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稳压器

三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稳压器

一、三输出隔离逆向稳压器(论文文献综述)

麻书卫[1](2021)在《自动驾驶线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智能移动平台集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及车辆工程于一体,有望替代人工驾驶并减少交通事故。由线控转向、线控驱动、线控制动等组成的底盘线控系统是智能移动平台实现横纵向控制的基础,因此,对智能移动平台底盘线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一款电动车底盘搭建了整套线控系统,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平台配备的通信系统和供电系统进行了介绍,以电动车底盘为平台完成了底层驱动机构的选型计算和改装设计,基于飞思卡尔XEP100单片机开发了底层控制器硬件,硬件系统包括开关量采集、驱动输出、模拟量采集、CAN总线通信、RS485通信、PWM输出及无线遥控指令采集等模块。编写了底层控制器的底层驱动代码和应用层函数库,最终实现了对底层各执行机构的控制。基于Simulink平台搭建了智能移动平台运动学仿真模型,选取车速和前轮平均转向角速度为控制变量,对平台的转弯控制范围进行了研究,得到平台转弯的最大曲率和不同车速及前轮转向角速度下的转弯范围,为研究线控转向奠定理论基础。采用逆向思维,基于运动学仿真模型研究单步垂直泊车的初始区域,分析单步垂直泊车的各种约束,约束包括初始位置条件、停放约束条件、车位尺寸条件、避障约束条件、车辆参数约束条件等,基于B样条曲线建立泊车路径优化函数,最终设计出满足泊车过程多非线性约束的泊车路径;基于激光雷达传感器建立测距坐标系,并探测平台前方障碍物的分布修正动态窗口算法中的障碍物距离权重系数和速度函数权重系数,通过仿真讨论其不同组合对局部路径规划避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改进的动态窗口算法能有效的避开障碍物且到达目标位置用时较短。为验证搭建的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改装的线控实验平台对平台转弯的最大曲率和控制范围进行实际测试并与仿真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实车测试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误差约为0.13m,表明搭建的运动学仿真模型有效。基于垂直泊车车位建立泊车空间坐标系,将仿真规划的泊车路径数据点转换为GPS坐标点,并输入至路径跟踪控制器进行单步垂直泊车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靠性高,泊车轨迹跟踪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基于B样条曲线设计的泊车路径有效。

陈加伐[2](2020)在《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技术的视频放大器的设计》文中认为视频放大器是机载平视系统中的关键器件,可实现对视频信号的对比度、增益和亮度进行调节。目前我国视频放大器主要依赖于进口,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因素,导致航空机载领域核心器件供应受限,视频放大器国产化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安徽华东技术研究所成立了研发技术攻关小组,完成了一款高增益、大动态范围、高可靠性、高适环境应性的视频放大器。首先,对国内外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及视频放大器进行了调研。设计了视频放大器的电路图,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其功能。分析了低温共烧厚、薄膜技术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采用低温共烧厚膜技术来制作视频放大器基板电路。其次,参考国外视频放大芯片,分析了各模块功能,整理出各部分电路图。反向设计视频放大芯片电路并进行仿真分析,对芯片的功能进行对比验证,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流片。然后,对视频放大器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了制作过程中的金丝键合工艺。研究了视频放大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技术,形成了生产流程规范,并最终完成了视频放大器实物制作。最后,对视频放大器进行了测试和性能验证。在不同环境下,测试了视频放大器的静态和动态输出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视频放大器的技术指标。该视频放大器目前已经批量生产,并在航空显控系统中上机使用。

刘勇强[3](2020)在《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半导体制造、医药化工等众多工业领域都需要对液体流量进行测量,而其测量环境对于传感器的洁净程度有很高的要求。洁净程度是指对液体介质环境中的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总有机碳(TOC)以及颗粒等参数的浓度或者占比分数。因此,需要采用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来避免引入污染。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各行业对于流量测量的精度与响应的性能需求也越来越高。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由于其超声信号可以透过介质进行传播,可以做到非接触测量。因此,本文从超声波流量测量原理及其技术出发,利用结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算法,针对超洁净、快响应、高精度的性能需求,设计了一个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其特点为采用非接触管段式结构,管段结构采用溶性聚四氟乙烯(PFA)材料熔融加工制作,保证超洁净的要求。同时,该传感器采用时差式阈值法进行流量测量,可以提供快响应的流量反馈。此外,该传感器对于跳波现象和温漂现象在软件算法层面和硬件层面进行了处理,进一步保证了高精度的性能。综上,该传感器可为半导体、医药化工等领域中的流量测量提供一种超洁净、快响应、高精度的流量测量解决方案。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结构参数设计。针对超洁净的性能需求,选取了制作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的测量管段的材料。针对高精度的性能需求,基于声学理论进行分析确定测量管段结构上的密度和厚度参数并进行了测量管段结构设计,减少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并利用ANSYS进行测量管段中流场仿真,宏观分析流场对于测量误差的影响,提出流量计算模型。2.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软硬件解决方案设计。针对快响应的性能需求,采用阈值法以及过零检测方法实现时差式的流量测量原理,信号处理方面采用模拟信号处理。针对高精度的性能需求,硬件上设计滤波放大电路以及电源管理电路;软件上针对于跳波现象设计了一个时间匹配算法。3.基于互易性的高压激发匹配电路设计。针对高精度的性能需求,分析温漂现象产生的原因,基于互易性理论设计了高压激发匹配电路,抑制了温漂现象引起的零点误差,并进行了实验验证。4.超洁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性能参数实验测试。针对于超洁净、快响应、高精度的性能三个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具有超洁净、快响应、高精度的特点,满足半导体、医药化工等领域的需求。

