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严轲[1](2021)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微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政策推动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向前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着本质的改变。“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学教育”目前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以教师讲授、学生接收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正在被网络化、移动化、微型化的新型教学方式所取代。数学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整合的产物,能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数学解题能力不仅是各类考试的重要考察目标,也是学生分析理解问题、逻辑思维、推理论证等综合素质的体现。本文尝试将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和数学解题思想,探讨数学微课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将灵活有趣的微课教学与传统枯燥的数学解题联系起来,达到突破解题难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双重目的。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梳理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微课的概念和微课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其次,阐述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发生过程模型,力图揭示“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再次,根据数学解题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发生过程,提出应用解题类微课的五个策略:提出问题——创设合适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含义,激发思维火花;探究问题——追求一题多解,寻找最优解法;解决问题——确定解题策略,生成规范解答;反思迁移——分享思想方法,适时一题多变。最后,在基于教学实验和相关专家的交流下,重点分析微课辅助解题教学的3个案例。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以及前后测试卷等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检验解题类微课应用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应用微课辅助解题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数学学习过程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策略下使用的解题类微课对学生的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水平都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增强注意力,显着改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更愿意使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意愿和情感态度得到改善。

李越[2](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情境教学”。针对数学学科而言,数学的灵魂是问题,而数学问题来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是由问题和情境共同构成、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情境。近年来,问题情境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实施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特点、类型、作用及原则等内容。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并实施调查,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考察石家庄市A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调查结果,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与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略显单一、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参与的足够关注、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不够合理等。针对问题,结合理论探究与实践调查,提出实施策略,包括:确立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目标、丰富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关注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表现、增强问题情境创设途径多样化等。

彭宇佳[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认为IN结合理论指出,在外界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和智力共同影响学习者的成就。因此,非智力因素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测评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关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测量与评价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测评工具的区域性常模研究还不多见。常模的建立可以帮助被试者对自己的非智力水平有更清晰的认知。研究问题为:(1)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区域性常模是什么?(2)如何根据所构建的常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各维度不同等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有何特点?(3)如何编制并利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进行应用案例分析?为研究上述问题,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需要和现有理论查阅、分析和整理已有相关文献,研究常模建立方法,确定研究思路。其次,利用调查研究法进行大规模取样,利用SPSS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问卷的信度、效度,建立百分等级常模和标准分常模,并划分等级标准。最后,利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应用案例分析,并为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提供具体可操作建议。研究结论为:(1)以天津市为例,借助《小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利用百分等级常模和标准分常模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区域性定量标准。建立了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总常模详表;动机、情绪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五个主维度的常模详表;十一个子维度常模表。(2)将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划分为“优秀”、“中上”、“中等”、“中下”、“差”五个等级,结合操作性定义及小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建立五个主维度的等级评价标准,并明确不同等级学生的特点,便于使用者准确归因。(3)从测评流程、常模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良等级学生的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编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在应用其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诊断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在不同维度上的短板,或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可行性建议,明确学生在改进数学学习非智力方面的努力方向。教学建议:教师应主动了解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非智力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尽量明确学生在各子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找到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不足的原因,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将数学学习非智力训练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

侯虹帆[4](2021)在《基于游戏化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游戏教学法”属于效果较好且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在游戏娱乐中边玩边学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进而达成学习成就的绝佳方式。目前,许多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仍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只是用来展示课件,并未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则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作者通过研究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使老师的教学水平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强。研究者选择河北省三河市A学校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对估算课程的研究,设计了游戏化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模式与老师的“教学”模式均出现很大改变。教学游戏化不仅丰富了数学内容,而且改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内在认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已得到师生的认可。在游戏化教学环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接受新知识,并在小组合作中独立有效地使用新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通过对实际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用数据肯定了游戏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游戏化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得到提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现有的游戏化资源难以匹配实际教学,本研究通过研究游戏化教学和估算教学的现状,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游戏化教学资源。

