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选型

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选型

一、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池小楼[1](2021)在《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大倾角煤层下分层回采诱导再生顶板破断与支架倒滑失稳问题,结合淮南矿区潘北煤矿1212(3)大倾角厚软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地质与工程条件,综合运用理论计算、基于分布式光纤与声发射监测技术的相似模拟试验、基于煤系地层结构建模技术的数值模拟试验、矸石侧限压缩固结二次成岩试验、基于三维成像技术的钻孔探测现场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再生顶板力学特性、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大倾角煤层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特征。建立了上分层覆岩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砂质泥岩层挠度与最大拉、剪应力分布规律,获得了上分层回采覆岩垮落结构形成力学驱动机制。建立了上分层回采物理与数值模型,分析了上分层回采覆岩破断及位移-应力演化特征,确定了采空区矸石2种充填形态特征。(2)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研究。测定了组成再生顶板泥岩与砂质泥岩矿物种类及含量,获得了破碎岩块胶结再生能力。对破碎岩块进行了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压缩率、粒径、体积级配对破碎岩块压实轴向应力与固结二次成岩试件抗压、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给出了4个因素下胶结体力学性能的定量表征。再生顶板现场钻孔探测发现了钻孔围岩裂隙分布及倾向胶结程度上低下高的分区固结特征。(3)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特征。基于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下分层再生顶板破断倾向分区演化、再生岩体变形光纤应变与声发射能量响应规律及再生顶板应力壳演化特征,阐明了下分层支架低中位悬臂梁断裂推垮与高位铰接岩梁断裂冲垮作用机理,揭示了下分层中上部是支架与再生顶板重点防控区域。(4)大倾角煤层回采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研究。厘定了下分层回采支架-围岩关系,建立了支架倒滑与煤壁片帮力学模型,研究了支架倒滑与煤层倾角、顶底板和支架顶梁间摩擦系数及侧护板侧护力间关系,分析了煤壁片帮与煤层倾角、再生顶板载荷、煤体粘聚力及内摩擦角间关系。提出了再生顶板铺网注浆、设置支架防倒滑千斤顶的“三机”联合防倒滑、煤壁铺网注浆+施工玻璃钢锚杆的“护帮、护顶、护架”三位一体分区协同控制措施,监测了支架阻力与歪斜角、再生顶板与煤壁注浆位置、煤壁片帮位置与深度,对“三位一体”分区协同控制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性效果进行工程评价。图:[98];表:[22];参:[185];

刘庆[2](2020)在《(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矿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复杂围岩条件下(极)近距离薄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开采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了现场实践,实现了复杂围岩条件下(极)近距离薄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开采。主要成果有:(1)首先根据关键层理论,分析了(极)近距离薄煤层群重复开采下基本顶稳定性、来压和移动规律。同时根据岩层“两带”划分理论对其高度进行了计算,并根据层间岩层和顶板的类型对(极)近距离薄煤层工作面顶板结构和类型进行划分,为工作面顶板控制提供了参考。(2)建立了UDEC数值模拟模型,对(极)近距离薄煤层群重复开采下顶板岩层移动规律、“两带”高度变化以及采场矿压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模拟结果与前面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3)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前期调研结果以及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极)近距离薄煤层工作面开采参数和“三机一架”设备进行了选型优化。把工作面长度从之前的120m增加到225m,对支架压力进行监测并分析支架工作状态,实现了研究矿井(极)近距离薄煤层同一采区、三个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孟庆炜[3](2019)在《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在较薄煤层资源开采具有工作空间小、设备特殊等特点,导致了工作面安全性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和难题。为揭示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及合理确定液压支架选型,本文基于柠条塔煤矿N1112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工业性试验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采场上覆岩层运移规律及支架架型结构,为薄煤层开采提供技术保证,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护强度值随着埋深和采高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作面埋深或采高的增加,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确定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架的关键技术参数及特点,提出了液压支架的设计方案,优化了电液控制系统。较薄煤层支架的支护强度应大于0.8711MPa,支架支撑高度为1.3~2.6m,支架中心距为1.75m。(3)优化了浅埋深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确定了立柱合理的结构强度,得到了中缸底合理强度及中缸壁通液孔合理位置,提高了立柱整体承载能力。(4)准确的预测了 N1112工作面的直接顶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项板来压强度。