陈睿[4](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多手捡拾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传统捡拾机器人通常采用集中式控制系统,这种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较差,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以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为核心的捡拾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为了提高捡拾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创新性地提出了机械手关节的正交模糊PID控制方法;为了减少控制系统的信息延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改进动态优先权算法的CAN总线通信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捡拾机器人整体进行了运动学研究,建立了底盘两轮差速模型和五自由度机械手的运动学模型。同时针对多手捡拾机器人特殊的工作方式和整体的功能构造,以CAN总线为通信总线搭建了捡拾机器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其次,本文对捡拾机器人各功能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包含CAN总线通信模块、步进电机共阳极驱动模块和其他传感器模块等。除此之外,根据捡拾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对其整体控制系统进行了软件设计,主要分为4个部分:底盘驱动系统软件设计,机械手驱动系统软件设计,上位机软件设计,通信系统软件设计。底盘驱动系统主要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红外避障和无线遥控。机械手驱动系统主要包括电动舵机驱动与调速,磁电编码器采集误差信号,并为了提高精度在电动舵机开环驱动上加入了正交模糊PID控制算法。上位机主要包括MFC界面设计与串口通信,基于PELCO-D协议的云台控制。通信系统主要包括CAN总线通信和USART通信。然后,本文针对捡拾机器人通信系统的实际功能,设计了捡拾机器人CAN总线的应用层协议。同时提出了通信系统实时性的优化方法,以对数分区的最早截止时间算法(Earliest Deadline First,EDF)改进动态优先权算法,将对数分区量化后的优先级引入动态优先权算法中作为其次优先级,用来解决动态优先权算法中的优先权锁死的问题,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实时性。通过Stateflow有限状态机动态仿真CAN总线的工作过程,分析了CAN总线通信过程中的各网络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最后,搭建了捡拾机器人实验平台。通过机械手运动控制实验分析定位误差,验证了正交模糊PID控制算法能提高机械手关节驱动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多机械手CAN总线通信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CAN总线应用层的合理性。通过多机械手捡拾实验,验证了多手捡拾机器人整机工作的完整性。

鲍学亮[5](2018)在《基于肌电桥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重建实验研究和下肢可穿戴式肌电桥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瘫痪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和重建是康复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表功能性电刺激(FES)通过电流刺激外周神经(如腓神经)、运动点和中医的穴位诱发肌肉收缩,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肌电桥”(Electromyographic Bridge,EMGB)式FES将获取的健康肢体主动肌体表肌电信号(s EMG)作为控制信号,编码生成反映肌肉活化状态的动态刺激序列,然后施加到瘫痪肢体目标肌肉刺激位点,实现瘫痪肢体功能重建。EMGB相对于现有的其它FES的优点是增强患者自主控制、适用于早期康复训练和实时控制刺激幅度。然而EMGB和普通FES一样,也需要解决刺激电极放置问题。对于用于下肢功能恢复的EMGB系统,交替性运动控制和刺激脉冲输出时间的动态确定是区别于上肢EMGB的地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使用穴位定位的骨度分寸法(Bone proportional cun,B-Cun)在人体目标肌肉体表建立坐标系统。然后,电刺激遍历坐标系统内的坐标点,确定单个手指伸/屈动作和下肢膝伸动作运动点分布位置。对于手指,测量不同激活阈值的运动点在选择性刺激电流强度范围内产生的手指动作角度,分析比较不同手指的运动点产生的手指动作角度变化趋势;对于膝伸动作,测量不同电极放置模式下和不同刺激模式下股四头肌各肌肉运动点在特定的电流强度范围内产生的肢体动作角度,分析比较不同肌肉运动点产生的膝伸动作角度变化趋势。2)使用骨度分寸法对分布在目标肢体(前臂、手和大腿)上的穴位进行了定位。并通过电刺激确定了能够诱发手指伸/屈和膝伸动作的穴位组合。比较和分析了诱发肢体动作的穴位组合中的穴位与同样能够产生肢体动作的运动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统计分析了穴位组合和运动点电刺激产生的肢体动作角度,并比较了两者在诱发肢体动作方面的同异。3)为了获取膝伸动作功能康复所需要的控制信号,提出了采用Delsys单差分s EMG传感器阵列采集膝伸运动期间股四头肌s EMG信号并绘制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热图来确定股四头肌探测位点的方法。4)基于所确定的膝伸动作运动点和穴位组合以及控制信号探测位点,使用课题组前期设计的有线恒流“肌电桥”双通道系统,分别进行了健康人上肢/下肢带动下肢肌电桥接实验,探讨了坐姿模式下膝伸运动功能重建。5)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早期,一部分偏瘫和不完全截瘫患者通常表现为踝关节肌肉肌无力或痉挛,从而导致不能站立和行走。因此提出了一种坐姿模式下用于改善下肢踝关节肌肉功能的控制策略。6)下肢行走运动是一种交替性运动,因此对于用于下肢行走功能恢复的EMGB系统来说,需要动态地确定施加的刺激脉冲输出的时间,以便使得瘫痪肌肉激活的时间与生理性肌肉激活的时间一致。为此,提出了一种动态确定刺激脉冲输出时间确定算法。7)设计了用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无线可穿戴式肌电桥系统,实现了坐姿模式下膝关节同步/异步运动控制和行走模式下异步肌电桥接控制。并设计了一种无线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对可穿戴式无线肌电桥系统健康人桥接性能进行可行性评价。

