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 mRNA和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p16 mRNA和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一、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贺红梅,邵长好,白金猛,陶庆彬[1](2020)在《IMP3、P16、HE4、Ki67、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鉴别诊断及预后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P16、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Ki67、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表达、鉴别诊断、预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的卵巢浆液性肿瘤患者183例肿瘤组织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3组:卵巢浆液性癌组(恶性组) 42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组(交界性组) 61例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组(良性组) 8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MP3、HE4、Ki67、P16、P53表达,比较3组各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卵巢浆液性癌组不同分期、是否伴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组IMP3、P16、HE4、Ki67、P53表达阳性表达率;比较各指标单独检测、联合检测对卵巢浆液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恶性组IMP3、HE4、Ki67、P16、P53阳性率为73.81%、76.19%、54.76%、83.33%、40.48%,均高于良性组(15.00%、26.25%、0.00%、23.75%、5.00%),恶性组IMP3、Ki67、P16、P53阳性率高于交界性组(52.46%、11.48%、70.49%、4.92%),交界性组IMP3、HE4、Ki67、P16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IMP3、HE4、Ki67、P16、P53诊断卵巢浆液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3.81%、76.19%、54.76%、83.33%、40.48%,特异度分别为68.79%、54.61%、95.04%、56.03%、95.04%。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2.86%,明显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95.74%,高于IMP3、HE4、P16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Ki67、P53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FIGO分期Ⅲ期及以上组患者IMP3、HE4、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组,Ⅱ期组;Ⅱ期组IMP3、Ki67、P53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及以上组P1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组IMP3、HE4、Ki67、P16、P53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MP3、P16、HE4、Ki67、P53阳性表达增加可能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向卵巢浆液性癌进展、肿瘤的分化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5种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浆液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赵长燕,贺红梅,邵长好,白金猛[2](2019)在《IMP3、P16蛋白、HE4、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MP3)、P16蛋白、人附睾蛋白4(HE4)、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10年11月至2017年11月该院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4例(良性组),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42例(交界性组),卵巢浆液性癌64例(恶性组)组织进行IMP3、P16蛋白、HE4及P53蛋白检测并分析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IMP3、P16蛋白、HE4在良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15.20%、24.02%和25.00%)明显低于交界性组(54.76%、71.43%和71.43%)和恶性组(73.44%、85.94%和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良性组(4.90%)和交界性组(4.7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恶性组(4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3、HE4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卵巢浆液性癌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阳性表达率在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灵敏度(92.19%)和特异度(96.88%),显着高于IMP3(分别为42.19%和60.94%)和P16蛋白单项检测(分别为40.62%和4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0.869显着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在四项指标的单独检测中,HE4的ROC曲线下面积0.816最大(P<0.05)。结论 I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联合检测能够提升临床卵巢浆液性癌的诊断率,有望成为卵巢浆液性癌检测良好指标。

邵长好,贺红梅,赵长燕[3](2018)在《P16、P53、HE4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P16蛋白、P53蛋白、人附睾蛋白4(HE4)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存档的53例浆液性卵巢癌石蜡标本作为观察组,选择5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作为良性组,选择50例已绝经子宫肌瘤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组,均为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三组病理组织的P16、P53、HE4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上述3种指标与卵巢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P16在观察组、良性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48/53)、22.0%(11/50)、2.0%(1/50),P53在观察组、良性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9%(27/53)、8.0%(4/50)、0(0/50),HE4在观察组、良性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39/53)、12.0%(6/50)、0(0/50)。观察组的P16、P53、HE4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P16在临床分期晚期(Ⅲ/Ⅳ期)与早期(Ⅰ/Ⅱ期)、组织学分级高级与低级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组织学分级高级与低级的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临床分期晚期(Ⅲ/Ⅳ期)与早期(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4在临床分期晚期(Ⅲ/Ⅳ期)与早期(Ⅰ/Ⅱ期)、组织学分级高级与低级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但P53的阳性表达更多见于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中;HE4的表达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均有较大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断和评估卵巢浆液性肿瘤预后提供参考。

莫利花[4](2013)在《BMI-1、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不同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BMI-1、P16INK4A的表达情况,探讨BMI-1、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1.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正常卵巢组织1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1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62例。采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BMI-1、 P16INK4A蛋白在正常卵巢组,良性肿瘤组及卵巢癌组的表达。2.收集入组的6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以手术日期作为开始随访的时间,采取电话和门诊随访,2012年10月份为随访截止日期,随访中位时间为27个月。结果:(1)BMI-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呈黄色或棕黄色。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及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40%(6/15)和72.58%(45/62),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癌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卵巢肿瘤组与正常卵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MI-1在上皮性卵巢癌Ⅰ-Ⅱ期阳性表达率为50.00%(12/24),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为86.84%(3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85%(6/14);64.71%(11/17);90.32%(2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大网膜转移组及无大网膜转移组BMI-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19%(33/37);48%(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大小及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3)P16INK4A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呈黄色或者棕黄色。