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入狱

“见死不救”入狱

一、“见死不救”陷囹圄(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1](2020)在《李白 高适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文中提出在唐朝出名的诗人里,李白和杜甫堪称诗界顶流,诗仙、诗圣之名流传千古。生活在同一时代,文人相轻的情形却并未在李杜二人之间出现。公元744年,李杜首次在洛阳相遇,从此开启了一段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知己美谈。其实在当年李杜二人相交的现场,还有个第三人,这个人就是高适,就是那个写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着名边塞诗人。

雷小娟[2](2020)在《履历与碑文—论周涛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说明周涛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不同的文学体裁,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再到小说创作,展现了其对文体追求的变化;实现了从诗人到散文家,再由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其作为新疆文学的领军人物和代表性作家,将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纳入到自己的写作中,使新疆这片拥有瑰丽色彩的土地为大众知晓。他在进行诗歌、散文创作的同时也不乏有短篇小说的创作,而他的长篇小说《西行记》是他继诗歌和散文创作之外的又一收获。作家的小说作品数量虽少,却匠心独运,用文学来表达自己对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反思,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论文主要围绕周涛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在对其小说作品及关于周涛小说研究资料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来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及论文框架。文章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文本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其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及他的文学创作经历相结合,深入探究他创作转向的原因,进而对周涛小说创作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绪论部分对周涛小说创作这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进行说明,同时对周涛创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论文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通过分析周涛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思想及文学的积淀对其走向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周涛小说创作进行概述,发现周涛个人经历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探讨周涛的小说的内在意蕴,发现其小说呈现出对于人生困境的书写、对生命的自省及对理想的坚守三方面,以此来理解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及人性关怀。第三章,论述了周涛小说的艺术特点,其小说呈现出个人化的叙事视角、自然意象及动物意象的选择及具有画面感和富有内心哲理的语言风格。第四章,从周涛自身创作方面及同时期作家创作进行比较等,体现周涛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既是他在文体创作上的自我超越,也是对个体成长的不同书写。

徐江善[3](2020)在《枯荣与沉浮——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三十三周年启示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3年前大兴安岭那场举世震惊的火灾,灰烬已熄,火光犹在,那些灾后受到惩处的人的命运至今也仍漂浮不定,原因到底何在?那些曾经被追责的人到底都是罪有应得,还是存在个别的冤假错案?那场大火引发的追责案情,时至今日仍令人揪心……

周蔚[4](2020)在《对见义勇为者奖励和权益保护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好的哥""托举哥"等见义勇为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但让人困惑而又痛心的"见义不为""英雄流血又流泪"等尴尬现象时常发生,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目前上海基层部门在见义勇为权益保护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通过科学界定见义勇为行为,依托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工作载体,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者表彰宣传、权益保障和抚恤待遇,化解因见义勇为引发的治疗、赔偿、抚恤、法律纠纷等风险,最大限度地消除见义勇为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织密保护见义勇为者权益之网。

姚璎晏[5](2019)在《论李佩甫小说的乡村世界》文中提出河南作家李佩甫一直立足于中原大地,真诚记录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生命个体的逃离、转变与成长,叙述属于自己的“平原”故事。他的作品秉持文以载道的精神,聚焦于他生活过的豫中平原,感情真挚,风格独特,近年来备受关注。他以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介入这块“绵羊地”,以对故乡的赤诚之心,再现了中原历史画卷。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民的爱恨情仇都在李佩甫的笔下被演绎得生动而鲜活,例如《羊的门》、《金屋》《等等灵魂》《平原客》、《田园》等,都具有清新而别样的乡土气息。一方面其作品背景很少超过豫中平原这一方寸天地;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内在具有忧国忧民、放眼四海的思想特质。从其作品中,不仅感受到作家李佩甫对鲁迅先生开辟的乡土文学的承继,且发现了其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写在当下的创作精神。他深切关注豫中平原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在展示他们的善良朴实的本性之时,也切中肯綮地揭示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如有气无骨、自私、懦弱、目光短浅等。他的小说具有现代理性精神,且执着地把对具体的乡村生活的透视与国民性批判相联系,从而建立了既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又具有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的地域艺术景象。第一章论述李佩甫小说创作的乡土情结的起源以及当今的时代环境。一源于周树人提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二是三十年代沈从文理想的“田园牧歌”式文学风格的影响,三是80年代寻根小说文化反思的激发。内在条件与外在语境的影响导致李佩甫开始了文学寻根,反思故土的沧桑巨变。第二章论述其作品中乡村世界的图景演变,分别从诗性的原始故土、从迷失之城到浮躁之乡、乡村未来的转型等三个角度展开。第三章乡土文学创作视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性特质之悟,第二,生存哲学之省,第三,现实发展之忧。第四章,乡土世界的价值诉求。阐述李佩甫对城乡社会环境的内省和他的乡村理想的虚幻。