李涛[6](2018)在《基于大靶面光幕靶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文中提出弹丸飞行速度与弹着点坐标的测试测量是武器研发、验收、定型阶段的重要评估指标。基于光电检测技术的光幕式测量系统具有实时非接触、测试精度高等优点,是当前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武器系统发展背景下弹道特性参数测试的重要技术装备。针对现有测试系统中存在的靶面较小、数据量大、传输速率低、控制复杂等问题,本文在优化光幕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综合FPGA、现场总线技术和高速以太网技术于一体的大靶面光幕靶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光幕式速度坐标测量系统的原理及过靶数据采集的方法作了综述,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技术,提出了基于FPGA控制的总线级联式数据采集传输方案。利用多片FPGA子板采集由前端调理电路生成的高速密集数字信号,各FPGA以总线的方式级联、驱动CAN总线控制器进行数据协议转换,控制信号及数据信息均通过总线加以传输;总控板中以硬件描述语言的方式集成了UDP/IP协议,利用FPGA的并行计算能力,完成以太网数据包的高速实时处理;为区分过靶有效与无效信号,文中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系统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根据实际应用中被测目标的参数与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了相应的光学系统、探测系统、采集系统与结构体系,仿真分析了采集系统时序的正确性,并通过模拟弹丸测试装置对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

杨常浩[7](2018)在《局部阴影遮挡下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及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问题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寻找清洁的、可持续的新能源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处理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的代表,具有储存量丰富、无污染等优点。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应用最多的技术,光伏组件是构成光伏阵列的单体,而光伏组件一般是由若干块光伏电池串联组成。实际应用中,由于建筑物、树木、云朵等引起的阴影遮挡情况会造成光伏组件串联失配,导致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降低,严重时会产生热斑现象进而损坏组件。因此,提高遮挡情况下的光伏发电效率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论文针对光伏组件串联失配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按照拓扑结构优化、全局最大功率点追踪、分布式最大功率点追踪和其他新型失配优化控制技术等方法,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现有控制方案的优缺点。采用一种“总线式”结构的系统方案,根据功率重分配原理,运用电压平衡的方法,变换器将未遮挡电池子串的电流分配给遮挡子串,保证串联子串的电流相等,匹配各子串的输出功率,实现输出功率最大化,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论文研究和设计工作如下:(1)建立正常情况和局部阴影遮挡情况下光伏组件等效电路模型,利用光伏组件实际物理参数建立工程数学模型,得到光伏组件在两种情况下的输出特性。结合旁路二极管工作原理,分析光伏组件串联失配机理,以及阴影遮挡造成光伏组件串联失配的形成原因。(2)针对总线式光伏组件串联匹配的拓扑结构,采用一种双向Cúk变换器作为能量双向传输的电路,建立变换器数学模型。分析变换器电路损耗,以及电容、电感、功率开关等器件的参数。(3)针对光伏组件内部电池子串的功率匹配控制问题,对基于线性规划算法的最优方法和基于电压平衡的功率匹配次优方法进行了分析,给出优化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完成了两种方法的性能指标的对比分析。(4)针对基于总线式结构的光伏组件串联匹配电路建立小信号模型,运用频域分析法完成了控制器设计,并改善了系统性能。综上所述,论文结合总线式光伏组件串联匹配的拓扑结构和基于电压平衡的功率匹配次优方法,实现了局部阴影遮挡情况下的光伏组件的功率匹配优化控制,经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袁东[8](2017)在《基于Hi3531的医用高清录像机硬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医用录像机作为微创手术设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然而,国内的医用录像机产品大都被国外大厂所垄断,价格高昂且只具备基本的录像存储等功能,无法满足目前对医用录像机高清化、网络化、智能人机交互等功能需求。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医用录像机功能及技术实现方案的基础上,基于Hi3531芯片设计开发了一套具备全高清视频录制、存储、播放、网络传输、智能人机交互等功能的医用高清录像机硬件系统。首先分析了当前医用录像机的功能需求,定义了医用高清录像机的硬件规格及设计指标,然后进行了硬件总体方案的设计,接着分别设计了主板和接口板的电路,包括Hi3531最小系统电路、SATA接口电路、USB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音频接口电路、DVI和SDI接口电路、STM32控制系统电路及电源电路。其次,分别进行了 6层主板和4层接口板的PCB叠层设计、布局设计、采用高速信号布线方法进行了主板和接口板中的高速信号的布线设计、采用约束驱动布局布线技术进行了 DDR3的布线设计、采用数模混合信号布线的工程方法进行了音频模块电路的布线设计、采用电源完整性设计的工程方法进行了电源与地的布线设计,给出了 PCB设计成果。最后结合软件程序对硬件系统做了调试,并进行了全部功能测试、电压及纹波测试、功耗测试、关键时钟信号测试和EMC测试等硬件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开发的医用高清录像机硬件系统各电源电压误差在±10%以内,系统最大功耗42W,静电防护等级达到±8KV(接触放电)、±15KV(空气放电)要求,通过了电磁兼容性认证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各项设计指标均已实现。

