2 前景提取
        5.3.3 指尖检测
        5.3.4 实验结果与对比
    5.4 指尖检测结果的简单应用
        5.4.1 计算手势特征向量
        5.4.2 手势训练和识别
        5.4.3 手势检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GPS弱信号中的C/A码捕获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GPS系统信号构成基本原理
    2.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捕获理论
        2.1.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结构
        2.1.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信号分析
        2.1.3 伪随机序列
    2.2 GPS信号构成
        2.2.1 GPS信号组成
        2.2.2 GPS信号的产生
        2.2.3 载波信号
        2.2.4 C/A码
        2.2.5 导航数据
    2.3 GPS软件接收机
    2.4 本章小结
3 GPS信号捕获基本原理
    3.1 信号检测理论
    3.2 门限判决方法
    3.3 经典信号捕获策略
        3.3.1 滑动相关捕获算法
        3.3.2 并行频率捕获算法
        3.3.3 匹配滤波器捕获算法
    3.4 GPS信号捕获常用的积分方法
        3.4.1 信号模型
        3.4.2 相干累积
        3.4.3 非相干累积
        3.4.4 差分相干累积
        3.4.5 三种累积方法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C/A码自相关特性的GPS弱信号捕获算法研究
    4.1 GPS弱信号环境特点分析
        4.1.1 GPS弱信号定义
        4.1.2 弱信号环境特点
        4.1.3 弱信号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4.1.4 多普勒频移现象
        4.1.5 导航电文翻转
        4.1.6 搜索步长
    4.2 估计导航数据边沿的GPS弱信号捕获算法研究
        4.2.1 半比特捕获算法
        4.2.2 全比特捕获算法
        4.2.3 其它估计导航数据位边沿的捕获算法
        4.2.4 基于连续翻转比特符号的微弱信号C/A码捕获算法
    4.3 无需估计导航数据边沿的GPS弱信号捕获算法研究
        4.3.1 C/A码自相关相关峰的导航数据翻转不敏感特性
        4.3.2 数据块平均相关预处理
        4.3.3 基于C/A码导航数据翻转不敏感特性的弱信号C/A码捕获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A码互相关特性的GPS弱信号捕获算法研究
    5.1 多个卫星强弱信号同时存在时对捕获影响
    5.2 C/A码互相关序列的正交特性
    5.3 基于C/A码互相关特性的多卫星微弱信号C/A码并行捕获算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单轴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磁悬浮原理
    2.1 磁学基础
        2.1.1 磁学基础
        2.1.2 材料的磁化
        2.1.3 磁性材料的分类
    2.2 磁性材料
        2.2.1 软磁材料
        2.2.2 永磁材料
    2.3 电磁悬浮原理
    2.4 小结
第三章 大电流输出的控制实现
    3.1 研究现状
        3.1.1 DC-DC直流变换器技术的研究现状
        3.1.2 组合直流功率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3.2 控制策略
    3.3 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实现
    4.1 控制方法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一般设计方法
        4.2.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 基于WinCC和STEP7的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运动体上“时缓”的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干扰估计器的鲁棒飞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D]. 祝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极坐标系下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D]. 任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高压共轨喷油器精密偶件泄漏与密封特性研究[D]. 李治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船舶桨舵鳍联合控制方法研究[D]. 牛雨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5]基于熵产分析的水下运动体两相流减阻特性数值研究[D]. 汤冬冬.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不可压缩流中飞艇艇体气动力的计算方法研究[D]. 林新武. 厦门大学, 2018(01)
  • [7]圆形阵列短时分析用于列车轴承道旁声学信号分离与校正的理论研究[D]. 欧阳可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
  • [8]运动过程中指尖检测算法研究[D]. 宁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9]GPS弱信号中的C/A码捕获算法研究[D]. 孔维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3)
  • [10]单轴磁悬浮系统的控制技术研究[D]. 李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6)

标签:;  ;  ;  ;  

运动体上“时间延迟”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