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徐闻港历史地理新探

韩徐闻港历史地理新探

一、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谭庆红[1](2019)在《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密不可分。文章通过梳理古代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近代通商文化和边贸文化,阐述了古代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基本特征,分析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与古代的湘桂历史古道的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出重塑新时代北部湾商贸文化的一些看法,以期对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所裨益。

祝进[2](2019)在《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文中认为“苍梧”为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先秦时期即有“苍梧族”与“苍梧古国”等见于文献记载。汉代苍梧郡为汉武帝所置岭南九郡之一,位于岭南中部,地理位置独特,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动脉离水与郁水相交于此,因此苍梧郡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秦代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以后,形成了以越城岭道与萌诸岭道两条水上通道为主的南北交通线,且郁水干流又通过北流江、南流江联通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之一合浦县,苍梧郡的交通枢纽作用越发凸显。以苍梧郡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为岭南的对外交通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因其重要的交通地位,两汉时期的统治者皆对此地颇为重视,汉初南越王赵佗于此地置苍梧王国以作屏藩,拱卫都城番禺;武帝平南越后,更将交趾刺史部始置于苍梧广信,以统管岭南九郡。同时,两汉时期每当中原战乱,便有大量移民涌入岭南,而苍梧郡凭借其优越的交通与自然条件,成为早期中原移民南迁的聚居地,而移民的到来又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这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苍梧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中原的儒家思想文化亦随之而来,一改往日原始落后的文化面貌,尤其至汉末,苍梧文化已取得长足进步,汉越文化在此交融,催生出早期的岭南文化。因此,苍梧郡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一度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早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国保[3](2016)在《王朝经略与隋唐南疆商业贸易的发展》文中提出隋唐王朝在统一岭南的同时,开始着手对南疆交州的经略。征伐林邑,健全南疆地方建制,完善南疆军事防御系统,拓展交州海陆交通,逐步推进王朝统治秩序在南部边疆的确定和巩固。因应中央王朝在南部边疆的积极经略,作为隋唐帝国海外交通与贸易门户的交州(安南)地区,因为有国家力量的保障,其商业贸易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发展态势。而随着王朝统治秩序对南疆地方社会的不断整合,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态亦逐渐被纳入到一体化发展的隋唐国家经济体系之中。

章深[4](2015)在《广州: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文中研究指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如今已是一门显学,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有所突破。在中国古代,广州港历久不衰,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广州港的前身番禺港在汉代还不是海外贸易港。笔者依据汉代史料、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的汉墓发掘报告,以及有关港口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汉代,番禺港不但是海外贸易港,而且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

李凡[5](2015)在《历史地理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文中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跨地域的地理现象,涉及到物资、商品、技术、文化、移民等要素的时空流动以及在岭南的区域影响。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以历史地理视角,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所产生的区域效应。研究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使岭南及其江河、海陆交互处的地域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缘效应,对外贸易及其伴生的诸要素的溢出、汇融和交流,带来岭南区域地理空间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在土地利用、经济地理、聚落地理和社会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区域效应。结合当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史为鉴,对指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徐素琴[6](2011)在《琼州海峡与南海贸易》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自然地理因素的海峡,其在海洋交通史、海洋贸易史乃至国际关系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以用什么样的视角对海峡进行研究?近来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普塔克教授提出,从东部日本海到远西波斯湾的各种亚洲海域,可以被视为一连串独立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海洋实体,起联系作用的正是若干重要海峡,如果这些海峡不存在,那么这些海域则仍然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进而开始思考将海峡作为特