杜航航[9](2016)在《波音737飞机通信导航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及微处理技术的发展,航空电子设备越来越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导航系统是航电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可靠性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航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对提高航电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及时定位故障可以提高其维修效率。波音737飞机通信导航系统航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过程更多的是依靠维修人员的经验。本文选取导航系统中典型组件VOR/MB接收机进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将CMM手册、维修经验与以往的维修数据结合起来,构建丰富的故障诊断知识库,在组件的诊断维修过程中给予指导。构建一个有效合理的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故障诊断中非常关键,本文基于FTA与FMECA的综合方法完成知识规则的表达,首先通过FTA方法由故障征兆分析故障原因,构建研究对象的故障树,再结合维修数据采用FMECA方法对树障树生成的最小割集进行危害性分析,形成故障诊断所依据的知识规则。最后,本文完成了VOR/MB接收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测试台的设计,波音737飞机采用ARINC 429航空总线,通过总线进行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所设计的测试台包括ARINC 429总线收发接口、组件外部测试端子接口,完全依据CMM手册的测试流程设计,另外设计了专家系统的人机界面进行故障的定位查询。经系统测试,总线收发数据精准,专家系统能很好推理出故障所在。

薛小峰[10](2016)在《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中的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文中认为在目前的肿瘤治疗的方法中主要由手术、放疗和化疗组成,而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大约占到30%的比例。目前在放射治疗中主要使用的医疗设备有医用直线加速器、钴60机、头部伽马刀、体部伽马刀、后装机等。在这些设备中除医用直线加速器外其余的设备都需要使用放射源,并且适用的肿瘤类型都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首先不需要使用放射源,同时对于带电子线的中能双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来说,它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射线类型和不同能量的射线来适应不同深度的肿瘤。因此医用直线加速器是目前肿瘤放射治疗领域的主力装备。开关电源是医用直线加速器上的主要供电电源,它给加速器中的聚焦系统、偏转系统、电子枪灯丝及磁控管灯丝、磁铁等系统供电。本文主要针对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进行描述。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设计了一种针对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开关电源。2、利用精密的开关电源,使HM-J16-1型加速器放疗效果更精确、稳定。3、为以后的医用直线加速器中开关电源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二、三输出隔离逆向稳压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输出隔离逆向稳压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驾驶线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智能移动平台线控系统研究现状
        1.2.1 线控转向
        1.2.2 线控制动
        1.2.3 线控驱动
    1.3 智能移动平台局部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3.1 自动泊车局部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3.2 自动避障局部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平台体系结构改造
    2.1 引言
    2.2 平台体系结构及硬件组成
    2.3 平台通信及供电系统
        2.3.1 平台通信系统
        2.3.2 平台供电系统
    2.4 平台底层控制执行机构改装
        2.4.1 线控转向系统改装设计
        2.4.2 线控驱动系统改装设计
        2.4.3 线控制动系统改装设计
        2.4.4 无线遥控紧急制动系统改装设计
    2.5 底层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2.5.1 底层控制器硬件分析
        2.5.2 电路原理图设计
        2.5.3 PCB电路板设计
    2.6 底层控制器软件设计
        2.6.1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2.6.2 应用层软件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台运动学建模及局部路径规划
    3.1 引言
        3.1.1 平台结构参数表
    3.2 平台运动学建模
        3.2.1 阿克曼转向原理
        3.2.2 运动学建模
    3.3 平台转弯控制范围的理论研究
    3.4 基于改进动态窗口算法的局部路径规划
        3.4.1 基本动态窗口算法
        3.4.2 改进的动态窗口算法
        3.4.3 避障局部路径规划案例
    3.5 基于B样条曲线的单步垂直泊车路径规划
        3.5.1 B样条曲线简介
        3.5.2 单步垂直泊车起始点区域分析
        3.5.3 单步垂直泊车路径规划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算法的实车验证
    4.1 直线运动实车实验
    4.2 转弯控制范围实车实验
        4.2.1 转弯最大曲率测试
        4.2.2 转弯控制范围测试
    4.3 单步垂直泊车实车实验
        4.3.1 实验场地选择
        4.3.2 实验方案
        4.3.3 实验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技术的视频放大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2 混合集成电路以及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混合集成电路及其技术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混合集成电路及其技术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视频放大器的研究现状
        1.3.1 频放大器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视频放大器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视频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2.1 视频放大器功能电路图设计
    2.2 视频放大器原理图设计
    2.3 视频放大器原理图仿真
    2.4 视频放大器厚膜混合集成电路
        2.4.1 薄、厚膜工艺技术对比
        2.4.2 LTCC技术
    2.5 美国MSK公司视频放大器的技术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放大芯片U1的设计
    3.1 视频放大芯片U1的简介
    3.2 视频放大芯片U1的设计流程
        3.2.1 芯片解剖拍照及工艺分析
        3.2.2 芯片版图提取
    3.3 电路图分析整理
        3.3.1 差动输入级电路