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肿瘤及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10)、33.33%(5/15)和62.90%(39/62),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癌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卵巢肿瘤组与正常卵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Ⅰ-Ⅱ期阳性表达率为41.67%(10/24),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为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的表达率分别为35.71%(5/14);52.94%(9/17);80.64%(25/31),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网膜转移组及无大网膜转移组p16INK4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7%(26/37);52.00%(1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阳性表达率与年龄大小及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5)BMI-1蛋白与p16INK4A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不相关(P>0.05)。(6)6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BMI-1表达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57月,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5.6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表达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1.52月,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0.20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INK4A阴性和阳性表达情况与患者生存时间无关(P>0.05),经Cox模型分析,BMI-1可以作为卵巢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1)BMI-1及P16INK4A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提示BMI-1及P16INK4A可能参与了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过程。(2)BMI-1蛋白及p16INK4A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BMI-1蛋白还与大网膜转移有关,提示BMI-1、P16INK4A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展、转移过程。(3)BMI-1蛋白与p16INK4A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不相关。(4)BMI-1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黄敏[5](2010)在《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TIH4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卵巢上皮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却居第一的恶性疾病。由于卵巢解剖上隐匿于盆腔深处,在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很难在早期发现和诊断,约60%-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近30年来,虽然经过全世界妇科肿瘤专家的不懈努力,不断改进手术方式,发现更新更好的化疗药物,增加新的化疗方案,但是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所以,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卵巢癌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是在课题组先期使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和ELISA技术发现M/Z(质荷比)为3272的ITIH4分泌片段在卵巢癌病人血清中是上调的,作为一种与粘附和渗出等肿瘤浸润转移必须过程密切相关的物质,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在卵巢癌的增殖,浸润转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对ITIH4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进展: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49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16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ITIH4 mRNA的定量分析,ITIH4在恶性卵巢组织与良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量有差异(p<0.05),在恶性组织中ITIH4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与良性组织中差异不明显;2.通过构建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inter-α-trypsin inhibitor H4 ITIH4)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检测其对ITIH4基因的干扰效率。继而筛选出稳定干扰的细胞株,进行一系列功能实验,反面验证ITIH4基因的功能;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增强,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45.7±0.7%和31.4±0.2%,p=0.5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迁移能力实验中,pGPU6-ITIH4-917是0.4481±0.0277,与阴性组相对比,pGPU6-ITIH4-917组比阴性组迁移能力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28)3.采用第二代和第三代慢病毒载体,分别构建ITIH4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素梅[6](2008)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巢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组织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从而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平衡失调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血清中组织蛋白酶L(CTSL)及其组织抑制剂(CC)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CTSL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从而寻找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TSB、CTSL、CTSD、CC的mRNA表达,进行阳性率和半定量的比较,并分析其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CTSB、CTSL、CC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半定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TSD在三组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B的表达与腹水量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T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C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肝转移和大网膜转移有关(p<0.05);CTSD的表达与肝转移和腹水量的多少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阳性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TSL阳性率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CTSB、CTSL、CC表达增高,并与卵巢恶性肿瘤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CTSL及CC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4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并对其中17例初诊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血清CTSL和CC含量的动态观察,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SL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血清中CTSL及CC含量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TSL的含量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残余灶的大小有关(p<0.05);CC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CTSL、CC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血清CTSL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7%,阳性预测值为70.58%和阴性预测值为76.7%,准确率75.0%。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的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残余灶大小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CTSL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血清CTSL水平有可能作为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判断有无复发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总RNA中逆转录CTSL基因的ORF全长,克隆到PMD18-T载体上;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O8910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TS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扩增CTSL ORF全长,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CTSL基因已正向插入pcDNA3.1质粒。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证实CTSL基因能够在HO8910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卵巢癌细胞HO891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转染成功。