王新天[7](2007)在《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是指自汉晋六朝以至明清我国东南沿海以仿烧名瓷为主要内涵,以民窑为主体,以海洋世界为市场,向海外用力的瓷业体系,其年代范围是从东汉末年瓷器开始向海外传播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瓷业的衰败,其地域范围主要限定于我国东南沿海。探索古代东南海洋性瓷业是从海洋人文的全新角度来看我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其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色:首先,将东南海洋性瓷业作为沿海手工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到环中国海海洋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宏观视野之中进行研究,对海洋性瓷业格局初兴、发展、繁盛、变化的各个阶段历史做全面梳理。其次,将研究建立在陶瓷窑址考古资料之上,将海洋性瓷业研究由器物表象特征的对比研究深入到窑业技术交流等更深层次的探讨。再次,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推进海洋性瓷业研究的深入,如探讨港市发展在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调整的作用,借鉴航海史和中西交通史资料来探讨航路航线变化和海洋性瓷业对外传播区域的变迁,并借助水下考古资料加以印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东汉六朝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初现。在东汉晚期成熟瓷器烧造成功后,青瓷烧造技术迅速在浙东地区沿港市方向扩散。在陶瓷经东冶、梁安、番禺等东南港市转运舶出的过程中,青瓷窑业技术也随之传播于此。伴随着早期南海——印度洋航线,中韩、中日黄海南线等航路开辟,刚刚烧制成功的成熟瓷器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隋唐五代东南海洋性瓷业的发展。隋唐五代青瓷窑业技术中心由上虞曹娥江迁往慈溪上林湖,其窑业技术已传播至东南沿海各地。海洋性瓷业大多位于港市周围或港市所在水系干流支系的两岸地区。在海洋性瓷器品种上,因为阿拉伯人的东来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但东南海洋性瓷业还是以生产青瓷为主。东南海洋性瓷业的腹地仍局限于钱塘江以南、武夷山脉以东、南岭以南的沿海地带。宋元东南海洋性瓷业的扩张。宋元东南海洋性瓷业技术中心已经由浙东地区转移到浙南龙泉等地,福建、广东等地的瓷器烧造技术与浙江的差距日益缩小。窑址分布与港市之间形成了兴衰共荣的依存局面。在海洋性瓷器品种上,因宋元东南船家对南海、印度洋海权的操控,中原各大名窑如耀州窑、磁州窑、钧窑等,皆在东南沿海被仿烧,被纳入海洋性瓷业体系。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建窑黑瓷等瓷种在东南形成庞大的窑系。东南海洋性瓷业的辐射能力大为加强,江西等内陆腹地也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海洋性瓷业的消费市场也在唐五代的基础上由中西亚、北非进一步扩展到东非等地,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也沿港口而向内陆腹地纵深发展。明清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变化。明初,在官方禁止私商下海通蕃的禁海政策之下,东南海洋性瓷业迅速萎缩。龙泉窑这一东南瓷业技术中心也趋于没落。明代中后期,在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瓦解、私商下海日趋频繁的情况下,东南海洋性瓷业又重新在浙南、闽南、粤东等私商猖獗之港市附近崛起。在洋船东进所构建的亚欧大航路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引诱下、在明朝中后期景德镇暂时的内外交困的契机下,青花瓷技术由景德镇官窑转向民窑,进而向东南沿海转移。在陶瓷消费市场上,因东南船家在东洋航路上的深化及与洋船亚欧航路的衔接,海洋性陶瓷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欧美等更为广大的区域。

周敬阳[8](2007)在《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汉时期,在我国南方首先兴起一条海上对外贸易的路线,史称“海上丝绸之路”。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问题。此问题的研究关系到我国对国内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确定,关系到岭南沿海港口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中的地位。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中“丝绸之路”的海路部分只提及浙江省宁波市与福建省泉州市,把广东广西的沿海港口排除在外。本文认为秦汉时期番禺(今广州)、徐闻(雷州半岛)、合浦(环北部湾地区)都是海上对外贸易的始发地。三地港口兴起的时间及发挥作用的时间都是不同的,番禺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兴起较早,由于汉武帝平南越国,番禺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在西汉中期被徐闻及合浦所取代,徐闻与合浦成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时期的对外贸易重要始发地。后因徐闻及合浦地区动乱不已,番禺在东汉时期慢慢恢复了对外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本文拟根据岭南对外贸易港口兴起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建置、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记载等方面进行考证,可以肯定地说,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最早的地区,而且是对外贸易历史持续最长的地区,从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

赵焕庭[9](2006)在《番禺是华南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对《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的意见》文中研究指明韩湖初等评述中国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问题的文章有几点不足:①论题虚大,拟谈中国,却只谈华南;②说人们已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北部湾合浦、徐闻和日南3海港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否定番禺说。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有些番禺说的论文未被列为参考文献予以分析;③否认番禺说与赞同北部湾说的根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笔者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历史地理条件,逐一分析韩文的理据,得出番禺是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的结论。