        3.3.2 输出驱动级电路
        3.3.3 对比度调节电路
        3.3.4 驱动控制电路
        3.3.5 钳位门限输入电路
        3.3.6 钳位门限输入电路
        3.3.7 芯片电路仿真及修改
        3.3.8 绘制芯片电路版图
        3.3.9 流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放大器的制造工艺设计
    4.1 封装形式及外形尺寸
    4.2 制作工艺
        4.2.1 金丝键合工艺
    4.3 热设计
    4.4 静电释放(ESD)防护措施设计
    4.5 可靠性设计技术
        4.5.1 可靠性失效分析
        4.5.2 可靠性失效解决措施
    4.6 适用环境设计
    4.7 安全性能设计
    4.8 视频放大器实物图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放大器的技术参数测试
    5.1 静态偏置电流、电压测试
        5.1.1 静态偏置电流、电压环境实验测试
        5.1.2 静态偏置电流、电压测试结果分析
    5.2 动态输出高、低电压
        5.2.1 动态输出高、低电压环境实验测试
        5.2.2 动态输出高、低电压测试结果分析
    5.3 动态增益
        5.3.1 动态增益实验测试
        5.3.2 动态增益测试结果分析
    5.4 国产化视频放大器技术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主要完成内容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本文存在的不足
    6.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流量计概述
        1.2.2 超声波流量测量技术国内外综述
        1.2.3 超洁净超声波液体流量传感器产品简介
        1.2.4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的优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2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结构参数设计
    2.1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结构材料选择与特性分析
        2.1.1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结构材料选择
        2.1.2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结构声阻抗特性分析
    2.2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匹配层与管壁厚度与密度参数确定
        2.2.1 超声波在匹配层与管壁等界面的传播特性分析
        2.2.2 有匹配层和管壁厚度与密度参数确定
        2.2.3 无匹配层时管壁厚度参数确定
    2.3 超洁净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管段设计与流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软硬件解决方案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
        3.1.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1.2 测量模块设计与模拟信号处理
        3.1.3 计时模块设计
        3.1.4 外围电路设计与电源管理
    3.2 软件设计
        3.2.1 模块功能架构与测量流程简介
        3.2.2 超声波跳波问题的时间匹配算法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互易性的高压激发匹配电路设计
    4.1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中温漂现象分析
    4.2 基于互易性解决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温漂现象的可行性分析
    4.3 高压激发情况下互易性阻抗匹配电路设计与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性能参数实验测试
    5.1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洁净度与快速性测试
    5.2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信号稳定性测试
        5.2.1 同一温度下不同流量信号质量实验
        5.2.2 同一流量下不同温度信号质量实验
    5.3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零点性能测试
        5.3.1 室温下零点时漂性能测试
        5.3.2 高低温情况下温漂性能测试
    5.4 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总体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4)基于CAN总线的多手捡拾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捡拾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CAN总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捡拾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2.1 捡拾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2.1.1 机器人底盘运动学建模
        2.1.2 五自由度机械手运动学建模
    2.2 捡拾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平台总体组成
    3.2 ARM芯片的特点及选择
    3.3 通信模块
        3.3.1 CAN通信
        3.3.2 RS232通信
    3.4 执行机构与驱动控制模块
        3.4.1 电机的选择
        3.4.2 驱动控制
    3.5 其他模块
        3.5.1 电源模块
        3.5.2 无线收发模块
        3.5.3 红外传感器模块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底盘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4.1.1 步进电机驱动
        4.1.2 多传感器平行避障
        4.1.3 无线遥控
    4.2 机械手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4.2.1 电动舵机数学模型
        4.2.2 电动舵机驱动与调速
        4.2.3 角度误差采集
        4.2.4 正交模糊PID控制算法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MFC界面设计及串口通讯
        4.3.2 基于PELCO-D协议的云台旋转
    4.4 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4.4.1 CAN通信