石灏[4](2019)在《大范围不规则岩浆岩侵蚀条件综采面矿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大范围不规则岩浆岩侵蚀综采工作面条件下出现的岩浆岩硬度大、工作面漏顶、推进度缓慢等问题,本文以淮北双龙矿业有限公司Ⅱ3714W综采面作为工程背景,分别采用物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等方法,对大范围不规则岩浆岩侵蚀条件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1)通过理论以及物理模拟分析可知,总结出岩浆岩侵蚀条件下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征,并对工作面顶板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上覆第一层细砂岩断裂后,断裂的岩块在采空区内能够形成三角拱结构,断裂的基本顶岩块继续承载着上层层位岩层;通过建立岩浆岩不同侵蚀条件下的“支架-围岩”结构力学模型,计算出了液压支架在岩浆岩不同侵蚀条件下所受的载荷。(2)通过相似模拟研究,工作面上覆顶板第一层细砂岩为明显的覆岩亚关键层,它在采场上覆局部岩层活动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受初次来压影响下上覆岩层垮落高度要略高于周期来压过程中的垮落高度。而在煤层未侵蚀、部分侵蚀、严重侵蚀三种不同顶板条件下,采场上覆基本顶垮落形态也有所不同,受岩浆岩侵蚀后回采期间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砌体梁”结构也由于直接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由于上覆岩层荷载直接作用于下位坚硬岩浆岩直接顶,煤层部分侵蚀条件下工作面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峰值较未侵蚀、严重侵蚀情况要大;工作面回采后,在工作面采空区后方形成应力释放区,且部分侵蚀条件下采空区拉应力值更大;煤层部分侵蚀条件下直接顶下沉最大值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条件,且主要集中在沿采空区走向中部区域。(4)岩浆岩侵蚀段破岩采取煤机破岩和爆破破岩相结合的方法,为此提出了爆破工艺、爆破参数以及过岩浆岩安全技术措施,并且对采取措施前后工作面回采推进度作了对比分析。图[54]表[9]参[70]

王志国[5](2018)在《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厚煤层开采中,大采高综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与之配套的采掘设备也被相继研发出来,目前已有少数矿山在进行自动化大采高综采生产。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得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对于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研究的较少。本文结合兖州矿业集团东滩煤矿63上04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实际开采条件,对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顶板运动规律以及选用的液压支架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所做的工作主要如下:(1)根据地质条件,通过顶板结构分析,将大采高直接顶分为下位直接顶和上位直接顶,给出了其厚度和来压步距的计算公式。(2)分析了大采高支架对顶板的作用,对下位直接顶和上位直接顶的作用采用“给定载荷”方案,对基本顶的作用采用“给定变形”或“限定变形”方案,给出支架的工作阻力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计算。(3)使用UDEC模拟软件,模拟了工作面在推进不同的距离时的顶板运动规律、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得到了顶板的垮落步距、超前支承范围以及应力集中系数。(4)对于所提出的顶板控制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了工作面顶板岩层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并且分析了工作面的支架适应性,为同类型的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贾民[6](2016)在《长壁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针对处于中后期生产矿井“降本增效”开采问题,提出了基于现有开采装备,双采煤机综采提高工作面产量和采出率的技术思路,以兖矿集团济宁二号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长壁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的设备配套、改造与控制,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工艺方式与参数优化,超长双采煤机综采面顶板破断规律与控制技术以及综采面双采煤机快速过断层技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长壁超长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的工艺模式与设备配套方案。依据两台采煤机进刀位置及割煤方向不同将双采煤机开采工艺分为同向、相向割煤两种回采工艺方式;通过建立双采煤机综采面刮板输送机多点弯曲条件下运行阻力校核的数学模型,确定采煤机合理的过煤空间高度、刮板输送机最大可弯曲长度和运输量,为采煤机改造和防控因刮板输送机煤流局部堆积、载荷不均而导致的压机和推移断链等事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双采煤机综采面采煤机割煤任务分配的理论模型,得到采煤机割煤范围与割煤速度、地质异常体影响区域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了两台采煤机的合理割煤区域和“会机”位置;在实测采煤工时的基础上,对同向、相向两种开采工艺方式和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双采煤机综采面高效的循环作业方式和劳动组织方式,使中厚煤层工作面的产能提升到6Mt/a。(3)建立超长工作面顶板破断的薄板力学模型,分析了工作面长度对顶板应力分布与破断形式的影响;模拟分析了超长工作面采动应力、塑性区发育的时空演化,得到了工作面长度、推进速度与工作面来压强度的关系;针对双采煤机开采特点,分析了多点卸载条件下的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实施了顶板安全控制技术,并实测了双采煤机超长综采面的矿压显现规律,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4)根据采煤机割煤任务的理论模型,确定了双采煤机过断层时采煤机的合理割煤范围和“会机”位置;揭示了断层区采动应力与塑性区发育规律和支架初撑力对其的影响,确定了断层的影响范围;提出并实施了采用两台采煤机一煤一岩、煤岩同割、作业范围动态调整的过断层方法,工作面过断层速度提高50%以上。

