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之乡”——缅怀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

“台商之乡”——缅怀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

一、“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1](2019)在《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30多年里,作为两岸政治经贸的重要桥梁,对两岸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相对聚集的区域之一,必然要主动参与产业国际和国内竞争格局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逐渐增大,亟需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作出努力,助推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介绍了市场失灵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简单分析了福州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其次,通过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历程和我国政府职能的演变历程,明确政府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接着,分析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目前,福州市政府主要在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机制、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引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配合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政务服务创新力度不够等因素所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昆山市、东莞市、苏州市等国(境)内外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主要应该从政府宏观引导、改善金融服务、优化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抓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为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优化提出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不断优化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促进福州市台资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苏美祥[2](2019)在《优化福州台资企业营商环境的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福州市发挥多区叠加优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体制机制集成创新,进一步为在榕台企台胞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新形势下,应契合台资企业发展导向,主动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力度"松绑""减负",强化自贸区"首创性"探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助力在榕台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作出更大贡献。

严志兰[3](2011)在《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大陆台商群体是伴随两岸经贸往来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流动群体。借鉴和运用跨国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分析和解释大陆台商在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首先,持续性在两岸间往返流动,形成跨界流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起跨界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认同上表现出双向性和情境性特征,以重建内在心理秩序,化解身份模糊引起的心理落差和尴尬情境;最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建构两岸婚姻是成为一种特殊的适应策略,通过相互交织的"大圈子"和"小圈子"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嵌入当地社会,为台商在当地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严志兰[4](2010)在《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商投资大陆的二十年,也是两岸民众近距离交往、互动的二十年,台商成为两岸互相理解的重要桥梁。无论从国家和平发展战略角度,还是从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融合角度来看,台商都是一个集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于一体,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群体。本研究以大陆台商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合为研究主题,试图描画当前以台商为主要桥梁的两岸融合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方面的大融合提供有益探索。全球化浪潮下,人口迁移与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和社会问题。从移民学角度来看,有数百万之众的台商群体进入大陆的社会生活,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日渐深入,这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带来的各种流动人口适应与融合问题是所有迁移者及作为人口流入地的中国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对研究对象个体的观察、交往、交流中感受、描述台商群体的个性、形象,结合问卷调查,从不断累积的经验资料与文献资料中提炼出对这个群体真实、独特的人生经历的理解与诠释。进而以台商的“社会适应”为研究主题,从移民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国际移民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关系网络理论展开对大陆台商行为和心理的描述性分析与解释。在此基础上,思考台商适应与融合的社会政策。对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闽台商的跨界流动动机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流动两大类型,其中工具性流动包括追逐市场型、个人发展型、朋友介绍型、招商引资型和公司委派型五种;情感性流动包括家族安排型、回报家乡型和改变生活方式型三种。从经济、日常生活、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四个层面对在闽台商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描述性定量分析。总体上,台商普遍表示能够适应在福建的生活,同时表示台湾和福建两边的生活都能够完全接受。但在闽台商经济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高于其他层面的融入,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社会支持、心理和文化认同方面与当地社会的联系还比较松散,要实现在福建“安居乐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按照职业和阶层的自然分化,将大陆台商群体划分为台商企业主、台商个体户、台籍干部和台太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台商呈现出不同的流动和适应特征。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在闽台商的社会适应策略:首先,持续地在两岸间往返流动,形成跨界流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起跨界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认同上表现出双向性和情境性特征,以重建内在心理秩序,化解身份模糊引起尴尬和心理落差;最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建构两岸婚姻关系成为一种特殊的适应策略,通过相互交织的“大圈子”和“小圈子”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嵌入当地社会,为台商在当地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本研究认为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的一般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台商主动适应大陆社会,全面参与大陆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大陆社会积极接纳台商,与台商群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最后,本研究从构建两岸人民和谐共处的生活共同体的角度提出台商是两岸社会融合的先锋队,在两岸民间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社会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大陆台商的社会适应与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国际移民管理经验和两岸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具体政策建议:首先,将制定针对台商的社会政策上升到与针对台商的经济政策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其次,创新对台工作管理体制是台商社会政策制定、完善与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再次,遵循“全面开放”和“国民待遇”原则,在台商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先行先试。