        4.4.2 USART通信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CAN总线通信系统设计及实时性优化
    5.1 CAN总线通信系统
    5.2 CAN总线的标准协议
    5.3 CAN总线应用层设计
        5.3.1 CAN总线应用层设计需求
        5.3.2 捡拾机器人CAN总线的应用层设计
    5.4 通信系统实时性优化
        5.4.1 基于动态优先权算法的CAN总线通信优化
        5.4.2 基于EDF算法改进的CAN总线通信优化
    5.5 仿真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
    6.2 机械手运动控制实验
        6.2.1 机械手定位实验
        6.2.2 仿真实验对比分析
    6.3 多机械手CAN总线通信实验
    6.4 机器人多手捡拾实验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肌电桥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重建实验研究和下肢可穿戴式肌电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瘫痪肢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背景
        1.1.1 肢体瘫痪的原因
        1.1.2 肢体瘫痪的临床表现
        1.1.3 肢体瘫痪的电刺激治疗方法
    1.2 电刺激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1.2.1 骨骼肌
        1.2.2 电刺激对神经肌肉收缩的影响
        1.2.3 电刺激对神经可塑性的作用
    1.3 肢体瘫痪模式及康复需求
        1.3.1 上肢功能康复
        1.3.2 下肢功能康复
    1.4 FES系统研究现状
        1.4.1 控制方式
        1.4.2 FES运动神经假体
    1.5 课题研究基础介绍
        1.5.1 “微电子神经桥”系统
        1.5.2 “肌电桥”系统及前期工作
    1.6 肌电桥核心技术问题分析
        1.6.1 体表肌电信号探测
        1.6.2 体表刺激位点的确定
        1.6.3 基于sEMG的刺激信号生成
        1.6.4 刺激脉冲输出时间的确定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8 本论文的章节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上肢功能性电刺激刺激位点研究
    2.1 体表电刺激电极配置方式
    2.2 选择性刺激手指伸展和屈曲前臂肌肉运动点
        2.2.1 单个手指选择性激活运动点定位
        2.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2.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 手指伸展和屈曲穴位选择以及穴位与运动点关系
        2.3.1 手指伸展和屈曲动作穴位和运动点刺激研究
        2.3.2 数据分析与统计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刺激位点研究
    3.1 膝伸运动功能重建的电极放置
    3.2 膝关节伸动作运动点定位以及运动点电刺激实验研究
        3.2.1 膝伸动作运动点定位和运动点电刺激
        3.2.2 运动点电极放置结果与讨论
    3.3 膝关节伸动作穴位组合选择及穴位刺激实验研究
        3.3.1 膝关节伸动作穴位组合选择和穴位电刺激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系统研究与设计
    4.1 实验研究中使用的课题组已研发的肌电桥系统介绍
        4.1.1 60 V双通道“肌电桥”原型系统
        4.1.2 60 V四通道“肌电桥”系统
    4.2 下肢无线可穿戴式“肌电桥”系统设计
        4.2.1 系统整体介绍
        4.2.2 硬件系统设计
        4.2.3 软件系统设计
    4.3 无线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4.3.1 下位机系统设计
        4.3.2 PC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坐姿下肢运动功能重建及控制策略研究
    5.1 下肢体表肌电信号产生与探测
        5.1.1 膝伸动作股四头肌肌电信号探测位点
        5.1.2 探测位点结果分析
        5.1.3 小腿肌肉在下肢不同运动模式下的活动状态
    5.2 坐姿上肢/下肢带动下肢膝关节同步伸展运动
        5.2.1 体表运动点电刺激肌电桥接
        5.2.2 经皮穴位电刺激肌电桥接
        5.2.3 结果分析和讨论
    5.3 坐姿踝关节交替性运动控制策略
        5.3.1 基于样本熵的肌肉活动时间探测
        5.3.2 基于样本熵的踝关节交替性运动控制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下肢无线肌电桥系统实验研究
    6.1 下肢异步行走肌电桥接控制策略刺激脉冲输出时间确定
        6.1.1 步态事件和目标肌肉活动
        6.1.2 基于惯性传感器角速度信号的步态事件探测算法
        6.1.3 数据处理分析
        6.1.4 基于惯性传感器角速度信号的步态事件探测算法
    6.2 下肢行走无线肌电桥接FES
        6.2.1 传统的下肢普通FES
        6.2.2 异步肌电桥接FES
        6.2.3 下肢行走无线异步肌电桥接健康人实验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致谢

(6)基于大靶面光幕靶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光幕靶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2.1 多光幕阵列靶
        1.2.2 L型光幕靶
        1.2.3 主动式光幕靶
        1.2.4 反射式光幕靶
        1.2.5 对射式光幕靶
    1.3 光幕靶数据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指标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光学系统设计
        2.2.1 光源的选型
        2.2.2 大靶面平行光幕的生成
    2.3 探测系统设计
    2.4 采集系统设计
    2.5 结构体系设计
    2.6 关键技术指标
    2.7 本章小结
3 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信号预处理电路
        3.2.1 二极管工作电路
        3.2.2 信号放大电路
        3.2.3 二值化电路
    3.3 FPGA及其外围电路
    3.4 CAN总线通信电路
    3.5 以太网通信电路
    3.6 电源电路
    3.7 本章小结
4 采集系统逻辑设计
    4.1 系统控制流程
    4.2 采集子板逻辑设计
        4.2.1 子板测试流程
        4.2.2 数据采集分割逻辑
        4.2.3 SJA1000控制逻辑
        4.2.3.1 CAN数据帧结构
        4.2.3.2 SJA1000初始化逻辑