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转染后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HO8910-CTSL和HO8910-pcDNA3.1。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CTSL基因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是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CTSL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CTSL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4对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通过RT-PCR检测其对CTSL基因的沉默效果,从中筛选一对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并根据psilencer4.1载体插入片段设计要求,设计带有BamH1、HindⅢ粘性末端且能表达shRNA的寡核苷酸碱基对序列,退火后与psilencer4.1-CMV neo载体定向连接,测序进行鉴定,并通过RT-PCR验证其干扰效果。结果:成功构建CTSL的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 neo-CTSL,经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并通过RT-PCR证明psilencer4.1-CMV neo-CTSL载体可沉默该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奠定了基础。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NA干扰CTSL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CTSL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A278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干扰成功。通过测定转染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干扰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A2780-CTSL、A2780-Control、A2780-psilencer,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其能够沉默CTSL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沉默CTSL基因后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RNA干扰CTSL基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黄莹[7](2007)在《PTEN、P16、FHIT蛋白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具有潜在恶变能力的“良性疾病”,目前这种疾病的恶变病例已越来越多的被发现,尤其是在卵巢组织中,并且认为不典型内异症是内异症恶变的重要基础病变。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负向调节作用,可潜在地抑制肿瘤生长,其失活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TEN基因是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有研究发现PTEN基因在内异症恶变的卵巢癌中发生突变,认为其蛋白表达的减少或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有望成为子宫内膜样癌及EM恶变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P16基因对细胞周期起负向调节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与增殖,防止细胞周期失控而无限制扩增、分裂、生长,从而起到抑癌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P16基因的缺失、突变、转录和表达异常。FHIT基因主要通过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发挥作用,有学者认为FHIT蛋白表达下降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一相对晚期事件。目前尚未见P16及FHIT在内异症恶变中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PTEN、P16、FHIT蛋白在卵巢内异症、卵巢不典型内异症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它们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联结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内异症组,26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1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组(癌变组,29例)中PTEN、P16、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1.PTEN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核,阳性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PTEN蛋白在内异症组、癌变组中的阳性表达率相近,分别为38%、31%,两者无显着差异性(p>0.05)。不典型增生组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2%,与内异症组、癌变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2.P16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浆,阳性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P16蛋白在不典型增生组、癌变组中的阳性表达率相近,分别为71%、69%,两者无显着差异性(p>0.05)。内异症组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5%,与不典型增生组、癌变组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3.FHIT蛋白在胞核及胞浆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FHIT蛋白在内异症组、不典型增生组、癌变组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92%、93%,两两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不典型增生组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内异症组和癌变组,癌变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略低于内异症组,提示PTEN蛋白表达可能是内异症恶变的早期事件,检测PTEN可能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2.不典型增生组和癌变组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内异症组,癌变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略低于不典型增生组,提示p16在卵巢内异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协同有其它抑癌基因(Rb基因)的作用,p16可能是通过Rb基因蛋白来行使功能的,最终p16蛋白表达增高。3.FHIT蛋白在内异症组、不典型增生组、癌变组中均有较高表达,可能同p16类似,与其它抑癌基因共同作用于卵巢内异症恶变过程,而最终表达增高。

陈照立,龚莉,蔡媛[8](2004)在《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 mRNA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 5例正常涎腺和 6 4例涎腺肿瘤标本中P16蛋白和P16mRNA的表达 ,并分析了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3.9%(17 2 3)和 4 3.9% (18 4 1) (P <0 .0 5 ) ;P16mRNA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 .6 % (19 2 3)和 4 8.8%(2 0 4 1) (P <0 .0 1)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均无相关性 ,但与恶性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和P16mRNA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mRNA均有表达下降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下降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郭慧方[9](2001)在《p16基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与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42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40例原发性宫颈癌及相应正常组织中p16 mRNA和p16蛋白进行检测,并用Fisher精确检验和χ2检验的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常卵巢、子宫内膜和宫颈组织中p16 mRNA和p16蛋白的检出率均为100%。2.上皮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组织中p16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7%、69.05%和60.00%,p16蛋白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45.83%、59.52%和52.50%,均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显着性(p<0.05)。3.p16 mRNA和p16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且缺失率有随肿瘤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一致性检验显示p16基因的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关系密切(p<0.05)。结论:p16基因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缺失率,并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p16 mRNA和p16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并为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王敏,张佳林,江森,陆景明,张淑兰[10](2000)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 p16抑癌基因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 ,对 47份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组织和 8份正常卵巢组织 p16mRNA与 p16蛋白进行检测。 结果 p16mRNA与 p16蛋白阳性表达皆主要位于胞浆内 ,呈红色颗粒状 ,阳性表达细胞多呈灶状分布。p16mRNA与 p16蛋白在卵巢浆液性癌中检出率 (4 8 5 %、42 4% )皆低于良性浆液性瘤 (均 90 0 % )及正常卵巢组织 (均 10 0 0 % ) ,均P<0 0 5。p16mRNA、p16蛋白低表达与卵巢浆液性癌的恶性程度高、肿瘤分化差、癌瘤播散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一致性检验显示 p16基因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关系密切 (P <0 0 1)。结论 p16作为一种新型抑癌基因 ,其mRNA或蛋白低表达与卵巢浆液性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IMP3、P16、HE4、Ki67、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鉴别诊断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