陈彪[5](2001)在《“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文中研究说明 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迎来了6周岁诞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台协会”)成立于1994年10月,创会企业会员228家,至今已有企业会员486家,涉及22个行业,遍布福州市5区8县(市)。6年来,台协会在会长许俊达先生的精心带领下,以“团结、协

陈懋鸿[6](1998)在《发挥协会作用 服务台资企业——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文中提出 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于1994年10月27日,有企业会员323家,涉及22个行业。台协由55名台商组成理事会。协会成立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在市台办的直接指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参与福州市招商活动,为引进台资牵线搭桥;通过开展咨询、座谈等活动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介绍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企业内部联谊活动,反映台商的意见和要求,为台商办实事;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助希望工程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协会“团结、协调、服务”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福州市社团办评为1994-1996年度先进社团。有关方面对福州市台协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

黄驰[7](2019)在《共同体视角下深化榕台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渊源关系深厚,是大陆对台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两岸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福州对台互联互通枢纽功能不断提升,与台湾保持良好贸易伙伴关系,产业合作日益深化,文化交流日趋多元,台胞就业创业成效显着,但同时也面临经贸合作层次不高、省内外竞争加剧、政策叠加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等困境。在当前"两岸命运共同体"倡议框架下,福州应有效发挥对台"五缘"特色,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点产业对接、推动台胞台企同等待遇、强化人才互动合作、深化榕台青年交流等对策路径,加快促进双方经贸产业、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榕台融合发展。

本刊编辑部,易靖茗,李俞柔,闫俊文,刘莹,刘丽娇[8](2018)在《“这是两岸一家最生动的写照”》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大陆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有的地方出现了‘抢头香’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台胞一家9口和兄弟两家一起申领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到9月10日为止,短短10天,已经有超过2.2万名台湾同胞申领了居住证。"9月12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安峰山在新闻发布会如是说。

严志兰[9](2013)在《闽台五缘关系与台商在福建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逐年推进,闽台间特殊的"五缘关系"所承载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断被转化成闽台经贸关系网络,成为两岸间及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随着两岸经贸和社会文化各项交流的进一步深化,福建在两岸关系中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凸显;而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也将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台商在福建的投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四大特点,福建台商的数量缓慢稳定增长。

严志兰[10](2011)在《大陆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及其建构过程——以在闽台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常态性的跨界流动过程中,台商群体形成了独特的认同心理和社会关系网络建构模式。借鉴当代移民研究相关理论,基于对在闽台商的田野调查和问卷统计分析,发现亲缘关系(包括建构两岸婚姻关系)和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是台商在大陆主要的关系网络类型;通过正式的"大圈子"和非正式的"小圈子",台商得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层面接触当地社会,进而完成对当地社会的全面嵌入。

二、“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台资企业
        2.1.2 企业转型升级
        2.1.3 政府职能
        2.1.4 政务服务
    2.2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福州市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政务服务的现状
    3.1 福州市台资企业综述
        3.1.1 福州市台资企业的发展情况
        3.1.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3.1.3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4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现状
        3.2.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3.2.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主要成效
4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情况
        4.1.1 调查的方式
        4.1.2 问卷调查设计
        4.1.3 问卷调查分析
    4.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存在的不足
        4.2.1 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机制较单一
        4.2.2 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执行尚不到位
        4.2.3 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4.2.4 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组织引导缺乏
    4.3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外部原因
        4.3.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内部原因
5 国(境)内外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启示
    5.1 国(境)外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5.1.1 新加坡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1.2 香港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 国内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1 昆山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2 东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3 苏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3 国(境)内外实践对福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5.3.1 科学研判规划引领
        5.3.2 政策要突出针对性
        5.3.3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6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完善政务服务的对策
    6.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优化原则
    6.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优化对策
        6.2.1 改善金融服务
        6.2.2 优化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6.2.3 优化完善服务体系
        6.2.4 转变政府工作作风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福州市台资企业对政务服务感知和评价的调査
致谢