        4.2.3.3 SJA1000读写逻辑
    4.3 总控板逻辑设计
        4.3.1 总控板测试流程
        4.3.2 总控板数据处理
        4.3.2.1 过靶速度数据处理
        4.3.2.2 过靶坐标数据处理
        4.3.3 总控板网络传输逻辑
        4.3.3.1 UDP/IP协议帧格式
        4.3.3.2 以太网控制逻辑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可行性验证
    5.1 测试系统构成
    5.2 硬件部分测试
        5.2.1 预处理电路测试
        5.2.2 CAN总线通信测试
        5.2.3 以太网通信测试
    5.3 可行性验证
        5.3.1 弹丸过靶速度计算方法
        5.3.2 弹丸过靶坐标计算方法
        5.3.3 模拟弹丸验证试验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局部阴影遮挡下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及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及优化控制研究现状
        1.2.1 拓扑结构优化
        1.2.2 全局最大功率点追踪
        1.2.3 分布式最大功率点追踪
        1.2.4 其他新型失配优化控制技术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2 光伏组件串联失配机理及输出特性研究
    2.1 光伏电池及组件工作特性分析
        2.1.1 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
        2.1.2 光伏电池及组件等效模型建立
    2.2 光伏电池子串及组件输出特性分析
        2.2.1 光伏电池子串输出特性
        2.2.2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
    2.3 局部阴影遮挡下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分析
        2.3.1 带旁路二极管的光伏发电工作原理
        2.3.2 局部阴影遮挡下光伏组件仿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建模及控制器设计
    3.1 双向Cúk变换器工作及效率分析
        3.1.1 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3.1.2 变换器主要电量波形及输出电压纹波
    3.2 变换器的损耗及效率
        3.2.1 考虑寄生参数变换器电路稳态分析
        3.2.2 仿真测试
    3.3 优化控制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3.3.1 最优线性规划控制方法
        3.3.2 基于电压平衡控制方案的次优方法
        3.3.3 优化控制方案仿真分析
    3.4 系统控制器设计
        3.4.1 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3.4.2 电压闭环控制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整体结构方案
    4.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4.2.1 供电电源电路
        4.2.2 变换器及驱动电路
        4.2.3 检测电路
    4.3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主程序模块
        4.3.2 控制及占空比更新程序模块
        4.3.3 信号采样程序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与实验分析及验证
    5.1 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实验
    5.2 变换器效率实验分析
    5.3 光伏组件效率优化系统仿真模型
        5.3.1 局部遮挡条件变化仿真分析
        5.3.2 与Flyback变换器仿真对比分析
    5.4 最大功率工作点附近电流电压测试实验
    5.5 组件整体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Hi3531的医用高清录像机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设计指标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1 主控芯片选型
    2.2 硬件架构设计
    2.3 电源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原理图设计
    3.1 主板原理图设计
        3.1.1 主板方案设计
        3.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1.3 视频输入模块电路设计
        3.1.4 视频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1.5 视频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3.1.6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3.1.7 音频模块电路设计
        3.1.8 人机交互模块电路设计
        3.1.9 主板电源设计
    3.2 接口板原理图设计
        3.2.1 接口板方案设计
        3.2.2 SDI接口电路设计
        3.2.3 DVI接口电路设计
        3.2.4 STM32控制电路设计
        3.2.5 接口板电源设计
    3.3 按键板原理图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PCB设计
    4.1 高速PCB设计要求
        4.1.1 信号完整性设计
        4.1.2 电磁兼容性设计
        4.1.3 高速PCB设计流程
    4.2 PCB布局设计
        4.2.1 整体布局规划
        4.2.2 高速器件布局
        4.2.3 混合信号器件布局
        4.2.4 低速器件及电源器件布局
        4.2.5 布局设计结果
    4.3 PCB布线设计
        4.3.1 叠层设计与阻抗控制
        4.3.2 高速信号布线
        4.3.3 DDR3约束驱动布局布线
        4.3.4 数模混合信号布线
        4.3.5 电源与地的布线
        4.3.6 后布线DRC分析与生产文件输出
    4.4 PCB设计成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调试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搭建调试环境
    5.2 硬件系统调试
        5.2.1 电源电路调试
        5.2.2 Linux系统启动调试
        5.2.3 各功能电路调试
    5.3 硬件总体测试分析
        5.3.1 硬件功能测试结果
        5.3.2 硬件性能测试结果
        5.3.3 EMC测试结果
        5.3.4 测试总结分析