许城[6](2019)在《禁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七月时节,经常引发雷公震怒也不足为奇,接连几场暴雨之后依旧不见晴天。傍晚时分,缭绕的迷雾将群山遮蔽,似乎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连蜷缩在洞穴里的黄璨都觉得自己像刘大善人放出的屁,可一声爆响也是屁的灿烂……呵呵呵——就是灿烂!黄璨闯入这片军事禁区犹如身陷囹圄,应该是咎由自取。进了洞房,黄璨与新娘伴着惠特尼·休斯顿嘶哑狂野的歌

邵玉婷[7](2017)在《服刑人员“捐肾救弟”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与衡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刑人员器官捐献是一个交缠着情理法冲突与衡平的议题。这种冲突渊源于法规范体系内部刑罚执行中权力一权利的张力,民间法体系中"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对"监禁人"的映射以及国家法与民间法两个体系之间的博弈。需要对法律、刑罚执行、社会道德、人类情感、伦理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公共利益进行价值排序,在此基础上筛选、取舍,实现国家法和民间法的融合与平衡。

满晓宇[8](2017)在《当代中国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概念。2001年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团结友善”作为公民道德基本的规范被列入其中,此后对“友善”价值观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被提出,自此对“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掀起一个小高潮,“友善”价值观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当下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处于重要转型期,人际交往中冷漠事件问题频发,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来看,都应将友善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实践。文章借鉴了学术界现有关于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成果,首先探寻友善价值观的国内外思想渊源,再探究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分析我国友善价值观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最后探寻友善价值观培育途径。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慈与让、墨家的兼爱、中国佛教的广结善缘中,都蕴涵了友善的思想。同样,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学派的友爱、逍遥学派的友爱、伊壁鸠鲁学派的友爱、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中也包涵了友爱的思想,近似中国的友善。友善价值观理应包涵三重意蕴,其中与人友善是友善价值观的核心,与己友善是友善价值观的基础,与自然友善是友善价值观的拓展。当前我国友善价值观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将道德判断束之高阁、“共情”心理缺失导致无视他人痛苦、否定道德义务、道德勇气匮乏,究其原因主要与经济因素入侵情感领域、资源分配不公、对道德的制度束缚薄弱以及传统美德的失落有关。本文在分析友善缺失的心理因素基础上,针对友善缺失的原因构想友善价值观的培育途径。首先,通过建构平和的心态和激发人的恻隐之心来奠立促使友善行为发生的心理环境。其次,加强实施友善行为的方式方法的教育,来避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再次,通过建构有力的制度约束来营造有利于友善行为实施的外部条件。最后,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来促成友善环境。

邓贤[9](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孙清清[10](2016)在《左翼视角下的台湾牢狱小说研究(1980-1989年)》文中研究指明1980年代台湾牢狱小说在进行时便已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迟至1990年代,仍被众多学者论及。进入21世纪,随着台湾当代本土化思潮的兴起与猖獗,“乡土”和“本土”,“中国意识”和“台湾意识”在此交织,牢狱小说成为一个充满歧义与阐释焦虑的场域,基本淡出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首先,简要梳理“日据”以来台湾左翼运动的历史,宏观呈现左翼作家入狱的历史事实。为疗救精神创伤,左翼作家继续援笔创作,写出了一大批有现实反思精神和社会批判力度的文学作品,为自己营造一个个灵魂休憩的港湾。其次,从陈映真、王拓和杨青矗三位作家的题材转变分析1980年代台湾牢狱小说萌发的原因,揭示“高雄事件”对牢狱小说勃兴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从政治、社会和作家个人等角度,阐释“解严”前后牢狱小说式微的原因。最后,在左翼视角下,从“乡土”和“本土”两个角度,探查传统左翼群体分化在牢狱小说主体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表现,以此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清理1980年代台湾牢狱小说复杂面向和思想流变的方法。叶石涛等作家站在“本土论”立场,片面夸大省籍矛盾,使小说主体异化为“本土论”的传声筒;陈映真等传统左翼作家运用社会批判视角,以历史观照当下,塑造了一批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追求的左翼青年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反思精神。