温明明[7](2014)在《大倾角煤层综采面围岩活动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部分矿区转向条件复杂的大倾角煤层开采,但目前大倾角煤层开采的发展水平远低于缓倾斜煤层,仍存在着一系列没有解决的基本技术难题。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了大倾角煤层围岩运移规律和支架稳定性,针对工作面支架载荷和上下顺槽顶底板移近量进行了监测,探索大倾角煤层顶板岩层变形运移破坏规律及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支架稳定性。本论文以此为依据,建立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允许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合理化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检验指定地质技术条件下大倾角工作面是否适合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并为相同条件下煤层开采方法的合理选择,也为大倾角煤层综采面开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张沛[8](2012)在《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动态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榆神府矿区是21世纪初我国最大的现代化能源基地,研究典型浅埋煤层大采高和近浅埋煤层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掌握浅埋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和顶板来压机理,建立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动态结构,对浅埋工作面的科学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就浅埋煤层动态顶板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现场实测揭示了浅埋煤层采场矿压显现的动态特性及其规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得出典型浅埋煤层厚沙土层采动“拱状”、“拱梁”和“弧形岩柱”破坏特征。建立了厚沙土层“拱状”破坏力学模型,分别确定了典型浅埋煤层初次来压、周期来压的载荷传递因子,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引入载荷传递因子,得出了典型浅埋煤层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支护阻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可靠性。针对榆神府煤田覆岩黏土层构成,开发了塑性相似材料及模拟技术。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掌握了近浅埋煤层主亚双关键层顶板结构的破坏特征及载荷传递的大小周期来压规律,揭示了近浅埋煤层采场覆岩“三带”特征及采动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弯曲下沉带的“拱梁”结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不同采高的采场覆岩应力拱的演化规律。建立了近浅埋煤层裂隙带主亚双关键层结构模型,研究了其相互作用关系,给出了主关键层破断对亚关键层的动态载荷传递,提出了确定近浅埋煤层来压歩距的计算方法,揭示了近浅埋煤层大小周期来压现象的机理。最后给出了基于亚关键层结构可能形成“砌体梁”和“台阶岩梁”动态结构及其采场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方法。研究对榆神府等浅埋煤层矿区顶板控制和支架选型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丰富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具有理论意义。

赵旭峰[9](2018)在《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易采煤层资源的不断减少,难采煤层逐渐成为煤矿面临的难题,因此难采煤层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布置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能够解决薄煤层群在大倾角条件下联合开采遇到的一些难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在大倾角条件下工作面的布置方式;2)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对工作面“三机”的技术要求以及综采设备在大倾角煤层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3)薄煤层群联合开采条件下,上煤层工作面与下煤层工作面的合理错距的确定;4)上下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位置的合理布置,以及保护煤柱留设宽度的确定。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工作面不同的布置方案,对其分别在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也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数值计算,最后在本文的第六章结合潞安五里堠煤矿的实际案例,进行井下测站测点的布置,然后实测数据并绘制曲线对研究结论进一步分析和验证。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实测,本文得出了关于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条件下一些可行的结论:1)在煤层倾角大于20°的条件下,工作面采用伪俯斜布置、回采巷道端头与工作面垂直、推进方向与煤层走向保持一定夹角的布置方式是理想的工作面布置方案之一;2)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并提出大倾角工作面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和采煤机保持稳定而不发生下滑、倾倒的临界条件;3)薄煤层群联合下行开采,层间距在6m-8m条件下,上煤层工作面超前于下煤层工作面推进的合理错距范围为28m-33m;4)在煤层群层间距小于8m的条件下,以上煤层作为参考,上下煤层回采巷道采用内错式布置更加合理;以潞安五里堠为例计算,上煤层相邻回采巷道煤柱留设为7m,下煤层相邻回采巷道煤柱留设为27m。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为其他类似条件的煤矿开采提供参考和借鉴。