        1.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1.3 结果判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肿瘤组织中IMP3、HE4、Ki67、P16、P53表达
    2.2 恶性组不同分期、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中IMP3、HE4、Ki67、P16、P53表达
    2.3 敏感度、特异度
3 讨论
4 结论

(2)IMP3、P16蛋白、HE4、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1.4 结果判定标准
        1.4.1 IMP 3和HE4判定方法
        1.4.2 P16和P53蛋白判定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2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同I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阳性表达关系
    2.3 I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染色情况
    2.4 各指标检测对卵巢浆液性囊腺癌诊断效能的比较
    2.5 IMP3、P16蛋白、HE4和P53蛋白单检与联合检测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P16、P53、HE4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 试剂
        1.2.2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P16、P53与HE4的表达水平
    2.2 P16、P53与HE4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病理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4)BMI-1、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选取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组织切片制备
        2.3.3 免疫组织化学(P-V二步法)染色步骤
    2.4 结果判定
        2.4.1 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组设计
        2.4.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免疫组化结果
        3.1.1 BMI-1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组织及卵巢癌中的表达
        3.1.2 BMI-1蛋白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3.1.3 P16~(INK4A)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组织及卵巢癌中的表达
        3.1.4 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3.2 卵巢癌中BMI-1、P16~(INK4A)相关性分析
    3.3 卵巢上皮癌中BMI-1、P16~(INK4A)蛋白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3.3.1 BMI-1、P16~(INK4A)对卵巢癌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3.3.2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4 讨论
    4.1 BMI-1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4.2 BMI-1与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关系及意义
    4.3 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4.4 P16~(INK4A)与卵巢上皮癌预后的关系及意义
    4.5 BMI-1与P16~(INK4A)相关关系
    4.6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致谢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文献综述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可能的致病因素
        1.1.1 发病率
        1.1.2 发病因素
        1.2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与鉴别诊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2.1 卵巢癌的筛查
        1.2.2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2、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及临床验证研究近况
        2.1 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2.2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现况
        2.3 已筛选出的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临床验证现况
        2.4 卵巢肿瘤血清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中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问题
    3 卵巢肿瘤血清诊断标志物研究近况
        3.1 血清抗原抗体类诊断标记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1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2.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
        3.1.3 CA125与卵巢上皮性肿瘤(EOC)的筛查
        3.1.4 CA125与EO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5 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与EOC临床的关系
        3.1.6 CA12与EOC的化疗疗效及复发转移
        3.1.7 CA125与EOC的预后
        3.1.8 血清CA125含量测定在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9 血清HE4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
        3.1.10 其它血清抗原抗体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2 激素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2.1 尿促性腺激素片段
        3.2.2 UGF与卵巢癌
        3.2.3 抑制素
        3.2.4 INH与卵巢上皮性肿瘤
        3.2.5 激活素
        3.2.6 绒毛促性腺激素(HCG)
        3.2.7 内固醇类激素的测定
        3.2.8 米勒管抑制激素(MIS)
        3.2.9 抑制素
        3.3 酶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3.1 端粒酶(Telomerase,TLMA)
        3.3.2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MMPs)
        3.3.3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
        3.3.4 谷胱甘肽S2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s)
        3.3.5 神经细胞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3.3.6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
        3.4 肽类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及缺陷
        3.4.1 组织多肽抗原(TPA)和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
        3.4.2 细胞角蛋白19(CK19)/CYFRA21-1
        3.4.3 甲胎蛋白(AFP)
        3.4.4 滤泡调整蛋白(FRP)
        3.4.5 血清唾液酸或脂连唾液酸的检测(LSA)
        3.5 多指标联合应用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4、卵巢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研究现况
        4.1 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1.1 HER-2/neu癌基因
        4.1.2 c-myc基因
        4.1.3 ras基因
        4.2 抑癌基因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2.1 p53抑癌基因
        4.2.2 nm23基因
        4.2.3 p16基因
        4.2.4 KAI-1基因
        4.2.5 PETN
        4.3 生长因子检测作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4.3.1 白介素-6(IL-6)
        4.3.2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4.3.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4.3.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4.3.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1)
        4.3.6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
        4.3.7 内皮抑素
        4.3.8 溶血磷脂酸
        4.4 细胞DNA及RNA含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4.5 多分子指标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5、ITIH4基因与卵巢肿瘤的关糸研究
        5.1 ITIH4基因的发现、结构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5.2 ITIH4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糸研究现况
        5.3 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糸及分子机理
    6、本研究的目地和意义
第二章 ITIH4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卵巢肿瘤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的RT-PCR条件建立