二、“见死不救”陷囹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见死不救”陷囹圄(论文提纲范文)

(2)履历与碑文—论周涛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周涛个人经历与小说创作
    一、个人经历
    二、周涛小说创作概况
    三、周涛创作转向的原因
第二章 周涛小说的内在意蕴
    一、对人生困境的书写
    二、对生命的自省
    三、对理想的坚守
第三章 周涛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个人化的叙事视角
    二、周涛小说的意象表达
    三、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周涛小说创作的价值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枯荣与沉浮——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三十三周年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人生几度秋凉”
第一章人生在这里拐了弯……
    1.第一个闯入火海的新闻人
    2.死难者
    3.肇事者
    4.责任者
    5.30余年不停抗争的秦宝山
第二章庄学义与93人案
    1.93人惩处案
    2.无罪重审路漫漫
    3.再审现曙光呼唤正义
    4.93人今何在?
    5.“不可抗力”:张思之与庄学义
第三章官僚主义与追责问责
    1.两份判决:法律事实真相大白
    2.再认识:天灾——人祸
    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华丽外衣
    4.诉求渠道梗阻
    5.主审法官的忏悔:转变司法理念
    6.走出怪圈——今天怎样追责问责?

(4)对见义勇为者奖励和权益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见义勇为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二、见义勇为者奖励和权益保护的长宁实践
    (一)多方筹措资金、规范有序运作,充分发挥见义勇为基金的社会效应
    (二)多重权益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加大对见义勇为者及其家属的关爱和保护力度
    (三)依托宣传载体、不断激浊扬清,为公众参与见义勇为保护工作凝聚力量
三、见义勇为者奖励和权益保护的完善建议
    (一)规范见义勇为认定标准
    (二)完善见义勇为的奖励和权益保障工作
    (三)优化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平台管理
    (四)健全见义勇为宣传引导制度
    (五)建立全国统一的见义勇为法律制度

(5)论李佩甫小说的乡村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李佩甫小说乡村世界的图景演变
    第一节 诗性的原始家园
        一、田园风味的浓郁
        二、乡村精神的美好
    第二节 从迷失之城到浮躁之乡
        一、民众的绵羊性格
        二、物质的极度贫乏
        三、官场的滥权现象
        四、权力的天生迷恋
    第三节 乡村未来转型的思考
        一、纯净灵魂的希冀
        二、精神家园的重建
第二章 李佩甫小说乡村世界的书写角度
    第一节 人性特质之悟
        一、三类人物的塑造
        二、人性异化的展现
    第二节 生存哲学之省
        一、权力的崇拜
        二、精神的异化
        三、脸面的重视
    第三节 现实发展之忧
        一、末世图景的揭示
        二、人治文化的憎恶
        三、故乡精神的回望
第三章 李佩甫小说乡村世界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现实社会的内省
        一、进城的失落困窘
        二、乡村的质朴温情
        三、家园的理想建构
    第二节 乡村理想的虚幻
        一、痛与爱的游移
        二、人物形象失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禁区(论文提纲范文)

(7)服刑人员“捐肾救弟”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与衡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治理的民间性:主体与规范
    (一) 区域治理的区域性和民间性
    (二) 区域治理中民间规范的含义与功能
二、区域治理中民间规范功能发挥的实然考察
三、区域治理多元规范中民间规范的定位与转化
    (一) 民间规范在区域治理多元规范中的定位
    (二) 区域治理民间规范与其他规范的互动与转化