孙丹丹[5](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石迎春[6](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喻爽[7](2021)在《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绘本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这样一种新的课程资源,数学绘本正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它具有生动的图画,动人的故事情节,简洁的文字,将数学绘本与现有的数学教材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顺应了小学低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一生中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作为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还存在许多的适应性问题,而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单纯的学习数学概念会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且难以理解,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绘本作为辅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教师开始尝试绘本教学的原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有效的开展数学绘本教学,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大量阅读有关数学绘本教学的文献资料,同时储备一定的数学绘本资源,对当前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对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发放问卷,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绘本教学的总体现状,便于分析研究;最后选择上海市一所开展数学绘本教学的学校进行个案研究,详细了解数学绘本教学开展与实施情况,通过访谈具有绘本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文本分析,同时观察教师的数学绘本课,记录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阐述核心概念,论述数学绘本教学的相关研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通过阐述数学绘本教学与认知发展理论、直观教学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联系,为数学绘本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论述数学绘本的特点及功能。第三部分是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介绍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的调查对象和调查设计。第四部分是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总体现状,了解教师对数学绘本教学的认知情况、教学前期准备情况、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和教学后的评价与反思情况,梳理数学绘本教学的基本流程。第五部分是调查结论与建议,当前在实际绘本教学过程中既有一些可取的借鉴之处,如关注学生主体、营造课堂氛围、教学线索清晰,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对数学绘本教学认识不足、前期准备不充分、具体运用不合理和教学评价不全面等,并通过进一步深度访谈,剖析背后的原因。针对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有深化认知、注重选材、拓展实施、完善评价、发挥特色。

刘一铭[8](2021)在《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教师入职初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新教师进入学校首先面临的就是教学工作,新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适应情况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今后的发展。考虑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小学学段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对丰富新教师教学适应相关理论以及小学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体现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为指导思想,从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两层面构建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上海市X小学三位数学新教师展开个案研究,了解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新教师存在以下教学适应问题: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在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本质上认识不够深刻;二在师生观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评价内容的认识上忽视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过分重视预设,教学活动缺乏探究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二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忽视联系生活实际,不能促进学生迁移运用;三课堂提问启发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生生缺乏交流,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针对小学数学新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适应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在教学观念层面: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二深化自我理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三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非知识性表现。在教学行为层面:一适当放手,增加教学活动的探究性;二灵活处理,密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增加有效提问,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四加强生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金珉[9](2021)在《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当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实践经验,数学课程内容丰富而又多元,数学教学手段和评价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数学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与之前相比已经高出不少,数学教学的目标从关注“分”的高低更多地转向关注“人”的学习。本研究是一次数学拓展课校本化实施的探索尝试,同时也是中学数学活动内容的有益拓展。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建设与实施将有利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有利于构建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理运算以及团队协作等面向未来的必要素养,能体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问题。(1)如何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如何设计、实施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的每个环节?(3)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折纸数学拓展课的实施路径是什么?本文中,笔者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了项目化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分为三个主题单元,笔者对每个主题单元设计了对应的课程,并在基层学校进行实施,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论:(1)以杜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项目化学习构建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2)将课程分为三个专题:折纸与结构、折纸与数学课内知识、折纸艺术与数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数学计算并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在折叠中从“形”与“数”两个角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3)在实践中总结以拓展课为载体,打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折纸作品、自主探索折纸数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将折纸活动与数学学习探究相结合,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