邓家倍[10](2005)在《合浦与徐闻在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合浦与徐闻是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但对两者作为海港的地位和作用的比较研究至今是一片空白。文章从两者的地理条件、汉墓群的规模影响和分布、交通条件、军事条件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合浦港具有徐闻港无法比拟的优势,影响大于后者是显然的。

二、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部湾商贸文化形成的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环境
    (三)经济环境
    (四)社会环境
    (五)国际环境
    (六)政治环境
二、北部湾商贸文化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一)北部湾商贸文化的主要类型
        1. 通道文化。
        2. 海洋文化。
        3. 海洋贸易文化。
        4. 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
        5. 南珠文化。
        6. 边贸文化。
    (二)古代北部湾商贸文化的主要特征
        1. 多元性。
        2. 包容性。
        3. 开放性。
        4. 国际性。
三、从古代走向未来:南向通道
    (一)湘桂历史古道:古代的中原出海大通道
    (二)西南出海大通道:改革开放初期西南对外开放之路
    (三)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新时代“海丝”的创新和发展
        1. 南向新通道。
        2. 新时代的发展。
四、塑造新时代北部湾商贸文化
    (一)坚持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二)创新发展新时代北部湾商贸文化
        1. 打造新时代北部湾陆路商贸通道。
        2. 构建北部湾海洋商贸文化。
        3. 创新边贸发展模式。
        4. 建立北部湾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平台。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 转型升级海洋产业。
        2. 高质量发展园区经济。
        3. 打造具有北部湾区域特色的国际旅游产业。
    (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五)构建中华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交流集散地

(2)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汉代岭南交通发展研究
        (二)汉代岭南文化发展研究
        (三)汉代岭南经济发展研究
        (四)汉代苍梧郡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时段与空间的确定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苍梧郡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苍梧郡的地理概况
    二、苍梧郡的气候条件
第二章 先秦到两汉时期苍梧郡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地位
    一、先秦之苍梧部族、楚之苍梧郡、秦之苍梧郡
        (一)苍梧部族
        (二)楚苍梧郡
        (三)秦苍梧郡
    二、两汉时期苍梧郡的政治地位
        (一)汉初之苍梧王国时期
        (二)两汉之苍梧郡时期
        (三)汉末苍梧士氏家族
    小结
第三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交通状况
    一、苍梧郡与中原地区的交通
        (一)越城岭道
        (二)萌渚岭道
        (三)交通沿线的古城址
    二、苍梧郡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三、苍梧郡与西南地区的交通
    四、汉代经苍梧郡输送的贡物
        (一)珠玑等饰品
        (二)翠羽、孔雀等珍禽
        (三)犀、象等奇兽
        (四)异香之属
        (五)美木、异果
    小结
第四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人口和经济
    一、苍梧郡的人口变动
    二、苍梧郡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发展状况
        (二)手工业发展状况
        (三)商业发展状况
    小结
第五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文化发展
    一、中原文化对苍梧郡的影响
        (一)施行仁政的清官廉吏
        (二)南下的中原移民
    二、苍梧郡的文化进步
        (一)教育学术活动的兴盛
        (二)各类学术文化人才的涌现
    三、早期粤语的形成
    小结
第六章 汉代以后苍梧郡的发展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广州: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论文提纲范文)

一、 汉代番禺都会
二、 徐闻、 合浦难以向番禺聚散商品
三、 徐闻、 合浦港口条件均不理想
四、 番禺都会进口商品主要来自远洋商船
五、 番禺港的优势

(5)历史地理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框架及思路
2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
    2.1区域土地利用的地理效应
    2.2区域经济地理效应
    2.3区域聚落地理效应
    2.4区域社会文化地理效应
3结论与展望