(2)优化福州台资企业营商环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州优化台资企业营商环境的成效显着
    (一)规划引领,营商环境改善大提速
    (二)集成创新,经贸便利化明显提升
    (三)夯筑平台,新型业态培育见成效
    (四)加速集聚,新兴金融给力实体经济
    (五)因地制宜,惠台措施持续深化落实
    (六)创新举措,司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进一步优化福州台资企业营商环境的必要性
    (一)深化榕台产业合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因应台海形势需要,担负福州对台新使命
    (三)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扩大对外开放新优势
    (四)发挥多区叠加优势,着力提升新区竞争力
三、进一步优化福州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松绑”和“减负”,优化台企发展环境
    (二)强化“首创性”探索,自贸区创新对台经贸便利化
    (三)坚持资金需求导向,缓解中小微台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突出“诚信”和“效率”,优化政务服务水平
    (五)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司法服务

(3)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构跨界的生活:跨界生活方式与跨界社会空间
    (一) 在闽台商两岸间跨界流动的常态化与前提条件
    (二) 跨界社会空间的建构:跨界流动的动力之源
    (三) 跨界流动的意义
二、重建心理秩序: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
    (一) 移民认同研究理论回顾
    (二) 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在闽台商的认同特征
    (三) 心理秩序的重建
三、全面嵌入当地社会:多元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一) 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理论回顾
    (二) 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与建构策略
    (三) “大圈子”和“小圈子”: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四) 全面嵌入当地社会

(4)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2.1 资料收集方法
        1.2.2.2 资料分析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田野调查地点简介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学术意义
第二章 主要概念解析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主要概念解析
        2.1.1 台商
        2.1.2 社会适应
        2.1.3 跨界流动
    2.2 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研究文献综述
        2.2.1 大陆台商研究方法
        2.2.1.1 田野调查方法
        2.2.1.2 文献研究方法
        2.2.1.3 问卷调查法
        2.2.1.4 个案研究法
        2.2.2 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研究
        2.2.2.1 台商能否融入当地?
        2.2.2.2 台商社会适应的层面
    2.3 大陆台商社会适应研究的理论视角
        2.3.1 跨界流动视角下的台商社会适应研究
        2.3.2 认同(identity)视角下的台商社会适应研究
        2.3.3 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台商社会适应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大陆台商群体出现的结构性因素
    3.1 台商投资大陆及其原因
        3.1.1 走向稳定与和平的两岸关系
        3.1.2 发展势头良好的大陆经济
        3.1.3 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
        3.1.4 逐渐灵松动灵活的台湾大陆政策
        3.1.5 两岸投资关系的发展
    3.2 闽台五缘关系与台商在福建的发展
        3.2.1 闽台五缘关系
        3.2.2 日益凸显的闽台先天区位优势
        3.2.3 逐步提升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优势
        3.2.4 台商在福建的发展
第四章 在闽台商的社会适应情况
    4.1 在闽台商跨界流动原因分析
        4.1.1 工具性流动
        4.1.1.1 追逐市场型
        4.1.1.2 个人发展型
        4.1.1.3 朋友介绍型
        4.1.1.4 招商引资型
        4.1.1.5 公司委派型
        4.1.2 情感性流动
        4.1.2.1 家族安排型
        4.1.2.2 回报故乡型
        4.1.2.3 改变生活方式型
    4.2 在闽台商社会适应情况
        4.2.1 经济层面的适应
        4.2.2 生活层面的适应
        4.2.2.1 居住安排
        4.2.2.2 日常生活安排
        4.2.2.3 日常生活感受
        4.2.2.4 生涯规划
        4.2.3 社会层面的适应
        4.2.3.1 人际交往与社团参与
        4.2.3.2 社会支持网
        4.2.3.3 社会交往倾向
        4.2.4 心理与文化层面的适应
        4.2.4.1 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感受
        4.2.4.2 群体身份认同
        4.2.4.3 文化身份认同
        4.2.4.4 地域身份认同
        4.2.5 小结
    4.3 在闽台商跨界流动与社会适应的差异性
        4.3.1 在闽台商跨界流动的差异性
        4.3.2 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 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的策略
    5.1 建构跨界的生活:跨界生活方式与跨界社会空间
        5.1.1 在闽台商两岸间跨界流动的常态化与前提条件
        5.1.2 跨界社会空间的建构:跨界流动的动力之源
        5.1.3 跨界流动的意义
    5.2 重建心理秩序: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
        5.2.1 移民认同研究理论回顾
        5.2.2 双向认同与情境性认同:在闽台商的认同特征
        5.2.3 心理秩序的重建
    5.3 全面嵌入当地社会:多元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5.3.1 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理论回顾
        5.3.2 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与建构策略
        5.3.3 “大圈子”和“小圈子”: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5.3.4 全面嵌入当地社会
第六章 结语:建构两岸人民和谐共处的生活共同体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结论
        6.1.2 主动适应与积极接纳: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的一般性特征
    6.2 促进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社会政策思考
        6.2.1 促进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意义与思路
        6.2.1.1 促进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意义:建构两岸人民和谐共处的生活共同体
        6.2.1.2 促进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思路
        6.2.2 促进在闽台商社会适应与融合的社会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一、大陆中文译着与着作
    二、大陆中文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与网络资料
    三、台湾着作、期刊论文与硕、博士学位论文
    四、英文文献
    五、档案文件
    六、主要利用的网站
附录一:访谈对象编码表(2008 年10 月——2009 年12 月)
附录二:田野调查中参加的主要活动项目表(2008 年10 月-2010 年5 月)
附录三:在闽台商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四: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五: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共同体视角下深化榕台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榕台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对台“五缘”关系渊源深厚
    (二)双方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突出
    (四)台胞参与两岸融合意愿升高
二、榕台融合发展取得成效及亮点
    (一)互联互通方面
        1.对台“三通”枢纽功能提升。
        2.金马“新四通”进展顺利。
    (二)经贸合作方面
        1.产业合作日益深化。
        2.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三)社会交流与文化融合方面
        1.同等待遇更广更全。
        2.文化交流日趋多元化。
    (四)台胞就业创业方面
        1.人才交流合作亮点频现。
        2.台青就业创业成效显着。
三、榕台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贸合作层次还需提升
    (二)面临省内外竞争加剧挑战
    (三)政策叠加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四、共同体视角下深化榕台融合发展的对策路径
    (一)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二)推进重点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台企台胞同等待遇
    (四)促进人才双向交流合作
    (五)深化榕台青年交流融合