秦玄烨[10](2017)在《深部开采薄煤层坚硬顶板控制技术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峰峰集团九龙矿15445工作面是薄煤层坚硬顶板工作面,其所面临的顶板管理困难,煤炭开采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国目前煤炭行业研究的重点。因此,对于其矿压规律的研究,希望为后期类似条件的煤矿进行安全开采提供参考。九龙矿2#煤厚约5.9米,赋存条件较好,是该矿的主采煤层。鉴于其瓦斯含量严重超标,该矿计划将其下覆煤层4#煤作为保护层率先开采,以期能够安全采出上覆大煤。在利用理论分析法、相似材料模拟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手段的基础上,对大采深工作面坚硬顶板的控制技术理论进行研究,构建出与薄煤层坚硬顶板相适合的防护控顶理论体系和方法。第一,通过理论分析法,对15445工作面作为保护层进行可行性验证,同时对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矿压规律进行理论研究。第二,通过相似材料模拟法,对15445工作面顶板的矿压及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实验得出其上覆岩层沉降变形特征以及岩层破断特征。第三,通过FLAC3D软件建立15445工作面数值模型,研究其开采工程中上覆岩层的应力分布和集中情况,实为研究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上部岩层受采动影响的变化,并分析之应力集中区域和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为后期顶板管理提供参考。第四,针对15445工作面顶板坚硬难垮落的特点,对其顶板实施预裂爆破释放顶板压力,以达到顶板碎化、弱化的效果,使开采安全性提高,后期开采大煤时,瓦斯释放效果更加显着。

二、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2 再生顶板压实胶结特征研究现状
        1.2.3 大倾角煤层开采支架-围岩作用关系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大倾角煤层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及应力演化特征
    2.1 工程背景
    2.2 上分层回采覆岩破断力学分析
    2.3 上分层回采覆岩运移特征
        2.3.1 参数选取及试验方案与设备
        2.3.2 覆岩垮落结构及运移特征
    2.4 上分层回采覆岩应力演化特征
        2.4.1 数值模型构建及参数选取
        2.4.2 覆岩应力分布与演化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研究
    3.1 泥岩与砂质泥岩矿物含量
    3.2 冒落矸石侧限压缩试验
        3.2.1 破碎岩块制备及试验方案与系统
        3.2.2 破碎岩块压实特性
        3.2.3 固结二次成岩试件力学行为
        3.2.4 实验结果回归分析
    3.3 冒落矸石固结二次成岩过程
    3.4 再生顶板钻孔探测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煤层回采再生顶板破断及多物理场参数响应特征
    4.1 再生顶板破断特征
    4.2 再生顶板破断光纤应变响应
    4.3 再生顶板破断声发射能量响应
    4.4 分层综采“两带”分布特征
    4.5 再生顶板应力演化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回采支架与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机理
    5.1 支架-围岩关系
    5.2 支架倒滑力学分析
    5.3 煤壁片帮力学分析
    5.4 支架-再生顶板稳定控制措施
        5.4.1 再生顶板防漏冒措施
        5.4.2 支架防倒滑措施
        5.4.3 煤壁防片帮措施
    5.5 支架-围岩稳定控制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2.2 薄煤层综采技术工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顶板结构分析
    2.1 顶板断裂形式
        2.1.1 煤层赋存情况
        2.1.2 顶板断裂形式
        2.1.3 基本顶“砌体梁”稳定性分析
    2.2 煤层间距划分
    2.3 覆岩移动规律
        2.3.1 移动规律分析
        2.3.2 高度计算
    2.4 顶板结构分类和支护阻力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支承压力分布与采掘布置模拟分析
    3.1 UDEC模型建立
        3.1.1 软件介绍
        3.1.2 模型建立
    3.2 顶板活动规律
        3.2.1 C19 煤层顶板活动规律
        3.2.2 C20 煤层顶板活动规律
        3.2.3 C24 煤层顶板活动规律
    3.3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3.1 C19 煤层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3.2 C20 煤层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3.3 C24 煤层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长度和设备优化
    4.1 优化方法
    4.2 参数选取及优化结果
    4.3 工作面“三机”选型
        4.3.1 选型原则
        4.3.2 采煤机选型
        4.3.3 综采液压支架选型
        4.3.4 运输设备选型
    4.4 本章小结
5 现场试验
    5.1 试验区概况
    5.2 现场矿压观测及结果分析
        5.2.1 C19 煤层工作面矿压实测
        5.2.2 C20 煤层工作面矿压实测
        5.2.3 C24 煤层工作面矿压实测
    5.3 工作面开采效益对比
        5.3.1 工作面开采方案比较
        5.3.2 经济效益分析
        5.3.3 工作面试验成果
    5.4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2 薄煤层开采装备及支架合理选型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浅埋煤层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柠条塔煤矿薄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2.1 工作面地质条件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煤层赋存特征
        2.1.3 水文地质
        2.1.4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2.1.5 储量及服务年限
    2.2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浅埋深较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参数
        3.1.2 数值模拟案
    3.2 埋深模拟结果分析
        3.2.1 支护强度
        3.2.2 采动应力分析
        3.2.3 位移分析
    3.3 采高模拟结果分析
        3.3.1 支护强度
        3.3.2 采动应力分析
        3.3.3 位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深较薄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合理选型