郑金鑫[10](2021)在《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为学生发展数学自主学习创设了便利条件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齐默曼教授的自主学习理论和庞维国教授的《自主学习量表》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经过筛选和预测最终确定6个维度21个类别适用于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的问题。调查对象为S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6个班级学生。编制学生访谈提纲考察处于不同数学成绩区间的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行为表现,采用团体访谈的方式对处于不同数学成绩区间的五名学生进行访谈;编制教师访谈提纲考察教师对数学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情况,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高二年级数学组的两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应用Excel和SPSS22.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体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水平高于中等水平;性别未导致数学自主学习行为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处于不同数学成绩区间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维度具有显着性差异;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情况与数学自主学习各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具体维度和题项进行分析和对访谈调查结果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学习兴趣、自身努力、父母和老师的期盼鼓励、考大学和找工作等都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整体都能较好地完成数学作业,数学成绩差异主要由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之外的学习时间的利用和分配导致;该学校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解较好、开展数学自主学习的情况良好,深入研读和分析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给出相关建议,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感、培养预习习惯,加强知识复习总结和调控学习时间,创设数学自主学习机会三个方面。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深度学习视域下微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
        (二)微课
        (三)数学问题解决
    二、关于深度学习的概述
        (一)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初中数学微课应用的概述
        (一)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现状
        (二)不同阶段的数学微课应用研究现状
        (三)初中数学微课的应用研究概述
    四、深度学习与数学微课融合的相关研究
第3章 深度学习视域下微课在初中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基本问题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三)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
    二、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
        (一)深在何处:发生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如何发生:发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模型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微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出问题——创设合适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含义,激发思维火花
        (三)探究解答——追求一题多解,寻找最优解法
        (四)解决问题——确定解题策略,生成规范解答
        (五)反思迁移——分享思想方法,适时一题多变
第4章 微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学前分析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内容分析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学生学情分析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目标分析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平均变化率问题》教学设计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销售问题》教学设计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动态几何问题》教学设计
第5章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实证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对象
        (四)实验变量
        (五)实验方法与过程
        (六)实验材料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前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后测试卷的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班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个别访谈情况
        (五)一线教师访谈反思
第6章 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一、理论研究回顾
    二、理论研究反思
    三、实践研究回顾
    四、实践研究反思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课程标准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二)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
        (二)关于数学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脑科学与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 理论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
        (一)情境
        (二)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创设
        (四)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特点
        (一)问题情境创设目标的明确性
        (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的参与性
        (三)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丰富性
        (四)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多元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
        (一)生活类问题情境
        (二)实物类问题情境
        (三)故事类问题情境
        (四)游戏类问题情境
        (五)操作类问题情境
        (六)音像类问题情境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三)引发学生问题思考
        (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第三章 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具设计
        (一)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对象选择
        (一)课堂观察对象
        (二)问卷调查对象
        (三)访谈调查对象
    三、调查实施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二、总结与讨论
        (一)结果总结
        (二)问题讨论
第五章 实施策略
    一、确立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目标
        (一)加强对问题情境创设目标与功能的认识
        (二)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能力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丰富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
        (一)拓宽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
        (二)提高问题情境创设内容的多样性
    三、关注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表现
        (一)增强学生对问题情境创设内容的理解
        (二)促进学生对所创设情境中问题的思考
        (三)提高学生对问题情境创设活动的参与
    四、增强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多样化
        (一)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非智力因素
        1.2.2 常模
        1.2.3 小学高年级学生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习非智力的研究现状
        2.1.1 非智力水平的实证研究现状
        2.1.2 非智力因素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研究现状
        2.1.3 国内外常用的常模建立方法
        2.1.4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议
        2.1.5 文献述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非智力测评工具
        2.2.2 非智力结构模型
第三章 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研究设计
    3.1 测评工具的选取
    3.2 常模方法的选取
    3.3 数学非智力水平等级划分的设计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对象
        3.5.1 选取被试
        3.5.2 取样过程
    3.6 研究流程
第四章 天津市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建立
    4.1 样本分布
    4.2 数据分析
        4.2.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4.2.3 问卷的效度分析
    4.3 常模建立
        4.3.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总体常模
        4.3.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动机常模
        4.3.3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情绪情感常模
        4.3.4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态度常模
        4.3.5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意志常模
        4.3.6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性格常模
    4.4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的研究结果
    4.5 对常模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的验证
第五章 应用案例
    5.1 班内测评应用案例
        5.1.1 被试班级非智力总体情况分析
        5.1.2 被试班级数学非智力各维度水平分析
    5.2 个体应用案例分析
        5.2.1 被试个体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分析
        5.2.2 被试个体测验结果报告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与以往数学学习非智力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比较
        6.1.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的贡献
        6.1.3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4 对应用案例研究的讨论
    6.2 结论
    6.3 建议
        6.3.1 常模应用建议
        6.3.2 数学学习非智力十一个子维度水平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调查问卷使用说明》
致谢