(8)“这是两岸一家最生动的写照”(论文提纲范文)

争抢“头香”各地台胞踊跃“领证”
亲上加亲从“游客”到“一家人”
“好看”实用让台胞真正有获得感

(10)大陆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及其建构过程——以在闽台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理论回顾
二、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与建构策略
三、“大圈子”和“小圈子”:在闽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四、全面嵌入当地社会

四、“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D]. 陈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2]优化福州台资企业营商环境的思考[J]. 苏美祥. 福州党校学报, 2019(05)
  • [3]跨界流动、认同与社会关系网络:大陆台商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基于福建台商的田野调查[J]. 严志兰. 东南学术, 2011(05)
  • [4]在闽台商社会适应研究[D]. 严志兰. 上海大学, 2010(01)
  • [5]“台商之家”——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J]. 陈彪. 两岸关系, 2001(01)
  • [6]发挥协会作用 服务台资企业——记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J]. 陈懋鸿. 两岸关系, 1998(01)
  • [7]共同体视角下深化榕台融合发展研究[J]. 黄驰. 福州党校学报, 2019(05)
  • [8]“这是两岸一家最生动的写照”[J]. 本刊编辑部,易靖茗,李俞柔,闫俊文,刘莹,刘丽娇. 台声, 2018(19)
  • [9]闽台五缘关系与台商在福建的发展[J]. 严志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04)
  • [10]大陆台商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及其建构过程——以在闽台商为例[J]. 严志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1(02)

标签:;  ;  ;  ;  ;  

“台商之乡”——缅怀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