        2.2 ITIH4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条件建立
        2.3 各类卵巢组织中的ITIH4基因mRNA比较
        2.4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2.5 利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
        2.6 卵巢癌组织中ITIH4基因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第三章 siRNA沉默ITIH4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功能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与菌株
        1.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2 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转染细胞系培养
        1.3.2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1.3.3 siRNA片段最佳沉默效应的筛选
        1.3.4 shRNA-ITIH4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3.5 脂质体介导的ITIH4-PGPU6-917质粒细胞转染
        1.3.6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筛选
        1.3.7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HO8910pm细胞的克隆
        1.3.8 转染前后细胞中ITIH4基因mRNA表达测定
        1.3.9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MTT法)
        1.3.10 细胞体集落形成实验
        1.3.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变化
        1.3.12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
        1.3.13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2 结果
        2.1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ITIH4基因表达情况
        2.2 转染条件的确定
        2.3 不同的siRNA干扰片段瞬时转染HO8910pm细胞前后其ITIH4mRNA表达结果
        2.4 ITIH4-PGPU6-917siRNA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2.5 ITIH4-PGPU6-917载体转染HO8910pm细胞结果
        2.6 HO8910pm-ITIH4-PGPU6-917(+)和HO8910pm-ITIH4-PGPU6(+)细胞筛选
        2.7 不同细胞中ITIH4mRNA表达测定
        2.8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
        2.9 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2.10 各类细胞细胞生长周期结果
        2.11 不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测定结果
        2.12 不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
    3 讨论
第四章 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与菌株、细胞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ITIH4 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1.2.1.1 shRNA的设计
        1.2.1.2 插入片段退火反应
        1.2.1.3 Hpa I和Xho I双酶切pSico
        1.2.1.4 连接反应
        1.2.1.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1.2.1.6 挑选阳性克隆
        1.2.1.7 质粒DNA的提取
        1.2.1.8 重组质粒DNA-PCR
        1.2.1.9 重组质粒的测序
        1.2.1.10. 转染293T细胞
        1.2.1.11 病毒滴度测定
    2 结果
        2.1 psico质粒双酶切电泳
        2.2 RNAi重组质粒提取
        2.3 重组质粒ITIH4-Psico PCR鉴定
        2.4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2.5 ITIH4-Psico转染293T细胞结果
        2.6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6)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临床特点
        1.1 局部蔓延
        1.2 腹腔种植
        1.3 淋巴转移
        1.4 血行转移
    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与预后
        2.1 腹腔种植转移
        2.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3 血行转移
        2.4 卵巢癌转移的预后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及分子机理
        3.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3.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4.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4.1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4.2 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4.3 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5.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诊断现况
        5.1 影像学诊断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
    6.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治疗现况
        6.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6.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6.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生物治疗
    7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研究现况
        7.1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结构
        7.2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
        7.3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7.4 卵巢肿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5 卵巢肿瘤患者外周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7.6 蛋白酶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7.7 针对蛋白酶及抑制物的靶向治疗研究
    8.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前言
    1. CTS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2. 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CTSL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7)PTEN、P16、FHIT蛋白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参考文献
    (九) 附图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8)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 mRNA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1.2 免疫组化
    1.3 原位杂交
    1.4 结果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及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2.2 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3 涎腺肿瘤中P16蛋白与P16mRNA表达的关系
3 讨 论

(9)p16基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IMP3、P16、HE4、Ki67、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鉴别诊断及预后的研究[J]. 贺红梅,邵长好,白金猛,陶庆彬.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23)
  • [2]IMP3、P16蛋白、HE4、P53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赵长燕,贺红梅,邵长好,白金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06)
  • [3]P16、P53、HE4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邵长好,贺红梅,赵长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20)
  • [4]BMI-1、P16INK4A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莫利花. 中南大学, 2013(05)
  • [5]ITIH4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D]. 黄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6]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王素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7]PTEN、P16、FHIT蛋白表达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变化[D]. 黄莹. 大连医科大学, 2007(02)
  • [8]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 mRNA的表达及意义[J]. 陈照立,龚莉,蔡媛.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02)
  • [9]p16基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郭慧方. 青岛大学, 2001(01)
  • [10]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p16 mRNA与p1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王敏,张佳林,江森,陆景明,张淑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p16 mRNA和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