(7)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代东南海洋性瓷业问题的提出
        一 中国历史文化分区中的“东南”海洋文化传统
        二 东南瓷业的海洋性
        三 海洋性瓷业与“外销瓷”、“贸易陶瓷”等概念的关系和差别
    第二节 本课题相关学术史的述评
        一 海外遗留古外销瓷觅珍
        二 “陶瓷之路”上外销瓷的探索
        三 海洋性陶瓷发展史的初步思考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东汉六朝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初现
    第一节 海洋性瓷业初现的背景
        一 东汉六朝东亚陆、海交通的变迁
        二 陶瓷业的发展与瓷器在东南的率先出现
        三 东南海洋经济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早期海运
    第二节 早期的海洋性瓷业格局
        一 东南早期海洋性瓷业格局概述
        二 东南早期海洋性瓷业分述
        三 从窑业技术看东南早期海洋性瓷业的形成
        四 从瓷器内涵看东南早期海洋性瓷业文化
    第三节 早期海洋性陶瓷的贸易体系
        一 港市集散
        二 海上舶出
        三 东汉六朝海洋性陶瓷的传播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隋唐五代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发展
    第一节 海洋性瓷业发展的背景
        一 隋唐五代东亚海、陆交通格局
        二 瓷业新成就
        三 航海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海洋性瓷业的发展
        一 海洋性瓷业发展概述
        二 海洋性瓷业发展分述
        三 从窑业技术看东南海洋性瓷业的发展
        四 从瓷器文化内涵看东南海洋性瓷业的发展
    第三节 海洋性陶瓷贸易体系的发展
        一 港市的集散
        二 海上舶出
        三 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东南海洋性瓷业的扩张
    第一节 海洋性瓷业格局扩张的背景
    第二节 海洋性瓷业的扩张与鼎盛
        一 总体概述
        二 规模扩张
        三 窑业技术的发展
        四 单色瓷业的鼎盛
    第三节 大航海时代的陶瓷贸易体系
        一 广、泉、明三大港市的壮大
        二 四洋通蕃航路网络上的陶瓷输出
        三 海外遗留宋元东南陶瓷的历史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明清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朝贡、海禁与私商通蕃:明清东南海洋瓷业的背景
    第二节 明清东南海洋性瓷业的变化
        一 彩瓷时代的东南瓷业格局
        二 明清东南海洋性瓷业的文化内涵
        三 青花瓷业从内地向沿海转移的历史轨迹
        四 东南沿海青花瓷业空间转移的文化轨迹
    第三节 明清亚欧航路大网络与陶瓷贸易体系
        一 从私商口岸到限口通商:明清瓷器的对外输出
        二 航路网络上的沉船陶瓷考古发现
        三 世界市场上的东方青花瓷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有关研究的回顾
    (二) 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秦汉时期岭南三大始发港口兴起的历史条件
    (一) 秦朝统一岭南,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大一统的局面,并提供了对国外商品的消费需求
    (二) 岭南生产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出口的商品和航海的粮食储备及生活用品
    (三) 交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运输条件,便于外贸商品的集散
    (四) 西北部陆路交通受阻,海上对外贸易因势而起
二 秦汉时期岭南三大始发港口的地理优势
    (一) 古代番禺、徐闻、合浦三大港口的地理位置
    (二) 古代番禺、徐闻、合浦三大港口的地理优势
三 秦汉时期岭南三大始发港口的历史地位
    (一) 岭南三大始发港是中国丝绸之路史上最早兴起的外贸港口
    (二) 秦汉时期岭南三大始发港口历史地位的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番禺是华南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对《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 韩文论题虚大, 拟谈中国, 却只谈华南
2 华南古代海上丝路最早始发港问题并未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
    3.1 秦汉时番禺是岭南海内外贸易中心, 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
    3.2 汉以前番禺地区已有帆船航海
    3.3 北部湾和琼州海峡的海况通常无碍航行
    3.4 雷州市雷城镇是西汉合浦郡治并徐闻县治和徐闻港址

(10)合浦与徐闻在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 地理条件比较。
第二, 汉墓群比较。
第三, 交通条件比较。
第四, 军事条件比较。

四、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部湾商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析[J]. 谭庆红.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06)
  • [2]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D]. 祝进.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王朝经略与隋唐南疆商业贸易的发展[J]. 陈国保.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6(04)
  • [4]广州: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J]. 章深. 学术研究, 2015(10)
  • [5]历史地理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J]. 李凡. 热带地理, 2015(05)
  • [6]琼州海峡与南海贸易[J]. 徐素琴. 海洋史研究, 2011(00)
  • [7]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D]. 王新天. 厦门大学, 2007(08)
  • [8]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 周敬阳.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
  • [9]番禺是华南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对《关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研究述评》的意见[J]. 赵焕庭. 地理科学, 2006(01)
  • [10]合浦与徐闻在海上丝路始发港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J]. 邓家倍. 中国地方志, 2005(10)

标签:;  ;  ;  ;  ;  

韩徐闻港历史地理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