    4.1 液压支架选型
        4.1.1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结构特点
        4.1.2 支护强度
        4.1.3 支架高度
        4.1.4 架型确定
        4.1.5 移架速度
        4.1.6 液压支架中心距
    4.2 液压支架的确定
        4.2.1 液压支架的选型原则和要求
        4.2.2 乳化液泵站
    4.3 电液控制液压支架及关键技术
        4.3.1 较薄煤层强力液压支架结构件的减薄技术
        4.3.2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优化
        4.3.3 电液控制系统的合理配置及系统的优化布局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深较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工业性试验
    5.1 顶板来压强度预测
        5.1.1 薄煤层顶板控制的基本理论
        5.1.2 基本顶岩层的初次与周期破断步距
        5.1.3 顶板来压强度计算
        5.1.4 柠条塔矿薄煤层开采矿压预测
        5.1.5 矿压预测结果分析
    5.2 矿压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大范围不规则岩浆岩侵蚀条件综采面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矿山压力理论
        1.2.2 岩浆岩侵蚀条件下开采矿压规律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2 工程地质条件及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1 工作面概况
    2.2 岩浆岩侵蚀条件分析
        2.2.1 岩浆岩分布特征
        2.2.2 岩浆岩侵蚀形态分类
        2.2.3 煤层开采受岩浆岩影响因素
    2.3 工作面围岩力学参数
        2.3.1 试件取样及测试
        2.3.2 岩石试验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岩浆岩侵蚀综采面顶板破断规律
    3.1 关键层的判识
    3.2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征
    3.3 工作面顶板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3.3.1 关键层破断结构分析
        3.3.2 关键岩块结构稳定性分析
    3.4 “支架-顶板”力学模型及支架载荷的确定
        3.4.1 模型的确定
        3.4.2 支架载荷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4.1 试验设计
        4.1.1 原型条件
        4.1.2 相似条件
        4.1.3 相似材料
    4.2 相似模拟试验过程
        4.2.1 模型的制作
        4.2.2 试块的制作
        4.2.3 加载方式
        4.2.4 测试仪器和测点布置
        4.2.5 模型开采过程
    4.3 相似模拟和结果分析
        4.3.1 覆岩初次破断规律分析
        4.3.2 覆岩周期破断规律分析
        4.3.3 覆岩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4 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分析
        4.3.5 上覆岩层变形下沉特征分析
        4.3.6 不同顶板条件下周期来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模型的构建
    5.3 边界条件和计算过程
    5.4 不同侵蚀条件下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5.5 不同侵蚀条件下采场围岩位移分布特征
    5.6 三种条件相互影响下采场顶板矿压规律
    5.7 本章小结
6 顶板控制技术及现场实测
    6.1 不同侵蚀条件下支架压力对比
    6.2 支架的合理选型
    6.3 支架失稳控制措施
    6.4 爆破工艺及安全技术措施
        6.4.1 爆破工艺
        6.4.2 安全技术措施
    6.5 冒顶原因及控制措施
        6.5.1 冒顶原因
        6.5.2 冒顶控制措施
    6.6 工作面推进统计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结构特征与运动规律研究
    2.1 顶板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2 顶板运动规律分析
    2.3 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3 东滩矿630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3 顶板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3.4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5 塑性区分布模拟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
    4.1 大采高综采液压支架的工作状态
    4.2 支架强度的确定
    4.3 支护强度计算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东滩矿6304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现场试验
    5.1 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5.2 顶板控制技术
    5.3 自动化综采系统
    5.4 工作面矿压观测及观测结果分析
    5.5 支架的适应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长壁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预期创新点
2 超长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方法与设备配套
    2.1 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工艺
    2.2 双采煤机综采面设备配套特点
    2.3 双采煤机综采面设备生产能力与空间尺寸校核
    2.4 设备改造与开采工艺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综采面双煤机开采工艺方式及参数优化
    3.1 两台采煤机割煤任务分配的理论模型
    3.2 开采工艺方式与参数优化
    3.3 参数优化与循环作业方式
    3.4 本章小结
4 超长双采煤机综采面顶板破断规律与控制技术
    4.1 顶板变形破坏规律的理论分析
    4.2 超长工作面顶板变形破坏规律的数值模拟