(8)当代中国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友善价值观的历史追溯
    2.1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友善文化
        2.1.1 儒家的仁爱
        2.1.2 道家的慈与让
        2.1.3 墨家的兼爱
    2.2 西方哲学史上的友爱
        2.2.1 柏拉图学派的“友爱”
        2.2.2 逍遥学派的“友爱”
        2.2.3 伊壁鸠鲁学派的“友爱”
    2.3 宗教中的友善观
        2.3.1 中国佛教的广结善缘
        2.3.2 基督教的友爱
    2.4 中西方友善思想对于中国友善价值观的意义
3 友善价值观的内涵
    3.1 友善价值观在我国的提出与确立
    3.2 友善价值观的三重意蕴
        3.2.1 核心:与人友善
        3.2.2 基础:与己友善
        3.2.3 拓展:与自然友善
4 我国友善价值观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4.1 我国当前友善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4.1.1 道德判断束之高阁
        4.1.2“共情”心理缺失导致无视他人痛苦
        4.1.3 否定道德义务
        4.1.4 道德勇气匮乏
    4.2 我国友善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4.2.1 经济因素入侵情感领域
        4.2.2 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负面心理因素累积
        4.2.3 对道德的制度约束薄弱
        4.2.4 传统美德的失落
5 培育友善价值观的途径
    5.1 奠立促使友善行为发生的心理环境
        5.1.1 构建平和的心态
        5.1.2 激发人的恻隐之心
    5.2 通过道德教化引导善意善举
    5.3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友善行为
    5.4 加强经济建设促成友善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五百年来一大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1
    2
    3
    4
第二章百日强盗
    1
    2
    3
    4
第三章扶桑东渡
    1
    2
    3
    4
    5
第四章百日和尚
    1
    2
    3
    4
    5
    6
第五章拜师学艺
    1
    2
    3
    4
    5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1
    2
    3
    4
    5
第七章天生我才
    1
    2
    3
    4
    5
第八章迷途知返
    1
    2
    3
    4
    5
    6
第九章红颜知己
    1
    2
    3
    4
    5
    6
第十章京华烟云
    1
    2
    3
    4
    5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1
    2
    3
    4
    5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1
    2
    3
    4
    5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1
    2
    3
    4
    5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1
    2
    3
    4
    5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1
    2
    3
    4
    5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1
    2
    3
    4
    5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1
    2
    3
    4
    5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1
    2
    3
    4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1
    2
    3
    4
    5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1
    2
    3
    4
    5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1
    2
    3
    4
    5
    6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1
    2
    3
    4
    5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1
    2
    3
    4
    5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3
    4
    5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2
    3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1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10)左翼视角下的台湾牢狱小说研究(1980-198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计划
第一章 左翼作家与牢狱书写
    第一节 对立与规训:左翼作家的入狱
    第二节 创伤与疗救:左翼作家的牢狱书写
第二章 1980年代台湾牢狱小说发展概述
    第一节 “高雄事件”后牢狱小说的萌发
    第二节 “解严”前后牢狱小说的式微
    第三节 1980年代牢狱小说的创作实绩及其复杂思想面貌
第三章 左翼视角下的台湾牢狱小说主体研究
    第一节 施明正小说中的主体群像
    第二节 传统左翼作家笔下“革命者”的困境突围
        一 物化时代的革命焦虑:“赵南栋”们的堕落
        二 平民主义的人道关怀:“高东茂”们的坚守
    第三节 本土主义作家笔下“简阿淘”们的个体悲情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见死不救”陷囹圄(论文参考文献)

  • [1]李白 高适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J]. 郭娟. 艺术品鉴, 2020(28)
  • [2]履历与碑文—论周涛小说创作[D]. 雷小娟.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3]枯荣与沉浮——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三十三周年启示录[J]. 徐江善.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0(06)
  • [4]对见义勇为者奖励和权益保护的实践与思考[A]. 周蔚.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0年第4卷 总第28卷)——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政法委文集, 2020
  • [5]论李佩甫小说的乡村世界[D]. 姚璎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禁区[J]. 许城. 野草, 2019(02)
  • [7]服刑人员“捐肾救弟”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与衡平[J]. 邵玉婷. 民间法, 2017(01)
  • [8]当代中国友善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 满晓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9]五百年来一大千[J]. 邓贤. 当代, 2016(04)
  • [10]左翼视角下的台湾牢狱小说研究(1980-1989年)[D]. 孙清清. 郑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见死不救”入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