(4)基于游戏化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世界教学研究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游戏化教学的相关概念
        一、游戏
        二、游戏化
        三、游戏化教学法
        四、教育游戏
        五、估算
第二章 小学数学“估算”游戏化教学相关理论及方法
    第一节 游戏化教学案例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游戏理论
        二、沉浸理论
        三、情境认知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关于小学数学“估算”游戏化教学案例的现状调查
        一、估算教学现状
        二、游戏化教学现状
    第三节 游戏化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案例设计要求
        二、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三、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四、教学案例设计
第三章 小学数学“估算”游戏化案例教学
    第一节 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
        一、教学对象的选取
        二、案例教学课标分析
        三、支持游戏化教学的多媒体工具
    第二节 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三、案例教学
第四章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估算”中的应用效果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统计
        一、问卷数据统计
        二、访谈数据统计
    第二节 效果分析
        一、课堂观察结果
        二、问卷分析
        三、个案分析
        四、教师访谈分析
    第三节 反思
        一、应用结果评价
        二、小学数学“估算”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问卷调查(教师版)
附录 B 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问卷调查(学生版)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背景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概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师观念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理论的作用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3.4 教师的数学观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3.4.2 三种数学观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主题选择
        4.1.2 项目组织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分析
    4.6 信效度分析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2.1 数学演进
        5.2.2 数学应用
        5.2.3 数学本质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4.1 教学目标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5.4.3 学生学习
        5.4.4 教学资源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6.1 个案 1:孙老师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6.2 个案 2:侯老师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6.3 个案 3:李老师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6.4 跨案例分析
        6.4.1 数学观
        6.4.2 数学教学观
        6.4.3 发展机制
第7章 结论
第8章 讨论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数学绘本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优选
        1.1.2 数学绘本教学遭遇现实困境
        1.1.3 小学低段儿童的学习特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绘本
        1.3.2 数学绘本
        1.3.3 数学绘本教学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认知发展理论
        2.1.2 直观教学理论
        2.1.3 情境认知理论
        2.1.4 建构主义理论
    2.2 数学绘本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2.2.1 数学绘本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数学绘本的知识性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2.3 数学绘本的直观性能够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
        2.2.4 数学绘本的生活性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
        2.2.5 数学绘本的思想性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3章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设计
    3.2 访谈和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设计
第4章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总体现状
        4.1.1 教师开展数学绘本教学的频率
        4.1.2 教师参与数学绘本教学的教研情况
    4.2 教师对数学绘本及其教学的认知情况
        4.2.1 教师对数学绘本的认知情况
        4.2.2 教师对数学绘本教学的认知情况
    4.3 教师开展数学绘本教学前的准备情况
        4.3.1 对教学内容的选取
        4.3.2 对教学目标的制定
    4.4 教师开展数学绘本教学时的实施情况
        4.4.1 教学中采取的教学形式
        4.4.2 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
        4.4.3 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组织
        4.4.4 教学中的基本流程
        4.4.5 教学中的故事线索
        4.4.6 教学中的知识线索
    4.5 教师开展数学绘本教学后的评价与期望情况
        4.5.1 教师对数学绘本教学的评价
        4.5.2 教师对数学绘本教学的期望
第5章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结论与建议
    5.1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结论
        5.1.1 借鉴之处
        5.1.2 不足之处
    5.2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数学绘本教学欠缺外部支持
        5.2.2 数学绘本设计与教材体系不匹配
        5.2.3 数学绘本种类繁杂,层次模糊
        5.2.4 教师的绘本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5.2.5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不充沛
    5.3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改进策略
        5.3.1 深化认知
        5.3.2 注重选材
        5.3.3 拓展实施
        5.3.4 完善评价
        5.3.5 发挥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8)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学适应深刻影响教师职业稳定
        1.1.2 新教师在教学适应过程中存在困难
        1.1.3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1.5 概念界定
        1.5.1 新教师
        1.5.2 教学适应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2.1 分析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2.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1.2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2.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2.2.1 教学适应维度的构成
        2.2.2 教学适应观测点的分析
        2.2.3 教学适应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3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个案分析
    3.1 教师A个案分析
        3.1.1 访谈内容分析