    4.3 多点卸载条件下采动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4.4 顶板安全控制技术
    4.5 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断层发育区超长综采面双采煤机快速过断层技术
    5.1 超长综采面双采煤机快速过断层技术
    5.2 工作面过断层采动应力围岩分布特征
    5.3 工作面过断层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长壁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实践
    6.1 工作面概况
    6.2 双采煤机综采面安全保障技术
    6.3 应用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倾角煤层综采面围岩活动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预期创新点
2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矿压显现和围岩活动规律
    2.1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2.2 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矿压规律研究
    2.3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顶板运移相似模拟研究
        2.3.1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顶板运移二维相似模拟研究
        2.3.2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顶板运移三维相似模拟研究
        2.3.4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顶板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支架稳定性分析
    3.1 摩擦系数 f 测试
    3.2 支架高宽比与支架稳定性实验研究
    3.3 极限开采角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
    4.1 采场围岩活动 UDEC 数值模拟
    4.2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支架稳定性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顶板破断的理论模型
    5.1 顶板破断的理论模型建立
    5.2 初次来压前的顶板力学模型
    5.3 周期来压的顶板力学模型 1
    5.4 周期来压的顶板力学模型 2
    5.5 支架受力分析
    5.6 液压支架抗倒稳定性分析
    5.7 液压支架抗滑稳定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大倾角煤层综采面支架适应性现场试验
    6.1 试验工作面概况
    6.2 工作面设备选型及回采工艺
        6.2.1 工作面设备选型
        6.2.2 大倾角工作面回采工艺
    6.3 大倾角煤层综采的关键技术
        6.3.1 液压支架稳定性分析
        6.3.2 液压支架防倒防滑
    6.4 支架承载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6.4.1 支架支护阻力的频率分布
        6.4.2 支架初撑力工作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6.4.3 支架末阻力工作特性与适应性分析
        6.4.4 液压支架整体平均受力分析
        6.4.5 老顶周期来压监测结果分析
    6.5 开采效果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8)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动态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采场岩层控制理论及其发展
        1.2.2 浅埋煤层岩层控制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状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浅埋煤层长壁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2.1 补连塔煤矿 32206 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
        2.1.1 32206 综采面概况
        2.1.2 32206 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
    2.2 张家峁煤矿 15201 试采面矿压显现规律
        2.2.1 15201 试采面概况
        2.2.2 15201 试采面矿压显现规律
    2.3 榆树湾煤矿 20102 长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2.3.1 20102 长壁工作面概况
        2.3.2 20102 长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2.4 哈拉沟煤矿 22209 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2.4.1 22209 综采工作面概况
        2.4.2 22209 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2.5 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动态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典型浅埋煤层覆岩破坏及动态载荷传递规律
    3.1 典型浅埋煤层载荷传递仿真模拟
        3.1.1 模拟原型及相似条件
        3.1.2 模型参数
    3.2 典型浅埋煤层载荷层破坏规律与特征
    3.3 典型浅埋煤层载荷层动态载荷传递规律
        3.3.1 工作面前后关键层应力分布总体规律
        3.3.2 顶板关键层结构关键块典型载荷分布规律
        3.3.3 采场顶板结构关键块动态载荷传递过程
        3.3.4 关键块(B)载荷传递动态规律
        3.3.5 沙土层的载荷传递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近浅埋长壁工作面顶板结构特征与载荷传递规律
    4.1 土层塑性材料物理模拟技术
        4.1.1 土层物理性质及应力应变全程曲线测定
        4.1.2 土层的水理性和应力应变全程相似条件的建立
        4.1.3 土层相似材料及其配比的研制
        4.1.4 黏土层相似材料配比性能
    4.2 榆树湾 20102 近浅埋工作面开采相似模拟研究
        4.2.1 榆树湾 20102 首采工作面地质概况