    5.4 论文成果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波音737飞机通信导航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历程
        1.2.2 航电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波音737飞机通信导航系统功能原理
    2.1 通信系统
        2.1.1 甚高频通信系统
        2.1.2 高频通信系统
    2.2 无线电导航系统
    2.3 ARINC 429数字总线技术
        2.3.1 ARINC429电气传输特性
        2.3.2 ARINC 429编码规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TA、FMECA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3.1 故障树分析法(FTA)
    3.2 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FMECA)
    3.3 VOR/MB接收机工作机理
        3.3.1 VOR接收机工作原理
        3.3.2 MB接收机工作原理
        3.3.3 VOR/MB接收机429总线
    3.4 VOR/MB接收机故障特点
    3.5 VOR/MB接收机FTA及FMECA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
    4.1 专家系统概述
    4.2 知识表示与知识库构建
        4.2.1 知识表示
        4.2.2 知识库构建
    4.3 推理机设计
    4.4 解释模块设计
    4.5 人机界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诊断测试系统实现
    5.1 系统整体方案
    5.2 系统结构设计
    5.3 系统硬件设计
        5.3.1 系统硬件概述
        5.3.2 处理器选择
        5.3.3 ARINC429总线驱动电路
        5.3.4 串口电平转换电路
        5.3.5 屏幕驱动电路设计
        5.3.6 硬件设计原则
    5.4 系统软件设计
        5.4.1 总线驱动程序设计
        5.4.2 总线诊断程序设计
        5.4.3 CRC校验程序设计
        5.4.4 429总线界面设计
        5.4.5 专家系统人机接口设计
    5.5 系统测试
        5.5.1 ARINC 429总线信号测试
        5.5.2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VOR/MB接收机部分故障数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中的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医用直线加速器介绍
    2.1 医用直线加速器概述
        2.1.1 医用直线加速器基本结构
        2.1.2 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分类
        2.1.3 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简介
    2.2 研发背景
        2.2.1 开关电源的概念
        2.2.2 开关电源的分类
        2.2.3 开关电源中存在的问题
        2.2.4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3 开关电源元器件的选用
    3.1 开关晶体管
        3.1.1 功率开关MOSFET
        3.1.2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3.2 软磁铁氧体磁芯
        3.2.1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性
        3.2.2 磁芯的结构与选用
    3.3 光电耦合器
    3.4 二极管
        3.4.1 开关二极管
        3.4.2 稳压二极管
        3.4.3 快速恢复及超快速恢复二极管
    3.5 自动恢复开关
    3.6 热敏电阻
4 开关电源的设计基础
    4.1 开关电源的控制方式
        4.1.1 脉宽调制的基本原理
        4.1.2 脉冲频率调制的基本原理
    4.2 各类拓扑结构电源分析
    4.3 谐振式电源与软开关技术
        4.3.1 电路的谐振现象
        4.3.2 谐振式电源的基本原理
        4.3.3 谐振开关的动态过程分析
        4.3.4 软开关技术及常见软开关拓扑简介
    4.4 其它软开关技术应用及发展概况
5 开关电源设计
    5.1 开关电源集成控制芯片
        5.1.1 芯片管脚排列及说明
        5.1.2 芯片基本特性
        5.1.3 芯片工作原理分析
    5.2 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5.2.1 开关电源电路原理图
        5.2.2 开关电源各单元电路具体分析
6 开关电源的应用
    6.1 磁控管磁铁电源,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6.2 加速器聚焦电源
    6.3 加速器偏转电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三输出隔离逆向稳压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驾驶线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麻书卫.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技术的视频放大器的设计[D]. 陈加伐.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3]超洁净液体超声波流量传感器研制[D]. 刘勇强. 浙江大学, 2020(06)
  • [4]基于CAN总线的多手捡拾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睿. 天津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肌电桥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重建实验研究和下肢可穿戴式肌电桥系统设计[D]. 鲍学亮. 东南大学, 2018(01)
  • [6]基于大靶面光幕靶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D]. 李涛. 中北大学, 2018(10)
  • [7]局部阴影遮挡下光伏组件效率提升及优化控制研究[D]. 杨常浩. 重庆大学, 2018(04)
  • [8]基于Hi3531的医用高清录像机硬件设计[D]. 袁东. 东南大学, 2017(01)
  • [9]波音737飞机通信导航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及实现[D]. 杜航航. 中国民航大学, 2016(03)
  • [10]HM-J16-1型医用直线加速器中的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D]. 薛小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三路输出隔离反激式稳压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