        3.1.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1.3 教师A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2 教师B个案分析
        3.2.1 访谈内容分析
        3.2.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2.3 教师B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3 教师C个案分析
        3.3.1 访谈内容分析
        3.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3.3.3 教师C教学适应特征小结
    3.4 三位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特征分析
        3.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观念适应特征
        3.4.2 小学数学新教师数学教学行为适应特征
第4章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及优化建议
    4.1 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问题
        4.1.1 教学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4.1.2 教学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
    4.2 促进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的优化建议
        4.2.1 教学观念层面
        4.2.2 教学行为层面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课堂观察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9)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期待,创新人才培育任务紧迫
        1.1.2 适合超常儿童学习需要的数学教育实践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1.1.3 新背景下的数学选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满足个性发展
        1.1.4 几何与代数交融贯通的折纸数理学研究具有教育价值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基础
        1.2.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折纸活动背后的教育理论
        2.1.1 杜威的教育实践理论
        2.1.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2.1.3 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拓展课的研究
        2.2.3 笔者所在学校关于拓展课的实践经验
        2.2.4 折纸活动在国内外进课堂的相关研究
    2.3 折纸数学历史与现代科技应用
        2.3.1 折纸几何学传入中国
        2.3.2 现代折纸技术的应用
第3章 课程的构建
    3.1 课程建设的目标
        3.1.1 为何做:在数学项目化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3.1.2 怎么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组成要素
        3.1.3 谁来做:数学项目化活动的师生关系
        3.1.4 做什么:折纸中的数学奥秘
    3.2 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3.2.1 课程建设的教学价值
        3.2.2 课程建设的育人价值
        3.2.3 课程建设的社会价值
    3.3 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3.3.1 课程实施的教学要素
        3.3.2 课程实施的教学案例
        3.3.3 课程实施的突出亮点
    3.4 课程建设的成果辐射
第4章 课程的设计案例
    4.1 课程目标
        4.1.1 学情分析
        4.1.2 教学要求
        4.1.3 学习目标
    4.2 学习准备
        4.2.1 材料工具的准备
        4.2.2 数学知识的准备
        4.2.3 折纸基本技能的准备
        4.2.4 图书媒体资料的准备
    4.3 课程专题单元的设计说明
        4.3.1 专题单元的初步选取
        4.3.2 专题单元的细化设计
        4.3.3 课程模式的设计
    4.4 专题单元一:折纸结构与数学
        4.4.1 结构折纸初探
        4.4.2 伸缩结构
        4.4.3 旋转结构
        4.4.4 密铺结构
    4.5 专题单元二:折纸与中学数学知识
        4.5.1 折纸与圆锥曲线
        4.5.2 折纸与数列
    4.6 专题单元三:折纸艺术与数学
        4.6.1 圆河法与数学教学案例
        4.6.2 组合折叠中的数学问题
第5章 课程实施的评价
    5.1 基于问卷调查的评价
        5.1.1 调查对象与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5.1.3 调查结果
    5.2 基于访谈法的评价
        5.2.1 访谈的设计
        5.2.2 访谈摘录
    5.3 基于作品展示的评价
    5.4 基于测试的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折纸与数学》拓展课调查问卷
附录2:《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附录3:《折纸与数学》拓展课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致谢

(10)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对数学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自主学习理念
    二、研究现状
        (一)数学自主学习现状
        (二)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三)发展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自主学习
        (二)数学学习
        (三)数学自主学习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四)自主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三)调查内容及对象
        (四)问卷调查实施
    二、访谈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访谈实施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整体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分布情况分析
        (二)自主学习总体状况分析
        (三)差异比较分析
        (四)相关性分析
    二、问卷调查具体维度和题项分析
        (一)学习动机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计划
        (四)学习时间
        (五)学习环境
        (六)学习总结
    三、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学习动机薄弱,学习计划欠缺
        (二)学习内容完成不足,学习时间调控不佳
        (三)学习环境选择良好,学习总结表现出色
    二、相关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感
        (二)培养预习习惯,加强学习计划制定
        (三)调控学习时间,创设自主学习机会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扩大研究样本数量和范围
        (二)完善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三)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实录
个人情况简介
致谢

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度学习视域下微课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为例[D]. 严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 李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非智力水平常模研究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以天津市为例[D]. 彭宇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游戏化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 侯虹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教学的调查研究[D]. 喻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师教学适应个案研究[D]. 刘一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数学折纸活动的中学数学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金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郑金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