        4.2.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4.2.3 20102 近浅埋工作面载荷传递规律
    4.3 海湾 3 号井 2-2 上近浅埋煤层开采相似模拟研究
        4.3.1 海湾 3 号井 2-2 上近浅埋煤层地质概况
        4.3.2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
        4.3.3 海湾煤矿近浅埋工作面载荷传递规律
    4.4 近浅埋煤层载荷传递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典型浅埋煤层动态顶板结构分析
    5.1 典型浅埋煤层采场覆岩动态结构
        5.1.1 压力拱理论
        5.1.2 采场覆岩动态“拱状”破坏发育规律
        5.1.3 采场覆岩动态破坏过程及机理
    5.2 覆岩“拱状”破坏力学模型
    5.3 典型浅埋煤层覆岩载荷传递因子
        5.3.1 载荷传递岩性因子的提出
        5.3.2 初次来压载荷传递岩性因子的确定
        5.3.3 周期来压载荷传递岩性因子的确定
        5.3.4 载荷传递的时间因子
    5.4 典型浅埋煤层合理支护阻力
        5.4.1 浅埋煤层采场关键层结构模型
        5.4.2 合理支护阻力计算模型
        5.4.3 支护阻力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近浅埋煤层顶板结构
    6.1 近浅埋煤层的关键层判别
        6.1.1 关键层的定义和特征
        6.1.2 关键层上载荷的确定
        6.1.3 关键层的判别条件
        6.1.4 近浅埋工作面关键层判别实例
    6.2 近浅埋煤层采动覆岩“三带”特征
        6.2.1 典型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特征
        6.2.2 近浅埋煤层采动覆岩特征
        6.2.3 浅埋煤层采动裂隙带分类
        6.2.4 基于“拱梁”结构模型的“下行裂隙”发展机理
    6.3 近浅埋煤层顶板结构
        6.3.1 近浅埋煤层采场覆岩应力拱演化规律
        6.3.2 近浅埋煤层主亚双关键层结构模型
        6.3.3 近浅埋煤层主关键层和亚关键层的相互作用关系
        6.3.4 近浅埋煤层采场来压歩距的确定
    6.4 近浅埋煤层采场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
        6.4.1 亚关键层“砌体梁”结构形态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
        6.4.2 亚关键层“台阶岩梁”结构形态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基本概念
        1.2.2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工作的研究成果
    1.3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实践存在的问题
        1.3.1 联合开采工作面布置存在的难题
        1.3.2 大倾角工作面布置存在的难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大倾角薄煤层群工作面合理布置方式的研究
    2.1 概述
    2.2 采煤工作面常见的布置方式
    2.3 走向长壁工作面的布置方案比较
    2.4 倾斜长壁工作面的布置方案比较
    2.5 伪俯斜开采和仰伪斜开采的理论分析及计算
        2.5.1 伪俯斜工作面伪斜角度和超前距离的分析确定
        2.5.2 仰伪斜工作面伪斜角度和超前距离的分析确定
        2.5.3 工作面布置方案的最终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倾角薄煤层群工作面综采设备稳定性分析
    3.1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综采设备的特点
    3.2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液压支架的稳定性分析
        3.2.1 液压支架的力学模型
        3.2.2 液压支架的受力分析
        3.2.3 液压支架的控制措施
    3.3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采煤机的稳定性分析
        3.3.1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采煤机的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3.3.2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采煤机的控制措施
    3.4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输送机的稳定性分析
        3.4.1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输送机的力学模型和受力分析
        3.4.2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输送机的控制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4.1 概述
    4.2 工作面概况和生产条件
    4.3 上煤层工作面开采对底板岩层应力传递影响范围
    4.4 联合开采方案的分析论证
        4.4.1 同一区段上下工作面错距的两种理论分析
        4.4.2 同一区段上下工作面错距的两种方案及计算
    4.5 联合开采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4.5.1 减压区布置工作面的论证
        4.5.2 稳压区布置工作面的论证
        4.5.3 分析论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巷道合理布局研究
    5.1 工作面概况
    5.2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巷道布置形式
        5.2.1 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规律
        5.2.2 下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的位置及布置类型
        5.2.3 上下煤层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的计算
        5.2.4 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错距的确定
    5.3 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案的最终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五里堠煤矿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研究
    6.1 矿井概况
        6.1.1 井田位置
        6.1.2 煤层分组、分层关系和开采顺序
    6.2 采煤方法
        6.2.1 工作面概况
        6.2.2 工作面设备选型
        6.2.3 回采工艺
    6.3 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6.3.1 测点布置与仪器安装
        6.3.2 上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6.3.3 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深部开采薄煤层坚硬顶板控制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保护层开采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结构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覆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煤矿地质概况与保护层开采可行性分析
    2.1 矿井概况
        2.1.1 工作面概况
    2.2 工作面巷道布置与回采工艺
        2.2.1 采煤方法
        2.2.2 回采工艺
        2.2.3 巷道布置
    2.3 工作面基本条件
    2.4 保护层开采理论
        2.4.1 保护层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2.4.2 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工艺
        2.4.3 理论保护范围的划定
        2.4.4 工作面覆岩关键层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护层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3.1 工作面顶板管理
        3.1.1 采场矿压参数
        3.1.2 工作面支架的选择与布置
        3.1.3 支架使用要求
        3.1.4 底板管理要求
        3.1.5 支架质量要求
    3.2 野青顶板岩层结构分析
        3.2.1 15445 工作面概况
        3.2.2 野青顶板岩层结构
    3.3 保护层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及矿压分析
        3.3.1 采场上覆岩层“三带”划分
        3.3.2 工作面覆岩离层矿压特性分析
        3.3.3 保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形式及矿压特性研究分析
    3.4 保护层工作面覆岩矿压规律研究与分析
        3.4.1“砌体梁”结构的矿压分析
        3.4.2 保护层工作面矿压受关键层影响分析
        3.4.3 保护层工作面裂隙带及垮落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4.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基本原理
    4.2 试验设计
        4.2.1 相似常数选取
        4.2.2 相似材料的选取
    4.3 模型制作
        4.3.1 加压系统
        4.3.2 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研究
    4.4 相似模拟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4.1 相似模拟实验过程
        4.4.2 开采时工作面上覆岩层沉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范围的确定
        5.1.2 模型参数
    5.2 数值模拟方案
    5.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3.1 保护层工作面开采前 70m模拟结果
        5.3.2 保护层工作面开采 70m后模拟结果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15445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现场实测与研究
    6.1 矿压监测过程
        6.1.1 监测目的
        6.1.2 采煤工作面矿压监测
        6.1.3 超前支承压力监测
    6.2 监测结果分析
        6.2.1 支架工作阻力显现规律研究
        6.2.2 煤体超前支承压力实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薄煤层开采工业性实验
    7.1 切顶卸压技术简述
    7.2 切顶卸压技术现场实施方案
    7.3 切顶卸压技术要点
    7.4 本章小结与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倾角软煤层分层综采再生顶板力学特性与围岩稳定控制[D]. 池小楼.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研究[D]. 刘庆. 重庆大学, 2020
  • [3]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 孟庆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大范围不规则岩浆岩侵蚀条件综采面矿压规律研究[D]. 石灏.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5]东滩矿自动化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 王志国.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长壁综采面双采煤机开采理论与实践[D]. 贾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5)
  • [7]大倾角煤层综采面围岩活动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D]. 温明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8]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动态结构研究[D]. 张沛.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1)
  • [9]大倾角薄煤层群联合开采研究[D]. 赵旭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10]深部开采薄煤层坚硬顶板控制技术应用与研究[D]. 秦玄烨.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首采大倾角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选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